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解说词对纪录片的意义和作用

纪录片作为使用影像记录外在客观世界的一种影视作品,单纯运用镜头画面往往难以达到记录世界的目的,相对于纸质记录方式而言,镜头往往只是从现象上去记叙而无法去使人更深层的理解,通过听觉从外部世界获得信息从来都是不可或缺的在这种情况下,纪录片的文本解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纪录片的解说词,它不仅仅是为了配合纪录片的画面而存在,更是为了使受众更好的理解纪录片所想要表达的内涵,把需要让人理解的方面使用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加强理解,同时纪录片的解说词也成为提升纪录片观赏性的一种手段。

纪录片发展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单纯一种记录文本,它已经开始向娱乐化发展。其实现在的技术手段已经可以达到“情景再现”,它突破了“画面缺失”的历史语境,充分发挥影像表达的魅力,以另一种文字无法表达的意境方式去阐释内容。但是在当下娱乐化的风潮之下,电视纪录片要赢得受众的关注,仅凭镜头和画面是不够的。其解说词的内容表达开始显得愈发重要。以内容为王道的电视纪录片无论的想要走传统记叙客观世界的路线还是更多地走娱乐性的特质,文本的题材选择,主题表现,包括解说词的写作,都对于纪录片有很大意义 在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史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虽说解说词在纪录片中的分量明显下降,纪录片更加偏向于事件的影像记录,但这并不意味着纪录片的解说词变得不重要了,相反,解说词变得更加重要,更为精炼,更加恰当,更加有力。它回到了解说词该有的位置上,成为纪录片声画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纪录片是叙事的艺术,但是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所涉及的时间,人物,地点等等基本背景和事实有很多是难以用画面去进行的。为了避免这种画面上解释的偏差,叙事便成为了解说词的基本功能。而在当今纪录片创作走向中,记录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走向。它可以把一个个镜头串联起来,从而引发观众的兴趣,提高纪录片的可视性。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的开头解说:

“中国拥有众多的人口,也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和气候的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为的是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穿越四季,我们即将看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在这一段解说词中,编导采用列举的形式,将一个个画面呈现到观众眼前,通过解说词将其串联在一起,让观众得到“这些地方,这些方式都是中国人去获取食物的途径”的信息,并且在最后设置悬念,去吸引观众继续往下看。

纪录片不光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记录,同时也体现着创作者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这种理解虽然可以用客观的画面表达出来,但是如果通过解说词对于画面的解说,编导的情感可以更加融入到画面之中。依旧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做例子,在讲述粽子加工厂房的时候提到:

“这种古老的主食(指粽子),呈现出另一种时代风貌,但手工制作的魅力依然包裹在其中。这些来自中国各地的年轻技师,正在用手的温度,呵护着传统食物的生命力。从农耕文明走到工业文明,技术的进步使得粽子不再局限于地域和时令,但是对中国人来说,顺应自然,亲手做合适的食物,更意味着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某种延续。”

在这里,粽子加工厂房的画面是很难表达出什么明确的意义的,但是有了这样的解说词,整个画面显得铿锵有力。解说和画面融为一体,表达出了中国人依然守护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传统,也正是由于这一段解说,给整部作品的风格定下了基调,即为“中国人亲手制作的中国传统家庭餐桌上的传统美食。”这样的一种极其贴近生活的基调,用铿锵有力的解说词去描述,我们看到的是熟悉的画面,了解到的是熟悉的饮食,有可能我们看见的正好是离家前母亲端上桌的那盘菜,看见的是回老家的时候年迈的祖母从锅里端起的那碗汤,配上这样的解说词,不禁让人魂牵梦绕,甚至于潸然泪下。

由于纪录片画面的局限,一些内容无法得到全方面的展示,这时解说词就会结合画面内容进行补充和提示。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在讲述宁波人打年糕的时候提到:

“以前的宁波家庭要在新年之前做好上百斤年糕,储藏在冬水里,可以从腊月一直吃到来年。下田干活,宁波人用年糕当饭,可以节省时间。用年糕来搭配蔬菜,既是能吃饱的主食,又是美味的菜肴。”

