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项目简介 -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doc

20xx年度“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简介

一等奖项目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行业标

准》

主要完成单位: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

张成良;蔡常天;袁飞;黄峰;胡昌军;蒋章震;曾理;赵福川;马琳;陈樵;荆瑞泉;;郁志勇;权星月;王郁

主要内容:

该标准项目适应了业务和技术发展的需要,创新性地提出了新一代SDH设备-MSTP,并形成了完善的MSTP系列标准,推动了MSTP设备的产业化进展,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项目背景、制定过程及应用情况:随着数据业务快速发展,在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的共同推动下,中国设备厂商提出被业界越来越关注的一种新型的SDH设备,即以SDH为基础的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基于SDH的MSTP是对传统的SDH设备进行了改进,创新性地引入了以太网处理、RPR、MPLS、GFP、LCAS等功能,在SDH设备中提供不同颗粒的多种业务、多种协议的接入、汇聚和传输能力,能够满足数据业务的承载需求,使SDH设备从单纯的承载TDM的平台演变成多业务综合承载平台。该标准是国内国际首创,在没有国际标准的情况下,在CCSA的大力支持下,华为技术,中兴通讯,上海贝尔,中国电信,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牵头在CCSA中制定中国通信行业标准-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标准,吸收最广泛的意见,该项目从20xx年4月到20xx年12月,八年磨一剑,共计完成了8项MSTP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标准,是CCSA所作的自主创新的工作之一。该标准定义的MSTP设备在国内国际广泛应用,并走向国际标准。MSTP标准化,推动SDH设备向MSTP的多业务承载演进,在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德国电信,法国电信,英国电信,AT&T,Verizon,NTT等,还在电力,石油和政府专网中产生广泛应用,并促进国际电联ITU-T的EOT标准的制定。

该项目的创新点包括:在SDH设备上首次提出承载多业务(以太网,ATM和FC等)的概念,国际首创MSTP设备,并对该设备进行标准化。将以太网功能和ATM功能首次引入到SDH设备上,使SDH设备具有数据传输和处理能力,在电信网中产生广泛应用。新制定的MSTP技术满足日益增长IP化业务的需求,针对数据业务组网,并结合原来SDH设备传送特点,提出EPL、EVPL、EPLAN、EVPLAN等组网方式。利用内嵌RPR功能模块提升数据业务承载QoS和保护倒换。利用内嵌MPLS功能模块构建L2VPN组网能力和端到端的QOS和保护能

力。在中国行业MSTP标准制定的同时,向国际电联提供大量文稿,比如GFP,LAPS等,被国际标准采纳。并产生大量专利。提出了最适合互通的格式和配置,如GFP的 PFI和扩展头字段、LCAS和VC虚级联的SQ字段、CTRL字段等,使MSTP可以可以进行互联互通。标准化MSTP的测试方法,包括以太网业务测试,RPR测试,MPLS测试和GFP,LCAS测试,为该设备大量入网提供依据和技术手段。

该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每年百亿销售,十亿利润,推动MSTP技术发展和设备的销售,2006到20xx年销售额达到几百亿元,使我们中国的光通信行业跃居世界前列。该项目还推动了MSTP设备的广泛应用,中国企业在产业链占主导地位。 在推动MSTP设备国内和国际标准化进程中,中国企业主导发言权,并标准创新和技术创新紧密结合,产生了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包括大量的核心专利。

《“电信网和互联网安全防护管理指南”等32项行业标准》

主要完成单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龚双瑾;张雪丽;魏亮;魏薇;田慧蓉;赵阳;王宇;陈敏时;陈利军;冯铭;黄颖;杨剑锋;袁琦;李成;赵文玉

主要内容:

电信网和互联网安全防护管理指南等32项标准(标准名称见附录)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牵头并联合基础运营商等单位制定的通信行业标准。系列标准围绕通信网络的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灾难备份及恢复等安全防护工作,明确了安全防护体系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灾难备份及恢复的原则、流程、方法和步骤等,针对12种类型专业网(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互联网、消息网、传送网等)规定了具体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安全要求和检测要求。技术方面包括业务、网络、设备、物理环境、容灾备份等安全要求,管理方面包括人员、机构、制度等安全要求。检测要求明确了针对各安全要求的检测方法、内容、结果判定原则等。在系列标准中将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灾难备份及恢复三者结合研究,提出了通信网络定级方法、风险评估方法、灾难备份及恢复资源要素、安全检测方法等。检测方法已申请国家专利“电信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及方法”(CN101374052)并进入实质审查阶段。今后随着网络和业务的发展还将不断补充和完善安全防护相关标准。

安全防护系列标准是目前我国覆盖范围最广、内容最丰富的通信行业安全标准,针对性和适用性强,对于电信网的安全防护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安全防护系列标准于20xx年1月发布并应用,指导了通信网络的定级备案、安全评测和风险评估等工作。目前全国基础运营商依照标准完成了近万个网络单元的定级备案。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xx年和20xx年组织依照标准开展了安全评测和风险

评估等工作。根据信部电[2007]555号等文件要求,后续电信监管部门、运营商还将定期依照标准组织开展安全评测、风险评估等工作。从业务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对通信网络进行了加固,提高了通信网络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运营商安全管理的规范性。也促进了通信行业安全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

电信安全防护系列标准的发布,促进通信网络安全防护工作规范、科学、有序、长效地开展。

《“2GHz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SDPA)无线接入网络设备技术要求”等32项行业及国际标准》

主要完成单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李文宇;王小奇;王可;陈慧;沈东栋;李星;胡海静;王小旭;徐霞艳;全海洋;张大均;马志锋;王浩然;黄河;李凤

主要内容:

TD-SCDMA HSDPA系列行业标准,规定了包括TD-SCDMA HSDPA Uu接口、Iub接口、以及无线网络子系统(无线网络控制器(RNC)、基站(Node B))等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是一整套完备的标准体系,共计20项行业标准和12项国际规范,是在第一版TD-SCDMA系列行业标准的基础上,针对高速下行分组接入功能的进一步增强。

本系列标准在TD-SCDMA HSDPA技术的关键问题和难点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突破,主要的技术创新包括:

? 是我国通过自主研发,独立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具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时分双工方式(TDD)的HSDPA技术标准方案;

? 该技术方案拥有独立的物理层设计,实现了多载波HSDPA技术,

形成了数十项技术发明专利,包括帧结构、无线接入程序、导频信道,资源分配等;

? 在高速下行数据传输机制中,开创性地应用了智能天线等先进技

术;

? 在无线资源管理方面,针对TDD系统的特点,提出了特有的

HSDPA无线资源分配和管理方法;

? 针对同一基站/扇区配置多个载频的应用,提出和引入了N频点

同频组网技术,克服了由于同频干扰所引起的系列问题,提高了网络性能,有利于TD-SCDMA网络的部署应用;

? 针对由于时延或大气波导效应带来的远端基站的下行导频信道

对基站上行导频时隙的干扰,引入了上行导频信道灵活配置(UpPCH shifting)机制进行干扰规避。

20xx年,信息产业部正式发布了TD-SCDMA HSDPA系列行业标准。目前该系列标准已经成为国内从事TD-SCDMA无线网络设备和终端芯片产品设计、制造、验证的技术指导和依据,为设备的研发、测试和互操作等提供了技术保障。

TD-SCDMA HSDPA系列行业标准作为重要的技术基础,在信息产业部组织的20xx年TD-SCDMA HSDPA技术试验中得到了充分验证。目前多家TD-SCDMA系统和芯片厂家已依据本标准研制出HSDPA系统设备和终端产品并获得进网许可。中国移动TD-SCDMA商用网络已经完全依据本套标准进行了全面升级,为用户提供了更好更快的数据服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TD-SCDMA HSDPA系列标准的发布和应用,标志着TD-SCDMA的标准制定进程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是对我国自己提出并主导的TD-SCDMA标准的一次有力补充和增强。该套标准推动和促进了TD-SCDMA HSDPA系统和终端在产品功能和性能上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为TD-SCDMA在技术的不断增强和产业的逐步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为我国企业和研究机构的技术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等奖项目

《网络管理通用接口国际和行业标准及其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

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市天元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王颖;王智立;刘会永;高志鹏;亓峰;张杰;陈兴渝;柯小婉;熊翱;陈纲;

主要内容:

在网络混合/叠加/融合的背景下,通信网正逐步演进为大规模复杂网络。大规模复杂网络是典型的多厂商、多技术、多业务的异质网络,这些特性给网络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网络管理接口在大规模复杂网络的管理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研究网络管理通用接口可以简化特定网络管理接口模型的定义过程,避免冗余和不一致的工作 ,同时有利于多厂商、多技术网络管理系统间的无缝集成,降低网络管理集成的成本 。

针对传统网络管理接口存在的问题,基于网络相关性极化的分析提出了网络管理接口分析设计方法,并在通用网络管理接口模型定义与关键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在此基础上完成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最后通过开发和实际工程应用来检验标准。本系列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使我国在网络管理领域的研究、实现和标准化方面具有战略优势,对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地位,提高我国技术标准的水平,促进网络管理软件特色产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本项目的关键技术包括:

1) 基于对网络相关性极化的分析,提出了适用于大规模复杂网络的管理接口分析设计方法;

2) 通过分析网络管理接口的功能范围,分析与网络技术无关的公共特性,

提出了大规模复杂网络的公共管理属性;

3) 提出了通用管理接口中的动态交互控制模型;

4) 建立了与实现技术无关、与具体的目标网络无关的通用网络管理接口信息模型。

在以上标准所提出的框架和方法的指导下,成功研制了支持通用接口功能并具备灵活扩展能力的网络管理接口适配器系列产品,获得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该系列产品支持本项目提出的网络管理通用接口功能,并能根据特定的应用背景灵活进行功能扩展,适用于传输网、话务网、软交换网、智能网、动力环境等专业网,并在电信运营商、电力企业、设备制造商以及系统集成商的多个网络管理系统项目中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ITU-T Y.1910 IPTV功能架构”等2项国际标准》

主要完成单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蒋林涛;刘多;谢玮;何宝宏;魏凯;夏宏飞;王东;

主要内容:

ITU-T Y.1910《IPTV功能架构》和ITU-T X.1191《IPTV安全需求与架构》作为ITU-T首批发布的IPTV国际标准,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完整的IPTV体系架构,明确了IPTV的安全需求与架构,是IPTV系列国际标准的核心。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国内已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和标准化基础上,逐渐获得这两项标准的主导权,并牵头完成标准制订,确立了我国在IPTV国际标准制定中的主导地位。

Y.1910定义了满足业务需求的IPTV功能架构。在基本的功能架构基础上,还规定了在NGN(IMS和非IMS)和非NGN环境下IPTV业务系统的具体体系结构,以及跨不同运营商域之间的业务漫游和互通机制。

X.1191的主要内容定义IPTV业务全球统一的、适合大规模部署的IPTV业务安全标准。主要包括IPTV安全威胁分析、IPTV安全需求描述、IPTV安全体系架构、以及IPTV安全保护机制。

这两项标准是ITU-T制定的除话音之外第一个业务系统架构,是IPTV国际标准制定的标志性成果。其技术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首次在电信业务网体系架构中提出独立内容分发子系统,并确定了详细的功能结构。内容分发子系统也因此成为ITU-T和TISPA研究NGN后续演进的重要方向。

