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工具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思想与定价理论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1900年巴契里耶(Bachelors)在其博士论文《投机理论》中提出了随即过程,并给出了描述布朗运动的数学方程。在前人所积累知识的基础上,费雪·布莱克(Fisher Black)和麦隆·舒尔斯(Myron Scholars)立足市场均衡假设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MP)理论,在1973年提出了着名的期权定价模型[ Black F. And Scholars M., “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3, pp.637-645] ,为金融期权创新的推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上世纪90年代前期的几起衍生品亏损事件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各种金融风险控制理论的发展,尤其是风险度量模型,如JP Morgan公司(1996)正式提出的VAR风险价值计量模[ JPMorgan,“RiskMetric-Technical Document, Fourth Edition”, 1996a, www.riskmetrics.com.]等等。Edward LiPuma and Benjamin Lee认为金融衍生工具主要由资本、衍生市场和风险三部分组成的,其本质上是基于货币价格(即利率)或国家间货币的关系进行变动的各种合约。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风险防范机制主要通过对市场准入的监管、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要求商业银行或其它金融集团加强内部控制并规范运作、加强衍生产品交易的信息披露力度、妥善处理市场退出等五个方面,Edward LiPuma and Benjamin Lee. Financial derivatives and the rise of circulation [J]. Economy and Society Volume, 2009(34)。从公司治理结构方面,Lodgerhentschel和Clifford W. Smith,Jr.在1996年首次提出了代理风险[ Ludger Hentschel and Clifford W. Smith Jr., “Controlling Risks in Derivatives Markets”, Journal of Financial Engineering, 1996, pp.101-125.]概念,他们在那些着名风险事件中发现公司或银行的经理或交易员从事的衍生交易的规模和头寸巨大,根本没有按照公司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米什金(Frediric S. Mishkin)则在1998年讨论了金融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及其引起的金融结构问题[ Frederic S.Mishkin,“UnderstandingFinancial Crises: AdevelopingCountry Perspective”, THE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1997.]。另外,金融衍生市场监管也同样受到关注,Ludger Hentschel and S.P.Kothari认为应该采用正式的监管规则和专业化的监管来代替现有的由中央银行和财政部组成的非专业监管。避免因对衍生产品的监管不严,融衍生产品交易额的急剧增加,抑或负责监管的政府部门掌握信息不全不及时等因素而造成的金融系统的不稳定。其主要主张用法律来限制金融衍生产品的易,LudgerHentschel and S.P.Kothari. Are Corporations Reducing or Taking Risks with Derivatives[M]. 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2010.Jerry(1987)研究了商品期货交易的历史沿革及其监管,提出政府应建立起有效的监管机制,在市场发展与有效监管上找到平衡点,认为新形势下的监管机构应关注监管效果,采用解决问题与风险控制并重的办法。
    在发达国家,有关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价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国内关于金融衍生工具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献则较少,大都停留在介绍性的引进上,在创新及发展的领域上仍缺乏研究,但仍旧有一部分学者为这方面的探索做出很大贡献。在衍生品发展的制度上,苏畅认为金融衍生工具能促进资本市场体系与功能的完善,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并将为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是,发展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既要警惕“超前论”,也要防止“ 等待论”。更具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条,应尽快踏踏实实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做一些前期准备工作,苏畅.衍生品市场在中国的发展[J]. 金融经济,2008(10)。白钦先:《对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经济评论,20##年第3期提出,金融衍生工具有助于投资者或储蓄者认识、分离各种风险构成和正确定价,使他们能根据各种风险的大小和自己的偏好更有效的配置资金,有时甚至可以根据客户的特殊需要设计出特制的产品。衍生市场的风险转移机制主要通过套期保值交易发挥作用,通过风险承担者在两个市场的相反操作来锁定自己的利润。林毅夫(1989)[ 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得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1989。]提出,制度变迁可以分为诱致性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衍生品发展是属于前者的,因为金融衍生品的出现完全是自发的,政府从未有意识地推动其发展。近年来国内对我国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路径和品种选择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争论和探讨。在监管模式上,沈联涛(2000)[ 沈联涛,“金融监管的技术——在变革中求稳定 香港证券市场的监管”,2000]认为,监管者在监管活动中,应充分重视市场环境,提高监管技艺,成为保证市场公平、透明与高效的积极推动者,而不是手段单一或官僚化的行政监管。王海燕、赵培表:《金融工程内蕴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年第2期提出了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及涵义,在一定的基础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认识金融衍生工具的平台。姚兴涛(1999)提出,价值虽然客观存在,但无法直接获取,只能获取近似或是趋近真实的价值,公允价值的“不公允”一直是人们争议的焦点,采用公允价值则可能造成管理层实现对利润和资本的操纵。根据经济市场化的水平和所处阶段,我国衍生品市场发展路径应该是:商品类期货交易——商品期权交易——国债期货、外汇远期、商品期权、股权类期权——债券期权、外汇期货及期权、互换[ 姚兴涛,《金融衍生品市场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姚兴涛,《金融衍生品市场论》,1999] 。在监管模式上,张春子.金融控股集团组建与运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认为,根据我国金融市场和国际市场变化、构建预警系统和规范、市场数据提示企业将受到动荡市场的影响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监管部门应及时发出通知暂停公允价值在特殊时期的计量,以保证企业持续稳定经营。夏斌.金融控股公司研究【M】.也指出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容易抑制金融创新的发生。纵观国内现有文献,关于如何控制金融衍生工具运用时产生的风险,尤其是内外部监管方面的研究出版物仍然较少,很多文献也只是稍稍提及,因此,本文选择这样一个角度来对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功能,风险与风险防范上做一个综述,便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第二篇:金融衍生工具论文

