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怎样写教师行动研究案例方法

怎样写教师行动研究案例

刘本章小学

20##年12月6日

怎样写教师行动研究案例

撰写教师行动案例不可以凭借想象力,而是描述与解释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真实存在的事实,能围绕一个有实际意义的亲身经历的问题展开,有具体的措施和做法,并且验证、反思这些做法的有效性,提出相关结论和启示。

一个案例要有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发现问题→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原因→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假设→确定干预因素并制定行动方案→输入干预因素实施行动→(初步)总结与反思→(初步)模式及其功能、规律、原则、注意事项→优点、局限、启示(→抛弃无效因素和负效因素→补充新的干预因素→进一步实施行动→进一步总结与反思→......→最终模式及其功能、规律、原则、注意事项→优点、局限、启示)。也许有的案例不需要循环修正性研究,但是最好要进行“三角验证”。

有创新价值,有普遍意义,系统、规范、科学,这是判断是否获奖的主要依据。

一、行动研究的概念

1、行动研究的定义

教育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2、行动研究的类型

大体上有两种,一是独立进行的行动研究,二是联合性的行动研究。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为: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协作性的行动研究(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

3.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

 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的特点是规模小,研究问题范围窄,具体易于实施,但力量单薄,很难从事深入的、细致的、说服力强的研究。协作性行动研究的特点是可以发挥多个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论的指导方面较欠缺。

 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是专业研究人员、教师、政府部门、学校行政领导等组成的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从事研究。这是较为理想的行动研究,它的特点是有专业人员参与,有较强的理论指导,研究力量大,充分的发挥领导、教师、研究人员的作用。

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以及中小规模而不是宏观的实际研究。针对教育的实际情境而进行,从实际中来又回到实际中去。 

   4、行动研究的一般操作步骤和程序要点

行动研究法产生以来,人们除了公认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扩展的螺旋式结构外,对于实施的具体步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现在介绍比较通用的艾略特六步骤模式:

第一步:诊断或发现问题

行动研究者坚持用批判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看似平常的问题,并进行探究分析,了解社会情景状况,发掘问题。

第二步:初步研究分析

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务求做到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可能的话,研究者、教师、家长或各有关人员,应组成研究小组。讨论的结果可成为拟订总体行动计划的重要意见。

搜集、阅读相关资料,进步步明确研究问题的本质与现状。

第三步:拟订整体计划

这是行动研究的蓝图,较重视全盘设计。设计强调灵活性、能动性和开放性,以适应没有预计的制约因素。同时强调行动中的反馈信息,以便对整体计划进行修订和完善。

第四步:制订具体计划

把整体计划进行分解和具体化,具体的行动方案。

第五步:行动

一方面按照计划进行实践探索,一方面观察、记录和评价具体行动研究过程中的各种情况。

第六步:评价行动研究

这是整体行动计划的总结。总结可以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一是对所研究的问题作结论,即分析行动研究是否完成目标;二是对整个行动研究的计划、策略、步骤等进行分析、反思和批判,为下一个(循环)计划作准备。前部分是有关行动研究目标成效检讨。后部分是有关行动研究本身作评价,如弄清楚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限制。

 二、“行动研究”法略谈

刘尧

从表面上看,中小学教师的任务是“以教学为中心”,繁重的教学负担几乎没有为研究留下多余的时间。于是,有人认为“研究将挤占教学时间”。其实,这种“挤占”的说法是错误的。教学与研究不是绝对对立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是统一的,协同互补的。一般来说,教师所进行的科研是一种特定的教育研究,即教学科研是对教师自己的教学问题所进行的思考和探究。这种科研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不是为教学增加额外的负担;是为了使教学以更有效的方式开展,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而不是探求与教学无关的某种理论。这种现实性决定了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必须采用的行动研究法。

所谓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就是要创造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途径,起源于美国。所谓行动研究,其特点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前两步是实践阶段,与正常工作任务一致,后两步是反思阶段,对实践的结果进行观测,看任务完成得如何,然后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对策,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使日常工作,改革,科研同步运作,教师又可以自行操作。

