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范文 (1)

让“真实”和“感动”绽放生命色彩

——记习作课中一个美丽而真实的“意外”故事

应行久外语实验学校 嵇益萍

(20xx年省教研室学科案例评比一等奖)

题记:无意偶拾课堂意外,有心创设动态生成,师生共编绚丽篇章,教学平添缤纷色彩。一堂常规的习作课演绎一个动人的“意外”故事,课堂激荡起层层涟漪,真实中孕育美丽,感动中释放精彩。

“意外”——留驻美丽的课堂感动

又逢一年的“三八妇女节”,学校开展“感恩”系列活动,每每搞这样的活动,我总会用学科的敏感性捕捉各种值得开发利用的资源。借此活动,自然少不了让学生写一篇相关主题的征文。可是许多学生的感恩习作平淡如水,有的泛泛而谈,有的虚情假意。有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主要内容是:我因赌气而出走,妈妈为寻找女儿而胃病发作,卧病不起好几天,我愧疚万分,感动于妈妈的爱,愧疚于自己的无知与迷茫。我为孩子的感动而感动,立即萌生了要把这篇文章推荐给全班学生的愿望,让它成为唤起学生真情的阳光雨露,让这份真情感动注入孩子心灵,触动他们也像这位同学一样真正为生活所感动。

语文课上,我带着这份冲动跨进教室饱含深情地宣读完这个感恩故事,学生却一个个瞪着眼睛注视我,没有丝毫的感动,而是交头接耳地窃窃私语着。许多学生扭转头,把异样的目光投向这位写故事的同学。我心中不免有些恼火,可还是按照我的计划循循善诱道:“朱晓是一个善于发现生活、感悟生活的孩子。不像在座的好多同学仿佛事先商量好似的,竟然都千篇一律地写妈妈在生病时如何精心照顾我,在雨天的放学后为我送伞??十余年的家庭生活中竟然没有一份真实的感动!”我有意识地将“真实”这个重点词语顿了顿,以引发孩子的思考。一个前排的女生在座位上轻轻哼了一句:“这真实吗?她妈妈出国了!”我听得清清楚楚,心里猛然“咯噔”了一下。(因我是六年级才接任这个班的,班级情况有所不知。)接下来,在大家短暂的议论中,我明白了一切。

习作课堂上,我本想竭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动生活,让真实的感动搭建

一个新课程的习作生命场。没想到这篇感动我心、触动我情的,我所认可和欣赏的“真实故事”背后却隐藏着极大的不真实,这简直是一个教学笑话。我冷静地思考了片刻,觉得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在课堂上应该敞开心扉和学生真诚交流才能解决问题。

我的话题是:“故事显然是不真实的,老师困惑的是为什么会如此打动我的心呢?我想现场采访一下朱晓同学。”我用目光征求了朱晓的同意后说:“你知道吗?作家笔下的小说故事大都是虚构的,但故事的原材料来自生活,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丰富且深刻,所以虚构的故事感人肺腑。老师想知道,你在文章里提到的自己出走和妈妈为找你而胃病发作等情节,有生活来源吗?”

教室里很安静,大家都在期待着结果。我想,我的问题一点都不尖锐,丝毫没有批评她的意思,应该能打消朱晓的心理压力的。迎着我真诚的目光,朱晓站起来说:“我很任性,外婆一惹我生气,我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面,也有好几次不辞而别。外婆气得胃病发作。妈妈在国外常打电话来让我体谅外婆??我是把外婆换成了妈妈来写的。”“原来是这样.”我说,“你是被外婆的真爱打动,又把故事移栽到了妈妈身上,可为什么不直接写外婆呢?”“因为想妈妈。三八妇女节,都说是妈妈的节日!”哦,我恍然醒悟,三八妇女节,有多少孩子在叙述着妈妈的故事啊!我很佩服她在写作上有这种”移花接木”的本领,也赞赏她能把对外婆的那份感情迁移到日夜思念的妈妈身上,我想在她心中,也许妈妈和外婆早已经达到了情感上的统一了。

我对朱晓说:“其实你很幸福,有外婆的关爱,还有远在异国的妈妈的牵挂,老师建议你在这个美好的妇女节里,把这两份挚爱,两份感动,把你对两代人的感激写在同一篇文章里。”我显得有些激动,因为我成功地把课堂引向了真实,把孩子引向了坦诚,让全体学生都聆听到了真实的心灵对话,感受了课堂中的真善美。课堂上响起一片掌声。这是学生对我在课堂中和他们真诚互动换取坦诚交流的认可。这掌声很真切,很和谐,我为此时的课堂感动!

