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考试总结

第一章

欲望: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渴望。简单地说,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受与求得满足的愿望。

稀缺性:人类生活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人们所需要的东西总是超过人们所能得到的东西,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所有的需要都被满足的社会。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在经济学中,这种资源的有限性被称为稀缺性。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另一种东西就是作出决策的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又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或生产转换线,它是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生产两类商品最佳产出数量的不同组合点的轨迹。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的国民经济,考察社会的经济总量。它研究的变量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总需求、总供给、总储蓄、总投资、总就业量、货币供给量及物价水平等。 实证分析:

规范分析:是在给出假定的前提下,研究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运行过程,预测经济活动的结果。

均衡分析:是指经济事物中的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过程分析:是包含着时间因素的经济分析。事实上,任何经济变量从不均衡状态变动到均衡状态总是要经过或长或短的时间,过程分析就是要分析变化发生的过程。由于过程分析通常要把经济运动过程划分为连续的分析期间,以便考察有关经济变量在各期间的变化情况,所以过程分析也称为“期间分析”或“序列分析”。

静态分析:是指不考虑时间因素,不考虑均衡达到和变动的过程,只是在假定条件下分析均衡达到和变动的条件。

比较静态分析:是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变量)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将如何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动态分析:是在引进时间变量的基础上,考察研究不同时点上诸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

边际分析:是指分析自变量每增加一单位或增加最后一单位的量值会如何影响和决定因变量的量值。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特点?11

答:经济规律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的、普遍的和经常起作用的东西,使经济现象间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是经济运行发展变化的客观必然性。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在于:

1、经济规律赖以存在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2、经济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客观的。3、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

第二章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动,即供给量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根据需求弹性理论分析“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这两句话的含义。

答:(1)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薄利”就是降价,降价能“多销”,“多销”则会增加收益。“薄利多销”是指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小幅降价使需求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从而引起总收益的增加。

(2)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谷,即粮食,是生活必需

品,需求缺乏弹性,其弹性系数很小,在粮食丰收、粮价下跌时,需要增加得并不多,这样就会使总收益减少,农民受到损失。

第三章

效用: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也可以说是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两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无差异曲线: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组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消费可能线:又称预算约束线或预算线,它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量的商品时愿意支付的价格总和与实际支付的价格总和的差额。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总和-消费者实际付出的价格总和

边际替代率: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恩格尔定理: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1.无差异曲线的特点是什么?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第一,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各点表示不同商品组合所能产生的效用都相同;

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同样的满足程度。相同,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满足程度,离原点越远,满足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第四,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2.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总效用曲线是上升后下降的,即随着商品消费来能够的增加,总效用开始递增,到一定程度后出现递减趋势;边际效用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它反映了边际效用是随着商品量的增加而递减的。且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是:当边际效用大于零时,总效用增加;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小于零时,总效用递减。

第四章

总产量:是指厂商投入生产要素所能产出的产品总量。设劳动的总产量函数为: TP?f?L?

平均产量:是指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产量。劳动的平均产量为:

AP?TP L

边际产量:是指所投入的生产要素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总产量。设劳动的增量为△L,由此增加的总产量为△TP,则每增加一个单位劳动总产量的增加量即劳动的边际产量

为:

MP??TP ?L

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条件下能够生产出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有效组合的曲线。

等成本曲线:是在生产者的成本和生产要素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的组合轨迹。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当其他生产要素固定不变,而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可变时,随着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生产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开始上升,经过一段时间后出现递减趋势。这就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也叫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规模经济:是指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厂商生产规模扩大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机会成本:是指把一定的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生产其他产品中所能获得的最高收入。

正常利润:指厂商的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企业所追求的最大利润就是企业的经济利润,也称作超额利润。

边际成本:指生产增加一单位产出所增加的总成本。

MC??TC(Q) ?Q

固定成本:是指短期内不受产量变化影响的成本,也就是支付固定生产要素的费用。 变动成本:是指短期内虽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也就是短期内用于支付可变生产要素的费用。

边际收益:是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增量。公式为:

MR??(TR) ?Q

第五章

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也称纯粹竞争,它指的是一种不存在丝毫垄断因素,竞争可以充分展开,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停止营业点:

垄断竞争市场:是有许多出售相似而不相同产品的企业的市场结构,是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的一种市场类型。

完全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通常称为垄断市场,与完全竞争相比,它是另一种极端的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中,一种产品被某一家企业独家控制。

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是什么?有人认为,完全竞争难以在现实中存在,因此没有实际意义。对此你是怎样认为的?

