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格式范文

论我国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存问题及对策

——从专业社工的角度看待城市流动人口服务

社会工作专业10级班 指导老师:XX XX学号XXX学员

内容提要:流动人口大量出现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及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必然产物,是我国进步与发展的重要表现。一方面,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跨地区、跨行业流动现象日趋普遍,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镇,给城镇带来了社会治安、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流动人口本身存在希望融入当地社会、期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期望与需求。然而,目前我国在对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在多领域仍存在空白,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流动人口;城镇基层;管理服务;问题对策

流动人口是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下相对一地户籍人口而产生的概念。比较规范的“流动人口”,主要是指那些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另一地区滞留、居住、从事各种活动的人口,其中绝大多数是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城务工经商的富余劳动力。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的流动人口已超过2.6亿,占到总人口13.39亿的19.4%。他们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在繁荣市场、丰富人民生活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城市的运转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流动人口管理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不仅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直接影响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成败。

一、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引导人口合理有序的流动是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解农村人口压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改变农村人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需要。

二、我国流动人口现状

流动人口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流动人口大多分布在城乡结合部或者“城中村”,形成低层次经济圈和生活链。由于现有户籍制度与城市各项政策的影响,即便在同一区域中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也形成相对隔离的两个群体,在经济利益、社会交往上形成两个互不相同的体系,造成心理与文化上的隔离与互不认同。此外,流动人口以非正规就业为主,收入偏低。与城市非农业户籍的人口相比,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一般是在工资较低、工作条件差、就业不稳定、无医疗保险、无社会保障、无升迁机会的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在某种程度上说,流动人口是弱势群体,需要特殊的保护。所以,如何增强政府管理的有效性和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促进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的融合就成为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关键。

三、我国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人口流动的规模由小到大,由个人流动到家庭流动,由短期流动到长期流动,由近距离

流动到跨省流动,不断改变的人口流动形态带来不同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不断地冲击着

传统的制度框架,对社会治安、劳动保障、计划生育、基础教育等公共管理与服务的职责部

门提出了新的挑战。概括地说,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体制层面还存在分割性。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制度改革先行,而其他许多制度层

面的改革没能统筹、系统、协调地进行,已经逐步成为人口流动的阻力。因此,要加快要建

立"统一管理,优质服务"的新体制,应在总结各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的基础

上,优先在国家层面成立强有力的人口服务管理的综合协调机构,切实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

管理的总体部署和综合协调,才能真正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体系。

(二) 统计口径不一致,数据存在模糊性。目前,统计、公安、民政、人力资源和社

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人口和计划生育等多部门大都以自己的统计系统、信息网络和机

构队伍为平台实施统计管理:总人口、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居住人口、实有人口、流动人

口、外来人口、暂住人口等等,诸多的概念令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而且,对于流动的时

间、空间,统计对象的年龄、性别等多方面的统计口径不一致,导致各部门的数据无法对接

和比较。

(三)各部门的公共资源不能充分共享。首先,由于没有统一规划,各部门之间存在重

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部门的服务和管理机构和网络不能共享,信息无法实现互通互联。

其次,各个部门重复的、不协调的政策,给基层增加了负担,降低了效率,也导致服务和管

理不到位,使流动人口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权益得不到维护。此外,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

各级政府部门都逐步意识到做好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重要性,也都愿意做好这项工作,但

由于缺乏协调和沟通,部门之间、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都从自己关注的角度开展工作,结果

是资源浪费、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不低,但经常事与愿违,甚至互相抱怨。

(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队伍及素质需要切实加强。相对于庞大的流动人口数量

和服务管理的复杂艰巨性,地方基层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队伍和人员,尤显得力量薄

弱,服务管理的能力不相适应。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主要有“两条线”:一条线

是公安系统牵头的服务和管理。另一条线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的服务和为管理。

但是大多数地区都没有权威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领导协调机构,没有专门办事机构,部门职

责不明确,工作人员无编制,统筹协调难度大,许多基础性工作没办法做,许多源头上的问

题无力研究解决。由于“上行下效”的影响,各地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机构不健全,部门分

