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总结

货币银行学

名词:

第1章 货币供求理论

1、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公众持有的通货。用公式表现为B=C+R。B:基础货币;C:现金;R: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它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并且是由中央银行资产业务创造的,它是信用货币存在的源头。并受商业银行经营状况与经济增长周期、财政收支状况、国际收支状况等因素影响。

2、货币层次:中央银行在建立现代货币统计体系时采取的一个主要的标准是各种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即“一种资产以较小的代价转换为实际购买力的便利性”。根据“流动性”的不同将货币分为不同的层次。一般的分类为: M0:现金,或流通的货币;

M1:M0+各种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之和)。

这种分类的经济意义在于,M1(“狭义货币”),一般构成了现实的购买力,对当期的物价水平有直接影响;而M2(“广义货币”),其中包含暂时不用的存款,它们是潜在的购买力,对于分析未来的总需求趋势较为重要。

3、流动性偏好: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提出了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即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由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对利率的变化不敏感,可以合写为:M1 =L1(Y);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在将来的某一适当的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这种投机活动最典型的就是买卖债券。投机活动的货币需求大小取决于三个因素:1)当前利率水平,2)投机者心目中的正常利率水平3)投机者对未来利率变化趋势的预期。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成为当前利率水平的递减函数,即M2=L2(r)。因此,M=L1(Y)+L2(r)。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直接而明确地指出货币的投机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至于交易需求,则不受利率影响。

第2章 利率理论

4、收益的资本化: 由于利息已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于是任何有收益的事物,即使它并不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甚至不是真正有一笔实实在在的资本存在,也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这被习惯地称为收益“资本化”。

5、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是借款契约和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息率也就是金融市场上的市场利率。它包含了物价变动的预期和货币增贬值的影响。而实际利率则是指名义利率剔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利率,是债务人使用资金的真实成本。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关系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6、基准利率:是指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基准利率的变动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各国利率体系的核心。中央银行改变基准利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的高低,从而对信贷起着限制或鼓励的作用,并同时影响其他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

7、利率与收益率:利率是利息与本金的比率,但这不能准确衡量投资者在一定时期内持有证券的收益状况。能够准确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投资人持有证券所能得到多少收益的指标是收益率。对于任何证券而言,收益率是向持有者支付的利息加上以购买价格百分比表示的价格变动率。即债券的回报率等于当期收益率加上资本利得率。

公式:

- 1 -

8、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短期利率是指时间在一年以内的利率,主要表现为货币市场利率;长期利率一般是指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利率,主要表现为资本市场的利率。无论是短期利率还是长期利率,利率在金融市场上是被联结在一起的,即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会同时升降。但短期利率一般都低于长期利率。

第3章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9、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通过对英国1861-19xx年近100年统计资料的分析发现,货币工资的变动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置换关系。他以一条曲线概括这种现象,即人们通称的“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显示,当失业率降低时,货币工资膨胀率较大;当货币工资膨胀率较小时,失业率会上升。

图:

10、通货膨胀:定义为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11、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是综合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的趋势和程度的价格指数。

12、强制储蓄效应:政府如果通过向中央银行借债,从而引起货币增发这类办法筹措建设资金,就会强制增加全社会的投资需求,结果将是物价上涨。在公众名义收入不变条件下,按原来的模式和数量进行的消费和储蓄,两者的实际额均随物价的上涨而相应减少,其减少部分大体相当于政府运用通货膨胀实现政府收入的部分。如此实现的政府储蓄是强制储蓄。

13、收入分配效应:由于社会各阶层收入来源极不相同,因此,在物价总水平上涨时,有些人的实际收入水平会下降,有些人的实际收入水平反而会提高。这种由物价上涨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发达工业国家工人工资滞后,受通胀损失大,而对于企业则是利好)

14、滞胀:即经济过程所呈现的并不是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相互“替代”,而是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相伴随,高的通货膨胀率与高的失业率相伴随。(菲利普斯曲线的例外)

15、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也称财富分配效应,是指由物价上涨所带来的家庭财产不同构成部分的价值有升有降的现象。

第4章 金融中介体系

16、表外业务:是指凡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广义的包括传统的中间业务,金融创新中产生的一些有风险的业务,如互换、期权、期货、远期利率协议、票据发行便利、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等业务。通常提及的表外业务专指后一类有风险的业务,属于狭义的表外业务。

17、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已经存在的信贷资产集中起来并重新分割为证券进而转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从而使此项资产从原持有者的资产负债表上消失。作为直接信贷资产的主要持有者,商业银行和储蓄贷款机构最适于开展此类业务。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含义是,将贷款或应收帐款转换为可转换工具的过程。

18、最终贷款人:19世纪中叶前后,连续不断的经济动荡和金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金融恐慌或支付链条的中断往往是触发经济危机的导火线, 因此提出由中央银行承担“最终贷款人”的责任。其作用一是支持陷入资金周转困难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免银行挤兑风潮的扩大而最终导致整个整个银行业的崩溃,二是通过为商业银行办理短期资金融通,调节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传递和实施宏观调控意图。

19、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对存款人利益提供保护、稳定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吸收存款的金融 - 2 -

机构根据其吸收存款的数额,按规定的保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存款机构破产而无法满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承担支付法定保险金的责任。

20、全能型商业银行:又称综合型商业银行,它们可以经营包括各种期限和种类的存款与贷款的一切银行业务,同时直接可以经营全面的证券业务等。可称为混业经营、混业监管模式。

第5章 金融市场

21、金融工具:又称金融资产,它是一种能够证明金融交易的金额、期限以及价格的书面文件,对于债权、债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具有法律上的约束意义。金融工具一般应具有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率等基本特征。

22、货币市场:所谓货币市场,是指一年或一年以下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包括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商业票据市场等子市场。这一市场的金融工具期限一般都很短,近似于货币,因此称为“货币”市场。货币市场是金融机构调节资金流动性的重要场所,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基础。

23、资本市场:一般指交易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市场,主要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满足工商企业的中长期投资需求和政府财政赤字的需要。由于交易期限长,资金主要用于实际资本形成,所以称为“资本”市场。

24、远期:forward它是在确定的未来某一时期,按照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资产的协议。在远期合约中,双方约定买卖的资产称为标的资产,约定的价格称为协议价格,同意以约定的价格卖出标的资产的一方称为空头,同意以约定的价格买入标的资产的一方称为多头。远期合约在外汇市场应用非常广泛,因为它能够比较有效地防止汇率波动的风险。

25、期货:future期货合约是在远期合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标准化的买卖合约,是由交易所推出的标准化合约,在交易所集中交易,并且由交易所保证合约的履行。

26、互换:swap互换协议主要有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两种。货币互换是指交易双方按照既定的汇率交换两种货币,并约定在将来一定期限内按照该汇率相互购回原来的货币。利率互换是指交易双方将自己所拥有的债权(债务)的利息收入(支出)相交换。这两笔债权(债务)的本金价值是相同的,但利息支付条款却是不同的,通过交换可以满足双方的不同需要。

27、期权:option 期权合约赋予其持有者一种权利,使其可以在未来约定的时期内以议定的价格向期权合约的出售者买入(看涨期权)或卖出(看跌期权)一定数量的资产。合约的持有者为获得这一权利,需要支付一定的期权费。

第6章 金融监管体系

28、金融监管成本:大致分为显形成本和隐性成本,一般来说金融监管越严格,其成本也就越高。主要有执法成本,守法成本,道德风险。

执法成本为显性成本,主要为监督机关的行政预算;守法成本为效率损失;道德风险包括:忽视对金融机构的监督,挤兑渠道不再畅通,高风险弥补损失,保护无效率机构。

第7章 货币政策

29、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套用于货币政策决策的框架。其基本含义是:一国当局将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或唯一目标,迫使中央银行通过对未来价格变动的预测来把握通胀的变动趋势,提前采取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使通胀率维持在事先宣布的水平上或范围内。

