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实状况和解决策略

沿河县夹石镇初级中学教师:杜朝猛

随作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目前,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化,每个教师都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我根据自己上课的体会和多次听课掌握的情况,呈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现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想谈谈我的一点想法。

一、创设情境要合乎实际。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确实,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有些教师过分追求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绞尽脑汁”,甚至“太做作”,也不管这个情境是否合适,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生活实际,就不是新课标理念下的课了。

我是夹石中学数学教研组长,曾听了同年级组老师“代数式”一课,执教者在介绍了代数式的概念之后,出示人物:小刚和爸爸。小刚的身高用X来表示,爸爸的身高比小刚的2倍还多4厘米,爸爸的身高可以用(2X+4)表示。老师问:现在告诉你小刚的身高是85厘米,爸爸的身高是多少?学生纷纷举手:2×85+4=174厘米。老师继续问:那么如果小刚的身高是90厘米,那么爸爸的身高是?这样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在肯定中提问“你还能说吗?”于是,学生又不断有新的发现。听到这儿,我不禁要问:情境创设到底为哪般?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否与实际相符合呢?气氛虽然热烈,可课的性质却似乎改变了。课后,我问上课的老师为什么这样设计,他振振有辞:我这是贯彻新课标的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同时解决了“求代数式的值”的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或错误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相对比,我在上该课时采用了这样的情境:师:你想知道你将来能长多高吗? 生: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师:那么请看身高预测公式----(屏幕上出现),男孩成人时的身高:(x+y)÷2×1.08,女孩成人时的身高:(0.923x+y)÷2,其中x表示父亲的身高,y表示母亲的身高。

学生都怀着好奇心,以极快的速度计算着,很快,每个学生的预测身高都出来了,他们兴奋地互相报着,带着惊奇的表情,有个男生脱口而出:“哇!我能长到一米八哪!”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讲着:“每位同学求出的这个数值,就叫做这个代数式的值,刚才大家用自己的父母身高代替x、y计算的过程就是求代数

式的值。”学生恍然,而且印象深刻。

二、让学生精点地动起来。

曾经,数学课总给人抽象、枯燥、单调、沉闷的感觉。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活起来,想了很多办法,可常常是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为所动,或者教师连哄带骗,结果也只有几个学生撑撑场子。

如今,这样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课堂常常是热热闹闹,学生积极性很高。下面列举的是许多教师经常采用的一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做法。

(一)是过多廉价表扬。只要学生答对了问题,教师就是“很好”、“不错”、“想法很好”。有时学生仅是重复别人的答案,有的答案还不完整,教师都给予表扬。而那些确实表现突出的学生却在教师一视同仁的评价中失去了应得的肯定和激励。

(二)是不敢批评学生。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采用所谓延迟评价或模糊评价的方法,于是出现了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学生对概念和方法理解不清或者出现偏差,教师不置可否;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视而不见;甚至个别学生失去自控,严重干扰了正常教学,教师也不敢批评学生。

(三)是数学活动设计简单化、模式化。很多老师在上公开课实验课时,让学生分一下组,合作讨论一下,动手操作一番。好动爱玩是学生的天性,这样照顾了学生的心理,轻松自在,学生当然欢迎,而老师采取的是放羊的方式,根本没有有效组织,出现问题时束手无策,不能及时引导。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事实上学生始终停留于活动的表层面,数学课变成了单纯的活动课,不能在活动中获得系统的知识,也不利于能力的提高,不能发展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有预见性和严密的组织性。

我不反对表扬学生,更不提倡经常批评学生,并且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上好一节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课堂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上,学生应该是自由的、充实的、快乐的、幸福的。让学生学的轻松开心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不应该仅仅获得浅层次的满足。调动积极性不是教学目的,只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的手段。

如我教学“游戏的公平性”一课时,其中有一个“取24”的游戏,我是这样处理的:我首先宣布游戏规则,同时出示问题:“在游戏结束后,思考怎样才能保证获胜?有什么技巧?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然后让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与同桌一起做游戏,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开始游戏,同时牢牢记着老师的问题,在游戏时积极思维,紧张探索,接着又是热烈的讨论,同时教师也应参与进去。最后我请同学代表到讲台上发言,这位同学的发言十分精彩,大家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十分到位,在活动中知识得到了内化,思维得到了碰撞,能力得到了提高,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善于取新老教学法的精华。

我们在数学课上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只要是上公开课非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可,这也成为了评价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之一。传统教学方法就如昨日黄花花香不在,他日黄鹤一飞不回,由此也出现了课堂教学“三不”的怪现象。

1、不板书。一些公开课和观摩课,由于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里不断呈现精美的文字画面,但一幅画面闪过之后,很快又到下一幅画面,一堂课下来黑板上仍旧是空无一字。

2、不看书。课堂上学生的数学书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这一节课我们讲??”还有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有数学书。

3、不作业。我在20xx年参加了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听了其中8节课,竟有6节课学生整堂课不写一个字,占听课总数的75%。有1节课教师虽然布置了课堂作业,可是学生刚翻开作业纸,下课铃就响了。

