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工效学

人类工效学是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等方面的各种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休假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学科。人类工效学又称人机工程学、人类工程学、人体工程学等(以下简称工效学)。

一、在机械安全技术领域进行工效学的研究与检验之间的关系

在机械安全检验中通常是通过评价人、机械、环境相互间的关系是否合理,操作者能否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来进一步确认机械的整体安全性。在生产过程中,完成预定任务的是人和机械设备、环境相结合的整体。在对机械设备实施安全检验或进行相关研究时主要考虑的要素都是相同的,但是,进行学术研究时,主要是研究各要素在人-机-环境的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如何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和避免事故或危险的发生;而进行安全检验时,主要是评价设计和制造者是否针对特定的人-机-环境系统,对预期估计到的危险采取了有效的、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使危险消除或降低到可接受的安全裕度之内;是否针对残留危险和如何安全使用机械设备向用户或操作者提供了足够的信息,以保证安全地安装、使用、维护和拆除(见表1):

表1

人机工效学

二、在机械安全检验中主要验证的人类工效学技术指标

1.在机械设备的整体设计中,是否采取了有效的防范措施,有效的制止或防范人为错误的产生

人机系统的正常运行,有赖于人与机器的活动与操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的可靠性显著提高,而由于人的不确定因素的存在,由操作者的错误行为引发操作事故所占比重也在不断的增大。

人的执行机能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不仅能够随时处理意外和异常情况,而且也会由于疲劳、情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人为错误。人为错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未执行规定的机能;错误执行规定的机能;执行了没有规定的机能;等等。

为避免由于人为错误可能造成的事故,机械设备的设计常采用本质安全、停止运转及保护电器回路等安全保险措施和防止操作失误的装置预防人为错误;在机械安全检验过程中需要通过相关的信息或试验验证这些措施或装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人机界面设置的合理性和人机交流的顺畅性

人机界面也叫人机接口。显示器和控制器是人机之间的两个界面。机器通过显示器将信息传送给人,人通过控制器将决策和指令信息输送给机器。人机信息交换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显示器和控制器分别与人的感知器官、与运动反应器官特性的匹配程度。在实施机械安全检验期间通过对显示器和控制器的物理特性与人的感知、记忆、思维、运动反应等身心特点是否相适应来判断人机界面设置的合理性和人机交流的顺畅性。

在现代复杂的人机系统中,操作人员往往面对着几十甚至几百种不同功用的显示器和控制器,若设计或安排不当,就容易发生误读和误操作而导致重大事故。在机械安全检验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个方面来进行验证:

——适宜的信息通道。显示器的设计符合工效学设计原则,信息传递顺畅,有效的避免因信息通道过载而出现错误的信息。

——当信息从人的运动器官传递给机器时,应适应人的极限能力和操作范围,将控制器设计得高效、安全、可靠、灵敏。

——充分发挥人和机各自的优势,减少发生危险的概率。

——人机界面的通道数和传递频率不应超过人的能力,而且适合大多数人的应用。

例如手的界面主要是指与手接触相关的界面,包括按压的界面、旋转的界面、握的界面、捏的界面等。手是操纵各种设备的主要方面,手的界面不合理,会导致多种上肢职业病甚至全身性的伤害,因此,手的界面符合解剖学原则和人类工效学原则,可以使操作者发挥最大效率,同时可以大大地降低职业病产生的概率。

3.工作空间设计的合理性

工作空间也是机械安全检验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工作空间的大小、显示器和控制器的位置、工作台和座位的尺寸、工具和加工件的安排等。工作空间的设计要适应使用者的人体特征,以保证工作人员能够采取正确的作业姿式,达到减轻疲劳,提高工效。

工作座椅应将其舒适性与提高操作效率充分结合。靠背根据工作性质,可以上下调节或前后调节,最好支撑在4~5节腰椎处。座面应近于水平,座椅高度应可调。

人机工效学

人机工效学

另外,在进行空间设计时应考虑安装和维修的正常操作空间,例如在图1中的左图就没有考虑安装和维修的操作空间,为工件的安装和拆卸带来了诸多不便;图1的右图给定的空间设计是合理的,符合人类工效学的设计基本原则。

4.色彩

机械设备主要包括主机、辅机.和动力设备,以及控制、显示和操纵装置等,其配色除考虑设备配色和色彩与设备功能相适应、与环境色调相互协调外;在机械安全检验时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危险与警示部位的配色要醒目,而且所用颜色应符合标准的规定; ——操纵装置和按扭的配色要重点突出,避免误操作,所用颜色应符合标准的规定;