- 3 -

30、货币政策时滞:时滞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时滞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如果收效太迟或难以确定何时收效,则政策本身能否成立也就成了问题。时滞由两部分组成: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是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时间。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式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这段过程。它主要由客观的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

31、泰勒规则:是根据产出和通货膨胀的相对变化而调整利率的操作方法。这一规则体现了中央银行的短期利率工具按照经济状态进行调整的方法。其思想根源,可以上溯到费雪效应,即利率与通胀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央行如果采用泰勒规则,就可以考察过去的阶段里,货币政策工具对政策规则设定的偏离程度,并将这种偏离看成是政策失误,进而判断出这种失误对经济是否产生不良影响。

两个公式:

第8章 汇率理论

32、购买力平价: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外国货币具有在国外购买商品的能力,货币购买力实际上是物价水平的倒数,汇率实际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决定的,这个比被称为购买力平价。其有两种形式:绝对形式和相对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等于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指两国汇率的变动是两国同期物价变动的反映,汇率等于基期汇率乘以两国物价指数之比。

公式:

33、汇率制度:汇率制度是货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汇率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经济体或一个经济区域对于确定、维持、调整与管理汇率的原则、方法、方式和机构等所做出的系统规定。汇率制度的内容包括:确定汇率的原则和依据;维持和调整汇率的方法;管理汇率的法令、体制和政策;制定、维持与管理汇率的机构。

34、货币局制度:即从法律上隐含地承诺本国或地区货币按固定汇率兑换某种特定的外币,同时限制官方的货币发行,以确保履行法定义务,如阿根廷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第9章 国际货币体系

35、国际货币体系:主要指国际间的货币安排,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国际汇率体系,2)国际收支和国际储备资产,3)国别经济政策与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

36、特里芬难题: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早在19xx年指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承担的两个责任,即保证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和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即美元)之间是相互矛盾的。要满足世界经济的增长,国际储备必须有相应的增长,而这必须由储备货币的供应国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才能完成,但各国手中持有美元数量越多,则对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关系越缺乏信心,并且越要将美元兑换为黄金,这个被称为“特里芬难题”的矛盾最终使布雷顿森林体系无法维持。

- 4 -

37、布雷顿森林体系:19xx年7月,44个同盟国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体系的原则和运行机制,因此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固定汇率制为基本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10章 内外均衡理论

38、支出调整政策:主要是由凯恩斯理论所表明的需求管理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成。通过实施该政策可以达到相对于收入而改变支出水平的目的。

39、支出转换政策:是指能够影响贸易品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改变支出构成而使本国收入相对于支出增加的政策,狭义的专指汇率政策。

40、丁伯根法则:要实现N个经济目标,必须使用N种政策工具。

41、米德冲突: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追求内外部均衡,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

42、内外均衡:内外均衡理论简而言之是指英国经济学家米德的“2种目标,2种工具”的理论模式,即一国如果希望同时达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目标,则必须同时运用支出调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2种工具。

简答题:

第1章 货币供求理论

1、简要说明货币供应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答:所谓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的争论,实际上是讨论中央银行能否“独立”控制货币供应量。1)内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中央银行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从上述货币供应模型中可以看出,微观经济主体对现金的需求程度、经济周期状况、商业银行、财政和国际收支等因素均影响货币供应。2)外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在经济体系之外独立控制的。其基本理由是,从本质上看,现代货币制度是完全的信用货币制度,中央银行的资产运用决定负债规模,从而决定基础货币数量,只要中央银行在体制上具有足够的独立性,不受政治因素等的干扰,就能从源头上控制货币供应量。

(3)事实上,无论从现代货币供应的基本模型,还是从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来看,货币供给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内生性”的,而“外生性”理论则依赖过于严格的假设。

2、简要比较费雪方程与剑桥方程。(第1章 货币供求理论)

答:费雪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着手,费雪方程式为MV=PY,其中,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Y为产出;上式意味着,由一定水平的名义收入引起的交易水平决定了人们的货币需求,费雪货币数量理论仅为收入的函数,而与利率无关。

剑桥方程式为Md=kPY,PY是名义收入,它可以体现在多种资产形式上,货币只是其中的一种,因此,货币需求是名义收入的一个比率为k的部分,k的大小则取决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或者说取决于其他类型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

剑桥方程与费雪方程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费雪方程式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着手,而剑桥方程式则从货币的价值储藏手段功能着手,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进行分析。

2)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而剑桥方程式则从用货币形式保 - 5 -

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这个存量占收入的比例。所以对前者也称之为现金交易说,而剑桥方程式则被称之为现金余额说。

3)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有所不同。费雪方程式从宏观角度,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的角度,将货币需求看作是一种资产选择的结果,这就隐含地承认利率因素会影响货币的需求,这种看法极大地影响了以后的货币需求研究。

3、简要说明货币主义“单一规则”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第1章 货币供求理论)

答:(1)弗里德曼一方面采纳凯恩斯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核心思想,利用它把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改写为货币需求函数,另一方面又基本肯定货币数量论的主要结论,即货币量的变动反应于物价变动上,货币数量在长期中只影响宏观经济中的名义变量,不影响真实变量。

(2)理论基础: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按照微观经济学需求函数分析方法,主要考虑收入与持有货币的各项机会成本,构建了一个描述性的货币需求函数,简化为:Md/P=f(Yp,w, rm, rb ,re,1/p*dP/dt,u),其中,Md/P是对真实货币余额的需求;Yp为永久收入; rm,rb,re分别为货币、债券、股票的预期回报率;1/p*dP/dt为预期通货膨胀率;u反映主观偏好,风险以及客观技术与制度等因素的综合变数。

概括性论断:由于永久收入的波动幅度比现期收入小得多,且货币流通速度也相对稳定,因此货币需求是比较稳定的,据此得出单一规则主张。

4、简要说明古典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第2章 利率理论)

答:主要思想为:利率是由投资需求与储蓄意愿的均衡所决定。投资是对资金的需求,随利率上升而减少,储蓄是对资金的供应,随利率上升而增加,利率就是资金需求和供给相等时的价格。一般情况下,一方面,利率越高,储蓄越高。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另一方面,利率越低,投资量越大,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储蓄和投资都是利率的函数。

图:

货币银行学总结

5、简要说明可贷资金理论的主要内容?(第2章 利率理论)

答:可贷资金理论是古典利率理论的逻辑延伸和理论发展,可贷资金理论一方面继承了古典利率理论基于长期实际经济因素分析的理论传统,另一方面开始注意货币因素的短期作用,并以流量分析为线索。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利率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可贷资金的供给包括:总储蓄S和银行新创造的货币量ΔM,可贷资金需求包括:总投资I和因人们投机动机而发生的休闲货币所储存进而的增加ΔH;而利率会使供求资金相等,即:I+ΔH=S+ΔM。可贷资金总量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央银行的控制,因此政府的货币政策便成为利率的决定因素而必须考虑。

- 6 -

6、简要说明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第2章 利率理论)

答: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是由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偏重短期货币因素分析得货币利率理论。根据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货币需求分为三部分:⑴交易型货币需求,⑵预防性货币需求,⑶投机性货币需求。在未达到充分就业条件下,增加货币供应量,利率会下降,此时,货币需求曲线呈现水平状,货币需求无限大,即处于流动性陷阱。此时即使货币供给不断增加,利率也不会再降低。

图:

7、简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第3章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答:需求拉上型或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假说是用经济体系存在对产品和服务的过度需求来解释通货膨胀形成的机理。其基本要点是当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时,过多地需求拉动价格水平上涨。针对其成因,治理对策无疑是宏观紧缩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在银行业中的术语叫抽紧银根或紧缩银根。至于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削减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面对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增加有效供给也是治理之途。