条件:(1)市场存在大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2)市场上的产品是同质的,不存在产品差别。

(3)生产要素的流动是自由的。

(4)市场信息是畅通的。

作为一种理想的市场结构,它提供了一个标准,基于这种标准,我们就可以比较一个实际产业部门所具有的特征。并且这一理论模型分析说明了完全竞争以外的市场中所具备的各个变量之间的重要关系。因此,对它进行分析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六章

边际收益产品:厂商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所增加的收益就是厂商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的使用的边际产量与其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的乘积,我们把这个乘积称为边际收益产品。

边际要素成本:我们把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称为边际要素成本,用MFC来表示,它表示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的使用所增加的成本。

地租:地租是对使用土地这种生产要素而支付的价格,土地所有者提供土地的使用权后得到的报酬就是地租。

准租金:准地租又称准租金,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的一个概念。准地租指固定资产在短期内所得到的收入。

经济租金:经济租金是准地租的一种特殊形式。经济租金是生产要素收入的一个部分。经济租金是生产要素所有者所得到实际收入高于所希望得到的收入,因为这一部分多得到的收入,也是凭借所有权而得到的,与地租的形式类似,所以称为经济租金。

劳伦斯曲线:就是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劳伦斯首先把一国总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进行排队,然后对人口的任意百分比的收入进行累积,这样就得到人口的累积百分比与收入累计百分比的一一对应关系,将这一一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就得到了劳伦斯曲线。

基尼系数:根据劳伦斯曲线可以计算出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这一指标称为基尼系数。

第七章

市场失灵:指在有些情况下仅仅依靠价格调节并不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市场机制无法将社会资源予以有效配置;二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效率以外的非经济目标。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产品相对的一个概念,是集体消费的物品,它的特征是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外部性:又称外部效应,指某种经济活动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的影响,这就是说,这些活动会产生一些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承担的成本(称为负外部性),或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获得的利益(称为正外部性)。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买卖双方所掌握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

帕累托最优:又称为帕累托效率,指一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在不损害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的前提下,重新配置资源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变好,或者说,要改善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必定要损害其他社会成员的境况。

第八章

GDP 和 GNP 的定义及关系

答:国内生产总值(GDP ) :是在一个国家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计算上采用属地原则或国土原则。

国民生产总值(GNP ) :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计算上采用属人原则或国民原则。

国外要素支付净额(NFP ) :大小等于本国生产要素在国外取得的收入减去外国生产要素在本国取得的收入。GDP =GNP---FP 。(4 分)

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三种基本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和部门法。

国民收入核算指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NDP = GDP - 折旧

NI = NDP - 间接税 - 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PI = NI - 公司所得税 - 公司未分配利润 - 社会保险税+政府转移支付

PI = PI - 个人所得税

第九章

1通货膨胀:一般指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普遍的上升,或者是说货币价值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下降。

2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

答: 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有: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混合推动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由总需求变化所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产生的通货膨胀也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上升是由生产成本提高而推动的。它又可细分为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和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供求混合推动的通货膨胀是由于需求拉上和供给推动共同作用而引起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是由于生产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劳动市场的结构特征和各生产部门之间收入水平的赶超速度等经济结构特点而引起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类型?122

答: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就是通货膨胀。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程度看,通货膨胀可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抑制型通货膨胀。从价格上涨速度来看,通货膨胀可以分为爬行式通货膨胀、温和式通货膨胀、恶性式通货膨胀。从产生原因看,可以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进型、结构型和国际传递型等多种类型。

