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实验报告

传热膜系数的测定

摘要:在化工领域中,传热膜系数与传热系数对能量传递效率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对传热膜系数及传热系数的考察,广泛应用于不同反应器的设计,在提高能量利用效率方面上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采用套管换热器,以100℃的水蒸气冷凝来加热空气,通过测定空气进出口温度和孔板压降来计算传热膜系数,并通过加入螺旋片进行强化传热。通过不同流量下的参数的测定,利用origin软件计算准数关系式中系数A和指数m,得出其准数关系式。通过两次实验对比发现,强化传热是以增加机械能损耗为代价,因而在工程领域需要综合考虑机械能和传热效率,降低工程流体输送成本。

关键词: 传热膜系数 传热系数 origin 准数关系式

基本理论:

对流传热的核心问题时求算传热膜系数,当流体无相变时对流传热准数关系式的一般形式为:

                                            (1)

对于强制湍流而言,数可忽略,即

                                                (2)

在本文中,采用origin软件对上述准数关系式中的指数和系数进行计算机求解。

该方法中,要求对不同变量的Re和Pr分别回归。本实验测取流体被加热过程中的各参数,因而上述式子中的,这样式(2)便成为单变量方程,两边同时去对数得:

                                           (3)

利用origin软件对其作图,采用双对数坐标,利用线性函数对数据进行拟合,即可很好的求解出自变量的线性关系,最终拟合结果的分别对应上述关系式中的

对于方程式的关联,首先要有、Re、Pr的数据组。其特征数定义式分别为

实验中通过改变空气的流量,以改变Re值,根据定性温度(空气进出口温度的算术平均值)计算相应的Pr值。同时,由牛顿冷却定律,求出不同流速下的传热膜系数值,进而求得的值。

牛顿冷却定律为:

                                                    (4)

式中——传热膜系数,

——传热量,

——传热面积,

——管壁温度与关内流体温度的对数平均温差, 

传热量可由下式求得

                           (5)

式中——质量流量,

——流体的比定压热容,

——流体进出口温度,

——定性温度下流体密度,

——流体体积流量,

空气的体积流量由孔板体积流量计测得,其流量与孔板流量计压降的关系为:

                                                   (6)

式中——孔板流量计压降,

 ——流体体积流量,

空气的流速为:

                                                       (7)

流体管路阻力损失为:

                                                           (8)

式中——流体管路阻力损失,

——管路压降,

——流体密度,

实验装置:

1.设备说明

本实验空气走内管,蒸汽走环隙(玻璃管)。内管为黄铜管,其内径为0.020m,有效长度为1.25m。空气进、出口温度和管壁温度分别由铂电极(Pt100)和热电偶测得。测量空气进、出口温度的铂电极应置于进、出管的中心。测量壁温用一支铂电极和一支热电偶分别固定在管外壁两端。孔板流量计的压差和流过换热管的压降由两个压差传感器测得。

实验室使用的蒸汽发生器由不锈钢材料制成,装有玻璃液位计,加热功率为1.5kW。风机采用XGB型漩涡气泵,最大压力17.50kPa,最大流量100m3/h。

2.采集系统说明

(1)压力传感器

本实验装置采用ASCOM5320型压力传感器,测量范围为0~20kPa。

(2)显示仪表


在实验中所有温度和压差等参数均可由人工智能仪表直接读取,并实现数据的在线采集与控制,测量点分别为:孔板压降、管压降、进口温度、出口温度和两个壁温。

3.流程说明

本实验装置流程如图1所示,冷空气由风机输送,经孔板流量计计量后,进入换热管内管(铜管),并与套管环隙中的水蒸气换热。空气被加热后,排入大气。空气的流量通过电脑控制的流量调节阀调节。蒸汽由蒸汽发生器上升进入套管环隙,与内管中冷空气换热后冷凝,再由回流管返回蒸汽发生器。放气阀门用于排放不冷凝气体。在铜管之前应设有一定长度的稳定段,用于消除端效应。铜管两端用塑料管与管路相连,用于消除热效应。

操作要点:

①  实验开始前,先弄清配电箱上各按钮与设备的对应关系,以便正确开启按钮。

②  检查蒸汽发生器的水位,使其保持在水罐高度的1/2~1/3。

③  打开电源总开关。

④  实验开始时,关闭蒸汽发生器补水阀,启动风机,并接通蒸汽发生器的加热电源,打开放气阀。

⑤  将空气流量控制在某一值。待仪表数值稳定后(3分钟),记录数据,改变空气流量(8~10次),重复实验,记录数据。

⑥  实验结束后,先停蒸汽发生器,再停风机,清理现场。

注意事项

a.实验前,务必使蒸汽发生器液位合适,液位过高,则水会溢入蒸汽套管;过低则可能烧毁加热器。

b.调节空气流量时,要做到心中有数,为保证湍流状态,孔板压差读数不应从0开始,最低不小于0.1kPa。实验中要合理取点,以保证数据点均匀。

c.切记没改变一个流量后,应等到度数稳定后再测取数据。

数据处理

原始数据:

表1.直管相关数据表

表2.混合管相关数据表

数据处理:

本实验的数据处理由如下几个步骤完成:

步骤1:文献[1]给出了各个相应温度下的干空气的物性参数,选取其中部分数据如附录1所示;

步骤2:利用求取各个流量下流体的平均温度,并利用线性插值,求得各个平均温度下的相应物性参数,线性插值具体过程如附录2所示:

步骤3:利用平均壁温和流体进出口温度求得各流量下的,其过程见附表2所示;

步骤4:利用式(6),式(7)求得对应的流量和流速;

步骤5:利用式(5),式(4)求得各流量对应下的传热膜系数

步骤6:利用、Re、Pr数据组的定义式,求得各流量下的、Re、Pr值

步骤7:利用origin对作图,并利用其中的拟合命令求解得到对应的

步骤8利用式(8)对直管和混合管分别计算其在不同流速下的阻力损失。

上述步骤1-6中涉及到的中间数据和最终结果如下所示:

表3.直管处理中间数据

表4.混合管中间处理数据

步骤7中所得的图如下图2所示:

图2. 与Re关系图

上图origin拟合分析结果如下表5所示:

步骤8中结果如表6,表7以及图3所示:

表6.直管阻力损失与流量关系表

表7.混合管阻力损失和流量关系表

图3.直管与混合管阻力损失比较

结果与讨论:

1.从表5结果所示,在直管下,在混合管下, 经过数据转换后,直管的对流传热准数关系式分别为:

混合管的对流传热准数关系式为:

2.从表6,表7和图3可知,混合管的空气阻力损失明显比直管大。综合上述结论可知,流体流动的传热效率的增加是以机械能的损失为代价,在工程中,应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在避免大的机械能损失前提下,提高流体传热效率,减少成本。

参考文献:

[1]陈敏恒.化工原理(上册).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三版.北京:2011.6:268

[2]杨祖荣.化工原理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11.8:60-63

附录1.干空气物性参数

附录2.

 

一维插值过程

已知相邻的两组数据,求之间的所对应的值,其具体式子如下:

 

求解过程

式中——平均对数温度 

——分别为冷、热流体温度 

——壁温 

1.      本实验中壁温应接近蒸汽温度还是空气温度?为什么?

答:从本实验的数据(表1,2)可知,壁温基本为100℃左右,更加接近于蒸汽温度。本实验传热系数方程为:

K为总的传热系数,是空气的传热系数,是水蒸气的传热系数,是铜管厚度,是铜的导热系数,为污垢热阻。因和金属壁热阻较小,可忽略不计,则,所以:

壁温接近于传热系数较大的一侧,水蒸气传热系数大,所以壁温更接近蒸汽。

2.      如果采用不同压强的蒸汽进行实验,对α的关联有无影响?

答:对α关联基本无影响。压强的变化会反应在流量qv,蒸汽密度,以及进出口的温度变化上,所以不会影响到对α的关联。

3.      以空气为介质的传热实验中雷诺数Re应如何计算?

答:雷诺数,流速通过孔板压降以及相应的公式求得。而管径为常数,而空气在不同温度下的粘度和密度,需要通过查表求得几个关键温度下的相应值,并利用内插法求得。内插法的具体过程附录2已给出。

 

第二篇:传热膜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北 方 民 族 大 学

学生实验报告

    

        院(部):        化学与化学工程                  

姓   名:      闵云超      学  号: 20091400   

专   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  班  级:    092   

同组人员:  闵云超、宋小玲          

课程名称:       化工原理实验                    

实验名称:       传热膜系数测定实验              

实验日期:    2011/10/13  批阅日期:            

成    绩:                 教师签名:            

北方民族大学教务处制

实验名称:传热膜系数测定实验

一、     目的及任务

1.       掌握传热膜系数α及传热系数K的测定方法;

2.       通过实验掌握确定传热膜系数准数关系式中的系数A和指数m、n的方法;

3.       通过实验提高对准数关系式的理解,并分析影响α的因素,了解工程上强化传热的措施;

4.       测定套管换热器的静压损失与雷诺损失的关系。

二、     基本原理

对流传热的核心问题是求算传热膜系数α,当流体无相变时对流传热准数关系式的一般形式为:

对于强制湍流而言。Gr数可忽略,即

本实验中,可用图解法和最小二乘法计算上述准数关系式中的指数m、n和系数A

用图解法对多变量方程进行关联时,要对不同变量RePr分别回归。本实验可简化上式,即取n=0.4(流体被加热)。这样,上式即变为单变量方程,在两边取对数,得到直线方程为

在双对数坐标中作图,求出直线斜率,即为方程的指数m。在直线上任取一点函数值带入方程中,则可得系数A,即

用图解法,根据实验点确定直线位置有一定人为性。而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可得到最佳关联结果。应用计算机辅助手段,对多变量方程进行一次回归,就能的道道A、m、n

对于方程的关联,首先要有Nu、Re、Pr的数据组。其特征数定义式分别为

实验中改变空气的流量,以改变Re值。根据定性温度(空气进、出口温度的算数平均值)计算对应的Pr值。同时,由牛顿冷却定律,求出不同流速下的传热膜系数值,进而求得Nu值。