8、简述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第3章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答: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也称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一种侧重从供给或成本方面分析通货膨胀形成机理的假说,成因有2点:①工资推进型通胀。面对高工资,企业就会因人力成本的加大而提高产品价格,以维持盈利水平。这就是从工资提高开始而引发的物价上涨,之后引起工资价格螺旋上升。②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其前提条件是存在着物品和服务销售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是由公用事业领域垄断利润造成,一般国家会制定反托拉斯法。

9、简述商业银行的作用?(第4章 金融中介体系)

答:商业银行区别于一般工商业企业的地方,在于它的特定经营活动内容和职能作用。①充当企业之间的信用中介。通过吸收存款,动员和集中社会上闲置的货币资本,在通过贷款或投资方式将这些货币资本提供给经营产业的资本家使用,银行成为货币资本贷出者与借入者之间的中间人,有助于充分利用现有的货币资本。②充当企业之间的支付中介。通过为各个企业开立帐户,充当企业之间货币结算与货币收付的中间人。在这里,银行是以企业的帐户和出纳的资格出现的,由此可加速企业资本周转。3、变社会各阶层的积累和收入为资本。4、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10、简述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业务?(第4章 金融中介体系)

答:①负债业务:是指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其全部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本和吸收的外来资金两部分。自有资本包括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份资本以及公积金和未分配的利润。自有资金所占比重很小,不过却是吸收外来资金的基础。外来资金主要是吸收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向其他银行和货币市场拆借,以及发行中长期金融证券等。②资产业务:是指将自己通过负债业务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是取得收益的主要途径。对于所聚集的资金,除了必须保留一定部分的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以应付客户提存和转帐结算的需求外,其余部分主要是以贴现、贷款和证券投资等方式加以运用。

11、简要说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两种类型及其发展趋势?(第4章 金融中介体系)

答:按经营模式划分,商业银行分为职能分工型和全能型银行。①所谓职能分工,其特点是法律限定金融机构必须分门类各有专司,有专营长期金融的,有专营短期金融的,有专营有价证券买卖的,有专营信托业务的等等。职能分工型模式称之为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②全能型商业银行:又称综合型商业银行,它们可以经营包括各种期限和种类的存款与贷款的一切银行业务,同时直接可以经营全面的证券业务等,可称为混业经营、混业监管模式。发展趋势:是近十多年来,伴随迅速发展着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和金融创新,商业银行趋向全能化、综合化经营。原来实施分业经营最为突出的美国和日本已走上这样的道路。

- 7 -

12、简要分析风险资本的投资过程。(第5章 金融市场)

答:风险资本的投资过程分为5个步骤:①交易发起,即风险资本家获知潜在的投资机会。②筛选投资机会,即在众多的潜在投资机会中初选出小部分做进一步分析。③评价,即对选定的项目的潜在风险与收益进行评估。④交易设计,包括确定投资的数量、形式和价格等。⑤投资后管理,其关键是将企业带入资本市场运作以顺利实现必要的兼并收购和发行上市。

13、简述风险和收益的关系。(第5章 金融市场)

答:(1)风险和收益是任何投资者决策时必须考虑的一对矛盾,投资和收益是对称的,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所有收益都是要经过风险来调整的。

(2)投资面临着未来的不确定性,因此“收益”实际上就是投资者在投资之前对未来各种收益率的综合估计,即“预期收益率”。

公式:

(3)风险是指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可以用对预期收益率的偏离来反映,因此,引入数学上的方差概念,就可以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

公式:

14、简要分析为什么分散投资可以减少风险。(第5章 金融市场)

答:(1)金融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而降低风险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构建多样化投资的资产组合,或者说“不把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2)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是资产组合中所有资产预期收益率的加权平均值。权数是各资产价值在资产组合总价值中所占的比重。

公式:

(3)风险协方差公式说明:资产组合的风险并不是单个资产标准差的简单加权平均,而且与各种资产的相互关系有关。投资者通过选择彼此相关性小的资产进行组合时风险更小。

(4)资产组合的协方差反映组合资产共同变化的程度,因而资产组合的协方差越小组合资产投资的风险越小。资产组合的协方差又取决于组合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组合资产之间的相关性越小系数越小,组合资产风险越低。这个原理说明通过多样化投资组合可以降低风险。

公式:

当持有的资产超过一种时,对投资风险的衡量就等于该种单一资产的风险简单相加。因为多种资产的收益率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相关关系:正相关、负相关、不相关,正相关关系越强,通过组合降低风险的程度就越高,负相关关系越强,通过组合降低风险的程度就越高。

- 8 -

**15、简述CAMP的基本内容。(第5章 金融市场)

答: (1) CAPM即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在投资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寻求当资本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下,各资本资产的均衡价格。(2) 假设条件:首先,假设资本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同时假设每个投资者都根据资产组合理论进行决策,通过对投资者集体行为的分析,可以求出所有有效证券和有效证券组合的均衡价格,即资本市场线。

货币银行学总结

(3) 所谓有效证券或有效证券组合是指:预期收益率一定时,风险最小的证券或证券组合;风险一定时,预期收益率最大的证券或证券组合;不存在其他预期收益更高和风险更小的证券或证券组合。如图:rf表示无风险借贷利率,切点M是市场证券组合,理论上应包括所有上市的有价证券。rfM就是资本市场线,表示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所有的有效投资机会。尽管每个人都希望达到高于资本市场线,但竞争力量将推动资产价格变动,使每个人都达到直线上的某点。

(4) CAPM的基本思想是:达到均衡时人们承受风险的市场报酬,由于投资者是风险厌恶者,所以,所有风险资产的风险溢价总值必然为正,以引导人们持有风险资产。(5) β值用来衡量单个证券的风险溢价与它对市场风险贡献程度,根据CAPM,在均衡状态下,任何资产的风险溢价等于其β值乘以市场投资组合的风险溢价。(6) CAPM运用均衡方法,为金融市场的资产定价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一模型在投资管理和公司财务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模型中的市场组合包括了所有的资产,在实证研究中难以准确模拟。

公式:

16、简述我国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第6章 金融监管体系)

答:1)依法管理原则。2)合理、适度竞争原则---监管重心应放在保护、维持、培育、创造一个公平、高效、适度、有序的竞争环境上。3)自我约束和外部强制相结合的原则。4)安全稳定与经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17、简述社会利益论关于金融监管必要性的分析。(第6章 金融监管体系)

答:金融监管的出发点首先就是要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而社会公众利益的高度分散化,决定了只能由国家授权的机构来履行这一职责,历史经验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家银行可以通过其资产负债的扩大、资产对资本比例的扩大来增加盈利能力。这必然伴随着风险的增大。但由于全部的风险成本并不是完全由该银行自身承担,而是由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经济体系来承担,这就会使该银行剧由足够的动力通过增加风险来提高其盈利水平。如果不对其实施监管和限制,社会公众的利益就很可能受到损害。也可以这样概括:市场缺陷的存在,有必要让代表公众利益的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介入经济生活,通过管制来纠正或消除市场缺陷,以达到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社会福利损失的目的。

- 9 -

18、简述金融风险论关于金融监管必要性的分析。(第6章 金融监管体系)

答:金融风险的特征,决定了必须实施监管,以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首先,银行业的资本只占了很小的比例,大量的资产业务都要靠负债来支撑。金融机构为获取更高的收益而盲目扩张资产的冲动,更加剧了金融业的高风险和内在不稳定性。其次,金融业具有发生支付危机的连锁效应。金融体系任一环节出问题,都极易造成连锁反应,进而引发普遍的金融危机。一国的金融危机还影响到世界性的金融动荡。最后,金融体系的风险,直接影响着货币制度和宏观经济的稳定。

19、简述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应具备的条件。(第7章 货币政策)

答:在货币政策的运用上,政策指标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必须能为货币当局加以控制。2)政策指标与最后目标之间必须存在稳定的关系。3)可测性,一是央行能及时获取有关指标的准确数据,二是有明确的定义便于分析、观察和检测。4)政策指标受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干扰程度较低。5)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

