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联合培养博士申请研修计划样板

联合培养博士研修计划

项目课题介绍:

X在能源开发、化工、电子、航海、航空和航天等部门中应用广泛。XX在XX工业中作为XXX,可提高XXX, 属于高附加值产品。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X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被列为战略资源。我国X行业现状是:技术落后并缺乏先进生产技术,对X资源的需求80%依赖于进口。

本项目研究的是一种X生产工艺。

(简单介绍项目优势)

综上,本项目研究的价值在于:(1);(2);(3)。

项目课题在国内外进展:

本项目所采用的核心技术是XXX技术,该技术在国内外均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应用报道较少。XXX技术是一种新型的XXX技术,其主要特点为:(1);

(2);

XX技术所呈现出的特性,备受世界各国的重视。目前,国际上对XX技术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1);(2)。

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如下:

1. XXX技术应用于XXX研究

自上世纪人们已开始将XXX技术应用于XXX的研究,随着对其认识的不断加深,XXX技术在XXX的研究领域和范围越来越广,已经成为国外XXX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20xx年,XXX等人已利用该特性研究了….;

20xx年,XXX等人利用该技术……;20xx年,XXX等人利用该技术….; 20xx年,XXXX等人利用XX技术……。

2.XXX技术应用于XXX制备

XXX技术的另一项重要应用是XXX的制备,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工作如下: 20xx年,XX等人利用XXX技术开发了一种新型XXX技术;

20xx年,XX等人已将XXXX技术应用于制备XXX;

20xx年,XXX大学XXX教授课题组已建设了XXXX,用于生产XXXX; 20xx年,XXXX利用该技术人工合成了XXXX;

20xx年,XXX等人利用XXX进行了XXX的制备,并对其XX性质进行了研究;

20xx年,XXX等人利用XXX原理,开发了XXX技术,可用于生产XXXX。

综上,XXXX技术在国外的应用均处于尖端领域的探索研究,所研究和制备的材料主要为航空航天,电子和军工领域的核心材料,其衍生技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相比之下,国内对于XXXX技术的应用较为贫乏,相关资料较少。故而,该项目的工作有利于推进我国在XXX技术领域的探索,提高我国在XXXX技术的应用水平。

项目目标与手段:

本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对XXX技术及其应用的深入研究。以XXXX为研究对象,探索XXXX,获得XXXX。

在研究中以XXX技术为主要手段,探索并建立XXXX;以XXX为基础,进

行实验室试验,寻找最优的试验方案;最后,以实际生产环境为基础,进行检验,将该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

拟留学单位研究基础:

拟留学单位为XXX大学。其XXXX学院XXXX教授所领导的XXXX课题组,在XXX领域享有盛誉。该课题组的主要研究领域有:(1);(2);(3);(4);

(5)。该课题组在XXXX方面的优势,带动了其在XXXX技术领域的发展。针对该项目,XXX教授课题组已建设了XXXX设备及先进的XXX检测设备,并获得了XXXX基金的支持。

国内大学课题研究基础:

申请人所在XXX团队,主要从事XXX,研究课题涉及XX领域的前沿技术和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在XXX等方面取得了同行专家瞩目的技术和理论成果。团队学术梯队完整,学科点装备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具有良好的实验室和工作条件,培养工作规范。 国际合作方面,团队与XXX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国际学术交流和实质性的国际合作,其中课题“XXXX”与XX大学教授XXXX共同指导的研究生的论文“XXXXX”获得XXX比赛一等奖,“XXXX”获得XXX比赛三等奖,以上科研工作基础和条件为开展联合培养奠定了较好的条件。

合作基础:

申请人所在课题组与XXX教授的课题组在该领域一直保持着合作。20xx年至今,申请人的博士生导师XXX教授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受邀参与了XXXX教授课题组关于XXX技术的研发,进行了XXXX的工作,与XXX教授共同发表