第十章

一、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政策:指的是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

需求管理:是指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政策工具,这是凯恩斯主义特别重视的政策工具。

供给管理:是指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宏观经济的政府行为和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

货币政策:指国家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利息率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 失业按其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失业按其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季节性失业。是由于季节性的气候变换而导致的失业。

(2)摩擦性失业。是由于正常的劳动力周转所造成的失业。

(3)结构性失业。是由于技术、产业调整、国际竞争改变了工作所需要的技术或改变了工作地点而产生的失业。

(4)周期性失业。是在一个经济周期内,随经济衰退而上升、随经济扩张而下降的失业。

4. 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是指在技术水平和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所增加的产出量。

5. 市场:是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

1、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有哪些?

答: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有需求管理、供给管理以及对外经济管理等。需求管理是指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政策工具,这是凯恩斯主义特别重视的政策工具。需求管理的目的是要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目标。供给管理是指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工具。供给管理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政策等方面。对外经济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外贸易政策、汇率政策、对外投资政策以及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等。

2、在实际中如何运用财政政策?

答:财政政策的运用包括支出政策和收入政策。政府通过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调节经济,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相反,政府也可能通过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导致经济收缩并减少就业机会。具体表现为:(1)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经济中存在大量失业,政府往往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通过增加支出扩大需求,刺激需求回升;通过减免个人和企业税收增加企业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与投资的增加,从而使经济走出低谷,出现复苏。(2)在经济繁荣阶段,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这时政府往往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如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来抑制总需求的增长,从而达到物价稳定的目的。

3、财政政策工具有哪些?

答:财政政策工具有收入政策工具和支出政策工具。收入政策工具主要是税收,支出政策工具分为购买性支出政策和转移性支出政策,其中,购买性支出政策有公共工程支出政策和消费性支出政策。税收政策是通过增税和减税两个方面来发挥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政府人为地扩大公共工程支出,更多地承担民间不愿意或在萧条年份不愿意投资的工程,可以扩大总需求,有助于经济复苏。政府消费性支付政策是指政府直接购买劳务和消费品并用于当期,如增加政府雇员,提高雇员工资,扩大办公设备的购买等。转移支付政策是通过政府为企业、个人或下级政府提供无偿资金援助,以调节社会分配和生产的政策。如对居民的补助,对企业的投资补助、限价补助、进出口补助等,都会直接促进企业生产发展或保证企业利润的提高。

 

第二篇:经济学基础 每章总结部分

经济学基础

第一章 经济学面临的挑战

每个国家都面临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问题。

由于生产能力有限,我们必须选择某一个产出方案(生产出什么)。当我们的需求超过了资源的允许范围,就产生了稀缺。

生产可能性曲线描述了在当前可得生产要素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下产出的上限。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点代表了各个可供我们选择的产出组合。

所有生产都包括机会成本:我们要生产更多的A产出就必须减少B。B产出的减少就是产出A的机会成本。

如何生产的问题着眼于生产中投入了什么生产要素。它往往还伴随着一些对于环境保护的考虑。

为谁生产的问题关注的是产出在社会成员间的分配问题。 社会的目标就是要选择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几个基本问题的最佳可能(最优)答案。最优答案会因为社会价值和生产能力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借助市场机制,中央计划体系,或者市场信号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混合机制。

价格信号是市场机制的关键特征。消费者通过对某产品支付某一价格来表示他们对于这些商品的需求。生产者收到价格

信号后,集中生产要素以生产所需要的产品。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导致了错误的产出组合、不合意的生产方式或是不平等的收入分配。当不能改善(甚至恶化)经济结果时,政府干预也会失灵。

经济学集中于对资源配置的研究。宏观经济学关心如何分配所有资源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比如充分就业)。微观经济学则关注单个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和目标。

名词解释

经济学 机会成本 生产要素 稀缺性 生产可能性 投资 经济增长 市场机制 自由放任 混合经济 市场失灵 外部性 政府失灵 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假设其他条件不变

