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的一年级 读后感

读《薛瑞萍班级日志——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有感 老师们,上午好!

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分享的书名是薛瑞萍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早就听说过《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这本书很好,我低段的从教经验不是很丰富,于是选择看这本书希望能找到自己想要的。

这本书以每日记载的随笔方式向我们历数了薛瑞萍老师在第三次带一年级时的点点滴滴,或滔滔不绝的长篇感悟,或随心而发的三言两语。全书由四部分组成, 如果只看这书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想很多人都会以为这位薛老师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教一年级,能做到心平气和?可当你真的走进书中,你会被那一个个朴实无华的故事所吸引,它和你倾诉着一位普通教师的悲喜和愤怒,让你在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中感悟深刻的道理。

读薛老师的书,我被感动着,有些细节读过一遍又一遍,读过之后仍是心生感动。

首先感动于薛老师的教育激情和教学技巧:

“教一年级的好处是能看见孩子一天跟一天不一样,真有成就感。”这是薛老师开学初写道的,想得多好啊!刚入小学的孩子特别爱叽叽喳喳,静不下心来,薛老师却以掩饰不住的教育激情、乐观的态度来看待他们。是呀,只有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孩子,我们的心才会平和下来,我们的声音也才会动听起来。孩子们眼中的老师,才会是温柔的。薛老师特别注重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氛围。她不但自己轻声慢语,还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做到轻声慢语。要以静传达静,以静滋养静。为培养孩子的静气,薛老师是这样做的:教师自己先小声说话;学生读书要求用心但轻声;反复表扬完成任务之后安静看书的孩子。午休时,学生看课外书放上轻柔的音乐,每天坚持看20分钟的课外书。放学时偶尔使用蒙特梭利教育法中的“静寂游戏”。“现在我们安静下来,我们变成了一块石头,我的头不动了,我的肩放平了,我的身子静下来了,我的手不动了,我的脚不动了,我像块石头。现在我点到名字,你就可以到门口去了。”是的,当铃声一响,学生便急忙整理书包,根本就没耐心听你布置作业,背起书包就想走。这时我学着薛老师用一用静寂游戏,我点名的声音越来越轻时,孩子的动作也越来越轻,效果真好,不但赢得了课堂秩序,久而久之能培养孩子的品性。

另外她还善于发挥了“音乐的力量” ,每天让一年级的孩子听音乐,静静地趴在桌上,慢慢地,让很闹的孩子终于能坐得住,能静下来,。这种将优美的音乐引进课堂,让孩子在课堂上聆听高雅的音乐,能将孩子的心灵导向宁静优雅,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对,并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大有帮助。。。。。。

其二、感动于薛老师真诚与家长沟通

学校教育只是鸟的一只翅膀,如果离开家庭的有效支持,那这只鸟将永不会真正飞上蓝天。引领家长走进孩子的学校生活,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在薛老师的叙述中,有大量的与家长对话的内容。有的,是电话的记录;有的,是面对面的交流,有的,是网上的跟帖。而最让人不忘在这本书中,我认为最精彩的是薛老师在一学期内给家长写的二十几封信的是告家长书的做法。按薛老师的说法是给家长的信。每周一封,情真意切。21周,写了21封信。信中有对学生知识点的强调,有让家长在家辅导时突出的重点,有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指导,有近期班级及学校工作布置。这些信是一名老师对家庭教育作用的延伸,并是老师与家庭沟通艺术的直接证明。其中,大量的对学生的肯定,学生优秀的表现,如背诵好的人名,写话好的语句及人名,考试好的人名等等,这无形中是对学生家长的一次鞭策。所以,21封信,涉及到学校,班级工作的所有方面,这远比口头的说教更有效,不要问,跟着我来就行,多好。

同时她还要求家长都能写回信,互相交流,薛老师从中认识到孩子的心理状态,不断地调配孩子有效地学习。二十一封信,就是二十一次真情对话,不仅真正调动了家长的力量,也充分展示了薛老师的睿智。

