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政治经济学总结

公共媒介之所以是公共的,是因为它由特定的过程构成,这个过程坚持民主胜于商业化

商品化与传播的关系:1、传播过程和传播技术对经济学中的商品化的一般过程起到推动作用;2、商品化过程渗透到传播过程和传播制度中,使该过程产生的矛盾对传播产生影响 传播的商品化过程涉及讯息如何被转化为商品

资本将劳动力转化为新闻稿或专栏文章,与其他文稿及广告一起组合成整套的商品 传播是一种特殊的、强大的商品,除了能创造剩余价值外,还能创造符号和形象,其意义能塑造人们的意识 大众媒介的形成就是媒介公司生产受众并把它们出售给广告商的过程

受众实际上是媒介的劳工,将自己的时间作为劳动力出卖给媒介,为媒介创造剩余价值,媒介则把免费的节目作为报酬提供给受众

大众媒介商品分为符号商品和受众商品 符号商品卖给受众,受众商品卖给广告商

控制论把商品化的过程从产品本身的价值转移到谁需要这个商品、谁提供这个商品、这个产品有何作用等信息的价值上

根据控制论的观点,关于受众的数量、组成及媒介使用模型等资料的报告才是媒介系统的主要产品

收视率是控制论意义上的商品,因为它在促成商品生产的同时也被建构为商品

布里弗曼的劳动过程观点:劳动由构思及行动的统一体构成,传播和信息技术的使用改变了构思的权力平衡,使权力从专业新闻工作者手中转移到控制技术系统的管理者手中

媒介知识分子是大众传媒业的生产劳动者

媒介知识分子直接生产剩余价值,通过广告服务其他部门

媒介知识分子是知识和公众的理性的代表

空间化是指克服空间的过程,换句话说,在当今资本主义和传播技术日益发展的情境下,空间和距离越来越无法阻碍传播

空间化的两大问题是跨国媒体和民族主义,两大问题是相对抗的

民族主义反对跨国媒体的理由:1、跨国媒体单一价值观的大量输出令民族国家忽视变革与多元需求;2、操纵信息和掩盖真相的现象时有出现;3、雄厚的经济实力让跨国媒体产生了对一国经济的控制力

经济上的落后必然不可能产生与之不相称的文化上的先进

民族国家一方面担忧、排拒跨国媒体,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本国媒体实力薄弱、素质低下,他们试图支持本国媒体发展壮大,却总是败给跨国媒体

在某些国家看来,跨国媒体对民族国家利益的损害并非无可挽回,因为当中有利益的来往和民族国家的主动选择

结构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安东尼-吉斯登指出,社会阶层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由人类的能动行为组建,它还提供了组建所需的“媒介”本身

媒介分配与经济能力紧密结合

经济能力直接影响到媒介物品的拥有,也直接导致了媒介分配的不均衡。不拥有媒介物品,媒介消费便无从谈起。即使拥有了媒介物品,经济地位低者仍无法消费全部的媒介内容

结构化中的种族问题体现在:1、种族在国际分工的等级体系中的不平等现象;2、种族在媒介工具的使用权的分配上的分化现象

要理解结构化中的种族问题,就不能不考虑它的运作方式,包括少数民族在媒介机构中的任职权问题,以及非主流媒介的建立

将性别纳入结构化研究的三种理论取向:1、从社会阶级入手,研究女性在传媒行业中的职位、工种等;2、社会再生产中的性别问题:女性对媒介产品的消费连接了家庭与生产——消费体系,加快了社会再生产的步伐;3、性别与阶级的双重性,既有性别分工也有阶级分工,跟女性在媒介组织中缺席与否有关

社会运动与传播的关系:1、社会运动内部运用传播手段和传播策略进行活动;2、发起以传媒业为目标的社会运动,有组织地挑战统制性媒介政策

霸权就是在社会中制造常识和“理所当然”的现实的过程,它提供了结构化过程的另一个方面,其对社会的控制基于同意而非压迫

霸权是社会中的一根无形的指挥棒,而所谓的传统,在形成霸权的过程中是一件有力武器,它让人们不去追溯观念或规则的来源,让人们认不清生活的本来面目,使人们失去反抗意识 反主流霸权和非主流霸权都要求有新型的知识领袖,即有机知识分子

