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采访提纲

采访具体要求:

1.时间、地址的预约;

2.如有变动,第二方案的制定;

3.采访内容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

4.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

5.事前对中大历史(包括康乐园和石牌)要有一定了解;

6.对于是否可录音和照相要事先询问被采访者;

7.采访进行时对主题的把握(尽量不要离题)、时间的控制;

8.采访时要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

9.采访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速、说话的清晰和明了;

10.采访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问,绝对避免主观编造和添加;

11.采访后可询问是否可以提供相关资料;

12.赠送一定的礼品表示感谢;

13.将完成的采访稿寄回给被采访人,请其过目并可适当让其修改;

14.将最终出版物寄送一份给被采访人并再次表示感谢。

校友采访提纲

一. 学长,您可谓是人文的元老级校友了,您当初进树大的第一感觉是怎么样的呢 ?

二. 从树大人文毕业这么久了,据我们所知您当初的专业在树大有些新的发展,对此您有什么感慨呢

三. 据我们所知学长以前可是人文学院的一大才子,现在在工作中还有人这么叫您么?

四. 许多同学就考研还是就业觉得非常困惑,请问您觉得比较研究生和本科生以及专科生,一般来说,他们在能力,态度方面有什么差异?

非零琴行 139xxxxxxxx

五. 对也在大学的学生工作经历,不同的人看法不同。有人觉得其实是很浅的东西,在社会上不顶用,也有人觉得“当年没当过学生干部就是不一样”,请问您是怎么觉得的呢?

六. 在大学是,您最骄傲的事情是什么,它让您获得了什么呢? 您有什么遗憾,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您希望怎样弥补?

再对大学生活进行一次规划,您会打算怎样过您的四年大学生活?针对现在树大的有个专门的成才规划你觉得怎么样?

七、如果再有一次,让您选择大学,您还会选择树大吗?

树大的学生和其他大学的学生相比较,有哪些优势和不足之处呢?

八、关于大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可以传授给学弟学妹们的吗?

九、树大的经历,在您的求职工作中起了多大的作用,具体是哪方面呢?

十、求职时,您有什么特别难忘的经历,可以与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下吗? 十一、您觉得面试官最看重的素质是什么?不妨从才能和品质,或技术水平和EQ两个方面谈一下?

还有一点 就是学生在校外兼职的现象已经非常的普遍,但是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那就是放在学习专业上的时间就会少很多,从而导致对专业的不熟悉,实践和理论,你有什么想法呢?

十二、您对现在的工作状态满意?

十三、您觉得在工作时候,您觉得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理论知识有多少帮助?您觉得再入学深造充电时必要的吗?

十四、在采访即将结束之时,您有什么话,什么要去或者是期望要和学弟学妹们说的吗?

1.校友当初在中大的生活点滴和值得记忆的事情;

2.当年的大学生活对其今后人生道路的影响;

3.毕业后对中大发展的关注以及对于近来年中大迅猛发展的感受、体会等;

4.校友对中大精神的理解;

5.对于今年的80周年校庆,当地校友会和校友有何活动或者支持;

6.借80周年校庆,校友有什么期望。

Q1: 94年获硕士学位,到99年来中大读博,中间是一段怎样的经历?

答案预测:留校任教。

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后来成为黄天骥的博士生的铺垫。在采访黄爷爷的时候,他曾提到,

他招的博士生,都是希望有工作经历和社会阅历的。

Q2;99年的时候为什么会想到来中大读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士?

吴国钦老师说过,中国戏曲研究,陕西师大的强项是戏曲文物考古,而中大的强项是剧本解读。宋俊华在陕西师范大学读的本科和硕士,却没有顺利成章得再那里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从西北到东南,离乡背井到万里之外到南方求学和发展,在下这一决定时,是什么在起着重要的影响?

答案预测:陕西师大中文系与中大中文系的实力差距?

名师?(黄爷爷)

地域?(想出去闯一闯?)

