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经典范文

八股文范文

八股文---这种在中国绝种百年的东西,相信大家都听过它的名字,但到底什么样子,极少有人看到。今从邓云乡老先生的有关文章中摘录一篇八股文的典型范文,和大家一起观赏,就当看个古董。如果哪位朋友能看懂,并把它翻译成大家都能理解的现代语言,或者能对该文进行点评,请出手。

偶尔也会看到一些清代人写的文章。其难懂的程度超过秦汉以来的文章。看了这个范文,我才明白清代文章的难读,全是考八股文训练出来的文人写的。 八股文的现代定义(从词典抄的):八股文,明清两朝考试制度规定的文体。始于明朝永乐年间。规定每篇文章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

[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部分中,每个部分要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一副对联)合起来共八股。八股文的字数规定为300字以上,450字以下,嘉庆时期放宽到600字以下。

介绍的这篇八股文范文作者是:韩菼。他的简历如下。

韩菼---清代初年八股文名家,江南长洲人(即现在苏州),官作到礼部尚书。 韩菼在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考中状元。死后,乾隆朝追谥“文懿”。乾隆对他的评语是:“菼,雅学绩文,湛深经术,所撰制义,清真雅正,开风气之先,为艺林楷则”。就是说他所写的八股文,是典型范文。

[题目] 注:方括号内的文字是我加的,不是原文的文字,为了方便朋友们理解文章。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破题]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承题]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起讲]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入手]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起股]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

[中股]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人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后股]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束股]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之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为我,尔亦不执为尔也,行藏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知者予造物已矣。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全文完。看好了,这可是考上状元的卷子。

关于八股文,再说点了解的知识

八股文题目只准从《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中

的原文中找出一段,一句,或者几个字,到清朝后期,更弄出把几句话的头一个字连在一起这种匪夷所思的题。

这篇八股文的题目是“全章题”,即整个一句话。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是孔子对他最好的学生颜渊说的话。意思是说国家用你的时候,你就按照自己的主张施展才能去推行自己种种设想;国家不用你的时候,你就把自己的主张、设想收起来。能够很自然坦率地作到这点的,看来只有我和你有这点修养和作风了。

“八股文”叫作代圣人立言,就是主要文字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

文中的四付对子,要求平仄对仗。但又不同于作诗。词语典故都要在经书中、正史中提到的,不能用风花雪月等诗词典故亵渎圣人。

现在考大学、考研究生的卷子,都不会流落到市面上来,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卖废纸了。但在科举考试时,考卷在录取完成后,是要发还本人的。发回的卷子有两份,一份是考生答题时用黑色书写的试卷,叫墨卷。另一份是为了防止考官认识笔迹,在考生答题后,把墨卷上考生名字糊上,然后交给专门人员用红色笔誊写,叫朱卷。考官在朱卷上批阅。光绪朝时期,就发生过考生拿回试卷后,发现就批了四句,其余的没有批阅。这个考生于是大量的复制了这两份试卷。到处散发,结果把主考官弄回家种地去了。

这种把试卷发回的方法我看今天也可以用,看看判卷的老师是否认真地履行了职责。

 

第二篇:介绍几篇经典八股文

八股文去世百年祭

在中国历史上,八股文曾是只文化恐龙。明洪武八年,朱元璋颁布开科取士,是年八月,京师及各省举行乡试,次年三月,在京师举行会试。由于所试的《四书》疑问及经义所采用的仍然是元代格式,考出的人才不符合朱元璋的要求,深感失望的朱元璋遂于洪武六年下令停考,开始思考科举考试的文体问题。之后十年,他与刘伯温经过反复的研究,创制了一种新的考试文体,这就是八股文。八股文自洪武十五年横空出世,明清500年间,绝对是思想文化界的霸王龙。读书人皓首穷经,无不竞奔于科举之途,若八股文作得不通,就百无一用。如蒲松龄这样的奇才,放在当今,至少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但八股文写得不好,因此身逢康熙盛世,也只落得辗转沟渠,一辈子当一个三家村的教书先生。毫不夸张地说,八股文横行之时,上下五百年,方圆五万里,几乎所有的县处级以上干部都是由它而晋升的;几乎所有想当而未当成县处级干部的读书人,都是被它扼杀了的。19xx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宣布废除以八股文取士时,神州大地竟是一片悲痛惊惶之声,读书人哀嚎,如丧考妣。但八股文终于被废除了,这只文化恐龙终于死掉了。