“意外”——生成真实的课堂感动

课还在继续,教学还在继续,这篇文章,这个事件带给课堂的一份份感动还在生成。我思考着:我已经比较理想地构建起了一个美丽可爱又不失真实的课堂,该怎样更好地利用这已生成的动态课堂资源让所有的孩子追寻生活中的真实和感动呢?怎样润物细无声地引领学生在这片习作的精神领域里实现一次情感价值观

的提升,让我的语文教学彰显一些人文色彩? 我把所有的问题和思考都归宿到一个最重要的点上——让所有的孩子在今天这个课堂上感动起来。

我对孩子们说:“世界上最美丽的是真实,我想在座的没有一个不同意的吧?可是为什么反映在这次感恩文章中的大都不是出自生活的真实写照呢?大家没有真切的感动,是因为你们的生活没有带给你感动?那么多关爱你们的人不曾带给你们感动?”我把问题抛给了所有的学生,在每个学生都开始关注和思考的时候,我有准备地把自己课前分析的原因亮了出来:“原因很简单,不是生活没有感动你们,而是你们没有为生活所感动。你们缺乏对情感的敏锐感受力,对已经拥有的父母长辈的百般疼爱和悉心照料已司空见惯,自然也就孰视无睹了。现实生活中,你们大都只享受而不懂得珍惜和感谢,只索取而不知道体贴和回报。久而久之,浑身上下的神经和细胞丧失了“感动”功能。这好比久在馥郁花香中,自然也不知其香了。”我的这番言论极有征服力,满堂学生洗耳恭听,神色严肃。 前面的这些还仅是对问题的追本溯源,那么究竟该怎样唤起孩子心中的感动?孩子们纯真无邪的目光和课堂上真诚互动的氛围告诉我应该用真实延续真实,用感动传递感动,用心灵感染心灵,用真情换取真情。我为学生和课堂带给我的感动而“情动语发”,开始倾吐心中保存着的那一份份童年时代的感动: 家住农村的我在镇海念初中,每逢周末,乘汽车到了一站点后就没有车班了。比我大6岁的哥哥用自行车来接我,每星期都不间断,风雨无阻。寒冷的冬天,哥哥载着我颠簸了一个多小时才到家,我都被冻僵了,哥哥却是满头大汗。这个镜头多年不曾忘却,直至师范毕业前,大家谈到一个话题:“工作后的第一月工资怎样支配?”我说:“先给哥哥买件衬衫。”(教室里沉寂极了。)

还有,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吃蚕豆,母亲下班回来已经晚,没有来得及去田里摘来蚕豆,我赌气了。父亲回来了,拎着满满一篮子的蚕豆。他知道我最爱吃这种豆的。其实我很清楚父亲的肚子饿得很,可他没有先吃饭而是把豆子装在铝锅里,放上水,开始煮起来。父亲边忙碌着边说:“这豆子你最喜欢吃,现在正是嫩的时候,你少吃点饭,把豆吃痛快!”那时候,我心里的感觉怪怪的,但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感受,现在明白了,那就是感动!

????

我的故事感染着孩子,我的感动触动着孩子,他们神情专注,一语不发。我

深情地对孩子们说:“感动是要去发现的,但不是用眼睛,而是用一颗善良真诚的心。生活并不是每天都天翻地覆、轰轰烈烈的,‘感动’不会大张旗鼓地来喊你叫你。感动常常藏在很细微很平常的地方,它总让你去细细地体会和收藏。”孩子们都把眼睛睁得大大,我的故事,我的分析,我的真情,影响启发着他们。 今天的课堂在告诉我:感动,是写作的生命,是课堂的生命,是教学的生命!我相信在今天这个课堂上,我成功地拨动了学生心灵深处的那根感动之弦,学生心海里荡起了涟漪,激起了浪花。在学生心潮起伏澎湃的时刻,我“顺水推舟”,让学生荡舟于心海中,积极自主地找寻生活中的一幕幕感动,一份份真情。我让学生赶快用笔记录,就像刚才老师用简短的语言来表述一样,不需要辞藻的华丽,言语的精美,要的是那份真实和感动!