80年代初期,我国基础教育界有,提出“加强双基,培养能力”的改革要求。那么,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否影响其学科成绩呢?上海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于1980年初做过一次这样的实验:在两个条件大体相同的班级中,同样的时间、不同的教法教同一篇课文:鲁迅先生写的《一件小事》。甲班采用讲授法,教师凭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用生动的语言让学生在课上做课后练习题。由于教师做出详细的指导,因此,学生在做练习是很少出错。乙班采用导读法,学生自读、思考、讨论,教师只做重点指导。其教学步骤为:学生根据课后提示要求自读课文──质疑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解决疑难问题。在课上教师没有让学生做课后练习题,只是布置学生按照发言提纲和讨论后自己对文章中的‘我“的认识写一篇文章。一学期后,教师搞了一次“突然袭击”,用同一份试卷对甲乙两班进行对比测验。试卷的题目以《一件小事》课文后的练习题为主,并补充了一些小题目。测试的结果发人深思:没有做过课后练习题的乙班学生的成绩超过了曾经做过这些练习题的甲班学生的成绩。乙班的优秀答卷(85分以上)占全班答卷总数的70%,而甲班仅占38%,尤其在对课文内容记忆准确程度以及理解的深度上,乙班远远超过甲班。钱梦龙老师的确事教学研究的有心人,他以自己教学实践证明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能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这一命题是正确的。他把自己的探索过程写成了教学论文,并以此为起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创立了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理论框架,以“自然、教读、复读”为基础模式的“导读教学法”,这以方法在国内基础教育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钱梦龙教师综合运用了“问题探索式”和“行动研究法”两种范式进行研究,获得了成功。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有着得天独厚得条件。

尽管人们对行动研究得实施步骤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我们必须把握行动研究的三个基本要领:一是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行动研究不是在经验基础上解决问题,而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的。所以教师首要的任务是学习掌握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二是运用科学理论对教育实践进行诊断,发现问题。一般来说,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往往是问题产生的主要源泉;三是以一定的科学理论制订出科学的解决问题方案,并加以实施的检验。如此循环往复就构成了行动研究法的模式。教师一旦熟练地掌握了这种行动研究方法,其教学就会成为研究式的教学。换句话说,就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教学与研究一致,教师的教学研究就存在于教学活动之中。所以说中小学教师运用研究法进行教育科研,不仅不会挤占教学时间,而且还能"教研相长",促进教学工作的优化。

《教书育人》20##年第一期

三、与大师的一席话

——艾略特谈“行动研究”

    著名英国学者Professor John Elliott,被学术界誉为行动研究大师,曾与小学校本课程发展组总课程发展主任罗邓艳文女士,在「从教中学、以行求知—校本课程行动研究研讨会」上,就下列疑问发表了他在行动研究方面的见解。

   什么是行动研究?

    首先,行动研究是针对教师在课堂上遇到的实际疑问(practical issue)而出发。一般研究多着眼于理论层面,而行动研究则着眼于实际的教学问题。换言之,研究的主人翁是前线教师。

    其次,行动研究的结果是一些能改进教学问题的新做法(new intervention)。教师透过有系统地搜集证据,寻找出哪些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案。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虽然是针对教师遇上的「问题」,但这并不表示他们是「问题教师」;相反,优秀的教师才会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质素,精益求精。因此,行动研究不单是知识的增长,还意味着教师专业判断的提升。

    还有,教师要采取哪种教学策略(行动)来改善问题,就像一项研究假设(research hypothesis)。教学行动旨在探讨能否有效地改善现存问题,教学其实是研究的一部分。换句话说,行动研究是一种教学方式 — 教学和研究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教师又不是学者(academic),为何要做行动研究?

    学者的研究往往在教学策略和学习果效之间寻找出一些定律/规范。教师只需跟从这些学者的建议,使用某种教学策略,便会有某种果效。这类学术研究减低了前线教师的专业判断。

    相反,行动研究建基于教与学的复杂性,教师需要辨识身处的教学情况,收集证据,从教学中反思,探讨对策,改善教与学。因此,行动研究不但不会削弱教师的判断,反而是赋权给教师(teacher empowerment),增强了教师的判断能力,从而作出更理想、更有效的教学决定。

    假如有人说行动研究只是前线教师的一些个案研究(case study),方法欠缺严谨,而无法归论,这些人对个案研究的见解也未免肤浅。

    研究能否有归论不是取决于撰写报告的研究者,而是由「读者」来判断。换句话说,其它教师在阅读研究报告时若能有所启发,反思现况,从而触发他们去正视/了解本身的教学问题,这些个案研究便十分有用。

    研究最重要的,不是严谨,而是教师有没有对教学反思,寻找证据去帮助了解现况,从而作出适切的判断,改良教学实践。

    教师要抱什么态度去做行动研究?

