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在投资者群体中已经越来越流行了

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在投资者群体中已经越来越流行了,很多投资者都试图通过学习经济学规律来更清晰的掌握股票、房产、债券的投资策略,来管窥宏观经济和国际金融的运行动态,或以此更清晰的研判政策制定者的思路。但是,如果投资者错误地选择了经济学学习方法和参考书籍,将不但不利于掌握重要的经济学原理,也将不利于在投资实务中正确地运用这些知识,而且还会挫伤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经济学知识,关键是要选对一些经典的好书;而如果没有选好正确的入门参考书的话,你的入门之路就将变得异常艰难。潘大今天就将为有兴趣学习经济学的投资者们推荐几本经济学入门的经典书,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些入门书籍,投资者将能够对经济学有一个概要性的了解。不仅如此,在学习了这些书籍后,投资者将发现自己的投资之路将越走越宽广,作出的投资决策也将越来越有水平。

为什么要学习一点经济学知识

潘大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非常简单的,那就是因为经济学的知识很有用,但是你在学校的时候,又没有教你相应的知识,所以补充学习一些经济学的知识是有必要的。

国外的个人投资者,往往并不需要专门补充经济学理论。一是因为他们童年是在商业化的大环境中成长的,而我

们的投资者则是在计划经济环境中成长的,对很多经济问题缺乏直观的体验。二是国外的教育体系中包括经济学的内容,亚当斯密或者凯恩斯等的基本思想是在少年教育阶段就有学习的,而我们的投资者学的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那一套。这些都是差距,也是你需要学习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原因。

有的投资者认为他很忙,缺乏学习经济学书籍的时间,这并不正确。持类似观点的朋友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你与这个投资市场,是要打一辈子交道的。这个时间甚至比你干你老本行工作的时间都要长,即使你退休后也往往都还不能避免与市场的接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抽一点时间阅读经济学的书,并不浪费你的时间。

还有的投资者认为,经济学很难学,是所谓的专家教授才必须学的东西,这个观点就更荒谬了。前面说过,欧美的小朋友都要学的东西,怎么会很困难呢?事实上,经济学要比理工科的知识好学的多,也容易的多。认为经济学很难,无非就是一个不学习的借口罢了,事实上经济学的基础知识都很好学。

另外有投资者认为,经济学专家教授炒股都是亏的,所

以学这个东西没用,这就更可笑了。事实上经济学家只要炒股,基本上都是赚的。比如凯恩斯,就是发明宏观调控的那位经济学家,他30年代炒股,可是赚大发了,钱多的到他孙子辈都用不完。还有投资ST盐湖赚了8倍的那位人民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他不是不赚钱吗,不赚钱你们怎么要骂他呢?潘大认为,你有空骂他,还不如把他的本事学到手更实际一点!

总的来说,潘大认为,学点经济学的知识对投资者是很有好处的。有的投资者,在一点经济学常识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仅凭股评家的几句话,就把几十上百万的钱往股市里投,亏了一大半还脸不红心不跳。这种人就属于典型的勇有余而智不足的人,投资者都应该努力避免成为这种反面教材。

《经济学原理》,曼昆著,梁小民译

《经济学原理》,难度指数:★

曼昆(Gregory Mankiw)的这本《经济学原理》,潘大以前就给投资者朋友介绍过。要说这本书有什么特点,潘大认为主要有两点。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易学,没有任何基

础的人都可以至少学懂95%。这本书没有任何高深的理论,而且基本上所有理论都配有案例,非常直观易懂。这本书的第二大特点就是知识覆盖面很广,传授的是广义的经济学原理。比如像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学科,在这本书中都被浓缩成为一到两章的内容。因此,通过学习这本书,初学者将有望对经济学的主要知识和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国内目前销量第一的经济学入门读物。曼昆在书中归纳出的著名的“经济学十大原理”,也是国内很多教材百抄不厌的对象。译者梁小民,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著名经济学专家,翻译的质量很高。总的来说,这本书浅显易懂,非常适合没有任何基础的投资者阅读。