学生“情动而辞发”,开始书写一份份真实的感动:

奶奶总在周末给我带来一铁罐的鸡蛋,用一个铁皮罐子装着,这样不会碰碎鸡蛋,她说这都是野生蛋,营养很好的,嘱咐妈妈每天别忘记给我吃一到两个,能长个子的。除了鸡蛋,她还会给我带些活泥鳅和黄鳝,还有鲫鱼,我从小到大,她都这么带给我吃的。我的个子真的长得好高,身体也越来越壮。

做完奥数习题已经九点,我把整理书桌的小事留给了妈妈。妈妈批评我,还非让我自己整理完了不可。我委屈地哭着,妈妈没有安慰,还是满脸的怒气。等我洗刷完毕,回到卧室时,看见书桌上放着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妈妈每天都为我煮牛奶,今天和我吵架了也没有忘记,我对不起她。

妈妈常把报纸放在桌子上,面朝上的那篇醒目的文章是她自己读了后准备推荐我也读一读的。她每次都这样,看似很随意地放置在饭桌上,其实提示我有空读读。这种方式很好,妈妈一直没有说穿自己的用意,但我懂,喜欢他尊重我的方式,我已经习惯了看报纸。

妈妈每天早上比我早起,买我喜欢吃的早点,每天的早点都不是一样的,下雨天,星期天,她也去买??

让我欣喜的是,学生笔下的感动细微了,细腻了,平凡了,朴实了,真切了,深刻了??

“感动”——追寻真实的生命价值

文章是感情的产物, “情动于衷而发于外”, 学生只有首先为生活所感动,,才有可能写出真切感人的文章。这个“真实”和“感动”飞扬的课堂让我更深刻

地理解、更准确地把握新课程的习作理念:只有在感动的天地中放飞学生的心灵,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来,也才能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 回想以往,我常把学生作文单调空洞、雷同失真的原因归结为他们的阅读积累太少,生活空间太窄,想象能力太弱;今天的课堂让我改变想法,缺少感动才是真因所在,对阅读中的精彩篇章缺少心灵的感悟,对生活中的动人情景缺少真情的发现,对丰富的人情事物缺少敏锐的观察??

今天的课堂让我反思:学生因缺少感动而导致习作虚假空洞,我们的教学理应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回望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毫不留情地把学生视作被动的写作机器,压根没意识到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因此学生也被“因势利导”成了没有自主意识和独立思想的机械体。教学空间狭窄,不曾让学生的生命体感动;课堂氛围压抑,不曾让学生的精神体震撼。师生之间不曾有滋生情感的种子,学生心中不曾有放飞真情的阳光。学生的习作又怎么不会是空话、假话、大话连篇呢?我回想着曾经作文教学的沧海桑田中有太多的纯技术性的指导经历,我很少能以从容的心态让学生静心地去观察,细心地去体味。我曾经所追求的经典型、精品式的作文教学在现在看来是多么可笑:共同研讨的篇章结构,集体锤炼的华丽辞藻,优秀学生的思想境界,典型习作的开篇结尾导致学生习作完全丧失了个性和真情。长期如此,学生的文章自然是“千人一面,万物同体”了。我要扪心自问:学生没有生活的真实感动,习作中又怎会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发现,怎会有“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惊喜,怎会有“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灿烂?

感动,是焕发习作真实生命价值的绿色养料,是呈现习作永恒人文色彩的生态环境。在课堂内外,我们应该和学生一起追求真实,生成感动,让学生为生活中的每一份感动而感动,让心灵的感动为生命体的每时每刻喝彩,让习作成为关注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载体,闪烁出思想道德和精神情操的熠熠火花。

我们的教育教学也会因这份“真实”和“感动”而变得精彩而有意义,因为在“真实”和“感动”的背后,我们丰富着学生的情感;提升着学生的思想;塑造着学生的品格;健全着学生的人格。在这份“真实”和“感动”中,学生会发现友情的力量、诚实的价值、谦逊的美丽、质朴的伟大等等。学生在心灵深处铭记着这份感动,既能让他们激情地写作、快乐地学习;亦能让他们健康地生活、

全面地发展。这样看来,我们的教育教学在“真实”和“感动”中不正在培养着一个个善于观察、懂得思考、擅长体验、热爱生活的鲜活个体;不正在塑造着一个个心地善良、心胸开阔、正直无私、乐观向上的美好灵魂?我们的教育教学不正在一份份“真实”和“感动”中焕发着人文德育的光彩?