反主流霸权引导的非主流文化能够促进非主流霸权的产生 非主流霸权描述了社会生活中的认知差异,目的在于让人们思考这些差异并采取行动

霸权与结构化的关系:霸权建立了广泛的组织原则,奠定了组织过程的基础,提出了理解结构化的另一种方式,此方式与依托阶级、性别、种族、社会运动的建构过程相辅相成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任务:1、确定主流霸权不稳定性的根源,找出共识与现实经验的差别;2、评估各种形式的反主流霸权与非主流霸权

 

第二篇:政治经济学总结

政治经济学考试内容

第十章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

1.利益相关者:在某一企业里享有一种或多种利益关系,并与企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或群体。

2.公司制企业的三个特征:(1)出资者的有限责任(2)资本的股份化和自由转让(3)企业具有独立寿命。

3.两权分离的含义及股份公司产权关系的重要特征?

答:两权分离就是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1)资本雇佣劳动仍然是企业所有制关系的本质(2)企业所有权的分散化,以及同时相联系的所有权证券化、市场化使得任何一个所有者都无法控制资产(3)所有者放弃支配权,拥有分享收益权和最终财产处置权(4)股份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在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趋势下,所有权形成了对经营权的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4.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形势论述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特征。

答:第一,资本主义企业是以资本与雇佣劳动的交换或劳动力的自由买卖为前提的;第二,资本主义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以资本所有权为中心的;第三,资本主义企业的分配制度是以剩余价值规律为基础的。

第十一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1.垄断价格:垄断组织凭借垄断地位以获得垄断利润的市场价格。

2.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4.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它是如何产生的?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答: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发生变化,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物质基础。第二,二战之后经济恢复,要求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三,为克服经济危机,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需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四,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求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5.资本主义市场调节具有哪些局限性?

答:第一,外部性问题难以得到解决;第二,市场运行主体行为目标具有短视性。这就决定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不一致,微观经济活动与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的要求相背离,个别企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第三,市场经济受价格调节控制而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第四,市场调节会造成人们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第五,市场调节不能解决社会再生产中的矛盾。

6.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有哪些手段?(论述题)

答:(一)财政政策的调节是指通过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来影响社会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以求得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萧条时期一方面采取减税、免税政策,增加社会成员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企业的可支配利润,以刺激消费,促进投资;另一方面,又采取扩大政府开支政策,以增加社会成员的收入,从而增加消费,促进投资。在膨胀时期一方面采取增加税收政策,减少社会成员的可支配收入,从而限制消费,减少投资;另一方面,又采取缩减政府开支的政策,以压缩社会成员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消费,限制投资。(二)

货币政策的调节,是指由国家银行即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扩大或紧缩信贷,以影响利息率,进而通过利息率的升降来增加或减少投资,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利率、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等。当经济处于过热时,中央银行卖出政府证券回笼货币,是货币流通量减少,导致利息率上升,从而促使投资减少,最终达到压缩社会总需求的目的。(三)产业政策即国家通过确定支持、鼓励哪些产业,限制哪些产业,以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和组织合理化的政策。(四)收入政策的调节,是指通过确定工资水平来控制通货膨胀,进而抑制失业上升和经济衰退。以管制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政策是从“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的理论出发的。收入政策的形式主要有:①工资-物价“指导线”,即由政府根据长期劳动生产率增长趋势来确定工资和物价的增长标准,要求把工资-物价增长率限制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幅度以内。②实现工资-物价管制,即由政府颁布法令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甚至暂时加以冻结。③以税收为基础的政策,即政府以税收作为惩罚或奖励手段来限制工资增长。

7.美国:有调节的市场模式。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第十二章 经济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引起的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市场经济体制的扩大。

2.国际经济新秩序是指国际经济交往中消灭剥削和控制,建立起真正体现平等互利,互助合作(核心)原则的世界经济体系。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则经济关系的实质是剥削与反剥削、控制与反控制之间的经济关系。

4.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关系的本质是按照资本及其实力在经济上瓜分世界。这是由垄断资本无限追求垄断利润的本性决定的。

5.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的国家有什么影响?

