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专题指导及范文示例

教育研究方法专题指导及范文示例

一、   教育调查法

1. 什么是教育调查法

教育调查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问卷、访谈、测验等方式,了解教育事实、揭示教育规律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调查法是教育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研究方法。

2. 教育调查法的一般步骤:

确定调查课题——选择调查对象——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制定调查计划——实施调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3    教育调查报告的结构及要求

    教育调查报告通常由题目、引言、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这几部分构成,具体要求如下:

(1)  题目

题目要尽可能地反映出研究的范围、对象、内容和类型。如,“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化学教育专业实习生实习情况的调查研究”这一题目就清楚地发映出了以下几个问题:“研究的范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研究的对象”——化学教育专业实习生;“研究的内容”——实习情况;“研究的类型”——调查研究。

(2)引言

此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问题的提出背景;研究的缘由;研究的

主要内容。

(3)研究方法

这一部分要交代清楚以下几个问题:调查的对象;调查的内容;调查的方法;调查的组织;资料的处理;调查研究的步骤等。

(4)研究结果

调查的结果一般可用统计表加以概括,并伴以文字说明。统计表

的主要结构成分有:表号、题目、线条、主栏、宾栏、数据。

(5)分析讨论

在分析讨论部分原则上需交代清楚以下几个问题:①结论及解释;

② 存在问题及建议;③ 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6)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书写要规范。具体请参考《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及示例》。

4. 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示例

“杜郎口”与非“杜郎口”教学模式下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和

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研究

摘 要:“杜郎口”教学模式又称为“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其教育理念为“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低自我效能的症状。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本研究对两所中学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调查“杜郎口”与非“杜郎口”教学模式下教师职业倦怠和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差异,探究“杜郎口”教学模式的优势。结果发现:(1)“杜郎口”模式下教师职业倦怠水平显著低于非“杜郎口”模式。(2)“杜郎口”模式下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显著高于非“杜郎口”模式。说明“杜郎口”教学模式能有效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并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杜郎口”教学模式   教师职业倦怠   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

1 引言

杜郎口中学是山东省茌平县的一所普通农村中学,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行教学改革,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杜郎口”教学模式。“杜郎口”教学模式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教师把课堂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充分地合作、探究和展示,教师仅用很少的时间进行点拨。“杜郎口”教学模式也称为“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即三个特点、三大模块、六个环节。三个特点分别是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立体式是指目标任务三维立体式,任务落实到人、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大容量是指以教材为基础,进行拓展、演绎、提升等多元化活动;快节奏是指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三大模块是预习、展示、反馈。在预习模块中,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到目标;展示模块要求学生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升;反馈模块是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六个环节是指课堂展示的六环节,分别是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称作“工作倦怠”、“职业枯竭”。Freudenberger等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1]。目前最为广大学者广泛引用的是Maslach和Jackson给职业倦怠下的定义: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低自我效能的症状[2]。其特点是身体的衰竭和慢性疲劳,对工作和他人的负性态度,最终导致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自身价值的评价降低。它包括情感耗竭(emotion exhaustion,EE)、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DP)以及低自我成就感(a reduced sense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PA)三个维度。情感耗竭是职业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是指个体的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去个性化是职业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指个体感受到对待服务对象的一种负性情绪,并在工作中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疏远的态度;低自我成就感是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指在工作中对自己的效能感的降低和对自己消极评价倾向的增长。职业倦怠主要发生于助人行业中,如教师、警察、医护人员等服务人员。

1977年,美国社会学习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其社会学习理论研究中首次提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概念,随后又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当个体在完成某一具体任务时,对自己组织以及完成这一任务的能力的判断”(Bandura,1997)。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它和个体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的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取决于个体相信自己的程度。国内外学者对自我效能感在应用领域的实证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归因理论、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相关[3][4]

目前,国内很多中学都在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杜郎口”教学模式与非“杜郎口”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之间是否有差异,为推行“杜郎口”模式提供实证参考。

2 方法

2.1 被试

在石家庄市栾城县两所平行中学随机抽取教师和学生施测。发放教师问卷125份,回收有效问卷11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8%。发放学生问卷573份,回收有效问卷55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9%。被试分布见表1、表2。