《经济学》,萨缪尔森著,萧琛译

《经济学》,难度指数:★★★

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这本《经济学》,真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不说别的,单说出版次数吧,它自19xx年初版以来,已经再版到了第18版了。该书作者萨缪尔森,

是19xx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著名杂志《经济学家》认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重要的影响。”潘大认为《经济学家》这样的评论是毫不为过的,因为即使在中国,也有非常多人喜爱阅读这本书。这本书早年的中国读者,有的已经成为了大金融家,有的成为政策制定者,还有的成为了最著名的经济学教授。总的来说,它是一本质量非常高的经济学教材。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这本书,难度要略高于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但仍然是一本针对初学者的经济学教材。这本书案例不多,但文字和论述非常严谨,此外它也是国外累计销量最高的一本经济学教科书。潘大认为,这本书是经济学业余爱好者必读的一本书,也是各级干部的办公室书架上必摆的一本书。想了解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眼中的经济学世界是什么样的吗,想知道我国官员为什么最喜欢这本书吗?通过阅读,相信你不难找到答案。

《经济学》,斯蒂格利茨著,黄险峰译

《经济学》,难度指数:★★

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所著的《经济学》,是另一本全球闻名的经济学教科书,作者斯蒂格利茨是20xx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我们都知道,美国克林顿政府执政期间,是美国经济罕见的高增长低通胀的时期,而斯蒂格利茨正是克林顿经济智囊团的重要人物。本书与萨缪尔森版《经济学》不同的是,本书重视不完全竞争和信息经济学,且加入了一般教科书中没有的“博弈论”一章。

斯蒂格利茨非常重视中国,他特地在该书开头为中国读者写了一封信。斯蒂格利茨说:“《经济学》(第三版)更系统、更科学地为读者提供了这些原理,使读者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现阶段的问题,还可以了解中国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

该书的很多章节都特别有趣。比如在讲到垄断市场的概念时,引用的是我们熟悉的微软反垄断案为案例。毫无疑问,这些有趣的、贴近生活的案例,对于读者更好的理解该书的内容,是很有帮助的。

潘大相信,这本书对21世纪的经济爱好者是特别有用的。该书不仅教会了读者怎样理解新经济现象,怎样解释数字时代的经济问题,还告诉了读者怎样评价亚洲金融危机,

以及怎样看待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经济转轨。总的来说,这本书特别贴近时代,贴近中国,又是大师亲笔所著的教材,各位读者不容错过。

《牛奶可乐经济学》,弗兰克著,闾佳译

《牛奶可乐经济学》,难度指数:★

弗兰克(Robert Frank)的《牛奶可乐经济学》,是一本经济学畅销书,也是潘大专为女性读者推荐经济学参考书。这本书从牛奶与可乐包装的不同说起,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在国外就非常畅销的书籍,在今年初被引进国内后,连续多周出现在图书销售排行榜中。该书面向女性市场,通过女性朋友关注的模特、打折、超市、酒吧等方面的案例,讲述经济学故事,值得女性朋友一读。

当然,这本书与前面三本书不同,它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本畅销书。您在阅读了该书后,如果希望能得到大师们的指点,还是应该要参考上面三本经济学教科书。

《吴敬琏专集》,吴敬琏著

《吴敬琏专集》,难度指数:★★★★★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读一读《吴敬琏专集》,将显得特别有意义。

吴敬琏是著名的中国经济专家,如果投资者读了上面几本外国大师的书觉得不过瘾,你不妨读读吴老的这本精选文集,它将告诉你中国经济与西方国家经济的不同之处。

吴敬琏的这本书,收录了吴敬琏从19xx年至20xx年的全部重要文章,该书也因此客观地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变化。相信投资者在阅读这本书后,将能对中国经济的一些特殊现象有更深刻的领悟。