其它?

为什么选择中国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的就是这个方向?真正的兴趣爱好?,名师的作用???)

§Part2 中大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黄天骥 师生情

Q1:您在19xx年考入中山大学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刚来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Q2:一开始来到中大,会不会很不习惯?陕西师大和中大,两所学校最大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答案预测:气候?南北文化差异?学风?研究方法?其他?

Q3:说到您在中大读博,就不得不提到您的那篇《中国古代戏曲服饰研究》的论文。之前我们采访黄天骥老师的时候问说当时辅导您写论文有什么趣事,他说“趣事?!小宋在写这篇论文的时候可苦呢”。是这样么?

采访黄天骥老师的录音:

A:那有什么有趣,那很苦的事!(众人笑)一点趣都没有,他搞得很惨,很惨呐!宋老师在读硕士阶段在西北,在陕西大学,(Q:在这里读的博士?)他在这里考的博士。我考我的研究生,我有一个要求:我必须要你把论文寄来。论文可以发表,可以不发表。发表的我不相信,未必就是都好的,因为现在学术上有些腐败,未必就是那个文章好才发表的。所以你没有发表,没问题,我自己来判断你到底这个水平怎么样,能不能读中山大学我们这个学科的博士。小宋当时来的时候,他的论文,他的路子跟我们不一样,他在学校那边锻炼的方法,做学问的方法、做法,跟中山大学不一样。我当时是觉得他写得可以,各方面都算是很认真,能够招进来,但是来了以后整个学习的路子要改变。所以宋俊华如果说这几年来了中山大学有什么好处,就是他整个学习思路改变了。就是不是“空对空”,讲一些理论的东西,而是必须要很扎实的考证功夫才能够得出这个结论,我们是要理论和考据结合。这一来他过去这方面训练就欠缺的,所以这几年他来读(中山)大学、读博士这几年是很辛苦的。他开始写的给我批得一塌糊涂,现在不知道还保留在一些文字和一些什么的。

Q4:写论文的过程中,最辛苦的是什么?最开心的是什么?

Q5:当时黄天骥老师和康保成老师指导你写论文,师生之间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材料链接:

曾经师从黄天骥、并在导师指导下以《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一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实现广东中文学科优秀博士论文评奖中零的突破的宋俊华,今日也成了中大中文系的一名教师。他最佩服自己恩师的就是——直到今日都保持着对自己学生的“好记性”。“只要是上过他的课的学生,哪怕是只上一门选修课的本科生,大部分他都能记得名字记得样子。我总是很惊奇,说起哪个学生上过他的课,哪个学生毕业以后现在在哪工作,他都记得。” 而宋俊华做学生时最感动的事情是,在他“闭关”“熬”论文的时候,黄天骥经常会在傍晚打来电话:“没什么,就是过来看看你。”然后,黄天骥就会从自己的住所步行出来,一直走到学生的宿舍里。“他知道论文写作的过程很苦,经常会有‘卡壳’的时候,又怕我有压力,就亲自上门来,每次来都给我关键启示。”宋俊华说,每天饭后黄天骥都喜欢散步,经常是散着散着就走到学生的宿舍里去了。

Q6:之前采访黄天骥老师的时候,他曾提到这么一个细节,一套叫《学者春秋》的书,当时出版商送他5套这样的书。就这么仅有的5套书,他送了一套给您。当时您收到书的时候,心情是什么样的?会不会有压力?

