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介学

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

金融中介学作业

分析论述内蒙古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

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院 系: 金 融 学 院

专 业: 金 融 学

班 级:

学 号:姓 名: 王 俊 霞

联系方式:

2012/11/17

分析论述内蒙新型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基本概念阐述

(一)我国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三类,分别是:

1、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主要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

2、农村地区的农民和农村小企业,按照自愿原则,发起设立为入股社员服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的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

3、鼓励境内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类型

具体来说,我国的新型农村机构分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三中类型。

二、 内蒙古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

(一) 发展历程

20xx年底,为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问题,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银监会发﹝2006)90号),将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在内的6个省(区)作为先期执行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试点地区。

几年来,自治区政府、内蒙银监会和个金融机构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建进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培育和发展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截止20xx年6月末,内蒙古自治区一开业运营

和获准筹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23家。

其中:村镇银行20家,贷款公司1家,资金互助社2家。已开业机构引入各类资本1.47亿元,吸收存款11.07亿元,发放贷款8.38亿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大款和农户贷款余额6.09亿元,同比增加3.39亿元,其中:农户贷款4.49亿元,占贷款总额的53.6%,金融支持“三农”的力度不断加大。

(二) 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专门为“三农”服务的农村社区性金融机构,与农村信用社等传统的金融机构相比,具有小型、灵活、快捷、低成本和贴近农村实际的特点。从内蒙古试点情况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状况良好,在农村金融服务中显示出了巨大市场潜力和竞争优势。

1、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进入,正好填补了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的空白,因此,更能获得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支持,占领市场后面临其他银行的竞争威胁也相对较小,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大有可为。

2、广泛的信息源是风险识别更加容易。首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经营区域内拥有大银行所不具备的天然的人缘和地缘优势,便于开展金融业务。 其次,新型金融机构贴近农户和微型企业,很容易掌握贷款使用以及借款人经营等情况,可及时发现风险苗头以及采取相应的维护债权措施。

3、经营灵活便捷。农村牧区的贷款具有数额校、贷款的使用监测难以及时收贷、管理费和交易费用高等问题。面对众多农民及微小企业信贷需求,大型银行若按照正常的贷款审批程序,要付出很高的交易成本。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决策链条短、反应迅速,能够针对当地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情况,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展经营,业务流程贴近农村实际,经营机制比较灵活。

4、资金风险分散。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服务对象主要是当地农民、微小企业等低端客户,与商业银行大客户相比风险控制更容易,在宏观金融环境逐步改善的条件小,更有利于保持农村牧区金融持续发展。

三、内蒙古新型农村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风险不容忽视

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在业务范围、资金来源、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决定了期经营面临的风险以及风险控制侧重点不尽相同。

1、信用风险。

四、促进内蒙古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控制

1、加强信用风险管控

2、严格控制贷款集中度

3、严防高管人员和业务人员道德风险

4、积极规避行政干预与控制风险

5、坚持依法合规经营

6、完善管理体制,实现稳健发展

7、保持资金流动性

(二)加强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

1、健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2、健全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监管组织体系,适当下放监管授权,一边基层监管机构更好地履行监管职能

3、建立新型弄粗金融机构保障体系

4、分类监管建议

(三)推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1、明确职能定位

2、利用好发起行优势

3、加强政策扶持与引导

五、结论

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解决目前内蒙古农村牧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机构多元化严重不足、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的有效途径。20xx年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内蒙古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得到了初步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通过深入研究分析内蒙古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目前的核心,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稳健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体国民经济的安全稳健运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

地应对措施,实现安全稳健运营。

 

第二篇:金融中介学重点(带答案)

直接融资:传统上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划分标准是看融资行为是否通过金融中介。一般来说,直接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

间接融资:主要是指向银行借款。

内源性融资:内源性融资包括企业在创业过程中的原始资本积累和经营过程中的剩余价值或利润的资本化(纯收益中未分配给股东的部分)。另外,企业在收入中提取的折旧基金也被视为内源性融资。

外源性融资:指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本扩充(企业从股东那里筹集股本)和对外举债的各类债务,主要是向金融机构借款和发行企业债务。

1.为什么说金融中介在现代经济和金融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金融中介是在经济金融活动中为资金盈余者和资金需求者提供条件、促使资金融通实现,通过自己的业务活动为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相关金融服务的各类金融机构。从公司企业以及政府方面乃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来看,各种金融活动都与金融机构密不可分,一个重要事实是,这些金融活动基本上都是通过金融中介推动、运作和完成的,金融中介在现实金融活动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