这段解说词配的画面是人们在往洁白的年糕上点上红点,然后摆放整齐。如果抛开这段解说词,单独看画面观众也能理解这是在做年糕,但是如果不配解说词,年糕对于宁波家庭的重要性就无法去体现。因为我们无法通过短暂的镜头去纪实表达从腊月一直到来年,而解说词所提供的并不单纯是直观的东西,它更多地是去激发观众的联想,通过观众的联想来完成事物的整体形象。通过对于年糕食材的使用,一种扑面而来的家庭的气息使得画面更加引人入胜。

对于画面所表达出来的轻松方式,是无法承载起一种丰厚的文化内涵的。解说词围绕着画面体现出来的文化信息就显得必不可少。画面需要通过解说词得到提炼和升华,将观众的思绪提高到画面之外,去理解纪录片想表达给观众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提到:

“饺子寓意更岁交子,无论一年过得怎样,除夕夜阖家团圆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无法替代的年终盛宴。当众多的手工食品被放到流水线上复制,中国人,这个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群体,依然在各自的屋檐下,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这就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一种记忆。”

对于简单的包饺子的画面来说,很多人可能并不会去想为什么中国人会一年又一年地做着相同的事情。对于一些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的人来说,这种年复一年甚至有些类似于祭祀式的做法有些难以理解。但是通过解说词的解说,观众可以去了解到画面和事件背后更加深层次的东西,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中国人年复一年包饺子过新年的习惯,恰恰来自于我们在骨血中对于家庭观念的坚持和传承,这种观念融入在中国人日常的餐桌里,是中国人从古至今自己的简单而又讲究的哲学。

一套系列节目是一个完整的肌体,解说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不能说它是头脑,是心脏,或者是一件美丽的外衣。然而有了好的解说词,画面会显得更加有力,使人看的更加明白,使人想的更多,想得更远。故而解说词对于纪录片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意义对于纪录片来说也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篇:浅析电视解说词的作用——以纪录片为例

浅析电视解说词的重要作用

—— 以纪录片为例

080105034 高欣萍

摘要:解说词是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也是区别于电视画面的另一种对纪录片信息表达的有声语言。解说词可以弥补无法展现的内容,也可以在有限的画面空间里,运用解说词创造无限的画外空间。本文以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为主线,总结解说词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作用。 关键词:纪录片 解说词 画面

电视节目是一个综合性的统一体。它由三种“语言”构成:画面、解说词、音乐音响,这三种“语言”汇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语言。“以视为主,视听结合”是电视节目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意味着,画面虽是电视语言特色所在,但解说词亦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担负着弥补画面语言固有弱点的职责,其在信息传达上的作用绝非画面语言能够取代。特别是在纪录片中,解说词构成了其中不可或缺的电视语言元素。解说词是以文字媒体的形式进入声画影像,这使得它既不同于标准的文字媒介,又要考虑到配合画面,也就是为“看”而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完美地展现电视纪录片的魅力。电视纪录片的内容是在视觉和听觉的共同感知中发展的。当画面与自然语言组合在一起,实现视听结合时,在画面和解说之间表现出某种带有规律性的关系。这种带有规律性的关系,是“声画语言结构."

一、补充画面、扩大容量

电视纪录片的所有画面都是在进行时态下拍摄,但要完整表现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就必须涉及过去和未来,对此仅靠画面是无能为力的,于是解说词承担了画面所不能完成的职能。解说词在电视记录片中和画面一起相互串联、铺垫,互相补充,从而构成完整又形象的专题信息。 例如:《雕塑家刘焕章》中,画面出现刘焕章在正在雕刻,仅从画面中我们仅能知道这个雕塑家正在雕刻,而这时解说词便告诉我们“他从少年时候就开始和石头、木头打交道了。”等一系列关于刘焕章过去的发展历程。这就扩充了整个画面的信息含量,使观众从中得到更多无法直接从画面得到的信息。

