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乡教育资源比较调研的调查报告

关于城乡教育资源比较调研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CYW ZXY

时间: 20##年8月 1 日——20##年8月 20 日

地点: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蔡家坡镇(CYW)

       陕西省西安市(ZXY)

正文:

一、调查情况简介;

1、时间日志:

2、调查对象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蔡家坡镇的三所学校:西机小学、陕九中学、西北高级中学相关。

调查教育资源分类:

1、财力资源:学生所缴学费;

2、物力资源:办学规模、学校内部环境、教学设施等;

3、人力资源:教师学历、职称、学生来源、父母受教育程度等。

3、调查目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方面存在着城乡发不和谐的现象。为了可以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生,正确的认识城乡在教育方面存在的差距,并带着为自己增长才干、培养品格的目的进行此次的调研活动。

4、调查方法和手段

(1)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主要靠有文献法、口头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等,对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蔡家坡镇三所学校的教育资源状况进行了解。

(2)比较研究法,在调研之后将对城乡间、校际间的城乡教育资源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之间的差距与问题,为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建立基础。

二、调查内容;

1调查过程:

在此次调研活动的初期,我与组员赵晓妍同学先拟列出了需要进行调查的关于城乡教育资源比较调研的一些项目细则。

财力资源所设立调查项是学校学生所缴纳学费;物力资源方面对办学规模、宿舍的规模、教室规模、教师内部设施配备情况、图书馆的藏书量、实验室的规模、及是否可提供学生进行拓展性试验、操场的规模及运动器材丰富度、食堂的规模及就餐人数等,这些方面的细化项目的调查;人力资源主要是对教师的聘用量、教师中高特级资质量,教师本科以上学历量、学生拥有量、学生的来源。

在完成初期的调查细则制定后,我于20##年8月1日——20##年8月10日分别在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蔡家坡镇的三所学校:西机中学、陕九中学、西北高级中学相关教师、学生以及在学校附近的学生家长。同时,陕西省西安市的ZXY同学,与20##年8月1日——20##年8月10日也在进行相关项目的调查。在调查时经过讨论,我们在调查中加入了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的项目的数据收集,以完善调查。

经过我们两人的整理,经各项调查数据整合入以下的表格内,一边进行对比分析。

关于城乡教育资源比较调研的调查项目

2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通过分析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蔡家坡镇的西机中学、陕九中学、西北高级中学三所学校和陕西省西安市的西安小学、西航二中、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三所学校的相关教育资源的调查。亲自走访学校,了解办学环境、学校内部环境、教学设施等;对教师、学生、家长进行相应调查的口头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状况明显存在,城区教育资源质量明显高于村镇的教育资源。

经过数据的分析和对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一)城乡之间物力资源现状:

①外部环境:

城市中学校一般建在交通便利的城市中心地带,购物、交通等等都非常方便,而村镇学校相对比较闭塞,师生上下课来去都不方便,采购教学设施、学习用品等 等都比较不方便。

②内部环境:

(1)教室及师生宿舍的环境:在城市中学校,基本上四到六个人可以拥有一间较宽敞且 整洁干净的宿舍,而且宿舍配备有独立洗漱间; 相比于村镇学生却要八到十人左右才可以拥有一间宿 舍,宿舍的条件也相当差,灯光灰暗,洗漱要跑到很远的厕所、水池,宿舍空间相对 来说也很小。

(2)图书馆、教室环境:城市中学生基本上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藏书丰富;但是调查来看,村镇的学校基本有图书馆,但是图书馆所拥有的书较破且书目甚少;城市中学校的教学楼崭新,教室宽敞明亮,桌椅基本上可以适合学生的身高和年龄,而在村镇学校,教学楼不少已有不少年头,外观看来比较破旧,教室的环境简陋空洞,有些学校的房屋甚至玻璃破损严重,冬天寒冷刺骨的寒风也可随意进入,而桌椅也都很破旧。

(3)实验室:城市中学校设备比较齐全而且条件比较好,有的甚者可提供学生进行拓展性的实验;而村镇学校配有实验室设备,但基本上是为考学服务,无法提供学生进行拓展性实验。如果不是因为考试,基本上也用不上实验室,材料不齐全,设备不完整陈旧等等现象十分明显。