2.如何认识金融中介的性质。

基本性质:金融中介是为实质经济部门提供投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

金融中介通过提供金融服务产品而成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和行业。

金融中介的经营活动具有内在的风险性且对国民经济影响巨大。

第二章

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

信息不对称:指交易中的各人拥有的信息不同。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对称。

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指达成一笔交易要花费的成本,也指买卖过程中花费的全部时间和货币成本。 逆向选择:由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道德风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市场交易一方参与人不能观察另一方的行动或当观察(监督)成本太高时,一方行为的变化导致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

1.如何分析把握金融中介的功能?

从金融中介机构的产生与分类角度看,各类金融中介机构的主要功能有所差异,不同时期同类金融中介机构的各种功能也有强弱之分,从金融中介的发展和动态角度看,其基本功能是陆续具备和不断增强的,功能发挥的方式、手段、技术与载体也在不断变化;从金融中介的整体和现实的角度考察,其功能是多重的,且具有基本稳定的特征。现代金融中介同时具备便利支付结算、促进资金融通、降低交易成本、改善信息不对称、转移与管理风险五个基本功能。

2.不同金融中介机构是如何发挥促进融通资金功能的?这一功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何重要影响?

融资类金融机构发挥融资功能最主要的方式是充当融资中介;

投资类金融机构发挥融资功能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为投融资提供服务促进资金融通;

现代保障类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通过向公众出售保单为投保人提供各种保险服务,并将聚集的大量保费收入投资于资本市场,并将获得的投资收益用于对投保人承担保险义务。从而间接地将投保人的资金融通给了资本市场的筹资者。

信息类金融机构主要通过开展征信、信用评估、财务分析、信息搜索、研究分析、提供咨询、会计审核等方式,为投融资活动提供各种条件和相关服务,在满足投融资过程中的信息和服务性需求过程中发挥着促进融资的功能。

影响:

①有效地动员和筹集资金

②合理的分配和引导资金

③灵活的调度和转化资金

总之,金融机构在充当融资中介的过程中,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产性资金,还对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有效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最终促进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

3.交易成本包括哪些内容?金融中介是如何降低交易成本的?

交易成本包括资金商品的价格(即利率)、交易过程中的费用和时间的付出、机会成本等

金融中介通过规模经营,进行合理定价,节约融资交易的各项费用支出,最终使交易成本得以降低。

4.在风险转移和管理中,不同的金融机构具有怎样不同的运作方式?

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主要经营存放款业务,在向众多借款客户发放大量贷款的同时,向每个储蓄者提供了风险高度分散的资产组合。

保险公司本身是以各种风险为经营标的,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经济保障,为投保人提供生产生活中意外的不幸事件发生后的赔偿的金融机构。可以降低每个投保人所面临的风险,提高投保人整体的风险防范水平。

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是一种典型的分散投资风险的金融机构。

5.“市场主导型”与“银行主导型”金融体制下金融中介机构在发挥作用上有何差异?

(1)在金融中介体系内部,“银行主导型”金融体制,其银行的控制地位相对较强,其他中介机构份额较低,而“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制,中介机构的多元化色彩更浓。

(2)在金融中介与公司企业的关系上,“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制,其银行与公司的关系更为紧密,公司企业对金融市场的依赖性相对较低;而“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制,公司企业对金融市场的依赖和参与相对要高。

(3)金融活动总量中,“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制比“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制下的市场融资比重高得多。

第三章

“信用媒介”理论:该理论的观点是:

1)货币只是简单的交换媒介和一种便利交换的工具,这是信用媒介论的全部理论基础;

2)信用仅仅是转移和再分配现有资本的一种工具,并不能创造出新的资本;

3)银行的作用在于媒介信用,而不是创造信用;

4)银行必须在首先接受存款的基础上才能实施放款;

5)银行通过充当信用媒介,发挥着转移和再分配社会现实的资本,提高资本效益的作用。

“信用创造”理论:整个银行系统内利用超额准备金进行贷款或投资的过程中,活期存款的扩大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又称“货币制造”。

1.简述古典经济学的“信用媒介”理论和“信用创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核心思想?

