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时间:2012.9.12 星期三 第六节

科目:物理

授课教师:

班级:142班

听课人

教学方法:提问式、启发式

课前复习:

1、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s、v、t,已知其中两个,比较另一个;

2、 速度的两个常用单位——m/s , km/h;

3、 解答题的四个步骤:已知、求、解、答(单位换算在已知处);

4、 例题讲解:

(1) 一列火车长200m,以36km/h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火车从上桥到全部离开大桥所

用的时间是多少?

已知:l=200m L=1.6km=1600m v=36km/h=10m/s

求:t=?

解:由v=s/t得,

t=s/v = (l + L)/v = (200m + 1600m) / (10m/s) =180s

答:火车从上桥到全部离开大桥所用的时间是180s。

注:强调单位换算、公式的先后、解题的四个步骤

(2)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一个人面对一座高山喊一声,4s后听到回声。问人距离高山

大约是多少千米?

已知:v=340m/s t=4s

求:人距离高山多远s=?

解:由v=s/t得,

s=vt=340m/s × 4s =1360m =1.36km

1.36km ÷ 2 =0.68km

答:人距离高山大约0.68km。 注:回声的距离、时间问题、单位

§2.3(2)匀速与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式

导入:

1、 用图表的方法列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 两者的区别: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3、 得出概念;

4、 提出问题,同学们互相讨论;

板书:

1、 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一直不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

2、 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

3、 怎么样求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

体会: 通过听这堂物理课,我体会到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需要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集中,现在的学生大多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较好,这样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记忆更深刻,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篇:山东省初中物理教学能手听课

山东省初中物理教学能手听课

————心得体会

宁阳英才学校 王芳

20xx年9月25日至29日,"山东省初中物理第六届教学能手评比"在临沂举行。我和来自全省各地市的几百名物理同行一起,有幸观摩了26位活泼的课堂,收获颇丰,得益匪浅,不仅让我领略到了我省各地市出类拔萃的物理教师的教学风采,也让我从其中觉察到了在课堂教学方面自身的陋劣与不足。现总结于下,与大家共勉:

一、精彩亮点

上课的26位教师都有很强的个性特点,各位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详实的课内外资料,充分发掘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在讲授中充分利用动态语言和身体语言,使学生在课堂中生动而活泼,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出了学生的潜力。二十几位教师表现出的新思路、新设计、新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们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做到了新课引入趣味化、揭示概念深入化、点拨规律条理化、练习形式多样化、选题难度层次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技巧艺术化。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

1.知识整合——妙!

针对《§3.2乐音和噪声》这节实验探究课有8位老师执教,一般是按教材顺序即响度——音调——音色进行探究。其中来自济南教研室的李钧和郑瑜两位教师对教材顺序做了不同与他人的调整,即从学生最熟悉的音色开始探究,然后探究音调再探究响度。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路听来竟十分恰当,效果更佳。对教材的重新整合的确体现了不同的教学风格,这也与教师的素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2.环节过渡——精!

教师的基本功过硬,各教学环节,虽形式各异,似无法,确有定法在其间。每一个教学环节处理得环环相扣,过渡极为自然,如同故事进行到此刻,就当有下文一样,引人思考。因教师准确的语言串联,各环节过渡时,毫无唐突之感!尤其,威海荣成36中的张 1

红云老师和烟台莱州云峰中学的秦静老师,更是以自然大方的教态、流畅优美悦耳的教学语言赢得了在场所有老师的称赞!我的体会就是,听完这样的课,真是一种享受,美!

3.启发质疑——实!

在物理实验中,学生会出现不同的疑问,教师能灵活的处理,说明课前下了功夫,而且教师点拨时,语言中的启发性,引导性,能启迪智慧,没有暗示,又十分恰当!研究的问题的过程和结论不是教师讲出来的,也不是学生念出来的,而是学生“悟”出来的。例如济宁14中的盛正民老师、济宁学院附属中学的汤文亮老师、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的范百荣老师、青岛实验初级中学的孙梅老师、济南市市中区培训中心郑瑜老师。真正是用真实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产生激荡。我不得不说出心中的感觉:震撼!

4.学习过程——趣!

