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创新作文教学浅谈

初中创新作文教学浅谈

天水市玉泉中学 于灵犀

在作文教学中,要将作文题材作为突破口来指导学生写作,有了好的题材,就不愁写不出新颖、流畅的作文来。

然而,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教师对作文的要求提高,内容也逐渐丰富,使学生由小学到中学的转型过程中难以适应,感到没东西可写。有时勉强像挤牙膏似的挤出一篇来,也是题材狭窄,内容缺乏生活气息。随着作文教学改革的逐步实施,新课改要求学校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给他们插上联想与想象的双翼,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各抒己见。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引导解决了作文题材问题之后,还有作文的创新问题也要高度重视,既使是大众化的题材,只要学生能够充分创新,也能写出不同凡响的作文来。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写出具有创新性的作文,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传授作文知识、提高作文技巧入手。 第一,营造创新平台是前提。目前,作文教学改革的关键是给学生松绑,要尽量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著名作家陈燕丹对“新概念作文大赛”评论说:“一旦给他们一个自由创作空间,那些在拾到一分钱的主题上开始写作文的孩子们,他们还是会迅速地洗尽铅华,表现出一个原生的自己。那些长长的句子,纤细的伤感,那些富有含义的、幽暗的多愁善感的细节,那些欲说还休的情致,甚至是那些与作文训练格格不入的词库,他们在作文的覆盖下还有一个秘密的写作世界。”可以说,这句话是对创新环境下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注脚。因此,教师只要让学生大胆创新,写作能力必有提高。

第二,培养创新思维是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常规,这样对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往往习惯于教师手把手地教,一旦让他们进行自我创新,学生就会显得力不从心。这种思维方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人云亦云,写出的文章缺乏个性,缺少创意。这时,教师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围绕文题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挖掘题目的内涵,独辟蹊径,让学生就同一文体从不同角度进行立意,写出有创意、有见解的文章来。另外,“反弹琵琶”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向,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常规思维的对立面、完全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问题,然后摸索出新观点、新见解,得出新结论,做到常中出新,平中显奇。

第三,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写好作文还需时时留心生括,观察生活,教师要从引发学生表达欲望着手,让学生从中获取写作的材料,选择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通过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用自己的话写出观察的结果和感受。这种方法意在强调作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使作文成为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的真实记录,而不是无病呻吟、胡编乱造、鹦鹉学舌的产物。 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阅读,让他们从读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让学生真正领悟原作的精神内涵。只有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去感悟作品,才能喜爱作品,才能应用作品的价值观念,真正使作品走进学生的心田,从而在他们笔下流淌出清新、感人、有社会价值的作文来。

关于作文的思考——谈创新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经常刻意追求立意标准、格式标准、写法标准等规范化教学,向学生大谈写作秘诀,诸如:如何开头点题,中间如何展开,结尾又如何照应,甚至于鼓动学生模仿课文、去下苦功夫背范文等等,在这种统一标准的作文训练中学生的思维个性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学生的作文也就往往编造脱离自己生活真实与认识能力的“成人化”语言,“英雄化”思想,难怪现阶段学生中还常常出现这种作文现状:“一看题目就摇头,摊开稿纸咬笔头,苦思冥想皱眉头,三个小时没开头。”

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这是今后能否更好成长的关键。学生创新意识依赖于教育和培养。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体现,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其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当前作文教学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会学生感悟生活

教会学生感悟生活,是对学生最好的写作指导,是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基础。

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自然界中,天地宇宙、山水花木、飞禽走兽,生活中的人和事都是写作的题材。告诉学生观察不是泛泛地“看看”,而是仔细地“审视”,要投入,切忌走马观花,同时还要注意边观察边思考,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我经常布置学生课余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积累写作素材。上写作指导课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告诉我:有观察人物的、有观察景色的,更有甚者,竟然有学生观察了不同人物吵架的情形,如婆媳吵架、夫妻吵架、同事吵架等等,并且将这些人物吵架的不同写了下来。

其次,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活动的同时,还应注重课外阅读的指导,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通过广泛阅读,从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中汲取到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作文素材。这样,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学生也从中体会了名人大家是如何观察事物、感悟生活的。

通过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提高了,对生活的理解、感悟也逐渐深了,在写作过程中自然就有新鲜东西产生了。

