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写”下水文”之我见

教师写“下水文”——作文教学中一把对口的钥匙

黄桥镇中心小学 万路华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受到“厚待”,可为什么好的作文往往出不来呢?我们不妨从自身找找原因,我想,教师写“下水文”是一把对口的钥匙。 下水文是根据学生作文的命题或要求亲自动笔写成并用于指导学生的文章。通俗地说,就是教师以学生口吻,写学生之作。写下水文有什么好处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谈谈我浅薄的见解。

首先,能丰富自己的教学体验。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4》上,要求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正值清明,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去参观“黄桥战役纪念馆”,我抓住这一契机,以《黄桥战役纪念馆参观记》为题,要求学生仿照苏教版第三课的《早》的写作特点,按参观顺序,重点突出一两处写。结果全班千篇一律是“我来到了序厅,中央安放着陈毅、粟裕的雕像,左边是陈毅,右边是粟裕??接着我们来到了蝙蝠厅??,最后我们来到了桂花厅??”习作中没有一处重点,死记流水帐。针对这一问题,我及时进行反思总结,潜心钻研游记写法、自己认真构思写下水文,写好后主动向校内特级教师请教,自我再进行修改。定稿后,我在班上进行此次习作的二次指导,同学们再重写,这一次,我被“看,陈毅右手伸向前方,粟裕双手执作战图,他们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像是运筹帷幄,指挥那场震惊中外的黄桥战役。” “画两侧的对联上写着:‘暴雨袭神州哀鸿遍野,狂风卷巨浪砥柱中流。’这似乎是对韩德勤之流倒行逆施的痛斥,在赞扬挺立在激流之中,坚贞不屈的陈毅同志。”“ 紧挨着蝙蝠厅的是桂花厅,这个名字因以门前的百年古金桂而得名。抬头看着这棵桂花树,它像一个巨人立在门前,抒写着一个伟人的完美诗篇。”等语句吸引住了。我看到了同学们的进步,他们基本上已经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习作中,同学们不仅看到了,而且有了内心的感想,我很欣慰,也为自己庆幸,我又多了一次成功的体验。

其次,能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有人说,教师不是作家,为什么要写作?即使写作也不应该是写“下水文”啊?这不是有点强人所难吗?此言差矣!

正是由于教师不同于学生,教师工作之余还要忙家庭中的琐事,我们能够静心写作的时间少了,我们才更要坚持写下水文。就像叶圣陶先生所说 “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我要说.我们要抓住这个练笔的机会,谚语说的好:“文章读十篇,不如写一篇。”这就道出了作文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对于学生的命题作文,我们有素材、有积累,就应及时抓住灵感,去练习,使之变成自身的作文能力。。偶然的机会,拜读了我校一位优秀教师的学习笔记,让我受益匪浅。这本笔记本共有240张纸,内容有三个板块:“下水文”“读后感”“摘抄记录”。整整90余篇的下水文让我折服,她的论文之所以多次获奖并发表,我想写下水文是他成功写作的一块基石吧! 那如何来写下水文呢?我认为

(一)、正确把握角色的转变

教师——教者,师也。我们也是学习的个体。教师要在理解写下水文的基础上,以自己先进的理念、认真的思考来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儿童具有模仿的天性。教师写下水文供孩子模仿是一条符合写作心理学和孩子心智发展水平的科学途径。它的优势很明显:能示范、引导孩子选择有效的写作材料,组织通顺、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达;能够把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从而让孩子“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孩子习作前先“下水”,能调整命题难易程度,有效指引孩子突破此题的重难点,并能“将心比心”地对孩子的习作做出科学评价。

(二)、合理运用写作技巧

有位作家说:“写作就是淘米,总要把沙子、不好的米粒淘掉。”我这里先强调“沙子” 、“不好的米粒”的作用,他们是写作的素材,这些素材的取得,靠的是多读、多问、多思。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作为教师我们让学生读书、积累,我们自身就更要多读书了。读什么书呢?在我看来,只要是人类文明史上延续下来的那些经典名著,不管是文学、还是历史、政治、军事等都有我们阅读的意义与价值。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其中有一种就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我想,我们也应该有这