吴敬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的智库之一,目前的经济政策制定者当中也有很多吴老的学生。因此潘大建议,投资者一定要读一读吴敬琏的这本书,它对提高投资者研判经济政策走向的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总结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夫子

潘大认为,正如孔夫子所言,对于成功的投资者,勤奋学习的结果,将为您的投资之路锦上添花。对于还没有入门的投资者,尽快熟读一两本入门的经济学书籍,对于你少走弯路是很重要的。对于亏了钱的投资者,越早补习自己缺乏的东西,您将越早受益。对于亏了钱还拒绝学习的投资者,或许“民斯为下矣”就将是您惨淡的结局。

斯蒂格利茨那本书不错,很多美国大学的经济学选修课,都是指定这本为建议参考书的。

早了解一些经济学知识就好了,今年也不会死抗到现在。

 

第二篇:经济学基础理论

《经济学基础理论》

一、需求、供给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一)需求分析

1、需求的概念: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和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需求的基本要素:购买欲望、购买力和时间。

2、需求法则: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

需求法则的例外:吉芬商品和炫耀商品或声望商品。

3、恩格尔曲线:表明的是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上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消费者对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需求量增加的幅度要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对高档饰品需求量增加的幅度要大于收入增加的幅度。

恩格尔系数:是指消费者用于购买食品方面的支出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率。恩格尔系数表明,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越高,这个家庭或国家的收入水平越低;反之,恩格尔系数越低,这个家庭或国家的收入水平越高。

4、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需求量反映的是某一价格水平下对商品的购买量,需求量的变动是由于价格变动而引起的,而需求则是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5、影响需求的因素:

(1)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对于高档商品和正常商品,收入增加,需求增加;

(2)消费者偏好。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该种商品的需求就会增加;

(3)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品价格的变化会导致需求按相同的方向发生变化,互补品价格的变化会导致需求按相反方向发生变化。

(4)消费者对价格的预期。若预期价格在未来上升,会导致需求增加。

6、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为每一价格水平下所有个人需求量之和。

(二)供给分析

1、供给概念: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厂商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商品数量。

供给的三个要素:厂商出售商品的欲望、出售商品的能力和时间。

2、供给法则:供给量与价格正相关的关系。供给法则表明,价格水平越高,商品的供给量越多;反之,价格水平越低,商品的供给量越少。

供给法则的例外:如历史文物、古董等不可再生的商品,还有如土地。

3、供给与供给量

供给量是指与某一价格对应的商品数量,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

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本身的变动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动,而供给指整个供给曲线,供给的变动是指由于价格不变,其他条件变动所引起供给数量的变动。

4、影响供给的因素

(1)投入要素的成本。要素成本越高,商品的供给就会越少;

(2)生产的技术水平。技术水平越高,供给就越多;

(3)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供给就越多,互补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供给就越少。

(4)厂商对未来商品价格的预期。

5、厂商供给曲线和行业供给曲线

行业供给量等于该行业所有厂商的供给量之和。

(三)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商品市场的均衡

1、均衡价格的概念:是指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恰好相等,能够市场出清的价格。均衡价格是在市场机制的自发性作用下形成的。

市场机制:价格、供给和竞争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即为市场机制。

2、均衡数量:经济学中把这种市场出清的状态称为市场均衡,能够实现市场出清的价格为均衡价格,供给量或需求量为均衡数量。

3、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商品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很发生变化。

4、供求法则或供求定律: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按同方向发生变动;供给的变动则会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需求、供给的变动与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动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即为供给法则或供求定律。

5、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主要是对价格的干预,包括通过制定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两种方式进行。

支持价格是为了支持某一行业的发展而制定的高与均衡价格的价格,如对农产品实行支出价格的政策;

限制价格是为了防止价格过高而制定的低于均衡价格的价格,如对某些原材料或关键产品实行限价价格;为了限制某一行业的发展,也会对该行业的产品实行价格限制;为了保护公众的利益,对于垄断性很强的公用事业的产品或服务,政府实行限制价格;在战争期间或出现饥荒时候,为了稳定市场,也要限制价格等。

