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毕业论文

怎样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内容提要

一、多鼓励,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1、以疑激趣。

2、以境引趣。

3、以读生趣。

二、多引导,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

(一)、略读法。

(二)、精读法。

(三)、默读法。

(四)、摘抄评价法。

(五)、写读书笔记。

三、多服务,为学生创设更优的阅读条件。

四、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指导

(一)、读懂文章题目

(二)、从整体看课文的“眼”切忌。

(三)、从部分到整体的联系一个是要注意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避免割裂;一个是要注意每个部分和整篇课文的联系,把部分放到整体中去理解。 写作大纲

本文试着从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条件、阅读指导等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培养小生的阅读能力。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从而真正地达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目的。

正文

摘 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这些古 1

训中深深地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优越的条件下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却很不理想。读书没有语感,不流利顺畅。感觉读书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种煎熬,这种状态对于语文课堂是很困惑的事情。小学语文教学是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作准备的,没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可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关键词: 阅读的重要性 写作能力 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 阅读条件、阅读指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这些古训中深深地知道阅读的重要性。现代阅读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真的有了很方便的条件,你看读书馆一个接一个,新华书店在大街小巷鳞次栉比,现在的学校的存书量比起我们小时候的阅读刊物多出了几千倍甚至上万倍,数量多、种类全。而家里条件好的孩子还有自己的电脑和电子书,想怎么阅读都可以,真是让人羡慕不已。然而优越的条件下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却很不理想。尤其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在语文课堂中最为头疼。读书没有语感,不流利顺畅。感觉读书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种煎熬,这种状态对于语文课堂是很困惑的事情。小学语文教学是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作准备的,没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可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

一、多鼓励,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直接影响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平时学生阅读数量少,阅读面窄,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首要任务。如果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阅读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是训练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第一要义。人总是喜欢听好话的,小学生也是如此。要多鼓励小学生阅读,及时肯定小学生在阅读中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快乐地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强烈的阅读兴趣是促使阅读活动深入开展的强大内驱力,它是整个阅读过程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它能驱使学生自主地、自觉地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时学生阅读数量少,阅读面窄,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所以,培 2

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首要任务。

1、以疑激趣。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教《飞夺泸定桥》一文,笔者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议论,终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重要的是激发起了学生阅读、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2、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对《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投影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

3、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阅读课文。如教《再见了,北京》一文,笔者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阅读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当阅读的兴趣成为一种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力量时,就可以使学生更自觉地开展阅读活 。

二、多引导,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以前的阅读教学往往纠缠于内容的课堂分析,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抓住重点词句、段落阅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机会,利用各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朗读,让学生多读多练,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体味语言文字的优美,由“会读”到“乐读”。让学生读懂、读活,通过读悟情明理。

(一)、略读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学习或写作上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相关篇章或相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略读法的意义是,用最经济的时间,了解书的大致内容。有时是为选书,有时为博览,略读法有:

、 读书脊法,上新华书店购图书或上图书馆借阅半开架的图书,要先读书脊,读“书脊”,可以知道书名、作者和出版社。

、 读封面和扉页法。要是向人借书,便可以先看封面或翻看扉页比较,以翻扉页为上。一般地说,扉页上写的较“全”。

、 读版权页法。有时为了解出版时间或版次,可以直接去读版权页。读版权页还可以了解书名、作者、出版社和字数等项。

、 读插图法。插图是反映重要情节和典型人物形象的。读插图可以粗略了解作品梗概和典型人物的主要特征和独特性格。

、 读目录法。读目录可以了解全书内容的骨架和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 、 读目录卡法。上图书馆借阅某一方面的书,要先读目录卡。读目录卡是为了选书。读目录卡可以知道书名、著名、出版时间、版次和内容提要等项。读目录卡可以了解某图书馆某类图书有多种,并从中选定自己要阅读的书目。

、 读内容提要法。现代书翻过扉页,大多是提要页。读内容提要可以了解全书的梗概。

、 读前言、后记,(或“序”、“跋”、编者的话)法。读前言、后记,(或“序”、“跋”、编者的话),可以了解编著者,了解写作背景,了解作品梗概及其人体。

、 读开头、结尾法。一般地讲,开头交代的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揭示作品所要反映的主要矛盾。结尾是写故事发展的必然结果。读开头和结尾是可以了解全书梗概的。