第二章 美国经济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答案从经济特征中反映出来。这些答案是市场力量和政府干预的结果。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产出的基本指标。实际gdp是剔除了通货膨胀的影响后,衡量一国经济产出价值的指标。

美国大约生产十万亿美元的产出,超过世界产出总值的五分之一。美国人均gdp是全世界人均水平的5倍。如此高的人均gdp反映了美国工人较高的生产率。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良好的教育和培训、现代化的管理等诸多因素都是促成这一较高生产率的原因。

美国产出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来自服务业。服务业继续以超过商品生产行业的速度增长。美国绝大部分产出由消费品和服务构成。投资品只占总产出的18%。

从数量上看,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几乎是有限公司的五倍。然而,有限公司却创造了美国90%以上的产出。

税收体系本身对于收入的平等程度没有多少影响。然而,诸

如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由税收作为资金来源的转移支付政策,却能对收入的重新分配产生深刻的影响。

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 实际gdp 人均gdp 经济增长 投资 收入转移 出口 进口 生产要素 资本密集 生产率 人力资本 垄断 外部性 收入的个人分配 实物收入 累进税 累退税

第三章 供给与需求

消费者、厂商、政府机构和外国人通过买卖商品和 服务或

者生产要素参与市场。参与市场的动机是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利润最大化(厂商)或者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机构)。

市场中的相互作用涉及生产要素或制成品的交换。虽然实际交换能在任何地方进行,但是我们根据交换内容确定他们是发生在产品市场还是要素市场上。

愿意而且能够以某一价格购买特定商品的消费者构成了该商品市场需求的一部分。所有愿意而且能够以某一价格销售特定商品的生产者构成了该商品市场供给的一部分。总的市场需求或供给是个人需求或供给的总和。

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说明,需求数量或者供给数量如何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变化。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供给曲线向上倾斜。

市场需求的决定因素包括潜在的消费者数量和他们各自的偏好(欲望)、收入、其他商品及预期。如果这些决定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发生了改变,需求曲线就会移动。只有商品价格变化才会引起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

每个市场上实际交换的商品或资源的数量取决于所有买方和卖方的行为,正如市场供求曲线所示。在两条曲线的交点,均衡价格-------在此价格下,需求数量等于供给数量-------将被确定。

市场均衡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他是买卖双方都能接受的唯一

一组价格----数量组合。价格较高时,卖方供给的数量高于买方愿意购买的数量(生产过剩);价格较低时,需求数量超过供给数量(市场短缺)。只有均衡价格下市场才能出清。 价格上限和价格下限是政府在市场上施加的非均衡价格。这些价格控制引起需求数量和供给数量间的不平衡。

市场机制是用来确立价格以及实现产品和资源流动的工具。同样,它可以用来回答基本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市场机制明显的高效率促使人们提倡自由放任的政策------政府不干预市场的政策。

名词解释

市场 要素市场 产品市场 物物交换 供给 需求 机会成本 需求表 需求曲线 需求法则 假设其他条件不变 需求的移动 市场需求 市场供给 供给法则 均衡价格 市场短缺 市场过剩 价格上限 价格下限 政府失灵 自由放任 市场机制

第四章 消费者需求

我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源于个性和社会动力,且无法用经济理论加以解释。经济学理论关注需求------也就是在不同价格下,我们购买某种商品的能力和意愿。

效用是指我们从某种商品或服务中得到的满足感。总效用是指我们从某种商品的全部消费中得到的满足感。边际效用是指最后一单位商品给我们带来的满足感。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告诉我们,我们对某种商品的消费越多,我们从每附加的一单位商品中所获得的快乐就少。这是需求法则的基础。

需求的价格弹性(E)用来定量地描述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它等于需求量的变化率除以价格的变化率。

如果需求是富有弹性的,提高价格会降低总收益。只有在需求缺乏价格弹性时,价格和总收益才能以同方向变化。 需求曲线的形状和位置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偏好、预望以及其他商品的价格和可得性。如果以上因素的任何一个发生