黄天骥采访录音:

A:我对宋俊华的有一个做法我觉得是有效的,也可能对他有帮助的,这一点比较重要。我记得有一年,在他读书那一年,我在北京开了一个会。当时北京中华书局,要出一本这样的书,叫《学者春秋》。这个书后来不是中华(书局)出了,就是一个编辑把这套非常好的书转到另一个出版社去做,他也跳过去做一个更高的职位,他拿了这个书稿跳过去。这个书非常好,叫做《学者春秋》,“学生”的“学”,“学者”,“春秋”。这个书一共有6本,是上中下3卷,分开6册,把在社会科学的一些老师的情况,要求每个人写一万多字。就是说,把国内的季羡林这一辈,从90岁到80岁是一阶段,从80到70是一阶段,70到60是一个阶段,一共3卷,6册。那么就把社会学科里面文史哲,还有人类学、图书馆、人文地理??反正是所有跟文科接触的,就是从60岁到90岁这一批还健在的老师,找了若干名,来要求他每个人自己写一万多字。关于自己,研究的方法、心得、体会、对后一辈的(期待)。(Q:这个很珍贵啊这个。)当时季先生在98年应该是八十多了,他是属于第一卷的。70岁(到)80是第二卷的。我呢,就被他们收进去,我是属于第三卷的。我们学校大概就是我和历史系的蔡鸿生老师(的文章收入其中)。这趟不是季羡林季先生去世,电视台不是(就)采访他、采访我(嘛)。(他)比我低一届,他退休了,历史系的。那么我写了以后,出版社出版了,就送给我5套。我保留就是自己保留1套,稿费当然是另外有稿费了。本来一般作者是给20套的,20本的,比如说我发表一本易经的书他起码给我20本,给我送给人的。他就厉害了,他给你5套。也是有道理,你是在一卷里面的一篇文章嘛。我当时有5套,我自己留1套,1套给宋俊华,还有1套康保成老师、欧阳光老师他们都有。

Q:当时是什么用意要送给宋俊华老师?

A:当时他还没毕业,我就鼓励他。我就跟他说,我里面写的东西你可以不看,反正因为我跟他接触多,而且我自己也觉得写不出什么东西来、没什么好说的;但是人家那些老先生,那些70、80、90那些,真不得了。我们60岁上下那些你就可看可不看,都无所谓了,特别是我,不用看,接触多;但是那个前几那个,真要看,我告诉你怎么做学问是从他们,我看他写的**应该是**。我不知道他有没有全看,没有全看应该看了很多,各个学科的,什么顾颉刚了——

那个时候还在,钟继文死了,好多个,都是国内里面那些老一辈的,特别是70以上那些老一辈的那些学者,做学问那种严谨、那种刻苦,他们写的过程非常令人有启发,非常能够受教育,我想这套书给他应该对他有好处。

Q7:您的这篇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实现了广东中文学科优秀博士论文评奖中零的突破。在得知获奖的那一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那到5年后的现在,在回想起来,又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呢?

Q8:您在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留在广州,留在中大工作和生活,在您看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还是说有什么人和事促成你下这样的决定?

答案预测:家人的支持?恩师的情谊?南方的发展机遇更好?

Q9:您担任中文系的副主任,主管的是研究生的工作,但也和本科生开过课,您觉得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管理上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

§Part3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戏剧与民俗 第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Q1:我们知道,您不仅关注中国传统戏剧史的研究,还关注民族民俗的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在您看来,戏剧与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呢?

Q2:我们还从资料里看到,去年7月您参加了四川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的调研。当时为什么会去参加这项工作?可以介绍一下调研的情况吗?

Q3:听说这两天,第七届民间文化青年会议在珠海的国际交流中心举行,您不但是与会者之一,还是其中的主持。能给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一论坛的基本情况吗?

主要目的?会议议程?

资料链接:如果议程不变的话,这一论坛在8月6号到8号举行,是他最近参加的比较重要的学术会议。

Q4: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您认为当前首要的困难是什么?您认为有何解决办法?

§Part4 十年广州情 亚运会徽章设计大赛

Q1:前一阵“小徽章?大设计”广州20xx年亚运会徽章设计大赛中,您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当时为什么会参与这个活动?

评委?顾问?

Q2:您来到广州已经10年了。您觉得自己已经成为“广州人”了吗?

