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知识点

《屈原列传》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害、属、疾、伐等用法),复习总结文言被动句的几种形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本传记中大量议论对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

3.了解屈原生平,认识他的理想追求和高尚人格。

【课前预习】: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属(zhǔ)草稿 惨怛(dá) 帝喾(kù) 靡不毕见(mǐ)(xiàn) 濯(zhu?) 淖(nào) 蝉蜕(tuì) 滋垢(g?u) 浊秽(huì) 皭(jiào)然泥(ni?)而不滓(zǐ) 既绌(chù) 商于(wū) 既咎(jiù) 眷(juàn)顾 被(pī)发 渔父(fǔ) 憔(qiáo)悴(cuì) 哺(bǔ)育 啜(chu?)泣 罹(lí)难(nàn)

二、整体感知:

1、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文章记叙了哪些史实?

2、通译课文,请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各小组汇总、讨论。

【课堂探究】:

问题探究:

1、落实各段的文言重点:

2、本文题目是《屈原列传》,为什么这里用大量的篇幅来写楚国的政治而不写屈原?

3、课本p75阅读与探讨1、2

重点文言现象整理:

一、找出并解释句中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 2、人穷则反本(通“返”,追念)

3、靡不毕见(通“现”,表现)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旨”,含义)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浊”,污浊) 6、屈平既绌(通“黜”,免除官职)

7、齐与楚从亲(通“纵”,合纵) 8、亡走赵,赵不内(通“纳”,接纳)

9、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10、厚币委质事楚(通“贽”,见面礼)

11、泥而不滓(通“涅”,染黑) 12、使于齐,顾反(通“返”)

二、 解释加点词的古今义:

1、明年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颜色 古义:脸色 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3、形容 古义:形体容貌 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4、从容 古义:说话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

5、诡辩 古义:谎话,欺诈的言论 今义:无理狡辩

三、 解释加点的词:

1、娴于辞令(熟悉) 2、争宠而心害其能(妒忌)

3、屈平属草稿(写作) 4、平伐其功(夸耀)

5、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6、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痛心)

7、可谓穷矣(处境困难) 8、其文约(简约),其辞微(含蓄)

9、惠王患(担心)之 10、大兴师(军队)伐秦

11、臣请往如楚(到) 12、奈何绝(断绝)秦欢

13、屈平既嫉之(恨) 14、人君无(无论)愚、智

15、王怒而迁之(放逐,流放)

1

16、楚有宋玉、景差之徒(一类人),皆祖(效法)屈原之从容(说话得体)辞令

四、找出词类活用并解释:

1、厚币委质事楚(名词作状语,用丰厚的礼物) 2、其后楚日以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3、内惑于郑袖(名词作状语,在内) 4、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作动词,诋毁,说坏话)

5、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词作动词,效法,模仿)

五、判断文言句式

1、“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3、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被动句、状语后置)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5、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可以出使秦国的人)

6、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 7、是以见放(被动句)

六、一词多义

1、害

A、争宠而心害其能(妒忌)B、为陶谦所害(杀害)

C、除国之大害(祸害) D、不能害人(损害,伤害)

2、疾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痛心)B、疾在腠理(疾病)

C、疾风知劲草 (快,急速) 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厌恶,憎恨)

E、吾疾贫富不均(痛恨)

3、许

A、而赵不许,曲在赵(答应)B、时人莫之许也(承认)

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常与疑问代词“何”连用)D、塞上长城空自许(期望)

4、属

A、亡国破家相随属(接连)B、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C、司命之所属(管辖)D、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

E、有宁越徐尚??之属(类)

5、疏

A、王怒而疏屈原 (疏远)B、梅以疏为美(稀,与密相对)

C、其于计之疏也(疏忽,不周密)D、十三经注疏(注释的一种)

6、离

A、“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B、约从离衡(离间)

C、如有离违,宜别图之(违背,背离)D、多情自古伤离别(别离)

7、迁

A、王怒而迁之(放逐,流放)B、再迁为太史令(调动官职)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贬官的委婉说法)D、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继,随着)

8、闻

A、博闻强识(见识)B、闻道有先后(知道,懂得)

C、闻寡人之耳(使??听到)

9、审

A、审问之,慎思之(仔细)B、审矣,何足怪乎(知道,知悉)

C、审时度势(详察)D、明日再审之(审问)

10、望

A、望桓侯而还走(远远地看见)B、欲望百姓亲附(期望)

C、自幼有公辅之望(威望)D、若望仆不相师(抱怨)

11、过

A、过宋将军而不见(拜访)B、求,无乃尔是过欤(责备)

C、过犹不及(过分)D、人谁无过(过失,过错)

2

12、伐:

A、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夸耀)B、其后秦欲伐齐进攻,(征伐)

C、此五霸之伐也功绩,(战功) D、坎坎伐檀兮( 砍,砍伐)

七:重点句子翻译: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 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3、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延伸拓展

一、 成语积累:

1怀瑾握瑜: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为怀,在乎为握;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2博闻强志: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3随波逐流: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4、弹冠振衣: 语出本文。整洁衣冠。

5、与世推移: 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二 、屈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3

 

第二篇:师说及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总结

<师说>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停顿。 3.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 今义: 连词,表因果关系。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初等教育学校

(4)吾从而师之 古义:从,跟从;而,连词。 今义:连词。

(5)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很多人。

三、【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师,以……为师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而耻学于师 意动用法,以……为耻 2.位卑则足羞 意动用法,以……为羞

2、形容词作名词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名词作形容词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带中括号的那个)-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4、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 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四、实词【一词多义】

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2)无 1.无贵无贱:无论 2.圣人无常师:没有

2.吾师道也 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6.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军队

3)、传 4)道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师道也: 道理

1.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2. 道相似也: 道德学问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余嘉其能行古道: 风尚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五、虚词【一词多义】

1.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六、【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译:不知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从师学习,有的不从师学习。

2、被动句式:不拘于时,学于余。译:六艺经传都普遍的学习,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3、判断句: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予业务知识、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介宾短语后置句:① 而耻学于师。 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译: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以他为师。

5、【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则群聚而笑之。

七、【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 可予不:(不,通“否”。)

?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 设九宾于廷(宾,通“傧”,接引宾客的人,傧相)

二、古今异义

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 ;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约束:古义:遵守约定(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今义:冒犯

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今义:指向前发展进步

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今义:宣告,表示政府的公告

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谦词(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今义:卑鄙下贱有鄙视,轻视义

8.以往:古义:从这里到那里,指地点;今义:表时间,从前,过去

9.因而:古义:趁此就……;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0.亲戚:古义: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亲属等;

今义: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11.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2.美人:古义:妃嫔;今义:美貌女子

13.布衣:古义: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

14.窃计欲亡走燕 窃:古义:私下里 今义:指偷东西 走:古义:跑;今义:行。

15.去:古义:离开;今义:跟“来”相对

16.拜为上卿(拜:古义指授予官职;任命。今义指下跪叩头;祝贺)

17.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患:古义指虑,担心。今义指 害病;灾祸)

18.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古义指向人献物以祝人长寿。今义指年岁,生命;生日)

19.布衣之交(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麻布衣服)

⑨左右欲刃(左右:古义指左右的侍从。今义指左和右两方面)

三、一词多义

1.负 2.以

① 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① 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凭借)

②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②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用,拿 )

③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③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来,连词,相当于“而” ) ④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④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用以,用来 ) ⑤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⑤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

3. 使

①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③ 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② 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④ 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4.引 ④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 ① 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5.幸

② 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① 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③ 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②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③ 则幸得脱(侥幸)

6.徒 7.于

① 徒见欺 (白白地) ① 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 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② 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8.见 9.因

① 徒见欺(介词,被,受) ① 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 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②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10.顾 11. 欢

①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①逆强秦之欢 (欢心)

② 顾吾念之(只不过)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③ 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12. 乃

④ 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却,竟然 ⑤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②臣乃敢上璧------才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就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庭:通“廷”,在朝堂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表示"至"的方式,从小路)

③奉璧西入秦(西,方位名词状语,向西)

④乃前曰(前,,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

⑤怒发上冲冠(上:向上)

⑥乃辞谢 (辞:用委婉的言辞)

2.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④怀其璧 (怀,怀揣着)

⑤蔺相如前曰 (前,走上前)

⑥臣乃敢上璧 (上,献上)

⑦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⑧ 臣语曰(语,告诉)

⑨于是相如前进缻(前:走上前)

⑩赵王鼓瑟(鼓:弹奏)

⑾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嘻:苦笑声)

3.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归璧于赵(归,使……归)

② 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 毕礼而归之(毕,使……完毕;归,使……回去)

⑤ 臣舍人相如止之曰(止,使……止;阻止)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 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6.形容词作动词

①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尊敬)

② 大王必欲急臣(急,逼迫) ③ 秦王善为秦声(善,擅长,善于)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②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也)

③ 我为赵将(为,译为“是”)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① 拜送书于廷(于廷拜送书)

② 君幸于赵王(君于赵王幸)

③ 使不辱于诸侯(使不于诸侯辱)

2.宾语前置句 何以知之(以何)

3.定语后置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中心词+定语+者)

(三)被动句 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被) ②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被)

(四)省略句

①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代词“之”)

② 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代词“之”)

③ 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省略介词“于”)

④ 请奉盆缶(于)秦王。(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句,请于秦王奉盆缶) ⑤ 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介词“于”)

(五)固定句式

1.孰与 / 与……孰:跟……相比,哪一个(谁)更……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其 / 吾与徐公孰美 / 孰与君少长

2.独……哉:难道……吗,表反问

例:独畏廉将军哉

六、出自本文的成语

完璧归赵 怒发冲冠 负荆请罪 刎颈之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