第二,将多媒体业务与ITU-T的NGN框架相结合,填补了NGN业务子系统中音视频多媒体业务架构的空白。对非NGN网络、IMS网络和非IMS-NGN网络上部署IPTV业务,也提出了具体而灵活的功能映射方案。提出的业务控制模块与网络传输模块紧耦合与松耦合两种不同控制模式,可根据QoS、网络情况等灵活选择部署。

第三,首次系统描述了IPTV业务安全威胁,定义了完整、平衡的产业链实体安全需求,涉及业务安全、内容安全、网络安全和终端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IPTV业务安全体系架构,定义了安全管理各模块的功能以及各功能之间的关系,定义了典型的内容保护和业务保护的架构与流程等。

ITU-T作为全球信息通信标准化的领导者,及时推出IPTV体系架构和安全需求标准,满足了全球IPTV发展对国际标准化的需求。这两项国际标准也得到TSIPAN、ATIS等国际和地区标准组织的引用和参考,有助协调和统一全球各组织的IPTV标准化活动。

《宽带、多天线系统的电波测量、建模研究和国际标准》

主要完成单位:

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主要完成人:

张平;张建华;刘光毅;黄宇红;冯志勇;崔春风;董伟辉;邓刚;沈晓东;张煜

主要内容:

本项目属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形成国际标准2项以及完成信道参数提取算法软件1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发表国际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检索3篇)。

在移动通信系统的研发中,首先面临的挑战就是传播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了充分了解无线信道的特性,需要对其进行测量和建模。由于历史原因,此领域长期为欧美发达国家的研究机构所主导。在电波传播特性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应用也为欧美的通信企业在移动通信系统的标准化和研发上的领先地位奠定了基础。

随着ITU 开始以多天线技术为基础的IMT-Advanced系统的研究和标准化工作,各标准化组织都迫切需要一个能适用于不同频段(从450MHz~5.0GHz)、带宽可变(20~100MHz)的多入多出(MIMO)信道模型,以体现未来IMT-Advanced系统在空间、时间和频率域上的特性,进而进行新技术的研究、系统性能的评估以及支持未来产品开发的测试和应用等。课题组在宽带多天线系统的信道传播特性的测量和建模工作过程中主要取得了如下的突破:

1)搭建了可靠的测量平台:结合实验验证系统,完成了一个具有高采样率、多天线间灵活切换、发送和接收机精确同步的测量平台。

2)典型环境和典型频率的测量,海量的多维数据处理。完成了典型部署场景下的多个频段(包括580MHz,2.35GHz,4.9GHz和5.25GHz)、宽带(最大到100MHz)多天线、多场景、多路线的广泛测量和数据收集。自主研发出先进的多维信道参数估计算法,开发算法软件一套,完成了所有数据的有效提取。

3)可靠的信道模型:在复杂度和精确度间做出了合理的折中,建立了五种典型场景的空-时-频多维信道模型。

研究成果及时输入到标准化组织,获得国际组织的认可,实现我国在此领域

零的突破。向ITU-R提交文稿共11篇,形成国际标准M.2135一项;向3GPP提交文稿5篇,形成国际标准TR 36.814(信道模型部分)一项;向IEEE提交文稿1篇。课题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企业和高校等研究机构在IMT-Advanced系统的设计和研发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我国通信产业在未来的标准化组织中的IPR竞争,以及未来IMT-Advanced产业市场上的竞争占据了一个有利的战略位置。

《“中国电信网络视频监控业务技术规范”等11项企业标准》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

冯明;郑泽民;曹宁;梁笃国;雷俊智;张艳霞;李杰;任广杰;

主要内容:

《中国电信网络视频监控业务技术规范(3.0)》由11个子标准组成,具体包含如下11个专业领域,从平台的构架、编解码、传输和控制协议以及相应的接口,从录像存储内容的统一管理、终端设备和平台网关的网管协议和接口,到移动监控的运营架构和接口到智能应用的架构和智能应用的统一接口等相关内容,填补了国内外标准的空白,促进了产业链的升级和产品的成熟。

该标准指导下的监控业务平台的开发和建设和运营,除了挖掘了一个新型的宽带和移动应用的市场,还为电信带来了可观的增值收入,为中国电信的业务转型树立了标竿。

该标准采用先进的分布式和IMS的理念,保证系统业务承载能力的规模扩展能力。系统单平台视频接入路数可达50000路,平台的可靠性达到99.99%。另外,系统VTDU(视频分发单元)技术有效解决了大容量访问的带宽资源瓶颈问题;引入电信级网管,成功实现终端和平台的全面网管功能。多个域采用扁平化联网方式被互连起来,在多个域之间采用扁平化联网通信模式实现了媒体和信令两个平面的通信,通过全球眼平台互通协议(MECP)实现了多域扁平化互联。监控平台的互联互通在国内属首创。

系统的综合访问网关技术可实现对多个视频监控平台的资源调用,通过该技术提供了异构系统的互通机制;

该标准在国内属于首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标准率先进行了图像智能识别技术向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引入,可自动对画面中的目标进行识别分析,获取有用信息,形成了新一代的智能化视频监控系统平台,也属于首创的技术思想。

从20xx年开始成功申报了专利“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已经和正在申请的有关专利超过10项,形成了围绕视频监控标准的专利群。在国家和相关的部委的有关标准的制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几年来,先后获得奖项情况国家、部位、地方的各种奖项, 20xx年获得中国电信科技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xx年获得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xx年全球眼系统产品入选国家科技部的国家级创新产品目录。

在标准指导下,从2003开始正式推出全球眼视频监控业务,至20xx年7月,

全国31省完成了规模部署,已开通30万以上监控点,其中参与了至少160个平安城市(60%)的建设。已应用于包含银行、保险、公安、环保、检验检疫等20几个行业。片中的照片是国家相关领导视察我们应用的成功案例的现场照片。原国家领导人吴仪总理20xx年到宁波检验检疫局全球眼项目视察了现场的情况。