八股文死去一百余年了,没有人再对它感兴趣,没有人再去研究它。因为毛泽东同志《反对党八股》一文行世,“八股”这个词仅仅作为一个纯粹的贬义词存在与我们的语言中。城市里的孩子很容易说出许多恐龙的名字,也可以描绘这些恐龙的模样,但大学里的文科教授,很少能说出八股文的子丑寅卯,我们对八股文的摒弃,可谓完全彻底。

然而,这种现象是很不正常的。既然一篇博士论文可以研究几百年前某个小地方的米价,一本专著可以研究一种很少人使用且已消亡的文字,而对于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八股文为何如此不闻不问呢?明代十六帝,除开国之君太、成二祖外,大多昏庸乖戾,万历朝神宗竟数十年不上朝见大臣,天启朝熹宗放着国事不问,天天只醉心于干木匠活。在这样的状况下,明代的政权还持续了二百六十六年,而且,大部分的时段是太平之世。这就不能不归因于明代的取士制度,源源不断地为帝国的统治提供了大量的合格人才,即便在皇帝罢工的情形下,还维持着国家政权系统的正常运转。八股文考出的这些干部,绝大多数是合格的管理工作者。 1644年清军入关,对旧明实力犹如摧枯拉朽,清朝统治者对明末政治的腐朽,应该是有深刻的认识,但他们认为八股文是个好东西,于是在科举考试中承袭下来,直至清末。提到中国近代史,我们就会说落后挨打,但不要忘了,清代的版图是中国历史上最广的疆界,康乾盛世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力。拔高一点说,中国这五百年间的辉煌,是八股文造就的。

清代学者、散文名家也是八股文大家的方苞说:“制艺(即八股文)之兴七百余年,所以久而不废者,盖以诸经之精蕴,汇涵于四子之书,俾学童而习之,日以义理浸灌其心,庶几学识可以渐开而心术归于正也。”历史经验表明,儒家正统思想最适合于中国封建社会,以之为指导思想,并用以培养、选拔人才,最容易造成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明成祖朱棣颁行《御制四书大全》后,书中传注只取程颐、朱熹两家,士子们习八股文就不得不对这些内容读得滚瓜烂熟,其中的思想内涵也就会深深地进入他们的心灵。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其格式有苛严的要求,由破题、承题、原题、起讲、入题、提二比、中二比、过接、后二比、

束小二比、大结等部分组成,结构严谨,章法细密,因此,写作八股文是一种极严格的条理化训练,逻辑思路不严密的人是写不好八股文的。做事有条理,是一个管理者的重要能力。学习八股文是训练,考试八股文就是检验。经过检验的人才,委以事务,他总可能处理得八九不离十。

简而言之,八股文的作用有二:其一,有效地向人们灌输了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其二,训练、检验了国家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八股文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保持社会的发展,功莫大耶。在任何时代,稳定不都是压倒一切的事情么?

八股文当然有弊端,那时的政治、社会模式也有弊端,这些弊端是体制中的原始病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病灶会慢慢地发生癌变,最后不可救药,但这不等于说八股文从一开始就不该存在。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指责那时为何不搞资本主义民主,为何不采用一种比八股文更好的考试手段,就好像五百年后的地球人责问我们这代人为什么不住到月球上去。

八股文自停科举之后,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偏激之词层出不穷,而且,八股文本藏书家不重,目录学家不讲,图书馆不收,曾经汗牛充栋的范文选本,百年间零落失散,已极难寻觅,因此,近现代以来,几乎没有人对八股文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以至一些颇有名望的专家、教授,讲到八股文时也笑话百出。今有龚笃清者,湖湘奇才,早年以小说名世,后入我国著名学者钟敬文先生之门,研习民俗学,近年致力于明代文化的研究,先有《冯梦龙新论》行世,颇得学问家好评。一次偶然的机缘,在旧书摊上购得一堆八股文选本,心中不由一动,于是悉心搜寻,积年而有成,自诩若论明清八股文古籍的收藏量,“鄙人虽不敢称第一,至少也要名列收藏最多者之列”。好火遇到好钢,就炼出一本《明代八股文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洋洋五十余万言,材料翔实,立论精辟,言前人所未能言,言今人所未敢言,即便对雄才大略朱元璋,亦有诛心之语。除了学理的探讨,书中还很多与八股文有关的名人逸事,读来饶有兴趣。笃清先生此书出,如同发掘了一具文化恐龙的化石,我们参观之余,定会赞叹:真大!真霸气!它的影响还在吗?也许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

