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明代八股文欣赏

[转帖]明代八股文欣赏

八股文的远源,一般地常追溯到北宋的王安石、苏辙诸家的“经义”,南宋陈傅良诸家的“奥论”内容也即是“经义”。

还有从破题等技术方面,又追溯到“律赋”等文体。还有从明代篇后用“大结”,借发挥经义引到陈述、评论政治问题,又牵涉到“策问”等等。不过通常意义上的八股,就是始于明初的。为了更好的欣赏典型的明代制艺,这里只分析明中叶以后的标准八股文。

八股时文之设,本来就是为全面考察士子对经义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文辞的提炼能力,并进而选拔优秀的人才入仕朝廷,执掌政权,因而只求全面考察士子之功力,并不求其能够传扬文名。如此要求之下,制艺有许多苛刻的要求,其破题、承题、起讲、八股四比、大结都有一定的程式,且极为苛刻,以致清代以来一直有人谈八股色变。不过,由于明代文教千古第一,客观上,许多明代八股文即使在文学上也是上乘之作。本文只求把明代制艺佳作呈上,大家共同欣赏,品味这古今中外最妙不可言的文学奇葩。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明代先贤的文章奥妙,这里先将制艺的基本格式介绍一二: 制艺的题目,按规定只取自四书。考官任取四书的某一句或一段,这就是题目了,显然,接下去的正文自然就是考察学子们对该段经义的理解了。因而按规定,制艺的正文第一句必须是所谓的

“破题”,破题,通俗的理解就是分析题目:本文主要讲些什么。八股文的破题,规定只用两句。也有三句的,多半是有一个长句中有略顿处,像是三句的。这两句主要是概括题义、解释题义,但又不能直说题义,作得好的,常是既透彻又概括。很长很复杂的题目,要用简单的两句把它点明;短到一两个字的题目,也要用比题字多几倍字数的两句话把它说透。破题是作时文的首要,好的破题,往往有一种只可意会的妙处,如以“子曰”二字为题,破题为:“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这是不露题目一字而把“子”(孔子,至圣先师)、“曰”(孔子所说,至理名言)二字说得不但非常透彻,而且绝对不能移到别人身上。这就是最标准的破题了。破题之后是承题,承题就是承接破题要点,再加以补充说明,使论点更加明暸、圆满。如题目“不以规矩”,破题云:“规矩而不以也,惟持此明与巧矣。”其承题则云:“夫规也、距也,不可不以者也。不可不以而不以焉,殆深持此明与巧矣。”。承题一般以三句为标准。

接着就开始起讲了。正如《明史•选举》所言的“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其“代古人语气为之”,就是假设你就是孔子、孟子,人家问你这句经文怎么解?你怎么回答?有人比喻说这个就像演戏,其实也差不多就是这么回事。也因为这个,八股文中不许出现孔孟以后发生的典故,这个是个附带要求了。一般可以“若曰”开头,“孔子就是像这么说得”,云云。也可以用意谓、且夫、今夫、尝思等字,看个人的风格了。“若曰”后面可以跟一段散文,多少句数并无定法,可以任意伸缩。

起讲以后就是真正的八股四比。股、比,是专有名词,其实就是对联而已。一比就是一对对联,而一段上联或下联就是所谓的一股了。也有的时文只有六股,不一定都是严格的八股。至于每一股的长短,原则上没有限制。不过,要讲清题目,还要以对联的形式写,这个难度就很大了。而且当你信手写完其中某一大段后(相对容易些),就要把上面这段文章当成上联,严格的配上一个下联,这就相当的困难了。明人说写四六文似难实易,而时文似

易实难,就是这个道理。也因为这个,对联在明朝相当兴盛,并一直延续至今。而对联不就是八股的一部分吗?八股,就是四幅对联啊!从对联这个意义上看,假如我们并提唐诗宋词明八股,是很有道理的。

写完八股(就是四幅对联,当然,对联间也可以插入些过渡字句,谓之过接),然后就是收结了。可以简短几句话收结,也可以是长篇大论,就是所谓大结。如此,一篇优秀的制艺就写好了。

好了,现在我们掌握了明代制艺的写作方法,就可以真正欣赏明代先贤的时文佳作了。

王鳌《百姓足,孰与不足》(论语•颜渊)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

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养之计,则民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

间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育者无忧矣。

田野之间,如茨如梁,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

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

吾知

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后为吾财也。

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有也。

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

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

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资朝聘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也,其孰与不足乎?

饔飨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

吁!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

费宏《君子不重则不威,学而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君子之于学,贵有其质而必尽其道也。

盖质非威重,所学必不能固也。然道或未尽,亦岂能有成哉?

昔圣人之意若曰:君子以自修为学,而必以威重为先。

若言动之间,浮薄轻佻,既不足于厚重;

则应酬之际,粗率慢易,亦不见其威严。

虽曰学以明善,吾知其若存若亡,未必服膺而勿失也;

虽曰学以复初,吾知其随得随失,未必力行以求至也。

盖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有其质者斯可以从事于学矣。

学之道奈何?