“信用媒介”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等

核心思想:

①货币是简单的交换媒介和便利交换的工具;

②信用仅仅是转移和再分配现有资本的工具,它并不能创造新的资本;

③银行的作用在于充当信用媒介,而非创造信用;

④银行必须首先接受存款,才能发放贷款;

⑤银行通过充当信用媒介发挥着转移和再分配社会资本从而提高资本效益的作用。

“信用创造”理论代表人物约翰·劳、麦克鲁德、熊彼特。

核心思想:

①银行的功能在于为社会创造信用,银行能超过其所接受的存款发放贷款,且能用贷款的办法创造存款。

②银行通过信用的创造,能为社会创造出新的资本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③认为的信用即财富、货币即资本,银行能无限创造信用。

信用=货币=财富=资本=生产资本

代理监督:相对于投资者对企业的直接监督,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通过银行的代理监督可以节约监督成本。

参与成本:参与成本,即学习有效利用市场并日复一日地参与到这个市场中来的成本。

关系型银行业务:主要指基于长期隐性契约关系的贷款业务,其主要特征包括(1)银行通过对客户专门的投资获得信息,这些信息是垄断的;(2)垄断信息的获得是银行通过与同一客户在多次和多种金融产品交易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范围经济: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即是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所需成本的总和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

1.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减缓金融交易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银行代理监督,以及银行预借款企业之间的长期的隐性契约关系,这种长期隐性契约关系便与借款人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助于减缓借款人的道德风险。

2.银行与企业之间的长期隐性契约关系为什么可以进一步减少金融交易中的信息成本?关系型银行业务又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在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长期隐性契约关系下,借款人员已披露更多的信息,而贷款人也有更强的激励投资于信息生产。

影响:长期隐性契约关系使银行对企业的贷款需求约束缺乏刚性;建立了长期关系的银行拥有一家企业的私人信息,而其他银行不具有,因此该企业很难从其他银行得到借款,具备长期关系的银行就能向企业提出超过完全竞争银行市场上的贷款条件,这种锁定效应使得企业借款成本上升。

第五章

★金融中介机构有哪些种类?各类金融中介机构又包括哪些?

按照“是否具有较强信用创造能力”+“注册名是否冠以“银行”字样”两个标准结合来划分,分为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银行金融机构具有强大信用创造能力,或者在工商注册时获人民银行批准使用“银行”命名。)

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合作金融机构、城乡信用社、信托投资机构、证券经营机构、财务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机构、投资基金公司、邮政储蓄机构、典当行、资产管理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判别依据“不具有较强的信用创造能力”+“没有银行字样”)

(2)按照是否能够接受公众存款,可划分为存款性金融机构与非存款性金融机构。

存款性金融机构主要通过存款形式向公众举债而获得其资金来源,如商业银行、储蓄贷款协会、合作储蓄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等。(国内对此看法不统一,有的把财务公司和政策性银行也归入存款性金融机构里)

非存款性金融机构则不得吸收公众的储蓄存款,如保险公司、信托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以及各类证券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

★金融创新对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有何影响?

(1)金融创新会使金融中介机构的一些传统业务转向金融市场,从而导致某些金融中介机构业务的萎缩和另外一些金融中介机构业务的扩张。例如:商业票据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出现使得商业银行和其他融资类金融中介机构的负债业务遭到侵蚀,资产业务被削弱。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又会引发出一些新型的金融中介机构,如SPV.

(2)金融创新为金融中介机构提供了更大的业务范围。例如,金融衍生品的产生为金融中介机构开发了提供衍生品交易的服务业务和自营业务。

(3)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双赢互动关系。其过程为:金融中介机构创造出个性化新产品---标准化大众化后走向市场交易----降低交易成本----金融中介机构可以以更低成本开发其他创新产品……

★信息技术变革对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有何影响?

信息技术的变革扩大了金融中介机构的客户群体,从而扩大了金融中介机构的活动范围,但对不同密度的金融中介机构而言,其所受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经济类中介而言,其客户群体和活动范围都比以前扩大了;但对于资产转换类金融中介而言,其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以前透明度较低的客户被纳入其服务范围,另一方面,一些透明度较高的半透明客户又纳入到经济类中介的服务范围。所以信息技术变革对资产转换类中介范围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金融中介机构的分类方法

(1)按照“是否具有较强信用创造能力”+“注册名是否冠以“银行”字样”两个标准结合来划分,分为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2)按照是否能够接受公众存款,可划分为存款性金融机构与非存款性金融机构。

第六章

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公司。

1.试述金融中介机构的特殊性

①金融中介机构经营的是特殊商品

②金融中介机构对宏观经济发展的特殊影响

③金融中介机构面临较大的风险

④金融中介机构具有比较特殊的运行机制

2.就一般而言,金融服务产品拥有什么特征?