20xx年考题分析

15、沿着个人需求曲线,当( )时,需求量增加。

A.价格上升 B.价格下降

C.消费者收入减少 D.消费者收入增加

16、一般情况下,低档商品的消费,( )

A.与收入同向变化 B.与收入反向变化

C.收入减少时下降 D.商品价格下降时上升

17、玉米价格下降一般会导致( )

A.玉米供给量沿着供给曲线增加

B.玉米片供给曲线左移

C.玉米供给量增加

D.玉米片供给曲线右移

64、假设供求力量自由作用。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激励生产者减少生产这种商品,同时使消费者增加消费这种商品。

20xx年考题分析

15、在市场经济中,供给概念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厂商( )。

A.要获得利润而需要出售的商品数量

B.能够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数量

C.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出售并能够出售的商品数量

D.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

16、如果某种商品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在保持其余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该商品价格上升,将导致( )。

A.供给增加 B.供给量增加

C.供给减少 D.供给量减少

64、需求法则表明,需求量大小与商品价格高低呈正相关关系。

65、一个国家或者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越高,这个国家的收入水平就越低。

二、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

(一)一般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状态

1、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如果仅仅是某一种产品实现了均衡或某一种市场,如产品市场或要素市场实现了均衡,经济学中称之为局部均衡。如果作为市场主体的消费者实现了效用最大化,既实现了消费者均衡,厂商实现了利润最大化,既实现了生产者均衡,在此基础上,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也同时实现了均衡,即各种产品和要素即不存在过剩,也不存在短缺,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产品和生产要素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

一般均衡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才有可能实现。

2、帕累托最优状态

当经济社会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资源的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任何人的福利增加,也不可能使任何人的福利减少,社会既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一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被称为帕累托标准,资源最优配置的状态被称为帕累托状态。

帕累托标准或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需要一定条件。包括交换的帕累托条件、生产的帕累托条件、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条件。

这些条件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才能实现。

3、经济效率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经济效率的代名词。

(二)市场失灵

1、市场失灵

假如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实现经济的一般均衡和自由的最优配置,即为市场失灵。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是在经济中存在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充分。

2、垄断

垄断是指一个或少数几个厂商对某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完全的或某种程度的控制。

垄断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1)对关键资源或关键原材料的控制或占有;(2)专利制度;(3)规模经济,这是形成自然垄断的重要原因;(4)准入制度,如军事工业、通讯、银行等;

(5)市场竞争本身的发展会导致生产集中,而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自然形成垄断。

垄断导致市场失灵的表现:(1)垄断厂商制定的高价格和低产量,导致生产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2)剥夺消费者利益,导致分配性低效率的存在,从而无法实现消费者均衡;(3)技术性低效率,从而无法实现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生产者均衡难以实现;(4)导致寻租的产生,导致经济效率的降低。

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的微观政策有:

(1)有效地控制市场结构,避免垄断的市场结构产生,是一种重要的管制措施,如企业分拆;(2)对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进行管制;(3)对垄断企业进行税收调节;(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反垄断法或反托拉斯法;(5)对自然垄断企业实行国有化。

3、外部性

外部性的含义:当市场主体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好的或坏的影响,而又不能使市场主体得到相应的补偿或给于其他成员赔偿的时候,就会产生外部性或外部影响。

正外部性或外部经济。如雇员培训而跳槽

和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如企业生产中排放大量烟尘和污水。

正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水平低于最优水平,而负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高于社会所需要的水平,并给其他经济主体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巨大损失。都表明帕累托标准未能实现。

外部性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与产权不清晰有关。

消除外部性的微观经济政策。传统的关于方法包括使用税收和补贴手段、通过合并企业使外部影响内部化;消除外部性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明晰产权。