——显示装置要与背景有一定的对比,以引人注意,同时也有利于操作者的认读;

好的色彩设计不但可以突出重点,而且可以给操作者带来好的心情,使操作者在工作中心情愉快,忘掉烦恼,减少工作中的人为失误,降低危险发生的概率。

5.照明

工作环境的光线照度与人的感官疲劳和精神疲劳是密切相关的。加工区域的局部照明的照度应大于500Lx。照明光线应均匀,无眩光,光色适度。并要避免镜面、台面强反射眩光以及与周围环境的明暗形成强烈对比。

6.振动

人体是一个弹性系统,有自己的振动特性。振动会使人不舒适,降低人的视觉和操作效率,增多失误,尤其发生共振时,可能造成人体疾患。因此需要在设备结构和元件上采用隔振、吸振和缓冲减震等装置,避免达到生理临界范围的机械振动和冲击传至人体。在进行安全检测时对设备通过座椅、扶手和操纵手柄传递给人的振动要进行检测,并满足标准的规定。

7.听觉与噪声和声音报警信号

人耳对声音响度的感觉主要是和声强有关。人接受听觉信息要比接受视觉信息快。据测定,人的听觉反应时间约为120-150ms,较光信息快30-50ms。听觉信号常用于报警。

当机械设备采用声讯信号作为出现危险状态和故障情况的危险信号时,应有别于其他正常的声响信号,其声讯信号的声音响度应高于环境和机械设备正常运行期间所发出的声音响度。

工业噪声主要是在机械设备作业过程中产生的,使人的听力下降,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易疲乏,使工作速度下降,降低工作质量。若噪声超过85dB,将会危害人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产生神经衰弱和高血压等病症。

8.视觉

人们通过视觉器官认识外界事物,由大脑产生正确的思考,视觉对产品的产量、质量及安全均有影响,它还会影响到劳动者的心理活动过程。

机械设备操作控制站的位置应保证操作者具有足够的视野范围,在工作期间能够观察到设备的整体运行情况。

9.触觉

人们通过触觉器官接受物体的空间位置、形状、表面情况和原材料等信息。 设计者可以通过将操动器件分布在不同的空间位置,或采取不同的形状使操作者准确的识别,防止误操作。

总之在机械安全检验中,通过评价人类工效学的具体指标在机械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促进机械制造者建立良好的人-机-环境系统,以达到减少造成操作人员失误的客观因素,降低人为错误的可能性,实现预防和减少由于主观因素或社会性因素造成的失误目的。

 

第二篇:工效学考试重点

工效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 绪论

1、工效学的命名:欧洲国家:应使机械设备的设计符合人的工作或操作的习惯;美国:认为工效学学科突出人的因素,并要把它建立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方法应用上;日本和俄罗斯:基本沿用西欧的名称,日语采用“人间工学”。

2、工效学的三个专业领域:

①人体工效学:他是研究与人体解剖学,人体测量,物理学,生理学,生物力学等人体活动有关的工效学问题。相关研究工作:工作姿势、物料搬运、重复性的活动、与骨骼肌肉相关的工作、作业空间布局、安全健康等。

②认知工效学:它是研究智能处理及人与人和人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工效学问题。相关研究工作:人的精神负荷、决策、技巧、人与计算机界面设计、人的可靠性、工作压力、人员培训。

③组织工效学:它是研究与社会技术系统有关的组织优化,包括组织结构 政策及处理方法等方面的工效学问题。相关研究工作:信息处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方法设计、工作时间设计、梯队、社团工效学、合作、质量管理。

3、工效学的起源;

① 古代经验工效学思想:标志:人类制造工具的时代:原始人在打制工具时就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工效学设计思想。

② 近代人机工学思想:始于19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与发展,人们所从事的劳动在复杂程度负荷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迫切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改革工具以及改善劳动条件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 工效学诞生阶段:在二战中,迫使人们对人机系统的认识发生了质的改变,不能仅从选拔,培训人员去适应机器这一“心理技术”原理出发“让人去做”而必须转变成为“技术适应人”,“使人能够有效的去做”。这标志着工效学学科的逐渐形成。

