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学习地理说课稿

《我们怎样学习地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我们怎样学习地理。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方法,教学过程等环节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主要讲了四个问题:一是学会学会使用地图;二是学会搜集地理信息;三是学会思考地理问题;四是开展地理考察。本节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主要集中在“学会使用地图”部分。

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就是让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指明地理知识获取的途径,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七年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又是刚刚接触地理这门课程,所以在第一节课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学习地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结构特点及学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

(2)知道在一般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掌握八个基本方向的符号、位置关系。

(3)了解收集地理信息的各种途径,知道收集地理信息的重要性。

(4)知道一些基本的方向判别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践学会图上方向与实际方向的对照。

(2)结合地图和实际问题学会比例尺的换算、熟悉和使用图例和注记。

(3)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交流精神,享受成功的喜悦。

(2)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能够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知道在一般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了解在地图中判别方向的几本方法。

3、了解在实际中判别方向的基本方法。

4、掌握比例尺的定义和公式、熟悉图例和注记

五、教学方法

为了使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法、实践练习法、读图法。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实际,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六、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材结构、学生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以及更好地将教学目标实现,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

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

藏下中外各城,浑身绚丽多彩。

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地图的教学。

让学生说出现实生活中那些方面需要地图。 让学生从中感悟出:借助于地图,可以方便、快捷的了解许多地方的情况。

教师:我们学习地理就离不开地图。介绍“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强调地图的意义,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自己举出不同的地图种类、类型。

教师归纳:在地图上可以找到许多重要的地理知识,地图是了解和学习地理知识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流程一

导入:尽管地图的种类多种多样,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的制作均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地理事物后,用符号、文字来表达地理事物的,所以地图必须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环节一:自主学习课本8页,思考

讲解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向,引导学生推导出四个基本方位之间的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四个方位。引导学生回答地图上任意两点的相对位置,接着讲解有指向标的地图的方向确定,并引导学生分析指向标定向与基本定向的联系与区别。

练习:

1.判定地图上的方向:

①普通地图的方向如何判定?

②指向标地图中如何判定方向?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地图中的方向。

环节二:自主学习9、10页,完成下列问题。

首先让学生明白地图对地面景物进行缩小后画在平面上,这种缩小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比例尺进行的。

比例尺的计算在小学已学习过,所以先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比例尺的公式,在要求同学们计算地图的比例尺(上面量出了两个景物之间的图上距离,也告诉了这两个景物之间的实地距离),如同学

们在计算过程中有错,帮助纠正,并向学生强调在比例尺的计算中统一单位的重要性。

指导学会自学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并完成几个问题。

(1)比例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例尺可以用 、 和 三种形式表示。______________

(3)如何比较比例尺的大小?(由分式大小的比较规则,得出比例尺的大小的比较规则)分母愈小,比例尺愈 ;分母愈大,比例尺愈 。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环节三:自学课本10页内容,

1、出示一幅校园平面图(没有图例),然后告诉学生要将图例附在地图上,以方便读者查阅。老师再在图上找到一些文字和数字,指出这些被称为注记。

2、指导学生读教材10页上的图,“地图上常见的图例”,待学生熟悉后,老师询问一些最基本的图例符号:如首都、河流等。 总结:当我们拿到一幅地图后,先读图名,再熟悉图例、方向、比例尺等基本内容,然后根据需要查找相关内容。

环节四: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地图的种类有很多。

学生自学课本11页相关内容。然后回答地图可以分为哪几类?具体又可以分为哪些类?

教师:随着科技的发展,地图家族的成员越来越多,如电子地图,导航地图等等,提醒学生根据需要选择适用的地图。

设计意图:在这项活动中,使学生明白地图的分类,并能根据需要选择适用的地图。

流程二:学会收集地理信息

教师讲解近期与地理相关的新闻事件,向学生们推荐一些地理书籍,向同学们讲述在自己身边观察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询问同学们,老师刚才播报的地理信息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请同学

教师精讲点拨:在生活中要多观察,要有一双“地理眼”,善于发现一些地理信息和资料,加以整理。

活动三:思考地理问题

引导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勤思考,得出问题的结论。 活动四:开展地理考察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课堂上学习地理是远远不够的,开展地理考察鞥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增长地理知识。 小组活动:

参加过野外考察或外出旅游的同学谈见闻和收获,以及进行野外考察或外出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精讲点拨:开展野外旅行要从天气、路线、准备的物品等多方面考虑。

七、板书设计

一、学会学会使用地图

1、方向 2、比例尺 3、图例和注记

二、是学会搜集地理信息;

三、是学会思考地理问题

四、是开展地理考察。

八、总结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多,所以需要把握好上课的时间。本节课地图的三要素必须要牢记,许多学生容易记错,所以多收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多做来加深印象。多让学生参与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地图是地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习身边的地理”这一主题贯穿始终,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走近地图——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时刻与生活中的地图、地理知识相联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地图,运用地图,学以致用。让学生感悟到地理即生活,生活中处处渗透地理知识。

 

第二篇: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

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下面我主要谈谈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将这些内容由抽象的理论和图象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便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在教学设计时可以试着编写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

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允许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预测到了过一段时间天气会反常,故弄玄虚而已。

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试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

(2)周瑜为什么会因为“欠东风”而急出病来?

(3)我国形成最大季风区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4)我国东部季风区是季风气候最为典型的区域,试说明其气候特征。

(5)你认为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这样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同时掌握天气、气候等知识,并了解形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象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其乐无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