牛顿冷却定律为

Q=αA△tm

式中α——传热膜系数,W/(m2.℃);

    Q——穿热量,W;

    A——总传热面积,m2

 △tm ——管壁温度与管内流体温度的对数平均温差,℃。

穿热量可由下式求得

式中W——质量流量,kg/h;

  cp——流体的比定压热容,J/(kg.℃);

 t1,t2——流体进、出口温度,℃;

  ρ——定性温度下流体密度,kg/m3

  Vs——流体体积流量,m3/h;

空气的体积流量由孔板流量计测得,其流量Vs与孔板流量计压差△p的关系式为

Vs=26.2△p0.54

式中△p——孔板流量计压降,kPa;

Vs——空气流量,m3/h。

三、     装置和流程

1.       设备说明

本实验空气走内管,蒸汽走环隙。内管为黄铜管,其管径为Ф(25×2)mm,有效长度为1.25m。空气进出口温度和壁温分别由铂电阻和热电偶测得。测量空气进出口温度的铂电阻应置于进出管的中心。测量管壁温度用一支铂电阻和一支热电偶分别固定在管外壁的两端。孔板流量计的压差由压差传感器测得。

实验使用的蒸汽发生器由不锈钢材料制成,装有玻璃液位计,加热功率为1.5kW。风机采用XGB型漩涡气泵,最大鸭梨17.50kPa,最大流量100 m3/h。

2.       采集系统说明

(1)    压力传感器

本实验装置采用ASCOM5320型鸭梨传感器,其测量范围为0—20kPa。

(2)    显示仪表

本实验中所有温度和压差均由人工智能仪表读取,测量点分别为:孔板压降,进出口温度,壁温。

3.       流程说明

流程图如下:

1、蒸汽发生器   2、蒸汽管    3、补水口     4、补水阀    5、排水阀

6、套管换热器   7、放气阀     8、冷凝水回流管   9、空气流量调节阀

10、压力传感器     11、孔板流量计        12、空气管      13、风机

四、     操作要点

1.       实验开始前,先弄清配电箱上各按钮与设备的对应关系,以便正确开启按钮。

2.       检查蒸汽发生器中的水位,使其保持在水罐高度的1/2—2/3。

3.       打开总电源开关。

4.       实验开始时,关闭蒸汽发生器补水阀,启动风机,并接通蒸汽发生器的加热电源,打开放气阀。

5.       将空气流量控制在某一值。待仪表数值稳定后,记录数据,改变空气流量(10组数据),重复实验,记录数据。

6.       实验结束后,先停蒸汽发生器电源,再停风机,清理现场。

五、     数据处理

原始数据记录如下:

表1.直管传热数据记录表

表2.强化传热数据记录表

传热系数相关计算(以表1第一组数据为例):

△tm =℃=40.17

查取空气物性数据:

Cp=1.0072 KJ·Kg-1·K-1

定性密度ρm= 1.1118 Kg·m-3

定性粘度μ=0.198×10-4  Pa·s

定性热导率λ=0.027 W·m-1·K-1

Pr=Cp*u/λ=0.716

=26.2×2.410.54=42.13

=1.1118×42.13×1.0072×1000x(72.6-49.6)/3600=363.003J·s-1

= 115.11  W·m-2·K-1

Nu==85.27

Re===43163

相关计算结果如下:

直管传热

直管传热系数计算结果表

强化传热系数计算结果表

六、     实验结论及误差分析

相关数据关联曲线如下:

由图可知:

强化传热前,m=0.7781  lgA=-1.6145,则A=0.0243

则Nu=0.024Re0.7781Pr0.4

强化后拟合结果:m=0.7349,lg=-1.1977,则 A=0.0634

则Nu=0.063Re0.7349Pr0.4

误差分析:

系统误差,人为操作所造成的误差,读取数据时的跳跃值取其一也可导致误差,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有效值的取舍带来的误差等等。

七、     思考题

1.本实验中管壁温度应接近蒸汽温度还是空气温度?为什么?

答:接近蒸汽温度。因为蒸汽冷凝传热膜系数a(蒸汽)>>a(空气)。

2.管内空气流速对传热膜系数有何影响?当空气流速增大时,空气离开热交换器时的温度将升高还是降低?为什么?

答:传热系数α正比于流速,故当空气流速增大时传热系数亦增大,由Q=WCP(t2-t1)/3600=ρVScP(t2-t1)/3600,当Vs增大且维持Q恒定时,温差随着减小,即出口温度降低。

3.如果采用不同压强的蒸汽进行实验,对的关联有无影响?

答:由公式Nu=ARemPrn,发现其变量均与压强的值无关,故采用不同的蒸汽压无影响。

4.试估算空气一侧的热阻的百分数。

答:忽略污垢热阻时,热阻计算主要为,则空气热阻比例为,即热阻主要表现为空气热阻。

6.本实验可采取哪些措施强化传热?

答:提高空气流速,内管加入填充物或采用螺纹管。

编者:闵云超

                                                              2011/10/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