①有形性与无形性并存

②不可分割性和广泛性

③产品的一致性和价格的一致性

3.你认为金融中介机构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为什么?

与一般商业企业不同,一般工商企业的业务经营活动只受到少数几个与其产销活动相关的企业及客户的影响,其经营好坏也只影响到少数的企业利益相关者;而金融中介机构的业务活动是面对整个社会的各个部门及行业开展,因此会受到来自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影响,而金融企业经营的好坏则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金融中介机构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正、负两个方面,表现为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以给经济发展带来相当大的阻碍。

正面影响:

①促进社会资本的集中

②促进资金的有效利用

③为社会经济主体转移投融资风险,有利于企业稳定经营及居民财富的保值。

负面影响:

①金融产品价格的过度波动会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②金融业务的过度扩张会导致实体经济出现“虚拟化”。

③金融企业的风险和危机对经济社会的冲击力极大。金融危机会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剧烈动荡。

第七章

金融法律规范:是以调整金融关系为对象,主要调节金融宏观关系、金融监督管理关系、金融业务关系和金融机构内部的关系。

金融关系:是指在金融业务活动和金融管理活动中各种主体之间产生的社会关系。

金融机构的基本业务规范:“三性”原则即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和基本业务规范

★简述金融法律规范的基本含义

规范,是指约定俗成的或者是明文规定的某种标准、准则,是人们在一定情况下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法律规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强制实施的制度化的规范体系。法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法律,泛指一切法律的整体,包括由国家制定的宪法、法律、法规、规章、条例、决议等规范性文件及国家认可的判例、习惯等。

狭义的法律,一般仅指专由有立法权的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等。

金融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有关金融活动的行为规范,旨在调节金融关系,防范金融风险,保证金融和经济的稳定运行。

★简述金融法律规范的调整对象与基本组成要素

金融法律规范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各种金融关系

各种金融关系从关系主体角度划分,包括:金融机构相互之间、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之间、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之间、以及金融机构与个人之间发生的金融活动形成的金融关系。 各种金融关系从关系内容角度划分,包括:金融宏观调控关系、金融监督管理关系、金融业务经营关系、金融机构内部的关系

★为什么要建立金融法律规范?金融法律规范的建立,对于金融中介机构的业务运营有什么作用?

①调整各种金融关系

②防范与控制各种金融风险

③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

④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作用:

①金融法律规范具有引导作用。包括授权性指引和义务性指引两种作用类型。授权指引,即金融法律规范可以授权金融机构进行某种金融活动或行为,当事人可以依据法律规定、根据自身的利益和条件做出相应的业务活动选择。义务指引,是金融法律规范所具有的义务性规范职能,也即规定金融机构应该“为”某种行为或者不应该“为”某种行为。

②金融法律规范具有教育作用。即通过金融法律、规范的实施,积极影响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与金融行为。合法金融活动及后果,其示范性作用;违法性金融活动及后果,起警诫作用。

③金融法律法规具有评价作用。金融法律规范是评价金融机构金融活动或者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重要判断标准。

④金融法律规范具有预测作用。可以根据金融法律规范的要求,预先估计到其行为的可能法律后果,从而自觉开展合法行为,避免不合法行为。

⑤金融法律规范具有强制性作用。

★试述金融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与基本内容

1、银行法

银行法是调整银行组织和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由于有关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主要通过银行的各项业务活动实现的,所以银行法是一国金融法律法规的基本构成部分。

按照不同标准划分,可以有不同类型的银行法。

(1)按照针对银行的类型不同,银行法分为商业银行法和其他银行法。

(2)按照规定的内容不同,银行法分为银行组织法和银行活动法。银行组织法是关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性质、地位、设立、变更及终止等组织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和。银行活动法是关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也称为银行行为法。

2、货币法

货币法是关于货币的种类、地位、发行、流通及其管理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货币法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

(1)从静态角度,根据货币的种类及其流通范围和效力不同,货币法分为通货法、外汇管理法和金银管理法。

(2)从动态角度,根据货币运动的层次和顺序,货币法可以分为货币发行法和货币流通法。 从各国具体实施情况看,多数国家并没有对货币法单独立法,而是将货币管理的相关内容,放入中央银行法或者有关外汇管理的法律、规范中予以限定和管理。我国也是如此。