20、如何看待微观主体预期对于货币政策效应的对消作用。(第7章 货币政策)

答:对货币政策有效性或效应高低构成挑战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微观主体的预期。当一项货币政策提出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会立即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的后果,从而很快地做出对策,而且极少有时滞。货币当局推出的政策,面对微观主体广泛采取的对消其作用的对策,可能归于无效。鉴于微观主体的预期,似乎只有在货币政策的取向和力度没有或没有完全为公众知晓的情况下才能生效或达到预期效果。但是货币当局不可能长期不让社会知道它所要采取的政策。即使采取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不久之后也会落在人们的预期之内。假如货币当局长期采取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则将导致微观经济主体做出错误判断,并会使经济陷入混乱之中。但实际情况是,公众的预期即使非常准确,实施对策即使很快,其效应的发挥也要有个过程。这就是说,货币政策仍可奏效,只是公众的预期行为会使其效应大打折扣。

21、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贡献。(第8章 汇率理论)

答:购买力平价说是一种有很长历史且影响深远的汇率理论。其中心思想是,人们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无非是因为外国货币具有在国外购买商品的能力。这一学说与铸币评价说是同时存在的。该学说之所以在那时能够存在,是因为含金量同等的铸币并不必然有同等的“购买力”。至于在现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一国货币所代表的价值就是以它所代表的购买力来表明。所以,在铸币评价说退出之后,购买力平价说则依然存在。这一学说的主要矛盾是:其成立的前提条件已两国的生产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价格体系大体相仿为限制条件。具备这些条件,两国货币购买力的可比性较为充分,否则,可比性小。

22、简述国际借贷说的主要思想。(第8章 汇率理论)

答:国际借贷说也称国际收支说,是在金本位制度盛行时期流行的一种阐释外汇供求与汇率形成的理论。由于存在铸币平价,所以该学说专注于外汇供求。外汇供求状况取决于由国际商品进出口和资本流动所引起的债权债务关系----国际收支。当一国的流动债权,即外汇应收,多于流动负债,即外汇应付时,外汇的供给大于需求,因而外汇汇率下跌,反之,则外汇汇率上升。

23、国际金本位体系的特点。(第9章 国际货币体系)

答:金本位制是指以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1)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在金本位下,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黄金可以自由进出口。由于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金币的面殖与黄金含量就能保持一致,金币的数量就能自发地满足流通中的需要;由于金币可自由兑换,各种金属辅 - 10 -

币和纸币就能够稳定地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从而保持币值的稳定;由于黄金可以自由进出口,因而本币汇率能够保持稳定。2)严格的固定汇率制。金本位制下,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比例——铸币平价决定。当然汇率并非正好等于铸币平价,而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铸币平价上下窄幅波动,其幅度不超过两国间黄金输送点,否则,黄金将取代货币在两国间流动。

3)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其机理即由美国经济学家休谟提出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一国国际收支逆差→黄金输出→货币减少→物价和成本下降→出口竞争力增强→出口扩大;进口减少→国际收支转为顺差→黄金输入。相反,一国国际收支顺差→黄金输入→货币增加→物价和成本上升→出口竞争力减弱→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国际收支转为逆差→黄金输出。为了实现金本位的自动调节机制,各国必须严格遵守三个原则:(1)本国货币和一定数量的黄金固定下来,并随时可以兑换黄金;(2)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各国金融当局应随时按官方比价无限制买卖黄金和外汇;

(3)货币发行必须持有相应的黄金准备。

24、牙买加体系下国际收支如何调节?(第9章 国际货币体系)

答: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19xx年,IMF“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达成《牙买加协定》,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增强特别提款权的作用、提高IMF清偿力、扩大融资。运行特点是:储备的多元化和汇率安排多元化(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在牙买加体系下,调节国际收支的途径主要有五种:1)运用国内经济政策,改变国内的需求与供给,从而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2)运用汇率政策。具体原理??。3)通过国际融资平衡国际收支。IMF贷款能力,欧洲市场融资。

4)加强国际协调。主要体现 a IMF为桥梁, b 新兴的7国首脑会议。5)通过外汇储备的增减来调节国际收支。盈余国外汇储备增加,赤字国外汇储备减少,这一方式会影响一国的货币供应量及结构,各国可以通过外汇储备的增减,并采用中和政策,相应改变货币供应结构,从而总体上保持货币供应量不变。

25、内外均衡理论的基本思想。(第10章 内外均衡理论)

答:(一)基本内容:内外均衡理论简而言之是指英国经济学家米德的“2种目标,2种工具”的理论模式,即一国如果希望同时达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目标,则必须同时运用支出调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2种工具。再细化支出调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

(二)具体做法及原因。在实践中,多数国家以财政与货币政策维持内部均衡,并将汇率政策与直接管制结合起来维持外部均衡,这是因为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对于支出转换政策对于达到内部均衡更有利,而汇率政策与直接控制对外部均衡的调节更有效。2)直接控制与汇率政策的结合能够实现总量与结构调整的统一。

论述题:

1、【1】试述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机工社628页)

答:20世纪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的现金交易数量说和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等人提出的现金余额说,被视为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源头。

1、传统的货币数量说

(1)费雪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着手,提出著名的“交易方程式”,认为一定水平的名义收入引起的交易水平决定了人们的货币需求。在费雪的货币数量理论中,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

(2)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庇古等人,从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着手,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建立了剑桥货币需求方程,将货币需求看作是一种资产选择的结果,这就隐含地承认利率因素会影响货币的需求,这种看法极大地影响了以后的货币需求研究。

(3)两个理论的结论和方程式的形式基本相同,都认为货币数量决定物价水平。但是,两者分析的出发点不同,前者注重的是货币的交易功能,后者强调的是货币的资产功能;前者重视影响交易的货币流通速度的金融和经济制度等技术因素,后者重视资产的选择,强调人的主观意志及心理因素的作用,这一观点和方法对后来的各学派经济学家 - 11 -

都影响很大。

(4)传统货币数量说的缺陷是没有分析货币数量对产出量的影响,对影响货币持有量的效用和成本的因素没有详细分析。

2、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理论综合了现金交易说和现金余额说,从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角度,指出货币需求就是人们特定时期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这种货币需求量的大小取决于流动性偏好心理。而人们对流动性偏好来源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直接而明确地指出了货币的投机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至于交易需求,不受利率影响。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第一:鲍莫尔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的修正,深入分析了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第二:托宾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修正。托宾讨论了在利率预期不确定前提下,作为风险回避者的投资者最优金融资产的组合。

4、货币主义学派的现代货币数量论。以弗里得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一方面采纳凯恩斯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思想,采纳了相同的需求动机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并利用它把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改写为货币需求函数,另一方面又基本肯定货币数量论的结论,即货币量的变动影响物价水平。

弗里德曼认为:

第一,在货币需求中,利率的影响很小,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各项机会成本会保持相对稳定。

第二,由于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因此,货币的流通速度是稳定的、可以预期的。依据经验,它与收入水平保持“正的一致性”。

第三,永久收入是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所谓永久收入意指预期未来年度的平均收入,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变量,在很大程度上不受短期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因此,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也是相对稳定的,并且据此得出了著名的“规则货币供应”的政策主张。

2、【1】试述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的供应与扩展过程

答:(1)货币定义抽象理解为“在商品的交易和债务偿付中被普遍接受的东西”。央行在建立现代货币体系时采取的一个主要的标准是各种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即“一种资产以较小的代价转换为实际购买力的便利性”。货币统计体系:①M0:现金,或流通中的货币;②M1:M0+各种活期存款;③M2:M1+各种定期存款。M1狭义货币一般构成了现实购买力,对当期的物价水平有直接影响;M2广义货币,是潜在的购买力,对于分析未来的总需求趋势较为重要。

