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读后感

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国富论》前承《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建立的经济理论体系,就是以他在《道德情操论》的论述为前提的。

《国富论》初版于17xx年,正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那一年。《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的诞生,《国富论》的首次出版则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这两件事在人类史上都是举足轻重的大事。美国对时代的影响自不用说,《国富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也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他对这些政策的影响今天人们仍能感觉出来。18世纪结束以前,《国富论》就已出了九个英文版本。人们以“一鸣惊人”来形容《国富论》的出版,亚当·斯密也因此而声名显赫,被誉为“知识渊博的苏格兰才子”。据说当时英国政府的许多要人都以当“斯密的弟子”为荣。国会进行辩论或讨论法律草案时,议员们常常征引《国富论》的文句,而且一经引证,反对者大多不再反驳。《国富论》对当时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亚当斯密死后,人们奉《国富论》为经济学的圣经。

从《国富论》出版的年代来看,该书最大的贡献在于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就全书而言,《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市场调节,即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

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比如,对于部分商品,供不应求导致其价格上升,价格上升使生产者利润增加,高利润吸引其他生产者进入该领域,更多的生产商也会生产出更多的商品。生产增加会缓和之前的供应短缺,并且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会使商品价格下降到较低的水平。在这一过程中,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而在我看来,《国富论》一书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分工思想。《国富论》开篇就是研究分工,后文对于分工也多有阐述,可以说,分工思想是该部著作的基石。以下主要谈谈分工思想。

劳动分工促进生产力增长。

《国富论》认为,劳动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增长原因有三,之一是分工带来劳动者生产技能不断提升;之二是分工避免劳动岗位变动的损失;之三是分工促进生产机械发明,进而简化劳动复杂程度。即“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国富论》,第一卷,第一章)

在分析分工带来的劳动进步时候,该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足以说明分工的作用了:“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有些工厂,这十八种操作,分由十八个专门工人担任。固然,有时一人也兼任二三门。我见过一个这种小工厂,只雇用十个工人,因此在这一个工厂中,有几个工人担任二三种操作。象这样一个小工厂的工人,虽很穷困,他们的必要机械设备,虽很简陋,但他们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十二磅。从每磅中等针有四

千枚计,这十个工人每日就可成针四万八千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四千八百枚。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末,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国富论》,第一卷,第一章)

分工使合作有效率。

国富论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日工所穿的粗劣呢级上衣,就是许多劳动者联合劳动的产物。为完成这种朴素的产物,势须有牧羊者、拣羊毛者、梳羊毛者、染工、粗梳工、纺工、织工、漂白工、裁缝工,以及其他许多人,联合起来工作。加之,这些劳动者居住的地方,往往相隔很远,把材料由甲地运至乙地,该需要多少商人和运输者啊!染工所用药料,常须购自世界上各个遥远的地方,要把各种药料由各个不同地方收集起来,该需要多少商业和航运业,该需要雇用多少船工、水手、帆布制造者和绳索制造者啊!为生产这些最普通劳动者所使用的工具,又需要多少种类的劳动啊!复杂机械如水手工作的船、漂白工用的水车或织工用的织机,姑置不论,单就简单器械如牧羊者剪毛时所用的剪刀来说,其制造就须经过许多种类的劳动。为了生产这极简单的剪刀,矿工、熔铁炉建造者、木材采伐者、熔铁厂烧炭工人、制砖者、泥水匠、在熔铁炉旁服务的工人、机械安装工人、铁匠等等,必须把他们各种各样的技艺联结起来。”

如果让一个人去生产一件粗布麻衣,那么他就应该先去种植黄麻,成熟后再将它制成麻线,然后去挖几块铁矿石,建一座炼铁炉,再挖一些煤炭,把矿石炼成铁,再打造成针、剪刀等物,最后织布、裁剪、缝纫,衣服才算做成。这样下来,且不论所需的种种技能,只看耗费的时间就让人吃惊。正是因为有了分工,才让合作生产成为可能。

劳动分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亚当斯密总结人类社会进步归结为分工和专业化带来的劳动生产力的增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要发展,当然非分工不可。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以分工思想为基础,提出了一个未来社会的远景:“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造成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遍富裕情况的,是各行各业的产量由于分工而大增。各劳动者,除自身所需数的以外,还有大量产

物可以出卖;同时,因为一切其他劳动者的处境相同,各个人都能以自身生产的大量产物,换得其他劳动着生产的大量产物,换言之,都能换得其他劳动者大量产物的价格。别人所需的物品,他能与以充分供给;他自身所需的,别人亦能与以充分供给。于是,社会各阶级普遍富裕。”这本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向我们描绘了经济学所能带给人类的价值。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是亚当斯密这一表会的发展。然而今天的经济学著作,已是很少提及这一描绘了。经济学本就是社会学科的一类,若是像自然科学那样,一味去构建数理模型,怕是剑走偏锋了吧。