关于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建立、发展与完善

宋艺 09国贸2班 2009405032

【摘要】 石油是重要的能源与基础性产品,与国民经济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我国是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却无力制衡国际油价。要改善这种状况,必须通过建立属于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体系,来融入国际石油定价体系。石油期货市场,有助于保证石油供给,规避石油价格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建立自己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也有利于我国改革与完善石油定价机制与流通机制,争取石油定价权,曾江国际竞争力。我国作为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建设石油期货市场,掌握国际石油定价的参与权,对积极参加国际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素质,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建立和完善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石油期货市场;可行性;问题;对策;建议

近年来,石油价格极不稳定,波动频繁。石油价格的不稳定和高企给广大石油消费国的石油安全和能源安全带来不稳定因素。为了降低石油价格波动和高价带来的风险,人们采取了各种手段来规避这种风险,建立石油期货市场、发行石油期货就是其中的一种。尽管我国每年都要消费世界石油总量的2%,但在世界石油价格定价中并没有取得相当的权利,为了形成自己的石油价格定价机制、取得世界石油价格参与权,我国必须发展并完善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

一、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

国内最早开展石油期货的是南京石油交易所,但是交易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是上海石油交易所。从19xx年4月起开始,国家对石油流通体制进行了改革,国内生产的原油和进口原油资源全部纳入国家计委平衡分配计划。石油天然气总 1

公司生产的原油除油田自用的合理损耗,以及国家计划下达的其他用项外,全部安排给石化总公司组织各炼油厂加工,正是由于国家石油流通体制的重大变革,使得我国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石油期货于19xx年4月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 20xx年8月25日,我国石油期货市场又一次苏醒,燃料油期货品种在时隔九年后终于在上海期货交易所重新挂牌上市。燃料油期货合约的上市标志着一个起点,将为更多石油期货的推出创造条件,这是我国重启石油期货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我国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的必要性

期货市场的功能主要是价格发现、规避风险和投机功能。我国建立石油期货的必要性如下:

(一)建立石油期货市场,有利于企业合理经营,规避价格变动带来的风险。

石油期货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可以综合反映出供求双方对未来某个时间供求关系和价格走势的预期,给企业以生产和销售指导。油价上涨是全球性的,然而,国外的航空公司所受的冲击却远远小于国内的航空公司,原因就是国外的航空公司参与到石油期货交易中,利用期货交易进行套期保值,从而使公司的航油成本得到预先的控制。

(二)建立石油期货市场,有利于我国争取石油定价权,曾倩国际竞争能力,改变对国际油价的被动接受。

中国虽然拥有巨大的石油进口量,却在国际(石油)定价机制里连0.1%的权重都没有,原因就在于我国市场没有形成机制,采取的是国家统购统销、价格被动跟踪的体制。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必须建立石油期货市场。