惟诚乃善之基也。存诸心者,必忠信是主,不矫伪而无物焉;

惟伪乃恶之门也,发于事者,必忠信是主,不欺诈而无实焉。

取友所以辅仁,友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矣,故所友必求其有益,岂可泥交而苟合乎?

改过乃能入德,过而惮改,则恶长而善微矣,故有过必勇于自治,岂可畏难而苟安乎?

此皆学问之道所当自尽,而威重之质所由以成者。君子其亦知所务哉!

圣人论学,内外相须,而其功不可缺;终始相因,而其序不可乱,可谓密矣。

王守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

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故言此以示之。

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植天下之大闲;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而利害之所不能夺,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

是以其祸患之方殷,固有可以避难而求全者矣,然临难自免,则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为,而彼有所不屑也。变故之偶值,固有可以侥幸而图存者矣,然存非顺事,则吾生以全而吾仁以丧,是悖德之事,而彼有所不为也。

彼之所为者,惟以

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

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

当国家倾覆之徐,则致身以驯过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趋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辞焉。盖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将效死以为之,而存亡由之不计矣。

值颠沛流离之余,则舍身以贻没宁之体者,其仁也!而彼即当之而不慑,视之而如归焉。盖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将委身以从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

是其

以吾心为重,而以吾身为轻。其慷慨激烈以为成仁之计者,固志士之勇为而亦仁人之优为也。视诸逡巡畏缩而苟全于一时者,诚何如哉?

以存心为生,而以存身为累,其从容就义以明分义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决也。视诸回护隐伏而觊觎于不死者,又何如哉?

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陈子龙《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

无后世之名,圣人之所忧也。

夫一时之名,不必有也,后世之名,不可无也。故君子不求名,而又不得不疾乎此。

夫子若曰:好名者,人之恒情也。故下士求名,人亦不得以为躁,但我恨其急一时之名,而非千秋万世之名耳。若君子则知所以审处于此矣。

以为一时之名,自我为之,而其权在人,苟我之聪明才力,注乎名则有名,而皆

倚人以为重,盛与衰我不得而知之,而此名而名者也;

千秋万世之名,自人为之,而其权在我,苟我之聪明才力,注乎名未必有名,而常修己以自立,高与下我将得而定之,此名而实者也。

名而名者,无之在于未没世之前,君子岂可以徒疾乎?

名而实者,无之在于既没世之后,君子岂得而不疾乎?

人之生也有爱有僧,故有幸而有名者,有不幸而无名者,至于身没之后,与其人不相接,则不可曰爱憎之所为也,而寂寂者竟如斯,则将何以自异于里巷之子耶?人之生也有失势有得势,故有幸而无名者,又有不幸而有名者,至于身没之后,与其时不相及,则又有非得势失势之可论矣,而泯泯者遂如斯,则又何以自别于草木之俦耶?

人之贵乎荣名者,贵其有益生之乐也;君子之贵荣名者,贵其有不死之业也。死而无闻,则其死可悲矣;死而可悲,则其生更可悲矣。是以君子抗节砺行,唯恐不及耳。人之以为没世之名者,是我身后之计也;君子以为没世之名者,是我大生之事也。死而无闻,则其死不及忧矣;死不及忧,则其生大可悲矣。是以君子趋事赴功,惟日不足耳。

人但见君子之为人也,誉之而不喜,毁之而不惧,以为君子之忘名也如此,而不知有所甚不忘也;不大言以欺人,不奇行以骇俗,以为君子之远名也如此,而不知有所甚不远也。

盖有大于此者而已,有久于此者而已。若夫营营于旦夕之间,是求速尽者也,好名者岂如是乎?

中晚明还有不少狂士戏作游戏八股,最著名的就是唐伯虎的这篇《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或疑后人伪托,不过该文出自晚明,到清初曾经尤侗润色则无疑)。题目摘自西厢记,于是就以张生的口气来若曰,全文如下:

想双文之目成,情以转而通焉。

盖秋波非能转,情转之也。然则双文虽去,其犹有未去者存哉。

张生若曰:世之好色者,吾知之矣。来相怜,去相捐也。此无他,情动而来,情静而去耳。钟情者正于将尽之时,露其微动之色,故足致人思焉。

有如双文者乎?