明代八股文欣赏

八股文的远源,一般地常追溯到北宋的王安石、苏辙诸家的“经义”,南宋陈傅良诸家的“奥论”内容也即是“经义”。还有从破题等技术方面,又追溯到“律赋”等文体。还有从明代篇后用“大结”,借发挥经义引到陈述、评论政治问题,又牵涉到“策问”等等。

不过通常意义上的八股,就是始于明初的。为了更好的欣赏典型的明代制艺,这里只分析明中叶以后的标准八股文。

八股时文之设,本来就是为全面考察士子对经义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文辞的提炼能力,并进而选拔优秀的人才入仕朝廷,执掌政权,因而只求全面考察士子之功力,并不求其能够传扬文名。如此要求之下,制艺有许多苛刻的要求,其破题、承题、起讲、八股四比、大结都有一定的程式,且极为苛刻,以致清代以来一直有人谈八股色变。不过,由于明代文教千古第一,客观上,许多明代八股文即使在文学上也是上乘之作。本文只求把明代制艺佳作呈上,大家共同欣赏,品味这古今中外最妙不可言的文学奇葩。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明代先贤的文章奥妙,这里先将制艺的基本格式介绍一二:

制艺的题目,按规定只取自四书。考官任取四书的某一句或一段,这就是题目了,显然,接下去的正文自然就是考察学子们对该段经义的理解了。 因而按规定,制艺的正文第一句必须是所谓的 “破题”,破题,通俗的理解就是分析题目:本文主要讲些什么。八股文的破题,规定只用两句。也有三句的,多半是有一个长句中有略顿处,像是三句的。这两句主要是概括题义、解释题义,但又不能直说题义,作得好的,常是既透彻又概括。很长很复杂的题目,要用简单的两句把它点明;短到一两个字的题目,也要用比题字多几倍字数的两句话把它说透。破题是作时文的首要,好的破题,往往有一种只可意会的妙处,如以“子曰”二字为题,破题为:“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这是不露题目一字而把“子”(孔子,至圣先师)、“曰”(孔子所说,至理名言)二字说得不但非常透彻,而且绝对不能移到别人身上。这就是最标准的破题了。破题之后是承题,承题就是承接破题要点,再加以补充说明,使论点更加明暸、圆满。如题目“不以规矩”,破题云:“规矩而不以也,惟持此明与巧矣。”其承题则云:“夫规也、距也,不可不以者也。不可不以而不以焉,殆深持此明与巧矣。”。承题一般以三句为标准。

[ 转自铁血社区 /

接着就开始起讲了。正如《明史?选举》所言的“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其“代古人语气为之”,就是假设你就是孔子、孟子,人家问你这句经文怎么解?你怎么回答?有人比喻说这个就像演戏,其实也差不多就是这么回事。也因为这个,八股文中不许出现孔孟以后发生的典故,这个是个附带要求了。一般可以“若曰”开头,“孔子就是像这么说得”,云云。也可以用意谓、且夫、今夫、尝思等字,看个人的风格了。“若曰”后面可以跟一段散文,多少句数并无定法,可以任意伸缩。

起讲以后就是真正的八股四比。股、比,是专有名词,其实就是对联而已。一比就是一对对联,而一段上联或下联就是所谓的一股了。也有的时文只有六股,不一定都是严格的八股。至于每一股的长短,原则上没有限制。不过,要讲清题目,还要以对联的形式写,

这个难度就很大了。而且当你信手写完其中某一大段后(相对容易些),就要把上面这段文章当成上联,严格的配上一个下联,这就相当的困难了。明人说写四六文似难实易,而时文似易实难,就是这个道理。也因为这个,对联在明朝相当兴盛,并一直延续至今。而对联不就是八股的一部分吗?八股,就是四幅对联啊!从对联这个意义上看,假如我们并提唐诗宋词明八股,是很有道理的。