    有些教师是浪漫主义者(Romantics),有一个理想的乌扥邦 — 欢欣的孩子、愉快的教师、美丽的校园等。他们只会盼望着这个乌扥邦的来临。他们不会是做行动研究的教师。

    有些教师则墨守成规(Stone Age Objectors),对社会/经济/文化的改变全都不闻不问,正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他们更加不会是做行动研究的教师。

进行「行动研究」的教师会抱着务实而怀疑(Pragmatic Sceptic)的态度—怀疑是因为他们不相信什么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务实是因为他们愿意一试:「我会验证这是否可行」、「我会探讨哪种策略奏效」。他们一方面对伟大理论抱怀疑态度,另一方面亦会从实际考虑其可行性。我们所需要的,正是这些相信能从实证中寻求变化的人。

四、佛山市教师行动研究案例评比标准

 

第二篇:怎样写教师行动研究案例

怎样写教师行动研究案例

各学校:

广佛肇第二届教师校本行动研究评比暨第五届佛山市教师行动研究案例评比在即,相关通知已于7月发到各镇(街道)教育局和区属学校。现编选以下材料以供参考(见附件)。

撰写教师行动案例不可以凭借想象力,而是描述与解释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真实存在的事实,能围绕一个有实际意义的亲身经历的问题展开,有具体的措施和做法,并且验证、反思这些做法的有效性,提出相关结论和启示。

一个案例要有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发现问题→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原因→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假设→确定干预因素并制定行动方案→输入干预因素实施行动→(初步)总结与反思→(初步)模式及其功能、规律、原则、注意事项→优点、局限、启示(→抛弃无效因素和负效因素→补充新的干预因素→进一步实施行动→进一步总结与反思→......→最终模式及其功能、规律、原则、注意事项→优点、局限、启示)。也许有的案例不需要循环修正性研究,但是最好要进行“三角验证”。

有创新价值,有普遍意义,系统、规范、科学,这是判断是否获奖的主要依据。

 

佛山市顺德区教育科研办公室

                                                 20##年8月16日

附件:

http://jyky.fsjy.net/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59

材料说明:为了方便大家对行动研究有一个比较清晰、明了的认识,这份材料只是介绍了行动研究基本理念和操作模式,对行动研究的各种定义及不同的操作模式没有进行说明,有兴趣的老师可以自己查阅。另外限于目前掌握的材料,我们只能提供两份台湾行动研究的案例供大家参考,这不是一种统一的研究报告模式,请老师们根据行动研究的基本理念,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研究和撰写研究报告。

一、行动研究的概念

1、行动研究的定义

教育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2、行动研究的类型

大体上有两种,一是独立进行的行动研究,二是联合性的行动研究。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为: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协作性的行动研究(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

3.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

 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的特点是规模小,研究问题范围窄,具体易于实施,但力量单薄,很难从事深入的、细致的、说服力强的研究。协作性行动研究的特点是可以发挥多个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论的指导方面较欠缺。

 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是专业研究人员、教师、政府部门、学校行政领导等组成的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从事研究。这是较为理想的行动研究,它的特点是有专业人员参与,有较强的理论指导,研究力量大,充分的发挥领导、教师、研究人员的作用。

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以及中小规模而不是宏观的实际研究。针对教育的实际情境而进行,从实际中来又回到实际中去。

  

   4、行动研究的一般操作步骤和程序要点

行动研究法产生以来,人们除了公认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扩展的螺旋式结构外,对于实施的具体步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现在介绍比较通用的艾略特六步骤模式:

第一步:诊断或发现问题

行动研究者坚持用批判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看似平常的问题,并进行探究分析,了解社会情景状况,发掘问题。

第二步:初步研究分析

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务求做到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可能的话,研究者、教师、家长或各有关人员,应组成研究小组。讨论的结果可成为拟订总体行动计划的重要意见。

搜集、阅读相关资料,进步步明确研究问题的本质与现状。

第三步:拟订整体计划

这是行动研究的蓝图,较重视全盘设计。设计强调灵活性、能动性和开放性,以适应没有预计的制约因素。同时强调行动中的反馈信息,以便对整体计划进行修订和完善。

第四步:制订具体计划

把整体计划进行分解和具体化,具体的行动方案。

第五步:行动

一方面按照计划进行实践探索,一方面观察、记录和评价具体行动研究过程中的各种情况。

第六步:评价行动研究

这是整体行动计划的总结。总结可以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一是对所研究的问题作结论,即分析行动研究是否完成目标;二是对整个行动研究的计划、策略、步骤等进行分析、反思和批判,为下一个(循环)计划作准备。前部分是有关行动研究目标成效检讨。后部分是有关行动研究本身作评价,如弄清楚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限制。