(2)现代经济中的信用货币是中央银行体系供应的,因此,中央银行是信用货币的源头,而商业银行是枢纽。①商业银行的信用货币创造扩张。商业银行体系通过其获得的原始存款发放贷款,通过原始存款在体系内的辗转存贷,从而成倍创造派生存款。经过货币扩张,整个银行的存款货币总量D=R/RRr。

原始存款正好等于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总额,假设前提为商业银行将收到存款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用作存款准备;另外,整个商业银行体系没有“现金漏损”。②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供应。中央银行是一国惟一的货币发行机构,因而经济活动中的新增货币供给量首先是由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增长的需要发行出来的。其基本过程是:当经济活动主体需要更多的货币时,会增加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当商业银行的信贷不能满足这一需求时,商业银行就会向中央银行贷款;同时当财政出现赤字时,也会从中央银行透支,这样中央银行的各项资产就会增加,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存款增加,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增发贷款,同时增加其在中央银行交纳的准备金存款。最终,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总和在数量上等于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此外,商业银行在经营经营中需要面对客户提取现金的需要,因此,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进一步分解为准备金存款和流通中的现金两部分。

**3、【1】试述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间的关系。(540)XIN

答:货币均衡和市场均衡间的关系表现为:

1)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但等量的总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货币需求。

2)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但也决非是等量的。

3)货币供给成为总需求的载体,同样,同等的货币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总需求。

- 12 -

4)总需求的偏大、偏小,会对总供给产生巨大的影响;总需求不足,则总供给不能充分实现。总需求过多,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推动总供给增加,但并不一定可以因此消除差额。

5)总需求的偏大、偏小也可以通过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予以调节,但单纯控制需求也难以保证实现均衡的目标。 如图: 市场供给市场需求AD

货币供给可以看出,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有着紧密的联系,货币均衡有助于市场均衡的实现。但是,二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即货币均衡并不必然意味着市场均衡。原因在于:

其一:市场需求是以货币为载体,但并非所有的货币供给都构成市场需求。满足交易需求而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即实现流通的货币,形成市场需求;而作为保存价值的现实不流通的货币则不构成市场需求,或者说它是潜在的需求而不是当期的需求,这种差别可表示如下:

货币供给=现实流通的货币+现实不流通的货币

市场供求=现实流通的货币*货币流通速度

其二:市场供给要求货币使之实现,或使之出清,因此提出对货币的需求。但这方面的货币需求也并非对货币需求的全部。对积蓄财富所需要的价值保存手段则并不单纯取决于市场供给,或至少不单纯取决于当期的货币供给,用于保存财富的货币显然有很大部分是多年的积累。这种差别可表示如下:

市场供给/货币流通速度=对现实流通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对现实流通货币的需求+对现实不流通货币的需求

如果简单理解,可以说市场总供需的均衡关系是与处在现实流通状态的货币的供需关系一一对应着。但也应该注意,现实流通的货币与现实不流通的货币之间是可以而且事实上也是在不断转化的。

**4、【1】试析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及扩张界限。(543)XIN

答:在货币量能否推动实际产出的论证中,现在已被广泛认可的是联系潜在资源、可利用资源的状况进行分析的方法。

1)只要经济体系中存在着现实 可用做扩大再生产的资源,且起数量有比较充分,那么,在一定时期内增加货币供给就能够提高实际产出水平而不会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2)待潜在资源的利用持续一段时期而且货币供给仍在继续增加后,经济中可能出现实际产出水平同价格水平都在提高的现象。

3)当潜在资源已被充分利用但货币供给仍在继续扩张,经济体系中就会产生价格总水平上涨但实际产出水平不变的情况。3阶段可用图表示

- 13 -

A点是货币供给只具有实际产出效应而无物价上涨效应的临界点。

B点是货币供给增加只具有物价效应而无实际产出效应阶段的起点。

B点实际上是一定时期产出增长的极限点。达到这一点,意味着经济体系中的现实可利用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如果没有达到,则可表述为,在实际GNP水平与潜在GNP水平之间还存在缺口。一般说来,存在实际GNP和潜在GNP之间的缺口是对多数国家经济成长状态的描述。换言之,在现实生活中,实际经济增长率很难达到使潜在资源被全部利用的程度,因此,总会存在一定的潜在GNP损失。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当货币供给扩张的作用超越了A点之后,由于产出增加的同时还伴随着物价的上涨,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承受力等因素就会对政策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

5、【2】试述新古典综合学派对利率决定的分析 551页

答:新古典综合学派对于利率决定的分析运用了著名的IS-LM模型。西方经济学家在分析时,将国民经济的均衡看成实物方面的均衡与货币方面的均衡,即市场被划分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IS曲线表示使商品市场的供求相均衡的利率与收入的组合;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时的利率与收入组合,交点就是同时使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相均衡时的利率与收入组合。在这点所决定的利率为均衡利率,所决定的收入为均衡收入,整个国民经济实现了均衡。如图所示:

图中: IS曲线表示商品市场的均衡 I=S

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 L=M

将2个曲线放在同一个坐标系里面 相交的均衡点E 同时满足:I=S L=M

因此在E点上2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此点决定的利率i是同时满足两个市场均衡条件的均衡利率;Y是同时考虑2个市场均衡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

当IS 、LM发生移动时,i也相应变动。由于IS的变动是由投资或储蓄的变动引起的,LM变动是由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引起的,因此,这些变量的改变都将改变均衡利率的位置,引起利率和收入的改变。

6、【2】利率对一国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制约条件有哪些(机工社632,大纲没有)

货币银行学总结

答:利率是金融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它的变化可以通过影响借贷双方的利益影响经济活动的其他变量,而对经济

货币银行学总结

- 14 -

活动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1)利率与消费和储蓄。利率较高时,储蓄会增加,消费会减少;利率较低时,储蓄会减少,消费会增加。2)利率与投资。利率是企业投资的成本,利率越高,投资规模会越小;反之,低利率则有利于增加投资。3)利率与通货膨胀。在一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社会中,高利率可抑制通货膨胀,当经济萧条时,通过低利率则可防止过度紧缩。4)利率与金融机构。当利率变动后,金融机构的资产会随着利率的变动而作出相应的调整。通常是在发放贷款和政府债券之间转移。这使得中央银行利用利率作用调控宏观经济成为可能和有效。5)利率与对外经济活动。利率变动对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进口的影响;二是对资本输出输入的影响。当利率水平较高时,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出口竞争能力下降,从而引起一国对外贸易的逆差;相反,降低利率会增加出口,改善一国对外贸易收支状况。从资本输出输入看,在高利率的吸引下,外国资本会迅速流入,可以暂时缓解国际收支状况。但高利率也存在负面影响,如输入通货膨胀等。

制约利率发挥作用的条件主要有:

(1)一国经济中微观经济主体的独立性程度以及对利率的敏感性程度;

(2)一国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是利率能否在各市场间迅速传导并引导资金流动的前提;

(3)利率种类的多少,利率决定的市场化程度以及中央银行是否以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等也会影响利率作用的发挥。

7、【3】试论述通货紧缩的经济效应

答:(一)通货紧缩的界定,三种说法:①物价水平持续下降,②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并伴随着经济的增长,或再加上货币供应的缩减,③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并伴随有经济的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的可能增长率。

(二)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效应:通货膨胀是不稳定的,通货紧缩也是不稳定的。物价疲软趋势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实体经济。

1)对投资的影响:①通货紧缩使得实际利率有所提高,社会投资的实际成本随之增加,从而产生减少投资的影响。同时在价格趋势的情况下,投资项目预期的未来重置成本会趋于下降,就会推迟当期的投资。这对许多新开工项目所产生的制约较大。②另一方面,通货紧缩使投资的预期收益下降。在通货紧缩情况下,理性的投资者预期价格会进一步下降,公司的预期利润也将随之下降。这就使得投资倾向降低。③通货紧缩还经常伴随着证券市场的萎缩。公司利润的下降使股价趋于下探,而证券市场的萎缩又反映过来加重公司筹资的困难。