4、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的概念:是指任何人如果增加对这些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特点的产品。

公共物品的特征包括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在任意一个给定的产出水平上,如果增加一个人消费该产品,并不需要增加该产品产量,因而也不会增加成本,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如广播、电视等;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某一经济社会客观上存在公共物品,就不能阻止任何人不支付价格也能消费该产品,既存在免费“搭便车”现象。如国防和公安。

市场机制是一种利益调节机制,它只有在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物品方面起完全的调节作用,而对于公共物品,由于它失去了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特点,市场调节就是有限的,或者无效。

对于公共物品,一般选择由政府来生产。

5、信息不充分或信息不对称

绝对意义上的信息不对称和相对意义上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通常会导致产品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会导致委托代理问题。如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的逆向选择,保险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即公司经营中的委托代理问题等。

了解政府对于信息不对称的解决方法。

6、市场与政府

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

大市场和小政府。

20xx年考题分析

18、当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实现经济的一般均衡和资源的最优配置,这种情况叫做( )

A.看不见的手 B.信息不充分

C.市场失灵 D.垄断

19、在负的外部性的例子中,有效的政府政策是( )

A.适当减少其赋税 B.适当增加其赋税

C.适当增加其补贴 D.对企业进行国有化

46、垄断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

A.规模经济 B.准入制度

C.收入的非公平分配 D.专利制度

E.对关键资源或关键原材料的控制或占有

65、一般均衡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

20xx年考题分析

18、当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实现经济的一般均衡和资源的最优配置,这种情况叫做( )

A.看不见的手 B.信息不充分

C.市场失灵 D.垄断

19、在负的外部性的例子中,有效的政府政策是( )

A.适当减少其赋税 B.适当增加其赋税

C.适当增加其补贴 D.对企业进行国有化

46、垄断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

A.规模经济 B.准入制度

C.收入的非公平分配 D.专利制度

E.对关键资源或关键原材料的控制或占有

65、一般均衡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

17、经济处以一般均衡状态是指( )。

A.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B.要素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C.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均衡

D.所有经济单位即各种产品和要素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的状态

46、垄断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为( )。

A.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B.分配性低效率

C.技术性低效率

E.出现寻租现象 D.垄断价格低于均衡价格

三、宏观经济运行与国民收入核算

(一)宏观经济均衡

两部门社会的国民收入及其均衡。

三部门社会的国民收入及其均衡

四部门社会的国民收入及其均衡

经济社会的宏观经济均衡条件: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或总需求等于总供给,也就是说投资等于储蓄。

(二)经济活动水平的衡量

在现实生活中,衡量一国国民收入或总产出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常住单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即增加值之和。 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常住居民所获得的初次分配总收入,它是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基础上加上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所得。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折旧

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

(三)GDP的核算方法

1、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2、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企业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资本折旧

(四)名义和实际GDP

名义:按当年价计算

实际:按基年的不变价计算

GDP缩减指数:也称GDP隐含缩减指数,是指在给定的一年中,名义GDP与概念实际GDP的比率。

GDP缩减指数与通货膨胀率的换算关系:

(五)潜在GDP和产出缺口

潜在GDP:也称潜在产出或潜在国名收入。是指一个经济社会的生产要素或经济资源被充分利用条件下所实现的产出。也可以定位为充分就业条件下所实现的产出。

产出缺口:是指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不一致,即GDP缺口=实际产出-潜在出产。

若实际GDP高于潜在GDP,称正缺口,说明经济增长过快,资源已经被过度利用,在此情况下,通常会出现资源短缺或通货膨胀,此时经济过热;若实际GDP小于潜在GDP,称负缺口,表明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既存在失业或通货

紧缩,此时经济过冷。

(六)以GDP为核心核算国民收入的缺陷

这种核算体系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社会的经济产出;也不能真实反映国民的福利水平。

200年考题分析

20、经过GDP缩减指数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被称为( )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净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D.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21、如果某年的GDP缩减指数为1.05,这表明该年( )。

