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xx-20xx学年高中语文达标巩固(粤教版必修1) 单元写作指导4]

www.ks5u.com

语文·必修 1(粤教版)

?最难忍受的孤独莫过于缺少真正的友谊。

——培根

?理解绝对是养育一切友情之果的土壤。

——威尔逊

?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就是他同别人的友谊。

——林肯

?友谊能增进快乐,减轻痛苦;因为它能倍增我们的喜悦,分担我们的烦忧。

——爱迪生

?真诚的友谊好像健康,失去时才知道它的可贵。

——歌尔登

?友谊!你是灵魂的神秘胶漆;你是生活的甜料,社会性的连接物!                                           ——·布莱尔

?友谊之于人心,其价值真有如炼金术上常常所说的宝石之于人身一样。                                            ——培根

?父亲是财源,兄弟是安慰,而朋友既是财源,又是安慰。

——富兰克林

?和太强的人在一起,我会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交朋友不是让我们用眼睛去挑选那十全十美的,而是让我们用心去吸引那些志同道合的。                                             ——罗兰

?要把同道的人当作朋友,而不必把同利的人当作朋友。

——罗兰

?当你身处顺境,只在接受邀请才来访,而当你身处逆境时不邀自来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奇奥佛拉斯塔

1高山流水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俞伯牙,他的琴弹得特别好。有一天他在深山老林里弹琴的时候,来了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俞伯牙一弹琴,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心里很惊讶,因为他心里正想表现高山呢,就被听出来了。俞伯牙心想:我换一个主题,我表现流水,看你还能不能听出来。谁知,钟子期一听,又说:洋洋兮若江河。不管俞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出音乐表现的内容。于是乎两个人就成了好朋友,成了知音。但是,没多久钟子期去世了,俞伯牙痛失知音,伤心到极点的时候,就把自己的琴给摔了,发誓永远不再弹琴。这个故事后来就形成了高山流水的成语,形成了知音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

2生死之交

诗人郑少谷与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谋面,却彼此倾慕,互相赠答。郑少谷曾有诗赞王子衡: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意思是:当王子衡讲评诗歌时,就是鲁国孔子的弟子听了,也会如坐春风。后来郑少谷死了,王子衡惊闻噩耗,哀伤至极,他不顾千里奔波,特地赶到福建,为他办理丧事,宽慰亲属。

3元白情深

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当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休戚相关的命运,把白居易与元稹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一生交谊很深,世人称为元白

4管鲍之交

管鲍指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和他的朋友鲍叔牙两个人。管仲年轻时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赚了钱之后,鲍叔牙知道管仲家里十分贫困,总是多分给管仲一些,绝不认为管仲贪心;管仲帮助鲍叔牙做事时,不一定件件做得很好,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蠢,而理解那是受客观条件所限;管仲做官,曾三次被逐,鲍叔牙深知并非管仲人品不好,或是干得不出色,而是时机和运气问题……管仲深情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后来推荐管仲做了齐国之卿,帮助君主大力推行改革,使齐国成了春秋的第一霸主。现在,人们常以管鲍之交形容友谊笃厚。

5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

青年的马克思就有着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并付诸行动,因而他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都重要。马克思长期流亡,生活很苦,常常靠典当过活,有时竟然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但他仍然顽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给马克思。他不但在生活上帮助马克思,在事业上,他们更是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他们同住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到马克思家里去,一连几个钟头,讨论各种问题;分开后,几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他们之间的关怀还表现在时时刻刻设法给予对方帮助,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稿时,还没有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恩格斯从事著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自己的工作,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建立起了伟大的友谊,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正如列宁所说的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各样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后来的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友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步入高中后,你是否常常怀念初中的学习生活?那时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同学关系是今年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比较敏感的社会话题。审题难度不大,但要写出精彩的文章,一定要对主题有独到而深刻的认知,同时要具备良好的文字功底。

立意应以弘扬正能量为主。审题时首先要抓住第一段材料中的美好时光”“深厚的情谊”“互相帮助,彼此激励”“难忘的记忆等正面词语;其次要注意材料中出现的数据所给的提示,进而思考同学间关系紧张的原因,打开写作思路;最后就如何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等进行思考。材料中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是我们必须把握的关键句。