种钻劲。即使你不愿意看,没有兴趣看,都要去看,只要你读了,总会有所得。“腹有诗书,其品自高,其德自谦,其身自正。”我认为说得很好。教师,应与读书共成长。

再说写作技巧,写作技巧的掌握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技能”阶段,一是“熟练”阶段。“技能”阶段,是无法之中求有法,能过观察、体验、多读、多写,学习并掌握了一些写作的基本手法,且能将它们运用于写作实践。这是掌握写作技巧的第一阶段。“熟练”阶段,是有法之中求变化。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而掌握了包括写作的辨证艺术在内的多种写作手法,并能将它们纯熟自如、富于创造性地运用于写作实践。这是掌握写作技巧的第二阶段。古人说:“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规矩也。”识得“活法”,并能运用“活法”是掌握写作技巧第二阶段的重要标志。

小学作文,多半是写人、记事、状物之类,这不仅要求我们对每种体裁的写作要领摸透,还要巧妙运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1》要求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习作初,我和学生一起走进“雾”中去观察,记录“雾”的总的特点:缥缈、朦胧、让人捉摸不透;习作时,我和学生同时写这篇习作,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早上起床??走在放学的路上??校园内??”布篇;抓住雾中的景色,突出变化的特点:“雾越来越大,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汽车的两只大眼睛瞪得大大的,仿佛在观察这个奇妙的世界??刚探出头的小麦的脸上,也被调皮的雾姑娘点上了几滴透明发亮的露珠??”来写;习作后,我组织学生讨论、对比、评价,逐渐训练他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三)、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

写下水文决非“小菜一碟”。不仅要求文章要有针对性,而且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得到学生的认同。要达到这一要求,就要多请教,多学习。多听听“群众”的意见,这“群众”可以是同事,也可以是学生。我不禁想起了女权主义运动的一位领导者兼作家———格洛丽亚·斯坦姆在史密斯大学演讲时和大家分享的一次经历:

“考察中,在蜿蜒的康涅狄格河畔,我发现了一只巨大的乌龟,它趴在一段路

的护堤上,随时有被汽车压死的危险。”

“同是地球上的生物,我觉得帮助它是责无旁贷的。于是我走上前,连拉带拽,最后总算把这只大乌龟从路上带回岸边。这期间,它不断愤怒地想咬我。 ” “当我正要把乌龟推回河里时,地理学教授走了过来,对我说:‘你知道吗,为了在路边的泥里产卵,那只乌龟可能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爬上公路,结果你要把它推回河里!’

“唉,我当时懊恼极了。不过,在后来的岁月里,我发现那次经历给我上了人生中生动的一课。它时刻提醒我不要犯主观臆断的错误。不管你是激进的还是保守的,在做事关‘乌龟’的决断时,都不要忘记先听听乌龟自己的意见。”

这似乎在提示我们,我们可以放下教师的架子,多听听学生的意见,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以上是我对教师写下水文的看法,对于当前作文教学的环境下,教师写下水文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一个窗口——对写作要求、学生的思想、写作实际水平进行深入的了解的窗口;这也是一把钥匙——一把引导学生,督促学生认真写作的钥匙,是作文教学中一把对口的钥匙。

(此论文获得中国教育学会三等奖)

 

第二篇:教师的“下水文”

教师的下水文

教师的“下水文”

摘要:一个语文教师有没有写作体验,对学生的写作指导,效果

大不相同。没有写作体验,教师的指导往往隔靴搔痒;有了写作体

验,教师的指导就能对症下药。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注重亲身体验。体验,不仅指学生,教师也要体验。师生的共

鸣往往产生于共同的体验,而共鸣是教学的崇高境界。

关键词:教师;“下水文”;学生;写作能力

1.教师下水作文,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需要

近来,我拜读了一些语文专家的作文论文,他们精湛的教学理念

与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让我折服。在他们的精心点拨下,学生挥洒

自如,一篇篇充满个性的文章在学生的笔尖下诞生。我想,如果教

师胸中无墨,学生能写出这么优秀的文章吗?尽管现在的孩子摄取

的信息多,知识面广,但是学生怕作文,教师怕上作文课的现象仍

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农村。究其原因,我觉得关键是教师心中无

文,以至于在教学中隔靴搔痒,纸上谈兵。

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

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

道理是很简单的。看我们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无一不是文章能手,

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文章艺术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教师写好“下