④ 工效学成为独立学科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发生的武器装备事故,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当武器装备符合操作者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能力限度是,才 能发挥其高效能,并避免事故的发生。于是对人机关系的研究,从“使人适应于机器”转入到“使机器适应于人”的新阶段。

4、工效学的地位和作用:

① 有效地进行生产作业管理的需要:工作场地的布置,工作环境的照明、色彩、噪声、粉尘、温湿通风等条件,流水线中机器与工位的布置和设备、仪表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台面按人的动作与操作范围合理安放工具和零部件,直至车间的人员密度、换班方式、休息时间、信息反馈方式与通道、作业方法改善、动作方法改善、动作时间研究等都与工作效率有密切关系。

② 突出以人力资源为中心管理的需要:现代工业管理突出了人的因素,因而把生产系统中人力资源作为管理的主体,在设计一个新系统或改善原有旧系统时,首先考虑如何以较小的成本挖掘人的潜力。

③ 标准化管理的需要:现代的工业管理十分重视标准化工作,而工效学是研究人机的最佳配合后首先提出如何把工具、机器、设备、器具的设计制造纳入标准化轨道。

第二章 作业过程对人体的影响

1、产能一般通过下述三种途径来实现:

① 磷酸原供能系统:速度最快(产生的能量只能供肌肉进行大强度作业维持6—8s),例如:训练有素的短跑运动员跑百米、举重运动员的举杠铃过程等就是采用磷酸原功能系统提供能量。

② 糖酵解供能系统:速度较快,一般大强度作业6—8s时,糖酵解供能系统被激活,在30—60s时糖酵解速度最大,糖酵解供能系统所产生的能量可供肌肉收缩1—3min左右的时间。例如:800米以下的全力跑、短距离冲刺都是需要通过这种方式供能。

③ 有氧代谢供能系统:速度较慢,例如:5000米以上的跑步、1500米以上的游泳、慢跑、交谊舞、自行车、太极拳等活动。

2、概念:

①氧需:单位时间所需要的氧量称为氧需。

②氧上限:血液在单位时间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称为氧上限。成年人的氧上限一般不超过3升每分钟。

③氧债:氧需与供氧量之间存在的差值称为氧债。

3、 动态作业:肌张力与负荷平衡而使肌张力保持不变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张收缩。以等张收缩为主的作业称为动态作业。

静态作业:当人的躯体和肢体维持某种姿势或体位,并运用肌张力将负荷支撑在某一位置时,肌纤维长度不变,这种肌肉收缩称为等长收缩。肌肉以等长收缩为主的作业称为静态作业。

4、概念:

① 基础代谢量:(B)反映了人体处于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单位体表面积的能量代谢量,它是维持心率、呼吸和正常体温的最基本的能量消耗。(维持生命所必须的)

② 安静代谢量:(R)机体为了保持其部位的平衡及某种姿势,在单位时间、单位体表面积上所消耗的能量。

③ 能量代谢量:(M)人体进行作业或运动时,在单位时间、单位体表面积上的总能量消耗称为能量代谢量。

4能量代谢:把人体内的能量产生、 转移和消耗称为能量代谢。 ○

5基础代谢:在室温20℃条件下,被试者处于清醒、空腹、安静卧床时的能○

量代谢。

5、概念:

热价:通常把1g供能物质氧化时所释放出的能量称为该物质的热价。 氧热价:物理氧化时,每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物质的氧热价。 呼吸商:是指人体在同一时间内产生的CO2量与消耗的O2量的比值。 劳动强度:是指作业者在生产过程中体力消耗及紧张的程度。

6、动力定型的三个阶段:

动力定型:如果作业者在同一环境中从事同一项作业,通过复合条件反射逐渐形成一种对该项作业操作的自觉习惯的逻辑平衡潜意识,称为动力定型。动力型的形成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兴奋过程扩散(初期阶段)主要是通过指导教师的讲解、操作示范和自己的实践,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第二阶段:兴奋过程逐渐集中。通过反复联系和教师指导,对劳动操作技能的内在规律有了初步了解,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多余动作逐渐消除。

第三阶段:动力定型的巩固、完善和自动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训练,条件反射得到巩固,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更加集中和精确,,这时动作准确、姿势优美、失误率减到最小程度,出现不必要有意识控制而做出动作,即使有新的刺激,技术动作也不易被破坏,表现为操作轻松省力。 7排泄系统的调节与适应。(1)肾脏,(2)汗腺,具有调节体温和排泄代谢产物的双重功能(31页)

