微机原理课程总结

合 肥 学 院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总结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

      业:            自动化

      级:            自动化二班              

      名:            兰兰

学      号:            1205032038

指导  老师:            王敬生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第一代微型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涌现了数十个品种几百个型号的微处理器,数据宽度从8位、16位、32位发展到了64位,处理器芯片的CPU核心发展到了双核乃至4核、6核和8核,当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智能多核时代。这门课程系统归纳和清晰展示已经发展了40多年的计算机高新技术,深入浅出地讲清楚那些看似深奥的计算机知识。

关键字:微机原理   8086/8088   接口技术


正文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共学了九章,内容包括2部分:第1~5章是基础部分,以8086为主要对象,包括绪论、8086 CPU、寻址方式、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存储器。第6~9章讨论了接口和总线技术,包括中断、DMA和I/O接口以及8253、8254、8259A、8251A。

第一部分:

1、8086系统 

(1)BIU与EU的动作协调原则:

     它们两者的工作是不同步的,正是这种既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的关系,使得8086/8088可以在执行指令的同时,进行取指令代码的操作,也就是说BIU与EU是一种并行工作方式,改变了以往计算机取指令→译码→执行指令的串行工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正是8086/8088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2)它的工作模式:有最小和最大 

(3)它的寻址方式: 

a、数据操作数

这类操作数是与数据有关的操作数,即指令中操作的对象是数据。数据操作数又可分为: A 立即数操作数。指令中要操作的数据包含在指令中。 B 寄存器操作数。指令中要操作的数据存放在指定的寄存器中。 C 存储器操作数。指令中要操作的数据存放在指定的存储单元中。 D I/O操作数。指令中要操作的数据来自或送到I/O端口。 

b、地址操作数 

这类操作数是与程序转移地址有关的操作数,即指令中操作的对象不是数据,而是要转移的目标地址。它也可以分为立即数操作数、寄存器操作数和存储器操作数,即要转移的目标地址包含在指令中,或存放在寄存器中,或存放在存储单元之中。 

对于数据操作数,有的指令有两个操作数:一个称为源操作数,在操作过程中其值不改变;另一个称为目的操作数,操作后一般被操作结果代替。有的指令只有一个操作数,或没有(或隐含)操作数。

对于地址操作数,指令只有一个目的操作数,它是一个供程序转移的目标地址。下面以MOV指令为例: 

MOVdst,src;(dst)←(src) 

2、I/O接口总线与中断 

中断传送方式的优点是:CPU不必查询等待,工作效率高,CPU与外设可以并行工作;由于外设具有申请中断的主动权,故系统实时性比查询方式要好得多。但采用中断传送方式的接口电路相对复杂,而且每进行一次数据传送就要中断一次CPU,CPU每次响应中断后,都要转去执行中断处理程序,且都要进行断点和现场的保护和恢复,浪费了很多CPU的时间。故这种传送方式一般适合于少量的数据传送。

第二部分:

1、8253的引脚功能

与系统总线相连:数据引脚D0—D7、地址引脚A1、A0、控制引脚RD/CS/WR;通道引脚CLKGATEOUT其他引脚GNDVCC 

2、可编程计数器/定时器8253的工作方式

方式0:计数结束中断方式,方式1:可编程单稳态输出方式,方式2:比率发生器(分频器),方式3:方波发生器,方式4:软件触发选通,方式5:硬件触发选通。

3、可编程外围接口芯片8255A及其应用 

8255A:引脚功能、内部结构-----A口B口C口、实际工作方式----数据传送过程、 实际使用------硬件连线------软件编程。 

3种工作方式:方式0:基本输入/输出,方式1:选通输入/输出,方式2:双向传送  

8255A的引脚:与系统总线相连:数据引脚D0—D7,地址引脚A1—A0,控制引脚RDCSWRRESET;端口线:端口PA7—PA0;端口C:PC7—PC4PC3—PC0;端口B:PB7---PB0;其他引脚:GNDVCC 

实际应用 

    由于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不断涌现,我们所学的芯片及其应用要适应生活和科技的需求,就拿8255芯片举例: 

在实验中我们应用可编程输入输出接口芯片8255来实现交通灯控制实验,我们用8255的PA0..2、PA4..6来控制LED指示灯,模拟出交通灯的交替闪烁功能。这个小实验可以模拟出城市中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情况,用8255这个芯片就可以实现,所以可以看出我们学习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重要性。主机与外设的链接经常使用两种接口,并行接口和串行接口。而8255是由三个并行输入输出端口,读写控制逻辑,A组和B组控制电路,数据总线缓冲器构成。所以这个实验使我们熟悉了8255内部结构,熟悉了8255芯片的3种工作方式以及控制字格式。