了X篇高水平论文,其中被SCI收录X篇,EI收录X篇。

申请人在导师XXX教授的指导下,博士阶段的主要的研究方向为XXXX。在此之前曾参与过多种XXX技术的研究工作。

综上,申请人的科研经历和知识构架与该课题较为契合,希望能有机会在国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参与XXX技术的研究工作,从而在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竞争力方面进行一些工作。

学习计划:

预期计划和时间安排:

20xx年9月1日-20xx年1月1日

1、讨论研究计划,准备试验材料

2、使用XX设备对XXXX的XX性质进行测量

20xx年1月1日-20xx年6月1日

1、进行XXX和XX研究

2、建立XXXX模型

20xx年6月1日-20xx年9月1日

1、进行小规模实验室验证模型试验

2、根据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修正

20xx年9月1日-20xx年3月1日

1、结合实际生产,进行扩大试验

2、撰写研究报告。

预期成果:拟申请专利1件;发表高水平论文2-3篇;参加国际会议1-2次。

回国计划:

回国后,申请人将结合所在团队“XXXXXXXXXX”的相关研究项目,继续开展XXX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工作。重点在XXXX、XXXX、XXX等方面加强该技术的应用研究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二篇:20xx-20xx年度中欧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计划申请及录取情况总结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研究

专题简报

培养办公室 2010.01.08(总第27期)

20xx20xx年度中欧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计划申请及录取情况总结

2006-20xx年度中欧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计划

申请及录取情况总结

为加强中国科学院青年人才培养,提高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中国科学院与欧洲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与交流,自20xx年起中国科学院开展中欧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计划(以下简称中欧联合培养)工作,在全院范围内遴选优秀博士生到欧洲相关机构学习研究,回国进行论文答辩,取得国内学位。 一、欧洲合作机构概况

20xx年至20xx年,中欧联合培养工作的欧洲合作伙伴不断增多,由20xx年仅德国一家合作机构增加到20xx年德法五家合作机构。计划录取名额由20xx年30名增加到20xx年60名。

表1. 2006-20xx年中欧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计划合作机构及名额分配统计表

- 1 -

中相应的名额是实际录取名额,后文未将该联合培养项目纳入20xx年统计数据。

二、申请情况

截至20xx年,研究生院共收到363名学生提交的455份申请,其中男生220人,女生143人。各项目申请情况见表2。

20xx20xx年度中欧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计划申请及录取情况总结

363名申请人所学专业分布于34个一级学科、90个二级学科。统计四个年度的数据,申请人数为10以上(包括10人)的一级学科共11个,人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生物学(66人)、物理学(43人)、化学(30人)、材料科学与工程(26人)、天文学(25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2人)、心理学(14

- 2 -

20xx20xx年度中欧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计划申请及录取情况总结

人)、地理学(13人)、数学(12人)、地质学(10人)、电子科学与工程(10人)。

申请人来自于79个培养单位。9个培养单位的申请人数达到10人以上(含10人),26个培养单位的申请人数为5人以上(含5人)10人以下,44个培养单位的申请人数为5人以下。心理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15个培养单位连续四年均有学生提交申请。

除了5名申请人来自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外,其余申请人所属培养单位隶属于北京分院、长春分院、成都分院、广州分院、昆明分院、兰州分院、南京分院、上海分院、沈阳分院、武汉分院、西安分院等11个分院。申请人数位列前三名的分院依次是北京分院、上海分院和沈阳分院。

以下是北京分院四个年度的申请情况。20xx年28人申请,占该年度总申请人数的62.2%。20xx年60人申请,占该年度总申请人数的55.0%。20xx年43人申请,占该年度总申请人数的54.4%。20xx年76人申请,占该年度总申请人数的58.5%。四个年度共计207申请人,占总申请人数的57.0%。 三、录取情况

截至20xx年12月,共160名申请人被正式录取,其中男生104人,女生56人。20xx年录取24人,20xx年录取42人,20xx年录取45人,20xx年录取49人。各项目录取情况参见表3。