二、整合画面、衔接内容

电视记录片是由一个个画面组合而成的,如果没有解说词的衔接、整合,画面则可能因为没有明确的指示关系而显得无序、杂乱。而且,画面与内容的衔接与转场,很多时候也需要解说词的过渡和连接。因此,好的解说词可以保证整部记录片内容的自然、流畅与和谐。

例如:在纪录片《半个世纪的爱》中,记者在采访京城一对老年夫妇,几个放学的小孩子从门

口走过,无意中闯进了镜头,这本来是与主题无关的,但是解说词却巧妙地利用了这些孩子,根据主题需要对画面进行了整合。画面配的解说词是这样的“胡同里的孩子放学了,蹦蹦跳跳的。也是一个小女孩,她忘记跟同学们打招呼了。当然,她不会特别关注对面院里的这一对老人,更不会想到老人也曾经蹦跳着走过和她一样的童年。”通过解说,不但把小女孩和老人联系起来,使画面中出现的人物都围绕住主题。同时还表达了丰富的哲理内涵,把生命的轮回交替和生活的沧桑巨变带来的无限感慨表达的淋漓尽致。老人也曾经有过纯真烂漫的童年,而现在还是童年的小女孩总有一天也会长大,变老。生命就是这样轮回,而正是有了这样的轮回,人类社会才能生生不息。

三、深化主题、更具感染力

电视记录片画面本身具有转瞬即逝性,对其中的一些能够深化主题的信息,画面本身有时并不具备时间延展性。对解说词来说,镜头的边框与具体画面形象只是展开解说词的基础,通过它的内容完全可以联想到画面之外更多的信息、更深的含义和其他信息。解说词在电视记录片中的作用不是堆砌,而是镶嵌,它可以通过外在语言的强调和刻画更有利的突出展现记录片的思想内涵。 例如:纪录片《西藏的诱惑》里,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了西藏的美景和西藏的布达拉宫。如果没有解说词,我们根本不能够知道四个摄影家对西藏的不断追求,不断的拍摄的经历。

片中有这样一组画面 :"山上的野草,草原上的骏马在吃草,忙忙大海"。而解说词是这样的写道:"像山野诱惑春风,像草原诱惑骏马,西藏对人的诱惑,那样难以摆脱,对敢于追求的艺术家来说,像大海诱惑江河。"解说词紧紧扣着画面,用一种比喻的方式说明,西藏的诱惑不紧紧是一种西藏的人文景观,更多的是艺术家对西藏的追求,更加体现了纪录片的主题。并且这种生动形象的比喻也更能感染人,更能打动人。

四、提高深度,揭示哲理

纪录片能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关键在于是否有深度。有深度的作品引人深思,让人回味无穷。观众在欣赏一个故事,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希望能看到作者有见地的思考和观点,从而给自己以启迪。电视纪录片的表现媒介是"运动的声画影像"。它的重要特征是生动、具体、直观,并且是直接诉诸视觉感官的。因此,在表现深度方面先天就次于文字媒介。在这种情况下,就只有借助于解说词这种文字媒介了。

例如:纪录片《回家》讲述的是四川宝兴县峰拥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对人工饲养了两年的大熊猫"高高"的放生大自然的经过。几经曲折,高高在人们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森林。 画面上出现高高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远处。这时,解说词告诉我们:“大熊猫高高走了,它的朋友也和

它告别了。它们都回到了自己的家。其实,它们仍然生活在一起,在同一片蓝天下,在同一座大山里,它们共同拥有了一个家,一个唯一的家。 ”这几句解说词揭示了整个片子的真正用意:"大自然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家园。我们要善待动物。"这使得整部片子就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了, 引导观众关注画面的潜在含义。

五、营造意境、抒情感情

画面语言,是电视纪录片中营造独特意境的重要语言手段,也能将观众带入作品的诗化的氛围之中。但是,要让观众对特定意境产生更深切的思想感受,进而产生理念认识,也不得不借助于解说词的描绘和阐发。解说词可以充分调动文学特殊的描绘力量,对画面所展现的意境,给予进一步的深化和升华,使观众得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渠道,感受到特殊美感。