如果写成议论文,写作时在引用古今中外和谐相处的例子的同时,一定要联系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论证时应遵循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探究原因再到如何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

如果写成记叙文,在写作时必须有同学交往过程中感人的细节描写,并能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范文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著作《丧钟为谁而鸣》里写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的确,在如今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里,一种待人处事的准则更是作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纵是人心难测,我们也无法将自己独立于尘世之外。

尽管如此,近来发生的一些事情却依然令我咋舌。不久前在复旦大学发生的一起事故,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一位学生,因与其室友发生了一点矛盾,便在饮水机内投毒,最终导致室友死亡。且不论这一事件引发的后果如何,但这确实反映了如今一些学生的人性的残缺。这一事件发生后,更是有网友戏言:看来我得发一条短信给我曾经的室友,感谢他们当年的不杀之恩。这是玩笑吗?是,这俨然是一个笑话,一个严肃到不行的黑色幽默。于我看来,一室不处,何以处天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总是要遇见形形色色的人,经历形形色色的事,因此,我们要学会的,并非逞一时之快,被一时的冲动冲昏头脑,而是学会理解,学会包容。在包容中成长,在包容中蜕变。

青春年少的我们,好比一群激情大于理智的水手,在我们人生的漫漫征途中,我们需要燃烧的激情给予我们无限的力量,但请不要忘记,保留一份理智,否则便只会渐渐迷失自我。人与人的相处也一样,在矛盾来临时,按下冲动的火苗,理智客观地看待问题,如此,孰是孰非便自有定论。正如前人所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有人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在这众多的个体中,偏偏只遇到那些特别的人,我想,这便是缘分了。因为有缘,所以格外珍惜。于我本身,感情是一笔十分珍贵的财富。一直都很享受和朋友一起手牵手在操场边散步,看运动场上同学们挥汗如雨,或是一起嬉笑怒骂,肆意喜忧。每当此时,心中总是被一股浓浓的满足填满,我想,这就是感动。当然,我不否认在我们的相处中,也会有摩擦,也会意见不合,发生争执。可是,人生最大的美德是包容,因为在乎,所以允许彼此的一些小情绪,这也是一种相知吧!

我一直坚信,无人分享、无人支持的个人奋斗无法长远,因为孤立的人生是难以自全的,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令人无法靠近。善待他人吧,从中,你也可以收获很多。既然无法遗世而独立,那便接纳他人吧!

点评

文章以名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为中心展开论述,分析了近来发生的令人痛心的事件,认为无人分享、无人支持的个人奋斗无法长久,人与人的相遇是一种缘分,学会理解与包容,才是人与人之间长久相处之道。文章中心突出,层次明晰,首尾呼应,文笔娴熟、流畅,语言朴实,读来余味无穷。

 

第二篇:【金版学案】20xx-20xx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练习:17 师说]

语文·必修 4(粤教版

金版学案20xx20xx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练习17师说

)

17 师 说

金版学案20xx20xx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练习17师说

湘 中

韩 愈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鉴赏:

贞元末年,韩愈官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政治上突如其来的打击,在诗人心底激起了无法平息的狂澜,从而形成了《湘中》诗起调那种突兀动荡的气势:“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这两句语调拗折, 句法奇崛。若按通常章法,应首先点出汨罗江名,然后摹写江上景色,但这样写容易流于一般写景,显得平淡无奇。现在诗人运用倒装句法,突出了

江景: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一派神秘愁惨的气氛,以为诗人哀愤的心境写照。首句又连用“猿”“鱼”“踊”等双声字相间,以急促的节奏感来渲染诗人激动不平的心声。所以,诗人虽然没有直抒目见汨罗江时所引起的无限感慨,却自有不尽之意溢于言外。

三、四句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情景交融,浑成无痕,构成清空孤寂的境界,与前两句激切哀愁的气氛在对比中达到高度的和谐,生动地表现出诗人面对茫茫江天怅然若失的神情,含蓄地抒发了那种无端遭贬的悲愤和牢骚。

全诗寓激愤哀切之情和跌宕之势于清空的意境和深长的韵味之中,成功地抒发了诗人的一腔愁绪,满腹忧怨。

金版学案20xx20xx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练习17师说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襄(xiānɡ) 嗟乎(jiē) 或不焉(bù) ...