8影响作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大致归纳为:(1)生理和心理因素;身体条件 ,情绪

(2)环境因素(3)工作条件和性质 (4)锻炼和熟练效应。

9疲劳的特征有:疲劳的可感受性,可恢复性,可耐受性,滞后性,超前性,暗示性。

1根据人体产生疲劳的部位不同,生理疲劳可分10疲劳的类型:(1)生理疲劳○

2根据引起疲劳的原因和状态的不同,为体力疲劳,脑力疲劳和技术性疲劳。○

生理疲劳又可分为急性疲劳,慢性疲劳,姿势疲劳,缺氧疲劳,病理疲劳。(2)心理疲劳

1疲劳物质累计机理。短时间内大强度11疲劳产生的机理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

体力劳动所引起的局部肌肉疲劳,是由于乳酸在肌肉和血液中大量积蓄引起的,

2力源耗竭机理。较长时间内轻或中等强度劳动引称为“疲劳物质累计机理”○

起的疲劳,既有局部疲劳,又有全身性疲劳。此时局部肌肉疲劳不是有乳酸积

3中枢变化蓄所致,而是由于肌糖元储备耗竭引起的,称为“力源耗竭机理”○

机理。强烈和单调的劳动刺激会引起大脑皮层细胞储存的能量迅速消耗,这种消耗会引起恢复过程的加强,当消耗占优势时,会出现保护性抑制,以免神经

4生化细胞进一步耗损并加速其恢复的过程。这种机理称为“中枢变化机理”○

变化机理。全身性体力疲劳是由于作业及其环境所引起的体内平衡状态紊乱,引起这种平衡紊乱的原因除包含局部肌肉疲劳外,还有许多其他原因,如血糖

5局部血流阻断机理。静态作业引起水平下降,电解质丧失,体温升高等等。○

的疲劳,是由于局部血流阻断引起的因为肌肉收缩时,是肌肉变得非常坚硬,其内压可达几万帕斯卡。因此,会部分或完全的阻断血液通过收缩的肌肉。称为“局部血流阻断机理”

12疲劳测定方法的基本要求:(任何一种疲劳测定方法应能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测定结果应能客观地描述出疲劳程度,而不是依赖于研究者的主观解释。

(2)测定结果应能定量描述疲劳程度。(3)在疲劳的测定过程中不能导致被测 者 附加的疲劳或引起反感,如分神、加重疲劳和造成心理负担等。

1避免不良体位13合理利用人体生物力学原理(1)采用正确的作业姿势和体位○

2尽量避免和减少静态作业○3负荷方式不同,能量消耗也不同。○4用眼观察时,○

5根据作业特点正确选择坐位和立位姿势。平视比仰视和俯视效果好。○(2)合理

1按生物力学原理,将力用于完成某一操作动作的做功上设计作业的用力方法.○

2利用人体活动特点获得力量和准确性。○3利用人体动作的经济性原理。○4去。○

5合理安排负荷。○6充分考虑不同体位的用力特点。 降低动作能级原则。○

第三章 作业物理环境设计

1,生产环境对人体及人的工作效率产生影响的因素大致分为四类:(1)物理因素:如温度 湿度 气流速度 热辐射 噪声 色彩 振动 空气污染 电磁波及各种射线等。

(2)化学因素:按其作用的性质分为刺激性 致敏性 致突变性等;按其侵入人体的方式分为呼吸道侵入 消化道侵入 皮肤侵入等。

(3)生物因素:如微生物 寄生虫 动物 植物等。

(4)生理及社会心理因素:如体力负荷 单调作业 智力疲劳 人际关系等。 2,微气候的基本要素:气温{空气的冷热程度};湿度{空气的干湿程度};气流速度{空气流动的速度};热辐射{物理在热力学温度大于ok时的热辐射}。 3,人体对微气候的主观感觉:(1)舒适的温度。是人体对温度体验到的舒适度。有俩方面含义一种是人主观感觉到的舒适度,另外一种是人体生理上的舒适度。

(2)舒适的湿度。室温=20℃时,最佳湿度是44%.(3)舒适的风速。在人数不多的房间最佳应为0.3m/s,在拥挤的房间则为0.4m/s,当室内温度和湿度都较高时,最佳为1-2m/s.