其三感动于薛老师的读书精神

薛老师是一个极其爱读书的人,自读师范时起,她就以广博的阅读而闻名于同学间。及至工作,更是恋书成癖。《心平气和的一年级》随处可以看到薛老师读书的影子——“因为常州之行,赶着把《美的历程读》读完了,于是自27日直到昨天,整整5天没有读书,心里空落落的,而且觉得有点浮躁之气生,早晨上班之前读了十几条的《幽梦影集》,感觉好了不少。”像这样的句子如飘落的花瓣,散了一地,熏香着每一页书,也时时触动着我的心灵。在她看来,阅读就是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一天不读书,就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几天不读书,就觉得“有浮躁之气生”。更难得的是薛老师还引领着学生、家长一起读书。她让学生在书包里放一本课外书,作业做好时就可以看。她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让家长给孩子买书的时候,也给自己买一本。薛老师说得好:一切的阅读都是读自己。语文原可以无师自通,语文学习的根本在于多读书,读好书,因为袖长方能善舞,当教师自己就不爱读书或者根本就不读书时,再多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只能是茶壶里面斗波涛,空玩花样而已。读着读着,我觉得自己是那么的羞愧。想想自己呢,一年中又读过几本书呢? 于是,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整日觉得苦闷与压抑,烦躁与愁苦,正是少了书的滋润啊。因为我遗弃了书这一精神食粮,迷失了自我。是呀,身为今天的老师,我们其

实很需要读书,读书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读书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读书才能让我们更有底蕴,让教育更有深度??从今开始,重拾自己。手捧着《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决定跟着薛老师的脚印——于是每天晚上再忙再累,也看上几页书,同时告诉学生每天在睡觉前看20分钟注音的书。

薛老师《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包含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以我拙笔、以我平庸实在难以看透、说出其内涵,还是在继续不断的阅读、教育教学中理解、反思、实践吧。这样,或许可以学会心平气和,学会日不间断的读书,学会踏踏实实的做一些事,学会??

读《薛瑞萍班级日志———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有感

请先看下面几句摘抄:

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对待孩子。让我们慢慢来吧。我们原本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爱孩子的——不是吗?方式过激的时候,只能让孩子惧怕学习,还可能铸成一生难以追悔的大错。

读书是一种内在的需要,也是为了保持一种上升的有活力的状态。

同一个班级,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家长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竞争。平时不闻不问,考差了大发雷霆,是不负责任的突出表现。

培养孩子的静气,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

作为教师,我们比谁都知道分数的重要。可是,那比分数更重要的,我们时刻不敢忘记,第一,身心健康;第二,正直勤勉;第三,面对困难,具有独特战胜的勇气和能力;第四,成绩优秀。

······

不知道看完这只言片语,同样作为教师的你有什么感受。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是安徽省一位一线教师薛瑞萍的每日记载,用教育随笔方式向我们历数了她在第三次带一年级时的点点滴滴,或滔滔不绝的长篇感悟,或随心而发的三言两语。全书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走向平和。记述她与一年级孩子共同成长的点滴,时间跨度是五个月。这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部分。第二部分:请跟我来。是她与家长沟通的记录,属于家校沟通部分。第三部分:和平也辐射。收录了她的的帖子带给周围人的影响的见证。第四部分:聆听大师。这一部分可谓是一针见血,点破了她“心平气和”支撑的理论来源:对苏赫姆林斯基、洛克等大师的理论潜心揣摩和领悟。

走进一年级的同时我也走进了这本《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整本书没有高深的语言却有着娓娓叙来的亲切,真实具体的日常生活以及深刻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育智慧深深的感动并打动了我。

感悟一:常规的养成要循序渐进。

刚入学的孩子特别爱唧唧喳喳,静不下心来,你会觉得他这也不对,那也不规范,恨不得一下子把自觉学习、认真听讲的学习习惯全都养成。但薛老师不是这样。她的态度是“一要责任明确,二要慢慢加任务。就像现在对于行为规范的要求,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只强调安静一条。等这一条入他们心,真正成为班规了,再提其他的。样样都抓,必定样样抓不起来。”

