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滇池环境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滇池环境 调研报告

作 者:刘yunhong 单 位:lnkjdx 时 间:2013-4-30

目录

第一部分 :前言

一.摘要

二.滇池简介

1.滇池地理位置简介

2.滇池历史背景说明 第二部分 :调查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方法

四.调查目的 五.调查过程

六.调查体会

七.调查结果

八. 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基本结论 第四部分:参考资料及文献 第五部分:附件

第一部分 前言

一.摘要

随着农村人口逐步迈向城市居住,以及昆明旅游业的膨胀和工

业的迅猛发展,滇池的水资源状况迅速恶化, 近年来,滇池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不容乐观。

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环境和倡议更多的人们参与环境保护行动。近日,通过对滇池环境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调查,深入了解了昆明市民对滇池的看法和感受,并了解到国家以及云南省政府对滇池治理的一些政策和法律保护。因此通过这次的调研,我们调研小组提出一些治理滇池的方法和建议,希望能借此机会,能引起社会的共鸣和高度关注。最终,在我们党和人民的带领下,以环境与人文共同和谐发展为指向,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奋斗,保护和恢复滇池的生态环境,创建和谐文明生态环境。

二.滇池简介

1.滇池地理位置

滇池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古名滇南泽,又称昆明湖、昆明池。由构造陷落而成。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米,最深8米。滇池西面毗邻西山脚下,其北端紧邻昆明市大观公园,南端至晋宁县内,距市区5公里,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度假观光和避暑的胜地,居云南旅游省首位。 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20余条河流汇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经普渡河而入金沙江。形似弦月,南北长39公里,东西宽13.5公里,平均宽度约8公里。湖岸线长约200公里 ,蓄水量15.7亿立方米,

素称“五百里滇池”。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

2.滇池历史背景说明 滇池原居住着称为"滇"或"滇棘"的部落,战国时期有楚将庄桥率部进入滇池地区。庄桥及其部属"变服从其俗",建立滇国。西汉武帝时设益州郡.郡治为滇池县(今晋宁);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建立云南行省后,将池畔的鸭赤城改称昆明,成为云南省会的所在地。滇池风光秀丽,碧波万顷,风帆点点,湖光山色,令人陶醉。四周有云南民族村、云南民族博物馆、西山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龙门、筇竹寺、大观楼及晋宁盘龙寺、郑和公园等风景区。由海埂至西山龙门有空中索道连接民族村与西山公园,即使交通方便,又可观赏滇池风光。

滇池名称的由来可归纳为三种说法。一是从地理形态上看,晋人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说:“滇池县,郡治,故滇国也;有泽,水周围二百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另一种说法是寻音考义,认为“滇颠也,言最高之顶。”也有的认为是彝族die(甸)即大坝子。第三种说法,是从民族称谓来考查,《史记·西南夷列传》有记载:“滇”,在古代是这一地区最大的部落名称,楚将庄蹻进滇后,变服随俗称滇王,故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名。

第二部分 调查

一.调查对象

1. 滇池湖面以及周边环境;

2. 滇池旁边居民以及滇池游览观光者;

3. 男女比例不限,年龄阶段16-65岁。

二.调查时间:20xx年4月24日

三.调查方法:随机抽样调查以及问卷调查

四.调查目的:

1.增加我们大学生社会实践机会,增强实践能力;

2.响应党的号召,以落实党的“十八大”中提出的“五个建设”,积极号召大学生倡导“生态文明”与社会“和谐发展”;

3.使我们更加直接、全面的了解滇池污染现状以及周边居民环意识,为进一步开展滇池保护的宣传和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五.调查过程:

昆明学院化科系化教2011级1班第1小组于(调查)当天早晨来到滇池旁边,按照组织的策划与安排,有序的展开科学的调查。 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首先,我们小组(4人)分工合作,2人问卷,2人做记录,并且认真的做好笔记。

