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龙源期刊网 .cn

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作者:童海波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xx年第01期

提高文本解读的有效性是我们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根本途径,那么,究竟该如何提高文本解读的有效性呢?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文本解读的主体,要提高文本解读的有效性,就应该正确把握这两者在文本解读中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宏观意义上的语文教学与微观意义上的文本解读在实施过程中是一致的。因此,文本解读的过程同语文教学的过程一样,是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是处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而学生则是文本解读的主体,文本解读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学生理解和吸收文本。教师在具体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本着“不割、着实、本色”的原则,提高文本解读的有效性。

不割——有效解读文本的前提

不割,就是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既不能割裂文本的解读者——教师和学生,又不能割裂文本本身的整体性。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都统一于语文课堂之上,语文教师不能片面的按照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方式或习惯来强迫学生也去这样理解,语文教师应当从学生出发,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关注文本,更要关注学生,要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学习现状来因地制宜地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到了课堂之上,又应该具体根据每一位同学的语文学习差异来设计教学问题,并结合当时的语文课堂情景,有选择性地请同学解答。例如当需要运用绘画的知识来帮助理解文本的时候,教师可以找有绘画爱好的同学来帮助解读文本,这样做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挖掘文本、理解文本。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时,将文本的特点与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了,就是做到了没有割裂文本的解读者——教师和学生。

另一方面,文本本身的整体性也不能被割裂。任何一篇文章,成为文之后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篇不离段,段不离层,层不离句,句不离词,词不离字,任意割裂文章中任何一个地方,都会破坏文章整体的表现力和主题表达效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应该首先着眼于整体感知,而不是首先就让学生去欣赏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这样的欣赏无疑是支离破碎的,是不完整的。反过来看,学生只有从整体上感知了这篇文章,才有可能更好地去欣赏文章中具体的某一处。一篇完完整整的文章如此,而许许多多节选的篇章就更是如此。高中语文教材有很多篇章是节选的,对于节选的篇章,我们一定需要让学生整体感知原文或原著,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鉴赏节选部分。例如《长亭送别》这篇古代戏曲,它是节选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是莺莺送别张生进京赶考的一折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西厢记》整部戏的剧情梗概,这样学生就可以从整体上感知本折戏与整部戏的关系,就能很容易地知道《长亭送别》不仅仅是表达人物的离情别绪,还有更深层次的对封建礼俗的控诉之情。

着实——有效解读文本的内核

龙源期刊网 .cn

着实,就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文本解读的主体应尊重文本,真实地解读文本,不能刻意地缩小或夸大文本内容的表现力,更不能脱离文本,做空洞地发挥。在如今应试教育挥之不去的影响下,有许许多多的语文教师在解读课文的时候往往只是选择与考试相关的一点生发开去,而在生发的时候又往往完全脱离了课文。例如有教师在上孔尚任的《哀江南》一课的时候,只选取了与这一课有关的“借景抒情”手法讲开去,如果结合《哀江南》这篇课文去深入分析,那还算是尊重文本,体现“着实”的,可选取了这一知识点后就完全抛开课文,又去罗列大量的课外“借景抒情”的文段让学生去赏析。这种脱离了教读文本的课外扩展的做法是让人不可捉摸,啼笑皆非的,是不符合“着实”的舍本逐末的做法。

着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就是文本解读的主体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文本解读目标。语文课堂上的文本解读,实效性应体现在学生这一主体之上,文本解读的实效就应该是学生理解并吸收了文本。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理解的容易之处和难解之处,每一个学生也都有他(她)容易理解和不容易理解的文本。因此,语文教师就应该本着“一课让学生有一得”的“着实”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接受文本。

本色——有效解读文本的动力

如果说前两个方面是文本解读有效性提高的基本条件,那么这一个方面就是提高文本解读有效性的“催化剂”。与前两个方面既关涉解读者又关涉文本相比,这一个方面只针对解读者中的教师而言。本色,说的就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要让自己性格中的鲜明之处为你解读文本添光加彩。如果你是一位性格开朗豪放的语文教师,那么在解读气势雄浑、格调豪放的作品时,你就千万不要吝惜你大胆豪放的展示,因为你的展示可能会让你的学生轻松理解什么是豪放,从而迅速走进作品并理解作品;反之,如果你是一位性情温和婉约的语文教师,那么在解读基调柔和、风格婉约的作品时,你就应该尽情挥洒你的丝丝柔情,用细腻去感染每一位同学,从而让他(她)沉醉于作品之中,为之动情。做一个有“本色”的语文教师,就是要求一个语文教师形成自己特有的语文教学魅力,让学生在解读文本时,直接受引导者的感染,进而把握文本。

如何提高文本解读的有效性,是一个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课题,还需要我们继续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摸索并实践。

童海波,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恩施。本文编校:石在中

 

第二篇: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