4,微气候环境的综合评价:(1)有效温度。也称实效温度和感觉温度,他度量了在热辐射强度不高时,气温 湿度 气流速度对人体的综合作用而使人所产生的主观温热感觉。(2)不适指数。综合了气温和湿度。(3)加权平均温标。 5,改善微气候环境的基本措施

1合理布置热源和疏散(1)高温作业环境的改善。1)在生产工艺和技术方面:○

2屏蔽热源。○3保护作业者。○4降低湿度。○5增加气流速度。2)再生热源。○

1合理安排作业负荷。○2布置好工间休息场所。○3职业适应与训产组织方面:○

1合力供给饮料和补充营养。○2合理使用劳保用品。○3进练。3)在保健方面:○

行人体适应性检查。4)在环境气候方面:有相关的规定。

(2)低温作业环境的改善。1)做好采暖和保暖工作。2)提高作业负荷。3)个体保护。

6,光的基本物理度量:(1)相对视敏函数:描述人眼对不同波长光的敏感程度。

(2)光通量:按人眼光感觉来度量光的辐射功率,也称光流量。(3)发光强度:光源在单位立体角内的光通量,简称光强。(4)亮度:表示发光面的明亮程度。

(5)照度:单位被照表面所接受的光通量。

7,工作场地的照明方式:一般照明 局部照明 综合照明 特殊照明。

1限制光源的亮度 ○2合理布置光源○3灯8,防止和控制眩光通常采取以下措施:○

4改变光源和工作面的位置○5减少亮度对比。 光转为散射光○

1声压,压力与静力之差成为声压。○2声压级,是指声压9,声音的物理度量。○

3声功率和声功率级。声源在单位和基准压之比的以10为底的对数乘以20。○

4频谱和频程。 时间内发出的总声能为声功率。○

1响度级 ○2响度 ○3计权声级 10,声音的主观度量。○

11,噪声级分类:(1)按照人们对噪声的主观评价分为四类:过响声 妨碍声 刺激声 无形声。(2)按照噪声随时间变化特性分为四类:稳定噪声 周期性噪声 无规律噪声 脉动噪声。(3)按噪声源的特点分为三类:工业噪声 交通噪声 社会噪声。

12,听力损伤及类型。听力损伤定义为人耳在某一频率的听阀和较正常人的听阀提高的分贝数。三种类型:听觉疲劳 噪声性耳聋 爆发性耳聋

13,影响听力损伤程度的因素:噪声强度 暴露时间 噪声频率。

14,噪声的评价指标有:等效连续声级 统计声级 噪声暴露量(噪声剂量)语言干扰级。

15,声源控制

(1)机械性声源控制。降低机械噪声的措施:1)改进机械产品的结构或传动设计。a 选用产生噪声小的材料。b 合理设置传动装置。c 改变噪声频率和采用吸振措施。2)改善生产工艺。采取噪声小的工艺。

1降低气流速度○2减少压力脉动○3减少(2)降低空气动力性噪声。主要措施:○

涡流。

16,色彩的三个基本特征:(1)色调,指物体辐射或反射的主导波长的色彩视觉,是色彩相互区别的特征之一。(2)饱和度,是指主导波长范围的狭窄程度,即色调的表现程度。(3)明度,指物体发射和反射光线的强度,是色彩的亮度特征。

17,色彩相加可以通过俩个途径来实现:同时加色法 继时加色法

18,色光混合符合以下四条规律:补色律 中间色律 替代色律 明度相加律 19,色彩对人心里的影响:色彩的冷暖感 色彩的距离感 色彩的轻重感 兴奋和抑制感 轻松和压抑感

20,安全标志和技术标志应用。红色,禁止 停止 也表示防火。蓝色,指令必须遵守的规定。黄色,警告注意。绿色,提示 安全状态 通行。

21,空气污染物的类型:固体粉尘 气体污染物 液体污染物

22,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生产系统排放物 交通工具排放物 生活系统排放物

23,粉尘的类型(1)按其存在的状态分为俩种:降尘(直径在10um以上);飘尘(直径在10um以下)。(2)按其性质分为三种:无机性粉尘 有机性粉尘 混

合性粉尘

24,粉尘的物化特征:粉尘的化学成分,粉尘的粒径,粉尘的溶解度,粉尘的荷电性,粉尘的密度和形状。

25,粉尘爆炸,是指某些物体的微小颗粒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当遇到明火时,会发生爆炸。微小颗粒可以是糖 面粉 纺织纤维 煤尘 铝尘等成为爆炸性粉尘。