首先得培养学生的静气。让孩子学会安静,这提得多好啊!一个好的班级决不是靠吼、喊、骂、叫出来的,嗓子喊哑,决不是我们追求的为师境界。 “定能生慧,静纳百川。”“静如处子,动若脱兔。”这些古语告诉我们静心、静气,对于求知者来说是多么重要。爱吵爱闹,意味着一个人的心门是闭塞的,他的眼里只看见自己,他的耳朵只听见自自己。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从书汲取知识?为培养孩子的静气,薛老师是这样做的:教师自己先小声说话,以静传达静;学生读书要求用心但轻声;反复表扬完成任务之后安静看书的孩子。午休时,学生看课外书放上轻柔的音乐,每天坚持看20分钟的课外书。放学时偶尔使用蒙特梭利教育法中的“静寂游戏”。“现在我们安静下来,我们变成了一块石头,我的头不动了,我的肩放平了,我的身子静下来了,我的手不动了,我的脚不动了,我像块石头。现在我点到名字,你就可以到门口去了。”是的,当铃声一响,学生便急忙整理书包,根本就没耐心听你布置作业,背起书包就想走。这时我学着薛老师用一用静寂游戏,我点名的声音越来越轻时,孩子的动作也越来越轻,效果真好,不但赢得了课堂秩序,久而久之能培养孩子的品性。

其次抓一日(或一周)一常规。一年级的常规教育,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而孩子们不可能短时间内全部做到。所以我们对孩子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只能一点一滴地帮助孩子养成。薛老师又有她的妙计,在黑板的左上角用拼音写上一句班规,反复强调,达到了表扬,继续抓第二个重点。有时会根据当时情况即时制订。有孩子堵门,故意不让其他人进教室。她问:“刚才堵门的是谁?”“是——“几个孩子喊。”“不许说”!全班愣住了。安静中,薛老师便说:“宣布一条新规矩:犯了错误,自觉承认,接受惩罚;不肯承认,要人揭发了才承认,加倍惩罚。”“集中精力打歼灭战”,这是毛主席的作战理论,用到我们的常规训练中。一段时间下来,孩子渐渐适应小学的生活了。

感悟二:心平气和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对待孩子,让我们慢慢来吧,我们原本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爱孩子的——不是吗?方式过急的时候,只能让孩子惧怕学习。还可能铸成一生难以追悔的大错。”读着这样的真知灼见,让我不禁脸红。不多说话,不急不躁,让孩子自己慢慢体会。的确,每个孩子是有差异的,不能一味地和别人比。我们要心平气和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只要他努力了,就应该受到肯定和鼓励,那么学生才会对学习充满热情。

感悟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薛老师是一个极其爱读书的人,自读师范时起,她就以广博的阅读而闻名于同学间。及至工作,更是恋书成癖。《心平气和的一年级》随处可以看到薛老师读书的影子——“因为常州之行,赶着把《美的历程读》读完了,于是自27日直

到昨天,整整5天没有读书,心里空落落的,而且觉得有点浮躁之气生,早晨上班之前读了十几条的《幽梦影集》,感觉好了不少。”像这样的句子如飘落的花瓣,散了一地,熏香着每一页书,也时时触动着我的心灵。在她看来,阅读就是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一天不读书,就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几天不读书,就觉得“有浮躁之气生”。更难得的是薛老师还引领着学生、家长一起读书。她让学生在书包里放一本课外书,作业做好时就可以看。她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让家长给孩子买书的时候,也给自己买一本。薛老师说得好:一切的阅读都是读自己。语文原可以无师自通,语文学习的根本在于多读书,读好书,因为袖长方能善舞,当教师自己就不爱读书或者根本就不读书时,再多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只能是茶壶里面斗波涛,空玩花样而已。读着读着,我觉得自己是那么的羞愧。想想自己呢,一年中又读过几本书呢? 于是,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整日觉得苦闷与压抑,烦躁与愁苦,正是少了书的滋润啊。因为我遗弃了书这一精神食粮,迷失了自我。是呀,身为今天的老师,我们其实很需要读书,读书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读书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读书才能让我们更有底蕴,让教育更有深度??从今开始,重拾自己。手捧着《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决定跟着薛老师的脚印——于是每天晚上再忙再累,也看上几页书,同时告诉学生每天在睡觉前看20分钟注音的书。

“定能生慧,静纳百川”,踏着薛老师的脚印,让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地让心平气和辐射开来吧!让我们放大孩子们身上的优点,温柔以待,我们才能心平气和,心平气和的和孩子们一起度过不一样的、珍贵的一年级。静静地聆听花开的声音!在心平气和中让教育变得越来越美!

