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生产应急计划

应急计划预案

1.         火灾应急
依《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文件实施。

2.         自然灾害应急
2.1台风、暴雨等应急措施
2.1.1特大台风、暴雨,气象部门一般会提前通知,收到通知后,人事行政部负责向各部门发出防台风、防暴雨通知,各部门主管组织本部门人员按要求作好所辖范围内的各类防范工作。
2.1.2台风、暴雨发生时,各责任部门、保安应24小时巡查工厂现场,若有发生漏雨或浸水现象,立即组织力量抢险排洪,并首先将危险化学品、完成品等转移到安全地方。
2.1.3台风、暴雨等的善后由总经理或管理者代表指定人员负责台风、暴雨等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

3.         生产应急
3.1关键设备失效应急
3.1.1 公司内关键及重要的设备,应按要求进行定期维护保养,且对关键零配件和易损件都应有足够的备件。
3.1.2 各类设备购买时,应要求设备供货商提供长期维修服务。一旦出现公司内责任人员无法排除的故障时,应立即与设备供货商的服务机构联络。
3.1.3若设备修复需较长时间,相关部门人员应会同PMC有关人员调整生产计划,确保不影响产品的交货期。
3.1.4若设备无法修复,应立即联络设备供货商,要求其提供(购买)新的设备。
3.1.5生产部门在设备保养及维修时,应防止机油泄漏污染环境。

4.         供货商零件供应短缺应急
4.1 公司根据需要通知供货商提前准备一定的库存量,若遇可知的变异(如地震、台风等灾害,生产场地搬迁等)应提前通知并共同做出相应对策(如准备足够的库存量等)。
4.2若发生批量/严重不良时,供货商应立即通知质量保证部,以共同确定对策,必要时公司派人员前去协助解决以确保正常生产。
4.3若供货商发生短期内无法正常供货的异常时,PMC部应根据生产情况及客户要求,调整生产计划,将影响减到最低。

5.         劳工紧急事件应急
5.1一般劳动力资源缺乏性应急。
5.2 PMC部依据下月的生产量及其它相关信息,确认下月人员的实际需求状况,在确实需要招聘人员时,经批准由人事行政部办理招聘事宜。
5.3 每年年底各部门依次年的生产、销售预测,公司发展规划及假后人员流动预测制作人员需求计划,经批准由管理部办理招聘事宜。
5.4 对生产中出现短期劳动力缺乏时,由PMC部负责从其它部门或邻近友好协作公司进行内调或外借的方法处理。
5.5对需要大批量劳动力而本地招聘又一时无法满足要求时,由管理部与一些内地民政部门联络,由当地劳动人事部门协助,安排成批劳务输出。

6.         罢工类紧急事件应急
6.1在出现罢工紧急事件时,劳动力短缺问题由PMC部按5.4条执行。
6.2管理部在配合计调部进行局部人力调整的情况下,进行罢工事件调查与处理工作。具体工作方式为:协调罢工人员指定出代表人员与厂方协商,然后要求罢工代表提出具体要求。管理部针对问题拟出解决方案,经上级批准后实施。
6.3罢工期间,相关部门应做好外发加工、人力补充、客户联络工作,以保证公司的交货期满足客户要求。
6.4罢工复工后, 管理部在进行罢工问题的后续处理工作。

7.         环境之高低温应急
7.1公司生产以空调环境为主。高低温状况的应对,主要体现在电力的保证上。公司在断电情况时做好如下措施。
7.2由厂长出面,与相关供电所联络,要求其断电前事先通知公司,公司应安排好班次时间表,保证对出货无影响。
7.3管理部维修组做好相应的内部电力(发电)供应工作。

8.         交付受阻
8.1交付运输途中,如交通阻塞造成交付受阻或出现意外交通事故,司机或搬运工立即打电话回公司通知计调部,必要时由市场部与顾客联络,并派人赶赴现场确认货物受损情况,并将货物运回,组织人员进行全检。如果货物受损数量较少,取得顾客同意后,派车再次送货,如果货物受损严重,应立即调整
生产计划、清点库存、组织生产,再次发送。

9.         重大疾病应急
9.1 社会传染病应急
9.1.1社会传染病流行期间,管理部负责收集相应资讯,并转制成内部宣传资料以作传达。
9.1.2依照地方政府的防护政策,配置相应的防护与检测设施。
9.1.3情况紧急状况下,管理部拟订相应的区域隔离方案,报公司领导批准后实施。
9.2 中毒事件应急
9.2.1中毒事件发生时,管理部负责将患者及时送医院治疗。
9.2.2属食物中毒事件的,管理部知会各相关部门,清点当次的就餐人员,作好预防性检查。
9.2.3中毒事件的其它事务处理,依公司工伤处理流程办理。
9.2.4中毒事件发生后,责任人需就当次事件,做出短期应对办法、长期预防方案。