Q3:您刚才说第一次来到广州,来到中大的时候,广州、中大留给您的印象是??。那么10年后的现在,又是什么样的感觉?

Q4:对中文学子的美好祝愿?

1,服装销售技巧,今天是我们七十周年的校庆了,请问您对我们的母校有什么想说的?在您参加校庆之前在哪里?什么是你千里迢迢来参加校庆的动因?见到校友后,您觉得你们应该在这几天去做些什么呢?

2,和以前相比,您觉得母校最主要的变化是什么?您觉得我们的母校以后该在哪些方面需要更加健全和发展?

3,,可以说说当时您当时在学校学习的情况吗?你那时是怎么安排生活与学习的?

4,你加入过团委或者学生会吗?你是怎么看待参加这些活动的?

5,对于社团方面,你可以说说当时你是怎么看待的?

6,现在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你当时有这种想法吗?现在你是怎么看的?你觉得应该怎样在感情和学习之间找到平衡?

7,当你毕业时,,你是选择读研还是选择工作呢?为什么?

8,你觉得大学四年,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现在觉得大学四年里应该做些什么?怎样才不算虚度四年时光?你有没有什么职业生涯规划之类的?

9,你毕业后,你的工作和你的专业对口吗?

10,谈谈你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吗?

11、你对你现在的工作满意么?它是你一开始就喜欢的工作么?

12,你觉得你现在最让自己觉得做得成功的是什么?

13,你如何看待大学生创业?你当时自己有没有创业的打算?你认为实习和创业的关系是什么?你对创业的大学生有何建议?

相关的主题文章:

目前大陆和台湾都有很多学校提出要建立国际一流大学的目标,那么,在您看来,世界上哪些学校可以称得上一流大学?您认为一流大学的标准是什么?中央大学和南京大学离一流标准的距离还有多远?

一直以来学人们尤其是中央大学的校友们都喜欢将中大和南大看作是同根同源的兄弟院校,诚朴二字更是两所学校所共同坚持的校训,那么,在您看来这种同根之情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是如何体现的,在未来两校的发展中又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重建“大学精神”已经在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正所谓国无德则衰,那您觉得作为治校来说,德之一字的涵义是什么?南大与中大在这方面的差异又是什么?

(在大陆,)学术腐败是一个被炒的沸沸扬扬的话题,作为一名科学家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作为一名校长当您遇到类似事件时您又会作何处理?

在大陆,科技产业化的程度会成为评价一所大学的重要标准,据我所知,产业化有两种途径,一是以技术入股,比如北大方正;另一种是出售专利,目前,台湾的大学主要采取哪种形式?

大学一直被称作象牙塔,但产业化的发展必然对学术的纯洁性带来一定的冲击,您觉得这种矛盾最突出的表现在哪里,您怎样看待这种矛盾并着手解决的?

教育进入市场确实带来了很多问题,半个世纪前就有人提出有关专才和通才的培养问题,那么,您在治校的过程中是如何平衡这两个方面的? 现在南大的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是参考了历史上的诸多版本而最后拟订的,这在南大曾引发了一场全校范围内的大讨论。那么,重温过去的大学精神,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养分?

目前,大陆没有一所高校能够进入世界前五十位,有人认为是资金问题,有人觉得是体制的原因,您认为阻碍中国高校迈向世界高水平学校的最主要障碍是什么?

蒋校长98年访台归来曾撰文表示他最深的感受是一种民族情谊的维系,那么您来到南大的这几天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西方学校比如哈佛的校长主要的任务是筹集资金,但我们的校长经常要肩负具体的科研任务和行政职务,那么,您认为将来大学校长应该是什么角色?应该倾向于经理人还是教育家?

您曾说过:“中大今日的作为,不是要向分数交代,而是要向历史作交代”,您的意思是否可以理解为大学要为后世建立一个永恒的价值观念?这个观念应该是什么?