(4)操场等体育设施:城市中学校具备宽敞的操场且学校具备很齐全的体育设备,并添置有现代化的硬件设施,铺着塑胶跑道的运动场一个又一个; 而在村镇的大多学校中办学条件不达标,拥有一个较大的塑胶跑道操场来说已经很少有,更何况拥有一些体育器材。

(5)校园网站:城市中学校的校园网络建设很健全,并且能进行相应连接操作;而村镇学校建立校园网的属于少数群体。建立有校园网的学校也是近几年才慢慢开始建设,在学校网络中只有几个常用的连接可以找到所找信息,无法真正进行学校与外界的对外交流。

(二)城乡之间人力资源现状

 ①教师资源:在西安市教师素质整体提高的同时,城乡教师水平差距却日益拉大。师资力量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城乡差距。 城市学校的教师一般学历比较高。调查显示,基本上是师范本科毕业及更高的学历,而且,每个老师每年都有平均三到四次的学习进修的机会,但是在村镇学校,老师一般是师范毕业、非师范毕业的本科生或者当地师专毕业生。更高学历的老师很少有,且进修的机会只有平均每年一次或者没有。 在职称和学历以及代课教师的分布上也因地域不同而呈两极分化的状态。首先是代课教师基本上分布在村镇小学,村镇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其次是学校拥有优秀教师的数量以及各种优秀职称的教师数量不一样,而且具有较大差异; 第三是教师年龄的比例,由于地域闲着,许多本科毕业生都会去选择接近城市学校,少部分会留在村镇学校的现象较普遍,因此村镇学校的教师年龄大的较多。

②学生生源:在调查地区普遍存在村镇学生进入城市学校难的问题。因为有地域的户口限制,很多村镇学生进入城市学校十分困难。村镇学校之间普遍存在一个现象是,很多地区的学校的较优秀的学生会转入户口允许的办学以及教学条件较好的学校,特别是中学,除了部分转入城市小学外,很多都到学校的声誉相对好的学校读书,结果教育质量较差的学校人数就更少,但是这样的学校 却还继续存在,不仅浪费学校资源,而且对学生整体来说损失也较大,没有好的生源,学校的长远发展就没有保障;而对于城市,因为存在固定数量的学校,每年不会在生源问题上出现问题,可以保障学校的长足发展潜力。

③学生家长的受教育情况:

此次调查中涉及的村镇学生家长的教育水平,大多数处于高中文化水平或更低,而城市学生家长的教育水平,大多数处于大学本科文化水平或更高。

当地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在一方面体现着当地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学生平时课后的接受辅导和教育程度。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1. 存在问题:

问题一:教育资源配置倾向于城市。

我国城乡结构存在已久,现在已经深深的影响和改变着城乡居民不同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教育是一项长期投资,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观念在逐渐发生着改变,人们都偏好于声誉好的学校,升学率高,教育水平高,但是现实却是好学校只是全部学校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数还都是普通的学校。对于学校的发展,好学校会逐渐享有更多的资源投入,不管是政府还是私人都越倾向于好学校的资金投入,而很多普通的学校得不到足够资金,于是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出现了不均衡的情况存在。教育资源普遍向城市学校、重点学校倾斜。所以,城市学校在生源方面的优势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人们对教育的观念在逐渐改变,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变得特别认真, 只要有可能就尽量让孩子上更好地学校。教师等从教人员也更偏向于选择城市,所以更多的优秀教师资源也聚集在城市,这样就越来越造成资源的 分布不均衡。

问题二:学校管理者的水平以及竞争环境存在差异。

学校管理者的水平需待提高 一个学校发展的好坏和学校的领导者的领导能力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农村地区 由于部分学校管理者未能妥善尽责的管理好一个学校,致使学校的发展受到限制。一个好的竞争环境可以激励学校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学校与学校之间也应该存在的竞争,不仅在学生生源方面,在学校声誉,优秀教师资源等等方面。而一个好的领导者可以更好的带领学校职工把学校发展起来。

2.对策建议:

对于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我认为可以进行一下措施来改善显存的状况。

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要做到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就必须要统筹城乡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可以推进实施“一帮一手拉手战略”。在中学甚至小学时期,老师为了提高班上成绩差的学生,会分配一名学优生来帮助他提高成绩。类似的,我们可以实行城市教育帮扶村镇教育。让城市学校帮助村镇学校,反过来村镇学校可以想城镇学校限制名额推举学优生,这样一来,既可以提高村镇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又可以给村镇学校提供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和管理制度。城——镇教育的帮扶,不仅可以使城市在资源投放村镇学校,均衡教育资源的配置,而且可以把处于分割状态的城乡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各种途径建立城乡学校交流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城乡学校、师生之间的交流如联谊和各类比赛竞技,在互助中推进城乡教育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提高村镇教师的待遇,或者平衡城乡教师的待遇。合理配置师资也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尊重教师劳动成果,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提升农村教师社会地位,增强农村教师职业竞争力。对于农村不足处应及时补充合格师资。

四、调查总结;

经过调查可以发现,陕西省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还是不小的,要想改革,困难不小,问题不小。村镇教育资源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部分,必须坚持统筹城乡教育资源。胡锦涛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教育列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之首,突出强调了教育的公益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教育均衡发展要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已是基础教育的新矛盾。协调城乡教育资源改革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必然会随着城乡经济、文化、民生、私人教育等方面的发展而出现更多问题。

通过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并希望每个孩子平等的学习条件、权利、机会,让所有的孩子——不管他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不管他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希望能合理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基础教育的差距,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协调城乡教育资源改革也是 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必然会随着城乡经济、文化、民生、私人教育等方面的发展而出现更多问题。教育事业关系国家民族根本,“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期待社会对村镇的教育资源更多地倾注一份关注,对村镇孩子更多地有多一份的关爱。

参考文献:

[1]陈云龙,卞艺杰.统筹优质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2] 党的十七大报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第二篇:关于教育资源分配的调查报告

关于教育资源分配的调查报告

调查组长:湖南财政经济学院11级注会六班谭斯琪

调查成员:湖南财政经济学院11级注会六班谭斯琪

调查目的:通过了解来自各个学校各个地区的在校大学生对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现状的主观感受,探讨导致我国教育资源分配极度不均衡的原因,并希望集合大家之智慧,寻求改善这一现状的途径和策略。 研究阶段及任务:

关于教育资源分配的调查报告

报告正文:

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培养合格公民,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促进人的发展。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重要功能意味着教育领域的相关变动将影响着个人乃至整个国家以及民族的命运和未来发展。而其中,教育资

源又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教育资源问题将直接间接地制约着全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而在我们中国,教育资源分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希望通过了解来自各个地方各个学校对中国教育资源分配的主观感受,进一步分析导致中国教育资源分配极度不均衡的主、客观因素,并寻求改善的途径和措施。本次调查共发放131份调查问卷,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01份。

一、调查情况:

在调查中,有将近7成的参与者高中所就读的学校是重点中学:

关于教育资源分配的调查报告

其次在高中就读学校为重点中学的参与者中,有将近八成的人认为自己学校的教育资源如师资队伍,硬件设施,校园环境等比同地区其他学校更加优越。

在对学校分重点非重点班级的问题上,超过半数的参与者表示赞同,认为可以激励同学的学习劲头,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而四成的参与者表示不支持,认为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其余的参与者则表示没什么意见。

关于教育资源分配的调查报告

此外,参与者对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现状的数据统计图如下:

在参与者认为的存在分配不均衡问题的教育资源方面中,教育经费和硬件设施均占48.51%,师资力量占31.68%,其他为5.94%。参与者认为的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因素的数据统计表如下,从左到右依次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教育制度设计偏颇;国家教育投入

严重不足;政策制度导向;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家庭教育支出差距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关于教育资源分配的调查报告

对于近几年国家发起的一系列教育改革,45.54%的参与者认为有利于解决教育资源分配问题,39.6%的参与者则认为不利于解决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剩余的15.84%的参与者认为并没有对教育分配现状带来实际影响。另外,参与者认为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对我国社会公平产生的影响的数据统计图如下,从左到右依次是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使富者越来越富,贫穷者越来越贫穷;影响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合理流动;妨碍政府形象,阻碍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于教育资源分配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6%的参与者认为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还存在不均衡的方面。这主要是教育经费,硬件设施和师资。其中极度不均衡的当属教育经费。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中小学生有80%在农村,可是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师资队伍与教学水平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还是经费不足。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只享有一半的义务教育经费和不到一半的基建投资。城乡义务教育投入与人口根本不成正比。这是一个令人揪心的反差。有的大城市投资建起的中小学,一间教室的投入几乎相当于偏远地区一所农村小学的全部家当。一些大城市如上海的学校,设有游泳池、体育馆、教室配有电脑、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而在偏远的农村,好多学生到初中毕业连键盘都没摸过。试问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都做不

