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重要性

摘要:本文用简单的道理阐明了课外阅读的作用、类型、方法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

惯。

提纲:1、课外阅读的作用;

2、课外阅读的类型;

3、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善于阅读;

4、课外阅读中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5、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生课外阅读是以学生为兴趣,自主获取信息的一种学习途径,课外阅读主要是学生为需要而阅读,他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而不是文章的形式。但,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刚破土而出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采集。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教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吕老师的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的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而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的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课外阅读能够使学生增长知识,培养美德,提高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这是因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一样,是有感知、思考、推理、想象等一系列心智活动和行为构成的,同时还有阅读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等各种意向因素的渗透。所以,这不但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而且有益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而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课外阅读的作用是诸多方面的。

一、 课外阅读作用

1、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培根。课外阅读

的重要性人人皆知。吕叔

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异口同声的说得益于课外看书。”这是总结了无数的成功经验之后得出的朴素的真理。因此,提倡并引导学生多度,多思,多写,绝不是什么不合适宜的老生常谈,而是应该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

2、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

全世界的营养品”。阅读

可以提高人的作文能力和想象力。很多的老师和家长片面的理解课外阅读的作用。认为只有对提高人的作为能力和考试成绩有直接的作用的书才值得一读,除此之外,全是闲书。家长给孩子买的课外书多是“作文大全”、“试题库”、“好词佳句”之类的。希望能立竿见影地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而有的家长则认为,课外书读不读无所谓,只要考试考得好就行。其实不然,考试只是对课内知识的测试情况。如果考不好,就不允许看课外书,对此,学生没有看课外书,这对作文水平不能提高,也是有很大的影响。对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我们都理解,但,我们很多家长都忽略了一点,课外阅读很重要,对学生的长期发展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巨大的作用。而课外阅读是帮助学生完成感受生活发现身边的点点滴滴,从而积累素材,提高写能力。

3、 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在教学中,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发现,凡是读书多的学生

知识面就较广,思维就较敏捷,遣词造句等写作能力就较强。对于读书多的学生来说,课堂上学到的任何一个概念都能够被纳入从各种书籍中吸取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成了帮助他们把头脑中已有的概念,明白的、不可缺少的联系起来。因而课外书读得越多,掌握知识就越容易。反之,则家庭作业负担过重,课外越多时间被占用,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搞好课外阅读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手段。

4、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迁移。迁移就是举一反三,就是应用。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特尔福特提出了一个口号叫:“为迁移而较”,孔子两千多年前提出了“学而时习之”和“举一隅以三隅反”的理论,强调的也是一个“用”字。读的迁移就是由课内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用在语文课上用到的读书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读课外书。这样做,一、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二、能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感受,从而更好的提高语文素养。课外阅读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课外阅读除了能够使学生增长知识,培养美德,提高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这是因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一样,是有感知、推理、想象等一系列心智活动和行为构成的,同时还有阅读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等,各种意向因素的渗透。所以,他不但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而且有益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而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课外阅读的类型。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和训练,我国古代学习论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之规律,孔子就主张“博学于文;近现代的学习理论研究揭示,心智技能的学习与形成有赖于积累,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积累尽可能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常言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们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阅读课本以外的各种文本,达到“积跬步,以至千里;积细流,以成江海”之目

的。

1、 累性阅读。我们不但要善于获取知识,而且要善于积累材料。古人极其看重“积学

以储室,“积累”,对于每一个读书人来说,都十分重要。阅读是积累材料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学生多多一点利于积累的书,是一种比较切合实际的意识取向:如多读一些经典性著作,工具性典籍,再者,带者课内的某些疑惑,去查找一些辞书及参考之类。唯有有如此,才利于巩固课内知识,充实知识仓库,丰富应用材料。为了更好地达到“积累”之旨,阅读时要辅之于列提纲,做卡片等手段。

2、 理解性阅读。主要把握思想内容,扩大知识面。要求教师应在课外阅读中指导学生

阅读知识和科学性较强的书籍,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知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种纵横探掘的阅读取向,极利于认知水平的提高。

3、赏析性阅读。学校图书室里均有小说、散文等书籍。这些作品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抒情,都有值得鉴赏的地方,为着某一既定的目的而下意识阅读,就是赏析性阅读。学生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吸取前人的经验,获取丰富的营养。因此“赏析性阅读”的意向,对于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裨益颇丰。另外,一些小学生报刊登载的佳作,很适合学生阅读,学生在阅读时,教师要加以指导,使其受到启迪。

4、评价性阅读。重点是判断是非优劣,锻炼学生的鉴别能力。

5、消遣性阅读。这种阅读主要是作为一种休息方式,调节精神生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感受到快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多作积累性阅读和理解性阅读。

三、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善于阅读。

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但是学生光有阅读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地去茫茫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读了好文章,却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从书中汲取所需的营养。

1、 指导泛读。既浏览式阅读,对文章内容只求大体了解,不须深入分析,它的特点是阅读

速度快,容量大,以默读为主。

2、 指导精读。既边读边想,就是说在阅读每句时,做到元程端礼说的:“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少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就已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口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谈感受,逐渐养成习惯。

3、 背诵。既采用反复诵读的方法,牢记文章全文。它的特点是防止遗忘,终身受用。

以上几种阅读方法,不是孤立的,可以配合,如读一篇文章,先泛读,后精读,再选择

其中精彩语句背诵。如能持之以恒,你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四、课外阅读中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作为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人类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拓展学生的知识,怎样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呢?让他们充分品味各种各样的书籍精品,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完善学生的人格。那怎样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呢?