水作文”,看似要求高了一些,实则是作文教学中一种科学的、起

码的要求。

教师的下水文

2.教师下水作文,是学生作文的拐杖

教师‘下水’,这是最切实的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写的作文,最好

自己先写一写。写与不写大不一样。学生普遍怕作文,关键是不知

道“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那么教师的“下水文”无疑给

学生的仿写起导航、排忧、解惑的目的。“名师出高徒”,一语道出

了教师的素质对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我经常“下水”示范,以健

康而强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作文时的畏难

情绪,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情动而相随,进而喜欢作文。

教完三年级《我是苹果》这篇儿童诗后,我写了“下水文”《我是

雪花》请学生评议,然后让学生仿写。学生“谈作色变”,更何况

是诗呢?但经过教材的学习,“下水文”的指引,学生跃跃欲试,

一首首充满童真、童趣,富有创意的儿童诗一挥而就。

指导《一件难忘的事》时,当时我班学生根本不觉得有什么事值

得回顾,就算有,也不知道怎样把它写下来。于是我就把自己孩提

时的几件小事说给学生听,把自己写的“下水文”《这件事真使我

心有余悸》读给学生听。这样,拉近了习作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再

也不感到无事可写了。“下水文”起到了“开茅塞,启心窍”的作

用。

指导《第一次??》时,学生的思维只是停留在《第一次炒菜》、

《第一次洗手帕》、《第一次拖地》等别人已经写得很多的材料上。

于是我说:“张老师的童年也像你们一样,也曾经有过许许多多的

教师的下水文

第一次,而发生在小学二年级时的那一次,却使我至今难忘。你们

想知道这一次是什么事吗?谁来猜一猜?”“第一次受到老师表。”

“第一次获奖。”“第一次参加演出。”??学生众说纷纭,却很少

有学生提到“第一次受批评”之类的话题。我想,原因一,是学生

盲目崇拜老师,觉得老师小时侯不可能犯错;原因二,现在的学生

都很自信,不愿暴露自己的过错,以免同学取笑,更何况是老师呢。

于是我说:“同学们,老师是人不是神,是人都会犯错,关键是看

你是否敢面对错误,努力改正。老师也曾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逃学。”“啊?!”学生惊讶、疑惑,有的甚至交头接耳。于是,

我先简要地叙述了“逃学”的经过,然后问:“你们想知道老师是

怎样把这件事写下来的吗?”当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朗读自己的下水

文《第一次逃学》时,学生听得特别专注,生怕漏掉任何一个单词。

在学生评析后,我放手让学生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什么就

写什么。结果,学生的习作异彩纷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教师下水作文,是提升自己文化素养的过程

古人云:“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教作文,必须自己会作文;要

学生写,必须自己会写,先写。这样做一是让学生信服,二是让学

生有所遵循,这是一种“桃李效应”。教师的威望是随文而生,随

级而增的,学生的写作水平则步其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

做下水文,对自己研究如何教学很有好处。教师写下水文的过程,

头脑中就建构了作文过程。教师作文的心理与经验是重要的课程资

教师的下水文

源,如果能展现给学生,学生会受益匪浅的。

如一次童话课,我先在黑板上版画了一幅著名画家丰子恺的画—

—乞命,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各叙己见,编写了一篇篇内容各异的

童话。但在批阅时,我明显感到学生习作的不足:语句不通顺,前

后颠三倒四,中心不突出等问题。于是,我根据某些学生编写的内

容,也编写了一篇《乞命》。俗话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学生在讨论教师的下水文时,提出了一些十分中肯的意见,有利于

教师对文章的修改,进一步写好文章,提高自身素养。学生也在师

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学生与教师都相得益彰。

当然,因教师的水平有限,下水文不可能像大文豪的作品那样无

懈可击,所以往往会产生误导,或禁锢学生思维,抑制学生个性,

不利于“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实施。因此,教

师除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外,还要注意适时出示下水文,

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让“下水文”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

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主表达和有创

意的。

总之,教师“下水”利多而弊少,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

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