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六语下册第二单元习作

春节

春节即将来临了,我知道大家一定非常喜欢过春节。因为大家可以贴春联、看春节联欢晚会、走亲访友……

记得去年春节快来临时,我在家里学写对联。我站在一旁看大人们写对联,只见他们手拿一支毛笔,在墨水里蘸了蘸,然后就在红纸上写了几个大字。具体内容我已记不清了。那一幅对联写得非常工整,我见了就对伯父说:“能教我写对联吗?”我清楚地记得伯父问:“你会用毛笔吗?你知道应该怎样写对联吗?”我摇了摇头说:“不会。”于是他又说:“你今年又长大了一岁,居然连毛笔都还不会使用,趁着这个机会,我就教你几招吧。”听了伯父的话,我高兴地跳了起来。

伯父告诉我,写字时身子要坐直,不要趴在桌子上。然后又详细地告诉我应该怎样使用毛笔。听了伯父的一番话,我终于学会了使用毛笔的一些最为基本的方法。接着伯父又让我写了几个字给他看看。我写了五个字:“我最爱中国”。写得歪歪扭扭,大概是

刚使用毛笔吧!伯父见了笑了笑:“字倒是写得不错,就是笔画不直。”

于是伯父又教导我:“写每个字时并不是要用同样的力量,在写每个字时,用的力量要有轻重变化,这样写出来的字就更有变化,看起来也更美观。伯父说完还示范地写了几个字让我模仿。看着伯父写的字,就是挺舒服。我照着伯父的样子试着写了几个字,还真有进步,比刚才写的看上去要好多了,我开心极了。

伯父还告诉我,写字要经常训练,多去模仿名贴。写得多了,字就越写越好看。 在这个春节,我初步学了点写毛笔字的技巧,真是比得了压岁钱还更高兴,还更实惠。

家乡的春节

每年春节三十晚上都是我们家最忙的一天。家里忙着打扫卫生、贴福、贴对联、挂中国节等。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

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中国节是中国传统的习俗,大红大红的中国结代表着未来的日子要红红火火,挂在家里增添节日的色彩。不过我最喜欢的就是贴倒福、贴对联了。每年三十晚上这个任务我和弟弟就包搅了。我们总是问爸爸:“福字为什么要倒贴呢?”爸爸意味深长地说:“福倒、福倒,福自然就到家了啊!”

我们看到大人们也忙得不亦乐乎,在准备着丰盛的晚餐。过了一会叔叔和阿姨都来了,我们就开始吃年夜饭了。年夜饭又叫团圆饭,一家人围着桌子吃着自己亲手包的香喷喷的饺子,心里特别高兴!就希望每天都过春节,那该有多好啊!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

春节

在我的记忆中,春节是最热闹的节日。每当想到春节,我便想起去年春节我和爸爸放鞭炮的情景。记得年前大人们都忙着买东西办年货,妈妈又是买菜又是买春联又是包饺子。我们小孩却不像大人那样忙。大年三十那天,妈妈让我和爸爸贴好了春联,爸爸忽然想起了忘记买鞭炮了。我们爷俩就决定一起下楼买鞭炮,来到卖鞭炮的摊位上,鞭炮的花样可真不少啊!有冲天炮、旋转炮、刺花炮、摔炮、礼花炮、黑蜘蛛炮、还有大炸雷……

反正各种各样的鞭炮说也说不完。爸爸给我买了比较安全的摔炮和刺花炮,又买了噼噼叭叭的鞭炮和冲天炮又叫二踢脚,还有五颜六色的礼花炮。走在路上,我就忍不住往地上扔了几个摔炮,摔炮摔在地上“啪啪”得响了起来,我感到好玩极了。到了中午,我就听到震耳的鞭炮声。爸爸也拿出了我们买的鞭炮。点上火只听到鞭炮辟天开地的响

了起来,整个楼层都回荡着鞭炮声。我躲在远处捂上耳朵,直到鞭炮声结束,我才敢走到近处看一看。接着,爸爸又拿出一个二踢脚,把它拿在手中,点上火只听到“嗖”的一声,二踢脚像小火箭一样冲上天空,然后爆炸。我高兴得拍着手,难道真正的火箭就是这个原理发射上天的吗?到了晚上,整个城市灯火通明,天空中闪耀着五彩的礼花。我点燃了一个刺花炮,刺花炮“刺刺”的发出耀眼的火花。