                                                            郑金洲等著 《行动研究指导》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8

 二、“行动研究”法略谈

刘尧

从表面上看,中小学教师的任务是“以教学为中心”,繁重的教学负担几乎没有为研究留下多余的时间。于是,有人认为“研究将挤占教学时间”。其实,这种“挤占”的说法是错误的。教学与研究不是绝对对立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是统一的,协同互补的。一般来说,教师所进行的科研是一种特定的教育研究,即教学科研是对教师自己的教学问题所进行的思考和探究。这种科研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不是为教学增加额外的负担;是为了使教学以更有效的方式开展,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而不是探求与教学无关的某种理论。这种现实性决定了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必须采用的行动研究法。

所谓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就是要创造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途径,起源于美国。所谓行动研究,其特点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前两步是实践阶段,与正常工作任务一致,后两步是反思阶段,对实践的结果进行观测,看任务完成得如何,然后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对策,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使日常工作,改革,科研同步运作,教师又可以自行操作。

80年代初期,我国基础教育界有,提出“加强双基,培养能力”的改革要求。那么,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否影响其学科成绩呢?上海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于1980年初做过一次这样的实验:在两个条件大体相同的班级中,同样的时间、不同的教法教同一篇课文:鲁迅先生写的《一件小事》。甲班采用讲授法,教师凭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用生动的语言让学生在课上做课后练习题。由于教师做出详细的指导,因此,学生在做练习是很少出错。乙班采用导读法,学生自读、思考、讨论,教师只做重点指导。其教学步骤为:学生根据课后提示要求自读课文──质疑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解决疑难问题。在课上教师没有让学生做课后练习题,只是布置学生按照发言提纲和讨论后自己对文章中的‘我“的认识写一篇文章。一学期后,教师搞了一次“突然袭击”,用同一份试卷对甲乙两班进行对比测验。试卷的题目以《一件小事》课文后的练习题为主,并补充了一些小题目。测试的结果发人深思:没有做过课后练习题的乙班学生的成绩超过了曾经做过这些练习题的甲班学生的成绩。乙班的优秀答卷(85分以上)占全班答卷总数的70%,而甲班仅占38%,尤其在对课文内容记忆准确程度以及理解的深度上,乙班远远超过甲班。钱梦龙老师的确事教学研究的有心人,他以自己教学实践证明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能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这一命题是正确的。他把自己的探索过程写成了教学论文,并以此为起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创立了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理论框架,以“自然、教读、复读”为基础模式的“导读教学法”,这以方法在国内基础教育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钱梦龙教师综合运用了“问题探索式”和“行动研究法”两种范式进行研究,获得了成功。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有着得天独厚得条件。

尽管人们对行动研究得实施步骤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我们必须把握行动研究的三个基本要领:一是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行动研究不是在经验基础上解决问题,而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的。所以教师首要的任务是学习掌握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二是运用科学理论对教育实践进行诊断,发现问题。一般来说,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往往是问题产生的主要源泉;三是以一定的科学理论制订出科学的解决问题方案,并加以实施的检验。如此循环往复就构成了行动研究法的模式。教师一旦熟练地掌握了这种行动研究方法,其教学就会成为研究式的教学。换句话说,就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教学与研究一致,教师的教学研究就存在于教学活动之中。所以说中小学教师运用研究法进行教育科研,不仅不会挤占教学时间,而且还能"教研相长",促进教学工作的优化。

《教书育人》20##年第一期

三、与大师的一席话

——艾略特谈“行动研究”

    著名英国学者Professor John Elliott,被学术界誉为行动研究大师,曾与小学校本课程发展组总课程发展主任罗邓艳文女士,在「从教中学、以行求知—校本课程行动研究研讨会」上,就下列疑问发表了他在行动研究方面的见解。

   什么是行动研究?

    首先,行动研究是针对教师在课堂上遇到的实际疑问(practical issue)而出发。一般研究多着眼于理论层面,而行动研究则着眼于实际的教学问题。换言之,研究的主人翁是前线教师。

    其次,行动研究的结果是一些能改进教学问题的新做法(new intervention)。教师透过有系统地搜集证据,寻找出哪些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案。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虽然是针对教师遇上的「问题」,但这并不表示他们是「问题教师」;相反,优秀的教师才会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质素,精益求精。因此,行动研究不单是知识的增长,还意味着教师专业判断的提升。

    还有,教师要采取哪种教学策略(行动)来改善问题,就像一项研究假设(research hypothesis)。教学行动旨在探讨能否有效地改善现存问题,教学其实是研究的一部分。换句话说,行动研究是一种教学方式 — 教学和研究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教师又不是学者(academic),为何要做行动研究?