写完八股(就是四幅对联,当然,对联间也可以插入些过渡字句,谓之过接),然后就是收结了。可以简短几句话收结,也可以是长篇大论,就是所谓大结。如此,一篇优秀的制艺就写好了。

好了,现在我们掌握了明代制艺的写作方法,就可以真正欣赏明代先贤的时文佳作了。

1、王鳌《百姓足,孰与不足》(论语?颜渊)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

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养之计,则民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

间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育者无忧矣。

田野之间,如茨如梁,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

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

吾知

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后为吾财也。

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有也。

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

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

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资朝聘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也,其孰与不足乎?

饔飨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

吁!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

2、费宏《君子不重则不威,学而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君子之于学,贵有其质而必尽其道也。

盖质非威重,所学必不能固也。然道或未尽,亦岂能有成哉?

昔圣人之意若曰:君子以自修为学,而必以威重为先。

若言动之间,浮薄轻佻,既不足于厚重;

[ 转自铁血社区 /

则应酬之际,粗率慢易,亦不见其威严。

虽曰学以明善,吾知其若存若亡,未必服膺而勿失也;

虽曰学以复初,吾知其随得随失,未必力行以求至也。

盖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有其质者斯可以从事于学矣。

学之道奈何?

惟诚乃善之基也。存诸心者,必忠信是主,不矫伪而无物焉;

[ 转自铁血社区 /

惟伪乃恶之门也,发于事者,必忠信是主,不欺诈而无实焉。

取友所以辅仁,友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矣,故所友必求其有益,岂可泥交而苟合乎?

改过乃能入德,过而惮改,则恶长而善微矣,故有过必勇于自治,岂可畏难而苟安乎?

此皆学问之道所当自尽,而威重之质所由以成者。君子其亦知所务哉!

圣人论学,内外相须,而其功不可缺;终始相因,而其序不可乱,可谓密矣。

3、王守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 转自铁血社区 /

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

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故言此以示之。

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植天下之大闲;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而利害之所不能夺,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

是以其祸患之方殷,固有可以避难而求全者矣,然临难自免,则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为,而彼有所不屑也。变故之偶值,固有可以侥幸而图存者矣,然存非顺事,则吾生以全而吾仁以丧,是悖德之事,而彼有所不为也。

彼之所为者,惟以

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

[ 转自铁血社区 /

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

当国家倾覆之徐,则致身以驯过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趋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辞焉。盖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将效死以为之,而存亡由之不计矣。

值颠沛流离之余,则舍身以贻没宁之体者,其仁也!而彼即当之而不慑,视之而如归焉。盖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将委身以从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

是其

以吾心为重,而以吾身为轻。其慷慨激烈以为成仁之计者,固志士之勇为而亦仁人之优为也。视诸逡巡畏缩而苟全于一时者,诚何如哉?

以存心为生,而以存身为累,其从容就义以明分义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决也。视诸回护隐伏而觊觎于不死者,又何如哉?

[ 转自铁血社区 /

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5、陈子龙《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

无后世之名,圣人之所忧也。

夫一时之名,不必有也,后世之名,不可无也。故君子不求名,而又不得不疾乎此。

夫子若曰:好名者,人之恒情也。故下士求名,人亦不得以为躁,但我恨其急一时之名,而非千秋万世之名耳。若君子则知所以审处于此矣。

以为一时之名,自我为之,而其权在人,苟我之聪明才力,注乎名则有名,而皆倚人以为重,盛与衰我不得而知之,而此名而名者也;

[ 转自铁血社区 /

千秋万世之名,自人为之,而其权在我,苟我之聪明才力,注乎名未必有名,而常修己以自立,高与下我将得而定之,此名而实者也。

名而名者,无之在于未没世之前,君子岂可以徒疾乎?

名而实者,无之在于既没世之后,君子岂得而不疾乎?