到合理配置,将要如何培养出科技文化的人才?教育经费的分配不均衡还体现在重点与非重点学校上。重点学校的存在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当时根据邓小平同志指示办重点中学,重点中学的性质和任务也十分明确,但后来被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风气给吹歪了——只管重点学校,忽视一般学校,有些地区的政府同时也给予重点学校优惠政策。“择校风”由此而起。现在有一种典型的“马太效应”,优秀的教师资源不断地从边远地区和薄弱学校流向发达地区和优质学校,这种师资水平不断拉大校际间差距使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现象,对“择校风”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伴随“择校风”带来大量的择校费、建校费不断流入优质学校,又加剧了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的差距。从图表一可以看到在选取就读学校的问题上,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在重点中学就读,很显然,这会造成学生来源的流向不均衡,使得多数的优秀学生流向重点中学,而学校招生人数往往有限,重点中学选取成绩优异的学生之后,较优秀学生和差生往往更多地流向普通中学。

重点学生和一般学生的划分,导致了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并且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重点学校不仅聚集了优秀的师资,吸引了很多优秀学生的到来,并因此得到更多资金的注入,办学条件越来越好;而一般学校因为良好师资的流失,教育水平和实力不断下降,从而导致教学情况越来越糟糕,生源严重流失,学校办学举步维艰。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上海等地出现的神一样的中学,江湖上都流传着这些神级中学的传说,它们或是题山卷海的新晋苦修

派,或是出身尊贵的传统豪门,或是前途宽广的留洋预科班,相同的是,在别人视为畏途的高考,被他们轻易玩转,或者不屑为之,或者踩在脚下。对他们而言,重点大学是保底,北大清华是正常,常青藤学校是可达成的期望——对于近千万的其他考生而言,唯有一句:给跪了。有教育者说,公立超级学校、神级中学的奇迹,是以牺牲大多数学校的利益和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为代价的,违反教育规律,有害无益。但他们的言论微弱无力,神们继续他们的狂欢。

在一个国内富家女放弃高考被美国8所名校录取的新闻后,一个普通学生的留言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我没有皇城根下的家,也没有留过洋的爸妈。我只能咬着牙拼命学习,在千军万马中挤破头,换来一个国内普通的大学,而我还要拼命努力,才能换来一个普通的人生。但这条新闻把千万个我们这种普通家庭出身却从没放弃过努力的孩子,当成了傻瓜。”作为同样从高考走过来的我,同样地感到又心酸又忿忿不平。

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其中尤其是我国东西部之间的教育差距最为明显,例如人口约2500万的甘肃只有十几所本科院校。而在东部的江苏省,7000多万人口却有100多所大学。贫困地区脱贫要依靠教育,可当地高校资源多数匮乏,学生考大学难是既定的事实。部分高校虽然名义上是全国招生,但实际上本地考生已超过70%。隐藏在背后的始作俑者便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也是本次调查中参与者认为的导致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衡的最主要因素。作为参与者选出的第二大因素——“教育制度设计偏颇”也为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做出了很大“贡献”。这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高考制度。在我国,分数一样上的大学却大不相同。各地区划分的高考分数线不一致,使不同地区的学生跨入高等学府的门槛大相径庭。我国的高考制度形式上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实际上录取学生采取的是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各地录取定额并非按考生数量平均分配,而是按各地高教资源的状况,以及优先照顾城市甚至是重点城市考生的准则。例如,外地的考生考清华、北大难于登天,而北京本地的考生则相对简单的多。这一点相信所有参加过高考的人都深有体会。这一部分折射出来的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教育制度设计偏颇造成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三、意见和希冀

明确政府职责:

(一)要规划职责,在规划教育资源是必须将均衡发展作为重要指导思想,做到有利于落后地区、薄弱学校的更快发展,缩小差距

(二)要投入职责,在增加投入总量前提下,调整教育支出结构,积极向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和困难群体倾斜

(三)要督查职责,建立均衡发展的量化标准和评估机制,努力吧区域内的教育资源予以均衡化和合理利用

(四)转变政府行为

政府要成为教育投资主体,在资源分配、教育人事、考试招生、教育评估等方面制订公平公正的政策措施,为均衡教育资源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