《EPON系统互通性等3项行业及企业标准》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格林威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UT斯达康(重庆)通讯有限公司;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西门子通信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韦乐平;沈成彬;王作强;王波;蒋铭;任艳;何小玉;余景文;王成巍;杜喆

主要内容:

宽带网络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光纤接入是宽带接入网的发展方向,而EPON则是当前光纤接入的主要实现技术。本项目通过创新性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创新性的解决了影响EPON互通性的关键问题,制定了EPON互通性方面的两个通信行业标准和一个中国电信企业标准,申请了10项发明专利,在国际上率先形成了完整的EPON系统互通解决方案。主要攻克了八大技术难点:

1) 提出了两种改进的MPCP注册方法;

2) 提出了光链路保护方式和实现机制;

3) 提出了全新的“三重搅动”安全性算法和密钥更新与同步机制;

4) 提出了基于ITU-T Y.1291的面向"三重播放"的QoS保证机制;

5) 提出了光链路测量和诊断的实现机制;

6) 提出了动态可控组播实现机制;

7) 制定了完整的ONU远程管理协议;

8) 制定了灵活的基于逻辑标识的ONU认证方法。

2.结合网络和业务的实际需要,创新性地在设备形态与规格、VLAN功能、设备保护、语音及TDM业务和操作管理维护等系统级要求方面做了全面的、系统的规定,填补了国际标准的缺失,推动了EPON设备的功能与性能的完善,使EPON设备满足了电信级规模运营的实际需求,并形成了完整的EPON标准体系。

本系列标准成果广泛应用于EPON芯片供应商、设备厂商、国内外电信运营商。PMC、Teknovus、Cortina等国际主流EPON芯片供应商和中兴、华为、烽火、阿尔卡特朗讯等国内外设备厂商均根据本系列标准开发了系列化产品,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运营商网络上累计部署超过3000万线(端口),创造了超过70亿元的EPON设备销售收入。

本项目成果累计为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运营商节约采购成本超过34亿元,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本项目成果推动了运营商“光进铜退”接入网转型战略的实施,提高了国内通信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也极大地带动了国内光接入产业的发展,使我国成为该产业的重要主导力量,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本项目改变了全部由国外机构解决通信设备互通性问题的现状, 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韩国电信(KT)和马来西亚电信也已经采用本项目成果的EPON互通性解决方案,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相关领域的影响力。

本项目还形成了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是我国通信领域自主创新的重要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在用局用交换设备计费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固定电话网部分”

等4项行业标准》

主要完成单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

孟艾立;陈欣;唐静波;胡晓宇;苏娜;张大元;张汇钧;戈志勇;周璟;陈昱

主要内容:

“《在用局用交换设备计费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固定电话网部分》等4项通信行业标准”是对电信网上正在运行的固定网交换设备、移动网交换设备、移动智能网设备和移动网短消息设备的计费系统进行计费检测的系列标准,由原信息产业部于20xx年到20xx年发布。

对电信网在用设备进行计费检测,国内外没有相关标准可以参考,也没有相应的应用实践可借鉴,该系列标准是项目组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数学建模和大量科学试验独立完成的。

本项目在以下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

1)国内外首次给出固定网交换设备、移动网交换设备、移动智能网设备的计费时长差错指标。

2)针对不同电信网络的特点,确定了高准确度、低误差的计费检测方法: —固定电话网,采用七号信令监测技术进行计费测试 ;

—移动电话网,国内外首创采集A接口信令进行计费测试;

—移动智能网,首次提出实时采集被测MSC与SCP之间的CAP信令进行计费测试;

—短消息业务,通过对仪表记录、计费点原始话单和用户话单三方综合分析进行计费测试。

3)在国内外首次对固定网交换设备、移动网交换设备、移动智能网计费系统建立数学误差模型,并能够通过这些模型对固定电话网、移动电话网语音业务及移动网短消息业务的计费差错原因进行有效定位。

以上标准已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填补了通信行

业标准领域的多项空白。

在原信息产业部统一部署下,从20xx年10月到20xx年底,依据以上标准,对全国固定电话网、移动电话网所有计费交换设备进行了计费检测,检测工作完成后,针对电信计费的消费者投诉大大下降,切实保护了广大电信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大大提升了电信消费者的满意度,取得十分良好的社会效益。

《“信息安全运行管理系统总体架构”行业标准》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北京安氏领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刘楠;周智;尤梦;孙金霞;李威;黄元飞;舒敏;李本;李欣欣;张瑾

主要内容: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通信行业及信息产业稳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经历了10多年的网络信息安全基础建设,实现安全运行、维护的统一管理,已成为电信行业现阶段网络安全建设的重点。

《信息安全运行管理系统总体架构》标准,是国内第一个关于信息安全运行管理系统的规范标准,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北京安氏领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已于20xx年5月4日发布, 20xx年8月1日正式实施,并已向ITU申报国际标准,明年上半年可定稿公示;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具有国际领先地位。

本标准定义了安全运行管理系统的技术架构;提出了安全运行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要求,并规范了安全运行管理系统的内部接口及外部接口要求。作为国内第一个关于信息安全运行管理系统的规范标准,本标准在技术、功能实现、管理手段及机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

首先,本标准在总结传统安全运行管理系统技术及理念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安全对象风险管理的技术,在事件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深度关联分析功能,实现了与风险管理中安全对象、漏洞等要素的结合,解决了传统SIM安全信息管理解决方案关注视角单一,不能全面反映系统整体安全风险状况的不足,大大提高了安全事件监控和分析的效果和水平。

其次,针对安全对象的风险弱点发现,本标准提出了漏洞、配置基线检查功能。将安全配置检查、漏洞扫描等安全工作日常化、工具化,自动发现系统的一些漏洞、弱点并及时产生告警,有效的对风险进行预防。