起初,我们对滇池周边的居民随机问卷,按照已经设置好的问卷进行。在我们有礼貌的询问下,在16--65岁之间的男女抽查,并且记录他们对滇池的反映情况。在每一份问卷结束时,我们都恳请他们对滇池的建设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并且相应做记录。

在做完人文方面的问卷调查后,我们来到滇池旁边,在滇池周边进行实地调查。滇池绿树环抱,吹着海风。我们看见,在湖边有很多海藻、

青苔、其他幼小植被。同时,滇池水面上也呈现许多浮藻。

随后,我们抽取一定量的海水放在烧杯里,观察其明暗程度,通过肉眼观察,水里面含有很多不明杂质,粉尘居多。并且,当我们来到滇池旁边时,有明显的植被腐烂味道。

六.调查体会

通过这次滇池实践调研活动,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当我们看到滇池绿油油的水时,我听到了自己心痛的声音滇池在告诉我今天的“高原明珠”是多么的凄惨,人口的膨胀以及工业的发展制约着城市的环境保护。我看不到鸟虫鱼兽,我只看到了滇池绿色的眼泪,她无力的拍打着岸边时在向我们诉说这些年的痛苦

人类,再不采取积极和有效的方法保护环境,我们的家园将面临危难。我带着沉重的心情向他承诺,我会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用心去保护你,我呼吁广大昆明市民,一起参加,一起保护我们的滇池,让她重新回到原来的风貌—一颗真正的“高原明珠“。 其次,我们在搞工业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只有科学的发展才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好处。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十八大“精神,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健康地发展生态文明。 七.调查结果

(1) 据调查显示。滇池已经全湖富营养化,污染严重。具体表现为:水体表面漂浮大量垃圾;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蓝藻等的蔓生。

(2) 调查结果表明经过多年的宣传,滇池流域农村居民已经具有

较强的环境意识。并且对滇池治理工作表示支持,有较强的参与热情。 ( 3 ) 滇池周边居民都愿意参与自觉保护滇池环境并且在行动。

八、结果分析

外源和内源污染带来的丰富营养物质是滇池这类浅水型湖泊发生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控源非常必要。在控源的基础上,进行以水面植被恢复和湖滨带植被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修复工作,可有效降低湖泊的外源负荷和内源负荷。有效的法律管理、行政管理和其他管理方法的颁布实施,既可以巩固控源和生态修复取得的成果,又可以限制排污。因此关于滇池的污染治理应遵循的路线是:控源—治污—生态修复—流域管理。

造成滇池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

(1) 自然因素

① 滇池在自然成长过程中,已进入衰老期,湖盆缩小、变浅,湖泊的自净能力较低。滇池周边没有大江大河注入,属于半封闭性湖泊,加之年平均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水质状况受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大。在理想状况下,滇池水平均每四年才能置换一次。

② 滇池位于昆明城市的下游,盆地最低凹地带,除降雨补给水源外,其余补给水源均是城市生活污水经入湖河道注入滇池。

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加,污染物产生量也随之加大,沿湖土地又过度开发,湖滨生态带基本消失,导致九十年代滇池严重富营养化,全湖水质劣ⅴ类,水体的使用功能受到严重限制。滇池流域又是贫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

立方米,滇池本身是一个半封闭的宽浅型湖泊,缺乏充足的洁净水对湖泊水体进行置换,加剧了滇池水体的恶化。

(2) 人为因素

① 每个市民不但是滇池治理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滇池污染的责任者。现在我市每人每天平均产生生活污水约150-200升,产生垃圾约1-2公斤,是滇池的主要污染物。生活污水中包含有粪便污水、洗涤污水和废弃食物,这些生活污水包括高锰酸盐、氨氮、总磷等含量,并经过入湖河道流入滇池。据统计仅以粪便计算,每人每天排出的粪便中含氮18.6克、磷1.74克,可以污染10吨水体。

② 少数单位和个人只图眼前利益,环保意识淡漠,置法律法规于不顾,没有建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偷排、乱排污水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部分餐饮业不建或简单设置必要的排污处理设备,油污直排城市排水管网,给城市排水安全和滇池污染带来危害。