10.      售后退货应急
10.1当收到客户退货投诉信息后,1个工作日内对库存产品或在线产品作相应项目检验,确定投诉品不良产生原因,并向客户口头或书面报告。
 10.2根据当时情况决定是否马上派人送货更换,并到客户现场作返工、全检处理。
 10.3当收到客户退货的产品时,1个工作日内对产品作全检,以确定能否返工,或作报废处理。
 10.4根据客户的订单数量,交货缓急情况,做相应的库存、生产及收款处理。

11.     偷盗应急
        被盗部门/个人向公司保安报案,保安即进行侦破并报人事行政部,视损失情节必要时申报总经理或公安部门处理。

12.     对1-10造成应急事故后,事故发生部门必须填妥并申报【人身/财产事故/偷盗调查报告】,管理部协调,责任部门处理与跟进。【人身/财产事故/偷盗调查报告】由管理部保存三年。

 

第二篇:已知工厂计划生产Ⅰ

工厂生产设备的优化模型

何彩霞

贵州民族学院理学院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厂面临着很多问题,本文主要的是不同的

产品在不同的设备上生产的问题,即如何充分发挥设备能力以使工厂获得最大利

润;需要对其建立线性规划建立模型,并采用LINGO软件对此规划模型进行了求

解,通过比较利润最大值,最后发现,当本月仅生产产品Ⅱ数量20时工厂生产

盈利最大,借此可知工厂的盈利情况和适当的设备加工流程管理控制有着密不可

分的关系。

关键词:最大利润 生产设备 线性规划 工厂计划生产

一、问题重述:

已知工厂计划生产Ⅰ、Ⅱ、Ⅲ三种产品,各种产品都需要在A、B、C设备加

已知工厂计划生产

试回答:

(1)如何充分发挥设备能力,使生产盈利最大?

(2)若为了增加产量,可借用其他工厂的设备B,每月可借用60台时,租金为1.8万元, 问借用B设备是否合算?

(3)若另有两种新产品Ⅳ、Ⅴ,其中Ⅳ需用设备A-12台时、B-5台时、C-10台时,单位产品盈利2.1千元,新产品Ⅴ需用设备A-4台时、B-4台时、C-12台时,单位产品盈利1.8 千元。如A、B、C设备台时不增加,分别回答者两种新产品投产在经济上是否合算?

(4)对产品工艺重新进行设计,改进结构。改进后生产每件产品Ⅰ需用设备A-9台时、B-12 台时、C-4台时,单位产品盈利4.5千元,问这对原计划有何影响?

二、模型分析

问题(1)可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利用LINGO软件或单纯形法求解即可得到结果。

问题(2)可通过灵敏度分析原理,分析借用设备B时是否合算。

问题(3)可通过灵敏度分析原理得到新产品投产的经济上是否合算。

问题(4)通过分析改进后的利润和改进前的利润,得到对原计划是否会有影响。

三、符号说明:

x1: 生产产品Ⅰ的数量

x2: 生产产品Ⅱ的数量

x3: 生产产品Ⅲ的数量

x4:生产新产品Ⅳ的数量

x5:生产新产品Ⅴ的数量

z: 工厂的月利润

四、模型假设

(1)每台设备都正常发挥其能力,在此期间不出现任何故障。

(2)每种产品每台设备上加工时都不出现次品的现象。

(3)所给的数据都是精确的,没有误差去,并且不变。

(4)不同产品的加工不考虑先后次序。

五、模型建立:

(1)设每月生产Ⅰ、Ⅱ、Ⅲ三种产品的数量分别为x1,x2,x3,工厂的月利润为z,在题目

所给参数均不随生产数量变化的假设下,得线性规划模型:

Max z=3x1+2x2+2.9x3 S.t. 8x1+2x2+10x3<=300 10x1+5x2+8x3<=400 2x1+13x2+10x3<=420 x1,x2,x3>=0

(2)若为了增加产量,借用其他工厂的设备B60台时,此时模型变成:

Maxz=3x1+2x2+2.9x3-1.8

S.t. 8x1+2x2+10x3<=300

10x1+5x2+8x3<=460

2x1+13x2+10x3<=420

x1,x2,x3>=0

(3)如果投产两种新产品Ⅳ、Ⅴ,设每月生产的数量分别为x4,x5,此时模型变成:

Max z=3x1+2x2+2.9x3+2.1x4+1.87x5

S.t. 8x1+2x2+10x3+12x4+4x5<=300

10x1+5x2+8x3+5x4+4x5<=400

2x1+13x2+10x3+10x4+12x5<=420

x1,x2,x3,x4,x5>=0

(4) 改进结构后的生产模型变成:

Max z=4.5x1+2x2+2.9x3 S.t. 9x1+2x2+10x3<=300 12x1+5x2+8x3<=400 4x1+13x2+10x3<=420 x1,x2,x3>=0

六、模型求解:

(1)对模型Ⅰ用lingo求解,输入文件:

model:

Max=3*x1+2*x2+2.9*x3;

8*x1+2*x2+10*x3<300;

10*x1+5*x2+8*x3<400;

2*x1+13*x2+10*x3<420;

x1>0;

x2>0;

x3>0;

@gin(x1);@gin(x2);@gin(x3);

end

求解得到输出(只列出需要的结果):

Global optimal solution found.

Objective value: 134.5000

Extended solver steps: 7

Total solver iterations: 38

Variable Value Reduced Reduced Cost

X1 24.00000 -3.000000

X2 24.00000 -2.000000

X3 5.000000 -2.900000

所以,当月仅生产产品Ⅰ、Ⅱ、Ⅲ数量分别为24、24、5时工厂的利润最大,

最大利润为134、5千元。即当使用设备A-290台时,B-380台时,C-410台时时,

工厂生产盈利最大。

(2)对模型Ⅱ用lingo求解,输入文件:

model:

Max=3*x1+2*x2+2.9*x3-18;

8*x1+2*x2+10*x3<300;

10*x1+5*x2+8*x3<460;

2*x1+13*x2+10*x3<420;

x1>0;

x2>0;

x3>0;

@gin(x1);@gin(x2);@gin(x3);

end

求解得到输出(只列出需要的结果):

Global optimal solution found.

Objective value: 127.0000

Extended solver steps: 0

Total solver iterations: 4

Variable Value Reduced

Cost

X1 31.00000 -3.000000

X2 26.00000 -2.000000

X3 0.000000 -2.900000

借用其他工厂的设备B-60台时时,可生产产品Ⅰ数量31、产品Ⅱ数量26,此

时每月最大利润为127千元,比不借用设备时的利润少7.5千元。所以,借用B设

备不合算。

(3)对模型Ⅲ用lingo求解,输入文件:

model:

Max=3*x1+2*x2+2.9*x3+2.1*x4+1.87*x5;

8*x1+2*x2+10*x3+12*x4+4*x5<300;

10*x1+5*x2+8*x3+5*x4+4*x5<400;

2*x1+13*x2+10*x3+10*x4+12*x5<420;

x1>0;

x2>0;

x3>0;

x4>0;

x5>0;

@gin(x1);@gin(x2);@gin(x3);@gin(x4);@gin(x5);

end

求解得到输出(只列出需要的结果):

Global optimal solution found.

Objective value: 135.4000

Extended solver steps: 37

Total solver iterations: 220

Variable Value Reduced

Cost

X1 26.00000 -3.000000

X2 19.00000 -2.000000

X3 1.000000 -2.900000

X4 1.000000 -2.100000

X5 8.000000

-1.800000

投产产品Ⅳ、Ⅴ后,该工厂生产产品Ⅰ、Ⅱ、Ⅲ、Ⅳ、Ⅴ数量分别为26、19、

1、1、8时,每月最大利润为135.4,比不投产该产品时多增加利润0.9千元。故

投产产品Ⅳ、Ⅴ在经济上合算。

(4)对模型Ⅳ用lingo求解,输入文件:

model:

Max=4.5*x1+2*x2+2.9*x3;

9*x1+2*x2+10*x3<300;

12*x1+5*x2+8*x3<400;

4*x1+13*x2+10*x3<420;

x1>0;

x2>0;

x3>0;

@gin(x1);@gin(x2);@gin(x3);

end

求解得到输出(只列出需要的结果):

Global optimal solution found.

Objective value: 152.8000

Extended solver steps: 0

Total solver iterations: 14

Variable Value Reduced

Cost

X1 22.00000 -4.500000

X2 24.00000 -2.000000

X3 2.000000 -2.900000

改进后,要使得每月利润最大,则需生产产品Ⅰ、Ⅱ、Ⅲ数量分别为22、24、

2,最大利润为152.8千元。所以改进结构对原计划有影响。使得利润比为改进之 前多18.3千元。

七、模型评价

(1)模型有点:本文通过动态规划的相关知识建立单目标线性规划模型求

解,最终为满足获得最大利润的需要而充分发挥设备能力,具有好的知道意义。

(2)模型的缺点:本文在解决问题时,模型较为单一,并且没有用很好的

检验方法来检验如何充分发挥设备能力而获得最大利润。

参考文献

【1】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