答: (1)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第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制定规则而获得好处;第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贸易获得好处;第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国际资本流动获得好处。(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第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对外转移过剩资本和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吸引资本、技术,接手外来的产业,加快国内工业化的完成;第二,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收入较低,市场容量相对较小,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可能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全球化还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第一,资本流动的冲击;第二,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使他们的民族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第三,降低国内政策的有效性。

第十三章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直接有关,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素引起的经济危机,即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2.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

3.剥削:依靠所有权而占有他人劳动的一种生产关系。

4.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答: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个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是商品经济基本矛盾发展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5.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1)资本主义首先造成了商品关系的普遍化(2)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整个人类的不断进步(3)劳动力的商品化(4)推动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从而为消灭资本主义自身创造了物质基础。

6.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是矛盾的,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途径。

7.利润率与有机构成成反比。

8.资本积累的两大社会后果:相对人口过剩和平均利润下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并不排斥利润总量的绝对增加。

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更新。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谈谈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般特征的理解。

答:第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第二,建立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

第三,实行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所有制关系相适应的分配形式。

第四,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2.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和谐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的历史事实?

答:理论上,国内情况,第一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从手工作坊向大工业发展,造就了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第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遭到了最反动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阻碍。国际条件,第一,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削弱了国际资本主义的力量,第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加剧。历史上看,经济落后的国家越过特定的发展阶段,跳跃式的进入更高的历史阶段并不少见。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基本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效率:人们对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3.全民所有制:是一种与先进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占主导地位的公有制形式。

4.集体所有制: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相适应、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群众占有、占非主导地位的公有制。

5.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占主导作用。关键是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整体质量,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

6.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发挥取决于竞争力,必须有一定量作保证。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而不是说市场经济本身还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区分。特点为: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

础上;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结合在一起,实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第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服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目标。实现共同富裕和巩固社会制度。

2.中国经济主体是否需要进一步私有化?(论述题)

3.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能否相容?

答:第一,市场经济的一些本质要求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可以实现,公有制经济的本质要求也可以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得到满足。第二,在公有制基础上可以造就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主体。第三,在公有制基础上可以建立和健全发达的市场和完善的市场体系,也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第四,从实践上看,公有制使市场交换更平等,使政府的宏观调控更有效,表明以公有制为基础较之资本主义私有制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1.现代企业制度: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

2.公司治理结构:公司运作的组织框架和制度安排。

3.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负盈亏是核心)

市场经济中严格意义上的微观经济主体不包括政府。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

1.总需求:投资支出加上消费支出

2.总供给:投资品产值加上消费品产值

3.试分析投资规模及其决定。

答:第一,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增长率; 第二,消费率与积累率;第三,社会在一定时期(短期和长期)内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第四,投资效益的高低;第五,经济体制对投资主体行为的影响。

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都具有乘数效应。

社会总产出的实际水平是由社会总需求的水平来决定的,即市场经济下一国生产能力的发挥取决于总需求。

社会总需求=投资支出+消费支出=投资品产值+消费品产值=国内生产总值

简答题(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关系):第一,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是结构平衡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第二,社会总供求的结构平衡对总量平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二元经济:指采用现代技术的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同时并存。

2.两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产业机构的变化趋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趋势是(1)产值部门构成的高级化趋势(2)劳动部门构成向二次、三次产业倾斜的变动趋势。思路是:(1)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2)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

针(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体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来动转变(4)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5)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区别:经济增长强调的是经济总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不仅强调在经济总量的增加还强调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即经济和社会质的提高。

决定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因素: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二元经济走向一元经济的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1.国家经济安全:一国根本的经济利益免遭侵害的一种经济状态。

2.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简答题)

答:第一,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其意义是对产品成本低的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有指导意义。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其意义是对产品成本都高的国家参与国际有指导意义。

哈伯勒的机会成本理论、多元因素决定理论,其意义是对指导不同国家利用资源密集度优势参与国际经济有指导意义。

第二,马克思的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理论;商品的国际价值由国际社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国际市场价格不仅受供求影响,还会受到垄断因素、货币汇率变动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发生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入流出后,社会总需求的构成公式为:社会总需求=(国内资本-资本流出+资本流入)转化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出口

社会总供给=国内生产总值+进口

(国内资本+资本进流入)转化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国内生产总值+进进口

国际收支平衡的判断标准主要看其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

国际收支失衡最直接的表现是外贸逆差、外汇逆差,或外贸顺差、大量外汇结余。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国家支付危机;金融风险;产业安全和贸易被控制;资源被侵害;信息和技术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