2)对消费的影响:物价下跌有两种效应:一是价格效应,物价的下跌使消费者可以用较低的价格得到同等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和服务,而将来价格还会下跌的预期促使他们将推迟消费。二是收入效应。就业预期和工资收入因经济增幅下降而趋于下降,收入的减少将使消费者缩减消费收入。

3)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通货紧缩时期的财富分配效应与通货膨胀时期正好相反。在通货紧缩情况下,虽然名义利率很低,但由于物价呈现负增长,实际利率会比通货膨胀时期高出许多。高的实际利率有利于债权人,不利于债务人。

4)对工人工资的影响:在通货紧缩情况下,如果工人名义工资收入的下降滞后于物价下跌,那么实际工资并不会下降;如果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往往会削弱企业的偿付能力,也会迫使企业下调工资。

5)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大多情况下,物价疲软、下跌与经济成长乏力或负增长是结合在一起的,但也非必然。如中国就存在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并存的现象。

- 15 -

8、【4】阐明引发金融创新的直接原因

答:金融创新是西方金融业中迅速发展的一种趋势。金融创新浪潮的兴起及迅猛发展,给整个金融体制、金融宏观调节乃至整个经济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规避风险的创新:银行通过创新,创造可变利率的债券债务工具,如可变利率债券,可变利率存款单等开发债务工具的远期市场,发展债务工具的期货市场,开发债务工具的期权市场等来规避分线。

2)技术进步推动的创新:首先,技术进步引起银行结算、清算系统和支付制度的创新,进而引起金融服务的创新。其次,新技术为日益复杂的金融工具的创新提供了技术保障条件。此外,新技术的运用使金融交易快速的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几乎使全球各个角落的交易主体都连接在一个世界性的金铜市场之中。

3)规避行政管理的创新:规避不合理的、过时的金融行政管理法规也导致了金融创新。在激烈的竞争中,金融业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利用法规的漏洞,推出很多新的业务形式。例如:自动转帐制度,可转让支付命令帐户,货币市场存款账户等。

9、【4】试述中央银行产生的原因及其功能。

答:(一)中央银行的产生的必要性:

1)统一发行银行券的必要。

2)建立一个全国统一而有权威的、公正的清算机构。银行林立,银行业务不断扩大,债券债务关系错综复杂,票据交换及清算若不能得到及时、合理处置,会阻碍经济顺畅运行。

3)在经济周期的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往往陷于资金调度不灵的窘境,有时则会因而破产。于是客观上需要一个强大的金融机构作为其他众多银行的后盾,在必要时为它们提供货币资金,也即提供流动性的支持。

4)同其他行业一样,银行业经营竞争也很激烈,而且它们在竞争中的破产、倒闭给经济造成的动荡,较之非银行行业要大得多。因此,客观上需要一个代表政府意志的专门机构专司金融业管理、监督、协调的工作。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1)发行的银行:就是垄断银行权的发行权,成为全国唯一的现钞发行机构。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现钞都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硬辅币的铸造、发行也多由中央银行经营。银行券的发行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资金来源,为中央银行调节金融活动提供了资金实力。

2)银行的银行:银行固有的业务---办理“存、放、汇”,同样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内容,只不过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作为银行的银行,其职能表现有:①集中存款准备,通常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及有关金融机构必须向中央银行存入一部分存款准备金。其目的在于,一方面保证存款机构的清偿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央银行调节信用规模和控制货币供应量。②最终的贷款人,中央银行承担“最终贷款人”的责任。最终贷款人的作用,一是支持陷入资金周转困难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免银行挤兑风潮的扩大而最终导致整个整个银行业的崩溃,二是通过为商业银行办理短期资金融通,调节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传递和实施宏观调控意图。③ 组织全国的清算。现代支付清算体系是伴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而发展的。各国中央银行大多有明文规定,负有组织支付清算的职责。

3)国家的银行,所谓国家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理国库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①代理国库,②代理国家债券的发行,③对国家财政给予信贷支持。主要是采取直接给国家财政以贷款;购买国家公债。④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进行外汇、黄金的买卖和管理。⑤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⑥制定并监督执行 - 16 -

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此外,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银行,还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出席各种国际性会议,从事国际警容活动以及经代表政府签订国际金融协定,在国内外经济金融活动中,充当政府的顾问,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

10、【5】试述金融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功能

答:金融市场通过组织金融资产、金融产品的交易,可以发挥多方面功能:

1、帮助实现资金在盈余部门和短缺部门之间的调剂。在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价格信号引导下,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2、实现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通过金融资产的交易,对于某个局部来说,风险由于分散、转移到别处而在此处消失;至于对总体来说,并非消除了风险。

3、确定价格(价格发现)。金融资产均有票面金额。在金融资产中可直接作为货币的金融资产,一般说来,其内在价值就是票面标注的金额。但相当多的金融资产,如股票,其票面标注的金额并不能代表其内在价值。每一股份上的内在价值是多少,只有通过金融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才能发现。

11、【5】试述金融工程的方法论背景 577页

答:金融工程是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部门将现代金融理论和工程技术方法相结合,针对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创造性地设计开发和应用新的金融产品的过程。金融工程的方法论是以现代金融理论、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为基础。将金融问题进行综合、系统研究分析,并设计出创新型的金融工具,使金融市场的功能增强。

背景:

①金融理论的创新——资产定价理论和无套利均衡理论。首先,19xx年马柯维茨提出的投资组合理论,从数学的角度界定了风险与收益,把数理工具引入了金融研究;19xx年莫迪格里安尼和米勒提出了MM定理,为现代金融理论提供了有别于传统经济学供求分析的“无套利均衡”(No—Arbitrage)方法。所谓“无套利均衡”,指的是,当某种资产的价格违背了“同值同价”的“一价定律”时,市场处于不均衡状态,出现了套利机会,市场参与者的套利动机促使市场达到均衡;在市场均衡状态下,不存在套利机会,因此称为“无套利均衡”。金融分析基本方法,就是将某项金融资产的“头寸”(即对某种资产的持有或短缺)与市场中其他金融资产的头寸组合起来,构建一个在市场均衡时不能产生不承受风险的利润的组合头寸,并由此计算该项头寸在市场均衡时的价值即均衡价格。

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金融工程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条件。例如计算机的普及和大规模运算和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为投资组合理论的实际应用和金融工程提供了开发和实施各种新型金融产品、解决金融和财务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能够在全国、全球迅速传播,金融市场联为一体。所有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市场的效率。

③金融工程师的创新活动。“金融工程师”们在上述理论和技术条件支持下,针对市场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借鉴现代工程技术方法,创造性地设计出了各种新的金融工具,使其具有特定的流动性和风险—收益组合。

12、【6】试述《巴塞尔协议》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答:19xx年12月国际清算银行召开中央银行行长会议通过《巴塞尔提议》。在该提议基础上,19xx年7月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即著名的《巴塞尔协议》。

- 17 -

(一)该协议的目的:①通过制定银行的资本与其资产间的比例,定出计算方法和标准,以加强国际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②制定统一的标准,以消除国际金融市场上各国银行之间的不平等竞争。

(二)该协议的主要内容:

1)关于资本的组成。把银行资本划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档;核心资本包括股本和公开准备金,这部分至少占全部资本的50%;第二档附属资本包括未公开的准备金、资产重估准备金、普通准备金或呆帐准备金。

2)关于风险加权的计算。该协议定出对资产负债表上各种资产和各项表外科目的风险度量标准,并将资本与加权计算出来的风险挂钩,以评估银行资本所应具有的适当规模。

3)关于标准比率的目标。该协议要求银行经过5年过渡期逐步建立和调整所需的资本基础。到19xx年底,银行的资本对风险加权化资产的标准比率为8%,其中核心资本至少4%。这个协议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面世以来,不仅跨国银行的资本金融监管需视协议规定的标准进行,就是各国国内,其货币当局也要求银行遵循这一准侧,甚至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下来。