如何培养班级安静的氛围

— —读《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有感

如果让我教一年级,不知道要怎么面对这些幼稚的孩童。经老同事的介绍薛瑞萍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如获珍宝,看她的书就像是在看平行班的日常教学,写的挺实在的,值得学习的东西有不少,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她的常规教育。

一年级,关于常规教育,要做的事情很多。一段时间抓一个重点,让“这一点”成为深入人心的班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集中精力打歼灭战”,这是薛瑞萍读《毛泽东选集》之后牢记在心的。而她至少花半学期的时间,利用一切机会一切手段,强化一个观念:安静。这是由班级人数多、以及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决定的。对孩子来说,整个班不能安静,他就不会认真地去倾听,也不能细心地完成作业,总之就会很浮躁。而认真倾听和细心完成作业又是学生具有良好学习成绩的必备前提。就像我们在期末复习的时候,很多内容曾经都讲到过,但部分学生还是不断地出现类似的错误。这就是没有认真倾听和仔细做作业的表现。

既然“安静”对一个班这么重要,那么薛瑞萍是怎样培养的呢?

1. 部分学生完成任务以后,让他们休息,放一些合适的音乐。起初可以听些他们感兴 趣的,如《小龙人》,慢慢地让他们听《渔舟唱晚》,《花好月圆》等幽雅些的音乐。也就是通过音乐来培养他们的静心。

2. 听合适的音乐确实是休息和调剂的好方式。然而辣手——比如点名和罚站还是要用 的。这是一种简便、迅捷的“否定性评价”,让孩子们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是被允许的,哪些是不被允许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一定要让孩子感 觉到你的处罚是必须的和善良的——同时又不能让他们把奖惩看成游戏,这里有一个微妙的尺度把握。

3. 看课外书。薛瑞萍觉得语文不像数学,语文是讲究日积月累的,语文是可以一知半 解跟着混的。当然,对于孩子学习语文混的土壤,薛瑞萍是非常注重的,她和家长连手,培养孩子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而孩子一旦养成这个习惯,在课堂上做完作业后,是非常乐意静静地拿出书来看的。而且,据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所以

读书既可以开拓孩子的视野,又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力,这样,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减轻教师的负担,真是一举多得。

4. 调控课堂的音量。首先是教师在教学时,讲课声音不用太大,尽量放低声音说话, 尽量态度温和,效果反而好些。因为静和柔是会传染的,安静总会从一些孩子到达另一些孩子。尤其当学生做错事情时,这时我们往往比较情绪化,容易大声呵斥他们。而一呵斥,大部分安静的小朋友就会被吸引过来,要重新进入状态又需要一段时间了。所以说薛瑞萍在学生集体读书或做作业的时候,如果发现有走神的孩子,宁可疾步走过去,告诉他看黑板,也不大声呵斥。这也是薛瑞萍在开学阶段能保持嗓子不哑的秘诀。其次,在学生齐读时,薛则要求学生用心但轻声。

5. 从这本书的评论中,我们还能领悟到:在教学中有时还可以穿插一些有趣又能营造 一个安静氛围的游戏。如蒙台梭利教育法中关于放学排队的静寂游戏:“现在我们安静下来,我们变成了一块石头,我的头不动了,我的肩放平了,我的身子静下来了,我的手不动了,我的脚不动了,我像块石头。现在老师点到谁的名,请你拿好自己的东西到门口去排队。”

上面这些就是薛瑞萍培养班级安静氛围的方法。如果我们掌握了方法后,能持之以恒地去做,并且从根本上认识到学生是有差异的,不需要强求一致。那么慢慢地,我们总也能心平气和吧

 

第二篇:教育是美丽而缓慢的事业——读《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有感

教育是美丽而缓慢的事业

——读《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有感

厦门市湖里中心小学 王夏萍

请先看下面几句摘抄:

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对待孩子。让我们慢慢来吧。我们原本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爱孩子的——不是吗?方式过急的时候,只能让孩子惧怕学习。还可能铸成一生难以追悔的大错。

读书是一种内在的需要,也是为了保持一种上升的有活力的状态。

同一个班级,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家长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竞争。平时不闻不问,考差了大发雷霆,是不负责任的突出表现。

培养孩子的静气,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

作为教师,我们比谁都知道分数的重要。可是,那比分数更重要的,我们时刻不敢忘记。第一,身心健康;第二,正直勤勉;第三,面对困难,具有独立战胜的勇气和能力;第四,成绩优秀。

??

