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成长小组计划书

小组策划书

                   “青少年成长”小组

一、背景资料

小组主题:“放飞青春梦想,自由自在成长”

小组对象:13—16岁的青少年学生(六年级——高一学生)

二、设计理念

1、问题界定:

儿童青少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面影响,在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青少年心理发育不健全、人格缺失、青少年犯罪、青少年吸毒等等。“少年强则中国强”,一个国家的未来的前途肩负在年轻一代人的肩上,所以合理的引导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让他们能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培养和塑造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极其必要的。另外13—16岁的青少年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青少年的特点是叛逆且极易受到朋辈的影响。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如今多为独生子女,因此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建立健康的朋辈互助小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需求评估:

青春期是一个敏感期,青少年的身体和思想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时期的个体更多的接受着来自学校和同辈群体的影响。对于13—16岁的青少年来说,进入埃里克森所定义的统一的角色与混乱阶段,他们在尝试回答这样的问题,即我是谁、我在社会上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自我意识便逐渐清晰。个体自主选择的价值观和目标决定了其持久的同一性,青少年期消极的价值观对其一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如果能有人给予正确的引导,提供适当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和稳定的角色。

另外他们正处于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的升学时期。由于村中的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都比较低,基本是初中以下,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多为责骂型,更容易导致孩子的叛逆。同辈群体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新的活动天地和适合他们心理适应和发展的小环境,与青春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契合,影响日趋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学校和家庭的影响。进入初高中后,青少年的同伴群体开始由主要是同村的小孩转变为各种各样的同学,年纪的增长,家庭学校所能管理的范围有限,很难有效的指导孩子的成长。此时期的青少年渴望被认同,在同伴群体中从事脱离成人控制的独立性活动,群体内的价值取向对青少年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很多青少年都是由于交到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受到反主流文化、反社会的群体价值观影响,从而一步步走上错误的道路。

因此对村中青少年开展 “放飞青春梦想,自由自在成长”的主题活动,帮助其在有趣的小组活动中树立个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积极的群体价值取向,帮助建立健康的互助朋辈支持网络十分必要。

3、问题的成因:

(1)社区原因:所在村名是**村,是一个依山傍水的自然村落,归属。村落约有两百户人家,到我们那一代止,如今多为独生子女。如今村民的生活渐渐富裕,家家都建成了新房,开始从原来密集型的房屋建设转为散落的建筑,新建的房屋都不约而同的有个巨大的围墙和一扇巨大的铁门,家庭与家庭的交流频率降低,孩子互相串门的机会少了,社区的人际关系不如之前密切。从小学升初中后,原本在一起玩的同村伙伴开始习惯自己一个人躲在家里看电视,同村落的同伴群体影响降低,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发展。

(2)家庭原因:家庭是一个人最先接触的环境,父母担任着教育孩子的重要角色,但是由于农村的家长教育水平都比较低下,教育方式有欠妥当,不能很好地扮演孩子的人格教育角色。另外由于如今多为独生子女,家长的宠溺加上没有血缘上的亲密同伴,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

(3)学校原因:村落的孩子大多是在同一所公立学校读书,此学校的升学率十分低下,各色学生混杂。另外初高中的义务教育模式使得学校和老师更注重的不出事就好,更在意的是卷面上的成绩而不是青少年的人格成长,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缺乏很好地引导,学习环境也十分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4)个人原因:此年龄段的孩子多叛逆,有自己的想法,极易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

4、问题导致的后果:

青少年是世界观的萌芽时期,对青少年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此时期的同辈影响又尤为巨大。若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将出现许多问题,影响社区安全和社会稳定,如:青少年心理发育不健全、人格缺失、青少年犯罪、青少年吸毒等等。

5、理论基础: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种,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需求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在本次活动中,通过服务对象在“拍卖我的人生环节”的侧重选择,了解他们的需求,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2)赋权原则:强调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利,挖掘和激发案主潜能的过程、介入方式和实践活动。在本次活动中,让案主充分行使相关权利以调动其积极性,达到增强案主参与意识的效果。

(3) 镜中自我理论: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应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他人犹如一面镜子,我们正是从他人这面镜子里发现了我们的自我。在本次活动中,案主通过从同伴处获得的赞美与肯定,从而增强信心,以自己的优势来达到他们的期望和目标。

(4)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重视榜样的作用,强调个人对行为的自我调节,主张建立较高的自信心。社工可通过树立榜样或者让案主明白榜样的意义,相信案主的学习能力,及时的通过奖励肯定案主好的行为和细微的改变,对于案主的偏差行为给予惩罚,从而使案主更好地学习。

6、可行性分析:

 对于参与者来说,村中的青少年在假期的时间比较多,内心也极其渴望有伙伴一起玩,参与热情会比较高;另外村中的大学生比较少,如果有人主持他们会非常乐意,家长的支持度高;对于村委方面,由于活动所需经费基本为零,所以能得到村委大力支持。