总结:

    这门课程很注重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前后呼应,并有大量的程序和硬件设计类题目,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计算机的原理、结构和特点,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设计一个实用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在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一个个重要的知识点,引导我们很快的了解微机原理知识。在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中,我虽然没有将本门课程学得非常透彻,但对其中重要的内容还是有了大致的了解,并对微机原理的主要知识点有了大致的掌握,我将会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学习和探究本门课程,我相信此门课程将会对本专业后期的学习以及在印刷领域的应用产生重大的影响,并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或工作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第二篇:微机原理课程总结3章

第3章 从8086到Pentium系列微处理器的技术发展

由于课时的关系,本章内容一般作为自学或讨论学习的内容。但是,本章内容对本课程学习的升华具有潜在的意义,故在此也进行提示。

3.1分析教材内容

本章主要对80386 CPU,同时也对80486及Pentium微处理器的改进之处和特点进行简单提示。

3.1.1分析重点难点问题

1. 80386微处理器

1) 80386的特点及其体系结构,请参见教科书P50-52,注意:硬件支持多任务处理。

2) 80386引脚的功能,请参教科书见P53,注意:理解协处理器接口信号。

3) 80386的寄存器组,请参见教科书P54-56,注意:掌握各寄存器的功能。

4) 80386的工作模式,请参见教科书P57,注意:理解三种模式,3种工作模式可以相互转换。

5) 80386中断,请参见教科书P59-60,注意:80386的中断管理机制在实模式和保护模式下是不同的。

2.  80486微处理器

1) 80486的主要特点,请参见教科书P60-61。

2) 80486的内部结构,请参见教科书P61-64。注意和80386的区别。

3. Pentium微处理器

1) Pentium体系结构,请参见教科书P65-67,注意Pentium微处理器在486体系结构基础上,还作了哪些增强性的改进。

2) Pentium Ⅱ 微处理器,请参见教科书P68。注意其结构上的特色。

3) Pentium Ⅲ 微处理器,请参见教科书P69。注意其SSE指令。

4) Pentium Ⅳ 微处理器,请参见教科书P69。注意其两组独立工作的ALU。

3.1.2  典型例题解析

本章例题主要从微处理机体系结构和新的设计思想出发,以8086微处理机为基础,把重点放在Pentium微处理机的新体系结构和新的设计思想上。例如Pentium微处理机新体系结构的特点?相对8048体系结构有哪些增强点等?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水平。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上节已很明确的写出,在此不再赘述。

3.2  教材习题解答

1.  简述80286的特点和保护模式的保护功能。

【解】80286的特点:

① CPU内部分为四个处理部件:EU(执行部件)、AU(地址部件)、IU(指令部件)和BU(总线部件)。这四个处理部件可以并行的进行操作,提高了处理速度。

② 数据线和地址线完全分离。 在一个总线周期中, 当有效数据出现在数据总线上的时候,下一个总线周期的地址已经送到地址总线,形成总线周期的流水作业。

③ 具有“实地址模式”(Real Address Mode,简称为“实模式”)和“保护虚地址模式”(Protected Virtual Address Mode,简称为“保护模式”)”两种工作模式。

④ 能运行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支持存储管理和保护功能。

⑤ 实现了虚拟存储管理。

⑥ 与 80286 配合使用的数学协处理器是80287,它基本与8087相同,但适应80286 的两种工作模式。

保护模式体现了80286的特色,主要是对存储器管理、虚拟存储和对地址空间的保护。在保护模式下,可为每个任务提供多达1GB的虚拟存储空间和保护机制,有力地支持了多用户、多任务的操作。那些内存装不下的逻辑段,将以文件形式存在外存储器中,当处理器需要对它们进行存取操作时就会产生中断,通过中断服务程序把有关的程序或数据从外存储器调入到内存,从而满足程序运行的需要。

保护模式为不同程序设置了四个特权级别,可让不同程序在不同的特权级别上运行。依靠这一机制,可支持系统程序和用户程序的分离,并可进一步分离不同级别的系统程序,大大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2.  简述80386 的特点、80386引脚与8086的区别。

【解】80386 的特点:

80386是全32位结构,它的外部数据总线和内部数据通道,包括寄存器、ALU和内部总线都是32位的。

80386 有 3 种工作模式:实模式、虚拟86模式、386的保护模式。

80386的硬件结构可分成6个逻辑单元,它们以流水线方式工作,运行速度可达4MIPS。其硬件设计有支持段页式存储管理部件,易于实现虚拟存储系统。在保护模式下的分段寻址体系,与操作系统相配合可以组成虚拟存储器系统,一个任务的最大虚拟空间可达246=64 TB。

80386硬件支持多任务处理,用一条指令就可以实现任务切换。

80386设置了4级特权级,按优先顺序依次为0级、1级、2级、3级,前3级用于操作系统程序,后1级用于用户程序。

80386引脚与8086的区别见表3-1。

表3-1  80386引脚与8086的区别

3.  简述80386 CPU寄存器的组成、特点及作用。

【解】80386共有34个寄存器,按功能可分为:通用寄存器、段寄存器、状态和控制寄存器、系统地址寄存器、调试寄存器及测试寄存器。

80386的8个通用寄存器和8086通用寄存器相同,只是扩展到32位,分别是:EAX(累加器)、EBX(基址寄存器)、ECX(计数寄存器)、EDX(数据寄存器,在I/O指令中可用作端口地址寄存器,乘除指令中用作辅助累加器)、ESI(源变址寄存器)、EDI(目的变址寄存器)、EBP(基址指针寄存器)、ESP(堆栈指针寄存器)

80386的6个段寄存器分别是:CS代码段寄存器,DS数据段寄存器,SS堆栈段寄存器,ES、FS、GS为三个附加段寄存器。在实方式下,段寄存器的用法和8086系统相同,只是增加了两个附加段寄存器FS、GS。在保护方式下,段寄存器称为段选择符,与描述符配合实现段寻址。

64位的段描述符寄存器对程序员是不可见的。为了加快对内存中描述符表的查询速度,在段选择符内容装入时,段描述符同时装入段描述符寄存器。这样,只要段选择符内容不变,就不需要到内存中查描述符表,从而加快了段地址寻址的速度。描述符寄存器的内容包括段基地址、段限和段属性。段限指出本段的实际长度,与段属性一起主要用于段保护,防止不同任务进入不该进入的段进行操作。

80386的状态和控制寄存器由标志寄存器EFLAGS、指令指针寄存器EIP和四个控制寄存器CR0~CR3组成。

80386有四个系统地址寄存器,用来保护操作系统需要的保护信息和地址转换表信息,定义目前正在执行任务的环境、地址空间和中断向量空间。

80386为调试提供了硬件支持。芯片内设有DR0~DR7 八个调试寄存器,调试寄存器主要为系统程序设计人员准备。

80386有8个32位的测试寄存器。其中TR0~TR5保留备用。TR6~TR7用于控制对转换后备缓冲器(TLB)中RAM和CAM(内容可寻址寄存器)的测试。TR6是测试命令寄存器。TR7为测试数据寄存器,其中保存测试结果的状态。

4.  简述80386的三种工作模式的特点和异同。

【解】80386 有 3 种工作模式:实地址模式(简称为实模式),保护虚拟地址模式(简称为保护模式),虚拟8086模式(简称为虚拟86模式)。

实模式:

80386加电启动或复位后自动进入这一模式。实模式主要功能是初始化80386,为建立保护模式做准备。在实模式下,80386的工作方式与 8086 相似,可保持80386与8086兼容:地址总线仍为 20 位,不用虚拟地址的概念,存储器最大容量仍为1MB,其寻址机制、存储器管理均与8086相同;数据总线为32 位,数据总线与地址总线是相互独立的,内部寄存器主要作为 16 位使用,操作数默认长度是16位,也可以按 32 位使用,这时要在指令加上越权访问前缀;中断处理结构与8086相同;80386具有4级特权级,程序运行在最高级(0级)上,除少数几条指令外,80386的绝大部分指令均可在实模式下执行。

保护模式:

保护模式是80386最常用的工作模式,通常在80386加电启动或复位后首先进入实模式,完成初始化工作后立即进入保护模式。所谓保护,主要是对存储器的保护,即对存储器中存放的程序和数据的保护。80386运行在保护模式下,可实现对多任务、多道程序的复杂管理,也只有在保护模式下,80386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强大的功能。

