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宜居环境,建设低碳城区

创建宜居环境建设低碳城区

创建宜居环境,建设低碳城区

摘要:改革开发以来,深圳市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

建设日新月异,成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有活力

之一的城市。罗湖区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拥有深圳水库一级水

源保护区和梧桐山、银湖生态控制区等资源丰富的生态城区,具备

良好的城市生态格局。如何提升城区综合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和幸福指数,建设宜居城区,对促进城区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低碳城区;节能减排;宜居环境

abstract: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shenzhen city

appearance changed, urban construction with each passing da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in china became the fastest

growing economy and one of the most dynamic city. as the

earliest the built-up shenzhen district, shenzhen reservoir

water level with reserves and phoenix mountain, ecological

control areas rich in resources such as 【 introduction 】

silver lake of ecological city, have good urban ecological

pattern. how to improve the urban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happiness index, build livable

city, to promote urban health development to have the

important meaning.

keywords: low carbon city;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创建宜居环境建设低碳城区

reduction; livable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环境是一个城市发展活力的体现,也是城市竞争的软实力,为保

持这个优势,罗湖区必需努力提高自身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必

须创建宜居的生活环境,试点建设低碳城区。

一、加强环境建设和综合整治,创建宜居环境

建设宜居城区是罗湖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我区城市

更新和市容市貌改造工程的开展,罗湖区将进一步按照建设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强环境建设和综合整治,改善和

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构筑宜居城区。积极推进生态人居建设,深入

开展生态街道、绿色社区等创建工作,努力为辖区居民创造和谐优

美的宜居生活环境。

全面树立高端、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

务和新途径,坚持发展高端产业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协调一致,坚持

生态文化保护和城区建设的协调一致,坚持民生福祉和长远规划的

协调一致,把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区建设、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

环境保护等既有工作密切结合起来,统筹发展。大力开展生态文明

建设,推行强势环保,努力打造生态城区、宜居城区。

二、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走低消耗高产出新路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强化罗湖区城区服务功能、调整产业结构的关

创建宜居环境建设低碳城区

键。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总部经济、文化创

意、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着力打造区域物流中心、

金融中心、区域“创意之都”。并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律和空间

需求特点,腾挪更多的空间来承载高端服务业和功能的发展。发展

现代服务业,需要政府加强引导。根据城市整体发展战略,充分考

虑城区建设、交通、居住、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等。要大胆

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主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财政支持等形式,

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引导现代服务业知名企业的入驻。

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的特点,符合未

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正是高端产业的聚集,使罗湖在产业结构和

产业价值上“高”起来,走出了一条不靠资源消耗而靠创新推动的

科学生态发展之路,为生态区建设打下了基础。加快形成以服务经

济为主体的城区产业结构调整,把罗湖区建设成面向世界、服务全

国,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辐射力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

三、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区

区委区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将立足罗湖、服务香港、面

向全国,以打造“四城一镇”(金融城、万象城、珠宝城、工艺城

和艺术小镇)为核心,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化转型和升级,大力发展

低污染、高附加值的创新金融、现代物流、创意设计等高端服务业

以及占地少、效益高的总部经济,努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采取经

创建宜居环境建设低碳城区

济、行政、技术等手段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进入,利用科技专

项资金补助等各项优惠政策吸引低碳产业,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和

城区动功能的总体提升。

加快蔡屋围金融中心建设,推动区域内交通微循环、周边市政道

路改造和周边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

入驻罗湖,抓住深圳加快建设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机遇,大力支

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品种和经营模式。加快笋岗国际物流总部基础

和清水河物流园的改造,推动重点项目实施,推进莲塘第一高新工

业区升级改造,建设深圳市第一家互联网产业园,吸引动漫等新型

信息企业进驻。目前,罗湖区黄金珠宝产业规模占全国半壁江山,

工艺家居在华南地区独领风骚,第三产业比重达到91.1%,生产性

服务业比重高达63.8%。辖区对全市乃至珠三角地区以及全国的辐

射功能得到进一步放大,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主要依靠消费拉动的

罗湖经济显示了成熟城市经济的勃勃生机。

发展低碳经济是罗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优化辖区经济

结构的内在需要,有利于提升罗湖的城市品位。站在深圳经济特区

成立3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上,罗湖应该以放眼世界、瞄准一

流、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为下个30年谋划新的发展

蓝图。通过发展低碳经济这一重要途径,使罗湖区全面提升绿色竞

争力,不断提高城区的文明水平,全面改善提升人居环境,建设民

生幸福城区,让罗湖焕发出新的活力。

创建宜居环境建设低碳城区

四、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低碳理念

结合罗湖区服务业发达的特点,以产业升级改造为目标,认真落

实治理工程减排、结构调整减排、监督管理减排等节能减排工作。

采用经济、技术、行政、法律等综合措施,积极探索第三产业发展

循环经济的模式,通过政府资助、企业主体等方式在不同行业中培

育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引导辖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节