那么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看书、板书和作业,在课程改革后果真要被淘汰吗?我以为,数学课上必要的看书、板书和作业不仅不能被淘汰,在某些时候还应该加强。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数学书不仅是给教师用的,更是给学生用的。叶圣陶也曾说过,“课本必须善读”。阅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课前让学生看书预习,在课中让学生看书自习,在课后让学生看书复习,都是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发展思维能力,获得积极情感与态度,书写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是思维外化的过程。教师的写(板书),比之课件的电子虚拟、一闪而过,有着无法替代的示范作用,更能显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思维的演变程序。而学生的写(作业),更是别人无法代替的。特别是一些计算教学课,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模仿和针对性训练,才能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就无从谈起。

那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这种“三不”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多媒体的引进是主要原因。“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摘自新课标),目前很多老师都对其存在片面的理解。多媒体课件形式多样、动态直观,的确给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可我们也发现常常是课件牵着教师鼻子走,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课堂上教师被课件所累,学生成了课件的观众。好像看电影一样。如我曾听过“直棱柱的侧面积”一课,教师为了创设情境,用计算机演示了直棱柱的侧面沿一条侧棱剪开铺平的动态过程,课前教师为这个动画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我认为实际教学中教师只须制作一个直棱柱的模型,学生就能直观地认识到有关直棱柱的侧面积的性质,这位教师的设计给人以小题大做的嫌疑;再有在椭圆的定义教学中,有一教师运用《几何画板》形象地演示了椭圆的生成过程,进而得到椭圆的定义,事实上教师用一根细线,两颗图钉就能完成教学目标,并且还能让学生通过动手参与实践,分享成功。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课的效果还不如普通的传统课堂教学效果,这种脱离教学实际的“多媒体”是没有生命力的。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相信,通过每个教师的积极实践和探索,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一定会更成熟更完善。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夹石镇夹石中学 电话;136xxxxxxxx QQ:295439703 邮政编码:565309

 

第二篇:初中数学论文导入艺术论文: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

初中数学论文导入艺术论文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

初中数学论文导入艺术论文: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

艺术

【摘要】俗话说:“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初

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新课的引入尤其重要,新课的引入就

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该节课所要教学的内容。通过师生的互

动,把学生领到未知的数学世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求

知识欲望。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艺术 ;导入艺术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初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中,新课的引入尤其重

要,那么,什么是新课的引入呢?新课的引入就是通过

各种方法引出该节课所要教学的内容。通过师生的互动,把

学生领到未知的数学世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求知识欲

望,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下面就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

一点初浅的认识。

一、充分认识课堂教学导入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节新课的导入,就是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采

用不同的方法引出该节课的内容,把学生引入学习的大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对新传授内容的巧妙的导

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自主性、积极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

义。这样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

初中数学论文导入艺术论文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

极性,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始终保持旺盛状态。然而有的老

师对新课的引入认识不足,这是没有掌握导入新课的方法和

技巧,方法单一,备课不认真,缺少必要的知识和资料的一

种表现。

二、如何导入新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新课,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

下,提出课题。那么如何导入新课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与

各位共勉。

2.1 直接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新课是指教师在讲解新课时直接出示本节课

的教学内容,直接将学生带到学习数学的环境中,让学生注

意教师的提醒,了解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但直接导入在以前的教学中经常使用,授课

开始就接触教学内容的主题,点明本课所讲问题的重点及中

心,尽可能使学生心中有数、一目了然的一种常见方法。例

如在教学“一元二次程的解法-直接开平方法”时,在复习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等基本知识后,直接提出问题:

“对于形如 的方程,如何求解?”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特

殊情形“a㎡=b(a、b为常数且a≠0)的解法”,然后导出

新课题:“直接开平方法”。

2.2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根据课题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产

初中数学论文导入艺术论文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

生质疑,及于寻求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和探索新知的欲望,这种方法较为常用。如在教学九

年级上册《生日相同的概率》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红

楼梦》62回中有这样一段话:探春笑道:“到有些意识,一

年十二个月,月月有几个生日,人多了,就这样巧,也有三

个一日的,也有两个一日的?过了灯节,就是大太太和宝姐

姐,他们娘儿两个遇的巧□。”宝玉又在旁边补充,一边笑

指袭人:“二月十二日是林姑娘的生日,她和林姑娘是一日,

她所以记得。”就这一段话,提出问题:在几个人中,有两

人生日相同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即几个人中,有2人生日

相同的概率是多少呢?故事中情境是一种必然还是一种偶

然?带着这一历史上有趣的问题从而引出该节课的课题-生

日相同的概率。这样适当增加趣味成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3 采用类比的方法导入

采用类业的方法导入的教学方法,是将以前学过与即将

学习的有联系的新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

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例如:在讲“圆的对称性”时,先复习

轴对称图形的内容,即如果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

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

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前面我们用折叠的方法研究

了轴对称图形,今天我们继续用前面的方法来研究圆的对称

初中数学论文导入艺术论文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

性。这样的引入,学生能从所学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

知识,并且掌握了探究圆的对称性的方法。当然,此法中与

学知识的引入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所学知识的深入和新知

识的诱发;学过的知识是基础,新知识是拓展与新的构建。

它不是教师生硬地灌输,而是学生思维的自然发展,水到渠

成。 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勤思、

勤学、勤想,就能很好的把学生带到生机盎然的数学世界,

为我们的数学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之师有所授,生

有所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