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滇池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1

滇池环境保护调查报告

姓名:沈园杰

年级:20##

班级:文秘一班

学号:201205020181


摘要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是昆明风景名胜的中心。游览内容丰富,现如今滇池污染是一个令人揪心的话题。为了净化这五百里滇池的浑浊波涛,七五以来国家和云南省相继投入滇池污染治理的经费突破了40亿元。这些来自中央、地方政府的款项和世界银行的贷款虽然有效地缓解了滇池生态环境的恶化,却未完全根治滇池污染。目前仍属5类重污染湖泊。近年来滇池的污染十分严重,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治理的三湖三河之一。滇池污染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水质污染从7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所以,这次利用周末休息时间,我对滇池环境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调查,深入了解了昆明市民对滇池的看法和感受,并了解到国家、政府的一些对滇池治理的政策。因此,通过这次的调研,我想提出一些治理滇池的看法和建议,希望能引起社会对滇池治理的高度关注,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保护和恢复滇池的生态环境。

一、滇池简介

(一)回忆滇池

千百年来,有着“高原明珠”美誉的滇池一直是云南昆明百姓赖以生存的重要水源,具有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渔业、航运等多项功能,对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云南,我们的家乡,而滇池,是孕育云南文明的母亲。滇池,湖光山色十分壮丽,水面宽阔。站在龙门上,居高临下,滇池尽收眼底,有“高原明珠”之称。其迷人之处更在于它一日之内,随着天际日色、云彩的变化而变幻无穷。

50年代初期,滇池湖水清澈,水生动植物繁茂,湖水自然净化能力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鱼民及滇池附近的村民,常取滇池水作为饮用。其中水生物等植物丰茂,植物被占湖面的90%,分布水深可达4,而海菜花群落是滇池主要特征之一,60年代以前,草海曾因海菜花繁茂而被称为“花湖”。为了对滇池的开发利用,昆明地区的先民早在远古时期就利用滇池的水产资源进行捕捞活动,用水车、天车等简易提水工具,提取滇池水灌溉农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建国后,在发展小型水利的同时,积极开展抽水工程的建设,提供所需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在发展滇池鱼类捕捞事业的同时,滇池鱼类养殖事业逐渐兴起。1988年,滇池以昆明滇池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二)现在的滇池

靠近滇池,我已不能呼吸,看到滇池,我欲哭无泪。现在的滇池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心痛的地方。滇池至今已有约340万年的漫长演化历史,在现代演化过程中,水面不断缩小,蓄水量不断减弱。滇池已逐渐演化为半封闭性湖泊。由于湖水置换周期过长、湖流缓慢,造成物质循环不通畅,出入不平衡,自净功能有限,大量沉淀污染物,从而形成了大量内污染源。同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排入滇池的污水量也逐渐增多,其中包括生活污染源排放和工业污染源排放,超过滇池水环境容量。较高的污染物排放量使整个滇池水质各水质指标值均劣于国家五类地面水水质标准,水体处于重、富营养化状态。此外,随着人口的增长,为了满足粮食需求,人们变本加厉“向滇池要粮”,使得滇池继古人泄水得田之后再次遭受“围海造田”多次劫难。1958年大修水利至1966年,人们向滇池要了两万亩田地,尤为严重的是上世纪70年代滇池大规模的“围海造田”,一次性让滇池失去了整整3万亩的水面。滇池水域面积不断缩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近几年,为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滇池流域兴建实施了大量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设施,而滇池流域年平均供水量大于滇池实际水资源量,缺口水量只能由湖库调节后重复利用。也就是说,滇池流域水资源的开发程度是非常高的,而河道外用水超过40%时,就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水资源的匮乏与高度开发形成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