3、证券法

证券法是调整一国证券发行和流通中发生的资金融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从静态看,也就是按照证券类型分类,证券法可以分为债券法和股票法。

从动态看,也即从证券融资的运作过程看,证券法分为证券发行法和证券交易法。

4、票据法

票据法是规定票据的种类、形式、内容及调整票据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调整商业信用的重要法律制度。

5、保险法

保险法是调整保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通常由保险业法、保险合同法和保险特别法三部分组成。保险业法主要是设定保险企业的设立、变更、终止、经营、监督、管理等内容。保险合同法是规定保险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包括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保险纠纷解

决等。保险特别法是规定某一险种保险关系的法律和法规,如海上保险法、旅客保险法、人寿保险法、公众责任保险法等。

6、信托法

信托法是调整信托关系的法律规范,包括信托机构的设立条件、法律地位、信托业务规范、信托合同制度等内容。

第八章

融资类金融中介机构:是指以融资业务为主的金融中介机构,在我国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政策性银行、财务公司、金融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

★你如何理解融资类金融机构所具有的一般功能?

金融中介机构的五大功能(结算、金融服务、降低交易成本、改善信息不对称、风险管理)在融资类金融中介机构中表现最为明显和突出。

各类具体的融资类金融中介机构在发挥中介功能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其中,商业银行的功能最为全面,其他融资类机构则偏重某一方面功能)

★资本对于中介机构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融资类金融中介机构需要特别注重资本的作用? 资本:

1、注册资本:又称为法定资本,这是银行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时,在银行章程上注明的资本金。它说明银行将以多大的资本金来进行经营。

2、 实收资本:是银行投资人实际投入到银行的资本。

3、权益资本:是银行的资产净值,即银行的总资产减总负债的余额。它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金、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等等项目。

4、巴塞尔协议下的监管资本

是银行的监管当局要求银行保有的资本。当一国银行监管当局采用巴塞尔协议监管时,此时的监管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

作用:

1、经营性功能

①充足资本为银行购买营业所需的固定资产提供了资金来源。

②充足的资本,满足了银行开业的法定资本的要求。

③充足的资本,有利于增强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有利于银行吸收存款,为扩发展 提供资金。

2、保护性功能

①充足的资本可以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②充足的资本是银行缓冲损失,抵御金融风险的物质基础。

③充足的银行资本,也是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避免被并购的利器和法宝。

3、管理性功能

①金融管理当局通过规定法定最低资本比率,来对银行进行风险约束和规模控制,保证银行的稳健运行。

②银行股东的监督,为银行的经营提供了压力和动力。

★试述关于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几种基本观点

1.商业银行消亡论

持该观点的理由是:银行的传统业务不断受到来自各方的激烈竞争,传统业务不断被其他渠道取代,份额不断降低,于是对商业银行前景产生了怀疑,认为其将走向消亡。具体分析如下: 吸收存款的竞争:

存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业务开展的基础,然而商业银行的存款比较单调,包括:活期存款(流动性强但收益低)和定期存款(收益高但流动性差)。相比而言,资本市场可以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如股票、固定收益证券、货币市场基金、共同基金以及金融期货、期权等多种衍生品,可以满足投资者不同需求与不同投资偏好,这就使得资本市场在吸引资金方面能力增强。

发放贷款的竞争:

近年来,企业的融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不再依赖银行的信贷作为主要资金来源,而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商业票据及垃圾债券等在资本市场获得所需资金。

转账结算的竞争: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上的电子支付工具及非银行机构使用新兴的电子支付工具的推出,使得支付系统的经营权由银行独享变为分散的发展趋势。

2、资本市场中心论

资本市场中心论的基本逻辑思路是:金融市场越完善,金融中介的功能就越应由金融市场来完成;而商业银行传统的功能与作用完全可以由金融市场来替代。所以,现在的金融体系应该以资本市场为中心。

理由:

①主张金融功能观,认为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稳定,金融机构的形式随金融功能而变化,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会不断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

②随着新交易技术和新的利用信息的方式的发展,金融市场运作过程中的不完善性正在逐渐减弱,通过市场进行的金融交易日益替代通过金融中介进行的交易。

③商业银行应对这种发展的措施:第一是通过金融集团的形式从事证券和保险业务;第二是从事直接融资尚不便触及的业务;第三是把目标客户由大客户转向中小客户。这些都说明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正在收缩。

3、商业银行仍具生命力

支持银行仍具生命力的理由:

首先,商业银行具有的特有功能是信用创造功能,没有商业银行创造的信用货币,资本市场的运行就是无源之水;

其次,新型的基于网络的支付结算方式的起点和终点仍然是商业银行,因为支付结算的对象是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

再次,银行体系的资金来源与直接融资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银行体系的资金涵盖处于银行体系的各种货币资金,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最终还是表现为在银行的存款货币形式,因此资金实体始终处于银行体系中。

最后,商业银行具有无法替代的特有优势。一是商业银行在筹资和运用资金上具有积少成多、续短为长的特点,可以满足不同数量和期限的资金融通需要;二是被资本市场排斥的中小企业仍需要商业银行提供融资。

4、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之间动态互补论

该观点认为,在一个金融体系中,资本市场与商业银行并不是取代关系,而是一种共生互补关系。理由如下:

首先,虽然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在受到来自市场的竞争压力下不断缩小,但改变只是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而非商业银行这个机构的存留。

其次,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既有竞争关系也有合作关系。一方面,商业银行是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其对资本市场交易的参与具有扩大资本市场规模、提高市场流动性、提高交易效率及降低风险的功能;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获利机会、更好的风险管理工具与方法。

再次,商业银行不断创新业务,并将业务运作建立在资本市场这一平台上,渗透入资本市场中。例如:商业银行的上市、资产管理业务与证券投资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信贷资产证券化。

P208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活动(了解)

第九章

投资类金融中介机构:是为适应现代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而形成的一类金融中介机构,它们主要服务于资本市场,为投资业务服务。

1、在一国金融机构体系中,证券公司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①充当直接融资中介促进直接投融资顺利达成

②通过组织资金的运作促进了资金的合理运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③推动金融市场走向完善的中坚力量

2、其他投资类金融中介机构主要包括哪些?业务运作的主要特点什么?

①按揭证券公司

是指专门从事购买商业银行房地产按揭贷款,并通过发行按揭证券募集资金的中介机构。为了分散风险,降低利息,在商业银行按揭贷款的基础上,产生了按揭证券公司。按揭证券公司的存在,有利于增加按揭单款基金,降低按揭贷款利率,分散银行风险,促进债券市场发展

②投资咨询公司

主要是向顾客提供参考性的证券市场统计分析资料,对证券买卖提出建议,带拟各种形式的证券投资计划等。证券投资咨询公司最大的特点,就是根据客户的要求,收集大量的基础信息资料,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向客户提供分析报告和操作建议,帮助客户建立投资策略,确定投资方向。

③证券结算公司

是指专门为证券与证券交易办理存管,资金结算交收和证券过户业务的中介服务机构。

第十章,略

第十一章

1.通过查找资料,结合课堂上的学习,了解一些基本的评级方法。

2.P304资信评级(了解)

3.P308债券评级中的4C标准

第十二章

★金融脆弱性:是指一种趋于高风险的金融状态,泛指一切融资领域中的风险积聚,包括信贷融资和金融市场融资。

★资产的价格泡沫:是指资产价格(特别是股票和不动产的价格)逐步向上偏离由产品和劳务的生

产、就业、收入水平等实体经济决定的内在价值相应的价格,并往往导致市场价格的迅速回调,使经济增长陷于停顿的经济现象。

金融安全网:为了保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患于未然,当某个或某些金融机构发生一些问题时,动员各种力量,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其危机向其他金融机构和整个金融体系扩散和蔓延,这样的保护体系可以形象的比喻为“金融安全网”

审慎性银行监管:是指监管部门以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为目的,通过一系列金融机构必须遵守的周密而谨慎的经营规则,客观评价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并及时进行风险检测、预警和控制的监管模式。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资产泡沫和金融危机是如何形成的?资产泡沫和金融危机内在联系的分析对货币政策和银行危机处理有什么借鉴意义?

资产泡沫是由于不符合经济现实的买卖行为导致的资产价格高估。泡沫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发生自发的价格回调;或价格暴跌。

当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投资为代理投资时,其内生风险转嫁激励机制就会使风险资产的均衡价格超过纯自有投资情况下的均衡价格(即基本价值)。二者之差为资产的价格泡沫。

资产泡沫大小的影响因素:一是现在的信贷规模;二是未来信贷规模的不确定性;三是资产风险大小

金融危机:就是金融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后以突发性、破坏性和联动性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结果。 意义:

为了减少资产泡沫的形成和银行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从公共政策角度讲,需要央行有效控制信贷规模的扩降低货币政策的多变性,以抑制信贷扩张预期。

如果银行危机已经发生,为了尽量减少由于债务胁迫为题导致的信贷收缩和经济衰退,政府的最佳公共政策应该是政府对银行的直接注资

★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分别通过哪些机制约束银行的道德风险?

