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1

新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

一、案例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

(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据统计,19xx年我国城市人口约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xx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

个省,1992-19xx年共清查出各类土地违法案件32万宗,违法用地面积达500平方公里,浙、粤、桂3省区违法占用耕地达753300公顷。晋、辽、浙、津、鄂、闽等省,清查出各类土地违法案件41627宗,违法用地面积7687公顷。在土地资源短缺的江苏省,1993-19xx年便查出违法用地8010宗,违法用地面积达3445公顷。这种大规模的集中占用土地和违法滥用土地,不仅远远超出了经济建设的正常需求和实际可能的开发能力,而且是外延发展、粗放经营、以牺牲大量土地资源为代价的。由此由此可见,违法用地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

(三)城市土地闲置与撂荒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基本建设规模的大幅度增长,一些地方出现了城市土地闲置,甚至撂荒。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统计,全国共清查出非农建设闲置土地600平方公里,为19xx年全国各项建设用地总量的27.3%,其中耕地270平方公里,占45%。另外,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统计,目前我国因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废弃地累计约为133300平方公里。其中70%左右为耕地;全国因兴修水利、修筑铁路、公路等建设活动废弃的土地及农村坑塘、建筑取土等零星废弃土地约为100000平方公里,这之中耕地也占到50-70%。

除此之外,城市用地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增长,乡镇企业建设过于分散,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等都加剧耕地的减少。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在连续五个关于农业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提到了要保护好耕地的问题,并在20xx年十一月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规定》在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建立完善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的责任制度 ,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实施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温家宝总理也明确指示一定要保证18亿亩耕地的红线。

从公共政策取得的效果来看,到目前为止,规定也已经颁布有几年时间了,但是成效却并非十分明显,各地方强行占用耕地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很多都是在地方政府的默许下经行的,耕地的红线正在一步一步的向后退。从当前的形式来看,不管红头文件怎样高调呐喊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极端重要性,也无论中央政府怎么用财税支持和激励,农业和粮食耕地却像一个垂暮老人,无可奈何地走向黄昏。那么为什么在中央政府重拳出击的背景下还不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呢?到

底是什么敢挑战政府的权威。

公共政策执行效果不明显即耕地保护困难的原因分析:

观点分析一:粮食价格过低

尽管国家这几年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20xx年开始取消了农业税,并对种地农民经行了粮食补贴,但是细细算来每亩地各种补贴加在一起也就几十百把块钱,平均摊到一斤粮食里只有几分钱。稻谷的价格19xx年就被定在9毛钱一斤,但种子、化肥的价格却年年爬坡,到20xx年,中央才决定把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提高了3.3%和10.53%,但同一时期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指数却上涨了20.28%,大家都知道茅台酒的价格让大多数普通民众望而却步,它的主要原料是粮食,而粮食成本尚不到20元钱。东北大米现在出口日本,离岸价只有2.4元一斤,日本超市里的农产品价格,发现有的大米品质跟我们东北大米差远了,但它一般都卖几十块钱一斤,最好的大米卖人民币99元/斤。谁都不会相信,一瓶麻油竟然比一瓶矿泉水还便宜,一袋金灿灿的稻谷还抵不上一包中档香烟的价格。然而这是事实。农民兄弟的生产积极性也受到了严重的抑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土地,越要越多的人减少了对土地经行农业方面的投资,从而转向其他方面,也因此越来越多的耕地被无情抛弃。

观点分析二:地方政府对政策执行的效果与要求的严重脱节

现在全国各地农业占GDP的比重,普遍快速萎缩。据不完全统计,最多到20xx年,农业在整个GDP中的比重会降到6%以下。尽管如此,仍没有一个地方政府满足,而是想借助产业结构调整,把农业“赶尽杀绝”。很多地方领导人口头高喊“重视”农业,要花大力气保护耕地,但是都从内心深处把农业作为拖累本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包袱。黑龙江著名的三江平原,那里一直是国家的粮食主产区。70个产粮大县当中,居然有43个县财政收入不足亿元,21个县还没摘掉贫困县的帽子,绝大多数仍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维持基本运转。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那样:全国有八百多个产粮、产棉大县基本上都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弱县、人民穷县,干部孬县”。再看看全国百强县,像无锡、江阴、昆山等,这些富得流油的市县,没一个是靠搞农业“发迹”的。地方政府为什么要消灭农业与农村?原因就在于农业对GDP的贡献已微不足道。发展速度上不去,衡量干部政绩的主要指标达不到,地方领导人很难受。更主要的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领域给