最可念者,啭莺声于花外,半晌方言,而今余音歇矣。乃口不能传者,目若传之。 更可恋者,衬玉趾于残红,一步渐远,而今香尘灭矣。乃足不能停者,目若停之。 惟见盈盈者波也,脉脉者秋波也,乍离乍合者,秋波之一转也。吾向未之见也,不意于临去时遇之。

吾不知未去之前,秋波何属。或者垂眺于庭轩,纵观于花柳,不过良辰美景,偶而相遭耳。犹是庭轩已隔,花柳方移,而婉兮清扬,忽徘徊其如送者奚为乎?所云含睇宜笑,转正有转于笑之中者。虽使觏修于觌面,不若此际之销魂矣。

吾不知既去之后,秋波何往。意者凝眸于深院,掩泪于珠帘,不过怨粉愁香,凄其独对耳。惟是深院将归,珠帘半闭,而嫣然美盼,似恍惚其欲接者奚为乎?所云渺渺愁余,转正有转于愁之中者。虽使关羞目于灯前,不若此时之心荡矣。

此一转也,以为无情耶?转之不能忘情可知也。以为有情耶?转之不为情滞又可

知也。人见为秋波转,而不见彼之心思有与为之转者。吾即欲流睐相迎,其如一转之不易受何!

此一转也,以为情多耶?吾惜其止此一转也。以为情少耶?吾又恨其余此一转也。彼知为秋波一转,而不知吾之魂梦有与为千万转者。吾即欲闭目不窥,其如一转之不可却何!

噫嘻!

招楚客于三年,似曾相似;

倾汉宫于一顾,无可奈何。

有双文之秋波一转,宜小生之眼花撩乱也哉!抑老僧四壁画西厢,而悟禅恰在个中。盖一转也,情禅也,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

入清以后,由于文字狱的压力越来越大,士子作文也越加拘谨了,随着乾嘉考据一派的兴起,作文解经变成训诂小学,明代制艺文章的风骨就再不复存在了。而由于八股出题限制于四书,四书的有限文字,到清代乾隆时就基本用尽,几乎所有的章句都有了现成的范文,这时的满清统治者不思扩大题源,或另易题材,反而越来越多的出些断句不通的题目,什么“王速出令反”(《孟子》有“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什么“君夫人阳货欲”(“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是《论语•季氏》的末句,“阳货欲见孔子”是《论语•阳货》的首句),就根本荒唐无比了。这类“截搭题”在满清中后期的大量出现,标志着有明一代辉煌的制艺文章经历了康乾时期的回光返照后,无可奈何的衰亡了。

郁郁乎文哉,赫赫我皇明!

苍鹰(cyjn)

共和国五十九年,丁亥正月癸卯

参考书目:

梁章钜《制义丛话》

徐健顺《名家状元八股文》

启功《说八股》

邓云乡《清代八股文》

几世寒雨几世风,人生状如大江东。

身似落叶香渺渺,心如飞鸿雾朦朦。

归魂何当留残迹,往事不堪觅旧踪。

世事而今浑如惯,空听古寺响晚钟。

UID160 帖子13391 精华95 积分68476 威望135 点 性别男 最后登录2009-4-14 查看个人网站

查看详细资料TOP

凌晨追梦

休眠版主

烽火散人

UID15216 帖子537 精华1 积分1315 威望1 点 性别男 最后登录2008-11-22 个人博客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沙发】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3-25 12:48 只看该作者

八股文到底具有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形式,这也是许多人,包括不少学者都未弄清过的,他们以为八股文必定会有八股,至少也要有六股、四股。他们不知道,文有八股这是一种标准的体式,是八股文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八股文初创时期,不过敷衍书理而已,其词简朴,其文短小,根本不分股,只如古文一样,依题之字面分两段或三段阐述其义理而已。故其时将八股文叫做经义。

永乐后期和宣德时期,八股格式虽已出现,但不常用,大多数两股四句,或对或散,尚无定式。不少八股文采用的仍是散体结构。

从正统到景泰、天顺的三十年时间里,八股格式开始普遍使用,不过仍不排斥两股、四股,甚至是散体结构的八股文。

到成化以后,八股格式才开始普遍使用,八股格式成为正体,其他均成为变体。在考场上若用变体考卷则会被视为不合式而被黜落。事关个人前程,士人们自然会遵循功令,写作八股正格之文,八股文到了这时才成了货真价实的八股文。前人语句,多对而不对,参差不齐,至成化后则裁对整齐,机调圆熟,纬以义法,文体已定。

这种状况也只维持了百来年的时间,到隆庆、万历之后,八股体式又被逐渐放弃我就这么有个性

UID15216 帖子537 精华1 积分1315 威望1 点 性别男 最后登录2008-11-22 查看详细资料TOP

Jonny

贵宾

UID17911 帖子2265 精华4 积分5884 威望4 点 性别男 最后登录2009-4-3 个人博客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板凳】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4-21 22:13 只看该作者

我今天算长见识了!我的群号:63558057(大武汉之家)

 

第二篇:明代八股文研究

明代八股文研究

主讲人:吴承学教授

教学大纲

序 言

第一讲、从八股文起源诸说看其文体特点

第二讲、八股文之形成及基本结构

第三讲、八股文形态举例

第四讲、关于代人立言

第五讲、 关于守经遵注

第六讲 关于八股文的语体

第七讲 八股文及其理论与文学创作

第八讲 八股文对明人心态之影响

第九讲 关于对八股文的评价

序 言

一、 何谓八股文:

明清“八股文”的名称最为繁多,如八比、时文、时艺、时义、制艺、经义、制义、四书文等。其中经义、制义、四书文的名称比较正式,但八股文却是最为人们所熟悉的称呼。

二、八股文研究的意义:

1、 八股文是中国古代文体中“臭名”最为昭著的一种文体,甚至“八股”的含义

已经远远超越文章学领域,而成为僵化、教条、死板、保守、顽固、无用、无聊的同义词。因此,八股文也就往往被悬置在学术研究的范围之外。 2、 八股本身是否有价值与对其研究的价值不可混为一谈。八股文毕竟是风行数百

年、关系到知识分子前途命运的文体。八股是对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生存状态影响最大的文体之一。不弄清八股文,也就难以深刻地研究明清文学,也难以真切地认识明清文人的生活状况与心态。基于这种原因,我们拟对明代八股文

文体及其影响进行粗浅的探讨。

第一讲、从八股文起源诸说看其文体特点

一、八股文起源诸说举要:

1. 源于唐代墨义说。

梁杰《四书文源流考》:“其源盖出于唐之帖经墨义”

周以清《四书文源流考》:“制艺亦称帖括,即唐帖经,亦称经义,即唐墨义。”

唐代的明经考试分为“帖经”与“墨义”, “墨义”是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问答。墨义之式是非常简单的记忆题目,完全没有考生自我发挥的余地,可以看出唐代的帖经墨义与明代八股文差别相当大。(参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三》所举“墨义之式”)

2.源于宋代经义说。

郑灏若《四书文源流考》:“四书之文原于经义,创自荆公。”

侯康《四书文源流考》:“神宗熙宁四年用王安石议,更定科举法,罢诗赋、帖经、墨义,??经义之兴始此。”

杨懋建《四书文源流考》:“自宋熙宁四年始用王安石之议,罢词赋,专用经义取士,而四书文以昉。”

刘熙载《艺概·经义概》:“经义试士,自宋神宗始行之,??今之四书文,学者或并称经义。”

八股文在文体上最直接的渊源是宋代的经义,这是学术界比较普遍接受的看法。

宋代的经义在体制上为八股之先导,但两者也有明显的差别。宋代经义依题作文,但仍可以自发己意,与八股文要代圣贤立言、守经遵注不同,在形式上也比较自由,并不严格要求对仗,虽有一定范文,却未形成固定的程式,所以宋代的经义尚未与古文文体分离。 3.源于儒家注疏说。

茅坤:“举业一脉,即说经也,??学者即其言而疏之为文。”

刘熙载《艺概·经义概》:“制艺推明经意,近于传体。传莫先于《易》之《十翼》。至《大学》以‘所谓’字释经,已隐然欲代圣言,如文之入语气矣。”

八股与传统的注疏体相同之处,都是为了准确地阐释经典,不同之处是注疏只要将原意阐述清楚就达到目的了,而八股不仅阐释,而且还要发挥,只是这种发挥又不能离开经典原意,要从心所欲不逾矩。

4. 源于骈文说。

阮元《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揅经堂三集》卷二))。

钱锺书《谈艺录》第四则附说四“八股条”。

八股文外在形态是句式相对的骈偶,所以从形式上看,说八股源于骈文是有道理的。但八股与一般的骈体不同,它本身是一种特殊的语体。

5. 源于曲剧说。

焦循《易馀籥录》卷十七)。

刘师培《论文杂记》。 卢前《八股文小史》第二章《八股文之结构》)。 以上说法只是不同文体之间结构相似性的比较,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体渊源研究。 以戏曲为八股之源者,主要是因为两者皆为代言体。但代人立言渊源甚早,绝不创于元曲,以元曲之代古人语气为八股入口气之源,并不准确。

6. 源于平话说。

黄侃《中国文学概谈》九《唐宋间作平话者》。

说八股文源于曲剧或小说,则主要因为它代圣贤立言,关于代人立言,其实并不仅是小说戏曲的专利。说小说戏曲与八股文创作手法方面有相通处则可,说八股文源于此则不免过分。

7. 源于律赋说。

清/汪之昌(《青学斋集》卷二五《四书文缘起》)

周以清《四书文源流考》 瞿兑之《骈文概论》之十六“律赋与八股”

8. 源于试帖诗。

毛奇龄《唐人试帖序》

臧岳《应试唐诗备考》

9. 源于唐宋古文说。

王闓运《论文法——答陈完夫问》

陈德芸《八股文学》第一章之二“缘起”

(台湾梅家玲)《论八股文的渊源》

以上是关于八股渊源的几种主要说法。此外,还有其他说法,如尚镕认为《韩非子》的《内储说》《外储说》是八股之源,日本学者铃木虎雄在《赋史大要》中提出八股文与宋代文赋的句式有关等。

二、从起源诸说看八股文的文体特点:

1、关于八股文渊源说法之纷纭,有助于我们了解八股文是一种综合性强、渊源复杂的文体。从科举文体的渊源来看,说八股文源于宋代经义是比较近于事实也比较近于文体本质的说法,也是学术界普遍比较认可的看法。