二、滇池水体污染情况

   滇池位于昆明城市扩大的下游,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人口不断增加,污染物产生量增大,沿湖土地又过度开发,湖滨生态带基本消失,三百多万人居住在滇池流域,每天用水量80万吨以上,一年有毒有害的工业污水,2亿立方的生活污水注入滇池,万顷农田施用的农药残留从广泛的面源最终汇入滇池,导致九十年代滇池严重富营养化,全湖水质劣v类,水体的使用功能受到严重限制。滇池污染是昆明近几十年发展中的最大损失,滇池污染损害了昆明的人居环境,破坏了春城的美好形象,降低了昆明的城市竞争力。20##年草海水质为劣类,综合营养指数76.1,属重度富营养状态,外海水质达到类地表水标准,综合营养指数62.5,属中度富营养化。主要入湖河道29条,水质大多为劣V类。20##-2005年污染物递增趋势减缓。在污染物产生总量中,生活污染贡献最大,是流域污染物产生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工业污染源产生量得到有效控制,非点源污染物产生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随着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的提高,污染物削减量持续增加,20##-2005年化学需氧量、总磷得到有效控制,入湖污染负荷量呈下降趋势,总氮基本持平,入湖污染负荷量稍有下降。

三、污染因素

(一)           自然演化

滇池至今已约有340万年的漫长演化史,在现代演化过程中,水面不断缩小,需水量不断减弱。滇池已逐渐演化为半封闭性湖泊。由于湖水置换周期过长、湖流缓慢,造成物质循环不通畅,出入不平衡,自净功能有限,大量沉淀污染物,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内污染源。

(二)           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造成水质污染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排入滇池的污水量也逐渐增多,其中包括生活污染源排放和工业污染源排放,超过滇池水环境容量。较高的污染物排放量是整个滇池水质指标均劣于国家     V类地面水质标准,超过70%水体处于重、富营养化状态。

(三)              水资源匮乏与高度开发形成恶性循环

为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滇池流域近年来兴建实施了大量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设施,而滇池流域年平均供水量大于滇池实际水资源量,缺口水量只能由湖库调节后重复利用。也就是说,滇池流域水资源的开发程度是非常高的,而河道外用水超过40%时,就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会形成恶性循环。

(四)   生态用水被挤占并严重短缺

云南省环境科学院院长贺彬认为,生态用水被挤占并严重短缺是滇池水污染严重和恶化趋势难于得到遏制的根本原因。只有当昆明污水处理规模增加,不再以减少滇池清洁生态补水作为代价时,滇池的污染状况才会出现转机。

四、滇池治污的原则

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

②统筹兼顾, 长短结合, 通盘谋划, 突出重点, 科学易行

③继承借鉴, 务实创新, 责任量化, 完成进度, 依法保障;

④加大投入, 加强力度, 优化整合, 全民参与, 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⑤符合现代化城市建设、管理和湖泊污染治理的客观规律。

五、治理措施

   1控制城市规模。要充分考虑滇池对昆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在滇池流域外发展次级城市和小城镇,实施网络化城市建设构想,以减轻滇池流域内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控制污染源。滇池沿岸工厂排出的工业污水和工业废弃物是污染滇池的主要源头之一, 必须采取措施, 将滇池沿岸凡有排污的工厂分期分批全部搬迁,或者建设污水处理厂把污水处理后再排放。

3)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新闻媒体要对污染滇池的行为加强监督,宣传要实事求是,以正面宣传为主,注意舆论导向,鼓舞人民群众对治理、保护滇池的信心。通过强化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手段,使广大市民了解滇池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关心和支持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使保护滇池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行动。

六、小结

    通过这次的调研活动,让我们更加深入具体的了解了水源的重要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就必然和自然环境共生,积极保护我们的水资源。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都必须在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中得以实现。滇池是我们的母亲湖,我们的生存、生活都离不开它,我们必须正视现如今滇池水体污染的严重性,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我们对滇池的热爱之情。积极行动起来,为滇池治污尽最大的努力,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而奋斗。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环境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环境,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我相信,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一定能建造一个干净、美好的滇池。

 