散,人员不集中。

四、问题解决方向

(一)统筹发展,完善机制,注重协调。

1、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从流出地源头解决流动人口问题。在我国,人口大规模

地从中西部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从农村向城镇流动,根本原因是城乡差距和地区发展不平

衡。引导和促进人口合理、规范、有序流动,必须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实现资源有效配置,逐步缩小收入、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医疗水平的差别,改善先前“二

元制”所带来的弊端。

2、统筹流入地实有人口服务管理,促进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融合。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许多流动人口已经成为流入地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流入地政府尽快改变原来的双

轨制管理模式,把户籍人口与暂住人口统筹考虑,向实有人口管理模式转变。流动人口比较

集中的城镇在编制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用设施等方面,一定要统筹考虑长期在

本地就业、生活和居住的流动人口对公共服务的需要,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要将流动人

口与户籍常住人口一样对待,消除对外来人口的种种歧视,促进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的和睦相处。

3、资源共享,促进“一盘棋”格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技术,搭建部门之间、政企之间、上下级之间共享信息的互动协作平台,形成多部门管理服务功能为一体,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流动人口综合信息系统,实现流动人口信息资源跨部门、跨系统共享。

(二)、落实责任、强化管理、完善保障

1、强化以出租房屋为重点的流动人口治安管理。租房居住是绝大多数流动人口最主要的落脚方式。由于房屋租赁情况的底数很难掌握,加大了出租房屋的管理难度。根据一些地方的经验,加强出租房屋管理是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建议按照“谁出租、谁负责”原则,探索创新出租房屋管理模式,扩大出租房屋管理面,加强对房屋租赁中介服务公司的房屋租赁业务记录情况和物业公司查验,以出租房屋管理为抓手和突破口,以税管房,以房管人,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2、相对于户籍人口来说,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成本比较高,一方面是对其情况的了解需要投入,另一方面是流入地、流出地都需要投入。目前,国家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财政预算没有规范的科目,基层地方政府对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投入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因此,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服务和管理经费缺口较大。对流动人口相对集中、服务压力大的地方因给予适当补助,并督促各地切实落实经费,保障管理到位,服务均等。与此同时,要改变公共资源按照户籍人口进行配置的做法,转而按照实有人口进行规划,配置资源。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加大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快公共设施的发展,提高人口吸纳能力,并按照一视同仁的原则,促进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融合,促进社会和谐及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完善法律法规,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法制化

依法管理是保障流动人口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合法权益,是实现管理服务目的的根本手段,能有效促进流动人口管理由以前的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当前的以法制化、规范化为主的目标。目前,流动人口管理法规层次繁杂、效力不一,各地各部门从本地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不同效力等级的法规在管理和服务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十分不利。所以,应考虑在国家层面制定并颁布如《流动人口法》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部门、流动人口的权利和义务,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对流动人口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计划生育等加以统一明确。同时,要严禁从本部门、本区域利益出发,制定出台对流动人口带有限制性、歧视性的政策,规范管理行为,促进依法流动和有序流动。

(四)大力推进社工职业化、专业化,培育社会公益性组织

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薪酬保障机制、职业晋升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合理流动机制、表彰奖励制度和教育培训制度, 多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推出“ 社工+ 义工”服务模式。形成“ 社工引领义工服务、义工协助社工服务”的运行机制, 一方面使社工服务的覆盖面得到扩大, 另一方面给义工服务注入专业元素。同时按照“ 多种渠道、整合资源”的思路, 分类培育发展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 优化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培育发展的政策环境, 改革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的注册登记办法, 建立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服务制度, 建立民间组织孵化基地, 加强对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的监督管理。

(五)贴近实际,优化平台、完善服务

不断完善基层办公服务,不断优化流动人口的服务环境,不断增强流动人口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服务措施,从而增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亲和力,归属感。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免费为外来流动人口提供求职登记、就业信息、政策咨询、职业介绍等服务;二是组织城镇富余劳动力参加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提高流动人口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同时与用工单位共同做好对流动人口思想道德、法律法规、厂纪厂规、计划生育等多方面的宣传教育。三是完善流动人口法律援助和维权岗制度,建立沟通交流制度,积极预防、公正调处涉及流动人口的矛盾纠纷,指导并督促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规范用工管理,坚决依法查处拖欠、克扣外来务工人员工资的行为以及超时、超强度劳动和使用童工的违法行为,有效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此外,对于流动人口的需求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诺必践,真正体现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服务,属地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曹荣庆:《流动与和谐——流动人口管理的战略转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年6月第一版。

