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忧虑 书评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书报告

文化碰撞下诞生的自由国度

美国,这个与我们隔太平洋相望的国家,是如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我们认为的除了自己国家以外所最为了解的国家。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历史政治,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谈到关于美国的一切。它仿佛是我们对外国文化认知的起点,常常带给我们一些关于异文化交流真理性的启示。之所以称其为“真理性”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多元文化的交织使它拥有了丰富而杰出的跨文化交流的经验,它的开放性使人们能够获得各具特色的国际体验。然而,或许恰恰是由于它文化的复杂性,我们也难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美国。

一、关于本书

每次看完有关于美国种种的电影和书籍,我总能获得与先前不同的感受。它们向我讲述美国文化的丰富与新鲜,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虽然共同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基本价值观,却引领我从完全不同的角度观察美国这个“不简单”的国家。《历史深处的忧虑》也是这样。作为“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书籍之一,这本重点讲述美国法律、政治制度及思想原则的书以一个中国移民的视角对美国社会进行透视,用长信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生动地描绘着一幅生活的写实画卷。移民、种族、自由、平等,这些关键词下的美国究竟呈现着一种怎样的形象?它们之间又有何种微妙的联系?我们又该怎样用跨文化传播的视角来看待这种关系呢?这本书让我带着这样的疑惑去探寻作者的思想踪迹,从历史的古今到社会的百态,重新认识这个国家及它的独特个性。有趣的一点是,本书的作者林达,是一对美籍华裔作家夫妇共用的笔名,他们以朴实自然,富有洞见的文字风格独树一帜,曾被誉为中国的“托克维尔”1。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移居美国后,他们因同样的谋生劳作开始和美国的普通人建立友谊,开始一步步地了解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他们正像是一座横跨两道文化河岸间的桥梁,试图改变我们对美国的刻板印象。正如他们自己所说“同时和两个文化保持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它们不仅开始有可能化为一片风景,而且第一次向我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意义。”

二、走进美国:迎接真正的国际化

打开这本书,就像一个普通的移民一样,首次踏上一片全新的土地,我们总会开始急切地嗅寻身边的各种文化气息。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大国,常常被称作“世界人种的大熔炉”。自新大陆开辟以来,这里汇集了来自欧洲大陆的“先行者”,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而被迫来到这里的非洲黑人,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亚裔民族,以及最最本土的印第安人??不同的人操着不同的口音,在这个大环境里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这是怎样一幅灿烂的图景!这里有全世界最奇异和纷繁的思想,最聪明和最凌乱的思路,最清楚和最不可理喻的逻辑,最惊人和最怪诞的行为。世界上很难再找出一个向美国一样如此流动变化的国家,这“是任何一个美国故事的大前提”。而最能体现这种特殊性的便是大都市纽约。这是一个文化极易“触礁”的地带,置身于其中的人无可避免地陷入急速的漩涡之中。这个“大苹果”的真正滋味,相信没有一个人能够品得出来。曾经有一个笑话这样形容纽约:如果你爱她,送她去纽约吧;如果你恨她,送她去纽约吧!美国社会的复杂性从中可见一斑。

然而,另一方面,民族的复杂性与文化的多样性也常常导致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对每1 托克维尔(1805-1859),法国杰出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著有社会学经典著作《论美国的民主》。

一个初进入美国的人来说,“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会经常骤然直率地在我们面前相撞,一开始真有无所适从亦无可躲避的窘迫。”这即是所谓的“文化休克”吧。我们总是在没有真正进入某个国家前,试图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关于它的一切;当我们自信满满地认为我们对其已经有了八九不离十的概念的时候,却会在偶然间发现事实与我们臆想的完全不是一码子事。作者举的一个例子就让人忍俊不禁:一次春节晚会的小品中,一位父亲掷地有声地对其在美国留学的儿子说,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让他们美国人来给我们刷盘子!台下随即爆发出一阵如雷般心有共鸣的掌声。在之前,这种场景定会让我热血沸腾,但作者却说,这完全是不了解美国社会状况的表现。其实,在美国,雇用中国留学生的一般都是亚裔的经营主,也就是说,存在中国人欺负中国人的情况。多么出人意料!在跨文化的语境下,刻板印象常常阻碍着我们进行交流,获取正确的信息。这是很难避免的。不过,我想,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美国这个问题,就算把整一个美国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摆在你面前,你或许还是不能说出一个标准的答案来,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个难以捉摸,永无止境的东西。

三、种族歧视:纷繁交错的真相

文化的正面碰撞往往导致各类偏见的产生,而当偏见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态势,并且不断向外延伸,这就形成了饱受诟病的“种族歧视”主义。美国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臭名昭著的3K党始终举着白人至上的旗帜,用宗教般的狂热对付与他们肤色相异的人种;犹太民族在经历了二战的悲剧后,仍然处于一个不尴不尬的境地;被迫处于社会底层的黑人们,组织大游行的场景还时有发生??这是我们在美国社会能实实在在看到的、也让人揪心的一幕幕。这不仅仅是历史根源和政治体制的关系,文化因素依然是一个我们所不能忽视的话题。