人之生也有爱有僧,故有幸而有名者,有不幸而无名者,至于身没之后,与其人不相接,则不可曰爱憎之所为也,而寂寂者竟如斯,则将何以自异于里巷之子耶?人之生也有失势有得势,故有幸而无名者,又有不幸而有名者,至于身没之后,与其时不相及,则又有非得势失势之可论矣,而泯泯者遂如斯,则又何以自别于草木之俦耶?

人之贵乎荣名者,贵其有益生之乐也;君子之贵荣名者,贵其有不死之业也。死而无闻,则其死可悲矣;死而可悲,则其生更可悲矣。是以君子抗节砺行,唯恐不及耳。人之以为没世之名者,是我身后之计也;君子以为没世之名者,是我大生之事也。死而无闻,则其死不及忧矣;死不及忧,则其生大可悲矣。是以君子趋事赴功,惟日不足耳。

人但见君子之为人也,誉之而不喜,毁之而不惧,以为君子之忘名也如此,而不知有所甚不忘也;不大言以欺人,不奇行以骇俗,以为君子之远名也如此,而不知有所甚不远也。

盖有大于此者而已,有久于此者而已。若夫营营于旦夕之间,是求速尽者也,好名者岂如是乎?

中晚明还有不少狂士戏作游戏八股,最著名的就是唐伯虎的这篇《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或疑后人伪托,不过该文出自晚明,到清初曾经尤侗润色则无疑)。题目摘自西厢记,于是就以张生的口气来若曰,全文如下:

想双文之目成,情以转而通焉。

盖秋波非能转,情转之也。然则双文虽去,其犹有未去者存哉。

张生若曰:世之好色者,吾知之矣。来相怜,去相捐也。此无他,情动而来,情静而去耳。钟情者正于将尽之时,露其微动之色,故足致人思焉。

有如双文者乎?

最可念者,啭莺声于花外,半晌方言,而今余音歇矣。乃口不能传者,目若传之。 更可恋者,衬玉趾于残红,一步渐远,而今香尘灭矣。乃足不能停者,目若停之。 惟见盈盈者波也,脉脉者秋波也,乍离乍合者,秋波之一转也。吾向未之见也,不意于临去时遇之。

吾不知未去之前,秋波何属。或者垂眺于庭轩,纵观于花柳,不过良辰美景,偶而相遭耳。犹是庭轩已隔,花柳方移,而婉兮清扬,忽徘徊其如送者奚为乎?所云含睇宜笑,转正有转于笑之中者。虽使觏修于觌面,不若此际之销魂矣。

吾不知既去之后,秋波何往。意者凝眸于深院,掩泪于珠帘,不过怨粉愁香,凄其独对耳。惟是深院将归,珠帘半闭,而嫣然美盼,似恍惚其欲接者奚为乎?所云渺渺愁余,转正有转于愁之中者。虽使关羞目于灯前,不若此时之心荡矣。

此一转也,以为无情耶?转之不能忘情可知也。以为有情耶?转之不为情滞又可知也。人见为秋波转,而不见彼之心思有与为之转者。吾即欲流睐相迎,其如一转之不易受何!

此一转也,以为情多耶?吾惜其止此一转也。以为情少耶?吾又恨其余此一转也。彼知为秋波一转,而不知吾之魂梦有与为千万转者。吾即欲闭目不窥,其如一转之不可却何!

噫嘻!

招楚客于三年,似曾相似;

倾汉宫于一顾,无可奈何。

有双文之秋波一转,宜小生之眼花撩乱也哉!抑老僧四壁画西厢,而悟禅恰在个中。盖一转也,情禅也,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

入清以后,由于文字狱的压力越来越大,士子作文也越加拘谨了,随着乾嘉考据一派的兴起,作文解经变成训诂小学,明代制艺文章的风骨就再不复存在了。而由于八股出题限制于四书,四书的有限文字,到清代乾隆时就基本用尽,几乎所有的章句都有了现成的范文,这时的满清统治者不思扩大题源,或另易题材,反而越来越多的出些断句不通的题目,什么“王速出令反”(《孟子》有“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什么“君夫人阳货欲”(“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是《论语?季氏》的末句,“阳货欲见孔子”是《论语?阳货》的首句),就根本荒唐无比了。这类“截搭题”在满清中后期的大量出现,标志着有明一代辉煌的制艺文章经历了康乾时期的回光返照后,无可奈何的衰亡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