表1 教师被试的特征分布

表2 学生被试的特征分布

2.2 工具

2.2.1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

此量表由Schwarzar等人编制,开始时有20个题目,后改进为10个。本研究采用Zhang & Schwarzar(1995)完成的中译本。该量表共包括10个条目,内容涉及个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的自信程度。量表为Likert 4点自评式量表。对每个条目,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完全不正确”、“有点正确”、“多数正确”或“完全正确”。采用等级评分,“完全不正确”记l分,“有点正确”记2分,“多数正确”记3分,“完全正确”记4分。

GSES是单维量表,统计时只计算总量表分。根据Schwarzar报告,在不同文化(国家)的多次测定中,GSES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75和0.91之间[5]。我国学者张建新(1997)、王才康(2001)将其中文译本用于我国大学生群体也获得了较满意的测量学指标。量表中高分表示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着更为积极的预期。

2.2.2 教师职业倦怠问卷

本研究采用了经过台湾学者修订的“马勒诗职业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该问卷是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和Jackson于1986年在Human Sercices Survey的基础上编制的教师职业倦怠调查问卷。

该问卷共包括22个条目,包含教师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情感耗竭、低自我成就感和去人性化。其中,情感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EE)包括9个目,低自我成就感(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PA)包括8个条目,去人性化(Depersonalisation,DP)包括5个条目。量表为Likert 5点自评式量表,1代表“很不符合”,2代表“不太符合”,3代表“有些符合”,4代表“比较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其中低自我成就感的8个条目为反向记分题。分数越高,表明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越严重。

经检验,在本研究中职业倦怠总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748,量表情感耗竭、低自我成就感、去人性化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829、0.740、0.639[5]

2.3 数据处理

根据研究分析的目的,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13.0和EXCEL2003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杜郎口”与非“杜郎口”模式下教师职业倦怠水平的现状及差异

表3 两种模式下教师职业倦怠总分及三个维度的得分M±SD

注:﹡表示p<0.05                                               

由表3可以看出,被试教师的职业倦怠总分和三个维度的得分均低于中等情况,平均分低于理论中值3分。在三个维度中,情感耗竭得分最高,去人性化得分最低。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杜郎口”模式下教师职业倦怠总分显著低于非“杜郎口”模式(t =-2.35,p<0.05)。在三个维度中,“杜郎口”模式下教师低自我成就感得分显著低于非“杜郎口”模式(t =-2.03,p<0.05),而情感衰竭和去人性化两个维度,两种模式之间无显著差异。

3.2 其他因素对教师职业倦怠水平的影响

表4 教龄、职称、月收入对教师职业倦怠水平的影响

注:﹡表示p<0.05

表4中通过方差分析发现,职业倦怠总分及其PA、DP维度在教龄、职称、月收入三个因素的各个维度上无显著差异。职业倦怠的情感耗竭维度(EE)在教龄、职称、月收入这三个因素的各维度上主效应均显著。其中教龄F(2,554)=3.83,p<0.05;职称F(2,554)=3.64,p<0.05;月收入F(2,554)=3.13,p<0.05.用LSD法进行进一步的事后检验,结果发现,教龄在6-10年和11-15年的教师情感耗竭得分显著低于教龄在15年以上的教师,分别是p=0.01和p=0.04;职称为中二的教师情感耗竭得分显著低于职称为中高的教师,p=0.02;月收入为1000-1500元的教师情感耗竭得分显著低于月收入为1501-2000元和2000元以上的教师,分别是p=0.05和p=0.01。

表5 性别、班主任、学历对教师职业倦怠水平的影响

表5中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职业倦怠总分及其三个维度在性别、是否担任班主任、学历这三个因素上均无显著差异。

3.3 “杜郎口”与非“杜郎口”模式下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的现状及差异

表6 两种模式下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M±SD

 

表6中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杜郎口”模式与非“杜郎口”模式下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差异非常显著,“杜郎口”模式下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非“杜郎口”模式(t =-2.58,p<0.01)。