(2)江立华,《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模式》,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xx年5月。

(3)顾继民:《最新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工作实践与探索》,中国知识出版社,20xx年4月

第一版。

(4)杨云善、时明德:《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xx年第一版。

(5)《中国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19xx年1月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通过。

 

第二篇:南京艺术学院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规范

南京艺术学院

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规范

南京艺术学院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要求遵循如下规范:

一、本科毕业生须认真对待毕业论文,字数为3000字以上,不得抄袭、不得网上下载,如经发现,毕业论文作不及格处理,并不予授予学位。 二、撰写规范

1、封页上的内容一律按规定的统一格式。 1.1 必须正确无误,不得随意增加其他内容。 1.2 中文摘要字数为150-200 字左右。 1.3 论文编排格式按照规定要求。

所有论文应按以下范例编排:

××××××××× (题目) [ 摘要 ] ××××××××× [ 关键词 ] ××× ××× ××××××××× (小标题) ××××××××× (正文) (1) 论文题目居中用小三号黑体。

(2) 论文题目下空一行,空二格为【摘要】,后空二格为摘要内容,用五号宋体,行间距16 磅。

(3) 摘要内容后另起一行,空二格为 【关键词】,后空二格为具体内容,每个词间空二格,用五号楷体,行间距16 磅。

(4) 论文正文中的小标题,独立一行,空二格,用小四号黑体打印,行间距 24 磅。小标题编号应符合以下规范:第一层次的编号用一、二、、、,第二层次的

编号用 1、2 、、、、,第三层次的编号用 1.1、1.2。

(5) 论文正文用小四号宋体打印,每段开始空二格,行间距24 磅。 (6) 页面设置采用A4 默认值。

(7) 图表:图表标题用中文,字体为五号宋体,图表编号按顺序编号,表内必须按规定的符号标注单位。公式书写应在文中另起一行。 (8) 参考文献:

按论文中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参考文献内容包括:序号、作者或译者、题名、刊名、出版年份、卷号 ( 期号 ) 、起止页码等。参考文献中著录格式示例如下:

[1] 张三,论服装消费行为规律,服装科技, 1996 , 28 ( 4 ) 三、封面及装订要求

1 、论文内容一律用 A4 纸打印输出。 2 、用统一格式封面订书针装订。 3 、上交论文入个人档案,请自备份。

南京艺术学院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姓 名: 准考证号: 专业方向: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

年月

南京艺术学院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

附:学士学位论文格式与编排范本

论21世纪电视传媒的责任与品格

【摘要】 本文认为20世纪是传媒革命的飞跃时期,前所未有的传媒巨变,愈到世纪末愈发显得急促疾速,但发展遮蔽下的急功近利的表现形态和浮躁模仿的心态也不可忽视,要建立面向21世纪健康的电视,就应当倡导在文化品格、创造意识、沟通形态上建立明确的认识。

【关键词】 电视 传媒 品格

世纪之交风云际会,我们身亲所历的电子时代即将展开新的一叶。20世纪是传媒革命的飞跃时期,前所未有的传媒巨变,愈到世纪末愈发显得急促疾速,从电影、电视,到电脑、多媒体、网络,加速度的变革显示着变化的匪夷所想,几千年书籍文字传媒的前景,正被不断翻新的电子传媒遮蔽,传统的信息世界基础猛烈动摇,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本世纪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骄傲的掀开21世纪传媒可能是根本性的变革先声。探究这种变化,不难发现其在本世纪末的趋向基本表现为

……

在不短的时间内,21世纪的传媒依然会以电视为代表,对于迈向新世纪的人们而言,对电视提出更高更为迫切的要求,不是苛求,实际上,在新世纪的电视,自然也需要为人类的健康文明生活作出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江苏出版社,199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