此外,为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及水平,本标准还提出了预警、工单、考核、知识库等运维管理流程功能,在日常安全运维及管理方面进行了电子化的创新,对安全运维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支撑。

本标准是我国通信行业信息安全运行管理系统研究、规划、设计、建设和采购的一个标准规范依据,同时也为其他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及借鉴意义。

标准颁布一年来,已有多家国内安全厂商进行了相关系统及解决方案的开

发,并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主要运营商取得了大量的成功应用案例。

据统计,中国移动已有十几个省市分公司根据本标准进行了安全运行管理系统的成功建设及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尤其是北京移动、天津移动、广东移动,江苏移动等省公司,更是通过安全运行管理系统的建设及使用,有效的提升了自身安全管理运维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通信网络设备的回收处理要求”等6项国家标准》

主要完成单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厦门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双登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蒋京鑫;郭伟祥;吴京文;余斌;卢春阳;刘妍;王丽琴;安石妍;杨帆;李婷;

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总体上看,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废弃产品不能得到有效综合利用、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依然存在,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通信产品制造业的整体实力显著提高,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通信产品制造大国和使用大国。这些通信设备经过一定寿命以后,最终都会被废弃淘汰。而这些废弃通信设备中含有铅、汞、镉、铬等许多种有毒化学物质,如果不加控制,这些电子垃圾将成为人类环境重要的污染源。因此,对这些废弃通信设备进行有效的回收利用和再资源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系列标准可作为回收法规的实施标准,适用于回收处理企业处理废弃通信网络设备、终端设备、记录媒体、通信用电池等技术要求,同时适用于通信产品制造企业改善自己的产品回收性能,作为技术参考。

在本系列标准中提出了产品设计阶段的环保要求;建立了回收处理企业指导信息模型;提出了三位一体的产品回收责任;提出了环保与保密相结合通信记录媒体回收处理要求;完整地系统地提出了对废弃通信产品进行回收处理的设备要求; 对通信用蓄电池和锂离子电池提出了详细的环保回收要求。

本系列标准的发布对国内通信产品回收市场可以起到良好的规范和示范作用 ;有利于推动《回收条例》等法规的具体实施;可作为通信制造企业开展可回收设计的重要参考;该系列标准在通信产品制造商与回收企业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目前中兴通讯、厦门科华等多家企业已经把该系列标准作为企业的参考标准加以应用。

本系列标准的实施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废弃产品进行综合利用可以节约资源和能源,对废弃产品进行环保回收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从设计阶段提出环保要求可以把潜在的污染减到最小,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实现通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等奖项目

《“2GHz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终端设备技术要求”等

14项行业标准》

主要完成单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北京星河亮点通信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展讯高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天碁科技有限公司;天津三星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果敢;石美宪;来志京;朵灏;田云飞;王海燕;李波

主要内容:

《2GHz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终端设备技术要求》等14项终端系列标准主要研究TD-SCDMA终端的功能、性能要求以及相应的测试方法,已成为TD-SCDMA终端芯片和终端设备设计研发、测试验证的技术指导和依据,并为终端设备的认证、测试提供了技术依据。

TD-SCDMA终端系列标准中的协议一致性测试规范,明确将N频点和UpPCH Shifting作为必选要求并规定了相应的测试方法;在终端设备技术要求中详细定义了TD-SCDMA单模,TD-SCDMA/GSM双模单待,TD-SCDMA/GSM双模双待三种类型的终端,并创新性地定义了TD-SCDMA/GSM双模单待终端相应的测量机制和新精度要求。与国际规范相比,TD-SCDMA终端系列行标的要求更贴近终端发展的实际需求。

TD-SCDMA终端系列标准作为TD-SCDMA相关测试仪表研发的技术依据,指导开发出了全球业界第一套TD-SCDMA终端射频、协议一致性测试系统,填补了TD-SCDMA终端一致性测试的空白,满足了TD-SCDMA终端发展过程中的测试需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TD-SCDMA终端系列行业标准作为TD-SCDMA终端入网检测的依据,在及时发现和解决芯片以及终端设备存在的问题、提高终端的稳定性、促进终端产业成熟、加速TD-SCDMA商用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TD-SCDMA 终端系列行业标准的制定、发布与不断完善,是产品走向成熟必要条件,为TD-SCDMA技术的演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大缩短了我国在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方面的差距,为摆脱在移动通信核心技术方面完全受制于人的局面,加快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信息产业群体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建设信息产业强国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对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联通GSM/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等26

项企业标准》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张智江;迟永生;顾旻霞;马红兵;刘申建;贾川;陈国利

主要内容:

“中国联通GSM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等26项标准”以3GPP R6为基础,适当考虑R7等版本的重要功能。重点考虑WCDMA建网初期设备支持3GPP R6 基本功能和重要功能的能力;着眼于网络的未来演进,适当考虑R7等版本的重要功能;考虑到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对设备需要支持的一些新功能进行了要求,如HSPA+、节能减排要求等。

本项目全面、深入研究分析相关国际/国家/行业标准;与设备厂商、高通、传输所进行充分了讨论沟通;测试验证了关键特性,保证了标准的可行性。

本项目编制/修订了包括GSM/WCDMA总体技术体制、电路域、分组域、智能网、无线网等在内的系列规范,共包含26个企业规范。

该系列标准主要包含以下技术创新点:

(1)创新地提出了基于OCS提供电路域预付费业务

(2)在国内率先制定了基于3GPP R6的核心网电路域、分组域、无线网系列规范

(3)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基于ADD的IMEI/IMEISV管理方案

(4)充分考虑号码携带带来的业务及网络需求

(5)响应国家号召,对节能减排进行要求

(6)考虑到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对设备需要支持的一些新功能进行了要求,如LTE演进能力、高速移动支持能力、节能减排要求、接入网IP化演进等