3.4 其他因素对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的影响

表7 性别、年级两因素对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的影响

    表7中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男女生之间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无显著差异;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无显著差异。

4 讨论

4.1 “杜郎口”与非“杜郎口”教学模式下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杜郎口”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显著低于非“杜郎口”模式。在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中,“杜郎口”模式下教师的低自我成就感得分显著低于非“杜郎口”模式,而在情感耗竭和去人性化这两个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同时,调查了教师的个人背景因素与职业倦怠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教师的性别、教龄、学历、职称、月收入、是否担任班主任,这些因素的不同并未引起教师职业倦怠水平的变化,即教师的职业倦怠得分在上述因素的不同水平之间均无显著差异。这与赵玉芳、毕重增对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6]

这一结果表明,教龄、职称等个人背景因素并未对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影响,而“杜郎口”教学模式则显著降低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这个结果可以用“杜郎口”教学模式的相关内容来解释。“杜郎口”模式中,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大大增加,从预习到展示,再到反馈,课堂教学的三大模块都由学生自行完成。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在转轨,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由主演变为导演,由经验变为科研,由现成变为生成,由师长变为朋友,由老师变为学生[7]。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主角,课堂也不再是一言堂,每一堂课都是新的。因此,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尤其是教师看到学生自主学习时高涨的学习兴趣和出色的展示发挥,会对自己的工作做出较满意的评价,因此在低自我效能感这一维度上的得分与非“杜郎口”模式产生了显著差异。

4.2 “杜郎口”与非“杜郎口”教学模式下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杜郎口”与非“杜郎口”教学模式下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差异非常显著,前者的得分显著高于后者。同时,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在性别、年级等因素上没有差异。这个结果可以用“杜郎口”模式对学生的培养和锻炼来解释。“杜郎口”模式中,每一个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对于任何一个问题,无论难易,都以学生为主体来合作探究解决。每一次成功解决难题的经历都会使学生的自信心有所增强。此外,在大量的课堂展示中,每个学生都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主要的展示内容有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讲解题目、创新演绎课本剧等。这些内容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学生能力的不断增长使他们越来越相信自己能够顺利解决问题。同时,由于“杜郎口”模式采用立体式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所以不管学优生还是学困生,其能力都能得到充分锻炼。综上,“杜郎口”模式下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普遍高于非“杜郎口”模式。

5 结论

5.1 教师的职业倦怠总分以及低自我成就感这一维度的得分在“杜郎口”教学模式与非“杜郎口”模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杜郎口”模式下教师的这两个得分显著低于非“杜郎口”模式。而在情感耗竭和去人性化这两个维度上,两种教学模式之间无显著差异。

5.2 教师的性别、教龄、职称、学历、月收入、是否班主任这些个人背景因素在职业倦怠总分及其三个维度上均没有表现出差异。

5.3 “杜郎口”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显著高于非“杜郎口”模式,其差异非常显著。学生的性别、年级这两个因素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上均没有表现出差异。

5.4 “杜郎口”教学模式有助于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H.J.Staff burnout syndrome in alternative institutions Psycholthera:Theory,Research & Practice.1974,12,72-83.

[2]Maslach C,Jackson S E.The measurement of esperienced burnout.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biour,1981,2,99-113.

[3]Jerusalem M & Mittag W.Self-efficacy in stressful life transition.In A.Bandura,    Self-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i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4] 王凯荣,辛涛,李琼.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22-25.

[5] 阎海燕.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现状及其关系.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7.

[6] 赵玉芳,毕重增.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l,80-84.

[7] 毕景刚.关于“杜郎口风暴”现象的思考.教育探索,2008,9,17-18.