、跳跃读书法。每本书,以至每篇文章都是有一条主线的。抓住全书的主要人物或主要事件,采用跳跃读书法,是可以了解全书梗概和故事情节发展概况 4

的。 略读法分十种,实行起来往往是几种方法结合以达到略读,了解全书,达到内容之目的。如读了书脊和书名以后,如要了解故事发展的线索,便要读目录页和内容的提要页,要是还想了解写作背景,便要再去读版权页和前言、后记,从中了解出版年代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学习略读法是培养小学生使用图书和其他信息资料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学习略读法,一要学会区分书的主要成份,要懂得名称及其作用;二是了解学校图书馆图书分类方法和管理规则。小学生学习略读法要根据年级不同提出不要求,逐项训练,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提高,熟练程度。

(二)、精读法。精读法就是对文章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对语言隽永,情节生动的文章,教师可以这些文章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1、 背诵法。读儿歌、诗、散文(一般指导散文片断),尤其是古诗,在理解的基础上,可采取背诵法。

2、 复现法。这是读了全书以后,凭记忆信息把全书内容顺着主线在脑际复现一遍,强化记忆,加深印象。

3、 重读法。这是读了全书以后,把标出的好句和精彩片断重读一遍,以欣赏妙笔,加深记忆。

4、 口述法。读故事书籍,在读了之后把故事讲给别人听。这既是强化记忆,又是很好的说话训练。小学生课外读书,此法宜大力倡导。 ⑤ 笔记本。这是通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法。读书写笔记,可以边读边记,亦可读毕写笔记。小学生课外阅读是打好基础,在学习上处在“仿作”阶段,读书笔记着重是学写摘录性笔记。 上述五种实行起来也往往是几种方法结合。读了全书之后,复现一遍,再重读其中好的句和精彩片断,写下笔记,还可以练习口述以至背诵,总目的是加深记忆,强化读书心得。

(三)、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地快速地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默读法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

5

(四)、摘抄评价法。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最优美的词、优美的句和段摘录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平时要求学生不拿笔不读书,不动笔不读书。还可以在报刊杂志上,将其中好的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五)、写读书笔记。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读、写、听、说紧密结合,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地得到提高。

三、多服务,为学生创设更优的阅读条件。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多做一些服务性工作,努力为学生创设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

1、学校办好图书室。图书室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来源,有了图书室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

2、班级办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以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四、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指导

(一)、读懂文章题目

首先要做的并不是急于释题,就是马上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我认为应该在课题的“读”上下功夫,题目就是课文的“眼”,如果把题目读好,读懂了,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从整体看课文的“眼”切忌。

一拿着课文就逐段讲读,更不要孤零零地抓词和句的理解,不要“只见树木, 6

不见森林”,要从整体出发去理解词、句、段,理解词、句、段要为理解整篇课文服务。简单的说,就是让学生比较深刻的理解课文。在这个环节中重点是要把读书、思考、交流、练习集中起来,使学生学到更多东西。

(1)积累词语:对词语库中的词语要灵活运用。如:《柳笛声声》中“我俩在一阵阵清脆悦耳的笛声中,向回家的方向走去。”“清脆悦耳”这个词还能换个什么词?又如教学《千变万化》让学生思考并比较石匠与商人的行为,通过俩人行为对比,理解石匠没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句话的道理,从而正面引导和教育学生对待周围的人应有“以德报怨”的传统美德。

(2)句子理解:教学《胖乎乎的小手》时我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描写妈妈、爸爸、姥姥这三个自然段中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学生找出:写姥姥的这段多了“眯了眯眼睛,看了看”。我就出示句子作比较:姥姥拿起画说“这双小手,还帮我挠过痒痒呢!”姥姥拿起画,眯起眼睛看了看,说“这双小手,还帮我挠过痒痒呢!”问学生“你们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句子明白了:姥姥年纪大,看东西费力。用上这些词组很形象,通过阅读就好像看见自己的姥姥看东西费神费力的样子。既让学生从读中去感悟句子的优美,又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3)仿写练笔:教给学生仿写句子、仿写段落、仿写作文。如:课文中排比突出主题;会用过渡段;如何刻画课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如:《桂林山水》学习“总分总”的写法,指导仿写课文。在课文的内容上展开想象,对教学突破点进行补白。既让学生从读中去感悟句子的优美,又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三)、从部分到整体的联系一个是要注意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避免割裂;一个是要注意每个部分和整篇课文的联系,把部分放到整体中去理解。这样,对每一部分的意义、作用会看得更清楚,对整篇课文也会理解得更深刻。阅读时应注意从重点句、重点段入手。

总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们要持之以恒地阅读,坚持不懈地练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阅读的知识比重一直有增无减。掌握好阅读的技巧无疑会成为同学们在语文成绩上取得进步的突破口。知识,是我们用来应付生活,改进生活的技能。我们为了更好地生活,就要努力使生活的技能充实,就要求得丰富的知识。文字是 7

最便利的东西,用文字写成书,可以把世间一切的事情,一切的道理都记载下来,供大家随时随地翻看,所以书就成了我们求取知识的最重要的工具,最应该值得大家阅读了。相反,一个人“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愚昧、无知、浅陋、偏狭,人性中所有这一切人所共知的丑陋的东西都是由于不读书种下的恶果。

读书吧,读书可以使人摆脱冒昧、无知、浅陋、偏狭,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仅此,读书就足以成为我们为之贡献一生的事业。

参考文献:

[1]张兴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革新,2007.