第二篇:滇池调研报告

滇池调研报告

姓 名︰ 张xx

学 号︰ 201121010110

所 属 系︰ 人文学院

专业年级︰ 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指导老师︰ 马x

摘要

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滇池对于昆明及整个滇中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城市的膨胀和工业的迅猛发展,滇池的水资源状况迅速恶化, 近年来滇池的污染十分严重,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治理的“三湖三河”之一。这次利用周末休息时间,我对滇池环境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调查,深入了解了昆明市民对滇池的看法和感受,并了解到国家、政府的一些对滇池治理的政策。因此,通过这次的调研,我想提出一些治理滇池的看法和建议,希望能引起社会对滇池治理的高度关注,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保护和恢复滇池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滇池、污染、现状、治理

一、滇池简介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古名滇南泽,又称昆明湖。滇池因周围居住着"滇"部落或有水似倒流、"滇者,颠也"之说,故曰"滇池"。滇池为地震断层陷落型的湖泊,其外形似一弯新月。湖面的海拔高度为1886米,南北长39公里,东西最宽为13公里。湖岸线长163.2公里,面积为306.3平方公里,容水量为1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

滇池流域面积约为3 000 km2,全流域现有人口约250万,是云南省人口密度最高,人类活动最频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尤其是工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造成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滇池水环境急剧恶化。

滇池流域有20余条河流,呈辐集状注入湖区,主要分布在北部、东北部,南部次之,西部紧靠西山,无大型入湖河流,只有山涧小溪。长度大于20km的河流有盘龙江、宝象河、白沙河、柴河、梁王河、昆阳大河等13条,呈扇状流入滇池。湖水从西南部海口附近流出,进入螳螂川,后通过普渡河注入金沙江。滇池具有城市供水、调蓄防洪、旅游、水产养殖、调节气候、净化污染和航运等多种功能,是昆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昆明乃至全省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滇池水质的恶化,不仅制约了昆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损害了昆明旅游胜地的声誉,而且还严重影响着流域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治理滇池污染,恢复滇池湖泊生态环境,已成为关乎昆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 滇池污染现状

滇池的污染历史不长,它曾是昆明市的饮用水源地。20世纪60年代,草海和外海的水质均为Ⅱ类水,70年代为Ⅲ类,70年代后期水质逐渐恶化,至80年代,草海水质已达V类,90年代外海水质达到V类,90年代后期全湖水质为超V类水。滇池水质主要超标的指标是表征有机物污染的5日生化需氧量(BOD5)、高锰酸盐指数(CODMn)、全氮(TN)和全磷(TP)。近30年来,滇池污染物负荷总量逐年增加,氮和磷污染程度日益严重[6,7],草海出现异常富营养化、局部沼泽化,外海也严重富营养化,蓝藻规模大爆发。

据2000年滇池流域污染源调查检测资料显示,滇池承纳的全氮和全磷负荷量主要来自生活废水和面源污染。面源污染指的是农村生活污水、农田废水、固体废弃物、农药化肥淋失、城镇地表径流、矿区和建筑区地表径流等随河流和雨水进入滇池后造成的污染。滇池周围有4万多hm2农田,居住着200多万城市居民和农民,饲养着上百万头牲口。滇池流域雨水径流将污染物带入滇池,每年滇池流域产生的面源污染物高达2057.5万t,占进入滇池污染物总量的45%。来自滇池的监测报告表明,湖水中总磷和总氮的含量持续上升(图3、图4,污染严重的是草海,即纵坐标刻度大的表示草海的浓度),成为造成滇池严重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而面源和生活源的负荷已分别占到这2种污染物入湖总量的89%和96%[4]。长时间、大面积的面源污染,使滇池里的浮游生物大量死亡,降低了滇池的自净能力,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三、 滇池污染原因

(一)、自然因素

1、滇池周边没有大江大河的注入,经过地质的变化和长期的自然演化,滇池已演化为半封闭性湖泊,蓄水量远远高出流出水量。由于湖水置换周期过长、湖流缓慢,造成物质循环不通畅,出入不平衡,自洁功能有限,大量沉淀污染物,从而形成了大量内污染源。