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指国家没有对存款保险做出制度安排,但在银行倒闭时,政府会采取某种形式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因而形成了公众对存款保护的预期。

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道德风险的约束机制:

政府严格保护政策下银行的特许权价值对制约银行道德风险和保证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有效运行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制约道德风险方面:银行经营特许权价值的存在会对银行经理的高风险投资行为形成制约,因为银行经理需要对一次性冒险投资利得和永远失去特许权价值之间进行权衡,银行特许权价值越高,银行就越不会选择一次性冒险。

对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有效运行的影响:当金融当局严格控制银行分支机构数量时,为了获得银行特许权,健康银行就会积极性收购和承担债务方式收购面临破产的银行,从而避免问题银行的直接破产和存款人的损失。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是指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或正式建立存款保险机构(或保险基金)的存款保险制度。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道德风险的约束机制:

①从理论角度,可以通过按资产风险大小确定存款保险费率的方式来回避银行的道德风险。但由于现实中银行资产的风险大小难以评估,因此基于风险的保险费率确定办法并不是一个很好地约束银行道德风险的办法。

②在现实的存款保险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思路是让市场参与者(如存款人和银行其他债权人)承担一定的风险,从而使市场参与者有一定的积极性去监督银行的行为,发挥市场纪律对银行的约束。例如:确定存款保险的上限,使大额存款人有积极性监督银行的行为;在共同保险下,存款人即使在存款保险限额内也要承担一定的损失,得不到100%的赔偿,这样共同保险使得所有存款人有监督银行的积极性;将银行同业存款排除在存款保险之外,可以使银行有积极性去监督同行的行为;将外币存款排除在存款保险之外,外币存款人就会监督银行的行为;将内部人的存款账户(银行经理和有影响力的股东)排除在存款保险之外,就可以构成银行经理和股东的自我约束。

★P336金融危机的分类(课件)

一般分为四大类:

1、货币危机——简言之,就是一国货币的汇率持续贬值,超过了一国可以承受的范围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国际收支的恶化或货币投机引起,一方面国际资本的撤出会加速本币贬值,而政府干预则会引起国际储备剧减,这都会引起对本币信心的进一步下降,甚至出现货币替代的现象 。

2、银行业危机——就是由个别银行无法履行对存款人及时支付或对债务人偿还债务义务而破产倒闭事件,所引起的整个银行业面临信用恐慌而大面积挤兑破产的危机。

3、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按时偿付其国外债务,包括主权债和私人债务,而被迫要求债务重新安排和国际援助的状况。

4、系统性金融危机(系统危机)——即全面金融危机,是指主要的金融领域都出现严重混乱,如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外债危机的同时或相继发生。

第十四章

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

外部性: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管制的代理假说:金融中介机构与其他非金融公司一样,再债权人与公司管理者之间、股东与公司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非金融公司的债权人和股东可以监控公司管理者,以防止逆向选择行为和道德风险。

1.分析金融监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

金融监管理论也就是金融管制理论,因为金融监督只是对金融规则的实际运用过程。

金融监管理论就是用管制的一般理论(主要有:公共利益论、管制供求论、公共选择学派)以及从金融体系的特殊属性和目标(管制代理假说)来探索金融监管存在必要性的理论学说。

(一)公共利益论

理论观点:公共利益论认为,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个体的行为可能损害其他人的利益,甚至使整个社会遭受损失,即引发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自由垄断、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三种情况,市场失灵会损害公共利益,而管制是消除市场失灵的主要手段。

①金融行业中的自然垄断

金融中介机构的规模越大,单位成本越低,即金融中介机构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因而金融行业具有自然垄断特征。如果监管当局不对金融中介的业务规模进行限制,就会因为规模经济而导致垄断形成(易引发信贷配给和卖方市场特征),破坏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秩序,影响经济体系的效率和社会福利水平。因此,需要实施金融管制。

②金融体系中的外部性

外部性:是指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对社会或其他个人部门造成的影响,却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获得回报 (也可以通过提供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存在的差异来体现),也称为外部效应,外部成本或溢出效应。其中,产生的有利影响(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低于社会收益的情况)(例如教育和安全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称为外部经济,或正外部性;产生的不利影响(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高于社会受益的情况)(污染和犯罪降低社会生产力),称为外部不经济,或负外部性。