据我们所知,您和蒋校长都是从物理家转变成大学校长的,在这里我想问一个问题,在您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时候,您觉得最棘手的问题是什

么,在您成为一名校长以后,最棘手的又是什么?在两种角色之间您更喜欢哪一种?

我们这一代对长辈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好奇,您能否将我们和您所处时代的年轻人做一个比较?如果说让您在年轻时就处于我们的时代中,您会如何选择您的道路?

杜老师:由于我们对刘校长的了解还不是很充分,所以在一些细节上待明天采访吴为山老师后会进一步补充。另外我们作的题目都比较大,请您帮忙分一下层次,修改一下。

电脑马上没电了,没有整理格式,请原谅。 1、对本地区物流环境是怎么看的,要是全国的就问对全国五六市场环境是怎么看得

2、问他们企业有什么优势

3、竞争企业主要有哪些

4、怎样在物流企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5、企业文化是什么

6、现在经济环境不好他们又没有受到影响

7、受到影响了 会怎么样挽回损失

8、怎么样调动员工积极性

9、怎样提高客户满意度

10、营销策略

11、企业发展史

12、企业发展目标

13、怎样管理这么一个庞大的公司

14、怎样合理的利用自己的资源

15、他心目中给自己的评价

16、对物流行业分析

17、重点客户群

18、如何维护重点客户群

19 、如何在该重点客户群的领域里能够成为佼佼者

20、对物流行业前景评估

 

第二篇:人物专访采访提纲

采 访 提 纲

—人物专访

人物采访提纲

一、采访对象及其相关资料

某某,女,**岁,**市人,大*学生,现就读于**专业。她个人生活独立,进入大学以来,所有生活费用都是自己打工赚得。学习上刻苦努力,多次获得奖学金。20xx年4月,在校运动会上她打破了女子三千米的记录,并保持至今。20xx年九月,她发起了一场向雅安芦山县捐赠棉衣的爱心活动,得到了百余名同学的响应。

二、采访目的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要想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做一个自强不息、不断攀登的登山者,做一名有志向、有爱心、博学上进的青年。希望通过王芳的事迹引导各高校学生努力争做新时代优秀大学生。

三、采访主题

劳动·创造·奋斗——青春励志故事

四、采访时间:20xx年12月*日下午

五、采访地点:待定

六、采访方式:面对面采访

七、设计问题

1、你一直都在郑州吗?

2、(若回答不是)以前还在哪里打过工?去过的城市里对哪个印象比较深?为什么呢?

3、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在外面打工做生意的?

4、那时候为什么想要外出打工呢?

5、父母放心让你出去吗?她们对你出去打工是怎么看的?

6、刚出去打工的时候很辛苦吧?有没有遇到比较大的困难,让你想过不干了回家?

7、是什么让你最终坚持了下来?

8、在你很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你吗?

9、打工的话就要离开父母,在外面也会很想她们吧?

10、想家想父母的时候怎么办?会给他们打电话吗?经常打?

11、你是怎样找到这份工作的?做了多久了?

12、又要看当厨师、又要看旅馆,会不会很忙?雇人了吗?为什么不雇人呢?

13、做这个工作累吗?

14、那你不工作的时间是怎样打发的呢?

15、你现在的收入大概是多少呢?

16、对目前这种状况还满意吗?

17、在外面了这么些年,有什么感觉?

18、有没有想过选择离开这里回到家乡呢?

19、在郑州有没有发生让你比较感动的事?

20、你在出来打工之前曾经想过做别的事情吗?

21、你心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22、你以后会想着继续实现它吗?

23、现在自己也做母亲了,肯定很能体会跟孩子分开的那种心情吧

24、你每天辛苦工作,给你信念或支撑的是什么呢?

25、你认为最幸福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26、这些年你最大的欣慰是什么?最大的遗憾又是什么?

27、以后有什么打算?就决定常住这里吗?

28、现在春节就要来了,回去和父母团聚吗?是每年都回去?还是怎么样?

29、你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