二、注重训练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个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最活跃、最生动、最奇特、最富于生命力。因此,要想使学生写出有独到见解、有新意的文章,必须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我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把思维训练放在重要地位。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等创新思维的训练,尤其是对发散思维的三种形式——多向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进行了系列训练,从思维方法指导到迁移练习,做到有计划、有安排,逐步提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大多数学生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同时,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想像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作文教学中通过续写、改写、扩写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如在上完《罗布泊,消失的仙湖》后,我布置了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这篇作文,并指导学生充分发挥想像来写,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

学生作文需要鼓励和帮助,特别是老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创新精神。

首先要给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我们应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功的体验,而这种成功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我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一是改革作文评改过程,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实践创新。采取“互批自改”的方式,即在学习小组内互相批阅,写下眉批、总批及修改建议。然后,学生根据别人的批语自主修改。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过程是再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促进了自我积累、自我表达、自我修改能力的提高。在实践中,学生拓展了视野,懂得了怎样修改润色才能写出好作文,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二是编写班级优秀作文选,把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作文编入,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赞扬声中得到力量,激起强大的创作动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作文能力高低不同,同一事物,他们的认识也不一样,因此,表达的方式和技巧也有差异。在教学中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学生框死,要让学生有

自己独立的作文思路和表达方式,一旦发现学生习作有新意就加以肯定和鼓励。对于那些作文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启发引导,尤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这样才能开发思维能力,激发创作积极性。

总之,学会感悟生活是基础,训练创新思维是重点,激发创作动力是关键。我在教学中正是按照这几点要求具体操作的,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于作文的思考——关于创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但是我却认为,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对于教师写“下水作文”的做法,我不能说不好,但是我绝不赞成说“这是为快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捷径”的说法。我觉得,这是否真会大大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暂且不论,根据我个人教学体验,我认为教师作文水平与学生作文水平并不能成正比,事实上学生模仿教师的“下水作文”极大限制了学生作文的思路。我比较赞同鲁迅的观点“写小说要少看小说写法之类的文章”。看多了这种格式化、程式化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和创新思维,很容易造成千人一面、面目可憎、无个性、无新意的模仿式套写式作文。就象有人所形容的那样,教师“克隆”了前人的思想,再来“克隆”未来国民的思想。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写。师云亦云,邯郸学步,使原本丰富多彩的个性强求一律,使原本无比广阔的生活强求相同。

长此以往,不仅致使作文教学走向死胡同,缺少童心,缺乏真情,还失去了作文的创新性和真实性,更违背了“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我们民族的创新精神谈何而来?又怎么能写出内容新颖、形式各异、真实感人、生动形象的文章呢?要知道,作文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出来,“悟”出来的!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即具有创新意识。

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把日常的写作的细节做到极致就是创新。因此,不必要在其他方面探索,更重要的探索在于如何让学生学会创新。

主题教研,让作文教学更轻松

——“评改作文”的思考

提到作文,历来是师生都非常头疼的一块难啃的骨头。至于其中的个中滋味,每个语文教师都清楚,那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啊!而批改作文,是语文教师最辛苦的工作。负责的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详批细改,大批大改,甚至有的越俎代庖重做。但实际上这不一定对学生有益。我们都是当过学生的。我们怎么样对待老师批改呢?发下作文来,一般先看作文的分数,再看评语,再看圈点的地方,??改的越多的地方,越不看,更不愿意让别人看。教师费尽心血,换不来学生的一眼青睐。这又是一种无效劳动。怎么样才是有效的呢?通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在教学中得到一点有益的启示,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批什么?改什么?

教师批改作文,到底要批的是什么?要改的是什么?

1、批什么?

第一,批的文章要有突出优点,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自觉地去巩固和进一步发扬的,或者有严重的缺点,必须让学生认识清楚,自觉地去纠正。这样的要批。

第二,全文在结构组织方面存在着重要的毛病,如前后连贯不紧,结构混乱,前后矛盾等。这种问题不能由教师全权代理,更不能越俎代庖,只有批出来,要他自己去考虑。 第三,重要的修改,而学生可能意会不到的修改的道理的,要用旁批来补充说明。

如果这三种情况都没有,就可以不批,为了批而批,硬做文章,与教师与学生都毫无益处。

2、改什么?