我会很珍惜今天的“课堂意外生成”带给我的这份理解和感悟,让我今后的作文教学成为关注生命的教学,让学生天真的心灵善于感动,易于感动,乐于感动。我将让“真实”和“感动”在我的教育教学中绽放出美丽的生命之光,让我们的生命永远流淌真实,永远传递感动。追寻真实的生命价值吧!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守住生命时空中那方古朴自然的沃土,用心营造可爱的精神家园,用爱栽培甜蜜的生命果实!

 

第二篇:教学案例及范文

(最近,南安进修学校开展南安市20xx年中学数学、地理、英语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为使教师对教学案例有一定的了解,特找一些相关知识与案例范文)

1.什么是教学案例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理解:

教学案例是事件:教学案例是对中的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这个教学故事的产生、发展的历程,它是对教学现象的动态性的把握。 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能够成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正因为这一点,案例才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案例必须是有典型意义的,它必须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案例与故事之间的根本区别是:故事是可以杜撰的,而案例是不能杜撰和抄袭的,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是教学事件的真实再现。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摆椅子上杜撰的事实来替代”,也不能从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

2.教学案例的特征

案例是一种写作的形式,那么它与我们平时所说的论文等形式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特点呢?

(1)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的;而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因此,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上来看,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与教案、、教学实录的区别一般来说,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比较容易理解。教案和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相近,它们的区别也体现了案例的特点和价值。同样是对学情境的描述,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至于怎样选择,就要看案例撰写的目的和功能了。

3、教学案例的结构要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

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细节

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

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评析

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差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教学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南北气温的差异》教学案例

福玲中学 林星发

【案例背景】

这是一所农村初中校,这是一个活蹦乱跳的班级,这是一堂临时接到通知的公开课,这是一名有十几年教龄的老师,这是一群刚刚接手的学生。

前天,教研组长临时通知我说今天要开一堂学校的公开课,并说要请摄像师随堂拍摄。完了,只有一天的时间准备,太急了!按照教学计划,我这一堂课要上的应该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的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公开课倒是上过不少,但面对摄像机还是头一遭,学生们也是如此,并且时间这么急,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意思。没办法了,只好抓紧时间搜集资料、备课,制作课件。

【案例描述】

课前,同学们纷纷走进多媒体教室,教室后面齐刷刷地坐着一排老师,一前一后摆着两台摄像机,这阵势真的是有点让人“毛骨耸然”,就连我这身经百战的老师都有点腿软。事实证明,这两名“大炮”还是相当有杀伤力的,原本活跃的班级在它们的“火力覆盖”下变得战战兢兢、鸦雀无声,这让我费了不少力气,努力调动课堂的气氛,所以也浪费了不少时间。 上课铃响了,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并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现在老师有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帮忙。这时,学生们满脸疑惑:老师竟然要我们帮忙?于是,我顺势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寒假来临,刘星的妈妈准备带上刘星去北极村感受北国的风光;夏东海准备带上小雨、小雪到海南旅游。一家人在讨论准备行李的时候犯愁了,该如何准备去两地旅游的衣物呢?请大家帮帮忙。用这几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电视角色来导入新课确实很不错,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纷纷给出了建议,从而打破了刚才的恐惧心理。其实这个问题我并不要求学生给出准确的答案,只不过想调动一下气氛并给学生建立“南北温差大”的初步印象。接下来好戏开场:我模仿电视节目创设了这样一个环节:“大家猜猜看”并进行了抢答,用大屏幕打出几幅照片并配上文字说明,让学生猜这是我国的北方或南方,具体是什么地点?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起来,最终,学生们猜出了哈尔滨和海南三亚,这时我顺便也引导学生复习了“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巩固了旧知识也初步认识了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的特点。