2、滇池位于昆明城市的下游,盆地最低洼地带,除降雨补给水源外,其余补给水源的河流都是带着大量城市生活污水进入滇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长,污染物也随之增加,导致滇池水体严重富营养化,加剧了滇池的污染。

3、滇池已进入老龄化阶段。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滇池水面逐渐缩小、湖盆逐渐变浅,至今已成为半封闭性的湖泊。作为高原湖泊,滇池集水面积小、源近流短,加之区域降水量较少,导致湖容小,以致更新湖泊的洁净水几乎为零。滇池进水量既少且脏,外排水量更少,水体滞留时间较长,换水周期为3一5年,这也加剧了污染物的沉积。

4、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退化程度加深。由于滇池流域的植被常年遭受过度砍伐,不仅造成了沿岸的生态破坏,更使得流域内极易产生水土流失。

(二)、人为因素

1、农村生活污水、农田废水、固体废弃物、农药化肥等随河流和雨水进入滇池后造成污染。滇池周围有60多万亩农田,居住着200多万城市居民和农民,饲养着上百万头牲口,滇池流域雨水径流将污染物带入滇池,每年滇池流域产生的面源污染物高达2057.5万吨,占进入滇池污染总量的45%。长时间、大面积的面源污染,使滇池里的大量浮游生物死亡,降低了滇池的自净能力,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2、部分人群和企业只顾眼前利益,环境保护意识差,不顾法律法规,没有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偷排、乱排污水现象严重,大量工业生产废水和生活废水流进滇池,加重了滇池污染。部分居民和企业在滇池周围大量建房屋和工厂,私自填埋滇池,使得滇池面积缩减,不利于滇池污染的治理和保护。

3、滇池污染的重要因素来自于昆明城区大量未处理或处理达不到湖泊水功能要求的污水,城区每天约70万立方米的污水有40%直接排入滇池。滇池北部吸纳的是城市污水,而南部流出去的却是相对较好的湖水,这就加剧了滇池的污染状况。

4、乡镇企业污染未得到应有控制。滇池流域沿岸分布着较多乡镇企业,由于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知识缺乏等众多因素,对于“三废”的处理率极其低下,有些废水甚至未经任何处理就被直接放入滇池,滇池中的废水、废渣一经雨水冲荡,便以面源污染的形式污染周围环境,严重威胁滇池的水质。

5、滇池承担了整个昆明市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用水的排放,这些污水中含带大量无机盐及毒害物质,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进人滇池后,造成了如今滇池蓝藻泛滥、水体混浊发臭的严重后果

四、治理途径和方法

1、增加区域水资源总量,提高滇池的水环境容量并保证其生态环境用水

通过从外流域调水(如:滇中调水)进入滇池,不仅可增加滇池流域的水资源总量,解决目前区域水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从而可适当提供湖泊与河流的生态环境用水,促使其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原有的生态服务功能成为可能,同时由于滇池水资源总量的增加,可改善现有的水流条件,增加出湖水量,恢复滇池作为吞吐性湖泊的水流特征,提高滇池的水环境容量,有利于改善滇池污染物质进出不平衡的现状,有利于滇池水质朝逐步改善的方向发展。

2、减少农村污染,实现农业生态长期良性循环。

滇池周边农村农业污染问题是滇池污染久治无效的重要原因。所以,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行生态农业成为迫切需要实施的方法。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通过减少使用氮磷的化学肥料,多施用农家肥,推广高效、低毒、少残留、可降解的农药,采取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法,充分利用有机肥资源。只有保证了农民的经济利益和参与治理滇池的积极性,才有希望减少农业面污染负荷量。