 [16]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7]金一鸣.教育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8]孙雁秋.班主任应致力于培养班级的凝聚力[J].宁夏教育,1998(11)

(2) 个案研究法

1.  什么是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

个案研究是特别适合实习生使用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由于实习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是放在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上,开展大规模的教育调查和严格控制实验,往往有一定的困难。而个案研究的对象少,研究规模也较小;同时个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没有控制的自然状态中进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时间内突击完成。实习生可以抓住一两个典型的学生,结合教学、教育工作实践进行研究。

2. 个案研究的具体方法及其实施

个案研究究竟应当如何展开?根据研究目的、对象、内容的不同,大家可采用追踪法、追因法、临床法、作品分析法等具体的个案研究方法。

(1) 追踪法

个案追踪法就是在一个较长时间内连续跟踪研究单个的人或事,收集各种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的研究方法。追踪研究短则数月,长达几年或更长的时间。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陈鹤琴对他的长子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追踪研究。

个案追踪研究的实施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 确定追踪研究的课题

研究者首先要明确追踪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和教育工作中要善于发现某一方面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或事例作为追踪研究对象并明确要对学生或事件的哪些方面进行了解。

    ② 实施追踪研究

追踪研究一定要紧紧围绕课题确立的内容进行,要运用规定的手段收集有关的资料,不能让重要的信息遗漏,也不能被表面的现象迷惑。追踪研究需要较长时间,研究者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③ 整理和分析收集到的各种资料

对收集到的各种个案资料,要进行细心的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断,揭示出个案发展变化的特征和规律。

 ④ 提出改进个案的建议

研究者要根据对个案追踪研究的结果,进一步提出改进个案的建议,指导和促进个案的发展。

(2) 追因法

追因法是先见结果,然后根据发现的结果去追究其发生的原因。例如,某学生的学习成绩突然下降,我们去追寻他的成绩下降的原因,这就是追因法。

个案追因研究的实施可以分下面几个步骤:

 ① 确定结果和研究的问题

第一步工作是确立研究的问题,如果这一步搞得不够确实,那么在后面的研究中找出的原因也很难说是确实的。例如某校某班级某学科的教学质量特别高,某学习后进生最近有较大变化,学科成绩提高很快等,这些都是已形成的事实,我们可以把它们确立为研究的问题。

② 假设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

明确了事实发生后的结果,接着就要寻找导致这一结果可能的原因。这些原因最初是假设的,还没有经过验证,这一步骤对于后面工作的进展具有决定意义。

③ 设置比较对象

为了追寻导致结果的原因,研究者可以采取两种途径设置比较对象。一种是设置结果相同的若干比较对象,从中找出共同的因素,即前面假设的原因。另一种设置结果相反的若干比较对象,找出相反的因素,从反面找出真正的原因。例如,我们研究某学生品德不良形成的原因,可以找出若干个品德不良学生,从中找出他们品德不良形成的共同因素;也可以找出几个品德优良学生与品德不良学生对比,探究两者成长过程中的不同之处,从而找到学生品德不良形成的真实原因。

④ 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对比

研究者可以从研究对象的有关资科中看看是否具有前面假设的原因。这一步骤非常重要,要做得特别细致,因为教育现象是复杂的,导致某项结果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

⑤ 检验

找出的原因尚有待于进一步检验。最好的检验办法是看有同样原因存在的其他许多事例中是否有同样的结果发生。如果没有的话,这个假定仍然不能成立。如果有的话,二者因果关系的信度就大了。

(3) 临床法

临床法往往通过谈话的形式进行,故又称临床谈话法。临床谈话法的方式可以是口头谈话,即面对面地交谈;也可以是书面谈话,即问卷谈话。口头谈话时,教师一定要首先解除学生的紧张、焦虑、防御、冷淡的心理,要创造轻松自如的谈话气氛。谈话过程不能是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要变学生的被动应答为主动回答。同时,教师的提问要以封闭性和开放性问题交替询问。书面谈话一般按问卷要求的程序进行,教师要向学生交待清楚做问卷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对问卷的评分要严格按照标准,做到公正、客观。

(4)产品分析法

产品分析法又称活动产品分析,也是个案研究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分析学生的活动产品,如日记、作文、书信、自传、绘画、工艺作品等,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运用这种方法时,不仅要研究人的活动产品,而且还要研究产品制造过程本身以及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状况。例如,我们对儿童绘画作品的研究,可以反映出他们的许多心理特征。儿童的绘画可以反映他们的知觉特征和学生对所绘的物体形成的表象特征。通过儿童的绘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其智力水平。

3.个案研究教育案例的撰写(参考)