B.郯子(tán) 句读(dòu) 阿谀(yú) ...

C.老聃(dān) 谄媚(xiàn) 经传(chuàn) ...

D.蟠桃(pān) 苌弘(chánɡ) 贻误(yí) ...

解析: A项,“不” 应读fǒu ;C项,“谄” 应读chǎn;“传” 应读zhuàn ;D项,“蟠” 应读pán 。

答案:B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B. 彼.童子之师(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

C.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士大夫之族.(类、辈)

D. 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是故无.贵无贱(没有)

解析:D项,无:无论。

答案:D

3.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或师焉,或不焉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 A项,“不”通“否” ;C项,

知”通“智” 。

受”通“授”;D项, ““

答案:B

4.下列加点的“其” 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B. ①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 .

C.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D.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解析:A项,①代词,他;②代词,那;B项,①代词,他们;②代词,他;C项,均为“代词,他们的”;D项,副词,表猜度,大概;副词,表反问,难道。

答案:C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

B.吾从而师之 ..

C.小学而大遗 ..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解析:A项,古义是求学的人,今义是有专门学问的人;B项,古义是两个词,跟从并且,今义是一个表示结果、目的的连词;C项,古义是两个词,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是一个名词,指学制的初级阶段;D项,古今意义均为“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就叫“读”。

答案:D

6.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B.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解析:A项,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B项和例句中的“师”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C项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D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

答案:B

7.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作《师说》以贻之 ..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下圣人也远矣 ..

D.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 ..

解析:A项,介词,跟/介词,对于;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C项,都是“助词,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D,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就。

答案:C

8.下列各组句子中,“所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C.圣人之所以为圣 ..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解析:A项,表凭借。B、C、D三项均表原因。

答案:A

9.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大王来何操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学于余

解析:B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臵句,A项是判断句,用“??者,??也”表判断。C项是定语后臵句,定语“利”“强”分别放在了中心词后。D项是被动句,状语后臵句,状语“于时”“于余”放在了中心词后。

答案:B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孰能无惑?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______________,愚人之所以为愚,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5)___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答案:(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2) 圣人之所以为圣 其皆出于此乎

(3) 句读之不知 小学而大遗

(4)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术业有专攻

金版学案20xx20xx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练习17师说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诋毁 抵挡 刨根问底 砥柱中流 ....

B.藩篱 蕃息 幡然醒悟 翻江倒海 ....

C.蓓蕾 礌石 雷霆万钧 擂鼓助威 ....

D.奴婢 裨益 稗官野史 髀肉复生 ....

解析:A项,均读dǐ;B项,fān/fán/fān/fān;C项,lěi/léi/léi/léi;D项,bì/ bì/bài/ bì

答案: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糅合 飘渺 白内障 异曲同工

B.河漕 倾泻 蒸馏水 奋笔疾书

C.貂蝉 骄矜 终生制 心率不齐

D.分量 光碟 副作用 揠旗息鼓

解析:B项,漕—槽;C项,生—身;率—律;D项,揠—偃。 答案:A

3.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历史其实无处不在。在你我生活的城市里,每一幢由逝去时代留下的老建筑都是一页____________的活的史书。

(2)以“侃”“凑”“加”为核心的剧本写作模式肯定会破坏故事的思想性和整体性,剧中人物的情感和生命轨迹的展现也很难做到____________。

(3)试想一下,如果不是马云拜访王林的一张照片,使王林重回公众视野,那么,会不会有欣京报的记者去采访,以及引发接下来令人____________的问题呢?