A.通货膨胀率为105%

B.通货膨胀率为5%

C.GDP增长5%

D.名义GDP为实际GDP的105%

47、若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下列表述( )是正确的。

A.将人们取得的生产要素加总

B.将生产出来供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加总

C.将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加总

D.所有厂商的收入减去使用的中间投入品的成本加总

E.消费+投资+政府支出+进口-出口

20xx年考题分析

18、从国民生产总值减去( )后成为国民生产净值。

A.中间消耗 B.固定资产折旧

C.生产税净额 D.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收入

19、如果一国的实际GDP大于潜在GDP,表明该国( )。

A.经济增长过快 B.出现了通货紧缩

C.产出出现了负缺口 D.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47、从社会最终产品的总需求看,支出法GDP的组成部分包括( )。

A.消费需求 B.投资需求

C.利息支出 D.政府需求

E.净出口

四、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与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总需求

凯尔斯定律:在短期中,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这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即在短期中,总需求的增加或减少,只能引起国民收入或总产出的相应变动,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化。

在短期中,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即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净出口,即

Y=AD=C+I+G+NX

上式就是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的公式,也被称为收入恒等式。

期中,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为内生变量,也被称为是短期内拉动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二)均衡产出

均衡产出或均衡国民收入是指与总需求相等时的总产出或国民收入,即经济社会的总收入恰好与总支出相等时的总产出或国民收入。

表现在图形上,即AD线与45度线相交的点所决定的国民收入才是均衡产出。

存货变动机制:如果实际国民收入大于均衡国民收入,这时经济中一定存在着需求不足或供给过剩,这就意味着实际存货水平大于正常存货水平,即非正常存货大于0,此时,厂商就会减少产量;反之,若实际国民收入小于国民收入,这时经济中存在过度需求或供给不足,厂商的实际存货水平下于正常存货水平,即非正常存货小于0,这意味着厂商的产品供不应求,厂商就会增加产量,从而增加总产出。

(三)消费函数

影响消费的因素:收入水平始终是影响消费需求的最重要因素

消费函数:如果把消费需求看成是收入的函数,可以一般地表示为C=f(Y)。如果把收入之外的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也考虑在内,并假定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就可以得出消费函数:

C=C0+cY

C0称为自发消费或自主消费,c为边际消费倾向,即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收入所引致的消费变动量。

平均消费倾向:消费与国民收入的比率。

(四)储蓄函数

储蓄也是收入的函数。S=-C0+(1-c)Y

其中,C0为自发消费,是一个负值,表示当收入为零时,消费者不得不动

用过去的储蓄用于消费,故当前的储蓄为负。

1-c为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收入所引致的储蓄的变动量,称为边际储蓄倾向。

可见,边际储蓄倾向等于1减去边际消费倾向。

(五)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

均衡产出公式:总收入等于自主消费与投资二者相加后除以边际储蓄倾向。 可见,均衡国民收入与自发消费和投资需求成正比,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比,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比。

注意掌握简单的计算。

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投资等于储蓄

结论:均衡产出的多少既取决于自发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大小,也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高低。因此,当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出不能实现充分就业时,也可以提高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或降低边际储蓄倾向。反之,当经济出现过热,通货膨胀严重时,则可以通过抑制消费和投资以及降低边际消费倾向或提高边际储蓄倾向的方法抑制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六)政府部门在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

其他条件不变,具有注入效应的变量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具有漏出效应的变量税收的增加则会减少国民收入;反之亦然。

因此,当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出不能实现充分就业时,要增加国民收入,刺激经济增长,就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的方法;反之则相反。

(七)投资乘数

乘数是指经济中作为自变量的总需求中的任何一种需求发生变动时,作为因变量的国民收入的最终变动幅度。

投资乘数:是指变动一个单位的投资所导致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其计算公式表现为边际储蓄倾向(或1减去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