个案研究教育案例的撰写可参考以下两种模式:

一、个案描述(案例背景)

二、教育过程

三、教育效果(如果效果部分内容较多的,设此纲可突出效果)

四、教育反思(案例反思)

或者:

一、案例背景

二、教育过程(这里可以包含教育效果)

三、案例反思

4.个案研究范文示例

儿童问题行为的研究

一、个案描述

小王是我们班新转入的一名学生,他一转入我们班中,就引起了我的注意。主要表现在他的衣着上,与班里其他学生不同。每天,他的衣着总表现的不是很整齐,有的时候,我会发现他依然穿着前一天上过体育课的脏脏的衣服。另外,该生带有明显的暴力倾向,经常在课间与班里的男生打架,同学反应这名学生很难相处,脾气爆燥,且经常无故的打周围的同学,大家都不愿与其做朋友。在班级呆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该名学生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说谎,他可以为自己各种各样的行为寻找到借口,用于逃避老师与家长的惩罚。比如,该生经常性的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而其对此的解释一般为:忘在家里了;本子丢了;书包忘学校了;昨天病了,没有时间做等等。此外,我也发现,小王经常逃掉学校的补习班,到外面的去玩电脑,但骗家里自己来上课了。此类行为我也多次与家长沟通,但效果并不是很好。同时,我也发现,小王的家长对小王也并不是很关心,这可能是导致小王出现此类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育过程

1. 对个案的家访情况与初步诊断

针对小王的这种情况,我首先对小王进行了家访。小王家属于那种比较富裕的家庭,爸爸长年在外经商,母亲无业,在家,但长时间在家里打麻将,很少过问儿子的情况,小王主要是由家里的奶奶在带的。小王奶奶年纪比较大了,对小孙子比较宠爱,一般小孙子说的,都很少会去质疑,我认为,父母的缺少管教与奶奶的宠爱,无力管教是导致小王过于蛮横和习惯说谎的主要原因。在之后的谈话中,我的猜测也得到了证实。

在基本了解了个案的情况后,我认为,个案的这种情况,主要与其家庭环境有关,父母的缺少管教,奶奶的宠爱,富裕的家庭环境,导致个案成了家里的小皇帝,一些无理的要求,也得到了满足,由于缺少必要的教导,个案自然的以为,自己的处理事情的方法是合理的,于是,他就把这种方法用到与自己的同学的交往之中,这是典型的由于缺少认识与必要的交往技巧而导致的人际关系不良。另外,由于个案本身缺少较好的意志品质,不爱学习,而奶奶年纪大了,又管不了他,在家里,只要他说作业做好了,奶奶也很少会去检查,而他母亲又没空管,慢慢他从说谎中尝到了甜头,这使他养成了说谎的习惯。

此外,我初步制定了矫正方案:

1.通过面谈,改变小王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学会体验他们的感受。

2.指导小王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

3.采用行为矫正的方法,改变说谎行为,激发其学习动机。

4.努力做小王母亲的思想工作,让她好好管教自己的儿子,能够合理安排时间,给小王以关心。

2. 面谈记录

共计进行面谈五次,第一次,我主要是了解情况,尽可能的对个案采取同情的方法,以取得了他的信任。根据我的理解,个案属于那种野惯了的孩子,并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同时,对于他母亲对他的态度,他由之前的不在乎,慢慢的流露出一种难过的心态。与其他的小朋友相比,他明显觉得自己的母亲缺少对他的关心,在放学的时候,其他同学都会由他们的父母来接,而他只能自己回家,或者是由奶奶来接,这种不平衡在他小小的心中产生了一种嫉妒,因此,他也承认,自己总是会与那种家长特别宠爱的孩子闹别扭。第二次谈话,我的主要任务依然是听小王的倾诉,但在同时,我开始慢慢矫正小王存在的不合理的信念,努力让他尝试换位思考,发现自己在与人相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三次的谈话中,我重点在于澄清小王的思想认识,通过了角色扮演,由我来扮演小王,小王扮演其他的同学。我模仿小王平时的举止,对待他人的方式,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让小王发现在与同学相处时,自己的不足。这次的谈话效果还是不错的,小王通过这种形式的表演,发觉到了自己的交流方式,让人很不舒服,并表示愿意改正,使自己有更多的朋友。第四次谈话,我主要向小王介绍了正确的交往的必要性,并指导个案一些人际交往中必要的方法,比如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为他人考虑,学会帮助他人等等。经过这次的交谈,我也发现小王在班级中努力的学习我教给他的方法,同时,我也与班干部等同学找好招呼,尽可能的多找小王一起玩,让他融入到集体中去,我发现,小王的笑容开始多起来的。最后一次访谈,我表扬了小王的与同学相处过程中取得的进步,鼓励他继续努力。同时,我也指出,虽然他在这方面提高了,但是在学习方面却没有进步,依然存在不做作业的情况,并喜欢为此找借口。并表示愿意辅导小王学业。在此次交谈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行为矫正方案。