13、【6】试述《新巴塞尔协议》出台的背景及其3大支柱

答:20xx年实施的并取代19xx年的《巴塞尔协议》,成为新的国际金融环境下各国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最新法则。

(一)新资本协议出台的背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的运行环境和监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巴塞尔协议》中风险权重的确定方法遇到了新的挑战。这表现为在信用风险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对银行业的破坏力日趋显现。在银行资本与风险资产比率基本正常的情况下,以金融衍生商品交易为主的市场风险频频发生,诱发了国际银行业中多起重大银行倒闭和巨额亏损事件。而《巴塞尔协议》主要考虑的是信用风险,对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考虑不足。

2)危机的警示。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危机蔓延所引发的金融动荡,使得金融监管当局和国际银行业迫切感到重新修订现行的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已刻不容缓。一方面,要尽快改进对以往资本金充足的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以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

3)技术可行性。现代风险量化模型的出现在技术上为巴塞尔委员会重新制定新资本框架提供了可能性。

(二)新资本协议包括互为补充的三大支柱。

1)第一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其由三个资本要素构成,①受规章限制的资本的定义,②分线加权资产,③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最小比率。其中有关资本的定义和8%的最低资本比率没有变化,但对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问题,新协议在原来只考虑信用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2)第二大支柱——监管当局的监管。这是为了确保各银行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内部评估程序,用于判断其面临的风险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对其资本是否充足做出评估。

3)第三大支柱——市场纪律。其核心是信息披露。市场约束的有效性,直接取决于信息披露制度的健全程度;只有建立健全的银行业信息披露制度,各市场参与者才可能估计银行的风险管理状况和清偿能力。

人们普遍支持新的资本协议框架,赞同采用风险敏感度较高的资本管理制度。但同时也普遍认为新协议太复杂,难以立即统一实施。实际上各国实施时间各有差异。考虑到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之中,中国银监会决定推迟到20xx年实施这项新的资本协议。

- 18 -

14、【7】试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特点

答: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传统的、经常运用的、能对整体经济运行发生影响作用的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

(一)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货币乘数,从而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

1)内容:①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该比率规定一般根据不同存款的种类、金额及银行规模和经营环境而有所区别。②规定可充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种类。一般地,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产,只能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也有的国家规定库存现金也可算成法定准备金。③规定的计提基础,包括存款余额的确定及缴存基数的确定等。④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幅度等。

2)作用和特点: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一方面可增加商业银行应上缴的准备金,减少了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贷款和创造信用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使货币乘数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和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抽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缩减。存款准备金政策对于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公众预测等都会产生强烈的影响,这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因为微小的调整都会使货币供应量和社会需求成倍的扩张或收缩,其效果太过猛烈,对经济震动太大,告示效应太强,不利于货币的稳定。其作用主要是“存在”而不是“变动”。

(二)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1)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它作为一种官定利率,是和市场利率相对应的,常常用来表达中央银行对经济形势的看法和政策意向,具有短期性。往往作为一种基准利率或最低利率,对整个市场利率水平起牵引作用。二是规定何种票据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前者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及市场利率,后者主要影响商业银行及全社会的资金投向。

2)作用和缺陷:中央银行认为有必要收紧银根时就提高再贴现率,使之高于市场利率,这样就会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于是商业银行就会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使其准备金缩减。从而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缺陷:①是央行在使用这一工具控制货币供应量处于被动地位,商业银行是否贴现,贴现多少,什么时候贴现都取决于它自己。②其调整职能影响利率的总水平,而不能改变利率结构。③其缺乏弹性,经常调整会使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无所适从,不能形成稳定的预期。

(三)公开市场政策: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市场利率水平的政策措施。与前2者相比,优越性表现在:

1)主动性强。央行的业务操作目标是调控货币供应量而不是营利,所以它可以不考虑证券交易的价格,从而实现操作目的,即可以用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买进,用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卖出,业务总能做成,不像再贴现率政策那样较为被动。

2)灵活性高。央行可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并且买卖数量可多可少。

3)调控效果平缓、震动小。由于这项业务以交易行为出现,不是强制性的,加之中央银行的操作灵活,所以对经济社会和金融机构的影响比较平缓,不像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那样震动很大。

4)影响范围广。央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证券,如果交易对方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直接改变他们的准备金数额,如果是公众,则直接改变公众的货币持有量并间接改变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数额,

- 19 -

15、【7】试分析货币传导机制的信用传导渠道 603页

答: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在信用市场上存在着两个基本的货币传导渠道,那就是: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

1)银行贷款渠道。货币政策通过银行贷款渠道传导的机制是建立在这样的认识之上的,即银行在金融体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因为它们特别适宜处理特定类型的借款者,特别是小企业,那里不对称信息问题特别突出。当然,大企业可以不必通过银行而通过股票和债券市场直接与信用市场发生联系。这样,减少银行储备和银行存款的紧缩货币政策将通过对这些借款者的作用产生影响。货币供给下降,使得银行存款减少,进而使得银行放出贷款下降。继而使得企业投资减少,总产出下降。

2)资产负债表渠道。其通过企业资本净值发挥货币传导的作用,建立在下面的认识上,即很低的资本净值意味着贷款者实际上对他们的贷款获得很低的担保,同样,来自逆向选择的损失增大。资本净值的下降,引起逆向选择问题,因而导致减少作为投资支出资金来源的贷款。企业很低的资本净值也增加了道德风险问题,意味着所有者在他们的企业中拥有更低的股本回报,便刺激他们投资于风险项目。由于从事高风险事业使得贷款者收回借款更不可能,企业资本净值的减少导致贷款的减少从而投资支出减少。

两个图示:

16、【7】试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的基础与模式 606页

答:(一)配合基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都是需求管理的政策。

国家干预经济的宏观调控,其焦点在于推动市场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恢复均衡状态,以实现成长、就业、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由于市场的载体是货币,所以调节市场需求也就是调节货币供给。换言之,需求管理政策的运作离不开对货币供给的调节,或使之增加,或是使之缩减。货币政策是这样,财政政策也是这样,这就是它们两者应该配合,也可能配合得基础。至于它们的区别,就调节货币供给这个角度来说,只是在于:一是通过银行系统,一是通过财政系统;一是运用金融工具,一是运用财税工具;一是由金融传导机制使之生效,一是由财政传导机制使之生效。

(二)配合模式:

1)在经济疲软,萧条的形势下,要想通过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克服需求不足,以促使经济转热,货币政策不如财政政策。在过冷的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缺乏扩大信贷业务的积极性,厂商缺乏扩大投资支出的积极性,消费者也同样缺乏扩大消费支出的积极性。不仅它们的行为意向与货币当局不必一致,而且也不听命于货币当局。财政政策则不同,财政扩大投资是私人厂商无需自己冒投资风险却可以获得维持乃至扩大经营的好机会。投资支出以及带动的消费支出,再加上增加财政性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支出所直接引起的消费支出,对于扭转经济发展的颓势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

2)在经济过热的形势下,要想通过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抑制需求过旺,以克服通胀和虚假繁荣,财政政策不如货币政策。央行在抑制货币供给增长方面的作用是强有力的:其一,有很多可以运用的工具;其二,对于创造存款货币的商业银行能够起强而有力的制约作用。而财政政策要紧缩,就有很大难度。

同时,不管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在用其积极有利一面时,总会伴随有不可避免的消极的副作用。相互搭配使用,又可能使副作用有所减弱。

- 20 -

17、【8】试述西方汇率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 机工社705

(大纲只有五大理论,且不完全一致,应以大纲为准!国际借贷说、购买力平价说、汇兑心理说、货币分析说、金融资产说)