(三)建立石油期货市场,有利于改革与完善石油的定价机制与流通体制。

我国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是以新加坡等地加权平均价格为定价依据。这种定价不仅价格接轨简单机械,调价时间滞后,而且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国内具体情况,所以难以反映国内油品市场的正是供求状况,同时还公开了我国的贸易价格,会因为国际价格被操纵而造成损失。而期货市场是一个公开、集中、统一的近似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石油期货价格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全社会对石油价格的预期,能够反映真实的市场供求关系,是真正的市场价格。因此,借助期货市场可以建立科学的石油定价机制及规范有序的流通体制。

(四)建立石油期货市场,有助于解决国家石油储备。

石油战略储备体系是为了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的稳定,由中央政府投资或者以其他方式拥有和控制一定数量的原油或成品油储备,在发生战争、大规模 2

禁运等非常时期,可用于对应国际石油市场的剧烈动荡,减少或屏蔽可能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冲击。从国际经验来看,建立国内石油期货市场,是一条能够为解决国家石油储备提供双赢的渠道:既能为国家增加石油储备,又能节省大量的财政支出。在我国加入WTO的情况下,国内油价逐步与国际接轨,特别是在石油进口依存度逐年走高的趋势下,世界市场石油价格的变化,必然对我国石油业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我国要逐步开放成品油市场,与其在几年后让国外成品油长驱直入,不如首先开放国内市场,通过市场化的竞争为国有石油企业参与将来的角逐打下管理基础。

(五)建立石油期货市场,有利于利用其投机规范功能。

一方面可以规避国际油价波动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从市场价格波动中获取更多的利益。投机是指投机者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通过买空或卖空低进高出运作,期望从期货合约价差中获取利润的一种交易方式。期货市场系由避险者与投机者所组成,避险者不愿意承担价格变动的风险,投机者确有能力而且愿意承担风险。原因在于在期货市场上用少量的本钱就能做数倍于本钱的生意,能以极有限的资金作高速的周转,寻求尽可能多的投机获利机会。期货市场的流动性越强,市场成交量就越大,市场也就越兴旺,这种流动性主要来自投机者的操作。但其行为必须受到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必须严格地按照交易规则去正常的牟利,从而把投机行为变成一种有用的经济工具。有了投机者的参与,加快了价格的运动,增加了交易量,可更好地调节市场供求关系。

三、我国石油期货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期货交易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的功能是需要一定现实条件的,从目前情况看,国内石油市场还是一个有限开放、相对垄断的市场,石油现货市场基本没有形成,原油和主要石油品种的定价机制目前仍实行政府指导价,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难以完全实现。所以从近期看,国内全面推出石油期货交易品种尚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宏观层次问题

我国现有期货监管的法律法规和行政监管体系滞后于期货市场的发展需要。我国期货市场缺乏成熟规范的法律法规监管体系,诞生于期货市场清理时期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其后相继发布的各项通知、办法、意见等,都体现了其管理执行上的临时性和弱约束性,这制约了期货市场的规范发展。

(二)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微观层次问题

第一,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尚不完善。燃料油期货很长一段时间不能与国际市场价格同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国没有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期货市场还不能反映其真实状况,所以出现与期货市场脱节的现象。

3

第二,目前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缺乏牢固的现货基础,石油交易量还不足够大,不足以支撑期货市场的运营。一方面,由于一律采取实物交割的方法,远远不能为我国石油进口商提供规避价格风险的渠道;另一方面,我国期货市场还没有足够大的现货市场相配套,没有足够的买卖方和交易量,目前的石油期货交易还不能发挥稳定国内石油价格的作用。

第三,我国石油市场高度垄断,现行的油品行政指导价格和油品专营体制,也成为我国建设石油期货交易市场的政策瓶颈。目前我国的石油产业组合模式是寡头垄断。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三大石油公司基本垄断了国内石油生产和销售市场,在这种行业垄断的市场结构下,国内石油定价缺乏竞争性。

四、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一)石油期货价格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石油期货价格受到诸多因索的影响,如石油现货价格、供求关系、汇率、经济状况、社会政治因素等,这些因索对石油期货价格的影响程度不同、影响方式不同,且其影响会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1、石油需求量。全球经济于20xx年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20xx年则呈现快速增长势头,美国在该年第三季度的GDP增长速度高达7.4%。强劲的经济增长推动了全球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据国际能源总署资料显示,近年石油需求增长分别为160万桶/日,100万桶/日和400万桶/日。需求是影响价格的基本因素之一,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必然引发石油价格的上涨。