3. 行为矫正方案

针对个案的说谎行为,与学习问题,我在争得家长同意的基础上,制定了行为矫正方案,采用代币制,矫正个案行为。在争得个案同意后,我们制度了行为契约。

此外,我们约定,二枚金币可换取陀螺一个;五枚金币可以让妈妈陪伴去吃一次肯德基;十枚金币可以换取轮滑鞋。如何有更好的表现,可以要求爸爸妈妈陪同一起去旅游。

个案对这个行为契约表现出了很浓厚的兴趣,表示愿意尝试。同时,我也清楚的认识到,行为矫正作为行为学派的一个研究成果,过于注重行为的外在表现,而很少注重个体的内部认知与情绪变化,因此,虽然这种方法对个体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这在很大程度是,是由于物质的外部激励,很难得到个体的内化。而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使行为得到个体的内化,使行为动力来自于个体的内部。荐于此,我也与个案的父母进行了沟通,希望他们更多的给予孩子关心,个案的母亲也检讨了自己的行为,表示会更关心自己的孩子。同时,我希望他们多夸奖自己的孩子,使孩子的行为向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三、教育效果与反思

通过行为矫正,个案说谎行为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作业上交次数增多,在一个月内,以取得金币5枚,换取与妈妈一起去吃肯德基一次,同时,他也表示,之后会把金币集起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旅游。这些变化都是让人高兴的,但是我们也发现,他的这些行为依然存在着反复,这也是在我的考虑内的,因为个案本来在家里有疏于管教,他正是在10多岁的年龄,本身缺少完善的意志品质,对学习的本质与重要性,也没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因此,他们的学习动机需要不时的给予一点激励。这也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个案的人际关系在之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班里的男生玩的比较愉快,大家也不再故意去疏远他了。同伴关系作为小学期儿童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将来的人格塑造,品质的形成,社交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个案表现出渴望与他人相处的心态,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他学习上的提高,因为他发现,很多不有愿与经常被老师批评,不完成作业,且说谎的人相处。

最后,我要提出的是,家庭教育对孩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单纯依靠学校教育所无法抵抗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是否具有完善的人格与良好的心理状态,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与处事方式。在本文的个案中,家庭教育就是导致个案此种行为的主要原因。成长期的儿童,需要家长的关心与指导,这种关心,对于自己的子女而言,更会建立一种对家的归属及肯定感,这都有利于他们建立起完整的人格。而这仅是我对于此个案的矫正中所产生了思考,希望能为他人提供帮助。

(3) 教育叙事研究法

1. 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法

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叙”就是叙述,“事”就是故事。教育叙事其实是一种叙事化的教育反思。

教育叙事包括教学叙事、管理叙事或德育叙事。由于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最日常的教育生活,所以,教学叙事是重点。

教育叙事研究,即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通过运用或分析叙事材料,用故事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并对故事现象或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凡是在教育背景中包含任何类型叙事材料的分析研究都可以称为教育叙事研究。叙述不仅仅是为了解释,而是要寻找故事背后的意义。

2. 教育叙事的要点

① 叙事应有一个主题;② 教育叙事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论文”;③ 以“叙事”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