A. 触手可及 水到渠成 眼花缭乱

B. 唾手可得 水到渠成 眼花缭乱

C. 触手可及 一以贯之 目不暇接

D. 唾手可得 一以贯之 目不暇接

解析:(1)触手可及: 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唾手可得:动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极容易得到。(2)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

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水到渠成:意指水 流到之处便有渠道,比喻有条件之后,事情自然成功,即功到自然成。(3)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多,来不及观看或看不过来;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人们被笼统地告知,PM 2.5有害健康。但究竟不同成分、不同浓度的PM 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何差别,有关部门至今仍然没有拿出翔实的研究数据。

B.如今全社会都在倡导中华民族中优良品质的回归,面向大众的影视作品,理当去传递、弘扬这种观念才算是适宜的。但能这样做的影视作品,为数太少。

C.根据质检总局的统计,99%的内地奶粉质量合格。但现在的问题是,内地奶粉的质量,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度很差,这才造成内地客到香港抢购奶粉的局面。

D.专门从事湖区水面卫生保洁工作、每年获得由政府财政拨给的600万元作业费的湖光保洁公司,始终没有达到该湖区的保洁标准,因而群众投诉从未间断。

解析:B项,“理当??才算是适宜的”句式杂糅;C项,成分残缺,“内地奶粉的质量”前应加“对”;D项,“保洁公司??没有达

到??保洁标准”搭配不当。当改为“保洁公司,始终没有使该湖区的卫生达到保洁标准”。

答案:A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我爱纯真浪漫,________ ;我欣赏“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意境,________ ;我渴望天长地久的爱情亘古不变的友谊;________ ;我很想将忧伤埋在心底以笑声取悦生活,________ 。

①也惊叹于沧桑的滋味

②却难免强颜欢笑的悲凉

③却只能告诉自己这是幻想而不敢轻易付出

④却在现代重金属摇滚中宣泄心灵的疯狂与不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④② D.①④③②

解析:把握整个语段的内容倾向,则可看出分号所标明的层次内的内容前后两句之间在语意上属对比关系,只要把握这一点,则可选出适当语句。

答案:D

二、阅读鉴赏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

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之众人 众人:普通人 ..

B.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难道 .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明:明白 .

解析: D项,明:高明,聪明。

答案:D

7.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B. ①句读之不知 .

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C.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D.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解析: A项,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承接,就;B项,①助词,宾语前臵的标志词;②代词,他们;C项,都是“助词,表感叹的语气词”;D项,①形容词,糊涂;②名词,疑难问题。

答案:C

8.下面对这三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以愚”的结论。

D.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解析:B项,“小学”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的。

答案:B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在我之前出生)还是比我小(在我之后出生)呢?

(2)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问 说

刘 开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

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

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

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

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

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

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

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就:接近 .

B.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妄:妄想 .

C.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狎:亲近而不尊重 .

D.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快:以??为乐事 .

解析:B项,妄,胡乱。

答案:B

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

②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 .

B. ①问焉以求一得 .

②问之人以穷其短 .

C. ①古之人虚中乐善 .

②狎之而不甘问焉 .

D. ①所谓以能问于不能 .

②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

解析:A项,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转折;B项,都是“连词,表目的,用来”;C项,①助词,的;②代词,他;D项,①介词,表对象;②介词,表比较。

答案:B

1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表明学习需要“问”的一项是( )

①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②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

③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

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⑤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

⑥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解析:③是说明古人善问。④是说明当今之人不正确的做法。⑥是说明正确的询问方法。排除这三项即可。

答案:C

1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学习一定要好问。因为“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

B.在第二段中,作者从反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主要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用古代先贤的言行作为立论的依据。

C.第三段举古人好问为典范,圣人采纳地位低微的樵夫的言论,舜帝有天子的身份却向平民询问,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

D.《问说》与《师说》两文都劝说人们要虚心学习。《师说》着重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问说》则着重从“问”的角度,主张“学必好问”。

解析:B项,在第二段中,作者不是从反面而是从正面阐明“问”

的重要作用。

答案:B

14.断句与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古 人 以 问 为 美 德 而 并 不 见 其 有 可 耻 也 后 之 君 子 反 争 以 问 为 耻 然 则 古 人 所 深 耻 者 后 世 且 行 之 而 不 以 为 耻 者 多 矣 悲 夫

(2)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2)①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破除那些疑问,这就是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

②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

③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既然这样,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

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要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破除那些疑问,这就是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

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而问,不挑选人而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以天子的身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并不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十有八九。

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可以得到教益的,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唉!学问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吗?