了变化,其他条件不变的假设就不成立了,需求曲线就会移动。

广告设法改变消费者的偏好从而刺激购买意愿。如果消费者偏好发生了变化,需求曲线也会发生相应的移动。

名词解释

需求 市场需求 效用 总效用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假设其他条件不变 需求法则 需求曲线 需求的价格弹性 总收益

第五章 供给决策

供给决策收到生产能力和使用成本的限制。

短期内部分收入(例如土地和资本)数量固定。(短期内)

产出的增加来源于可变收入(例如劳动力)的增加。

生产函数表明在可利用生产设施条件下,不同可变投入所对应的最大产出。生产函数上的没一点都代表有效率的生产。产出能力指既定生产设施下所能生产的产出最大值。

既定生产设施下随着雇佣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产出倾向于以递减的比率增长。追加的工人使现存设施紧张,每人分得的工作空间和设备减少。

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例如租赁的工作场所和设备)即使在没有产出的情况下同样存在。可变成本(例如劳动力和原料)只有当厂房和设备投入使用时才存在。

平均成本等于总成本除以产量。ATC曲线通常呈现U形。 边际成本指增加一单位产出时,总成本的增加量。边际成本由于生产的边际收益递减而增加。

生产决策指利用现存设施生产多少产出的短期决定。生产者愿意进行生产的最起码条件,是产品价格至少要弥补边际成本。

长期的特征是不存在固定成本。投资决策包括是否获得固定成本,也就是是否愿意建造、购买或租赁厂房和设备。 生产的经济成本包括所使用的全部资源价值。会计成本通常只包括实际支付的美元成本(直接成本)。

纵观历史,生产投入在工艺和品质上的进步是导致生产率提

高的主要原因。这些进步使得生产函数曲线上升,并促使成本曲线下降。

名词解释

供给 生产要素 生产函数 边际物质产品(MPP) 收益递减规律 短期 长期 利润 总成本 固定成本 可变成本 平均总成本(ATC) 边际成本(MC) 生产决策 投资决策 经济成本

第六章 竞争

市场结构影响厂商行为并因此影响市场结果。市场结构范围从完全竞争到垄断。

完全竞争性厂商没有改变其出售产品市场价格的市场权力。

即使相关的市场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完全竞争性厂商仍面对一条水平的需求曲线。

利润最大化促使竞争性厂商以边际成本等于价格的产出率进行生产。这代表了厂商的短期均衡。

竞争性厂商的供给曲线既边际成本曲线。短期内供给数量依旧价格变化而上升或下降。

决定供给的因素包括投入要素的价格、技术水平和预期。如果其中之一发生变化,厂商的供给曲线就会移动。如果成本或行业中的厂商数量发生变化,市场供给曲线将会移动。 如果某竞争性行业存在短期利润,新厂商将会进入市场。随即发生的供给移动将迫使市场价格沿着市场需求曲线下降。随着价格的下降,行业及厂商的利润减少。

竞争性价格和利润的减少在价格下降到最低评价总成本时达到极限。额外产出和利润只有在技术革新(降低了成本)或需求增加的情况下才会出现。

如果市场价格降到低于评价总成本,厂商将会退出行业。价格只有在进入和退出都停止时(获得零利润)才能达到稳定。竞争性市场最具特色的地方是给价格和利润施加持续不断的压力。在迫使生产者对消费者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并寻求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方面,竞争的威胁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竞争性市场最好地完成了市场的职责----有效地对资源进行配置。

名词解释

市场结构 竞争性厂商 竞争性市场 垄断 市场权力 生产决策 总收益 利润 边际成本(MC) 竞争性利润最大化原则 供给 市场供给 均衡价格 进入壁垒 市场机制 效率(技术上) 机会成本 边际成本定价

第七章 垄断

市场权力是指影响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的能力,其极端的情况就是垄断。在垄断情况下,市场上某一种特定商品的供给完全由一家厂商提供,该厂商对市场上的商品的数量和价格有着直接的影响。

任何具有市场权力的厂商可以被辨认的特征是,它所面对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在垄断情况下,厂商的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是一致的。

