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写-设计一个采访方案

1. 目的

2. 采访对象

3. 采访准备

4. 问题设计

5. 效果预测。

大别山采访方案

——“通过对大别山三代人有关观念的调查

折射大别山经济滞后问题,

并探究其原因”

一、采访主题:

了解大别山金寨乡村三代人的理想和心态,以期了解该农村居民观念出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是否存在内在联系。

二、采访方法:

观察、访谈、调查。

三、人员分配:

A组:金振宇、孙玉、汤靖

B组:马晓、张启阳、王丽榕

四、采访对象:

1、 老年人:大概55岁以上,10人左右

A类:在村中较有名望、对村中有一定影响的,如:受过一定程度教育,曾经教过书,或在村中担任过有影响的职位的,或者是曾经积极参加过红军革命或深受红军影响的人。

(人数:3—4个)

B类:普通的农民(经济背景有不同程度上差异的,儿女外出的与儿女在身边的)

(人数:7—8个)

2、 中年人:30岁左右—50岁左右,15人左右

A类:农民——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

——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

(人数:6个左右)

B类:打工者或打工者家属

(人数:4个左右)

C类:乡村教师——校长(1个)

——普通教师——本地的(1个)

——外来的(1个)

D类:农民出身,在本地干出过一定的成绩的,如种植专业户、乡镇企业领导等。

(人数:2个左右)

3、 青少年:大概25岁左右,15人左右

A类:学生——小学高年级学生(6人左右)

——初中生(4人左右)

B类:非学生——处于学龄的但却辍学的青少年(4人左右)

——在家干活或外出打工的青少年(4人左右)

# 对于那些典型家庭,如家中有大学生的,教育程度较高的或家中经济情况特别贫苦的,如不在采访之列的,也应特别加以关注,以获得意外的线索 #

五、采访过程:

1、 希望小学(中学):

A组:采访老师、校长

B组:采访学生

2、 农村:

1)找村长了解一下村民的大体情况,获得初步的资料,如哪些经济状况相对好点、哪些受过的教育相对较高,又有谁参加过革命,哪些外出打工,哪些打工回来等等,此情况也可以在采访过程中向其他消息灵通的村民打听,这样方便确定合适的具体的采访对象。A组采访村长。

2)确定具体的采访对象(家庭),分组采访。两组分别到邻近不同的家庭,若一个家庭中有三代都适合采访,则一一采访,同时留意采访对象的衣着、举止、神情等细节,还有家中的摆设、布置等。

3)采访一个专业户。

3、县城企业领导:

# 以上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列出详细的采访纲要,和必要的问题,及应该特别注意的细节,以后再讨论确定。#

4、每天中午、晚上交流采访心得,讨论、整理,并拟订下一步计划。

六、采访内容:

1、孩子:

有无家庭负担;是否承担家庭负担;内心是否矛盾;生活中是否有不如意的事;与父辈之间是否有矛盾、代沟;是否有被资助的情况;有这样情况的孩子的内心想法,对自己被资助的看法;对自己的未来有何打算,怀何种理想;对将来,自己打算是出去闯荡,还是愿意留在家乡;对新鲜事物、新鲜观念的接受程度如何;与媒介的接触状态如何,接触渠道是什么(广播、报纸、电视、网络还是原始的口耳相传?);对于自己的贫穷持什么样的态度,是恃穷无畏还是穷而奋发;是否迷信,是否是依靠虚无的神幻力量来决定命运,还是自己努力奋斗来改变命运。

2、中年:

有过什么样的经历;是否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是否支持孩子上学;对政治有何种看法;对现状是否满意;是否深受革命思想的影响;有没有去过大城市;想不想离开农村出去闯荡一番;闯出去之后还想不想回来;对将来有没有什么打算和期望;对孩子的未来有什么样的期望;孩子如果有机会成材,希不希望孩子回来;期望与现实有没有什么矛盾、冲突;与孩子是否有矛盾;特殊背景人物的特殊问题;对新鲜事物、新鲜观念的接受程度如何;生活如何(收成、饮食);与媒介的接触状态如何,接触渠道是什么(广播、报纸、电视、网络还是原始的口耳相传?);对村里的重大事务的态度,是否积极参与,还是无所谓,不积极;对于自己的贫穷持什么样的态度,是恃穷无畏还是穷而奋发;是否迷信,是否是依靠虚无的神幻力量来决定命运,还是自己努力奋斗来改变命运。