(八)其他乘数

政府购买乘数:变动一个单位的政府购买所导致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其计算公式同投资乘数

税收乘数:变动一个单位的税收所导致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其计算公式表示为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的比率(负值)。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公式同税收乘数(正值)

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在实行平衡预算时,即政府支出和税收以相同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所导致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其结果为1。

平衡预算乘数等于1,意味着政府如果实行平衡预算,就不可能试图通过增

加政府支出的办法使国民收入实现多倍的增长,因此也就不能刺激经济增长和实现充分就业;如果政府试图通过增加政府支出的方法刺激经济增长和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实行赤字预算,而不能实行平衡预算。

(九)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的功能:交易媒介、储藏手段、核算单位和延期支付手段。

货币:是指在银行体系外流通的通货以及在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通常用M1表示。也称为交易货币。

广义货币:M2=M1+准货币(即银行储蓄帐户上的存款、由证券交易经纪人经营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帐户存款、有商业银行经营的货币市场存款帐户中的存款等)。

持有货币的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货币的交易性需求:是指个人和企业处于交易动机,即为应付日常的交易活动所持有的货币数量。一般看作是收入的函数。

货币的预防性需求也被称为谨慎性需求,是指人们处于谨慎动机,即为应付经济生活中有可能出现的意外所持有的货币数量。从全社会看,它仍看作是收入的函数,二者正相关。

货币的投机性需求:是指处于投机动机,准备在有利的实际买卖有价证券以获得更高收益所持有的货币数量。它是利率的减函数

实际上,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就是人们想利用利率水平和有价证券价格水平的变化进行投机而牟取收益所持有的货币数量。

货币需求函数L=kY-hi

其中,k是L对Y的敏感稀疏,即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国民收入变动一个单位所导致的货币需求的变动量;h是L对i的敏感系数,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表示利率变动一个百分点所导致的货币需求的变动量。

凯恩斯陷阱:表示当利率下降到很低水平时,货币需求会趋向无穷大。

(十)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函数

1、货币供给的概念

货币供给: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通货和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控制的个人和厂商在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的概念。

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通货和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即M1;广义的货币供给除包含M1外,还包括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

货币供给有名义货币供给和实际货币供给之分。如果对货币供给进行了价格调整,即为实际货币供给。

2、货币供给的决定

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名义货币供给决定于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与利率水平无关,因此是一个外生变量。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如果货币当局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增加了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曲线向后平移,货币存量增加;反之,如果货币当局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减少了货币供给,货币存量减少。

货币供给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基础货币;二是货币乘数。 基础货币是指中央银行所发行的现金货币或通货与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及存款准备金之和;货币乘数是指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基础货币所导致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货币供给量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乘积。货币乘数为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由货币当局规定的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存款的比率。

货币乘数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的条件是:(1)商业银行不存在超额准备金;(2)银行客户应将其一切货币收入都存入活期存款帐户

结论:存款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货币供给量越少;反之亦然。 (十一)货币市场的均衡和利率

利率:在经济学中,利率被视为货币的价格或借入货币的价格。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也称货币利率,它所衡量的是每一元借出货币在单位时间内所获得的货币收益;实际利率是在名义利率的基础上根据通货膨胀影响矫正过的利率,通常把它定义为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

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此时利率称为均衡利率。 货币市场的供求机制:如果市场利率水平高于均衡利率,货币供给量就会大于货币需求量,这时,货币供大于求的压力会迫使利率水平下降;反之,如果市场利率水平低于均衡利率,货币需求量会大于货币供给量,货币供不应求的压力又会使利率水平上升。最终,货币市场的供求机制会迫使市场利率趋向于均衡利率。

(十二)利率、投资和国民收入的关系

1、投资函数:如果把非利率因素对投资影响视为常数,并假定投资与利率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就得到投资函数I=I0-bi

其中,b是利率每变动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投资变动的数量,称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系数或投资的利率弹性。