③ 去年, 昆明污水产生量为74.7 万立方/ 日,现有的8 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48.3 万立方, 还有近1/3 的污水得不到处理直接排入了滇池; 污水处理厂不足, 以及现有污水处理厂出力不够, 加之城镇下水管道建设陈旧落后,雨水和污水不能实现分流,使未经净化的污水排入了滇池, 加剧了滇池的污染。

四、解决方法

(1) 控制城市规模。要充分考虑滇池对昆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在滇池流域外发展次级城市和小城镇,实施网络化城市建设构想,以减轻滇池流域内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 控制污染源。滇池沿岸工厂排出的工业污水和工业废弃物是污染滇池的主要源头之一, 必须采取措施, 将滇池沿岸凡有排污的工厂分期分批全部搬迁,或者建设污水处理厂把污水处理后再排放。

(3) 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新闻媒体要对污染滇池的行为加强监督,宣传要实事求是,以正面宣传为主,注意舆论导向,鼓舞人民群众对治理、保护滇池的信心。通过强化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手段,使广大市民了解滇池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关心和支持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使保护滇池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行动。

第三部分 :基本结论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所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但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都必须在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中得以实现。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滇池污染问题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全社会应该动员起来携手保护我们的母亲湖。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

力量。相信经过政府部门的领导以及大家的共同努力,滇池的明天是美好的!

第四部分:参考资料及文献

方国瑜;滇池水域的变迁[J];思想战线;19xx年01期

陈述彭;云南螳螂川流域之地文[J];地理学报;19xx年Z1期 百度文库;滇池介绍

郑寒;基于滇池的实际调查;西南林业大学;20xx年12期

 

第二篇:对外开放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调研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调研报告

对外开放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调研报告

对外开放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调研报告

对外开放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调研报告

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中的环境问题分析的调研报告 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对中国环境问题形成一定压力。在产品贸易的绿色壁垒、危险废弃物转移、污染性技术和生产转移等诸多环境问题中,中国由于经济落后,受制于人。由初级产品出口和“大进大出”针对国际市场的出口导向性工业化发展模式所决定,加速了中国的资源消耗和生态恶化。

但实施开放战略对环境影响究竟是积极的还是负面的,的确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

我们认为,实施开放战略对环境固然存在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其替代方案,即采取内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自行发展工业化,不仅在启动市场、发展速度、改善技术等方面难以操作,还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实施开放战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经济增长中急需的资金和外向型发展模式的技术缺口,使我国有可能在产业发展中获取后发优势,实现跳跃性增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发展中必然面临的环境和生态压力。

一.对外开放战略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自19xx年实施改革开放战略以来,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据统计,中国对外贸易总体规模从19xx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至19xx年的3250.6亿美元,增长了14.7倍,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5.6%;其中出口扩大17.7倍,年均增长16.7%,进口扩大12.1倍,年均增长14.5%,都超过同期GDP的增长速度。

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使中国经济不可逆转地融入世界经济之中,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19xx年中国出口额占世界总出口额的比重为0.92%,居世界第26位,到“七五”末的19xx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1.65%,国际排名第16位。到19xx年,排名上升至第11位,并一直保持到19xx年,19xx年至第10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达2.9%;19xx年上升为第九位。

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到19xx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上升到40%左右。

二.开放经济中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

(1)经济全球化是开放经济中引发环境问题的前提

据统计,80年代以来,全球贸易增长超过生产增长速度,贸易规模增长了近两倍。19xx年世界商品出口贸易额不足2万亿美元,到19xx年已增至5 .3万亿美元。80年代以来,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是GDP和国内投资增长速度的2-3倍。1990-19xx年,外商直接投资翻了两番,平均每年增长25%。到19xx年,跨国公司和跨国公司全球下属分支的投资总额高达1.4万亿美元,相当于全世界资本投资的1/5。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是一个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即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少数发达国家实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升级。