我不知道看完这只言片语,同样作为教师的你有什么感受。

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是上学期末,那时新接了一个六年级的班。做为有三次教毕业班经验的我可是信心十足,尽管一听到我接到这个班有好几个老师就告诫我一定要注意,这个班的孩子可不是好惹的,可我真的一点也不担心。从教这么多年,所带的班级还没有一届不被评为优秀班级的,这些个小毛孩我还怕他们不成。但一个星期之后,我就举起了白旗了,从未有过的焦灼、沮丧、忧闷、软弱充斥着我的内心,我第一次惧怕上课。因为我太怕他们那种上课时茫然的眼神,随心所欲的态度,不板下脸每堂课的课堂纪律都会失控的状况,所以我发狂了,我焦躁不安,我找来家长告状,我对着孩子大发雷霆,但这样做只能是恶性循环,孩子们比我还焦躁,课堂效率更低了。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家里人也为我担忧,可又帮不上什么忙。解铃还得系铃人,所有问题还是要自己去解决。于是我上网搜索,到图书馆寻求帮助,于是我遇到了这本书——《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最早吸引我的是那四个字“心平气和”,我认定这四个字就是我的救命稻草了,于是我心平气和地读完了这本书,一遍又一遍。所以这次本来朱老师要我们写的是《给老师建议》的读书心得,但对不起了了,现在正被《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感动着,想及时记录下来,因此《给老师建议》读书心得只得等下次再上交,因为这本书可放在身边慢慢看,而《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却要马上还给图书馆了。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是安徽的一位普普通通的一线老师(当然由于这本书她现在已不再普通了)薛瑞萍每日记载,用教育随笔方式向我们历数了她在第三次带一年级时的点点滴滴,或滔滔不绝的长篇感悟,或随心而发的三言两语。最早是在“教育在线”上以guiqulai的名义开帖的,如实记录她每天的工作历程,后来越来越多的网友光顾此帖,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于是后来由长春出版社将帖中的原型出版,因此读起来我们可能略觉粗

糙,甚而有点罗嗦,但却感到真实与可爱。全书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走向平和。记述她与一年级孩子共同成长的点滴,时间跨度为五个月。这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部分。第二部分:请跟我来。是她与家长沟通的记录,属于家校沟通的部分。第三部分:平和也辐射。收录了她的帖子带给周围人的影响的见证。第四部分:聆听大师。这一部分可谓是一针见血,点破了她“心平气和”支撑的理论来源:对苏霍姆林斯基、洛克等大师的理论潜心揣摩和领悟。整本书没有高深的语言却有着娓娓叙来的亲切,深深地打动了我,影响了我,现我将这书中自己感触最深的几点谈一谈。