垄断者所面对的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带来了边际收益和价格之间的分离。为了售出更多的产品,垄断者必须降低价格。边际收益是总收益的变化量除以产量的变化量。

垄断者会按照使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的产出率进行生产。在垄断情况下边际收益总是低于价格,因此垄断厂商的产量要少于面对同样市场需求和成本条件下的竞争性厂商。而按照向下倾斜规律的市场需求曲线,减少的产出将以更高的价格售出。

垄断行业会获得较竞争性产业更高水平的利润,因为它具有使行业(也就是它自己)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能力。相反,竞争性行业会使边际成本等于价格,因为竞争性行业中的各个厂商不能控制市场供给曲线。

垄断带来的较高利润会引起其他窥视已久的厂商羡慕。因此建立壁垒,阻止其进入并扩大市场供给,就是必要的。专利权就是一种进入壁垒。其他还有法律诉讼,独家授权,捆绑产品和政府特权。

对市场权力的辩护有如下理由:(1)据说大厂商具有长期研发的能力。(2)获得市场权力的机会中固有的激励。(3)更大规模的厂商才能获得效率(4)垄断市场的可竞争性。前两点的效果会因为如下事实而有所削弱:在巨大压力下的竞争性厂商的创新活动一旦付诸实施,也有可能带来巨大的收益。而可竞争性的辩护最多只是承认了一些垄断剥削而已。 当一个单独的厂商能够比大量小厂商更有效率的生产整个行业的产品时,就存在自然垄断。这种优势可以从规模经济中获得。但并非越大就越有效率,因为还存在规模收益不变

和规模不经济的情况。

名词解释

市场权力 市场需求 专利 垄断 边际收益(MR) 利润最大化原则 生产决策 进入壁垒 边际成本定价 规模经济 自然垄断 可竞争性市场 掠夺性定价

第八章 劳动力市场

人们工作的经济动机源于热门需要收入来购买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结果就是人们愿意工作-----提供劳动。

工作有机会成本-----就是人们牺牲的闲暇时光。只有提供他们更高的工资,人们才愿意放弃更多的闲暇时光。所以劳动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

一个厂商对劳动力的需求反映了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雇主是不会付给工人超过其所产产出品的工资的。

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将会随着从事一项待定工作的工人人数的增加而递减。由于更多的工人要享有现有的土地和资本,是的每个工人要享有现有的土地和资本更少,因而造成了这种递减。边际收益产品的递减使得劳动需求需求下斜倾斜。

劳动供给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均衡的工资水平。高于均衡点工资会导致工作机会减少、求职者增加,从而引起劳动力过剩。

工会通过将一些工人排斥在一个产业或行业之外来获得高于均衡工资的工资水平。那些被排斥的工人增加了无工会市场的劳动力供给,降低了该市场的工资水平。

边际收益产品不同是工资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在很多例子中边际收益产品难以衡量,这就使得很多工资水平取决于习惯、权力、歧视和机会工资。

名词解释

劳动供给 机会成本 劳动力供给市场 劳动需求 派生需求 边际物质产品(MPP) 收益递减规律 均衡工资 机会工资

后几章的名词解释

最优产出组合 市场机制 市场失灵 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 搭便车者 外部性 社会成本 私人成本 排污收费 市场权力 反托拉斯 转移支付 政府失灵 宏观经济学 商业周期 生产可能性 名义GDP 实际GDP 衰退 劳动力 失业率 失业 充分就业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相对价格 名义收入 实际收入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通货膨胀率 价格稳定 萨伊定律 总需求 宏观均衡 财政政策 供给学派政策 货币政策 财政刺激 可支配收入 预算赤字 货币供给(M1) 超额准备基金 存款创造 法定准备基金 准备金率 交易账户 贴现率 贴现 公开市场操作 挤出 挤入 自动稳定器 结构性失业 微调 滞涨 财政年度(财年) GDP缺口 乘数 贸易逆差 贸易顺差 货币升值 关税 贸易条件 消费可

能性 配额 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