1、 指导学生有选择的读书。书籍浩如烟海,一辈子也读不完,

所以读书一定要有

选择,能读到几本好书选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指导学生选择读物。

(1)、主题要鲜明,思想要健康。受年龄、阅历、水平的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

(2)、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过深、过古、过洋的读物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精力,

收效甚微,而且会把学生引进死胡同。

(3)、要有趣味性。枯燥、乏味、缺乏艺术力量的读物难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要考虑儿童的个性。儿童的个性千差万别,对读物的喜好各自差异,有的喜欢诗,有的喜欢童话。所以要尊重儿童的个性,鼓励自由发挥。

(5)、要注意阅读的广度。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同。

在小学阶段,适合孩子们看的书籍有很多,例如:《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儿童版)、《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只要教师指导恰当,孩子们会在书中找到精神寄托,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把读书当成一种享受。

2、 指导学生把阅读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

校。”阅读必须贯彻

语文思想,以课内阅读为核心,开辟课外,校外阅读阵地,深入社会生活,走“大阅读教学”之路,将阅读融入生活,让生活丰富阅读,让阅读描绘生活,亲近自然,多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的活动,能够有效增进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从中体验到自然美。

3、 有效指导策略,激发兴趣,促进阅读。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

子说过“知之者不

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要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快地进行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大力宣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使他们明白

多读书,读好书的作用。

五、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查尔斯·里德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你将收获一个动作;播下一个动作,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教师在阅读指导时,应该站在较高的视点上为学生播下一种阅读的思想,并督促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唯有如此,才可能收到理想的阅读效果。我觉得应着重引导学生培养一下几方面的阅读习惯:

1、 培养阅读习惯

(1)、快乐阅读的习惯。阅读时一定要带着快乐的心情走进书籍,并把书籍当做是产

生快乐的源泉。这样阅读的效果自然十分宣要。相反带着一种不悦的情绪读书,把书籍视作一种负担,其收效之微也就自不待言,因此,在阅读时,要带着快乐的心情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有意阅读的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面对一件事情,有意与无意去做,其结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意阅读由于精神较为集中,注意度较高,信息刺激也相应较深,其效果也就显著优于无意阅读。

(3)、专注阅读的习惯。著名教育家蔡云培曾说过:“唯有专心致志,把心力集中在学问上,才能事半功倍。”读书要尽力排除杂念,尽量少受外界干扰,也要抵制诱惑纯净大脑,专注于“别问我是谁,请让我面对的书香世界。”

(4)、联想拓展的习惯。由一个信息联想到另一个或多个信息,由此及彼,一通百通。随着学生阅读经验的不断积累,思考的问题应该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综合。

2、培养坚强的阅读意志。培养坚强的阅读意志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阅读习惯不是短时间读有限的篇章就能形成的,他需要长期脚踏实地的努力,需要以明确的目的为基础,有计划,有步骤地克服阅读中存在的困难,从而逐步形成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等意志品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了成功的快乐,品尝到了读书的乐趣。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课外阅读这一活动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课外阅读的开展不仅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使学生养成了善于抓住事物本质从而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也将成为学生开启知识宝库的一把钥匙。

参考文献:

金振邦 《阅读与写作》,20xx年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小学英语课改论文

“动”“静”结合创设低年级英语有效课堂

近代以来,国内外的很多教育专家、学者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普遍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刚从学前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因此还具有许多学前儿童的特点。另一方面,兴趣与学习的关系也是二语习得中讨论得最激烈的话题之一。兴趣在第二外语的学习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同,相关的研究也琳琅满目。但是却很少有人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启示教师应该同等重视兴趣与注意在低年级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完成相关的文本研究与实际课堂研究以后,我总结出十六个字:“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注意是学习的门户”。只有在培养学生英语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注意,才能成功地创设有效课堂,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而实现的手段就是创设“动”“静”结合的课堂。 1 、理论依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从心理学上讲,儿童的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表现出爱唱、爱跳的天性;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忽略细节,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发展;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但仍比较差,特别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与暗示,进而产生不自觉的模仿行为;神经系统较脆弱,活动的依赖性较强,尤为依赖老师;虽有独立的愿望与要求,但在家中表现比较明显;缺乏耐心和毅力,缺乏一贯性;注意力不易持久,无意注意仍占优势;学习活动本身是否有趣,老师态度是否亲切和气,成为学习的主要动机;因作业、考