(7)在标准的制订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中国联通的实际需求,对需要运营商关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充分考虑和论证,如异厂家设备间IOT问题、网络差异化服务、设备演进能力等

本项目编制/修订完成的中国联通GSM/WCDMA总体技术体制及核心网/无线网系列规范均已顺利通过专家评审。随着3G牌照的发放,中国联通已经基于本项目的技术成果,编制了WCDMA网络设备采购招标技术规范书,开始在WCDMA业务部署及网络建设中直接发挥作用。同时,在中国联通WCDMA核心网/无线网设备招标中,本系列规范作为技术谈判的主要内容,要求设备厂家进行逐条应答,全面考察了设备厂家支持3GPP R6功能的能力,为中国联通WCDMA网络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依据。

在中国联通GSM/GPRS网络演进试验中,中国联通WCDMA系列企业标准作为测试的主要依据,全面检验了设备能力,对保证异厂家间IOT正常进行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本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已纳入CCSA相关规范,为相关行业规范的指定/修订提供技术参考。

《“中国联通AVS-IPTV技术规范”企业标准》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网通集团宽带业务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滕勇;高文;刘红旗;陶蒙华;胡舜耕;张伦泳;姜智峰

主要内容:

本项目以国家标准AVS-IPTV业务应用为出发点,以建立AVS-IPTV企业技术体系为目的,研究制定中国联通AVS-IPTV系列技术规范。项目在对国际、国内IPTV系统现状、技术及市场发展情况进行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标准AVS的研究成果,参照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和总结,形成了十八个企业标准,并在中国联通集团公司总部、各个分公司征求意见后,于20xx年正式发布成为企业标准。

20xx年2月在中国联通大连分公司开通了世界上首个AVS-IPTV商用示范网,AVS-IPTV技术规范充分吸收了此次技术试验的成功经验和成果,使得AVS-IPTV技术标准体系的可用性、适用性有了可靠的保证。中国联通AVS-IPTV技术规范实现了以下创新:

(1) 实现了AVS在IPTV中的技术应用创新:AVS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开放式制订的第二代信源编码标准,项目基于IPTV的应用需求,基本建立了AVS-IPTV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实现了AVS在IPTV中的成功应用。AVS-IPTV技术标准体系是国内外首个比较完整的AVS技术应用标准体系。

(2) 机卡分离技术创新:借鉴移动和小灵通机卡分离模式,研究制定AVS-IPTV机卡分离业务技术规范,为机顶盒免配置使用建立了技术基础,为用户更换机顶盒提供便利。

(3) 终端中间件技术创新:提出了一个基于中间件的AVS-IPTV机顶盒软件架构,提供了一个在机顶盒与AVS-IPTV系统之间建立多对多互联互通的开放架构。

(4) AVS-IPTV增值业务系统体系架构创新:提出了AVS-IPTV增值业务系统体系架构,制定了AVS-IPTV增值业务EPG技术规范,为基于AVS-IPTV业务系统提供增值业务提供了技术依据。

《“电信中心内通信设备的过电压过电流抗力要求”等5项国家及行

业标准》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广东天乐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爱普科斯电子(孝感)有限公司;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石 莹;刘裕城;陈少川;陈健儿;王华刚;田继清;陆冰松

主要内容:

本项目属于电磁环境与安全防护技术领域。

通信防护技术是保障通信网络正常运行的基础,雷电防护能力的高低对电信运营企业的安全生产影响重大。本项目所制定的系列标准,分别涵盖了通信设备雷击防护的三个主要方面:通信设备雷击防护技术要求及方法、雷击防护器件、通信设备雷击保护导则。

本项目通过大量的研究、测试,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具体为:

1) YD/T 950-2008《电信中心内通信设备的过电压过电流抗力要求》 ?首次提出了电信中心内数据设备、传输设备等的过电压过电流要求; ?首次从电信设备安装环境的角度,系统地规范了各类设备的抗力要求;

2) GB/T 9043-2008《通信设备过电压保护用气体放电管通用技术条件》 ?创造性地提出了采用偏差范围和统计概率进行气体放电管质量评定的方法,此方法被ITU-T所采纳,转化为ITU-T K.12中的合格判定准则,为世界范围内气体放电管的质量评定统一了标准;

?首次提出了低冲击击穿电压类别的气体放电管的技术要求,拓宽了气体放电管在通信系统中的使用范围,填补了低冲击击穿电压类别的气体放电管的空白;

?扩充了大功率放电管的耐流试验等级。

3) GB/T 3482-2008《电子设备雷击试验方法》

·首次规范了电子设备各类接口的雷电试验波形及其选择原则;

·优化了雷击试验的电压幅值的优选值系列,提高了通信设备雷击试验的科学性;

·规范了雷击试验的程序,解决了试验过程中的电压/电流盲点问题和累积效应问题。

4) GB/T 21545-2008 《通信设备过电压过电流保护导则》

·系统地提出了通信系统的雷电保护方案,对通信设备的雷击保护方法和措施作了系统的阐述,为实际使用提供了全面的指南;

·提出了通信系统无地网情况下的保护技术;

5) YD/T 1765-2008《通信防护名词术语》

·规范了通信防护名词和术语;

·按专业领域对通信防护名词术语进行科学分类。

本项目的各项标准发布实施以后,得到了通信行业各个层面的关注,在通信行业内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和广泛的应用。

1) 在通信设备制造层面,该系列标准的发布,促进国内数百家制造企业进行通信防护技术的更新改造,促使各生产企业不断应用新技术开发出防护能力更强的通信设备。

2) 在通信运营层面,该系列标准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网络建设、设备选型、工程验收和网络维护,降低了通信网络的故障率,有效地保障了通信网络的安全运营。

3) 在通信防护元器件制造层面,该系列标准通过创新和调整个别技术指标,打破了国外通信防护器件在我国通信行业的技术壁垒和垄断地位,引导我国企业的规模化生产,不仅大大提高了国内器件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