2、八股文这一文体综合和融化了古代许多文体的特点。(例见江国霖《<制义丛话>序》、金克木先生《说八股》、张中行《闲说八股文》)就传统文体内部而言,八股近于传统文体中“论”、“说”、“解”、“原”等一类论说文体。而就考试文体而言,八股之近源是宋代的经义,远源则可追溯到汉代的策问与对策。

第二讲、八股文之形成及基本结构

一、 八股文的形成:

1、学术界普遍认为,八股文正式形成于明代成化年间。

2、传统上一般把明代八股文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方苞《钦定四书文·凡例》、《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O集部总集类五方苞的《钦定四书文》提要):第一阶段为洪武、永乐至成化、弘治年间,第二阶段为正德、嘉靖年间,第三阶段为隆庆、万历年间,第四阶段为天启、崇祯年间。

3、“八股文”的内涵:

(1)明清官方颁布的文献,对此都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明史·选举志》对“制义”的概括:一是“代古人语气为之”,即为古圣贤立言,这是内容方面的特点;一是“体用排偶”,这是形式上的特点,并未解释何以“谓之八股”。

(2)八股文的体制格式,非常复杂,既有时代差异,也有各人差异,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格式。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试文格式》对八股文形成的过程及其具体形式作了比较具体的论述。顾炎武认为八股是成化以后才真正形成的,在此之前,经义之文,并无固定的格式。而嘉靖以后,经义文的格式又逐渐产生变化,再后来,甚至连儒生也不知八股的具体情况了。顾还提到“破题”、“承题”、“原起”和“大结”,对八股也没有进一步解释。顾还说“嘉靖以后,文体日变,而问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谓矣。”说明当时科举考试根本就没有要求写成“八股”。

(3)“八股文”其实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八股文其实也是结构形式多种多样,绝不是“八股”所能概括的,历来八股文的选本与评点对于八股文很少进行明确的分段,并标明段落之名,这正说明八股文的结构并无明确的规定。

二、八股文的主要构成部分:

1、题目:题目是主考者所出的,对八股文写作起了主导和制约作用。八股文的题目出于《四书》,或一句,或数句,或一节,或数节,或一章不等,题目通常是不完整公布的。例见《钦定四书文》中“管仲器小哉 一章” 、“由尧舜至于汤 三节”、“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一匡天下” 等。

(2)“截搭题”(或称“搭截题”、“割截题”等):八股题目中最为人所批评的是截搭题,与元、明两代的“《春秋》合题”之法关系密切,是由此衍变而来的,这种合题的制作,完全是为了科举考试,而合题的特点,就是“通活法以求义”,“推其正变无常,纵横各出”。(例见梅之熉《春秋因是》)合题的本义与流弊(例见梁章钜《制义丛话》卷二十四、《制义丛话》卷二十二)。

(3)“简缩题”:只写出题目的头尾部分。例见王鏊《武王缵大王??及士庶人》、吴宽的《不幸而有疾??景丑氏宿焉》、汤显祖的《故君子可??其道》等。

2、八股文的基本结构:

(1)破题 起首通常以二句或三句散体文先说破和点明题目要义,称为破题,这是一种固定的程式。 (1)题目的分类法:长题、小题、单句题(从其长度而言)就其题意而言:大题、小

(2)承题 一般是用三到四句散体文,承接破题的意义而加以说明、补充、承接而下,引申而言,使之更晓畅。承题与破题关系密切,可以看成是文章的同一部分。

(3)起讲 也称小讲、原起。起讲也是用散体文来写的,起讲较深入说明题目的用意,概说全文,笼罩全局,是正式开始议论的部分。

(4)入题 又叫入手、提笔、领上,领题,是从上文引到本题,以便开始议论。

(5)起股 又叫起比、题比、提股、前股。开始发议论,其形式则用对称的句式进行,形成排偶之势。

(5)出题 用一句或几句散句提出论述的分题,让议论内容得以深入。

(6)中股 又叫中比,排偶句式,往往是全文重点。

(7)后股 又叫后比,排偶句式,是对中股的补充,写其未尽之意。

(8)束股 又叫束比,排偶句式,用以回应,提醒全篇而加以收束。

(9)大结 全文的结束语,对论述加以总结,口气又一次回到作者本人,也叫“出口气”。

除此之外,在各股之间,有时还有一些散句,叫“过接”,起一种粘连或连接作用。

3、八股文结构技巧的有关论述:

(1)、八股文体制有一个形成与演化的过程,不同时期的八股文体制可能不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另外,八股文体制也不绝对,股数或多或少是个变数,入题、出题也不一定非有不可,但破题、承题、起讲和大结等基本格局却是不变的。参明/徐常吉的论述(《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卷一百八十“经义部”)

(2)破题的重要性:八股的作法,首在破题。参刘熙载《艺概·经义概》、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二《破题》。八股的破题是对传统技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古人关于破题有一套专门的技巧和术语,参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之九“破题”。