26,铅污染的危害及其来源

1对大脑神经系统的影响。铅可以使人的形(1)铅污染对人体的影响较为严重○

象化智力 视觉运动功能 记忆 反应时间受损 语言和空间抽象能力 感觉和行

2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铅可以抑制为功能改变,铅中毒引起智力发育落后。○

维生素d 活化酶,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素的分泌,导致儿童体格发育障碍。3免疫系统。4造血系统。○铅能结合抗体,饮水中铅含量增加是循环抗体降低。○

铅可以抑制血红素的合成与铁 锌 钙等元素拮抗,诱发贫血。

1大气中的铅:铅矿的开采和冶炼 各种含铅用品的(2)铅污染的主要来源于○

制造;汽车尾气排出的卤化铅,在大气中转化为无机铅化合物,最易被儿童吸

2环境的铅:如水入;自然原因,地壳侵蚀 火山爆发 海啸发生等散出的铅。○

3食物中的铅。○4学习用品和玩具的污染。 中的铅,室内装修,室内吸烟。○

27,污染物含量的表示方法有:质量体积混合表示法 体积表示法(空间表示法) 28,粉尘的防治:(1)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控制尘源。(2)采用除尘设备。

(3)改变原材料。(4)个体防护。

29,通风方法的类型(1)按空气流动的动力不同,通风方法可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2)按通风系统作用范围,通风方法可分为全面通风和局部通风。 30,振动对作业绩效的影响:(1)振动对视觉辨认功能的影响。(2)振动对操作动作精确度的影响。

31,电磁辐射的类型(1)电离辐射(2)非电离辐射 :射频辐射 红外辐射 紫外线辐射

32,电磁污染的危害1,对人体的影响,分为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种群效应。热效应指电磁波照射人体后,经过一系列的转化将动能转化为热能从而使机体升温。非热效应,指吸收的辐射能量不足以引起体温升高,但往往会扰乱人体的自然审理节律,引起亚健康表现。2,对电子设备的干扰。3,电磁污染对人体危害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功率 频率 距离 接触时间 外界环境等。

34,(132页)防止电磁污染的主要措施有(1)电磁屏蔽,单元屏蔽和整体屏蔽

(2)吸收防护(3)隔离和滤波防护,线路滤波和线路防护。(4)距离防护(5) 合理设计匹配输出(6)个体防护(7)加强城市规划 合理设计建筑结构与植树绿化。(8)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识。

第四章 人的因素分析

1,视觉系统,形成视觉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光 视觉对象 视觉器官

2,视觉机能(1)视力,指眼睛辨别物体细节特征的能力。(2)视野,指人的头

部固定不变时,眼睛注视正前方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常用角度来表示。(3)视距,指人在操作系统中正常的观察距离。

1形状知觉○2明暗视觉○3视觉的适应性○4对比效应○5残像3,视觉的基本特征:○

6视觉情性与闪烁感觉○7视错觉○8视觉运动规律。 和视觉疲劳○

4,听觉过程一般有三个阶段:(1)将空气中的声波转变为机械振动。(2)将机械振动转变为液体波动。(3)将淋巴液的波动转变为神经冲动。

5,听觉的基本特征(1)接受信息无方向性(2)辨别声音的方位(3)辨别声音的距离(4)频率辨别和频率响应(5)辨别声音的高低和 强弱(6)掩蔽效应,是指由于干扰声的存在,致使声信号清晰度阀限升高的现象。

6,人的反应时间。1,反应的类型(1)简单反应时间。影响因素有:感觉器官因素,运动器官因素,刺激强度因素,刺激作用于感受表面因素,刺激变化因素。(2)选择反应时间。影响因素有:选择信号数目因素,刺激性信号间差异因素,选择反应时间随刺激信号的识别难度增大而延长。(3)对运动物体的反应时间。指运动着的物体达到某指定地点时,大脑通过神经指挥肌肉做出反应所需要的时间。2,反应时间的其他影响因素:(1)反应时间随年龄和性别不同而不同,一般男性比女性强,14-18岁是反应时间的最佳期。(2)动机因素对反应时间影响很大(3)训练可以提高反应速度,稳定反应时间。

7,影响运动准确性的主要因素有:运动速度 运动类型 运动方向 操作方式等。 8,感觉的基本特征有:适应刺激 感觉阀限 适应 相互作用 对比 余觉。 9,知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 选择性 理解性 恒长性 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