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培训第二次作业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体现“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第二次作业

结合培训课程,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育人为本”的理念。(要求:①结合培训课程谈 ②不可下载、转抄)

标题: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体现“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摘要:“育人为本”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的二十字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尊重教育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教学的指南。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抓住学科的人文性,将育人为本作为教学的根本要求,并贯彻到具体的语文课堂上,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解决应试教育带来的痼疾。

关键词:语文教学 育人为本 教学理念

近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的大讨论中,育人为本始终是摆在第一位。课堂中的“人”包括两种,一指教师,二是学生。实际的教学中,仍有许多教师习惯于忽略学生,以自身为本。这也难怪,也许对教师而言,以教师为中心设计教学,具有步骤明晰、评价方便、易于展示、利于掌控等多种课堂操作“优势”。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必须关注学生,体现“育人为本”。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体现“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在教学中激发学习情趣,体现“育人为本”

新课改后的小学语文教材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精美世界,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人文关怀,这就为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可能性和便利性。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枚瑰丽的珠宝。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依据教材,挖掘课文中蕴涵的情感教育资源,帮助学生领会作者表达的爱憎情感和内心细腻的感受,从中体会到坚强、乐观和勇敢,以此培养学生的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中,除了让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外,还让学生观看录像片段,在各自介绍了所了解的有关资料的成就感中,进一步通过观看录像,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小学生的情感特别容易受老师情感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因此,课堂上我充分体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真正诱人的魅力,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如音乐渲染、图画感知、课件展示、故

事比赛、实物表演、情境模拟等,积极创设美的情境,调动学习内动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在注重引导学生多积累的教学中,体现“育人为本”。

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根基在课堂,而拓展、延伸、充实在课外。课堂上,学生受到文学作品的熏陶毕竟有限。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布置人文性作业,引导学生去阅读中外优秀作品,从中受到感染与教育。在阅读的同时,指导学生记日记、写读后感,组织进行交流展示。引导他们进行民间考察,去发现民间艺术的魅力,使学生感受祖国文化遗产的源远流长。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开展朗读比赛、讲故事活动,让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储藏下几个有趣、有意义的小故事。每周小练笔,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发现并描写生活中的人与事,去抒发自己的情感。活动中,学生发现自我、珍惜自我,让他们的才能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找到自尊和自信,真正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如在教学《将相和》、《草船借箭》等几篇课文中,根据本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指导学生在感受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栩栩如生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宽带网中查有关人物资料,阅读某些章节,扩充课文内容,让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来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兴趣,为今后搭建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良好平台。

三、在引导学生朗读中体现“育人为本”。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指导要“精”,学生的练习必须“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的精心指导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A、选取指导的训练点要精;B、训练要求细致、精要,每次训练应有一个侧重点,不可贪多求全;C、训练的过程需精心设计,尽量避免朗读的随意性。教师每一次指导学生朗读都要考虑到朗读训练的要求,教师的指导方法,读后如何进行评价等,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基本上把握了朗读的方法、技能。此时,应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练习。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读法,学生得法勤奋练习,朗读水平提高一定很快。

其实大家都知道这句话,“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可是我们有些语文教师并没有完全在课堂上落实这句话。有的教师怕失去课堂霸主地位仍然搞一言堂,不给学生留下一点儿读课文的时间,有的也是让学生默读一遍后,就开始理解课文

的重点、难点,有的老师也让学生读了,一般是默读,再就是自由朗读,当然这也是读文章的方式,但却使学生一下子感到语文的难度增加了许多,甚至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师都知道,语文教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而这种能力获得所依靠的就是学生在读中的体验和感知。对语文课的朗读要求,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对不同的课文,要采用不同朗读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的朗读,有所感悟;写景的文章,要读出景物的美好;写事的文章,要读中体会如何记事传情,写人的文章,要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使学生能做到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在朗读过程中,无声的语言变成了有声的世界,学生入眼、出口,闻其声,记于心。使文中的人、情、物、景走出课文,学生从多方面感知了教材,感受到了文章所写事物的美。如:我在教学《草原》这篇课文中,通过指导学生多角度的朗读来再现课文中所描绘的草原美丽景象,深刻理解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再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四、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过程中体现“育人为本”。 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最佳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教学中应该深刻认识“自主、合作、探究”在学习语文中的意义与作用,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入课堂。如在引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走进信息世界”中,我注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根据学校、家庭、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调查自家一星期浪费多少水、多少电,全校近视率。活动前制定计划,活动中发扬合作探究精神,活动后展示、交流成果。这是学生在体验过程、体验成功、体验乐趣;感悟真情、感悟真理,感悟文化。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传递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达到了教学目的,体现了人文教育的内涵。使学生对生活有

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思想启迪,感受了审美乐趣,“育人为本”理念得以体现。

五、在回归生活的语文教学中体现“育人为本”。

习作首先要有内容,习作素材的获得,往往来自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及独特的感受。小学生习作也不例外。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习作素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的活力,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再现生活,体验生活。如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使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发现新事物,获得新感觉。每次习作,都去寻找学生身边能感悟到的题目内容,然后让学生去观察,体验调查,再去动笔写。写“美丽的池塘”,写“热闹的集市”写“家乡的举水河”等。学生通过实践观察与体验写起文章来有话可讲,于是产生了浓厚的习作欲望,提高了习作水平。