分工与利己心的结合是交换产生的根源。

交换的发生有三个要素,而这三者去一不可:用来交换的产品,交换的意图,交换的需要。也就是说,不仅要有东西能拿出来交换,要这东西的所有者想去交换,还要有其他来跟你交换。

劳动分工是产生剩余产品的根源。劳动者因业专而专业,效率提高,所生产出的产品也远多于自己的需要,这多出的部分,就是剩余产品。一个劳动者用来交换的不是其全部产品,只是其剩余产品。劳动分工也是产生交换需要的根源。劳动分工导致劳动者的专门化,一个人所生产的产品种类是有限的,而一个人为满足其生存及生活需要,所需的产品种类是多种多样的。需要不能从自己这里得到满足,就需要求诸于人。

《国富论》中说,要获得协助,不能只依赖他人的同情心或利他主义,还要靠激起他人的利己心来实现。“请给我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换言之,在经济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主要是利己心而不是同情心或利他主义。利己心是人的天性,有了利己心,想要利己,才会拿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去换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分工与利己心的结合,就是交换之所以发生的原因所在了。

 

第二篇:《国富论》 读后感

《国富论》读后感

孟东燃 10级汉语言文学二班

摘要:斯密《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国富论》 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 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

关键词:国富论、收入、分配、消费、阶级、经济。

正文: 打开《国富论》的时候,我的心中是一片茫然,看着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字,总感觉读起 来会使我变得晕头转向。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读了下来,也深有感触。亚当斯密是18世纪的经济学家,因此在看他的国富论时当然要从他的时代出发。无论他说的是对还是从谁的角度 出发,对于今天的我看来,了解到当时的很多经济因素和状况,使我看待今天的经济时联想 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历史。

应当说亚当斯密是伟大的,他提出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和社会分工,使我们直观的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史。就这一点我们不能用批判的眼光看亚当斯密。应当说, 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知识之上,亚当斯密的观点也不例外。我佩服亚当斯密的精神。亚当斯密一生中为什么只有这一个成果,并不是亚当斯密写完这本书之后就没有精力了,而是他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肃,正因如此,亚当斯密处于弥留之际时让别人将除《国富伦》其外的其他手稿一概毁掉,为了不让半生不熟的观点公布于世。

国富论发表于17xx年,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为经济学确定了完整的架构,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它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因此,该书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学的百科全书”、“西方经济学圣经”。200多年以来,经济学家的任务就是在《国富论》的架构上做一些修补工作,完

善、细化其分析,基本是沿用斯密的方法分析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国富论》还是一部将经济学、政治理论、哲学、历史和实践计划奇妙地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著作,不同的人读《国富沦》会有不同的收获,而且往往还会有意外收获。

《国富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 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把人的自利心与公利心做了和谐的统一,让我们知道了自利与公利并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有利于整体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事实上他对这些政策的影响今天人们仍能感觉出来。自由贸易体制的出现于成长确实让经济发展得到了飞跃。 社会自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着人们做出有利于社会与个人的最佳选择, 没有任何政府与个人会代替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如要取代这只“看不见的 手”的作用,必会带来混乱。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什么呢?斯密虽然没有直接表 达,但是全书已经告诉我们,那只“看不见的手”正是人类的利己之心。 受专业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于《国富论》的理解有限,但是我相信亚当·斯密的理论对于今天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现代人有必要结合当前实 际去分析其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与时俱进的意义。

而且,《国富论》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交换时的经济行为,认为经济行为的出发点是利己心,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这是人性的自然现象。茅于轼先生曾举《镜花园》里君子国里的故事加以说明人的利己行为,小说第十一回里描写了君子国里一名隶卒买物的情况:隶卒···手中拿着货物道:“老兄如此高 货,却讨恁般低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务求将价加增,方好遵教。若再过谦,那是有意不肯赏光交易了。” 卖货人答道:“既承照顾,敢不仰体!但适才妄讨大价,己觉厚颜,不意老兄反说货高价贱,岂不更教小弟惭愧?况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俗云‘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今老兄不但不减,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请到别家交易,小弟实难遵命。” 只听隶卒又说道:“老兄以高货讨贱价,反说小弟克己,岂不失了‘忠 恕之道’?凡事总要彼此无欺,方为公道。试问哪个腹中无盘算,小弟又安能受 人之愚哩。 ”谈了许久, 卖货人执意不增。 隶卒赌气, 照数讨价, 拿了一半货物。 刚要举步,卖货人哪里肯依,只说“价多货少”拦住不放。路旁路过两老翁,作 好作歹,从公评定,令隶卒照价拿了八折货物,这才交易而去。 茅于轼先生讲完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两点思考。 第一, 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都是各方偏袒