2、利率与国民收入的关系

如果其它条件不变,利率水平越低,投资需求越大,总需求就越大,因此,

总需求的增加必然导致国民收入增多;反之,利率水平越高,投资需求越小,从而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就减少。因此,利率是影响国民收入和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杠杆。

当经济中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经济不景气,失业增多,货币当局就可以通过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的办法来增加总需求,进而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反之,当经济中出现过度需求,从而出现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时,则可以用提高利率的方法抑制投资需求,进而抑制经济过快增长,降低通货膨胀率。

只有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条件下的利率才是均衡利率。 20xx年试题分析

23、坐标的纵轴代表总需求,横轴代表总产出或国民收入。45度线表示了( )之间的等量关系。

A.实际产出和均衡产出

B.总需求和国民收入

C.国民收入和总产出

D.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24、当你去书店买书时,你将货币作为( )使用。

A.交换媒介 B.计量单位

C.价值储藏 D.延期支付手段

66、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利率水平越高,投资需求越大,总需求就越大,从而国民收入越多。

20xx年试题分析

20、当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出不能实现充分就业时,要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可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

A.提高边际储蓄倾向 B.提高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

C.降低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 D.提高利率水平

21、货币的四种主要功能中,( )是货币最主要的功能,其它功能都是这一功能的延伸。

A.作为货币储藏手段的功能 B.作为交易媒介的功能

C.作为核算单位的功能 D.作为延期支付手段的功能

22、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政府支出增加,国民收入水平将会( )。

A.不变 B.增长 C.下降 D.升降不定

48、如果其它条件不变,降低利率水平,将导致( )。

A.投资需求增加 B.失业增加

C.失业减少 D.国民收入减少

E.国民收入增加

66、均衡产出是指经济社会的总收入恰好与总支出相等时的总产出或国民收入。

67、在影响消费需求的诸多因素中,价格水平是影响消费需求的最重要因素。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1、保持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持续即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含常规波动的、可持续的、稳定的经济增速;均衡的含义是指在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结构的平衡。

2、充分就业

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在经济学中,充分就业虽然是指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就业状况,但并不排除摩擦性失业的存在,如果经济中仅仅存在摩擦性失业,此时的失业率成为自然失业率。

如果实际失业率不超过自然失业率,社会经济即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3、稳定价格水平目标

4、平衡国际收支

5、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奥肯定律:实际GDP增长率每高于潜在GDP增长率1个百分点,失业率会下降0.5个百分点。

菲利普斯曲线:表示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稳定价格水平之间的矛盾关系或替代关系。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要降低失业率(即要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通常就要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反之,要降低通胀率,也要以较高的失业率或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

(二)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内涵

财政政策的概念:是指政府通过变动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就业和价格水平的政策。

财政政策的工具:一是政府支出;二是税收。政府支出又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财政政策的基本类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的方法来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而实行的扩张经济的政策。因此,扩张性财政政策通常在产出出现负缺口,经济过冷的时候采用。

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正好相反。

注意:扩张性财政政策需要以举国债为前提。

2、财政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

财政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中存在的能够自动减轻需求波动对经济运用的冲击和经济波动的机制。主要包括

(1)税收制度

(2)政府转移支付制度

(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三)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内涵

货币政策的概念:是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通过抑制货币供给,并通过变动货币供给来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投资需求和总需求,并进一步影响经济增长、就业和价格水平的政策。

基本类型: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进而刺激私人投资和总需求 紧缩性货币政策:正好相反。

一般性货币工具:一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二是在贴现率;三是公开市场业务。也被称为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选择性货币工具:不动产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其它货币政策工具:如道义劝告。

2、具体措施

扩张性货币政策措施: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或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

紧缩性货币政策措施: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或卖出有价证券。

3、内在稳定器

(1)利息率效应,即凯恩斯效应

(2)货币余额效应

(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综合应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利率作用的方向是相反的。其中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会使得利率上升,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利率水平下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