地方政府的财政贡献基本没有了,反成了地方财政支出的重大包袱。这里就出现了不同价值选择的矛盾,是顾全大局以人民的长远利益为重还是自己以的政治前途为纲。对于大部分地方政府来说,显然,什么国家安全,什么粮食问题,政绩永远是第一位的。

观点分析三:土地所能带来的收益极其廉价,农民不爱惜

正如第二条所说的那样,由于农业带来的收益实在是太为有限,所以不管怎么打击,农民不在乎,集体不在乎,地方政府的干部也不在乎。为什么?因为农村土地实在是不值钱。

如今国家越来越严格地为保卫耕地面积的“红线”而严厉打击非法使用土地的行为,但不管怎么打击,农民不在乎,集体不在乎,地方政府的干部也不在乎。为什么?因为农村土地实在是不值钱。

二、问题与思考:

(一)如何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对这一公共政策加以解读和评估?

(二)对于耕地保护问题,如何使地方政府从“消极怠工”到积极应对,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从而转变我国当前耕地保护的现状?

三、案例分析与问题探讨:

(一)首先,政策问题的认定来说,我国的中央政府还是比较及时准确的做出了反应,该政策问题的产生原因是:有一定的客观原因造成的,即资源分配失衡(耕地资源分配问题)成为了该问题的“引发机制”。在资源分配失衡的情况下,损益地区和利益集团为获取资源必然引发政策问题,在这个案例中这种冲突就具体表现为以粮食生产为目的的对耕地的使用与以盈利为目的的对耕地经行占有的矛盾。但是抛去这些繁琐的具体的矛盾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最为根本的产生原因还是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之间是矛盾造成的,那就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对生产资料的经行重新分配的需求和继续保护耕地以确保粮食安全之间的新的矛盾。我国政府机构的相关部门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经行了合理的政策问题认定,可以说在公共政策动态运行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即政策问题的认定上我国上级政府还是做出了明智的价值判断。

但是,在下一个步骤——政策规划过程中却并非十分完美,例如,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的颁布过程中安全未能遵循可行性原则,这一实践原则。该政策方案没能准确考虑到政策调试对象的利益分配问题,不要说侵占耕地的开发商们了,就连地方政府都不愿去接受这份自己砸自己脚的“苦差事”,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很多地方政府每年都有招商引资的任务要完成,而要吸引外资莫过于廉价的土地和税收,而现在又要去保护耕地,这真的让地方政府很是左右为难。所以说,在这一点上,上级政府未能作出比较合理的规划,比如如何处理吸引外资与保护耕地的矛盾等。当然了由于该政策问题结构质量不良,政策问题的层次也比较宏观这都加大了对该政策问题的认识难度,中央政府未能作出一个十分完美的规划也无可厚菲。

最后的一个环节就是政策的执行,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发挥实际作用,解决政策问题的关键之一,更是政策评估与修订总结的现实依据,切不可小视。很明显该《规划》在政策的执行这一环节出现了很大的偏差,甚至出现了地方政府与上级政府唱反调的现象,原因我们也已经提到了,那就是农业利益的低下与地方政府渴望取得业绩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正是由于这一个动态运行环节使得该政策问题的效果大打折扣,由此也可以看得那种认为政策科学和政策分析应该致力于研究政策方案的制定,而政策执行则属于行政学研究的范围的观点是多么的滑稽可笑。

(二)解决方案:根据以上的分析,从公共政策学的角度,可以给出相应的以下对策:

第一,借鉴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等国的先进农业生产经验,进一步完善政策的可行性,尽可能的给人民带来更多的收益,使农民自觉的保护好耕地利用好耕地。比如,在现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财政对农业的倾斜,降低粮食的生产车成本,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医疗制度等,改善农村居住条件等。完善政策规划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像美欧等先进的农业现代化国家到目前为止已经为农民配备了比较完善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这就使他们真正的提高自己的生产积极性,毕竟农民才是三农问题的主题,政府要想实现公共政策决断的科学化合理化,在考虑保护耕地的同时,要坚持全面的原则,看到政策问题的相关性,注意到它连锁性的影响,只有这样耕地才可能会得到广大农民兄弟的爱戴和珍惜。也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政策的有力实施。

第二,提高农产品价格。与其说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不值钱,不如说是耕地上的农产品不值钱。所以只有通过农产品提价,特别是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来让农民获得基本收入,形成农业繁荣与农民富裕的良性循环,才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个长远办法。例如美国,平均每个农户每年大约能从政府得到1万多美元补贴;在日本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和一个教授差不多。他们对农业的补贴力度可想而知。这就要求国家进一步在政策上加大对农村的倾斜,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经济体制长期受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总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换取工业相对较快的发展,“工农剪刀差”问题已经十分突出。这就要协调好工业和农业的利益分配问题,鉴于价值,利益的多元化,单凭任何一方的观点都可能带有主观片面性,这时候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构的态度将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在政策认定的过程中必须旗帜鲜明的提出要加大对农业的倾斜,要让各方认识到加大耕地保护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价值认识的共识。通过这样的政治互动,就能促进各方对政策的理解,从而实现政策的顺利实施。