3、外流域引水工程。

滇池是宽浅型湖泊,环境容量有限,换水周期长,自净能力弱,其水环境质量的恢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进行跨流域的调水、引水,用相对较为清洁的水源注入滇池,加大其水环境容量,就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对于外流域引水有几种方案:一是引牛栏江入滇池,这一方案投资小、工期短,但引水量少。另一方案是在金沙江上游石鼓镇附近引水,经洱海一路自流向东南最后到达滇池,该方案距离远,施工难度大,但它来水丰富而稳定,且能解决云南中部和北部沿途缺水地区的用水困难。

4、湖岸截污工程。

滇池是富营养化污染而非灭生性的化学污染,湖岸截污工程的目的就是防止生活污水污染和面源污染。首先是治理生活污水,在污染严重的湖岸北部和东部铺设截污管道,避免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流入滇池,改造城市污水管道和排洪管道,使清水污水分开,污水集中起来处理,雨季清水直接进入滇池;其次是要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和农药、化肥的淋失,恢复流域生态,加强垃圾管理和无害化处置,防止对环境和水体的污染。

5、湖滨带水生植被和湿地的恢复

建立沿岸湖滨带,恢复自然湿地和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浮水和挺水植物种群),利用水生植被具有抑制风浪、促进沉降、固持底泥、净化水质的功效和对藻类竞争的抑制作用,逐步用湖滨带和自然湿地取缔防浪堤,促进滇池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湖岸带是水生生物的繁殖、栖息场所,也是过滤入湖污水和净化滇池水质的重要场所。6、加大引水济昆的规模,改善流域环境

6、建设城市下水道清、污水分流工程,将排出的污水分干旱、雨期分别处理后,再排入滇池;打通西园隧道、北郊截污等工程,减轻草海污染;挖掘湖底淤泥,使草海增容扩容,增加水量,大大减轻其污染载荷。对滇池污水也可以进行脱氮脱磷处理,具有代表性的是生物转盘法。

7、完善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及条例,加大执法力度。目前,《滇池保护条例》作为保护滇池生态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已经执行多年,执法机关和环保机关也在努力执行,但超标排污、破坏滇池生态环境的事件仍然经常发生。为此,要加大执法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只有多管齐下,才能保证滇池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巩固已经取得的治理成果。

五、滇池治理历史沿革

1998年2月

昆明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滇池保护条例》

1999年5月18日

  国务院批准实施《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切实保护和改善滇池的生态环境",在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严格控制城市向滇池方向发展成为该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标志着滇池保护已正式纳入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9年5月

  投资23亿元修建的滇池防洪保护及污水资源化一期工程——西园隧道工程,经过3年的试运行和验收准备工作,今日正式通过验收交付使用。

1999年4月

零点,滇池达标排放"零点行动"准时启动,2个监督检查组正式对2个排污重点检查单位进行检查,一些新闻单位随行采访了突击检查活动。从此日起,将对已公布的滇池流域达标排放重点考核单位进行拉网式检查。同时,开通了举报电话,24小时受理举报电话。

2012年4月

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已编制全面完成,滇池治理“十二五”规划于2012年4月获得国务院批复。

六、结束语

治理滇池不是朝夕之功,必须通过长时间坚持控制排污、合理开发并补充水资源和恢复流域生态三大核心措施,才能使滇池的控污、治污工作取得较大成效。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结合现代治理技术,滇池的污染防治工作必将取得喜人的成果。

滇池不仅是云南的,更是世界的,所以我们注重环保意识的

宣传,大力普及和提高大众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一) 肖 青.滇池水环境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水利科技与经济》,第11卷第1期2005年1月

(二) 王玉朝,彭永岸,李益敏.滇池水体污染和治理的特点.《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3卷 第1期2004年 2月

(三) 马巍,李锦秀,田向荣,廖文根.滇池水污染治理及防治对策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第5卷 第1期2007年3月

(四) 《2011年三季度滇池水质状况及治理情况》﹒滇池污染综合治理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2011/11

(五) 拓元蒙.滇池富营养化现状、趋势及其综合防治对策[J].《云南环境科学》.2002/21/01 P 35-38

(六) 方淋. 昆明滇池环境的污染成因与治理分析.《中国科技产业》.2007年10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