    学者的研究往往在教学策略和学习果效之间寻找出一些定律/规范。教师只需跟从这些学者的建议,使用某种教学策略,便会有某种果效。这类学术研究减低了前线教师的专业判断。

    相反,行动研究建基于教与学的复杂性,教师需要辨识身处的教学情况,收集证据,从教学中反思,探讨对策,改善教与学。因此,行动研究不但不会削弱教师的判断,反而是赋权给教师(teacher empowerment),增强了教师的判断能力,从而作出更理想、更有效的教学决定。

    假如有人说行动研究只是前线教师的一些个案研究(case study),方法欠缺严谨,而无法归论,这些人对个案研究的见解也未免肤浅。

    研究能否有归论不是取决于撰写报告的研究者,而是由「读者」来判断。换句话说,其它教师在阅读研究报告时若能有所启发,反思现况,从而触发他们去正视/了解本身的教学问题,这些个案研究便十分有用。

    研究最重要的,不是严谨,而是教师有没有对教学反思,寻找证据去帮助了解现况,从而作出适切的判断,改良教学实践。

    教师要抱什么态度去做行动研究?

    有些教师是浪漫主义者(Romantics),有一个理想的乌扥邦 — 欢欣的孩子、愉快的教师、美丽的校园等。他们只会盼望着这个乌扥邦的来临。他们不会是做行动研究的教师。

    有些教师则墨守成规(Stone Age Objectors),对社会/经济/文化的改变全都不闻不问,正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他们更加不会是做行动研究的教师。

进行「行动研究」的教师会抱着务实而怀疑(Pragmatic Sceptic)的态度—怀疑是因为他们不相信什么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务实是因为他们愿意一试:「我会验证这是否可行」、「我会探讨哪种策略奏效」。他们一方面对伟大理论抱怀疑态度,另一方面亦会从实际考虑其可行性。我们所需要的,正是这些相信能从实证中寻求变化的人。

为何喜欢偷瞄别人的答案为何坐立难安是谁惹的祸.rar(作者:台湾双园国小 黄琼仪、张晓岚)

此篇行動研究類似小論文的方式呈現,其中應用了統計的方式,主要是探究ADHD的個案研究,配合正向語句的引導及增加教室中表現次數來減低ADHD的躁動,我想過動兒發生的機率逐漸升高,在完全融合的趨勢下,一般教師也須具備特教能力,所以了解ADHD的症狀及教學方式是十分重要的,此篇研究僅做了一個淺顯的數據研究,在實務面的幫助上仍有不足。此文为台北市第六屆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發表會论文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课堂组织策略研究.doc(作者:华英学校黄敏捷老师)

四、佛山市教师行动研究案例评比标准

五、20##佛山市教师行动研究案例评比摘录

1.案例取材广泛,覆盖教学、管理、心理、生活、策略、家校关系等各个方面。研究的问题是大家普遍关心,共同面临的真实问题。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重构的课改理念在实践中受到哪些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如何准确归因,找到有效的实施途径?

没有共性,仅仅是自己的问题,是一时候的问题,有自我研究临时解决的价值,但是没有延时的价值,没有推广的价值,就没有进行研究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

2.研究过程完整、科学有效,重在模式的建立和规律的发现。华英中学钟晓京建立“情景—探究—归纳—运用”的语法教学模式,并证明它的趣味性和有效性。顺德高中英语提出“词汇、语法主题化教学模式,以适合学生的长时记忆等认知规律。

3.验证合理。所得到的结论与过程材料有逻辑关系,所发现的规律在其它时间、其它场合由自己或其他人去运用取得了一致的效果。例如:“作业优惠券、作业超市、作业层次化和类别化”的行动研究,几位教师共同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实施,观察,记录,分析,反思、调整,再实施……

验证不合理。例如:自圆其说,有一个案例,说是干预前学生对小组合作的兴趣为7%,干预5周后为97%。没有同伴或其他研究者参与、作证;没有在其它时间、场合或由其他人去试验那些干预因素的效度。

六、行动研究11个案例

http://jyky.fsjy.net/Article/ShowClass.asp?ClassID=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