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探究课的教学过程.doc123

浅析小学语文探究课的教学过程

摘要:由于课程类型单一,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限制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语文课的类型应该是多样的。课的类型设计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评议的认知过程,一般的模式是感知——运用。从模仿性的运用到创造性的运用。要以此为依据,可以设计多种类型的课。

关键词:探究课 提问 素材

如何做到探究课的教学过程?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大胆让学生提出问题

小学证语文课要探究的问题非常广泛,但主要应结合课内学习进行。

1、结合语文课的探究题。一般有几类课题:(1)对某一作家的作品的研究。可以形容一篇作品,也可以研究几篇作品,如研究老舍先生的作品:老舍先生写景作品的研究;老舍先生写物作品的研究;老舍先生写人作品的研究;老舍先生长篇小说的研究等。(2)不同作家同一题材作品的比较研究。如老舍写的《猫》、鲁迅写的《兔和猫》(主要是最后写猫的部分)、菡子写的《八只小猫》三篇作品的比较;又如巴金写的《海上日出》和德福芦花(日本)写的《海上日出》的对比研究等。(3)对诗歌的研究。如研究几篇新诗或对所喜爱的古诗的研究。(4)对作家传记、作品写作背景的研究。(5)对某一作品语言精华的研究,对某些成语的研究等等。

2、结合其他课的探究题。语文探究课的题目可以和各科联系,如和历史课联系,可以研究历史人物传记,可以研究历史上的某一事件,还可以研究历史文物等。和地理课联系,研究的课题就更多了,如自然环境的研究(河流的演变、气候的变化、林木的生长、沙尘暴的形成等);乡土地理、本国地理、世界地理都可研究。和音乐界联系,可以研究家的传遍及作品等。和自然课联系,可以研究科学家的传记、研究某种生物的生长过程等。有时还可以根据生命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总之,和各科联系的研究,一方面是提高思维能力,丰富知识,而主要的是提高语文的读写能力和探索精神。

由谁来出题呢?一般开始由教师出题,一次出几个题目,由学生去选择。如果学生自己有题目,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定题。

二、全面就内容搜集素材

1、必须掌握素材。学生的研究不能凭空去想,一定要有根有据地说明问题,用素材解决出现的问题。如果介绍作家的出生年代、社会、家庭背景,就要去读该作家的传记材料;如果是研究作品,就应该以作品为主,再搜集一些解释、说明、评价该作品的有材料;若研究某一问题,就要围绕问题搜集素材。

2、素材来源。获取素材的途径可以通过观察、阅读书报和杂志、访问、回忆等。如对历史文物的研究,就要观察实物,记录出土年代、造型、原料、工艺、用途等,还要阅读一些书面素材,加以对证。经过研究,对其文化价值、历史意义作出判断。从哪一种途径获取素材,要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素材来确定。如果学生对所研究的事物比较熟悉,能独立加快事实,就不必去观察、访问,主要靠经过良好训练的记忆去回忆,要习惯于调用记忆中的材料。平时语文课和各科学习的内容职记忆在大脑中,会成为丰富的素材宝库。

如何认识书本素材?学生要做选择素材的练习,关键是要根据研究的问题来选素材,根据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来选素材,不能找一堆没有多少用处的素材来。教师要对学生研究的课题提供一定的参考素材,切忌由教师或书提供答案性的素材。作为素材的知识,是进一步探究的资源。教师为学生提供素材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根据学生研究的进度分几次提供,这样使学生遇到的困难可以及时解决。

三、引导学生学习、分析素材最终得到结论

材料到手不能马上使用,必须先进行学习,了解材料内容要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摘录与研究课题有关的部分。如研究某作家的作品,必须认真阅读作品,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语言表达特点等。

学习之后,要对学习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要点、得出结论。学生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要在语文课内经常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综合能力及比较研究方法。

通过这种比较的模式,就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的分类和系统化,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归类、表解、编提纲的阅读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其实这就是初步的研究方法。

这样,就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使其遇到一定的困难。困难就是对学生思维的刺激物,但又不是所有困难都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困难程度超过学生已

有的经验,就会使其不知所措,影响其信心。困难的程度必须适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其处理这个困难有一定的控制能力。通过解决困难使学生有系统地进行思维,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探究课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这里笔者只争对其中的一些方法进行探究,与大家共享,一句话,探究课能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研究过程的参与者、指导者。

 

第二篇:小学语文探究课浅析

小学语文探究课浅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