不要说种族,就光拿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来说,由于各自风俗习惯和文化导向的不同,也会引起这种严重的“歧视”现象。我们都知道,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居民一般总会产生一种天生的优越感,与中西部的人们小心翼翼地相处,保持着距离感。这仿佛已经成了一种常态。而种族歧视就可以被看成这种地区主义的扩大化,只不过由于牵扯到民族和国家的关系,这种“偏见”被提升到了政治问题的高度。

其实,我想,如果我们单单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看,“种族歧视”是几股截然不同的文化支流交汇相融中一个必经的过程。显然,美国这个世界文化大观园正处于这样的一个阶段,它并不是历史的倒退,也不是社会畸形的表现。因此,它的存在也就无可厚非了。

四、自由与公平:文化多样性下的选择

“我们正在打造一个再度活跃、强大和生机勃勃的国家。但仍有许多高山需要攀登。我们不会止步,直到每个美国人都能享受完全的自由、尊严和机会,像生来就有的权利一样。我们生来就有权利成为这个伟大国家的公民。”

——美国前总统 里根

尽管从上面看来,种族歧视一直是美国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但恰恰有趣的是,那座高耸的自由女神像骄傲地宣告着美国是“最为自由与公平”的国家。如果单单从这两个矛盾的主题来看,你可能会发笑,但是,我们不妨这样想想,或许正是由于种族矛盾问题的长期存在,人们的观念中越发强烈地燃起一种追求自由与公平的渴望。再进一步说,之所以在美国这种渴望如此强烈,归根结底是因为美国民族和文化的多元性,各种不同的理念原则和文化体系也只有在“自由与公平”这一个方面达到所谓的“共识”。

于是,我们看到,总统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受到各个阶层的攻击,人们可以随时入党或退党,你常常可以在公开场合自由发表自己言论的人??“自由”似乎是美国人生活的主题。就拿美国人合法拥有枪支武器这一个事例来说,在中国及其他一些民主国家,让公民自由持枪的行为似乎是不可理喻的,我们也曾见证过很多枪击悲剧的发生。那么,美国为什么还坚

持到底呢?作者这样说:“人民拥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可侵犯,这种权利,不是任何人给予人民的一种恩赐,而是一种天赋人权,是一种用于防止政府权利无限扩张的一种预防措施。”这么看来,我们便可以理解,在这个自由高于一切的国家,任何威胁都阻挡不了他们追求自由的脚步,即使让他们付出不可挽回的代价。

公平往往与自由相伴而生。追求公平即为实现自由理想的重要途径,而美国人实现公平的重要途径便是法律的制定。在这本书中,作者也重点讲述了美国的法律制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个人主义是美国主导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前提下,法律也更加显现出其重要的一面。保证公平,维护民主,法律必须十分谨慎,因为它要使尽可能多的人享受到利益,而这些许许多多的个人利益也是国家利益的基础(书中提到,相对于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美国人更珍视前者)。作者生动剖析了曾经轰动一时的“辛普森”案,反映了法律在普通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着实需要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来保障每个人的公平。这也就更利于我们理解在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里,不同背景,不同观点的人怎样在严峻复杂的国家形势面前达到一种共识,怎样保持国家机器间的平衡。这是一种挑战,然而挑战背后的是前所未有的成功与接踵而至的伟大。美国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了这一点。

最后再说说本书的书名——“历史深处的忧虑”,若是从历史的纵深面和社会的广阔面来分析,我可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综合美国移民的大环境与文化的交错重叠,可以想象,这种藏匿在历史深处的忧虑即是对美国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社会百态的思考,这种思考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一个真实的美国,再从其中得到一些对我们国家的建设有帮助的成果。这个目的,我想,也应该是每一本跨文化的书籍所拥有的共性。

仅仅通过一本书去了解一个国家,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好在它能在潜移默化间纠正一些我们关于他国文化的偏见与误解,从一个不至于“南辕北辙”的角度认识和分析外国社会。这也是对于我们今后或许成为优秀的跨文化传播者的一种有益借鉴。

 

第二篇:从《历史深处的忧虑》看美国自由

自由确实不是什么ROMANTIC的东西,这只不过是一种选择,是一个民族在明白了自由的全部含义,清醒的知道必须付出多少代价,测试过自己的承受能力之后,做出的一个选择。

在他们看来,总统不是什么必要条件,中央政府不是什么必要条件,他们有关自由独立的美国理想,才是必要条件。他们认为,当他们向全世界宣布他们的理想的这一天起,美国就已经建立起来了。

政府的正当权利,是要经过被治理者的同意才产生的。政府是人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天赋权利才组织起来的,一旦“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有破坏作用时,人民有权利改变和废除它”。