第一,确是错的才改。确实很不好的才改。首先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要符合实际;其实,

运用标准要严格严肃。对于基本功类的,如错别字、语无伦次,话语不通顺等,应该从严;有关技巧方面的,如写法上的问题,就应该从宽。

第二,拿起一篇文章,得先看完全篇之后,有个想法,再去动手改。

修改的详略不一定篇篇一样,问题少的,则可通篇细改;问题多的,可通篇粗改,局部细改。就是说某一两段逐字逐句修改,别的段落大致修改即可。

应当养成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而有两种作文特别适宜发回自改,改后再交。

一种是写得潦草马虎,不太用心的,这种作文可以用符号告诉应该改正的错误,发还自行改正。

还有一种是写得好的作文,文清字畅,这些文章只需要给出改进的建议即可,对于喜欢作文的基础好的学生而言,比替他改更能满足他的需要。

二、批改作文遵循的原则

作文批改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环节。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我一直遵循以下“五要原则”。

“五要”原则如下:

要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讲究实效。

要启发诱导,不要越俎代庖,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批改要有重点,抓关键。

要尽可能地保留学生作文的原貌。少加删改,可改可不改的地方就可以不改,多保留,多鼓励。

评改方式要灵活多样。

三、怎么批改?

改的方法有很多,现举例来说明。

1、精批细改。要不要“精批细改”,这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但我认为,应该有,但不宜每篇文章都如此。所谓的“精”和“细”,不应该从数量上来说,而是从质量上来说。能够解决问题、对学生也确有帮助的批改就是精批细改,而不在于教师在学生作文本上写的字的多少。只有针对作文里重要的优点、缺点、错误切中要害,富有启发性,才是精批细改。教师可以用两种颜色的笔来改。原文用蓝色笔写的,可以用黑色的笔进行改正,在用红色的笔加以润润饰。

2、轮流批改

每次作文只批改其中的一部分,比如三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二,另一部分略改或做上标记,下次作文批改上次略该的部分作文。也可以这样,这次重点批这两组的作文,下次着重批另外两组的作文,这样依次下来,每学期每组都可以轮上三两次,效果比全批全改好。

3、个别批改。

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每次批改着重解决一两个上次作文中暴露的问题,对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进行加强性的批改。

4、面批与书面批改结合起来。

说道这一点,不禁想起小时候的事情。

我在小学时的语文老师,总是把我们叫到他跟前,五六个同学一组,一边批,一边讲,常常先指出其中的毛病,让我们自己改。这样批改,我们很得益,进步很大。

学生将作文交上来,直接翻开看,当着学生的面进行讲解,指出其优缺点,并给出修改建议。经验证明,对学生的面批所起的指导作用是很大的。这样做可以在师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学生不理解的,可以当面提出,教师不理解的,也可以当场询问学生。

教师做简略提示后,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这是自己平时最常用的一种方式。看过学生的作文后,当面或者书面指出其

中的一些重点问题,作以简略提示后,让学生自行修改。

7、学生“互改”。

(1)随意发放。将作文誊写完毕,交上来,由老师随意发放。往往是将好作文交给那些作文水平稍差或者中等偏下的学生手里,通过阅读别人的作文,对比自己的作文,无形之中就会有一个比较,进而使自己的作文水平不断借鉴优秀作文的长处,弥补到自己的短处。

(2)班级交换批阅

因为教两个班的语文,所以将两个班的作文交换着批阅,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猎奇的心里促使他们更加珍惜这样的机会,既增长了知识,又开拓了视野,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欣赏品评能力。

(3)小组互评

按照座位分组,四或六个人为一个小组,共同品评作文。

8、共评共赏。

在学生评改的过程中,自己也参与其中,参与讨论,质疑解疑,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一些评改的意见和思路。最后从学生互相批改的文章中,选择出有特色的文章(可以是优秀的,也可以是问题较多的),大家一块来探讨,研究,找出不足和修改的方法。在同学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9、对比批改

把优秀的作文或毛病比较多的作文加以对比,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鉴别能力。

10、示范性批改

更可以把学生写得好的和写的不好的一两篇作文拿到课堂上做示范批改,能对全班学生有启发作用。间或用一用这个办法,也会受到良好的效果。自此基础上,将这两篇作文的原文和修改后的作文誊写予以展示,既可以多全班进行教育,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11、及时讲评,评后表彰