第三讲、八股文形态举例

一、 典型的八股文结构形式:

分析王鏊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附原文)。 此文是对孔子原话和朱熹集注的进一步阐释,其语言风格与文章结构都非常规范,可以说是典型的八股文体制。

二、 题目对结构的制约作用:

就八股文题目本身意思的层次而言,可分为单题式、两扇题、三扇题、四扇题等。

1、两扇题:陈献章《“古之为关也”一章》(附原文)这是全文的重点便是将古人今人之关作为对比。以“古之为关”和“今之为关”各为一扇。两扇之间,语气相对,但不重语词的严格对仗。唐顺之《“君子喻于义”一节》(附原文),全篇为圣人立言,中间两大扇,分别就君子喻于义与小人喻于利进行对比分析。而两扇之间的对仗比较讲究,两大扇就如一对长联。

2、三扇题:李东阳《“由尧舜至于汤”三节》(附原文)三扇之间,语气相对,暗含对

仗关系,只是语词对仗不求工整罢了。

3、四扇题:岳正《“今夫天”一节》文中分别写“天”、“地”、“山”、“水”四扇,并以天对地,山对水,两两相形。

4、五扇题:略。

第四讲、关于代人立言

一、“代言体”源流:

“代人作语”是中国古代诗文创作中常见的情况:

1、 曹丕、曹植的《代刘勋妻王氏杂诗》

2、从考试文体来看,代人立言在宋代经义已经出现(例见梁章钜《制义丛话》卷一)。

3、宋人经义确有代古人语气者(陈子直的《夫子与点如何》、蔡德润的《君子之教如时雨》,见宋/魏天应《论学绳尺》卷三“以心会道格”)只不过这在宋人经义中仅是众多表达方式之一,而不像明代八股文那样是必要的格式。可见因为小说戏曲之代言体而判定为八股之源是不妥的。

4、明人也以“代言”体为普遍的文章作法。(例见董其昌《论文》 “代”字法,见《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一百八十卷经义部)

二、 八股文的代言体:

1、代人立言是八股文的基本体制但不是绝对的定制。(例见《钦定四书文》所选诸文)它应该是在长期八股考试中逐渐形成并普遍应用的范式。

2、八股文中的“代言”,首先是代圣贤立言,但后来题目出多了,就不限于此,代言的范围就越来越宽,代言的难度也就越来越高。(例见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七章《八股文、试帖诗概纪及举例释义》,三联书店,19xx年第1版第227页。)

3、八股文的代言体,与叙事文学创作之构思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八股文体与小说戏曲是相通的。(例见钱锺书《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19xx年版,第32页“附说四”所论)

4、八股文的代言体,在心理分析方面的特点。(例见毛际可的《骄其妻妾》,吕留良《天盖楼偶评·小题观略》“下孟”;蒲松龄《早起》,盛伟编《蒲松龄全集》第二册,《聊斋文集》卷十《聊斋制艺》,学林出版社总1403页。)

5、杰出的八股文作家,也可突破代圣贤立言的樊篱,需注意八股文写作的这种复杂性。例见明/赵南星《“胁肩谄笑”二句》。

第五讲、 关于守经遵注

一、何谓守经遵注:

守经遵注是八股文体制的另一个特点。经与注就是八股文考试的标准。经义的文体,要

求平实典雅,不许出现浮华险怪之体。离经叛道者,不但永远失去考试资格,而且录取的考官也将承担责任,受到严惩。例见《明会典》卷七十七《科举·科举通例》嘉靖十七年及十八年条。

二、有关守经遵注的各种情形:

八股取士是以《四书集注》为标准的,但实际考试的情况也十分复杂。例:

1、 梁章钜《制义丛话·例言》及十三至十五卷所录诸文

2、 唐顺之的《“尽信书”一章》(《钦定正嘉四书文》卷六)。

我们要注意对于朱子集注体例和守经遵注的复杂性的研究,不能因为八股文考试守经遵注,就以束缚思想一句话概而论之而不愿深入再作分析。

第六讲 关于八股文的语体

一、 八股文的语言风格:

1朝廷对八股文的语言风格有特别的要求。例见《明会典》弘治七年令等(《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第一百八十卷“经义部”。有人认为八股文受到唐宋古文的影响,假如从语言风格来看,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是宋代古文的确就是“纯雅通畅”,而反对“浮华险怪艰涩之辞”的。

2、八股文从文体来看,近于传统文体中的论体,是对儒家经典的体会、阐释和发挥。从语体来看,八股文综合了中国古代骈散两种语体

二、

八股文的对偶: 1、八股文的对偶是相当灵活的,可以比较严整,也可以非常随意,例见艾南英《心之2、八股文的对偶句还有故意用相同字眼的,例见汤显祖《故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汤