一个稳定、公平、有效率的金融体系具有正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的特征,这也就产生了金融体系的“免费搭车”问题:没有存款人愿意监督银行的经营,都等坐享其成。因此,需要由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督,保证金融体系健康有效运行。

金融体系中还存在负外部性,即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容易引起单个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和清偿力问题,并且通过支付体系相互传染,导致金融体系的崩溃和整个经济造成恶劣的影响。为了防止这种负外部性,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对金融中介机构进行监管。

③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

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很突出,信息不对称问题会影响金融客户(存款人、投资者和投保人)对金融体系的信心,从而会阻碍金融交易的顺利达成,由此影响金融机构的资源配置效应的发挥。为了提高金融客户对金融体系的信心,一国都会建立起各种形式的金融安全网(例如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或各种担保机制)来保护金融客户的利益,以增强其对金融体系的信心,促成金融交易的达成。但是,金融安全网的建立容易引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因此金融监管机构必须对金融中介的业务范围进行限制,以防止金融机构从事风险太大的业务的道德风险问题。

(二)管制供求论

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很突出,信息不对称问题会影响金融客户(存款人、投资者和投保人)对金融体系的信心,从而会阻碍金融交易的顺利达成,由此影响金融机构的资源配置效应的发挥。为了提高金融客户对金融体系的信心,一国都会建立起各种形式的金融安全网(例如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或各种担保机制)来保护金融客户的利益,以增强其对金融体系的信心,促成金融交易的达成。但是,金融安全网的建立容易引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因此金融监管机构必须对金融中介的业务范围进行限制,以防止金融机构从事风险太大的业务的道德风险问题。

(三)公共选择学派的管制论

理论观点:公共选择学派的管制论与管制供求论都运用供求分析法来研究各利益集团在公共决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不同的是,公共选择学派的管制论强调“管制寻租”的思想,认为管制是一个能够带来“经济租金”的权力,管制者将这个权力“出租”以获取非法利益,而被管制者通过权力“承租”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即管制者和被管制者都通过寻求管制(“权力寻租”)以谋取私利。

(四)管制的代理假说

理论观点:金融中介机构的债权人主要是小额存款人,如果亲自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会面临几个问题:监管成本高而无力监管、重复监管低效率、“监管搭便车”带来的不愿监管、监管的专业技能要求高而无力监管,因此,存款人只能委托监管当局进行监管。

2.广义的金融监管制度安排包括哪些内容?

广义的金融监管包括了规范化的监管当局实施的外部监管制度安排(公共管制)和非规范化(市场化)的包括行业自律、内部控制和市场约束的监管制度(私人管制)。

金融中介机构的监管制度安排中,监管当局的外部监管起主导作用。但由于监管当局在提供监管这一公共产品时,往往存在忽略监管成本而过度监管的倾向,从而给被监管者和监管者带来沉重的监管成本。监管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监管的直接成本包括服从成本(最低资本要求、向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有关报表的制作成本)和实施成本(监管人员的人力资本、必要的器具设备)。间接成本是指因实施监管限制充分竞争而导致的金融体系的效率损失以及由此进一步导致经济体系运行的效率损失。而且金融安全网的建立还会带来被监管机构的道德风险,从而降低了监管的预期效率。

由于政府监管的局限性,各国金融监管当局越来越重视行业自律(例如银行业协会)、机构内部控制(例如内部风险控制)以及市场约束(例如股东大会干预、兼并收购行为约束、公司经理市场的声誉约束)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金融中介机构稳健方面的补充作用。

3.什么是分业经营和分离银行制度?什么是综合经营和全能银行制度?

4.统一监管与分散监管各有何好处?

统一监管:

①单一金融监管机构有利于对金融集团的监管;

②单一金融监管机构有利于对相同或类似业务进行公平监管;

③单一金融监管机构有利于克服多元化监管中的监管责任纠纷以及由此导致的监管重叠、监管真空和监管协调问题;

④单一金融监管机构具有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

⑤单一金融监管机构有利于增强监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分散监管:

①金融机构的分业经营要求有相应的监管机构与其相适应;

②单一监管可能造成监管目标和监管文化的内部冲突;

③单一监管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值得质疑;

④单一监管还可能会导致监管信息的损失;

⑤单一监管机构还可能带来权力的过度集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