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作业论文---财政支出

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思考

财政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用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正确的财政支出结构是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强大杠杆。近年来,随着分税制的深入,各级政府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大力推动财力向民生倾斜,体现了财政的公共、公平和公益性质,然而在财政支出上却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炎黄春秋》中的一篇文章《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说出了许多人想说的东西——中国政府的财政支出太不合理、太黑暗。

一、 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一) 财政资金供给围不规范, 缺位与越位现象依然存在。

大量的财政资金依然停滞在竞争性领域,承担了一些应由市场、社会和个人所负担的支出,存在着严重的“越位”,主要表现在:过多参与私人产品的生产和提供,影响了市场机制的发挥,造成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难以提高,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即支出范围过宽,包括了许多既包不了又搞不好的事务,如经营性投资支出,各种补贴性支出过滥,

各类事业费庞杂,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负担过重等,这既挤占了稀缺的财政资源,分散了财力,又不利于推进经济体制的转轨,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财政支出项目效益低下。

财政支出在市场失灵的社会公共支出领域介入不足,政府没有完全承担应有的职能,造成财政职能的弱化和缺位,主要表现在:宏观调控能力不足,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手段还不够完善;财政支出方面过于分散,支出重点不明确,使得在应由财政供给的市场失灵的领域出现了保障不足或无力保障的情况,如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不足,对某些社会文教、公益事业的保障乏力,对某些基础设施和某些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等。这不仅弱化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而且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分配秩序。

(二)行政管理支出比重偏重并呈逐年上升态势, 社会文教支出比重偏低。

“目前,行政费用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大概在20%左右,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何振一说,建国前30年,也总说行政经费高了,那最多时也就百分之十几,一般不到10%。“喊了多少年,行政性经费还是减不下来啊!”就政府收入的规模而论,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在国民财富的大蛋糕中政府拿走了多少钱,而在于政府拿走的那些钱究竟用途如何。我们看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政府支出的绝大部分用于居民的社会保障,而中国的政府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用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即使以20xx年为例,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达

18.73%,而同期日本的行政管理支出比重是2.38%,英国为4.19%,韩国为5.06%,法国为6.5%,加拿大为7.1%。美国最高,也只有9.9%。 近年来,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不断下降,更多的财政资金流向行政管理,行政管理费用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其他费用的增长速度。加之我国的财政资金的相当一部分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在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等民生领域,财政资金供给严重不足,这是在我国政府收入占GDP的比例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当的情况下,居民对于政府收入的感受却远远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

就此而论,站在国民财富分配的角度,我国“国”与“民”之间收入分配的最大症结,除了政府收入增长过快、在国民收入分配的大蛋糕中政府切割的比例太多之外,更重要的是,政府收入和支出的结构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令人堪忧。

我国社会文教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总体呈增长态势,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速度。从总量上看似乎不低,但稍加分析就可看出这一比例是偏低的,因为我国社会文教费中包括了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和其他社会文化事业(如图书馆、博物馆)的投入。如把教育费剥离出来,教育费仅占财政支出的15.84%,比起美国的24.9%就有了很大差距。如以国民生产总值为基础测算,更是不可望其项背。以19xx年为例,我国社会文教费占GNP的比例为3.06%,其中教育费占GNP的2.08%,而世界教育支出水平平均占GNP的4%以上。我国科技事业支出的比重也一直只占财政支出的4%以下,这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极低水

平,也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极不适应。在医疗卫生支出上,我国也处于程度较低的水平。社会文教事业大多数属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应成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因此,提高社会文教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势在必行。

(三)管理水平不高,总体效益不佳

财政支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行政管理必须付出的成本,但由于我国管理水平不高,行政管理中又缺少成本意识,加上人为的腐败因素,我国财政支出管理和实际运行中存在许多混乱现象和严重的低效率。从近几年国家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审计报告中可看出问题相当严重,主要表现在下面几方面:(1)预算本身缺乏科学性。 (2)一些部门预留预算资金问题比较突出。 (3)虚报或挪用资金。如扶贫救灾款中既有虚报现象,又有挪用行为。还有一些部门将事业费挪用为福利费,甚至私分。(4)资金投资效益差。有的项目不能按期完成,有的已建成项目运营效果差。 (5)人为肆意侵吞国家资财,造成大量豆腐渣工程。

二.财政支出不合理原因剖析

1缺乏有效的相应监督机制:因为这些费用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人为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很大,其弹性空间很大,如不加以科学管理与监督,就会导致其急剧增长。

2不合理的政绩审核标准,导致地方行政经费大量用于“面子工程”建设:地方财政透明度上要比中央低的多,而且不合理的征集审核标准导致地方政府将大量的财政经费用于“面子工程”以及政府公示的数据模糊更滋生了公款浪费等现象的泛滥。

3现行的财政预算制度约束力有限:现行的财政制度是一个非常松散的制度,有很多行政性的制度安排,“收支两条线”的财政改革措施,也并没有真正落实,对收支的控制很不严格。政府部门到底收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财政部门并不清楚。正是这种制度漏洞,使得“小金库”林立。

三.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的政策建议

(一)科学界定政府职能,明确财政支出范围,避免“越位”和“缺位”。政府职能的界定是明确财政支出范围的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根据市场经济需要来定位和确定相应的职能,应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此,财政支出范围应当有所改变,把应由市场负担的事务从财政中分离出去,解决财政支出的“越位”和“缺位”问题。

(二)有选择性确保急需支出。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力有限,不可能要求保证各项财政支出齐头并进,只能是量力而行,统筹兼顾,有选择性确保急需的重点。鉴于我国现状,政府应先保证政权建设资金,将科教、基础设施、农业支出作为支出重点,从而增强财政支出得宏观调控能力。