2、石油供应是影响油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石油供应中,欧佩克(OPEC)扮演着重要角色。欧佩克成员国拥有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75%,20xx年欧佩克石油储量供应量占全球的40%,正是这样一种石油供应格局决定了欧佩克在国际石油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欧佩克通过禁运、限产等方式使原油价格大幅上涨,从而导致了19xx年和19xx年的两次经济危机。19xx年欧佩克成员国超产,当年6月的原油价下跌到10美元以下。由此可见,欧佩克可以通过石油供应调控国际油价。

3、美元汇率。国际油价是以美元标价而且大多也是以美元结算,美元汇率的变动对国际石油价格必然产生直接的影响。美元贬值,牵引油价上升;美元升值,导致油价下跌。20xx年3月份以来美元持续贬值,美元贬值本身以及对贬值的预期推动了油价的上涨。据国际能源总署、路透社资料显示,欧元兑美元汇率从20xx年0.945上升至20xx年1.248。与此同时,Brent原油期货价格从24.82美元/桶上升至55.35美元/桶。

(二)我国建立和完善国内石油期货市场的优势条件

4

1、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发展为石油期货交易提供了条件。我国期货市场经历了十多年的试点。在试点期间,由于缺乏管理,操纵市场和过度投机情况时有发生。从19xx年开始国家对期货市场进行大规模整顿,进行了两次大的结构性调整,期货交易所由四五十家减少到了3家,期货经纪公司及各种代理机构由2000多家减少到200多家,上市品种由数十种减少到十几种,并确立了国家证监会对我国期货市场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的体制,与此同时加强了立法管理。所有这些都说明,我国期货市场的制度环境、法律环境大大改善,为石油期货市场的运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2、我国20世纪末石油期货市场失败的经验教训。19xx年原上海石油交易所成功推出了石油期货交易,其中推出的标准期货合约有大庆原油,90#汽油,0#柴油,250#燃料油等四种,到19xx年其日平均交易量已经超过世界第三大能源期货交易市场———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因其较好地发挥了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的经济功能,而受到广大石油生产、经营、消费企业和投资大众的普遍欢迎。虽然其后由于诸多原因,导致了石油期货的全面叫停,但通过对其建立直至失败过程的总结,我们也得出石油市场机制的形成和石油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交替发展的过程以及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功能是石油供求企业的共同需要,要借鉴国外经验来指导其发展等许多经验教训,这些都对今后石油期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可以让我们今后少走弯路。

3、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支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建议政府早日开辟石油期货市场,我国证监会也表示全力推动石油期货等新品种上市,并将为其提供制度保障,“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又被列入“十一五”计划发展纲要。

4、我国是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具备足够的石油流通量,燃油现货市场发达,已具备建立期货市场的条件。一方面,在石油期货需求方面尤其是成品油期货需求方面,国内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已经形成,另一方面,我国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形成了一个运作良好的市场构架,有接近国际水平的高效率的交易清算体系,期货从业人员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广大石油相关企业的规避风险意识也在不断加强。燃料油期货在石油界和期货界之间搭起了一个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客观上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石油期货市场,完善现代石油市场体系奠定了基础。今后,亚太地区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区,而我国是亚洲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可以预见,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石油期货市场将有极其活跃的交易及庞大的交易量。

5、我国期货市场的功能逐步发挥。我国期货市场经过几年的试点,一些期货品种已经初步发挥规避风险、发现价格的功能。

6、我国期货市场已进入法制化发展轨道,期货市场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市场 5

架构。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与市场化、规范化程度的提高,国家相关法律也在不断的调整与完善,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并鼓励国有企业积极稳妥地参与期货的套期保值交易。《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及与之配套的四个办法的出台形成了我国期货市场的基本法制框架。

总之,虽然我国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的客观条件还不够充分,但在理论与实践上恢复石油期货是必要的,我国应尽早建立石油期货市场,并且,我国在石油期货领域进行的探索和一些成功实践,将会为今后开展石油期货交易提供宝贵经验。