3、老年:

有没有过什么革命经历;有无过革命热情,与现状的对比;对现状是否满意;对家乡建设有何重看法;对孩子的教育持何种观点;有无重男轻女的看法;与幼辈在观念上是否有矛盾,是否有代沟;曾经是否有过付出巨大的努力改善生活,结果如何;对自己的努力和现状是否有差异;对这种差异有何看法;对子女有过何种希望;子女现状与希望有何差异;子女是否继承了他的观念;对新鲜事物、新鲜观念的接受程度如何;与媒介的接触状态如何,接触渠道是什么(广播、报纸、电视、网络还是原始的口耳相传?);对村里的重大事务的态度,是否积极参与,还是无所谓,不积极;对于自己的贫穷持什么样的态度,是恃穷无畏还是穷而奋发;是否迷信,是否是依靠虚无的神幻力量来决定命运,还是自己努力奋斗来改变命运。

 

第二篇:新闻采访方法总结

用较多的时间寻找线索、收集资料,并拟订一个完善的采访提纲

一般的新闻报道也很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应该善于研究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但这种资料分析是有限的,采访提纲也是粗略的。因为一般新闻采访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所以,只要记者精于提问,往往就会有收获。然而,单个的、相对独立事实的深度对于深度报道是不够的。在Why(原因)和How(怎么样)上的探究,使背景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成为深度报道采访前期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耗费大量精力的地方。 首先,通过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专栏,那些看似冷点的新闻事件,却正是一段时间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冰山一角”,新闻记者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在凌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适宜的报道题材。

其次,作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为了能独家采访基辛格博士,就在准备了大量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基辛格博士的性格特点,然后直接打电话同基辛格的办公室联系采访事宜,还当面向办公室工作人员阐述了基辛格接受采访的种种好处,最终使基辛格接受了独家访问。

最后,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杜骏飞在《深度报道原理》一书中提到,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拟定采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在设 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 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

善于观察与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1)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个视角可能是指宏观的,把握事物相互关联的全局视角;也可能是指记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视角;还可能是指在现场观察时的微观视角。总之,正确的视角加上细致的观察,会让记者获得准确的、直接的、富有特征的资料。

(2)做一个有心的听众,邝云妙在《当代新闻采访学》中提出:一名记者,特别是一名老练的记者,应该是最善于倾听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的确,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更容易有丰厚的收获,也更容易与采访对象沟通。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谈话对象的弦外之音,都会因为你的有心倾听而被发掘,对新闻事实的领悟或许就会更接近其本来面目。

采访具体要求:

1.时间、地址的预约;

2.如有变动,第二方案的制定;

3.采访内容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

4.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

5.事前对中大历史(包括康乐园和石牌)要有一定了解;

6.对于是否可录音和照相要事先询问被采访者;

7.采访进行时对主题的把握(尽量不要离题)、时间的控制;

8.采访时要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

9.采访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速、说话的清晰和明了;

10.采访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问,绝对避免主观编造和添加;

11.采访后可询问是否可以提供相关资料;

12.赠送一定的礼品表示感谢;

13.将完成的采访稿寄回给被采访人,请其过目并可适当让其修改;

14.将最终出版物寄何祚欢:做个不可替代的人

做研究,要有自己的体系,要有别人替代不了的角度。

?