即使我们今天以挑剔的眼光,审视这份200年来一个字都没有被修改过的美国宪法,都会被它所表现的人类智慧和理性所折服。

他们曾经在不能确定自己有能力把握它之前,宁愿先选择不要联邦政府。

杰弗逊认为,基于美国的民主建国的思想,总统府应该和百姓住宅一样,只不过是一幢盖在马路边的简朴住宅。他的方案成了两百多年来美国民主理想的象征。

美国是一个非常松散的国家,你以后会发现它有许多相互矛盾和做法,这是因为它分权的结果。

克林顿除了代表他自己去道歉,他甚至都不能够说他要代表纽约市道歉,因为他根本代表不了纽约市,他没有这个权。

美国不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系统,它是平面撒开的。乍一看挺乱的,可是正因为他们都已经长期共存,而且制约,所以,反而建立了一种特殊的“秩序”。

正是一种高度的理性在统治和管理这个国家。同时,政治的公开性也使它基本上已经脱离了“计谋”取胜的道路。

使我们感到惊讶的,并不是一个“反恐怖法”草案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而是美国人对于所有的立法和案例所涉及到的公民自由和公民权利问题所持有的认真态度,惊叹他们的持久的顽强和理性的思索。

发生的任何一件侵犯公民权利的事件,他们的态度就是:它如果发生在一个美国公民身上,那么,它也就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在对于这一类问题,会有许多人挺身而出。尽管和这一个公民并不相识,甚至也许他们并不喜欢这个人。

真正能够对新闻自由构成威胁,真正有可能迫使新闻自由让步的,就是“国家利益”。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新闻自由和国家利益是互为代价的。

我感受到在表面的戏剧化后面,深藏着美国人的恐惧,无论是民众还是法院,他们所在乎的,不仅一篇文章作者的权利,也不仅是一个杂志社的权利,尽管他们很看重这种权利。他们中间很多人,也并不赞成一定要以这样的方式讨论核问题,可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深切但又也不愿看到政府所警告的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但是,他们还是坚持站到了支持《进步》杂志社的一方。我感到,他们这正在心中无法平息的,是对于美国政府将要突破这个国家最重要的一条防线的恐惧。

美国人始终站在两难之间,安全与自由。

如果一遇到“国家利益”这个震慑力量就让步的话,早就没有美国的新闻自由了。 一旦“国家利益”这个重磅能够有朝一日炸开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一个缺口,整个美国的新闻自由就很可能全线崩溃了。

美国的开国者之一托马斯·杰弗逊认为:“最终的安全是在新闻自由。”

但一切都是公开的,一切都在全民的监督之下,就不再有阴谋,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

腐败,可能发生的错误决策将会尽早被纠正,这样的国家,它的安全才是有保证的。

在美国的年轻人中间,想保护环境和保护野生动物的组织捐款特别多。我有事都觉得颇为感动,他们本身都不富裕,每一美元都挣得不容易,但是给这些组织一捐就是几十美元。 如果我在上面签了名,至少在克林顿执政的四年里,我也就是这个政党的党员了。 参加一个政党,哪怕是一个执政党,都没有什么人觉得这是一件特别“光荣”的事。 在美国,成立一个政党的困难不在于来自政府的干涉,而是在于你很难吸引一群人跟着你走。

一个政党或者团体,它的普通成员的言行都只对自己负责,跟他所属的组织没有什么关系。

我相信滥用宗教自由和结社自由的情况在美国现在有,将来还会有,还会有很多人成为这种滥用自由的牺牲品,这是不可避免的。

安全还是自由,美国每天都在面对新的选择。“这样做值得吗?”

你是一个成人,你就拥有许多成为一个人的权利,这与你是要正确的使用它,滥用它,还是自己放弃权利而去听人别人摆布,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你也必须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实际上,作为一个社会整体,追求这样一个理想,奉行一种共同的游戏规则,这也是一种选择,整个社会也在为此支付代价承担后果。

人民有参加和组织武装团体的自由,这只是一种选择。这是用于防止政府权利无限扩张的一种预防措施。

对于“政府”这样一个人类所创造的“怪兽”必须时时防其失控。

几乎从美国建立的第一天起,人民和政府就是一对矛盾。

在美国,政府是绝对不可以卷入任何所谓实业的。

政府要维持运转的每一分钱都必须来自税收。

一个小孩子很自然的就说,他们(指总统和议员们)拿了工资却做不好工作,应该把他们都解雇了。这就是美国教育。

权利会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利会导致绝对的腐败。

只要你愿意参与,你可以旁听所有的国会会议。

作为个人,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决定是否拥有武器,但是对于整体人民,拥有武器拥有武装是一个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

美国人之人宪法,因为宪法是整体人民的自由保障。他们已经习惯为此支付代价。

一个无辜的人失去自由,是美国人认为最不可容忍的事。

“宁可放狗以前,也不可错杀一个。”

在美国,一个被告可以主动放弃请律师协助的权利,但是不可以因为没有钱而被迫失去这样的权利。

陪审员是最不受任何操纵控制的。

陪审员独立于政府之外,独立于司法系统之外,独立于任何政治势力之外。 人民不得为同一罪而两次被置于危机生命或肢体的处境。

美国人却是把社会的繁荣置于个人自由和个人奋斗的基础上的。

在美国,个人意愿和社会公德是相辅相成的,所以社会公德在这个“个人至上”的社会反而非常普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