例如:纪录片《话说长江》其中有这么一段解说词:多少年过去了,长江一直不知疲倦地流着、流着,她既不因寒暑的变易而枯竭,也不因长久的奔流而停滞;她用甘甜的乳汁浇灌着千顷肥沃的土地,陶冶着中华儿女纯朴坚强的性格。作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长江儿女对母亲河的深情,使纪录片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富有一定的情感。因为观众在接受由画面所抒发的情感时,虽然形象,但毕竟是间接的;而运用解说词来直抒胸臆,观众对长江的艺术感受则是直接的。

因此,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运用解说词直接抒发对事、对物的情感,则可以直接冲击观众的情感,使其与作品所要表现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和认同。

六、放大信息、突出细节

画面中的一些重要细节在整体画面上并不突出时,往往会被观众所忽略和遗忘。这些细节通常对整体构架以及整个故事的表达具有重要性意义, 而画面又无法引起观众的注意,解说词就充当了“放大镜”的功能,充分体现细节,引起观众的注意,更好地服务于主题。

例如:在纪录片《半个世纪的爱》中,画面上是孔罗荪先生家中门庭上悬挂的小风铃,平常的家居饰物,观众一般不会在意,但是解说却能让观众立刻感受到这个平凡风铃的含义,解说词是这样的“门庭上的风铃叮叮当当地响了起来。我们有些奇怪,风铃为什么要挂在那里呢?孔老告诉我们,是要挂在那儿,因为只要老伴在屋子里一走动,它就会响起来。它一响,我心里就踏实了。”本来只是一个风铃,如果没有解说,观众就容易把它当做平常的饰物了,就不能凸显出孔老对老伴的深沉爱意了。经过解说的强调,立刻让观众感到小小的风铃也是充满了浓情蜜意的。

七、引导想象 加强参与

解说语言虽然没有一个具体存在的形象,但可以通过与结合的画面,通过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等方式,充分调动观众的经验积累和表象记忆,唤起观众的形象感。通过营造一种适当的语言氛围,引起观众的感情共鸣。

例如:在《农村教师杨建红》一片中,解说词对杨老师走了14年的校前小路这样写道:“每日伴着晨光上路,随着日落离去。飞转的车轮印证了一切,十四年不曾中断,十四年不曾改变。这村边的小路记录着她的耕耘与收获,这山下的校园见证了她的爱心和执著。”这一段的解说词既是一种具体的概括,又是一种情感的抒发。“为了山里的孩子们她常常把自己的两个女儿留给丈夫照顾,却将更多的母爱撒向了山里的每一个孩子。那一滴滴汗水,一个个足迹,都证明了这一切。”这一部分的解说词,看似在叙事,实际上也是抒情,将杨老师的奉献精神表达了出来。

画面上没有杨老师的身影,也没有她走路的脚步声。但观众在解说的引导下,结合眼前的画面,会形成一种主动的想象,调动自己以往的经验积累,感受当年的情景和人物的音容笑貌,在想象中引发了积极的人生思考。

总之,解说词在纪录片中有着不可缺失的作用,合理的解说,美妙的解说词,给观众有着不同的听觉享受,但解说不能从纪录片开开始到结尾一直解说,这样就是去了画面的逻辑性和画面的实效性,所以恰大的运用解说词不仅可以增强纪录片本身的氛围,而且可以使得观众更好的理解纪录片和纪录片所讲的内容。

当然,解说词的作用决非仅仅上述几种,随着科技的不断前进,电视传播的日新月异,电视手段的发展,解说词在电视中的作用也在不断增重。因此,在我们的创作中,必须重视解说词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姚冶兰著 .《电视写作教程》.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徐舫州著 .《电视解说词写作》.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高峰.《对电视解说词的解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4]张静民著.《电视节目创作与编导》.暨南大学出版社

注:本文多处援引曾焕鹏教授课件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