能改造,促进辖区产业的优化和整体升级。

提高低碳意识。政府机关要率先垂范,开展创建低碳型机关活动。

教育部门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及低碳城市建设内容渗透到各

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节约、环保和低

碳意识。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低碳宣传,广泛

宣传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性、紧迫性。开展低碳(绿色)机关、社区、

学校、医院、饭店、家庭等创建活动。选择一批先进机关、企业、

商厦、社区等,建设低碳宣传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开放。

推进生活方式低碳化。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

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尽量减少二氧化碳

排放。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或以步代车。倡导生活简单、简

约化,尽量减少“面子消费、奢侈消费”。推进住房实施节能装修。

引导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和科学合理使用家用电器。倡导消费

地产产品。

创建宜居环境建设低碳城区

推进城市建设低碳化。坚持用低碳理念指导城市规划编制。加强

土地的节约集约化利用,推行“紧凑型”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坚

持用低碳理念指导建筑设计。在城市建筑设计中推广应用绿色节能

建筑技术,推进建筑设计与太阳能光电产品的结合。全面植树造林,

建设园林化城市,加快低碳化社区示范工程建设。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需要政府努力、政策支持、也需要每

个公民的共同参与。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介,发

挥好机关、企业、学校、社区的联运作用,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宣传。

通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从改变日常的工作方式、生活习性和消费

模式入手,从政府采购、家居装修、厨房革命、垃圾处理等细节着

眼,不断强化节能减排的生活理念,完善低碳生活条件,倡导绿色

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和低碳消费方式。

五、实施低碳化管理,加强节能减排

在我区的城市更新项目、旧城中村改造项目中严格按照节能减排

标准进行规划建设,试点建设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充分利用太阳能。

加强节能管理,对达不到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新建建筑,不得

办理开工和竣工备案手续,不准销售使用。强化节能设计。鼓励新

建居住建筑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并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组

织实施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扩大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

加快节能改造,对非节能居住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党政机关办公

楼,进行节能改造。组织实施一批低能耗、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改

创建宜居环境建设低碳城区

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利用的示范工程。推广建设节能建

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

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深圳作为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个批准的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

和广东省低碳经济试点城市,将全力推进城市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

变,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罗湖作为深圳最早的

建成区,最先遇到土地、资源、环境、人口“四个难以为继”的严

峻挑战,也是最先探索“紧约束”条件上求发展的城区。充分发挥

罗湖本身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条件和发展潜力,积极引进国际

先进的低碳技术,引导各类资本与低碳经济,增强低碳发展的能力

建设,尽快组织低碳技术的推广和低碳示范项目的实施,坚持走低

碳发展之路,全面建设低碳城区,抓住发展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这

一有利契机,努力把罗湖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最佳和最适宜居住的

城区之一。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第二篇:宜居城市研究及对宜居城区环境建设的思考

宜居城市研究及对宜居城区环境建设的思考

20xx年1月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将北京20xx年的城市功能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北京首次提出宜居城市这个极具创新性的城市职能发展目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使宜居城市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要成为一个宜居城市,首先需要对宜居城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本文通过对何谓宜居城市、建设宜居城市的原则和条件、判断宜居水平的指标等问题的探讨,给出了对宜居城市的全面认识,并以宣武区为例,分析了一个城区应如何进行宜居城区环境建设。

1.宜居的概念

宜居理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第二届人类居住地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并得到了国际共识,成为了21世纪新的城市观。

在我国,宜居城市这一理念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许多城市也将宜居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目标。然而对宜居城市的确切概念,国内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主要的说法有以下一些:

宜居是指在一个城市系统中,城市能够为每个居住者提供良好并且适合他们发展的自然、社会和精神环境,并且有着很好的文化和宗教气息。要做到宜居,关键原则是居住者要被公平对待、互相尊重、彼此亲近、共同合作和参与。(citiesPLUS,2003)

在一个宜居城市里,居住者能健康地生活、自由地活动,无论是步行、骑车、坐公车,还是开车,都应该很便利。宜居城市必须是对每一个人都宜居,包括孩子、老人,而不光是对那些在城市赚钱而在郊区居住的人宜居。对老人和孩子来说,要做到宜居,必须强调绿化的重要性。(D. Hahlweg, 1997)

宜居城市的特点在于它是连接城市过去和将来的纽带,它强调尊重历史,保护历史遗迹,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不允许浪费资源,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从这一点上讲,宜居城市又是可持续发展城市。城市中的自然和社会基础必须合理利用,共同为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宜居城市建设中,公共设施、公共交通的建设很重要,需要有完善的交通网系统。(E. Salzano,1997) 宜居就是让每个居住者都能感受到自我。(A.Casellati,1997)

宜居的含义包括两面,一方面是生存,另一方面是生态可持续性。所谓生存就是居住者有工作、有住所、能健康地生活。但是在满足生存这一要求的同时,环境往往会被破坏,这样生存问题也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生态环境破坏会威胁生存,要想恢复生态就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宜居城市就是要做到这两方面的和谐统一,既满足居住者的生存需求,又保护环境不受破坏。(P.Evans,ed.2002)

国内一些著名学者对宜居城市这一概念也有自己的理解: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任致远认为“宜居城市”就是应当满足人们有其居,而且居得起、居得好和居得久的基本要求和良好条件。归纳起来就是“易居、逸居、康居、安居”八个字。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何永提出“宜居城市”要有充分的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要以人为本,并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叶立梅则认为宜居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宜居城市不仅是一个设施建设问题,还是一个如何协调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和需求的公共政策的制定问题。通过投资建设和调整资源配置,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使城市能够适宜不同群体居住,使城市更加和谐。(王明浩,2005)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宜居城市就是要以人为本,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

1

和生活环境,实现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2.宜居城市建设原则

2.1 H.L.Lennard的观点

根据H.L.Lennard的观点,宜居城市应依据以下原则建设:

1、在宜居城市中,人与人之间不是互相隔绝、孤立的,而是共同生活在一起的;

2、人们能很好地沟通和交流;

3、公共部门能给居住者提供大家共同参与的机会,比如庆典、节日,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可以让居民不是总专注于自己的领域,而能更全面地发展;

4、没有恐慌、暴力威胁;

5、一个好的城市必须为孩子和年轻人提供好的成长环境,形成健康的社会风气,成年人为孩子树立好的学习榜样;

6、城市为居住者提供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职能,但同时,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必须在某一个或两个职能上非常完善,其他职能可以为了完善该职能而有所牺牲;

7、居住者要相互认可和尊重;

8、要充分重视自然生态环境,做到自然和社会环境并重。在一个肮脏、人情冷淡的环境中人们不可能生活舒适;

9、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人们不会盲从专家或者所谓的权威,有自己的想法,能够自主地进行决定。(H. L.Lennard,1997)

2.2 宜居城市是一个生命体

国外学者经过几十年对宜居城市理论的研究,提出宜居城市就像一个活的生命体这一贴切的比喻。城市系统就像一个生命体,要想每个功能都正常运转,那么各部分之间的平衡就不能被破坏.(B. Cools,1997)

对这个比喻进行剖析:

大脑和神经系统——城市发展与规划的制定机构及具体的制定程序,规划执行的监控系统以及对变化环境的调控系统;

心脏——城市居住者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信仰与理念。

器官——社区、工业群、公园、绿地等等组成了城市的器官。

循环系统——城市的循环系统包括运输路线、基础设施、废物处理系统、信息网络、供排水系统等等。

这个比喻经过仔细推敲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它在宜居城市的建设中,却起到指导性作用,提供了总体的框架,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3.宜居城市基本条件

宜居城市的基本条件没有严格的界定,下面列举一些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对宜居基本条件的看法:

宜居城市的基本条件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其次,市政、生活配套设施要齐备,尤其是公共交通要完备,要利于人们出行;第三,还应该包括社会环境因素,比如治安环境、人文环境、就业等。