在贸易自由化逐步深化和全球范围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与环境有关的贸易

和直接投资问题就必将凸现出来。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目标和利益上的区别和冲突是开放经济中环境问题的基本背景

全球范围内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面临环境问题时明显处于经济上不平等的位置;发达国家内部环境压力的不断加大和贫富悬殊的现实,成为国际贸易中污染转移,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污染产业转移等环境问题的基本背景。

在面临全球环境问题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分歧在于:发展中国家认为:①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是由过度富裕造成的,发达国家是自然资源的主要消耗者,也是污染物的主要排放者。 ②目前世界贸易中发达国家占据主动地位,这种不平等的国际贸易方式,事实上并不能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这也就限制和削弱了发展中国家保护环境的能力。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污染性产业转移,以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过时的、有害环境的技术等,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侵略”。

三.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中的环境问题状况

1.绿色贸易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的应对措施分析

环境问题对国际贸易产生的负面影响之一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 绿色壁垒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有:

(1)根据一些国际公约和一些国家的环保法规,我国的一些产品已经或即将退出国际市场。例如根据《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物种的国际贸易公约》,我国的虎骨酒、兽皮、象牙制品已停止出口。

(2)传统出口产品受到环境标志的挑战。

(3)污染的环境成为影响我国产品出口发展的一大因素。目前我国由于环境污染未能得到很好控制,许多产品尤其是食品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大大降低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19xx年12月,以大米为主食的日本,规定对进口大米必须检测91项安全卫生项目,我国向日本出口大米更加困难。

(4)目前必须引起我国高度重视的问题是:绿色壁垒对于我国出口发展是“双刃剑”,具有双重性,应该加以充分利用,抓住时机,构造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发展机制。

2.过度出口造成掠夺性资源开采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薄弱,片面追求出口增长,掠夺性开采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生态和环境造成消极影响。1982-19xx年间我国出口发菜799吨,创汇3126万美元,经济效益和创汇效益 都非常可观,但对生态造成的破坏也非常严重。据报道,由于盲目采挖发菜、二连浩特周围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已沙化或严重沙化。19xx年我国甘草的储藏量约35-45万吨,1982-19xx年出口量已达到17万吨,由于掠夺性采挖,现储藏量不到40%,不但资源本身遭到严重破坏,而且造成草原严重退化。许多野生名贵药材遭到严重破坏,人参、天麻、虫草、杜仲、黄芪等因采挖过量而濒临绝迹。由于缺乏有效控制,有些矿产品,如钨、锑、钼、锡等盲目产口与盲目生产形成恶性循环,不但严重破坏了资源,而且严重恶化了生态和环境。

据不完全统计,19xx年影响生态和环境的野生动植物及矿产资源包括煤炭、石油等的出口金额达50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8.2%。某些出口的中间产品及制成品的生产过程也不考虑生态与环境代价,这些产品的品种繁多,涉及范围很广。19xx年污染较重产品的出口额达到200多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6%,

其中高污染产品,如农药、染料、焦炭、皮革制品、印染产品、石棉及制品、纸浆纸张等的出口达78.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2.8%。

3.资源消耗型产品进口分析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结果,中国90年代中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额高达5000亿元以上。其中19xx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为1085亿元,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71亿元。而能源结构中煤炭比重过高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我国能源工业,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工业是在冷战背景下通过自主开发的道路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经济日趋开放的背景下,已逐步扩大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利用。但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成熟合理的全球能源利用战略。20世纪,石油一直是发达国家对外战略的重要出发点,是众多地区和全球性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我国已认识到开发国外油气资源,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必要性,利用世界油气市场也取得一定进展。但面对世界油气资源的激烈竞争和市场变化,我国还缺乏自觉的应变和调控能力。尽快增强我国实施面向世界市场的油气以至能源发展战略的能力,成为保证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除能源产业外,我国其他战略产业和资源消耗型产业,也应相应地实施面向世界市场的发展战略。