那些优美的课件自不待言,那些有趣新鲜的实验,确实让学生们快乐起来,热情高涨起来。如威海荣成36中的张红云老师在响度的教学中与学生拍手、跺脚互动。临沂第23中的郭少英老师在声音的传播教学中,让一学生现场清唱,掀起学生课堂探究学习的高潮。还有济南槐荫区教育局教研的李钧老师在音调教学中,通过飙音比赛感知音调的高低。师生互动真的很巧妙,教师根据所教内容,积极自主探究实验、边学边实验,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在师生的共同研讨下,逐步对现象或数据进行分析,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自身改进实验设计的能力。 学生真是学在乐中,乐在学中,我听课仿佛进入了神奇的殿堂。怪不得,满满的听课老师都在聚精会神地听!

5.教具创新——巧!

观看讲课老师们改装或自制的教具,真是费了心机。如探究做功实验中用火柴头代替硝化棉、探究比热容的实验中用酒精灯代替电加热器、自制乐器并用它弹奏“两只老虎”、用装有不同水量的小烧杯代替水瓶琴。紧扣课题,引人入胜,效果甚佳,无不称奇!甚至有些老师借来研究,还有的请教问询。这个功夫之深,用心之细,可以想见。

二、优质课堂的特点

总结26位参评选手的课堂特点,优质课堂应具备以下特点:

1、课堂设计要“重点实突出,难点巧突破”

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重点突出—要实,难点突破—要 2

巧,教学效果—要优。教师在备课时要对学生的认知基础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并由此确定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法,上课时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掌握、运用知识,从而完成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在《§3.2乐音与噪声》的教学中,对“频率、振幅”概念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以青岛试验初级中学的孙梅老师的课为例,孙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声音的不同特性与声音的产生——振动”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利用单摆小实验分析振动特征——振幅、频率及如何借助小实验改变振动的振幅、频率逐步突破了难点。为后面的学习重点——“探究声音的特性”扫清障碍。济南市市中区培训中心的郑瑜老师利用现场飙音让学生感知“什么是音调的高低”。

2、课堂教学要“问题引领,以问导学”

好课都体现了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教师的作用是巧妙的“引导、点拨”的新课标思想。启发引导的过程是教师等待的过程,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等待一定能换来学生智慧之花的盛开。只有备课的精、深、透,细,课堂才能精讲点拨,指点到位。在思想方法的孕育阶段,教师要精心设计,多设置一些孕育点,再初步形成阶段因势利导的选择例题和习题,教学预设、问题启发要适度。以济南市市中区培训中心的郑瑜老师执教的《§3.2乐音与噪声》课为例,郑老师先后设计了以下环环相扣的问题:小游戏“猜猜我是谁”问靠什么猜出了答案?——引出“音色”这一特性;“飙音比赛”时问为什么有的学生跟不上电子琴发出的声音?——引出“音调”这一特性;问高低不同的声音其振动有什么区别?——引出“频率”的教学;用自制乐器弹奏乐曲“两只老虎”问是通过改变什么改变音调的?——引出“影响振动频率的因素”的教学;小游戏“吼王争霸”问“吼王”是指声音的什么特性?——引出“响度”的教学;问如何用锯条、橡皮筋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时,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区别?——引出“振幅”的教学;问并不是所有的声音我们都喜欢,你遇到过这样的声音吗?——引出“噪声的来源及危害”的教学;问遇到这样的噪声困扰你应怎样解决?并把这些方法归归类。——引出“如何防治噪声”的教学。

3、课堂语言要精炼

真正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课堂语言的精炼,势在必行。“精炼”就是简明扼要、干净利索。语言“精炼”,是反映教学语言要“少而精”,要能以较少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容;讲 3

课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要讲究科学性和准确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语言不简炼,颠三倒四,或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势必影响课堂有限时间的充分利用,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用语言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要有节奏性。老师的语速,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绪,巧妙地加以调节和控制,使之快慢得当。

三、以后教学的改进

教学改革就要创新,观念的更新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当前的教育教学先进经验,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钻研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研究教学方法,课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3、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4、上课时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提笔言及,还觉未尽,笔墨太浅,无以表切,唯有亲临,方能体味,有幸参加如此之教研,是我从教之幸事,能常听如此优质课以改良我之教学,实乃一生之幸亦。

说明:本次活动使用沪科版教材,内容为《§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和《§3.2乐音与噪声》《§12.1温度与内能》《§12.2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