(三)建立科学的财政支出结构。1.在保证经济建设支。出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公共性投资,吸引民间资本投向该领域。当前财政对基础建设的投入要增加,以缓解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2.人力资本、科学技术能推动一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在科教方面的支出一直在增加,但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应继续加大对社会文教科方面的支出。3.在财政支农投人中,用于重点农业生产方面的支出要多于农业非生产性投入的支出,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

(四)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行政人员和经费的膨胀。一方面适应政府机构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精简机构、分流人员、压缩不合理开支,并将控制行政管理支出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一套有效的政府公务员系列的竞争机制和进人退出机制,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在20xx年“两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曾经语重心长地指出:“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可谓一语中的,在这个意义上,如何将政府收入更多体现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确是中国公共财政的大话题。中国的财政向何处发展,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还有很长的一段探索道路要走,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期地待着中国财政更好发展。

 

第二篇:政府绩效管理论文政府绩效考核论文-如何构建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政府绩效管理论文政府绩效考核论文-

如何构建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摘 要]本文从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几个方面讨论如何构建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关键词]财政支出 绩效 评价体系

一、常见的绩效评价方法

当前常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

(1)成本—效益分析法,即在一定时期内对比分析一个项目的总成本和总效益,制定多个备选方案,通过分析各个方案的成本收益选择最优支出方案的方法。

(2)最低费用选择法,此方法使用过程中只计算项目有形成本,在既定效益的情况下分析成本费的高低,最终确定成本费最低的方案来完成项目。该方法一般适用于不便计算效益而易于计算成本的项目。

(3)综合评价法,该方法根据相应权数以多种指标计算为基础计算出最终综合评价值,其精确度较高、较全面,是目前我国采用最多的方法,操作难度较大。

(4)公众评判法,对于一些不能用指标直接计算效益的项目,可采取选择相关专家进行评判并让社会公众接受问卷调查来确定项目效益的方法。

(5)模糊数学法,建立模糊数学模型,将各效益指标之间难以比较、判断的模糊关系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对项目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

二、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1指标类型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将财政支出是否经济、有效及其效率全面综合反映出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由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组成。

定量指标又包括通用和选定两种指标。在综合全面性绩效评价和公共支出的项目绩效评价中普遍应用的是通用指标,其中基本财务指标、国家(国际)通行指标以及公众关注指标均为通用指标的组成部分。选定指标包含绩效和修正指标,它是在搜集、了解有关信息、资料的过程中针对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及财政支出的特定目标所设置的。

定性指标是针对不能对其进行量化评价的内容而设置的,它对评价对象进行语言客观描述和分析以反映评价结果。

以上所述的两个指标共同构成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该体系是动态的、可发展的。

2.2设计原则

根据不同的目标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且须遵守下面的原则:

(1)重要性原则。是将各指标在整个体系中重要性进行排序、筛选来选择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指标。

(2)相关性原则。该原则指的是要使评价指标与项目目标及政府部门的目标产生直接的联系,不能以容易收集为原因来使用。比如说,单纯评价投入或产出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当考虑到项目成果目标的相关性时,二者对实际情况的反映均不够准确。

(3)经济性原则。该原则指的是要根据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来选取指标,在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来获得数据,根据成本是否合理来收集信息。

(4)可比性原则。该原则指的是目标相似的项目之间要有同样的指标,且项目之间的评价结果可进行互相对比比较。

2.3指标权重的确定

排序筛选法、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判法均是确定指标体系中不同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当前实际情况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专家评判法,即邀请特定数量的专家以自身经验和学问为基础,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级指标从重要到次要进行排序,给出权重分值,再使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对专家打分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最终各个指标的权重。该方法在确定权重系数的过程中,随机性、主观性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偏好。

2.4制定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

它是有效反映财政支出绩效的标尺,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1)行业标准。该标准是采取统计方法,以同行业以往相关指标数据为样本进行计算得到的数据标准。

(2)计划标准。该标准以事先所定目标、计划和定额为依据对项目进行评价。

(3)历史标准。该标准是采取统计方法,以本地区、部门、单位或者同类部门、单位绩效评价指标的历史数据为样本进行计算得到的各类指标平均历史水品。

(4)经验标准。该标准是专家深入了解分析以往财经活动的发展情况、规律而得出的评价标准。

要确定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就要对于每一个可量化指标设有标准值。标准值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数字,更有着特殊的经济意义。如果确实没有固定的标准值,则可通过纵横向比较,即与之前年度和同行业比较以及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来确定支出绩效。

三、对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建议

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与西方各国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们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行经验。理论上学习国外财政支出绩效评

价的新理论、新发展;实践上根据我国自己的国情,摸索出适用我国国情的新方法。

3.1广泛扩展财政绩效评价试点

当下,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应努力推行财政绩效评价的试点工作,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和方法,完善体系标准,在试点工程中发现问题、扬长避短、不断改进,积累经验,为以后在全国推广做好准备。

3.2建立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数据

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关键是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但是由于我国该方面数据资料的匮乏,很难确定一个公正合理的标准值,使得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因此,应首先建立有效的支出效益评价信息采集系统及信息处理系统,广泛收集各种分类标准数据,经分析,确定合理的标准值。

3.3注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结果的运用

在当前实际情况中,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完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这导致了现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约束力不足,实际评价工作流于形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绩效评价工作深入、持续有效开展。因此在日后工作中,应将研究并制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结果的应用管理办法提上日程,对评价工作结果运用目的、范围、程序、权限等做出具体规定,以增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1]杨小兰.构建科学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思路[J].黑龙江对外经,20xx(2)

[2]陈学安.建立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估体系的设想[J].中国财政,20xx(10)

[3]李永友.解析与构建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J] .当代财经,20x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