——北京大学教授董黎明

所谓宜居城市,就是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必须具备两大条件:第一是自然条件,这个城市要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安全的步行空间,人们生活所需的、充足的设施;第二是人文条件,宜居城市应是人性化的城市、平民化的城市、充满人情味和文化的城市,让人有

2

一种归属感,觉得自己就是这个城市的主人,这个城市就是自己的家。

——景观设计专家、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

宜居应该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好的物质环境,二是好的人际环境,三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一个宜居城市要有充分的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要以人为本,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北京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文虎

宜居城市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要环境优美;第二要有充分的就业机会,要尊重人的发展;第三要使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更加安全,包括社会治安环境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总规划师谈绪祥

要建设宜居城市,必须具备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各方面有潜力、能发展的基本条件。主要有: 第一就业岗位充足;第二社会要和谐;第三环境要优美;第四文化要有个性;第五,基础设施要完善、配套。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任致远

综合上述专家观点,宜居城市的基本条件可以归纳为三点: 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葱郁的绿化和优美的自然景观等,这是宜居的基本条件;

二是完善的物质基础,包括城市公共设施、交通、住房、安全、减灾、就业、就医、福利等方面,这是宜居城市的硬件设施;

三是亲和的人文氛围,包括社会秩序、道德风尚、教育程度、文化底蕴和娱乐功能等,这是宜居城市的精神体现。(王明浩,2005)

4.标准与指标

宜居城市的判断标准及具体指标,目前也正处在摸索阶段,尚无定论。 英国《经济学家》旗下智库“经济学家信息部”(EIU)对世界城市进行了宜居性评比,其评选指标列于表1。

表1 英国《经济学家》(EIU)世界宜居城市评选指标

宜居城市研究及对宜居城区环境建设的思考

3

(何永,2005)

国内学者朱鹏等人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出发,把“宜居城市”分成5个不同的需求层次,然后分别列出与其相对应的一系列属性指标。

表2 基于需求层次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

宜居城市研究及对宜居城区环境建设的思考

宜居城市研究及对宜居城区环境建设的思考

(朱鹏,2006)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任致远认为,衡量是否为“宜居城市”的标准,应当是既有定性的指标又有定量的指标,而更重要的是量化数据。概括性的条目可列于表3。

表3 任致远提出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

4

宜居城市研究及对宜居城区环境建设的思考

(任致远,2005)

20xx年,由国家建设部提出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已经出台,该标准体系采用百分制的方式,从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这6个方面来设定“宜居城市”的评价标准和计分办法,将为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践提供科学指导。具体指标及权重见表4。

表4 建设部提出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

5

宜居城市研究及对宜居城区环境建设的思考

6

宜居城市研究及对宜居城区环境建设的思考

5.对宜居城区环境建设的思考

7

宜居城市研究及对宜居城区环境建设的思考

从宜居城市的定义及要求可以发现,我们的生活环境尤其是生态环境,在宜居城市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如空气质量、水质、垃圾处理情况、绿化情况,这些与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因素,都已经成为判断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指标。同时,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也已经成为居民关注的问题。那么,北京要想在20xx年实现宜居城市这一目标,应该如何进行环境建设?下面将以北京市宣武区为例,分析宣武区为实现宜居目标,该如何进行宜居城区环境建设。

5.1 宣武区环境现状

要达到一定的目标,首先需要对现状有全面了解,发现问题,才能找出解决的方法。

? 水环境质量

宣武区的地表水主要包括南护城河、莲花河两个河段和陶然亭湖。根据《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中水体功能类别的划分,宣武区各河段湖泊为Ⅳ类水域,执行《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在2001-20xx年间,宣武区水体现状为劣Ⅴ类,未达到Ⅳ类标准。

根据环境统计,20xx年全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22.91吨,工业废水达标率为100%。工业废水处理设施12套,正常运行率达到100%。工业废水中的主要污染指标是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由于工业污水处理技术的改进,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的年均排放量在废水排放量呈显著增加的情况下仍表现出逐年下降趋势。

? 空气环境质量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法[2000]1号文件,以及北京市空气质量功能区区划,北京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采用其二级标准进行评价。主要污染物评价标准见表5。

表5 宣武区大气环境质量及评价标准

宜居城市研究及对宜居城区环境建设的思考

8

根据该评价标准,宣武区在20xx年空气质量的各项指标中,降尘(清洁对照区6.8,因此国家二级质量标准应为13.8吨/平方公里·月)、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浓度均低于国家二级标准,硫酸盐化速率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高出国家二级标准0.48倍,是主要的空气污染物。

