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曹操论文

马原视角看曹操

WHU-祁**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道尽了他作为政治家的才能,“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他性格中的复杂,他像是矛盾的双面胶,一面是邪恶,另一面却又是圣者,没有人可以简单的断定比强盗还坏,还是比圣人更好;时代需要他,雄才大略,经邦纬国,当世之人无出其右!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自然具有历史人物的典型特点:三足鼎立中杰出的政治家,“挟天子以令诸侯”,统帅三军的政治家,征战无数;同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集诗词歌赋于一身。他对于历史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他的出现无疑推动了历史的向前发展。

他胸怀大略,意图匡扶天下;他曾经不事权贵,归隐乡里:他曾求贤若渴,夤夜赤脚见客;他也曾满腹宿命,东观沧海:他也曾屯田垦荒,劝农助桑;他以少胜多,一击千里;他也有过功亏一篑,落荒而逃。 他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自然解决时代矛盾的愿望也比一般人强烈。

一生都在为三国时代的降落吹响号角的曹操,是白脸奸雄,却也堪称乱世枭雄。正如日籍华裔的历史小说家陈舜臣在他的《曹操》中所说,曹操作为一个存在于历史长河中近两千年的人物,那些平板一

样的结论只不过是他的复杂性所呈现出来的特征之一,是历史长河冲刷出来的几块大的石头而已。

对于曹操的评价,世人似乎流转于《三国志》的描述,乱臣贼子,犹疑满腹,贪色自负之流也。但评价历史人物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才是正确的做法。我们应当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曹操,防止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杰出的思想家列宁也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评价曹操,也应当如此不能例外。我们应当看到曹操的确多疑,但却不失宽容,愿效仿“周公吐哺”广纳贤才,蹑屐以求许攸;他是个性中带着阴暗的圆形人物,不够完美,但却比历史上苍白扁平的所谓“贤臣明君”来的更真实!

曹操在性格中的确存在畸形,从他好杀人,史上的确有所记载。但多是为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诛灭异己。比如杀董承、董贵妃、伏皇后等人,但这些均因政治权利斗争,是形势所迫,像后来的毛泽东也提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对敌人的仁慈未免是一种放虎归山,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来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每一个事物和现象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是受着周围具体的、历史的条件所制约的。曹操这种做法在特定的历史情况下,并非毫无道理,我们应当避免用现代人的标准要求曹操做到凡事都仁慈宽容。但从另一面来看无可否认,史上也有多处记载他性忌杀人,像杀华佗、杨修、孔融、许攸、娄圭、崔琰、边让等,或为斗气,或为顾及颜面,或是忌贤妒能。杀杨修只因其太聪明太过出众,

曹操的什么事都瞒不过他,这自然被曹操看成眼中钉,肉中刺;杀华佗只因怀疑开颅术是谋害其性命;杀孔融是讨厌他好卖弄才华;杀许攸是他当面开玩笑叫他小名,对自己不尊重;而因自己草木皆兵杀吕伯奢一家更是为世人所鄙视。这些的确有些是不仁不义之举,但我们应当认识到任何杰出人物都既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我们不能肯定一切,但也不能否定一切。世人看来一个贤明的君主应当是宽容,宅心仁厚像刘备似的仁人君子,在《三国志》中就几乎没有写过刘备的不仁之举,尽做好事。如在“吴国太佛寺看新郎”中,孙权听吕范计“令贾华率领三百刀斧手,伏于两廊;若国太不喜时,一声号举,两边齐出”追杀刘备,刘备跪于国太席前,泣告此事,国太大怒,责骂孙权,喝令斩杀贾华时,玄德又反为贾华求情。似乎曹操就是一个乱臣贼子,不仁不义之徒,这也是世人“尊刘贬曹”的重要原因。但人们忽视了文学和历史的差异性,被掩盖事实真相的文学所蒙蔽。小说难免受到统治阶级所谓正统观念影响,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总是时代的统治思想。封建帝王为巩固目己的统治地位,多是把自家说成是正宗,是天子,而把其他人说成乱臣贼子,东汉没落瓦解,非曹操之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非就是所谓的乱臣贼子,相反却使得东汉在一段时间内的生产得到发展。若要说曹操有罪,那便是曹操发动战争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困苦。与此同时,被尊称为“刘皇叔”的刘备乃“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也”自然也代表着执政的封建统治一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被认为正统,自然被歌颂,他现实

中性格中反面的一面也自然被掩盖,这种典型的无生命力的盖世英雄难免让人怀疑其真实性,根据辩证法,一个完美无缺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小说中的情节难免将英雄人物神化而显得不真实,曹操展现出来的弱点也并不能完全掩盖其在历史中的能动作用,因此“正统”思想不可以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只有认清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才能正确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另外世人对于曹操的贬低除了性情多疑以外还有其贪恋美色。曹操迷恋张济之妻,间接导致了张绣的诈降。《三国志》中的赤壁之战亦形容因曹操看上周瑜之妻小乔,想“铜雀春深锁二乔”又受到诸葛亮的刺激而其起。史上也不无曹操和曹丕父子二人同时看上袁熙之妻甄氏,甄氏后成为曹丕之妻,两人之间或许产生些许隔阂之说。于是许多人坚信历史唯心主义的看法: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终极原因归结为精神因素,杰出人物的主观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把曹操个人的主观意志如多疑,贪色等和他几次战争的失败甚至三国时代的阶段历史联系起来,进而延伸到对于重要历史人物的主观意识影响历史前进方向的推论。但这种观点恰恰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漩涡,例如我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代表梁启超就曾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舍豪杰则无世界”,“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而事实是我们应当用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待,这里应当指出,英雄史观只是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源泉。而对于曹操个人的性格弱点改变历史的说法也是不成立的,因为时势造英

雄,英雄的出现是必然的,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产生影响,但只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个别原因,终究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任何历史人物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而对于曹操用历史分析法来看,曹操称得上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人,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起到了积极地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未采用门阀制度,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巩固统治地位,唯才是举,掌握军事计谋,运筹帷幄,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另外在对待外族时,消灭乌桓,促进了边疆的稳定与发展。文学上开创建安文学新气象,作品流传千古,如《短歌行》等,意蕴深远,作为“三曹”之一的文人才子,曹操的出现推动了诗歌的发展。用历史分析法证明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对于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其积极作用的。

同时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必然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他们是从属于一定阶级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是分不开的。而对曹操用阶级分析法来看,曹操是地主阶级出身,所代表的是大世家的利益,是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也反映出在东汉末期,由于阶级矛盾突出,豪强地主割据分裂的局面,此时的主要阶级也即统治阶级并不是人民群众,“黄巾起义”惨遭镇压而失败,并不是曹操的镇压而偶然造成的,而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革命并

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样,曹操为统一天下一声所做的努力,最终未竟志而身先死,另外几次重要战争的失败尤其是赤壁之战的失败,都是条件不成熟之举。要求统一是历史的进步,但违背历史客观条件,一意孤行,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历史的必然性,此为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之矛盾。社会发展过程虽然离不开个体的人的活动,但整体的社会历史并非个体的历史的简单堆砌。社会历史就其整体性而言,是一定的群体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演进过程,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成和演进过程,其变化和发展是社会领域中个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个人的力量不可能创造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因此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不是简单的偶然性造成的,而是一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其一生未达最终目标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综上,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运用,我们将更正确的看待历史人物,认清事物的本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