五、建立和完善石油期货市场的对策建议

在综合考虑我国石油期货交易的现实情况和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石油期货市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打破石油市场的垄断。石油期货市场是建立在开放、竞争的石油市场的基础之上的。石油市场中石油石化寡头垄断的格局十分明显。在这种市场格局下,别的石油企业很难真正进入到石油市场中来,推出石油期货交易便不能很好的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只有打破垄断,使其他石油企业进入石油市场,形成三大石油集团、石油消费企业、各级经销商、石油贸易企业以及期货交易所之间相互竞争的局面。打破石油市场垄断局面、加大竞争力度,不仅有利于降低三大石油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促进石油市场稳定发展;也有利于增加市场现货流通量,促进石油现货市场的形成,为石油期货市场的形成提供现货基础;而且也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

2、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石油期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需要成熟的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保障和支持。我国的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我国加快体制改革,促进资本流通和金融开放。利用金融资本积极参与期货市场,石油战略储备不仅应包括实物储备,还应包括期货储备。国家应制定专门的石油金融货币政策,对战略性期货储备所需的长期融资和短期投机运作所需的短期融资制定不同政策,要积极培育具有较高信誉能力的期货市场交易主体,同时采取合理对策并建立对实物储备的金融支持体系,把单纯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外汇储备与灵活的石油等资源的期货储备密切结合起来。

3、逐步丰富交易品种,加快石油期货交易品种创新,建立成熟石油市场,实现石油定价市场化。国际石油市场中有原油、成品油、燃料油三个品种。中国进口原油的数量最大,原油价格是许多其他油品的定价基础。推出原油期货,发挥的保值作用最大,但只有原油价格真正实现市场化以后,才能建立国内原油期货交易市场。燃料油是一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品种,同时以中国在亚洲燃料油市场所占的份额,推出自己的燃料油期货,可以摆脱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因此, 6

燃料油就成为石油期货可供选择的突破口。逐渐成熟的石油市场,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价格定价机制和改变寡头垄断格局,让国内的石油生产企业、消费企业、经销商和贸易商共同加入对石油价格的决定,实现石油市场定价化、参与石油的国际定价。

4、加大期货知识的宣传,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增强风险意识。加大期货知识的宣传,使更多的企业学会利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如果企业经营者能够正确了解期货交易、掌握期货交易的规律,就能利用期货为企业经营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这样,在石油期货交易推出以后,企业就能正确使用石油期货,为本企业规避价格风险。同时,加大宣传也有利于人们增强风险意识,正确理解石油期货的性质和功能。就会在运用石油期货进行套期保值的同时,有意识的规避期货风险。

5、建立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体系。石油期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很多违反市场规则、有失公平的事。这就需要政府尽快制定《石油期货法》和相关交易规则以保证市场的公平与效率,建立并不断完善期货市场的法律法规,从而为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建立奠定制度基础。同时尽快完善政府的监管体系以对石油的生产、流通、定价以及石油安全的保障进行监管和协调。

首先,政府部门要控制期货交易的金融风险,形成以财务数据为基础的风险预警机制,通过电子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透明化。应大力查处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行为,确保市场公正、透明,加强对期货经营机构的主体合法性、管理有效性、财务安全性和业务合规性的监管。

其次,期货交易所在监管方面要真正贯彻“公开、公正、公平”原则,通过晚上会员资格审批制度、保证金制度等加强对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设。

最后,期货业协会应尽快健全和完善内部机构,明确职责,侧重协调,为会员办实事,尽快无安眠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

总之,发展我国石油期货市场,仅仅依靠一两项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这些措施齐头并进才有助于我国期货市场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六、结束语

作为世界石油市场中最主要的成员之一,我国发展石油期货市场既面临挑战,也面临机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石油现货市场体系将逐步完善,建立包括原油和汽油、煤油、柴油在内的石油期货市场体系,将为企业提供一个发现价格和规避风险的工具,为政府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同时能使我国参与国际油价形成过程,提高价格话语权,保障石油安全。

参考文献:

1、李维,刘薇。我国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石油期货。石油科技论坛

7

2、郝翔,张意翔。对我国发展石油期货市场的初步探论。理论与实践

3、韦国宇。对我国目前建立石油期货市场可行性的探讨。沿海企业与科技

4、龙海亮。中国重启石油期货市场的可行性分析。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5、罗佐县,雷江西。发展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若干思考。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

6、陈松兴。期货管理概论。

7、王忠民,姬广坡,李忠民,徐文晖。期货贸易理论与实务

8、杨翼。不能忘却的中国石油期货

9、刘亚铮,巩前娜。恢复石油期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难点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