[2]李桂莲.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教材与教法,2006.

[3]肖烘艳.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优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8

阅读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1.训练学生掌握各种基本的阅读方法

阅读有范读、领读、讲读、朗读、默读、背诵等。范读是给学生阅读做示范,激发学生的摹仿兴趣。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21.《画家和牧童》时,在大家评论戴嵩的画时,不同的人物在评论画时的语气和也是不一样的,商人大誓渲染,教书先生极力赞扬肯定,小牧童直言面对戴嵩则对待小牧童态度和蔼,诚恳的接受牧童的问题,我读好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喜欢读了,就会读了。另外,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背诵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记忆力。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文章的长短可以采用整体背诵(如诗歌、短文)和分步背诵(长的课文),调动学生背书的积极性。课后,教师还可以开展背诵、诗歌朗诵会、读报等比赛,看哪个学生的课外知识最丰富、了解得最多,并对了解最多的学生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通过教给阅读方法,运用阅读比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强化了学生良好的范文背诵习惯,锻炼了他们的记忆力,并逐步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2.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

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变换方法阅读,并从阅读中不仅养成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点、画、记的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做到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求解,逐渐养成初读—细读—深读—熟读的好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作者的思路、写作方法和课文中心,借鉴写作技巧,还可以指导学生速读—回读—精读—背诵。如文章较长,可采用先“速读”,大概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再根据课后的作业或老师的提问进行“回读”,反复阅读疑难部分,从中找出答案。文章中写得精彩的段落,让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地“精读”,并从中读出味道,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背诵”。

在课后教师组织学生每周看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利用班级里的宣传墙报和远程教育网的班级主页展示学生们精彩的作品,从而提高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培养学生必要的课外阅读能力

9

《新课标、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规定小学第三阶段的阅读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要让学生根据其中的阅读形式自觉并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顺利完成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其中关键是要把好课中或课外的“牵引”关,让学生在教师巧妙语言的“牵引”下,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外阅读世界,去感受更广阔的天空。

如教师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时,同学们通过诗歌了解了一些雷锋的事迹,可是我又说,你们知道吗?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你们想知道他做的其他好事吗?你们可以去看看《雷锋的日记》,《雷锋的故事》或看《雷锋》电影,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学生听了这段极具启发引导性的语言,一定会产生一种“没吃饱”的感觉和“再探究”的欲望。

由于时空的距离,当今少年儿童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等历史都比较陌生。课堂上教师有限的介绍也只能让学生“云里雾里”、不能达到“人同此心”的境界。不少教师在上完《马背上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这类课文后,都觉得学生的思想境界不能达到预定的高度。课后,教师可充满感情地说:“你知道多少生命、多少英魂,为了革命、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被这茫茫草地吞噬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又有多少感人的故事等着我们去读啊!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这番激励性的语言一定会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学生会利用图书馆、历史文化博物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去寻找红军的足迹,更加真切地感受英烈忠魂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质,能更深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班会课时间举行读书报告会、英雄事迹介绍会、英雄事迹网络图片展览等,提供交流的平台。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利用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经过一系列的课外书阅读、信息资料的查阅、历史博物馆的参观后,在班级内开展阅读竞赛、阅读之星评选、读后感好作品评选展示,在学生的作品当中清晰可见学生们写作的进步、掌握素材积累的方法、绘画与文体巧妙和谐的结合。学生的自觉学习胜过教师的百般讲解。教师有目的地设计巧妙语言,利用教学文本引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既巩固了学生的课内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阅历。

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是抓住上课伊始的有利时机,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精彩的开场白或话题引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之进入最佳状态,为 10

整堂课拉开序幕。

二是以和谐的课堂气氛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情感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满足学生叙述的愿望;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

三是运用多媒体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阅读兴趣。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气氛,铺设场景,组织讨论、辩论、看图说话]、分组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

四是适时强化学生成功的喜悦感,巩固兴趣。教师要特别注重让学生体会成功感,因为成功越大,兴趣越大,动力越大。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点成功,他们也会像成人完成了一个重大科研项目一样感到高兴,继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获得巨大的内驱力,驱使他们向着进一步的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而持续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尽量多地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努力的价值。

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