3、 八股文的对偶与四六文的差异是非常明确。它不尚藻采,也不重用典,而且也绝官则思》(《钦定启祯四书文》卷九)、周思兼《“邦君之妻”一节》(《钦定正嘉四书文》卷三) 显祖全集》诗文卷五十一,徐朔方笺校,北京古籍出版社19xx年版,第1679页。) 对不是严格的对仗,也不避重复的字句,可以说是非常特殊的“八股风味”。

三、 八股文的语体:

1、八股文体是中国古代特殊的文体,它的语体兼有骈散。它是似骈非骈,似散非散的文体,是骈散两种语体的杂交。

2、八股文体“罗嗦”重复的表达方式,源自《四书》。分析《大学》、《中庸》、《论语·述而》、《论语·颜渊》)《孟子·梁惠王下》等片断。《四书》中的许多对偶句,仅是以意思相对而不是追求语言形式的整齐,八股文的语言风格是渊源《四书》的,因此风格古朴。

3、追求古朴对偶的风气,在宋代已经开始了。八股文语体之源,从远处看,可追溯到儒家经典;从近处讲,则是受到宋人风气的影响。

第七讲 八股文及其理论与文学创作

一、八股文形成巨大影响的原因:

在明代所有科举考试文体之中,八股文的影响最大。这是因为在明代众多的考试文体之中,经义考试最受重视的。参王鏊有关论述(见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四十《礼部二·贡举》引)凌义渠有关论述(见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四十《礼部·贡举》引凌义渠《正文体疏》)

二、八股文在明代影响的主要方面:

1、 对于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1)对于作家来说,八股对于古文的影响可能是一种不自觉的影响。(黄宗羲《南雷文约·明文案序上》、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程文”认为严重影响和束缚了士人的创造)唐宋派诸家都是八股的好手,善于将古文笔法融合到八股文写作之中,以提高八股文的文体品位。但是由于他们日夕揣摩八股文,八股文的技法与思维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其古文写作。例见黄宗羲《明文案序上》、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文学略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xx年版,第245页)评归有光古文

(2)八股文对于明代诗歌也产生影响。袁枚《随园诗话》卷八论明诗、吴乔《围炉诗话》卷六论明诗(《清诗话续编》)

(3)八股不但影响诗文,对于明代的戏曲也有所影响。王骥德《曲律》“论曲禁第二十三”、徐渭《南词叙录》、元代倪士毅的《作义要诀》、沈德符的《顾曲杂言》 “大头脑”说、李渔“立主脑”说等。

2、八股文理论与古代文学批评的关系。 可以说,八股文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基本上是消极的,但八股文理论却比较复杂,它

(1)八股理论与古文理论是双向影响的。八股理论是基于传统文章学理论的,许多八股大家也正是以古文理论来阐释八股技法的。例如茅坤《文诀五条训缙儿辈》。

八股文理论带有强烈的实用色彩,但有些观念与术语和其他文体批评也是相通的。如沈位论八股文技法(《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第一百八十卷“经义部”之“经义部总论”)、钱锺书先生《谈艺录》七十二则“诗与时文” “诗学亦须取资于修辞学”论等。

(2)八股文的写作,虽然无论已经规定好了内容形式,但在具体写作中,不同的人结果差异非常大。如何既别出心裁而又不离经叛道,确是非常微妙的技法。讲究这种技法也就导致八股理论的兴盛。八股文及其理论的兴盛,使明清文学批评出现新的风气,这就是对于艺术作品的结构乃至字句篇章之技法理论空前重视,技法理论也日趋细密和完整。

(3)八股文理论对于明代的文学批评也产生深远影响。与八股文理论同步,明代文学批评也相当重视结构技法,对于文章之抑扬、开阖、奇正和起伏等甚为重视。同时,众多八股文选本及评点,也促进评点学之盛,如茅坤评点《唐宋八大家文钞》。

对于古代文章学、技法理论产生的影响却难以断然否定。

第八讲 八股文对明人心态之影响

一、 八股文对明人心态的影响:

1、八股文给文人带来荣华富贵的同时,还予文人强烈的精神苦闷和焦灼。艾南英《前历试卷自序》(《明文海》卷三一二。中华书局19xx年影印本第3215页)中讲述了参加科举考试时的种种非人遭遇。

2、八股文对于文人心灵的冲击要比其他的科举文体明显而且强烈得多。一方面,明代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时代,个性解放的思潮冲击着作为晚期封建社会精神支柱的程朱理学;而另一方面,他们走向仕途的唯一出路却完全赖于以程朱理学为基调的、严重束缚个性的八股文体。这种强烈的反差是其他时代的文人所未曾经历过的。例见晚明文人曾异撰诸文,如《卓珂月〈蕊渊〉〈蟾台〉二集序》(《明文海》二百五十五)、《答陈石丈》(《尺牍新钞》卷一)、《与丘小鲁》(《尺牍新钞》卷一)、傅占衡的《吴、陈二子选文糊壁记》((《明文海》卷三百五十二)