我把手舞动起来,刺花炮跟着我的手臂舞动,划出一个个闪亮的光环。接着,爸爸开始放最美丽的礼花炮。点上火一个个五颜六色的彩球从礼花炮的炮管中冲上天空,色彩斑斓美丽极了。快到最后的时候,只听到“嘭”的一声,从炮管后面冒出一股黑烟。我和妈妈吓了一大跳,只见爸爸的手和脸被熏的乌黑。我和妈妈看到爸爸这个样子,笑得前仰后合的。爸爸哭笑不得的说:“都是劣质炮惹得祸,以后放鞭炮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再买劣质炮了!”这个除夕我过的真得很快乐,这是我最快乐的春节了。

过春节

“过年啦,过年啦!”,随着小朋友们的欢声笑语,我们又迎来了“春节”。

每年过春节,我们都到乡下家里去过的,乡下家里过年非常热闹,感觉年味特浓。

2月9日是除夕,姑妈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年夜晚餐。傍晚吃年夜饭时间快到了,我和妈妈、姑妈一起去厨房里端菜。之后,我们就坐在大圆桌上吃年夜饭。桌上的菜可丰盛啦:有清蒸甲鱼、大螃蟹、八宝鸭、土鸡煲、红烧蹄膀、八宝饭、蘑菇春笋、香菇青菜、肉丸子,等等。当然,春节还有一道必有的菜,那就是“鱼”,因为“鱼”预示着“年年有余”。

我们年夜饭还没有吃完,就听见外面响起了“砰,砰,砰”的烟花声,我连忙跑了出去。“哇”,我大声喊道,“好漂亮的烟花呀!”我连忙跑回屋里,让爸爸给我拿来了一大把“小烟花”和一个打火机,迫不及待地准备放烟花,我让爸爸帮我把小烟花点着,“呼—啪,呼—啪??”,小烟花就像萤火

虫尾巴上的灯火一闪一闪,又像天上的小星星划空而过,真漂亮!

放完烟花回到屋里,大人们快要吃好年夜饭了,爸爸、妈妈、姑父、姑妈和爷爷开始给我压岁包,我拿到了很多红包,真开心啊!

外面的烟花声还在此起彼伏地响着,我已被这灿烂的夜空陶醉了,吃着零食、拿着红包,望着四周燃放的烟火,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我爱过春节,更喜欢亲戚朋友团聚在一起的亲情味儿!

过春节

我们国家有许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不少的习俗,而我觉得最热闹的是春节。 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上喜庆的对联;挂上大大的红灯笼;放着绚丽多姿的烟火;吃着团圆的年夜饭……

我最喜欢放烟花。烟火的种类繁多,有冲天炮,有拿在手上打的,有放在水里炸的……开始放烟火了,五光十色的烟火直冲

云天,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它们把深邃的夜空装点得更加迷人。烟火的样子千姿百态,有的像怒放的牡丹;有的似盛开的桃花:有的如同一个个含苞待放的月季……他们一边看这美丽的夜空,一边高兴地说:“瞧!这各式各样的烟火多美啊!” 有的小朋友还欢呼道:“过年了!过年了!”有的人情不自禁地跳起了舞!

你知道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吗?传说“年”是一种怪兽,它每到除夕之夜都要伤害人们的性命,人们发现它有三怕,怕红色、光、声音。人们就用鞭炮的光、声音和颜色吓跑“年”。

我爱这热闹的春节,你呢?

四川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位于宜宾市郊19公里处的长江南岸李庄坝。因镇境有一天然大石柱俗名“李庄”而得名。李庄镇古为渔村,汉代曾在这里设驿站,由于濒临长江,故为明、清水运商贸之地。舟楫往还,多在此停留。镇上酒肆茶楼,商店林立,繁华热闹。现仍保存明、清

古镇的格局和风貌,石板街道、幽深窄巷、风火山墙、雕花门窗,具有浓厚的川南民族风味。气候宜人,地形平坦,水陆交通便捷,历史悠久(建镇1460多年),人文景观荟萃。

李庄白肉在当地最为出名引来了很多外地游客其选料精、火候准、佐料香,特别是刀工片制,堪称一绝。白肉肥瘦均匀,晶莹剔透,每片长20厘米,宽10厘米,厚1至2毫米,肥而不腻,爽口化渣,无穷回味。