第三,极大对非法占用耕地行为的处罚力度。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相配套,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为政策执行的规范化提供法律基础。

第四,进一步加强政策执行队伍的组织化建设,构建科学的管理系统,明确目标,责权,计划,和考核监督,使组织成员建立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在政策颁布以后对消极怠工的地方官员给予严厉的惩处,确立明确的赏罚机制,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在此案例中,对那些视中央政策于不顾的地方政府加大督促力度,和考核力度,必要时给以相应的党政处分,以儆效尤。

综上所述,只要决策部门对耕地这一公共政策问题达到准确的认定,合理全面的规划,系统有效的执行,耕地保护的问题将不再是一件难事,我们也相信我们的政府有这个决心和能力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手段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耕地,保护好我们子孙后代的明天。

 

第二篇:案例分析范本1

以诚相待,重塑生活自信心

——社区矫正对象彭某个案分析

一、 基本情况

彭某,男,19xx年x月x日出生,汉族,原中共党员,出生地湖北省天门市,大学文化程度,原武汉钢铁工程技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计控公司工程技术部工程项目管理员,住武汉市江岸区金桥大道后湖华庭3-3-401室,户籍所在地为江岸区后湖派出所。20xx年x月x日,因受贿罪被武汉市青山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50,000。刑期自20xx年x月x日至20xx年x月x日止,彭某于20xx年x月x日到我所接受社区矫正。

二、背景资料

1、家庭情况:彭某妻子,现已退休;彭某的儿子在上海经营自己的公司,妻子退休后随儿子一起在上海生活,彭某原本打算退休后也去上海,但由于目前正在接受社区服刑,被限制外出。彭某的监护人由其姐姐担任,其姐原在机关工作,现已退休。

2、生活经历:彭某早期有较长时间的生活在部队,接受过很长时间的党的教育和思想熏陶。退伍后,一直在案发的单位工作至今,曾担任武汉钢铁工程技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计控公司工程技术部工程项目管理员,是单位的技术骨干。儿子在上海经营自己的公司,彭某每次提到儿子的时候总是非常的自豪,自己出事后,儿子本打算回武汉,方便照顾彭某,但彭某不想阻碍儿子的发展,要儿子不用担心。出事前,彭某的人生一直都比较顺利,过着旁人羡慕的生活。

3、人际交往:彭某是湖北省天门市人,案发前也一直居住在武汉市青山区。由于原小区大部分居住的是单位老同事,出事后,担心邻居和友人异样的眼光,便搬离了原居住地。现在所居住的小区,彭某没事基本上不出门,并特意请求司法所不要将他的事情在小区宣扬,强调自己好面子,不能忍受被人指指点点的生活。出来这事,已经觉得在以前的朋友和亲人面前抬不起头,现在只想平平静静的过日子,等到矫正期过了,回上海,一家人团聚。

三、犯罪情况

1、犯罪事实:彭某在担任武汉钢铁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计控公司工程技术部工程项目管理员期间。在所负责的工程项目中,为他人谋取利益,于20xx年下半年至20xx年x月期间,先后多次收受与供货业务往来单位的人民币128,000元,经法院审理后,被告人彭某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50,000元。

2、对刑罚结果和社区矫正的认识:彭某刚开始被判刑后,一直情绪比较低落。对判处的结果有争议,觉得判罚刑期太长,判罚过重。彭某认为,有很多的行为比他更严重,却没有受到制裁,自己就是比较倒霉。对自身触犯法律,不以为然,缺乏对法律尊重和法律意识淡薄。虽然对判决有以上抵触情绪和不满,但彭某觉得结果已经不能改变,自己也只是宣泄一下,对社区矫正刑罚执行方式自己表示能够接受。

3、剖析犯罪原因:彭某认为自己的罪错行为是因为自身倒霉,是受大环境影响和上级的牵连所致。但我们却认为彭某的犯罪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并不是自身倒霉,而是其对法律知识的缺失或藐视法律造成的,在案发后彭某从没有正式过自己确实通过自己职务的便利多次收取他人钱财共计人民币128,000元,谋取个人利益的犯罪事实。说明彭某的内心深处认为利用自己职务,方便他人,别人再给以适当回报是很正常的事。根本就没意识其行为已经触犯的法律,触犯法律的后果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四、生存情况