在保护模式下,采用虚拟存储器的概念,存储空间可使用虚拟地址空间、线性地址空间、物理地址空间。通过存储器管理部件,操作系统可以将磁盘等外存设备映射到内存,使程序员可使用的逻辑地址空间大大超过实际内存的物理地址空间。程序指令的操作数和段内的偏移地址都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物理地址空间为232B=4GB,但对内存单元的访问要通过一种称为描述符的数据结构才能实现。80386具有4级特权级,可实现程序与程序之间、用户程序与操作系统之间的隔离和保护,为多任务操作系统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虚拟86模式:

在虚拟86模式下,不用虚拟地址的概念,存储器最大容量仍为1MB,其寻址机制与8086相同。但存储管理机制与8086不同,它把1MB的存储空间分为256个页面,每页4KB。这时,当多道程序同时运行时,可以使其中的一个或多个任务使用虚拟86模式,并使某一个任务占用存储器的某些页面,而另一个任务占用存储器的另外一些页面,这样就可将多个任务分别转换到物理存储器的不同存储位置,实现了多任务同时运行。在虚拟86模式下,程序运行在最低特权级(3级)上,这时80386的一些特权指令是不能使用的。

80386的上述3种工作模式可以相互转换。在实模式下,通过LMSW或数据传送指令,将控制寄存器CR0的第0位(即PE,允许保护控制位)置为1,即可进入保护模式。通过数据传送指令,将PE置为0,即可从保护模式返回到实模式。在保护模式下,通过执行IRETD指令或进行任务转换,可以进入虚拟86模式。通过中断操作,可以从虚拟86模式转换到保护模式。

5.  什么是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逻辑地址、线性地址和物理地址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逻辑地址:用户程序中所使用的地址称为逻辑地址。

物理地址:完成存储器单元或I/O端口寻址的实际地址。

程序提供的逻辑地址,包括偏移地址和段选择符两部分。逻辑地址由两部分组成:低32位为偏移地址,可指向4GB空间中的任何地址;高16位为选择符,指向段描述符表(段描述符表由操作系统管理)的一个表项,即一个段描述符。段描述符给出一个段基地址,该段基址与偏移地址相加,产生线性地址。当不采用分页机制时,该线性地址就可用作存储器的物理地址,即出现在地址总线上的地址。当采用分页机制时,线性地址通过分页机构再转换成物理地址。

6. 简述80486 CPU 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解】486微处理器的内部结构包括九个功能单元,这些单元是:总线接口单元、高速缓存(CACHE)、指令预取单元、指令译码单元、控制单元、整数和数据通路单元、浮点单元、分段单元和分页单元等。

总线接口单元用于数据传输、指令预取和处理器内部单元与外部系统的控制功能。

CACHE单元存储当前读入的指令、操作数及其它数据的副本。

指令预取单元:当指令执行中不使用总线周期时,指令预取单元就通过总线接口单元预取指令。

指令译码单元从指令预取单元接受指令,将其译码成低级控制信号和微代码入口指针。

控制单元的功能是解释指令字和从译码单元获得的微代码入口指针。

整数(数据通路)单元:数据在整数单元中存储并完成386处理器指令及几条新增指令的所有算术逻辑运算。

浮点单元执行协处理器387同样的指令组。

分段单元将程序发出的逻辑地址转换成线性地址,并将此线性地址发向分页单元和CACHE。

分页单元用把程序和数据一部分存在存储器中、一部分存在磁盘上的方法,能够存取的数据结构远大于实际的物理空间。

7. Pentium 微处理器采用了哪些新的技术和结构?

【解】Pentium新型体系结构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 超标量流水线

超标量流水线(Superscalar)设计是Pentium处理器技术的核心。它由U与V两条指令流水线构成。每条流水线都拥有自己的ALU、地址生成电路和数据CACHE的接口。这种流水线结构允许Pentium在单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两条整数指令,比相同频率的486DX CPU性能提高了一倍。

(2) 独立的指令CACHE和数据CACHE

Pentium片内有两个8K CACHE B,一个作为指令CACHE,另一个作为数据CACHE,即双路CACHE结构,指令和数据分别使用不同的CACHE,使Pentium的性能大大超过486微处理器。

(3) 重新设计的浮点单元

Pentium的浮点单元在486的基础上进行了彻底的改进,其执行过程分为8级流水,使每个时钟周期能完成一个浮点操作。

(4) 分支预测

Pentium提供一个称为分支目标缓冲器BTB(Branch Target Buffer)的小CACHE来动态地预测程序分支,当一条指令导致程序分支时,BTB记下这条指令和分支目标的地址,并用这些信息预测这条指令再次产生分支时的路径,预先从此处预取指令,保证流水线的指令预取步骤不会空置。因此循环越多,BTB的效益越明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