民间流传李庄白肉因周武王起兵伐纣,起义各路人马将身首断开的妖狐苏妲己割片蘸上蒜泥分而食之演变而来。因其肉片薄而长,且用一支筷子裹而食之,名“裹脚肉”。抗日战争期间,在内迁翠屏区李庄的文化人陶孟建议下,“留芬”饭馆老板欣然接受建议,将“裹脚肉”改名为“李庄刀工蒜泥白肉”。

今天,随着李庄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李庄的当家名菜“李庄白肉”,已成为李庄小吃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闻名遐迩。何卫东,李庄人氏,人称“何三白肉”,13年前刻苦钻研白肉刀工技术,调料工艺,煮肉火

候,在众多白肉师傅中取得了“李庄白肉第一刀”的称号。因慕名而来品尝白肉的游客很多,“第一刀”一年要片1000多斤白肉,每年过年正值旅游旺季每天有50至100斤的销售量。据“第一刀”介绍,他于近年来收了4个徒弟,他希望能收更多的徒弟,把“李庄刀工蒜泥白肉”的美味以及这种传统工艺带到越来越多的地方。

八月十五摸秋

我的家乡──兴义,有一种风俗习惯:在每年的八月十五夜晚,大人小孩都去摸秋,分享一年辛勤劳动的成果。

我和小伙伴最喜欢这一天。早在几天前,我们就盼望着……这一天终于到了。晚霞姐姐刚和我招手再见,我就背起小背筐,提着小灯笼去找小丽、玲玲、祝梅。我们大家手拉着手,一蹦一跳地朝地里走去。

今夜是这般宁静,远远望去千盏灯笼闪闪发光,萤火虫也亮着小灯笼来凑热闹了,星星和月亮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为我们照

亮。不知不觉,已到了地里。我们按传统方法,先拔一些葱、蒜、白菜和青莱。听老人说,你拔了这些东西,新的一年中你就会变得聪明,会算,还很清白。

我们最感兴趣的当然是去摘蚕豆,“我家的蚕豆最好,又嫩又大还很甜。走,去摘我家的。”祝梅先发出邀请。“我家的才好。”小丽也不甘示弱。望着她们,我想了想说:“这好办,我们一家里摘点,吃着一比,不就行了吗”这主意大家都同意了。

于是我们一会儿在这家地里,一会儿又蹿到那家地里、不大工夫,就摘了大半筐。走出菜地,坐在一块干净的草坪上。这时我的肚子“咕咕”地提意见了,我想出个好主意,就说:“咱们把蚕豆煮熟了吃。”我的话刚出口,玲玲马上拍手赞成。小丽和玲玲挖坑、剥,祝梅回家找锅、柴,我去提水大家齐动手,很快就把蚕豆煮上了。

蚕豆很快就煮熟了。我着又软又甜的蚕豆,心里有说不出的快乐。大概小星星也闻到了香味,都从云层中钻了出来。一大锅蚕豆很快就被消灭了。“真好吃!”小涛说。“谁

家的最好吃?”小丽问。祝梅、小丽两家蚕豆我都摘了,分不清哪家的好吃,哪家的不好吃,只好说:“两家样好吃。”

月亮姐姐照着我们踏上了归途。今年真有意思,大人摸回一年的成果,我们呢?摸到了欢乐。

蒙古族的奶茶

蒙古的茶品主要是奶茶,香香的、浓浓的,有些发褐色。蒙古人每天必喝奶茶。熬奶茶可是个技术活,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掌握火候,否则,就会失去奶茶的味道。先把茶弄碎,放入铁锅或铜壶、铝壶中煮上一段时间,滤出茶叶梗,兑入牛奶或羊奶,放入适量的食盐,再煮沸一会儿,便做成了既有奶味又有茶香的奶茶。各茶馆尽管门脸大小、装修好坏有所不同,但主食基本上都是馅饼、烩菜、熘丸子、饺子汤、包子等。除馅饼外,像烩菜、熘丸子、饺子汤(蒙语中饺子发音为“扁食”,与我国北方叫法一样)、包子等蒙文发音都与汉语一样,哪怕你不懂蒙语,想吃这些东西,即可张口点,服务员肯定能