试分数而引起挫折的情绪不像中、高年级学生那么强烈,逐渐了解分数的客观意义。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启示教师兴趣与注意在低年级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因为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体现主体作用;因为有了注意,学生才能进入到对知识的理解中去。

2 、“动”“静”结合对创设有效课堂的积极作用

“动”牵引兴趣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以实验法为主,文本分析法为辅的方式,从真实课堂方面加以探索,不断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既提高了英语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比如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用图片、简笔画来呈现一些单词或句子,但这个方法不是百试百灵。比如,教一系列表示动作的单词,如果教师只是通过图片或简笔画来呈现,动感就无法表现出来,课堂气氛也会变得很沉闷。然而,如果换成用表演的形式,接着还让学生亲自表演,就可加深印象,还可活跃课堂气氛。例如讲到swim,教师一边做游泳的动作,一边说swim,学生立刻就能明白swim的中文意思。这种“动”的教学属于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的范畴。

TPR的主要缺点是比较抽象的单词和句子很难用它来表述,教师在向学生解释一些抽象的事物的时候会比较困难。不过,这个问题在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教学当中不会对学生和教师造成多大的困扰,因为低年级学生主要是要学习一些具体形象的事物,具体形象思维仍占

主要地位。

“静”指引注意的方向

为了让“动”能够正确地牵引兴趣,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积极的情绪,学生的反应动作都应该由教师用有计划的指令来控制。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从而感知并理解掌握语言。这里的“控制”就是为了达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而不乱,静而不闷”的教学效果。比如,让学生按英文指令去做动作:Stand up! Touch your eye(nose,face?),或Simon says听懂的学生就会做起来,一时没听懂的也会跟着做。这时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听时特别静,所以听的效果也特别好。我们发现说与听、动密切相关,因为要求做动作,学生就想学会说,会说了就能听懂,听懂了才能做对。这无疑是一个良性循环,极好地促进了英语教学一条龙发展。此外,让学生按英文指令去做动作,还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总之,“静”“动”的结合,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低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利用小学生的生理优势,能使其克服个性上的弱点。同时,在“动”中学说英语,还能够大大地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并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其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动”“静”结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成功的教育最关键的不是学生能够学会多少书本的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那种“填鸭式”教学,要求学生自始至终端端正正坐好,听教师讲解,这很可能会封锁学生的自我的思维,学生所接受的也只是范围很窄的

知识点,抹杀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能力。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在英语教学中,课堂动静结合,能够让学生思维敏捷。比如课本中有这么一首韵文:“An apple for you, an apple for me, an apple for the monkey up in the tree. No! No! No! A banana for you, a banana for me, a banana for the monkey up in the tree. Yes! Yes! Yes!”有些教师在教这首韵文的时候,是简单地让学生听录音,然后对着教材带读,学生齐读,小组学生读,单个学生读。这样一来,练习的数量确实较多,可是学生,包括教师在内都会觉得很乏味。而有的教师在讲授时就费了一番心思,精心为这首小韵文设计了一套动作,加入一些比较丰富的体态语,帮助学生领会当中的语言含义。经过这样巧妙地处理,虽然教师没有花很多的时间在解释韵文的意思上,但是学生不仅理解了,还能对小韵文朗朗上口,这与教师鼓励学生多观察、主动学习是分不开的。学生在不知不觉就能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动”“静”结合,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

有经验的教师懂得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接受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方式、方法方面,他们各自有不同的优势和弱点。例如,在接受外部信息方面,有的学生善于使用听觉通道,一听就懂,学习效果较好;而有的学生的视觉通道胜过听觉,凡事过目不忘。在表达方面,学生同样存在各种差异。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在内的多种感官在学习中的作用。“动”“静”结合的课堂就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年级

学生主要是要学习一些具体形象的事物,因此对知识的理解主要是通过知识直观这个环节来实现的。直观是主体直接感知有关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以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认识的过程。直观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而是在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的语音课上,学生要学习和掌握[ei]的发音,老师把[ei]与字母A联系起来,把[ei]音具体化、形象化,化身为一位活泼可爱的小朋友A,而学生通过在直观过程中注意和观察对象,获得有关的知识,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根据感知规律中的活动律指出:“应注意在活动中进行直观,在变化中呈现对象,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于是老师设计了与A玩游戏、学习等互动游戏,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由此可见,“动”是必然的要求,而“静”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3、 总结

“动”“静”结合的课堂很适合低年级英语教学,可以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牵引兴趣,“静”指引注意的方向,“动”配以“静”,可以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其水平齐头并进。通过“动”使教学内容情景化,让英语学习称为低年级学生一件既轻松又有活力的趣事;通过“静”锻炼学生的注意能力,调控课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总之,“静”与“动”的结合,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低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利用小

学生的生理优势,能使其克服个性上的弱点。在“动”与“静”的良性循环中,能够逐步建立起有效的英语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