“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这几幅图是真的吗?我们能不能来验证一下呢?”学生的胃口被吊了起来,于是,我请同学们打开了“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指导学生阅读了本图的图例,接着要求学生讨论几个问题:(1)分别读出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的气温值。(2)找出1月0℃等温线的位置并用彩笔描出。(3)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经过了各组的讨论之后,我每个小组各抽出一名同学来读出上面4个城市的气温并按照南到北的顺序把这4个城市的气温写在黑板上,学生很容易就得出结论:随着纬度的不断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接着,我又请了一名学生上台指出了1月0℃等温线的位置,并说出这条线最弯曲的部分在哪里,学生调用了上节课的知识指出最弯曲的部分在横断山区,从而复习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最后,我请一名学生上台计算出了海口和漠河的温差是44℃。经过一步步的启发和引导,培养了学生阅读“气温分布图”的能力并最终得出:“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的结论,从而也验证了上个环节中同学们的判断是正确的,并且知道了造成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纬度位置的影响。有了前面的经验,我又要求学生阅读了“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并和“1月平均气温图”进行比较,同时按照前面的学习方法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得出了:“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得出青藏高原夏季气温低的原因是地势太高造成的。

“同学们,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现在能不能初步知道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在哪里呢?”这时,有学生说冬季最冷地方在黑龙江,夏季最热的地方在海南。为了验证学生的答案,我引导学生们齐读了书本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同时要求学生把阅读材料中出现的地方一一在地图上标出,并且与学生们探讨了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之所以出现在吐鲁番的原因。

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南到北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区,到底是哪些呢,大家看一看书本的地图——“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在学生们看图的时候,我很快在黑板上画出了中国轮廓图,说实话这幅板图一直都让我引以自豪也是学生们佩服我的一个地方。接下来,我请了一名学生在我的轮廓图上填出了这几个温度带的名称,至此,学生们对本图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我又引导学生们认识了这几个温度带在位置排列上的规律,巩固了知识。这时,我又卖了一个关子:唉,这幅图上有几条分界线我们似曾相识!于是,我又请了几名学生在我的轮廓图上分别标出了:北回归线、1月0℃等温线、地势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至此,学生们深刻地认识了温度带的划分与旧知识的关联。在画线的时候有个学生用一条直线表示了北回归线,我马上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予纠正,这时同学们都意识到北回归线应该用虚线来表示,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作图能力。

为了进一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学校所处的是哪个温度带?学生马上答出是亚热带。接着我又分别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几个省级行政区和地形区所处的温度带名称。至此,中国温度带的划分这一幅地图已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并且也很好地复习了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图。

不同的温度带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老师则在大屏幕上打出了不同形式的建筑、不同的运动方式、不同的水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且得出答案。至此,本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融洽的气氛中,学生们通过读图、画图、讨论、计算等方法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最后,老师又引导学生通过分组抢答的方式完成了本课的随堂练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在抢答的过程中,一位平时被学生们称为“傻子”的同学表现十分积极,所以我又引导学生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可以看得出这位学生满脸的欢喜,我想,学生的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案例反思】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1、学习生活化的地理,挖掘生活素材,把枯燥的地理知识融入其中。本课中,“大家帮帮忙”和“猜猜看”这两个环节,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气氛空前活跃。我想,难怪新课程要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融合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策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一些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可以丰富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培养良好的地理观。

2、师生关系的融洽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而这一切的实现就需要融洽的师生关系。一堂课,师生若能在轻松活泼中自由交流,激热讨论,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你了,学习积极性高了,教学效果自然就好了。

3、学生的读图和作图能力要用心去培养。新课程倡导“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而读图和作图以及应用知识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就是学生非常重要的地理能力,也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能力,所以值得我们用心去培养。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要手段,在教学中重视地图教学,帮助每位学生不仅学会读图与析图而且用好地图,用活地图,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与能力,这既是学好地理的关键,又是提高学生能力促进终身发展的有效途径。

4、学生的自信心需要我们去保护和激发。“傻子”在抢答中的表现让我动容,值得我们去关爱和保护。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常说“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想,这就是了。一个人有了足够的自信,他将有无穷的力量去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印度》教学案例及分析

南安市实验中学黄柳耀

一、案例背景:

七年级地理下册学习的是区域地理,学生通过亚洲、日本、东南亚的学习,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已初步具备读图分析一个国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能力和具备从各种统计图表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案例主题: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第三节是《文明古国—印度》,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结构我在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等方面的教学中,事先设计相关的学习任务并以地理“导学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利用地理“导学案”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让地理课堂更高效。

三、案例过程:

片段一

师:我们已经学了亚洲、日本和东南亚,学会了如何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那印度在哪里呢?请大家看地理导学(教师事先设计与准备并在课前分发)

展示学习任务一:认真观察图7.31、7.34,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和邻国位置。