率,也直接带动了通信防护元器件的出口。

4) 在通信产品认证层面,该系列标准已大量应用到各认证机构和检验机构进行通信产品认证测试及委托测试,有效地规范了相关产品的市场秩序。

在国际化应用层面,本项目的部分成果提交到ITU-T以后得到采纳,为国际通信防护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有效扩大了我国在国际通信行业的影响。

《“中国移动TD-SCDMA智能天线阵列设备规范”等3项企业标准》

主要完成单位: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主要完成人:

王晓云;马欣;刘佳;丁海煜;徐晓东;余立;金磊

主要内容:

传统TD-SCDMA智能天线由于迎风面积大、重量沉等问题,给基站选址、施工、美化、环保等方面带来了诸多限制,业界对于智能天线是否适合大规模推广应用产生了怀疑。在此情况下,本项目通过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仿真,创新性地提出具有小型化和宽频化等先进技术特征的新型智能天线技术标准(天线尺寸减少50%,接近GSM天线尺寸;天线频带从传统窄带展宽到支持ABC三个频段;支持未来MIMO技术应用),同时在各主要设备及天线制造商协助下,对该技术标准方案进行了全面的仿真、测试、专家论证会等周密的论证,形成了包括多类天线设备、天线性能测试规范在内的完整规范体系。通过实际的组网应用及技术推广,目前已经收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标准项目主要具备以下四个创新点:

1、创新天线与主设备接口开放方案,彻底解决了天线和系统间的“定制”问题;

2、创新阵列结构设计,彻底解决智能天线小型化问题;

3、创新宽带设计,解决智能天线多频段共用问题;

4、创新MIMO融合设计,解决智能天线向未来演进问题。

项目共申请了十多项专利,其中包括一项国际专利。新型天线系列规范发布之后,大大提高了产业效率,有效引导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智能天线产业链在一年内得到快速壮大(由4、5家扩大到15家以上),同时,新型智能天线在中国移动二、三期TD-SCDMA网络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二期网络建设中,新型双极化智能天线的份额已经超过75%,直接经济效益达到上亿元;在三期网络建设中,新型超宽带双极化智能天线将实现更大规模应用。作为后继网络建设的目标应用方案,超宽带双极化智能天线的大规模应用对于解决TD-SCDMA后继建设面临的天面资源、频段资源等问题起到了核心作用,对未来TDD技术的发展带来重要的价值。

《“IMS可靠性”国际标准》

主要完成单位: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时书锋;申林飞;梁枫

主要内容:

对于电信网络,网络可靠性是其成功商用的保障,也是给用户提供好的业务体验的有力保障。这一点对于被全球运营商寄予厚望的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的IMS也不例外。尤其是其核心会话控制网元S-CSCF的可靠性成为重中之重,对整个IMS网络的可靠性起着决定性作用。该项目针对IMS网络不同于其它网络的特点,如为用户提供会话控制的S-CSCF始终在归属域、归属域有统一的入口I-CSCF、S-CSCF能力集概念、多注册等,制定了一整套S-CSCF异常时在用户不感知的情况下快速恢复服务的机制,有效保障了整个IMS网络的可靠性。

该项目中的主要创新点包括:S-CSCF的重选机制,S-CSCF上用户注册数据的备份和恢复,用户订阅通知数据的备份和恢复,UE重注册触发机制,多注册恢复机制等,确保了在IMS网络的核心网元S-CSCF发生重启或故障时,让网络能够快速自动修复业务环境,不影响用户的正常业务使用。通过该项目,华为将一整套涵盖了以上创新技术的S-CSCF异常恢复解决方案提交到3GPP定义的IMS可靠性规范中,并获得了大多数的设备商和运营商的认可而写入标准,为IMS可靠性规范的成功发布,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IMS作为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全球多个主流运营商相继在全球规模商用部署,包括法国电信(FT)、意大利电信(TI)、Telefonica、T-Mobile、Vodafone、Verizon、Sprint、Cingular、NTT DoCoMo等。其它运营商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也相继部署了IMS试验网络和测试网络,等待市场需求成熟之机便可以开始规模商用部署。随着IMS在全球的大规模商用,其可靠性保障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运营商所关注。3GPP定义的IMS可靠性规范,已经在商用网络中开始实施,并且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后续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将和IMS网络的巨大经济效益成正比。并且随着IMS网络在全球的商用部署及其可靠性保障措施,用户将享用到具有更好的QoS保障、更丰富多彩的多媒体通信业务,用户将具有更好的业务体验,其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ISIS扩展支持MPLS和GMPLS域间流量工程”等2项国际标准》

主要完成单位: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主要完成人:

张仁海;段晓东;陈国义;夏洪淼

主要内容:

通常在包含多个自治系统(Autonomous Systems, AS)的大型网络中,出于扩展性以及安全性方面的考虑,不能将各个自治系统内部的TE信息洪泛到自治系统外部。因此,为了获得自治系统间的流量工程TE路径,目前主要有两种路径计算方式:一种方式是采用路径计算单元(Path Computation Element, PCE)协作计算,在自治系统内部有一个或者多个PCE负责本自治系统的路径计算,通过与其它自治系统的PCE协作来完成自治系统间的路径计算;另一种方式是采用显示路由的方式,显示指定路径的AS序列或者指定自治系统边界路由器(Autonomous System Border Router,ASBR)的IP地址序列,然后由标签交换路由器(Label Switched Router,LSR)根据指定信息完成自治系统间的路径计算。不管采用上述哪一种计算方式,负责TE路径计算的路径计算单元PCE或者标签交换路由器LSR都需要知道其所在自治系统与外部相邻自治系统之间的边界连接信息,所述边界连接信息即指路径计算节点所在自治系统的边界路由器ASBR与外部相邻自治系统的边界路由器ASBR之间建立或删除连接关系的信息。