答:西方汇率理论主要是汇率决定理论,即揭示汇率的决定和影响因素的理论。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理论:

(1)罗道尔波斯的“公共评价理论”。他认为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供求的变动,而货币供求的变动取决于人们对两国货币的公共评价,人们的公共评价又取决于两国货币所含的贵金属成分的纯度、重量及市场价值。该理论核心实际上是论述货币对于汇率的决定性影响,故人们又将他的理论称为“供求理论”。

(2)戈森的“国际借贷说”。该理论贡献:一是将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并指出只有立即清偿的各种到期收付差额,才能引起汇率的变动;二是从动态角度分析了汇率变动的原因;三是在金本位盛行时期,各国货币间都有铸币平价,汇率仅在黄金输出输入点上下限之间波动,其波动的原因主要就是受外汇供求的影响。

(3)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说”。 “购买力平价说”用来解释汇率决定基础。认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或两国物价水平)可以决定两国货币汇率,实际是从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这个层次上去分析汇率决定的。同时认为汇率的变动也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变动。

(4)阿夫塔里昂的“汇兑心理说”。试图用纯心理因素来解释汇率的决定及其变化。人们的心理评价受质(货币购买力、制度、政策等)和量(各种供求)量方面因素的影响。“汇兑心理说”的贡献: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心理预期对汇率变动的影响会很大。该理论所具有的其他理论无法替代的意义就在于它促使人们开始重视心理预期因素对汇率的影响。

(5)利息平价说。①背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后,受凯恩斯经济学影响,产生了“均衡汇率理论”。着重分析在一定经济结构下,综合考虑影响汇率的各种因素,研究如何通过实施一定的汇率政策来达到理想的均衡汇率水平。②凯恩斯的古典利息平价说在国际金融学说史上第一个总结了远期汇率与利差关系的规律,明确提出远期汇率决定于利差。③利息平价理论把汇率决定因素扩展到了货币资本领域,从而填补了传统购买力平价说衰落后的汇率决定理论的空白,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货币资产因素在国际金融领域内的作用日益重要的趋势。

(6)货币主义汇率理论:主要内容和贡献:建立在现代货币数量论基础上的汇率决定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把汇率研究的注意力从经常项目转移到资本项目,并提出了汇率决定的存量分析结构,对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后的汇率研究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具体说:一是突出了货币因素在汇率决定中的作用;二是正确指出一国货币供给状况及其货币政策同该国的汇率走势有着直接关系;三是将汇率决定引入与货币政策协调的问题上来;四是随着外汇市场业务的创新和汇率制度的演变,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日益频繁,汇率理论逐步转向货币学派的资本市场分析、短期分析和动态分析,是符合规律的。

(7)资产组合理论:该理论是对货币主义汇率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内容和贡献:这一理论认为汇率是资产的价格,他的决定取决于资产存量市场的变动和均衡;二是同时强调了货币因素以及资本项目交易的变动和实体因素对汇率的作用;三是某些假设比更合理、更现实。

以上对于汇率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回顾中可以看出,汇率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拓展是与经济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是对现实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一种反映。

18、【8】试述经济论关于汇率制度选择的分析

答:关于汇率制度的选择,目前影响较大的理论只要有2种:一是“经济论”,二是“依附论”。汇率制度选择的“经济论”,主要是由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国际经济顾问罗伯特赫勒提出来的,他认为: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主要由经济 - 21 -

方面因素决定。这些因素有:①经济开放程度,②经济规模,③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域分布,④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及其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⑤相对的通货膨胀率。这些因素具体与汇率制度选择的关系是:经济开放程度高,经济规模小,或者进出口集中在某几种商品或某些国家,一般倾向于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或钉住汇率制度。经济开放程度低,进出口商品多样化或地域分布分散化,同国际金融市场联系密切,资本流出去较为客观和频繁,或国内通货膨胀与其它主要国家不一致的国家,则倾向于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或弹性汇率制度。根据赫勒对一些国家汇率政策的比较,浮动汇率制明显趋于同一国进出口对GNP的低比率、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和地域分布的高度多样化、相对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以及金融国际化的高度发展相联系。

19、【9】对比布雷顿森林体系与金本位体系下两种固定汇率制的异同(大纲未明确,未找到)

(1)金本位制下,固定汇率制度是经济运行的自然结果。①由于金币可自由铸造、兑换,金币的面值与黄金含量就能保持一致,金币的数量就能自发地满足流通中的需要;②由于金币可兑换,各种金属辅币和纸币就能稳定地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从而保持币值的稳定;③由于黄金可以自由进出口,因而本币汇率能够保持稳定。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固定汇率制是制度规定,即以美元为中心的双挂钩机制(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①各国中央银行或政府可以随时用美元向美国按官价兑换黄金;②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法定平价一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认,便不可更改,其波动幅度不得超过平价的+1%;③只有当成员国基本国际收支不平衡时,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才能改变汇兑平价,所以又叫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20、【9】试述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脆弱性及其改革的重点

答:(一)目前看来,对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汇率制度的脆弱性:混合型的国际汇率安排在主要货币汇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可以比较平稳的运行,但在主要货币汇率水平大幅波动下,则会引起一系列问题,直接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调整和经济失衡。①钉住汇率制度降低了发展中国家调节经济的能力。②相对稳定的汇率水平,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累积了大量风险。③从理论上讲,钉住汇率制度加大了发展中国家遭受投机性攻击的可能性。

2)多元化货币储备体系的不稳定性:货币储备体系多元化似乎克服了“特里芬难题”但实质上,更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①各国货币当局对储备结构的调整加强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②货币储备体系的多元化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首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法通过政策监督来发现危机隐患,其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法通过最后贷款人职能的实施来降低危机的破坏性影响。

(二)改革的重点: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元为主导的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各种弊端逐渐显露,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努力也由此展开。这种改革主要集中在国际上和地区两个层次。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①扩大资金实力。②加强信息交流和发布功能。③改革资金援助的限制条件。

2)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区域合作机制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补充,目的是为了维护区域各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区域合作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在危机管理方面大有作为:①汇率制度合作,②区域监督机制,③威慑机制,可以提升区域的整体形象,增强普通投资者的信心,确保资本市场的稳定,避免危机的在此发生。④危机防范和互助机制,通过为危机国提供必要的国际流动性,既可以为该国赢得时间采取必要措施纠正政策上的失误,又可以阻断该国向其他国家传播危机的途径。

- 22 -

21、【10】试分析蒙代尔政策配合说的主要内容

答:19xx年,蒙代尔正式提出了“政策配合说”,其特色在于它强调以货币政策促进外部均衡,以财政政策促进内部均衡的政策说。

蒙代尔认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国际收支与名义收入有着相对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也存在两种独立的政策工具来实现内外两方面的经济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取向如果都是紧缩的,对国际收支也会分别有不同的作用。所以只要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合理的搭配使用,就有可能同时实现内外均衡。如图:

支出

货币银行学总结

BB线为外部均衡线,该线上任意一点都代表由一定的利率水平与财政支出的组合而达到的国际收支均衡状态。YY线为内部均衡线,线上任意一点都代表使国内均衡得以实现的利率水平与财政支出的组合。

BB线较为陡峭,这是由国际资本的流动造成的。要达到均衡,必须财政支出的力度要足够大。这样利率小变动一下,财政支出就会大变动一下,而利率和财政支出变动对国内总供求的影响,由于不适及国际资本流动,故YY线较为平坦。2线形成的交叉点就是内外部同时实现均衡的均衡点。

蒙代尔得出了他的政策“分派原则”,在固定汇率下,只有把内部均衡目标分派给财政政策,外部均衡目标分派给货币政策,方能达到经济的全面均衡。这即是蒙代尔得“政策搭配理论”。

依据这样的思路,由一个最佳政策配合的设计。如下图:

货币银行学总结

- 23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