3、明代文人对于八股文大抵反映出非常矛盾的心态,明人并非不知道八股之无用,但既然它是通往功名的唯一道路,只好知其为不可而为之了。如归有光(参《震川先生集》卷五《跋小学古事》、《震川先生集》卷七《山舍示学者》、《震川先生集》卷二《会文序》,《群居课试录序》等文;谢肇淛在《五杂俎》卷之十三之语;袁中道《与梅长公书》(《珂雪斋集》卷之二十五)

5、明清两代,八股文选本非常盛行。这类选本为士子熟悉八股文体和基本技巧,提供了范本。于是许多人为了走捷径,只读这些与应试有关的时文选本,出现考经义而不读经书的怪现象。八股文取士也影响着当时士人的读书生活和知识结构。一些人尽管获得科举成功,但在现实生活中却缺乏应有的知识。例见周顺昌《第后柬德升诸兄弟》(《冰雪携》)文。

二、八股文与明代政治关系。

1、明代许多文人集团的创立与科举和八股文有关系(陆世仪《复社纪略》中有关论述)不少文社带有强烈的实用色彩,也就是说,它们其实是研究时艺的文人集团,可称为八股文写作研习小组或研究会。如袁宏道组织的南社其实就是研究时艺的文社。复社的建社初衷也主要是揣摩八股,切磋学问,后来逐渐壮大并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2、有些考官,利用八股文的题目暗喻时事,或讽或谀。例见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十五“出题有他意”、顾炎武的《日知录》卷十六《题切时事》。考官们偷偷趁出八股文题之机,或以之讽世,或以之媚上,以八股文来干预时政,给八股文这种沉闷的形式,增添一丝政治色彩。

第九讲 关于对八股文的评价

一、 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1、明清时代,有些学者对八股文评价甚高。

比较正宗的文学家通常是鄙视八股的,而富有创新精神如性灵派等人却是高度评价八股

文的,如李贽《焚书》卷三《童心说》语、袁宏道《诸大家时文序》(《袁宏道集笺校》卷之

四)、王思任《唐诗纪事序》(《王季重十种·杂序》)清代也有学者是把八股看成明代文章的代表文体的,如焦循《易余籥录》卷十五(《丛书集成续编》第91册子部)焦循认为一代有一代的代表性文体,明代是以八股文作为代表的。

2、八股文受到更多的是批评和鄙视。

明代人对于此已有非常激烈的批判。例见成化年间进士吴宽《送周仲瞻应举诗序》(四部丛刊本《匏翁家藏集》卷三十九)、明/庄昶(《送戴侍御提学陕西序》)等。

清代不少文人鉴于明王朝之倾覆,对于八股文尤其深恶痛绝。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拟题》、廖燕(《明太祖论》)等。

二、 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的原因:

1、出现对于八股文评价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不但是因为批评者考察问题角度、立场的差异,实在也是因为八股文本身固有的复杂性所致。

2、明清时代选用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这是带有必然性的选择。八股文正是一种标准化的论说文体,这种标准化正是为了选拔人才的某种“客观性”。而这种“标准化”与“客观性”往往正是戕害作者的创造性与个性化的杀手。

3、从中国古代科举史来看,几乎每种考试文体都可能出现流弊,同时不管什么文体考试,也都选拔过一些优秀的人才,八股文也不例外。

4、由于八股文所处的明清时代,面临着封建社会的最后崩溃,封建社会的弊端至此反映得最为明显,八股文的一切弊端与罪过也就显得特别严重。八股文的一切弊端,都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八股文对于人材造成了影响和戕害,但其情况与程度也是因人而异。(袁枚《随园诗话》卷七)

5、对于八股文影响的研究,须持知人论世的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明张朝瑞辑:《皇明贡举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69册。

张弘道、张凝道《皇明三元考》,《北京图书馆影印古籍珍本丛刊》本。

明俞汝楫:《礼部志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徐学聚辑:《国朝典汇》,《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66册。

《成化十一年会试录》,《北京图书馆影印古籍珍本丛刊》本。

宋魏天应编:《论学绳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谢枋得编:《文章轨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经义模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倪士毅:《作义要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王充耘:《书义矜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俞长城:《一百二十名家全稿》

方苞:《钦定四书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孙维祺辑评:《明文得》,康熙四十七年金陵两衡刻本。

顾炎武:《日知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排印本,2000。

吕留良:《吕子评语余编》,《四库毁禁丛书·经部》第8册。

吕留良:《吕晚村先生论文汇抄》,清康熙五十三年吕氏家塾刻本。

梁章钜:《制艺丛话》,上海:上海书店排印本,2001。

周作人:《论八股文》,《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附,北平:人文书店,1932。 卢前:《八股文小史》,上海:商务印书馆国学小丛书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民国丛书》本。

郭绍虞:《语文通论》,《民国丛书》本。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

钱锺书:《谈艺录》(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

启功、张中行、金克木:《说八股》,北京:中华书局,1994。

邓云乡:《清代八股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增订本),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北京:三联书店,199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