听懂。可见中国文化对蒙古有着深深的影响。

阿拉善的粉汤饺子

粉汤饺子,俗名“皮条拉石头”。

饺子馅可用猪肉或羊肉,配以白菜、萝卜和各种佐料,采用传统方法包成饺子。再选粉质丰盈的扁豆,制成粉坨。这种粉坨放在锅里有弹性,略透明,久滚不糊。烹调时,先在翻滚的汤锅里放入切成条状的粉坨,将另一锅里煮好的饺子和粉条,一齐倒入汤锅中,临出锅时,调放食盐、生葱、醋、油泼辣面子、味精等。其味酸辣可口,有发热去寒之效,颇适寒冷地区人们食用,成为阿拉善的传统风味之一。

那达慕

那达慕是中国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不但译为“娱乐、游戏”,还可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多在草绿花红、羊肥马壮的阳历七、八月)开

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藏族的雪顿节

传统的雪顿节以展佛为序幕,以演藏戏看藏戏、群众游园为主要内容,同时还有精彩的赛牦牛和马术表演等。20xx年西藏拉萨雪顿节是8月20号开始,8月26号结束,同时期间将有拉萨国际马拉松比赛一起进行。

节日活动的中心在西郊的卡。这里从前是西藏地方政教首领达赖喇嘛的夏日园林。节日来临,罗布林卡以及周围的树林里,一夜之间便会涌现一座色彩鲜艳的帐篷城市,还形成几条热闹繁华的节日市街,几乎整个拉萨城都搬进了这片绿色天地,所有的人都在歌声舞蹈中过着野外生活,深沉热烈的歌声伴着高原特有的乐器在树影里传播,这是拉萨人最有活力的日子。

火把节

火把节是、、、、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

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为二三天。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现在,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端午”的名称奥秘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初五,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时至今日至

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其中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架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来改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子。

民族特色

民族之所以成为这个民族,是因为它有自己特有的东西;一个国家若要成为该民族的国家,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民族精神。

有这样一则材料:某户户主为增改家中电视机频道,寻踪购得增频器回家。老伴问:“你买了什么洋玩意儿?”在得知是广州生产的后,又说:“广州出产,怎么没有中文,尽是洋文?”中文,即汉语,厉经千年,几

经演变发展到现在。这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连外国人都在学习,而在它的发源地,在自己国家流通的商品上,竟是洋文说明。洋文,尤其是英文的广泛使用,也许是一个趋势,但在中国国内,还是汉语更容易让人接受。与这些现象相反,有的国家规定,无本国文字说明的产品,一律不准进口。而在我国市面上出售的商品中,完全没有中文表识和中国文字说明的,已非个别现象。难道我们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不值得引以为豪吗?

东北人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就特别多。

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

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年夜饭后吃冻梨。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年三十点长寿灯。东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4正月不剪头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5初一初二不扫地在东北,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这

样一个说法,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不扫地,就是不愿将好运气、财气扫走。所以只有等着到了初三才可以扫地。

 

第二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范文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范文

家庭“官司”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我家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我家有个规矩,大人们谁先回来谁烧饭,谁第二个回来谁洗碗,以前都是妈妈先回来烧饭,爸爸第二个回来就洗碗。可是有一天,爸爸妈妈同时回来,谁烧饭呢?于是,引起了一件小小的家庭“官司”。谁当法官呢?当然是我啰!这时,爸爸对我眨眨眼,意思是让我帮他。我想:法官是大公无私的,怎么好讲私情。于是,我也对爸爸眨眨眼,意思是不行,爸爸只好吐吐舌头。

法庭调查开始了。爸爸坐在左边当“原告”,妈妈坐在右边当“被告”,我坐在沙发上郑重地宣布:“本庭今天对谁烧饭谁洗碗这件案子进行审理,先由‘原告’发言。”爸爸连忙说:“法官大人,我走上楼梯,‘被告’已经跑上来了,所以我们是一起上来的。”妈妈不甘示弱,连忙说:“我看见‘原告’上楼梯时站着不动,是故意逃避烧饭。”爸爸听了说:“我根本没有停在楼梯上,只是稍稍看了一会儿书。”妈妈马上说:“稍稍看一会儿书,就不算停了吗?”听完“原告”和“被告”的争论,我用笔在桌上敲了两下,说:“‘本庭’最后宣判,‘原告’烧饭,‘被告’洗碗。”听到这话,妈妈那得意劲甭提了,爸爸也只好摊摊手,做了个鬼脸溜进了厨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