1、社会适应情况:彭某自搬迁都新的小区以来,出门很少。平时没事自己在家里上网、炒股,没有主动融入新环境的意识表现。案发后一直在家,主要是靠自己以前的积蓄维持生活。目前,由于彭某在自身领域技术较强,获得朋友的认可,在朋友开办的公司担任项目经理,全权负责工程的谈判、技术指导。并且,彭某原单位给予彭某政策照顾,帮其办理了退休手续,每月退休工资3000多元。

2、求职或求学意识:从每次和彭某聊天中,可以看出彭某对自己专业领域的技术非常的感兴趣,话语间洋溢着自信,求职意识比较强。目前,彭某在朋友的公司工作,发挥自身专业优势。

3、思想观念问题:

(1)社会关系交往情况:彭某承认自己好面子,在案发后和自己以前的老同事基本上断绝来往,仅与几个要好的战友联系比较密切。搬到新的小区刚开始除了必要的生活需求,基本不出门。后来心

态慢慢的调整,在小区散步期间与周围的邻里熟悉,开始融入新的环境。

(2)经济自立意识和就业观念:因为不能在身边照顾,彭某的儿子一直想在经济上给父亲较大帮助,但彭某一直拒绝,经济自理意识较强。前期没有工作时,彭某利用自己以往的积蓄维持生活。后来,也利用自身技术优势顺利在朋友的工作找到工作,不但从经济上保障其生活,更重要的是实现自身的价值。

五、风险评估:通过对彭某个人资料的收集与评估,彭某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而犯罪。其犯罪主观恶性不大,重新犯罪的可能性小。在对矫正对象进行《矫正对象风险评估综合评分表》的测试后,测评结果评定彭某风险等级为初级。

六、矫正方案与措施

通过对矫正对象的成长、家庭和生活环境的了解,我们坚持从工作实际出发,从案主的客观情况出发。针对案主面临的心理、行为、人际关系等诸多问题,采取了“耐心疏导,排解不良情绪;强化法制教育“的矫正方案,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1、“耐心疏导,排解不良情绪”:针对彭某情绪低落、焦虑、封闭的的心理。我们本着保密、尊重、接纳、同感的工作原则以及合理认真倾听彭某的真实想法,使彭某的情绪得到适当的宣泄。然后通过与彭某的沟通,让其放松心态,积极面对以后的生活。并指出固步自封只能阻碍自己以后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生活,鼓励其多外出走走,调节心态。

2、“强化法制和道德教育”:彭某表现出对现实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偏差,认为判罚过重,刑期较长。通过帮助彭某接受现实纠正认识偏差,指出其犯罪事实,触犯法律的后果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使其正视自己的错误,做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通过和矫正工作人员的互动,加强其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加强思想道德学习,增强其综合素养。自觉放弃原先的错误认识,强化正确合理认知,回到现实中去,完善自身社会功能。

具体措施如下:

一、严格按照矫正工作的程序规定,实施“面对面”接收,详细了解矫正对象的家庭生活环境。

二、向其宣读矫正期间应当遵守的纪律规定,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定期汇报活动情况,每月以书面形式汇报思想状况。

三、对其进行心理帮扶,排解其不良的情绪。

四、定期开展集中教育学习,强化其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学习。

五、确定后湖苑社区詹某为其矫正志愿者,对其生活进行适当的照顾,与其进行思想交流。

六、定期走访,掌握其思想动态,根据彭某个人情况对矫正方案进行及时的调整。

七、矫正效果

彭某在接受社区矫正近3年的时间里,由刚开始的情绪低落,判决的不服负面反映到现在积极面对生活,走出心理阴霾,重塑人生坐标。现在的彭某到所里报到是不再唉声叹气,话语间可以感受到彭某

生活自信心的回归。从一个自怨自艾的犯罪分子成为现在公司的技术骨干,人生华丽转身。

八、工作体会与反思

虽然本个案取得了一些成功,如何将矫正对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目标和措施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个性化教育矫正的过程中,使其成为个性化教育矫正的血肉,成为矫正过程的灵魂;反思如何在矫正工作人员与矫正对象之间形成一个“矫正共同体”,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反思如何引导矫正对象在矫正过程中,去经历、动体验,去感悟,去发展……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通过反思,对矫正工作中的得失与成败进行总结、回顾、分析和审视,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不断丰富个性化教育矫正的手段,逐步开拓个性化教育矫正的思路,积极探索和解决个性化教育矫正中的一系列问题,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效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