3. 教育叙事研究范文示例

   “错题大搜捕”行动—— 一堂另类的科学复习课

还有一个星期就要期末考试了,复习课已经上了两节,无非是把所学知识概括归纳,使之网络化、系统化。但课堂气氛平静得有些压抑,以后的复习就这样上下去吗?一种新型的化学复习课的碎片凌乱的在我脑海里跳跃,烦扰着我,又使我兴奋……

又是一堂复习课,这一次我满怀激情,拿着写满新点子的备课夹,踏着铃声走进了教室,看着同学们没精打彩的样子,想象着下课时他们的神采飞扬……,上课后,我首先把刚批完的学生练习卷发下去,然后我说明了本节复习方案:“今天我荣升为‘警察局长’,请同学们以‘警察’的身份,全员行动对自己卷子上的‘犯罪分子’即‘错题’进行搜捕行动,在行动过程中,要秉公执法、绝不能姑息。把捕获的错题立案在错题本上,前后桌四名同学为一破案小组,逐一对立案进行分析,小组内进行破案,对组内不能解决的大案、要案,上交由全体集思广益进行破解,本节课力争把所立案件全部破解,从而使我们的第一次行动大获全胜。最后我们要评出破案先进小组和个人。”学生们异常兴奋的听完我的方案,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刚刚还没精打采的学生们像打了兴奋剂一般活跃起来,开始找错题、记错题、小组讨论,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看着这“不安静、甚至有些闹哄哄的教室”,我的心里泛起一股成功的喜悦和幸福感。由于卷子上的题有A、B、C、拓展提高四个梯度,各个小组解决的程度各异。我不断的巡视、观察,很快二十多分钟过去了,组内自行破案已无法再继续,很多小组都向我上交了所谓的大案、要案。我向学生宣布了各组上交的题数、题号,让学生在卷子上作出记号,然后由小组内合作学习转向课堂的全体性学习。我划出的问题从梯度的由高到低逐一解决,梯度较低的题,组间就可以解决,举手要求解决问题的学生较多,这时我会尽量给学生机会:一是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发现更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不会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同时我也会适时的把我的方法讲出来供学生参考。随着难度的加深,能解决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而最后一道题没有人能完整的解决,我先没有急于给学生讲解,而是提示、点拨,最终由学生们共同解决了。这时,下课铃声响了,正兴奋着的同学们都很遗憾的叹了口气,抱怨铃声来得太快,这足以证明本节课给学生带来了无穷乐趣。最后我说:“请课代表利用自习时间组织大家选出本次‘错题大搜捕’行动的先进小组和个人。”下课后同学们仍沉浸于刚才的气氛中,围着我说个不停。

这堂复习课打破了以往复习课沉闷的局面,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实现了教师在新课程中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不仅尊重、赞赏学生,而且更加强调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协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本节课在生生、师生的互动中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如果教师预先把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多角度变换,再结合多媒体实物投影进行拓展,效果会更好。

本节课是在对前几节课的影响下,经过事先的备课形成的。课堂更多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欲望,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反思这堂课:教师讲得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师生单向的交流少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多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少了,学生探索规律、讨论方法的时间多了。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仅积极地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情绪高昂,切身感受了学习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合作、表达、交流的需要。

 我想新课程新理念意义上的“备课”应该是:更加注重备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关注他们的所需,课的设计要能引起学生全员参与、主动探究、积极表达;备课堂可能事件---根据教学设计和学生情况预想课堂可能发生的事件并做出相应的对策,以更灵活的进行课堂调控。

我们应该告别平静得像一潭死水的课堂,应允许学生讨论、交流、表达甚至争论、辩论,从而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切忌不能不顾学生的感受,完全按照自己事先写好的教案“一帆风顺”的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对教师和学生都将毫无收获。

通过这样一节复习课我认真地审视自己平时的教学:每节课前要精心备课,进行教学设计,力求设计新颖,尤其复习课更要经常变换教学方式,不断出新点子、新模式,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如对较简单的基础知识可以进行“希望杯”知识竞赛,并评选“希望之星”,并适当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还可以走进实验室进行以实验为主的复习课增强复习课的趣味性。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思索、改进、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