自己利益引起的。因此,我们常常地错误认为,如果关心 别人的利益胜过自己的利益,争论就不会发生。而君子国里发生的事情,恰恰说明了把关心别人利益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同样会有争论。我们同样得不到一个和谐的社会。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在现实的商业交换中,买方和卖方通过讨价还价, 最终会达成协议。 而在君子国这个人人为他的社会里, 讨价还价根本不可能存在。小说不得不借助两个过路老翁来调解矛盾。这里包含着一个极为重要的道理:以自利为目的谈判双方同意的均衡点, 而以利他为目的的谈判则不存在能使双方同 意的均衡点。所以利己是可以达到一个和谐的社会,而利他则是一个纠纷不断的社会。从动态的变化来看,它最终必定转变为“小人国”。因为君子国是最适合于专门利己、毫不顾人的“小人”们生长繁殖的环境。 当君子们吵得不可开交时, “小人”跑来用使君子吃亏自己得利的办法解决了矛盾。长此以往,君子国将消失, 被“小人”国替代。 从这一点看, 人是利己的生物实在是人类社会的大幸。 第二,只要是交换都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使自己活得更舒服体面, 如果没有这点动机我们为何要交换?我们有过交换经验的人都知道,交换的双方 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产生了交换,而君子国有了市场,而通过市场的交换却是 “利他”行为,这种动机显然是矛盾的。 借用茅于轼先生有趣的例子, 我们明白了亚当·斯密的理论为何是建立 在人性自利的基础之上了,只有人人自利,交易双方才能有均衡点,才能构建一 个和谐的社会。

斯密认为,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须随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长。而没有后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长。而收入和资本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富的增长。没有国家财富的增长,也就不可能有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第一篇,第八章,P56)在那个以农业为主导的时代,资本的增加引起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这一过程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得以不断提高,使得整个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整体上大为增加。然而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这种国家财富增长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甚至还有减小的趋势。

斯密认为,人不同于动物,人有同情心,应该能适当抑制利己的本性,讲点利他精神。按斯密的解释,“道德情操”一词指人判断克制私利的能力。斯密设想的市场经济是一个有道德的市场经济。由于斯密临终前烧毁了《道德情操论》全部手稿,后人无法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而把利己与利人对立起来。令斯密痛心的是,在他生前受世人重视的是《国富论》,在他死后,人们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看不见的手”作为市场经济千古不变的基本原则,作为经济学“皇冠上的明珠”,却把《道德情操论》完全忘却了。斯密当然喜欢自由市场运作,但人们却“忽略了市场在社会中的本质”,“‘同情’是道德行为的

基础”,如果社会缺乏了一些基本原理,“这个文明社会就会迷失方向”。在斯密看来,人们正是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而曲解了他的《国富论》。理解市场经济,“《道德情操论》,这才是基础,是根本。”

斯密反对殖民地政策,主张自由贸易。他认为,殖民地国家大多实行 “重商主义”政策, 而这对于殖民地及其统治国双方都是有害无益的。殖民地国家在殖民地造成的经济垄断不仅 使殖民地财富与资源大量外流, 也阻碍了殖民地生产力的发展, 制约了其分工的专业化进程; 统治国亦未在其与殖民国交易的过程中取得分工的好处,从而带来两国整体效益的无谓损 失。 斯密也主张“自由放任” ,他强调,只有对内对外的商业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个国 家得到充分的发展和繁荣。自由竞争促使资源向实现其效用最大化的方向流动,因而,他反 对各种公司的垄断,因为垄断同样能带来低效率的生产。私密将此理论向更深一步扩展,主 张国家与国家之间应像个人与个人之间一样实行分工,即主张自由贸易。此观点,无论是后 来的绝对分工理论,还是相对分工理论,都证明了其正确性所在。

斯密认为,当一个人的资财,只能维持他几天或几个星期的生活时,他会很少考虑从这笔资材中获取收入。他会尽可能地节约消费,希望依靠自身的劳动,能获得一些收入来增补这笔资财。他的资财完全来自他的劳动收入。各国的穷苦劳动者大多过的这种生活。(第二篇,第一章,P187)斯密通过分析资财的额度和可支配期限将其界定为生产性和生活性支出两部分,又将生活性支出按来源和用途细划为三种类型。这样,使我们对收入的认识逐步深化,更利于支配和使用不同类型的资财,为后来人们树立了理财观念和收支计划提供了依据。

此外, 《国富论》中也提到了教育的重要,提倡政府推动教育的发展。亚当?斯密指出, 在自由国家,政府安定主要依靠有力的舆论,而这与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有关。公众教育程度越高,受教育者越多,越有公正判断的能力。

拜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了自己的一些小心得和认识,同时也让我联想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真正根植于社会的自由和法治传统,而亚当斯密的新思想“看不见的手”开启了我们的思想,告诉我们市场体系的基础是自由和法制,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两手抓,既要给空间市场,政府也要适当地宏观调控。纵观历史,我们出现的一个错误就是“大跃进”活动,政府全面掌控市场,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政府规定的,最终压抑了人民的工作热情,使当时的经济停滞落后。我们从文中可以感受到他并没有一味地强调市场的万能,而是不经意地点出,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市场也会变成“万恶之源”。没有以自由和法治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渐失去它的魔

力。纵观西方自由市场的发展,无不是伴随着个人自由的不断延伸和扩展。读了《国富论》,让我更加确定这一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