何祚欢

19xx年x月生于武汉

19xx年毕业于武汉一师

19xx年调入武汉市说唱团,专攻湖北评书。曾任武汉市说唱团演出队长、创作组长、团长、艺术指导

现任 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华说唱艺术研究中心常务理事。湖北 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曲协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华中师大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或特约研究员。武汉市

创作中心主任。一级演员。

获奖

短篇评书《挂牌成亲》获全国优秀短篇曲艺作品一等奖;

长篇评书《杨柳寨》获文化部举办“全国优秀曲艺(南方片观摩演出)”创作、表演双一等奖; 由创作小说改编的同名戏剧《养命的儿子》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 曾两度被评为“武汉地区十佳演员” 19xx年x月参加“中国评书十大邀请赛”获“花溪杯”;

19xx年获“湖北省文艺明星奖”

19xx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xx年大型戏剧《穆桂英休夫》获曹禺戏剧文学评奖提名奖

?

“不可替代意识”

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理,也能理解,人人生而唯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成为不可替代的人。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富有意义、重于泰山,而不是粗俗地一贯地谋出名呢?经过了何老师的一番谈话后,笔者认为,如同老早就为人们所接受的“忧患意识”一样,我们每一个人,同样需要在心中树立起“不可替代意识”。 聊起何祚欢,人们每每想到的就是他讲评书一流,可惜,就像“了解钱钟书,大家只知道他博学而并没有注意到他也是个多识的人一样,其实他自己有很多观点,如写在人生边上的观点”,何老师也有许多还不为人知的方面。关于最近启动的《武汉城市记忆工程——武汉工商业家族口述史》项目,他是这样说起自己做关于武汉工商业家族采访的原因:“我全身心投入《武汉工商业家族口述史》这项工程,它对我在写书说书上带来的帮助已不重要了,而对这个城市来说是一次抢救性复原历史的机会。从每个人的口中记录一些谈资,积累的总和就是武汉的历史。它的紧迫性在于,这几年内不抓紧进行采访整理,有很多人就要告别人世,把历史的记忆带走。其目的是为后人留下研究武汉商业文化的原始资料。”是的,在这一点上,为武汉留住工商业家族史,他是第一个人,是第一个发现这个缺口并及时补救的人。

在听何祚欢讲关于研究和教育的看法时,我们隐约感受到作为一个大家,其显现出的“不为人所能替代”的风范。由胡适论《三国演义》说起,再到中国新史学开山鼻祖王国维,他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做学问,要像他们两一样,看待一个问题时有自己的体系,有别人替代不了的角度。”教育也应如此,如果老师只是照着书本或老师的老师教的内容授课,在应试教育熏陶下的学生只求一个答案,那么学问永远都不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记得我还跟你们差不多大的时候就当老师了,教过拼音,教过修辞。我跟学生说这样是‘b’,那倒过来呢,是‘p’,记住了没有?大家都记住了。我用相声给学生讲修辞、讲顶真、讲重复,老百姓爱听,我就用这种方式教他们,大家就都懂什么是修辞了。所以说,不

管用什么方式,懂了就是目的。真传就是一张纸!”

只有真正去思考、理解一个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才能变着法子,横着说、竖着说、打乱着说,用自己擅长的、熟悉的和大家喜欢的方式传播思想。

“那何老师您是如何想到要写书的呢?”

“第一,如果照着别人写好的说书,那不是我的表达方式。第二,不能光知道说书,否则成了赚饭钱的工具;事实上,评书不允许只知道说书,譬如讲到中国古代朝代时,就有必要知道相关的知识,在了解这些知识的时候,必然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感悟,这些都可以运用到评书中。而我思考的东西,我的认识和想象都成了我创作小说的来源。我希望,我的创作是不受时代限制的。”

?

影响人的艺术

笔者想,一个人如果活得唯一且不可替代,那么他一定有某些方面是走在前头并且影响着后人的。“一个城市,拥有老百姓自发热爱的家喻户晓的艺术家,是一种幸福。就像北京拥有侯宝林,天津拥有马三立,铁岭拥有赵本山,武汉也拥有何祚欢。”没有一个武汉人不认识何祚欢,武汉人听着何老师的评书长大。那为什么他能在武汉人心中有如此不可替代的地位呢?笔者认为,首先他是一个能想得清楚和说得清楚的人。他的思想不是只狭隘于一个领域,而是在多个方面都深有见解。正如他所说:“所有的文艺家都应该是杂家,搞艺术的人决不能单一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