首先是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老师们都有一个感受,在好孩子、乖孩子面前,保持心平气和是相对容易的,而面对学习有困难,或有其他问题的“坏孩子、皮孩子”要老师保持平静的心态谈何容易。是的,我之所以会对我六(1)班的孩子歇斯底里,正是这种情况的集中表现。连六年级相对已有较强自制能力的孩子我都如此,面对刚入一年级的小孩子,薛老师却保持着这样的心态从容地前行着,在这样追求分数和名利的大环境下,薛老师的淡定和从容的确令人敬佩。她就像圈画了一个教学的世外桃园,在教学实践中诠释着自己的理念,实现自己的教学追求。她之所以能“心平气和”这来源于她直面且平静地对待着各种教育中的差异。她认为对于弱孩子,“放松意味着对其学习兴趣的呵护,何必在意一屑一砾的得失。”当然除了这样的心态更多是看云(其网名)探索了一些教学管理措施。一是“音乐元素的加入”。各种优美的音乐、儿童歌曲等进入了一年级的语文课堂,孩子们在音乐声中朗读、自读、自习,包括休息。音乐成了这个班级教学秩序如此优良的一大功臣,也是看云培养孩子语感的重要手段。二是“秩序从安静训练开始”。“过去的几天里,常规教育围绕一个中心词:‘静’。讲课声音尽量小,学生读书要求用心但轻声。反复表扬完成任务之后安静看书的孩子。我希望这样有意识的反复强调,能尽早让孩子们懂得静是好的。”三是适当且平和的惩戒。看云不讳言惩戒,这让我想起看过的一篇文章《左手是惩罚右手是智慧中间是爱》,是的,惩戒方式与分寸把握在我们教学实际中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是非观念尚未形成的孩子,老师的教育与引导必不可少,合理的奖惩是课堂教学秩序形成的手段。平和的心态加上适当的教学管理措施,使得看云能够在这么短的时是使一年级的课堂秩序形成。这恰恰是我所缺乏的呀。假如时光能倒流,在一开学如果我就能以一种心平气和的态度去对待那些孩子,慢慢培养他们的静气,我想也不至于有后来的无数次大发雷霆,我想我已在那些孩子的心灵刻上了不可抹来灭的阴影,让他们惧怕了老师,惧怕了语文,才会以那样的态度来地待美丽的语文课堂。或许,不仅仅是我,还有我的那些同仁们,他们或许也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可怜的孩子才致使他们现在变得“不好惹”,我想我们每个老师都应反省与深思这个问题,因为孩子他们是那么的天真无邪,他们渴望受表扬渴望学习好,绝对没有哪个孩子来学校是为了捣乱的,为什么有些孩子最终会变得“不听话”甚而走上犯罪道路,我们当老师的责任不可避免,他们确实需要我们心平气和地好好引导的呀!所以我为我从教这么多年来的浮躁感到羞耻,感谢上天,让我浑浑噩噩却又平平安安地度过了这么多年!在庆幸的同时,我更感到冷汗直流。但我想,从今以后再也不会了,我会以我对孩子的热爱对语文教学的热爱投入到我接下来的教

育生涯中的。闫学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不爱孩子,不爱教育,不爱教师这个职业,做教师就太苦了。”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的,从今天开始,我不仅是“知之”我更要“好之”进而要“乐之”,我将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我新的教学班中,在教学过程中“心平气和”地对待我的孩子们。 其次这本书中看云不间断的读书也是让我感触良多的。看云在大小的报告中都反复提到老师的读书问题。看云曾一次由于出差,5天没有读书的她会觉得心里空荡荡,而且浮躁之气生。她认为作为教育者,要想让孩子爱学习,必须自己先做读书人,家长如此,教师更要如此,看云说的好:一切的阅读都是读自己。语文原可以无师自通,语文学习的根本在于多读书,读好书;因为袖长方能善舞,当教师自己就不爱读书或者根本就不读书时,再多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只能是茶壶里面斗波涛,空玩花样而已。是的,称职的语文教师,起码应具备两点基本素质:一是丰富厚实的文化底蕴;二是对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满腔热情。所以,光有热情是不够的,对于我来讲最缺少的就是厚实的文化底蕴了。而这文化底蕴,并不是读上几本书就有了的,更不是恶补就行的。古人云:“三日不读书,则食无味,面目可憎。”读书是一辈子的事。重要是的日不间断和兴致勃勃,让读书成为自然,成为一种内在需要。

再次书中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看云在“课外阅读”问题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开学伊始,她就在给家长的第一封信中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并在稍后开辟了每周三的“阅读课”,要知道这才是一年级的孩子呀,这样的要求很多人会提出质疑,但实际上她成功了,正是课外阅读给这个一年级注入了非同寻常的活力,形成了优良的教学秩序。语文教学是什么?就是那几本书吗?不是的!请看苏霍姆林斯基的两句话:“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所以广泛的阅读,对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对目前的应试教育来讲也是一种应对办法。

当然这本书中还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如看云用书信方式与家长交流与沟通,这个方法我试过,效果的确非常好,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家长的积极性,投入到教育中,我们才不会孤军奋战,不会成为孤家寡人,也才不会经常为家长的不合作,不配合而烦恼,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再如看云不间断的反省与思考。人难免犯错误,关键在于能否从中反省自己,思考原因与对策。只有不间断地反思自己,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改进自己,这对于我们年轻的教师来讲尤其重要。

总之来讲这本书确实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我极大的帮助,让我这艘迷惘的小舟不至于偏离港道太远,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如上面所说的认真去实践,以我最大的热情投入教育事业中。

(20xx年8月20日下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