(1)印度的地理位置

a.半球位置: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半球,从东西半球看,位于半球。

b.纬度位置:印度大部分在 线从其中部穿过,所以大部分属于 带。

c.海陆位置:位于湾、西临海。

(2)找出邻国位置

东北部与 、 国家相邻,西北邻 国 ,东邻 国、 国。南与岛国隔海相望。

我让前后桌四个同学进行讨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一中的相关内容。话刚一落下,全班同学就讨论开了。而我巡视整个教室,悄悄地走到学生小组中,倾听学生的讨论并适时地给予指导。讨论结束后,我请两三个学生上讲台利用相关地图对学习任务一中的每一个该掌握的知识进行说明,并让其他同学充当评委进行评价。最后我总结“不管学习哪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重点都是找出重要的纬线和周围的海洋与相邻的国家。”

片断二

师:先与学生共同复习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及其特点,并抛出问题“请大家思考:如何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描述地形的特点与地形的分布特点?”

这一问题一抛出,全班沉默了,我看到这一情况,鼓励大家说到“同学们,请先别着急,再想想,如若真的无从下手的话,请先完成地理导学中的学习任务二并进行小组讨论,比一比哪一小组更有效率,答案也更准确,更规范。”

展示学习任务二:读图7.34“印度的地形”,完成下面任务

(1)查找并标记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

(2)总结印度地形分布特点:印度北部为 山脉,中部为 平原,南部是面积广大的高原。印度的地形特点是地形类型以、势 。

听到这话,全班又讨论开了,我又一次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我发现,这一次学生的讨论更激烈也更投入,似乎都想着尽快地把问题的答案找出来。很快就有了结论,我请一位学生代表上讲台指着图进行回答“首先应该看图例,确定哪种颜色表示的海拔高度,颜色越深,表示海拔越高,平原用绿色来表示;地形分布特点通常描述为哪个方位有什么样的地形类型,地形的特点则通常描述为?地形以什么类型为主?”然而我发现该学生在指图的时候,不管是山脉,还是平原高原都只是指着某一点来进行说明。为此,我首先肯定了该生的回答并指着地图补充到“山脉在地形图上是用线来表示,而高原平原是用面来表示。

四、教学反思:

这是地理课堂教学中两个普通的案例,却始终围绕着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而进行的。所谓“有效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有效的学。具体地说就是教师要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和教师的进步和发展,实现教学目的,达到预期效果显著,实现投入与产出比率的最大化。具体体现在:

(一) “地理导学案”的应用让学生易学。

在导学案中设计学生合作探究的环节,而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的目标来进行,设计的问题也比较有讲究,既让学生容易理解,又突出了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真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学案的设计突出“地图和图表”。中学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牵涉到方方面,都是以一定空间分布作为基础的。教学中牵涉到某个地理事实、地点或者地区,无论其大小,应该在落实在地理空间上,也就是地图中。通过地图,判断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周围的环境及其相互影响。所以,教师事先进行地理导学案设计,设计时始终坚持“以图导学”的原则,比如“请大家观察图7.31、7.34,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和邻国位置”等;在课堂教学中也始终要求学生一定要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来学习,在进行总结的时候也总是围绕着地图来进行,将读地图、用地图贯穿在地理课堂的始终,紧扣学科特点。

2、导学案的设计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事先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分层次安排成员,即基础好与基础一般和基础较差的相互搭配。设计地理导学案时设计相关的学习任务并注意分层次设计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毫无目的。教学中

以学生分小组讨论和小组竞赛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小组间的互动,让学生以“主人”的角色融入到课堂中,学生乐学课堂也更高效。

(二)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学

“我巡视整个教室,悄悄地走到学生小组中,倾学生的讨论并适时地给予指导”、“鼓励大家说到“同学们,请先别着急,再想想”等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和谐,学生在参与讨论时更投入,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教师不再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而是置身于学生当中,参与学生的讨论,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搭起平等交流的桥梁,使学生真正投身到地理课堂的学习中来,变被动为主动。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两则

摩托加油与函数教学

(福建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潘振南)