批改作文后一定要及时针对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评。讲评时,对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定要提出来,在课堂上认真分析。典型的片段可以用多媒体放一放,由集体共同评讲。

对于一个负责任的老师或学生来说,一个星期写一篇作文是起码的要求。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下来,总会有厚厚的两三本写满作文的本子。是随手一扔,还是整齐存好呢?是当做废纸便宜卖掉,还是集结成集或自编《优秀作文选》珍藏起来呢?我想,更多的人都比我有经验,更多的人都会从中得到一种快乐。这时,写作文想不快乐都难了。

每次作文训练后,要选择班级中优秀的文章进行佳作欣赏,也可以是精彩的句子或段落:朗读、分析、展示(将优秀作文贴在墙上)。也可以选差一点的,可以帮助他们把作文改好,也张贴几次,这样也会有用处的。这种做法对学生的促动很大。被选到的学生越写越有劲头,没选上的学生深受身旁同学的影响而“眼红”,会向优秀者看齐,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2、指导学生自己修改。

(1)把作文念几遍。

学生写作文,往往是将作文写完之后,或放在一边,置之不理,或拿起来用眼睛看一看。修改作文,不仅要“看”,而且还要“念”,不能光用眼睛去看,更要用“嘴”说说看。 ①默念

眼睛读着,心中默默地读着,一路读下去,疏漏之处自然会水落石出。疏忽的地方,自然也会发现。上下句的衔接,前后段的连贯,词语的搭配、句子的意思等都可以发现。同时,也很容易发现该怎么样说才对头。而这些发现就是修改的方法。

②出声的念

声音可以很大,可以很小,总之要出声。出声的念,可以是给自己听,亦可给别人听。例如父母、姥姥姥爷、爷爷奶奶等。声音小,是给自己听的。通过“念”,句子顺与不顺,词语搭配不搭配,自己或多或少都能发现。声音大,是给别人听的。这是通过别人来发现问题。这和人每天照镜子的道理相同,通过镜子来看自己的衣冠是否正,检视自己的衣装是否得体等。通过听取他人意见来修改文章。也许有人说,我的父母又不是老师,他们没有文化,那该怎么办呢?其实文化不仅仅指的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广的含义是凡是对于人类有用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文化。作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因此,作文亦是生活。凡是有生活经历的人,有生活阅历的人,都会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告诉你哪里合适,哪里不合适。不管是给自己还是给别人听,都有一个共同点,通过“念”,很容易发现问题。

为什么念会有用呢?

念下去顺当,就因为语言流畅贴切。而语言的流畅贴切,也就是意思的流畅。反过来,念下去别别扭扭,必然是语言有这样那样的疙瘩,而语言上的任何疙瘩,也都是意思上的问题。写东西表情达意,本来和说话情形相同,所不同的是,一个是在嘴上表达,一个是用笔来写。因此,用念的方法来检验作文,是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

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诵读对作文都很有用。从前的人做文章,都注意诵读。往往说,只要把几十篇文章读得滚瓜烂熟,自然而然就能下笔成文了。这个话好像有点玄乎,但实质上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也很平常。因为这是锻炼语言习惯的意思。而诵读就是锤炼语言的一种锻炼。

(2)将写好的作文搁置一段时间,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在根据自己的感觉进行修改。这也是很好的一种方法。

13、利用现代化手段评改。

可以把学生的作文变成豆腐块大的文字,发到博客上,网上,供大家交流,指点、分析,这也是很好的方法,这种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同时还以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电脑和网络,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新鲜的尝试。

《新课标》中说:“在作文教学中,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组织他们自己修改或相互修改。” 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教师改文,叶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这就告诉我们,作文批改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感受生活,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需要。

因此,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学生把写作当成自己的事的同时,教师给予及时的有力地指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修正缺陷,作文教学才能收到理想的功效。 以上对对作文批改方面的一点肤浅的认识,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作文须持平常心

宋代的周紫芝(字少隐,自号竹坡居士,宣城人,曾官枢密院编修官)所著《竹坡诗话》记载了苏东坡的一则佚事:

有明上人者,作诗甚艰,求捷法于东坡,作两颂以与之。其一云:“字字觅奇险,节节累枝叶。咬嚼三十年,转更无交涉。”其二云:“衡口出常言,法度法前轨。人言非妙处,妙处在于是。”乃知作诗到平淡处,要似非力所能。东坡尝有书与其侄云:“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余以不但为文,作诗者尤当取法于此。

为什么忽然提到这则佚事呢?原因有二:一是偶然翻阅《竹坡诗话》,读到此处;二是近来因为临近中考,看了不少同学的作文,有所感触。

先说同学的作文。看了同学的作文,我感受最深的,是同学们强烈的求新意识。这种意识主要体现为这样几点:一是形式多样:诗歌、书信、日记、实验报告、加小标题、加题记、魔幻、梦境,等等等等。二是语言则力求辞藻华美,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以及象征

等手法多有运用,有许多同学大量引用诗句。这些做法,的确使文章呈现出绚烂多姿的气象。 但是,在初时的新鲜感消退之后,我却隐隐感到一丝疑惑。一是采用新形式却不符合形式的特点。每一种文章样式,总有自己的特点,题记有题记的要求,小标题有小标题的规范,诗歌有诗歌的方法,书信有书信的格式。片面追求新的形式却又不对新形式有所了解,结果写出来的东西显得不伦不类。二是语言上堆砌辞藻,却不肯在语言基本功上下功夫,比如错别字较多,病句较多;还有的文章通篇连缀诗句,看起来像玩文字游戏。三是形式新则新矣,却缺乏生活内容,在其中很少感受到同学们生活的气息。

再说这则诗话。在这则诗话中,苏东坡直言不讳地批评了明上人“字字觅奇险,节节累枝叶”的错误做法,指出这样学诗的结果,只能是“转更无交涉”,即毫无所成。他又指出作诗应当“衡口出常言”,就是说要追求平淡自然,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真正的妙文。 苏轼强调作者要有深厚积累,文章应有充实的内容。在《南行前集叙》中说:“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郁勃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他在《答俞括书》称赞俞括的文章:“皆酌古以御今,有意乎济世之实用,此正平生所望于朋友与凡学道之君子也。”他在《答谢民师书》中提出:“(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根据内容的要求,自由表达,摆脱形式限制,使之恰到好处,以取得自然流畅,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这与他在《文说》中提出的“随物赋形”的观点是一致的,即根据所表现的对象,真实生动地描写外物。他还发挥“辞达”的见解,认为“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认为“辞达”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要求。这些见解,今天看来都是非常精辟的。苏轼的诗词文赋脍炙人口,历久不衰,与他的创作态度和文风是密不可分的。

古代追求形式(包括语言和体式)新奇的文人不少,其中不乏大家。比如韩愈,他也主张“文从字顺”,但他自己有一些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这些诗作人们并不太熟悉,倒是他那些用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写成的作品,诗歌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文如《送穷文》等,为人们所传诵。杜牧曾说:“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清代戏剧家李渔说的非常好:“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不越一‘理’字。”就是说,写文章追求形式新颖无可厚非,但首先要重内容。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内容是第一位的,内容决定形式。如果本末倒置,或只追求形式的新颖,写的全是大话、空话、套话,这样的文章就算不得好文章。

话似乎说远了。再回到同学的作文上来。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希望得一个好的分数,因此在形式上有所讲究,这无可厚非,相反,我们应当积极提倡这种求新的意识。但我们也不要忘记,形式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文章优劣,首先看的是内容,好的文章,是反映了真实的生活的,有真情实感,内容充实,作为中学生首先应当确立这样的文风。相反,一写文章,就拉开架势,堆砌一些华丽的辞藻,或采取一种少见的形式,套用的却是别人的生活和感情,或者记述听来的一个故事,随便加三两句自己的感受,有什么感人的地方呢?

这种现象,与考试的引导作用有直接关系。虽然我们不提倡应试教育,但考试毕竟是目前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往往是考试怎么考,老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因此,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考试题目的设计上要贴近学生生活,其二阅卷时对那些有生活内容而又文词优美的文章,要给予高分;而对徒具形式,追求辞藻,却空洞无物的文章,就不能鼓励。其三,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文风,引导同学从写字入手,练好语文基本功,对于文章的写作技巧多作些研讨,更要引导同学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提炼生活,学会用文章表现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作文才能起到促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