? 声环境质量

20xx年,宣武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和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分别为54.8分贝和68.6分贝。区域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75%,所以宣武区的噪声污染仍是影响居民宜居水平的重要因素。

? 固体废弃物清理

2001~20xx年间,全区的生活垃圾采用密闭清洁式储运,储运率始终保持100%。同时,政府投资购置了多辆清扫车,使全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逐年提高,20xx年达到90%。

? 园林绿化

20xx年,宣武区年末公共绿地面积128.49万平方米,绿地率18.72%。城市绿化覆盖率23.79%,人均绿地面积6.74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43平方米。根据建设部的宜居指标,城市绿地覆盖率应达到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应为35平方米,显然宣武区离这些目标还有相当距离,因此,要加强城区内的绿化建设。

5.2 环境建设建议

要解决环境问题,提高环境质量,需要对环境问题逐个具体分析。我认为,主要原则有以下一些:

1.系统分析、统筹规划

从目前宣武区的环境现状来看,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这些问题都有待提高,但每一个问题都不是轻易能在短时间内解决的。这就需要在进行环境建设时,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如要想改善区内的地表水水质,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这就要求环境管理者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规划,具体确定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才能使目标最终实现。

2.结合实情、因地制宜

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宜居,只有结合自己的现实,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得再好一点,才能离“宜居”的目标越来越近。宣武区是一个纯城区,绿化率相对较低,这是受环境所限,要达到建设部提出的绿地覆盖率35%这一目标,难度很大。但如果采取见缝插针的策略,利用一切能利用的地方搞绿化,那么即使总体绿地面积不大,但居民也能感觉到身边就有一片绿。

3.解决居民最关心的问题

要解决的环境问题有很多,首先解决哪个是关键的问题。我认为最先解决的应该是居民最关心并且容易解决的。从宣武区居民向宣武环保局的投书信访中可以发现,目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很大一部分环境问题是风机噪声问题、餐饮店的油烟问题、工地扬尘及噪声问题,

9

宜居城市研究及对宜居城区环境建设的思考

这些都是小范围环境问题,只要在日常管理中加大力度,可以用较小的投入,获得很好的效益。

6.小结

目前,宜居城市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深入和全面,宜居城市的指标标准也日渐明晰。生态环境作为宜居指标的一大方面,其重要性日益突显。在进行环境管理和建设时,应该坚持系统分析、统筹规划,结合实情、因地制宜的原则,解决居民最关心的问题,才能使城市朝着宜居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Casellati, A. 1997. “The Nature of Livability” in Lennard, S. H., S von Ungern-Sternberg, H. L. Lennard, eds. Making Cities Livable. 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 Conferences. California, USA: Gondolier Press.

Cools, B. 1997. “The Future of the City” In Lennard, S. H., S von Ungern-Sternberg, H.L. Lennard, eds. Making Cities Livable. 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 Conferences. California, USA: Gondolier Press.

citiesPLUS. 2003. A Sustainable Urban System: The Long-term Plan for Greater Vancouver. Vancouver, Canada: citiesPLUS.

Evans, P, ed. 2002. Livable Cities? Urban Struggles for Livelihood and Sustainability. California, US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td.

Hahlweg, D. 1997. “The City as a Family” In Lennard, S. H., S von Ungern-Sternberg,H. L.

Lennard, eds. Making Cities Livable. 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 Conferences. California, USA: Gondolier Press.

Lennard, H. L. 1997. “Principles for the Livable City” in Lennard, S. H., S von Ungern-Sternberg, H. L. Lennard, eds. Making Cities Livable. 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 Conferences. Gondolier Press: California, USA.

Salzano, E.1997. “Seven Aims for the Livable City” in Lennard, S. H., S von Ungern-Sternberg, H. L. Lennard, eds. Making Cities Livable. 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 Conferences. California, USA: Gondolier Press.

何永,2005.理解“生态城市”与“宜居城市”,北京规划建设,2.

任致远,2005.关于宜居城市的拙见,城市发展研究,4.

王明浩,2005.关于创建宜居中小城市的探讨,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朱鹏,2006.基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初探,河南科学,1. 张文忠等,2006.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