20xx年2月25日上午,我校教研室全体教研员到一所农村初中校听“推门课”,进教室后我刚坐下,上课的铃声随即响起,但任课老师还没有进教室,学生们你看我,我看你,“教师什么原因迟到呢?”、“今天他(她)要上什么内容的课呢?”,我开始琢磨着。过了大约两分钟,教师才匆忙进教室,他的开场白是:对不起,我迟到了,大家一定想知道我迟到的原因吧,那是因为从家里来学校的途中,发现我所骑的摩托车没有汽油了,于是就到路边的一个电脑加油站加油了,在加油过程中我发现显示器上一些数量很有趣(边讲边画显示器的草图),如3.18元/升一动不动,而两个小窗格的数字却不停地跳动着,这两个数表示什么呢?(生答:一个是油量,一个是金额),为什么这两个量要一起跳动呢?(生答:因为进油时,油量会发生变化,油量变化了,金额就跟着改变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华东师大版教材)“第17章的17.1变量与函数”,单价3.18元/升在加油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我们把它叫做“常量”,油量和金额会发生变化,所以把它们叫做“变量”,又因为油量先发生变化,金额才跟着变化,所以油量叫做“自变量”,金额叫做“因变量”,“因变量”也叫做“自变量的函数”,所以,金额就是油量的函数。如果所加的油量设为x升,要付的金额为y元,那么y与x的关系如何表示?(生答:y=3.18x)这个式子叫做函数关系式,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是x的函数。我的摩托车油箱最多能装10升汽油,那么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生答:0≤x≤10)

……

我听课前的两个问题已无需再琢磨了,迟到原因的真假性也不重要了。“函数”这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如何引入、如何讲解历来困扰着我们数学老师,而刘老师这节课所创设的引入问题情境给予我们太多的启示和感悟了。在传统教学中,对“函数”概念的引入都是采用“直接告诉式”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函数的定义:“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这个定义冗长、抽象,学生难于理解。而这节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巧妙设置“迟到”——“加油”——“函数”的导入过程,引人入胜。

“学生迟到”与“图形旋转”

(福建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潘振南)

20xx年9月7日上午,我们教研室的全体教研员到南安市霞溪中学听“常态课”。听课前,在教务处提供的课程表中,我随机挑选了第二节——初二年4班的数学课(华东师大版教材)。走进教室时,第二节课还未开始,但我注意到了任教的陈老师已来到教室,正与一些学生交谈着,其他学生也正陆陆续续地走进教室。上课铃响了,但还有个别学生没有到场,陈老师边点名边等待着,我作为听课老师为他着急,并琢磨着:本节课要上什么内容呢?我翻开教材寻找着。约摸两分钟后,第一组第一排的小个男孩终于最后一个急匆匆地跑

进教室。我为这个小男孩担心着:“这个小男孩迟到了,会不会挨老师的批评,会不会受到处罚?”上课伊始,陈老师真的向这个小男孩发问了:“你迟到了,有什么感觉啊?”小男孩胆怯地回答:“害怕”。老师追问:“除了害怕,还有其它什么感觉吗?”小男孩无语了,不敢说话了。老师转向全班学生:“大家发现他除了害怕外,还有没有发现其它现象?”我纳闷着:上课时间已经拖延了,老师为什么还不赶快讲课,还要浪费时间与这个小男孩“纠缠不休”呢?是不是真的要来一场“暴风骤雨”?这时,有个学生回答道:“老师,我发现他满头大汗”。老师接过话题:“是啊,发生迟到现象在所难免,这时既要跑步又要爬楼梯(该班教室在楼上)会很辛苦的,所以满头大汗是很正常的现象,那就请把教室里的电风扇开大一点吧”。话音刚落,全班学生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本已慢慢转动的电风扇。老师趁机道:“大家看见电风扇时,发现了什么?”学生开始议论了,有一个学生答“电风扇在转动”。陈老师接着说:“对啦!电风扇在转动。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第十一章的第2节图形的旋转(教师板书)”。“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其他旋转的实例吗?”学生沉思片刻,接着不断有学生举例回答:钟表的秒针、玩具的陀螺、汽车的方向盘、池塘的水车、自行车的车轮、飞机上的螺旋桨……。陈老师趁热打铁:“接下来,请大家思考两个数学问题:(1)这些旋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旋转是由那些要素决定的?大家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看来,我的担心与纳闷是多余的。在传统课堂上,常见任课老师对迟到的学生大发脾气进行批评处罚,但陈老师充分利用“学生迟到”的课堂资源,变“坏事”为“好事”,由“学生迟到”——“满头大汗”——“关注风扇”——“发现旋转”,很自然地引入本节的学习课题——图形的旋转。新课程所倡导的人文关怀理念,教学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有效的学习资源在本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