表3.2006-20xx年中欧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计划各项目录取一览表

20xx20xx年度中欧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计划申请及录取情况总结

- 3 -

2006-20xx年,除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科学技术史学科下共7人被录取外,其余153名录取人员所学专业分布于24个一级学科下的56个二级学科。综合四个年度的情况,录取人数5人以上的一级学科共7个,由高到低依次为生物学(35人)、物理学(28人)、天文学(18人)、材料科学与工程(14人)、化学(11人)、地理学(8人)、化学工程与技术(5人)。

被录取的160名学生分布在61个培养单位。7个培养单位录取人数为5人以上。录取人数最多的是高能物理研究所、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和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均为7人;其次为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均为6人;国家天文台和理论物理研究所,均为5人。连续四个年度均有学生被录取的培养单位包括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动物研究所、近代物理研究所和物理研究所等五个培养单位。

在四个年度中,除2名录取人员来自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外,其余录取人员所属培养单位隶属于北京分院、长春分院、成都分院、广州分院、昆明分院、兰州分院、南京分院、上海分院、沈阳分院、武汉分院、西安分院等11个分院。北京分院被录取的人数最多,其次为上海分院,武汉分院位列第三。

以下是北京分院四个年度的录取情况。20xx年录取15人,占该年度总录取人数的62.5%。20xx年录取20人,占该年度总录取人数的47.6%。20xx年录取25人,占该年度总录取人数的55.6%。20xx年录取24人,占该年度总录取人数的49.0%。四个年度共计录取84人,占总录取人数的52.5%。

- 4 -

20xx20xx年度中欧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计划申请及录取情况总结

四、延期情况

截至20xx年12月,研究生院共受理36人(男生22人,女生14人)提交的42份延期申请,6人两次申请延期。2007-20xx年研究生院受理延期申请份数分别为5份、19份、18份。以下是各录取批次各项目延期申请情况。

20xx20xx年度中欧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计划申请及录取情况总结

36人涉及28个培养单位,其中18人培养单位隶属于北京分院。 此外,18人申请延期少于12个月,13人申请延期12个月,5人申请延期12-24个月。 五、小结

中欧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计划开辟了研究生合作培养的新途径,对于培养具有世界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以及加强国际合作,把优秀的博士生和科研成果推向世界,展示科学院的国际影响力等诸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为博士研究生提供了开拓视野、提高科研水平和增长国际交流经验的机会

联合培养研究生通过在欧洲高水平研究机构的访学,参加合作科研、国际会议、培训等活动,掌握了新知识、新技术,拓展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和国际交流的经验,提高了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从而达到进一步了解发达国家的研究现状和该领域国际前沿的研究动向,有的放矢地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研究质量以及综合能力和外语水平的目的。

2.促进了各培养单位与相关国际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 5 -

以联合培养研究生为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中外双方导师们通过共同培养学生,增进相互了解,在此基础上找到研究方向的共同点和互补点,为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铺平道路;另一方面培养单位和国外的科研机构建立起了固定、常态的交流机制,双方彼此增进了解,合作日益强化。

3.对培养单位科研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申请中欧联合培养项目时学生所填写的研究计划是与中方导师深入沟通的结果,外方科研机构在录取前也会充分了解学生的科研领域,因此学生在国外的研究课题是中外双方共同感兴趣的领域。这使得学生在国外的研究工作对培养单位相关领域科研工作的开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于中欧联合培养工作起步较晚,与之相关的很多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尤其是联合培养阶段的监督机制并不健全,与之相关的研究工作也尚未开展。但是,作为中国科学院的一项创新性举措,中欧联合培养工作在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上发挥着积极作用。相信在中国科学院各相关部门、培养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中欧联合培养工作的开展能够不断为国家输送高水平的国际化科研人员。相信通过中欧联合培养等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中国科学院的国际竞争实力不断提高、国际化道路越走越宽。

呈报:中科院研究生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科院人事教育局

发送: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院各单位(各部门)

印数:330份

责任编辑:丁云云 电话:(010)88256127 E-mail:pybgs@ - 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