为此,本项目提出了扩展IGP协议--针对OSPF、ISIS分别进行协议扩展,实现Inter-AS Link信息的通告,从而使得网络中的路由设备、TE路径计算设备能获得足够的信息来实现Inter-AS(自治系统间)场景下TE路径的计算、建立。随着本项目产生的标准的正式发布、商用,可以大大促进跨域流量工程的部署,实现多厂商设备的共同组网,对提高网络的服务质量有重要的意义。在不久的将来,运营商间联合为大的企业,公司提供端到端,满足一定QOS质量的连接服务将越来越普及,域间TE路径的部署,建立会为各运营商提供共赢的竞争局面。

本项目所产生的两篇RFC:RFC5316, RFC5392正是Proposed Standard类型RFC,各厂家在实现域间流量工程时,必须遵循该标准中定义的技术来实现。作为路由器设备厂商,在向其客户提供域间流量工程特性时,都必须要实现这两篇标准中所定义的技术标准。

《“数字移动终端外围接口数据交换 第1部分:数据格式技术要求”

等2项行业标准》

主要完成单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都市奇点软件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何桂立;史德年;匡晓烜;项宗建;易高雄;陈国乔;杨健

主要内容:

《数字移动终端外围接口数据交换》标准分为“数据格式技术要求”和“数据交换文件格式技术要求”两个部分。第1部分:数据格式,主要规定了生成或解析数据交换文件时涉及的数据类型及其所应遵从的格式要求,以保证各类数据

在不同终端上的通用。第2部分:数据交换文件格式,主要规定了所有提供数据交换(数据同步)功能的移动终端通过数据交换代理生成和解析的标准数据交换文件格式,同时还规定了数据交换的方式。本标准以标准格式的数据交换文件作为解决终端外围接口数据交换兼容性问题的中间文件。

本系列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不同移动终端内的电话簿、日程表、短消息、多媒体消息和电子邮件等各种用户资料和数据,使之能够自由交换、备份和转存,并增强移动终端数据同步功能的兼容性。

本系列标准是国内自主创新的标准,部分内容非等效采用了vCard v2.1《电子名片格式》和vCalendar v1.0《电子日程表交换格式》,并针对我国技术和市场的具体情况,对电话簿条目等技术内容做了修改和简化,对各类数据的数据格式提出了要求,使得本标准规范的格式更加通用和易用。工信部已经发文支持本标准申请为国际标准。

目前已经通过测试或获得符合性认定的手机产品包括七喜、步步高、长虹、波导、海尔所生产的数款手机。在国内占据最大市场份额的手机芯片生产厂家联发科技,也已在自己生产的手机芯片中添加了数据交换功能,使用其芯片的厂家,只要在手机中打开该功能,均可使手机具备数据交换的能力。另外,北京携友聚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软件已设计出可在具备开放式操作系统的手机上使用的数据交换程序,只要手机下载该程序并安装,就可具备了数据交换的能力。

统一数据交换格式不仅符合通用设计的理念,更符合符合产品设计中的合理便利性原则。通过不断改进设计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是产品发展的必然趋势。数据通用格式的统一,能够让消费者真正体会到使用手机的方便。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统一消息数据格式可以消除消除手机市场上的品牌技术垄断,有利于发挥市场竞争机制。

《“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PON)技术要求”行业标准》

主要完成单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UT斯达康(中国)有限公司;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陈洁;敖立;刘谦;谢云鹏;张凯宾;宋小燕;何岩

主要内容:

《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PON)技术要求》项目由通信行业标准YD/T 1475-2006《接入网技术要求-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PON)》组成。YD/T 1475-2006标准在20xx年正式发布后,成为YD/T 1531-2006《接入网设备测试方法-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PON)》、YD/T 1771-2008《接入网技术要求-EPON系统互通性》等后续多项EPON相关标准制定的基础标准,同时还成为包括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国内主要电信运营商制定EPON设备企业标准的参考标准和重要依据,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YD/T 1475-2006标准正式发布后,在电信、广电和多个行业的专网中得到了

广泛应用,有效指导和促进了光纤接入网络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电信运营商“光进铜退”战略发展策略的推广和部署。截至20xx年上半年,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原中国网通)这两个国内最大的固网电信运营商主要利用EPON技术部署的FTTx用户近1000万,并正在继续大规模发展部署。广电行业在CATV网络改造中广泛采用了符合YD/T 1475-2006标准的EPON技术/设备,煤矿、公安等行业也利用EPON设备部署了大规模的安全监控系统,遵循的标准也是YD/T 1475-2006。

YD/T 1475-2006的主要技术创新点包括:

(1)YD/T 1475-2006第一次提出了ONU支持多个LLID(逻辑链路标识)的技术要求,为EPON利用LLID支持多业务多QoS提供了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目前这种技术已经在一些主流厂商的EPON芯片和系统上实现,并纳入国内电信运营商的企业标准中,在现网上得到应用。

(2)与国际标准仅规定EPON设备PMD层和MAC层技术指标不同,YD/T 1475-2006详细规范了EPON设备的系统功能要求、业务性能要求、设备接口要求和网元管理要求,这是国内外第一次在设备系统层面上对采用点到多点网络结构的PON设备进行规范,为设备制造商的研制开发和运营商德实际组网部署提供了具体的技术支持,弥补了国内外相关标准的技术空白。这些系统功能和业务性能要求,是EPON设备在运营商网络中进行实际组网运营的关键,确保实现了EPON设备和其他网络设备的互联互通,以及用户业务的正常发放和提供。

(3)为了更好的满足现网实际部署需求,经过具体技术分析,在技术指标允许范围内对EPON PX10类型的光收发器支持的光分路比指标提出了比IEEE标准更高的要求,这一指标是PON设备在实际应用部署中最关键的技术参数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