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有智慧的人考虑多了就会有失误的时候。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既然这样,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多了,可悲啊!

三、语言运用

15.临近毕业时,同学和老师总要互赠留言。假如你是某一学科的老师,请仿照例句,依据本学科的特点为你的学生写一则留言。

例句:英语老师——人生可以有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但绝不能有一般过去时和将来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语文老师——人生可以有逗号、感叹号、省略号,但不能有句号。

示例二:数学老师——人生有曲线、抛物线,但绝对没有直线。 示例三:物理老师——人生的痛苦有裂变、聚变、衰变,但绝对没有永恒不变。

示例四:化学老师——人生的方程也需配平,痛苦和欢乐共存,既要感谢欢乐,也要感谢痛苦。

示例五:历史老师——曾经的辉煌,只能代表过去,历史的改写,依然要靠我们自己。

示例六:地理老师——人生和地质勘探不一样,可以向前看、向

上看、向左看、向右看,但绝对不能向后看、向下看。

16.下面是某学生为给老师祝寿准备的发言稿,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修改。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至今健在的恩师俞老师做寿。俞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做学问。俞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1)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光临”改为“回到”

(2)“至今健在”删去,或改为“精神矍铄”

(3)“高足”改为“学生”

(4)“欣慰”改为“高兴”

金版学案20xx20xx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练习17师说

韩愈论道德修养

韩愈认为统治人才需要具备“德与艺”两方面条件。从两者的内在关系看,德是艺的思想基础,艺是德的体现手段。德比艺是更为根本的条件。如文学写作与道德修养的关系,道德修养是文学写作的根本前提,“夫所谓文章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实之美恶,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因此要像古代伟大作家一样写出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一定要特别重视道德修养,以道德修养为根底,才可能有光辉的文学作品。韩愈在教育实践中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

韩愈认为道德根源于人性,基本内容是仁、义、礼、智、信五项道德准则。五项之中最主要的是仁义两项。仁义是全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人有没有道德,其区别就看他存仁义或弃仁义。仁义并非高不可攀的目标,只是实行对人类的博爱而已。道德教育以仁义为核心,有道德修养的人,必定是“内仁而外义,行高而德巨”。

韩愈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吸收前人的道德修养理论,总结自己

的修养经验,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修养要则。“责己重以周,责人轻以约。”他主张要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协调我与人的关系。要协调关系,对自己的要求应当全面而严格,以鞭策自己不懈地提高道德修养,对别人的要求应当宽松而简单,别人也就乐意为善或改过从善。而现实的情形恰好相反,一般人对别人要求求全责备,对自己要求则很低很少。他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作了分析,认为根源是怠和忌,怠者对自己没有要求,不能提高品德修养,忌者害怕别人品德修养获得高度评价,而对别人进行诋毁。韩愈关于责己和待人的思想,是孔丘“躬自厚而薄质于人”思想的继承和发挥。“思省自勉”,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从主观上提高认识,需要个人认真深入地反省思考。他在《进学解》中说:“行成于思,毁于随”。德行的成就在于认真深思,毁坏就在于放任自弃。因此应当经常与道德规范进行对照而反省自己的行为,对不合仁义规范的行为,虽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也应当感到后悔,防止再犯。他认为在道德面前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不成为君子,便落为小人,一切都取决于自己。“贤不肖存乎己??存乎己者,吾将勉之”,要在主观上保持一种上进心,勉励自己成为道德修养高的人。“知过能改”,韩愈认为对待过错也是一个道德修养问题。过错不仅是已经表现出来的言或行,没有表现出来的心思不正也是一种过错。他说:“所谓过者,非谓发于行、彰于言,人皆谓之过,而后为过也。生于其心,则为过矣。故颜子之过,此类也。不贰者,盖能止之于始萌,绝之于未形,不贰之于言行也。”有些人犯了过错已有认识,对改正错误持什么态度便成为重要问题。他说:“人患不知其过,

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较积极的态度应是勇于改过,改过是为了不再有过,应该受到赞许。

(摘编自《中国教育思想史》)

金版学案20xx20xx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练习17师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