六、在多元评价,鼓励为主的教学考评中,体现“育人为本”。

从系统的基本原理看,小学生语文素养是多种因素构成的整体,带有整体性和综合性。对学生学习语文效果的评价不能局限于某个维度,而应实行多元化标准,也就是说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在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要着重把握两点:一是褒贬有度,重在褒奖。既然是评价就必须有统一的标准,但不能僵化对待,而要讲究评价的灵活性,针对不同学生在不同时间内的情况进行不同的评价,做到褒贬有度,重在鼓励,以使每个学生不断看到希望,不断获得成功。比如对毛病较多习作的评价,如果全盘否定,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若全盘肯定,学生会沾沾自喜,良莠不分。正确的方法是要先评其优,后纠其缪。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习辩证思维,懂得看任何事物,不应绝对肯定或否定;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劳动的成功之处,尝到成功的甜头,坚定写好作文的信心;同时,可以让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学到言要有物,言要有据,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思维的缜密性。二是尊重学生,顺应童心。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学生认识水平的过程,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顺应

童心。对一篇文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成年人和孩子的理解往往不同,教师应予以尊重,给予积极的评价,而不能硬把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学生。有时在不影响教育学生的前提下,不妨放弃己见,同意学生意见。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重点是改革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但无论改什么,目的还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在语文教学模式的确定上更应体现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强调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发人格的自我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以发现、探索、创造的空间,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如何有效地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实现育人为本理念,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摘要: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重点是改革语文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模式,但无论改什么,目的还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所

以在语文教学模式的确定上更应体现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确

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语文教学;以生为本;教学观念

近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的大讨论中,有一种声音一直

十分高亢,那就是:以人为本。课堂中的“人”包括两种,一指教

师,二是学生。实际的教学中,仍有许多教师习惯于忽略学生,以

自身为本。这也难怪,也许对教师而言,以教师为中心设计教学,

具有步骤明晰、评价方便、易于展示、利于掌控等多种课堂操作“优

势”。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这就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必须关注学生。本文就这一问题

进行浅议:

1.与学生互动交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细节的把握,给予学生适当的

鼓励。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学生的性格不同,表达方式也不

尽相同,同样是问题有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疑问,教师应善于

观察学生的思想变化,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可以与学

生一起共同制定一些课堂的奖惩方法。如对大胆发言的,发表不同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意见的,表达真实感受的,帮助同学解答疑问的等同学给予奖励,

对不尊重同学,嘲笑别人错误的同学进行批评,促进师生之间,学

生之间的互动。

如在教学《火红的枫叶》时,读完课文,班里一位不大爱说话的

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树叶都是绿的,为什么枫叶是红的呢?课

文印错了吧?”听到他的发问,首先表扬了他,然后认真地讲解枫

叶的变化过程。看到他那专注的神态感到欣慰,鼓励学生向他学习

积极思考的精神。

2.让学生自己朗读,促进其理解力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

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

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

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

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

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

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

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

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

深刻的教育。

3.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重点是改革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式,但无论改什么,目的还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所以在语

文教学模式的确定上更应体现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确立学生

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

性,创造性的发人格的自我实现,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

了一些挑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给学生以发现、探索、创造的空间,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作为教

育工作者的我们,如何有效地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4.解读需要顾及学生的视觉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也时尚着深刻、独到,

还有文采飞扬。许多语文教师随着文化功底和自身素养的不断提

高,喜欢对文本进行十分深刻和独到的解读,也有不少教师喜欢在

课堂上演绎和把玩这些个深刻和独到。其实,即便是文学的作品,

一旦选入了教材,其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不是教师,而是学生;不是

阅历丰富的成人,而是6-12岁的孩子。孩子有孩子认识世界的规

律,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知强加给他们,或强引着他们向前。

为此,解读教材不只是教师站在自身立场上与文本的单向对话,

而是要经历“作者、编者、教者、学生”的多重角色转变过程,其

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以学生的视角来解读文本。以学生的视角看

教材,读文本,我们就会考虑儿童的已有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情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感诉求,他们哪些地方可以自己读懂,哪些地方会有疑惑?哪些地

方会受到感动,哪些地方会产生多元解读?我们就会斟酌,该采用

什么样的方式引领孩子求解作者所寓,将作者所寓求解到何种程度

我们更需考虑如何以其为凭借让孩子促成学生的言语发展、文化熏

陶,实现知识、情感素养的提升??有了这样的童心解读,我们的

教学设计才有可能真正贴近学生。

5.通过疑问,增加交流互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会产生疑问,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

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利用问题进行互动,提高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疑问可以开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主动

思考的能力。还可以利用疑问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拉近与学生

之间的距离。

如在教《我的影子》一文时,课文内容提到了光学知识,低年级

的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不能很好的理解,有的学生问:我为什么有影

子?有的学生问:影子有多大,别人踩了我的影子我还能动吗,面

对学生提出的各式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真

切的感受一下对影子的感觉。学生们在阳光下看着影子,争相说着

自己的看法,这时适时的向学生提出问题“太阳在我们的上面,影

子在哪里”“太阳在左边,影子在哪里”“在树荫下,影子呢”等问

题,学生们抢着回答,在疑问中学到了知识,这种带着疑问式的互

动交流方式很好的展现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