4.外商直接投资中的环境问题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的影响具有多重性。国际投资理论认为,产业的扩转移是国际投资的一个基本动机。以此为基础,可以发现,产业转移的走向势必是按梯度从高向低进行的;对发达国家来说,这是一个成熟和过时产品和技术的转移过程;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一个相对先进的产品和技术的引进过程。站在发展中国家的角度,从积极方面看,相对于独立发展工业化的过程,开放式的发展工业化成本较低见效较快;但因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地位,其负面影响也是显然的。我国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也处于这一两难境地。外商投资于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总体情况

表 外商投资于污染密集型产业状况

对外开放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调研报告

对外开放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调研报告

对外开放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调研报告

注:PIIs指污染密集产业;MPIIs指严重污染密集产业。

5.有害技术和设备转移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外商将国外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的、禁止使用的产品及相应的技术和设备通过投资方式转移到中国,也有些外商在技术设备上以旧顶新、以次充好,都对中国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

据调查,外商投资企业中高达70%以上的引进设备为中低档水平。沈阳市人大的调查发现,某合资企业引进了早已被国内废弃的工艺,即用液态汞生产日光灯,导致车间空气中的汞浓度超标几十倍,严重危害了工人的身体健康。“氟蚜满”乳油是日本曹达株式会社于19xx年开发的,日本于19xx年禁止在国内生产,19xx年中日美合资的福建惠龙农药有限公司生产这一产品,由于该农药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严重污染环境并影响人体安全,在19xx年7-8月期间发生了6起农药中毒事件,导致3人死亡。

四.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中环境问题的应对分析

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和20xx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可持续发展战略被提到了突出的位置。可持续发展,首先使发展,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发展必须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支持与制约,不仅要考虑本代人,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

我国在19xx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其基本原则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作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环境相协调。中国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

在这一基本框架下,我国政府有关部门还针对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中的各种环境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例如:19xx年6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属于对环境造成污染损害,破坏自然资源或者损害人体健康的,列为禁止类外商投资项目;19xx年制定了《关于严格控制境

外废物转移到我国的紧急通知》,19xx年3月颁布了《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时规定》等。

中国是人口众多地区水平迥异经济实力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存在巨大的经济发展压力,我国现在正处于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日趋加大,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同时由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更加重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程度;这是目前讨论环境问题无可回避的基本事实。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要通过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实现高速经济增长,形格势禁,无可避免地就要在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 体制问题是实施开放战略中扩大对环境负面影响的关键因素。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期间,旨在发挥地方积极性的财政体制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使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掌握较大权利,同时,执行开放战略的成果,即出口创汇、引进外资等成为衡量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而环境问题又没有相应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以牺牲环境问题为代价,片面追求所谓开放成果,就成为我国实施开放战略时增加环境问题严重性的重要因素。

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放权让利,通过各种刺激措施,推动出口增长。基本精神是把外贸经营管理权、外汇审批使用权,分散、下放到各地方和部门,配合以商品出口退税、外汇留成等方法,调动各地方、各部门、各企业的出口积极性。这种体制改革的基本指向也是与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机制背道而驰。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市场化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尚未能有效运作,各级政府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紧迫性,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在短期收益和长期利益之间认真加以权衡。

五.对外开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展望

目前,由于我国处于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之中,受到旧体制的种种制约,环境成本内部化、绿色产业、绿色贸易等促进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运作尚不完善,短期之内作用有限;但从长期来看,这种新的机制将成为促进我国环境保护的主要力量。 随着环境保护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共识,我国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化,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将呈现有机互动的双赢格局。

参考资料:贾建华,王晓征,宋文贤;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沈亚芳 ,应瑞瑶;对外贸易、环境污染与政策调整

张连众 ,朱坦 ,李慕菡 ,张伯伟;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

小组分工:

宋利娜:调查及采访为调查者 制作封皮

吴玉伟: 撰写总结报告

张彩虹: 查阅资料 摄影

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中的环境问题分

析的调研报告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20xx年5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