三、小组性质及活动介绍

1、小组名称:“放飞青春梦想,自由自在成长”

2、小组形式:培训小组

3、举行时间:20##年7月14日——20##年7月28日

4、小组时间:每周6下午15:30—17:00,共3场小组活动

5、小组地点:**村活动广场旁的大榕树下

6、小组对象:13—16岁的青少年学生(六年级——高一学生)

7、小组规模:10人—15人

四、小组目标

通过3次的小组活动,帮助青少年在有趣的小组活动中肯定自身优点,树立个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积极的群体价值取向,帮助建立健康的互助朋辈支持网络。

五、具体目标

1、通过青少年成长小组提升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能力,让青少年获得朋辈的支持,建立起自身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

2、通过成长小组使青少年肯定自我优点,提升自我认知、识别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他们懂得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适应环境和主观选择的双重性,让他们能通过主观选择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使他们真正的能够发现自我的需求和价值取向。

    

六、组员的招募

组员主要是所在村落的13-16岁的青少年也可以是邻村的青少年,通过和村长的交流利用广播通知,自愿参加的方式。

七、小组的活动阶段

第一次小组活动

活动时间:20##年7月14日星期六,15:30---17:00

活动地点:**村活动广场旁的大榕树下

活动主题:“团队融合”

  

第二次小组活动

活动时间:20##年7月21日星期六,15:30---17:00

活动地点:**村活动广场旁的大榕树下

活动主题:“朋辈互助,相互陪伴,共同成长”

第三次小组活动

活动时间:20##年7月28日星期六,15:00---17:00

活动地点:**村活动广场旁的大榕树下

活动主题:“我的人生我做主”

八、小组日程表

1、准备阶段:20##年7月8日—20##年7月13日

  整体策划、需求评估、方案设计、宣传招募对象、寻找志愿者

2、实施阶段:20##年7月14日—20##年7月28日

  小组实施每周六一次,每次1个半小时到2个小时、

3、结束阶段:20##年7月28日—20##年7月30日

   评估小组活动的效果

九.预计的困难及解决方案

十、评估方法

1. 运用观察法评估,领导者或助手通过观察组员3次活动的前后对比,看组员的参与度

2.从出席率及参与,投入程度作评估。

3.透过与组员的对具体实施过程的分析和评论,结论的总结和上传工作,来知道他们对小组的感受及意见。

 

第二篇:11年社工、法学新生成长适应小组计划书

11级社工、法学新生成长适应小组小组活动策划

执行手册

工作员:任梦竹、田源

指导老师:马泽春

20##年10月

目录

一、小组原因……………………………………………………………1

小组理论背景………………………………………………………1

二、活动对象……………………………………………………………2

三、小组设计的过程……………………………………………………7

第一节……………………………………………………………3

第二节……………………………………………………………3

第三节……………………………………………………………5

第四节……………………………………………………………5

第五节……………………………………………………………5

四、经费预算……………………………………………………………6

五、机动措施……………………………………………………………6

六、评估方法……………………………………………………………7

七、参考书目……………………………………………………………7

“11级社工、法学新生成长适应小组”小组计划书

1、 设计小组的原因:

经过高考的奋力拼搏,大学新生满怀希望进入高等学府。面对新的教学风格和学习方式、新的人际氛围和生活环境,可能会出现“心理不适”。入学之初,新生由于水土不服、想家等原因,往往出现不能融入班级和宿舍,甚至想退学等现象,并引发焦虑、倦怠、烦乱、无聊、自责和行为上的不良症状,这种现象被称为“新生适应不良综合症”。也有研究者把大一这段适应时间称为“心理间歇期”。这本属正常现象,但如果不对其加以引导和疏通,一味任其蔓延,必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严重者甚至出现心理问题。此小组旨在帮助组员杜绝这一问题。

     新生的学习适应主要集中在专业认同、自我定位、学习方法三个方面。有些新生由于填报志愿盲目或者是被调剂专业的原因,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有可能发现对专业 提不起兴趣,看不到本专业发展的希望,自然对所学专业产生不认同感,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另外,大学学习风格的改变也要求新生转变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安排学业的能力。大学课堂容量大,教师讲授比较抽象概括,意在培养学生的 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加之大学课余时间比较多,自由度大,这让不少学生感到很 吃力、无助、无所适从。

新生面临着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困惑。大学生的组成比高中要复杂,不同地区、不同信仰和民族的学生走到一起,难以很快建立起 兄弟姐妹般的深厚情谊,加之在中学阶段一般都有自己稳定的交际圈,到了大学校园更不追求尽快融入集体。如果学生一味坚持“自我中心”,相互之间不理解、不体谅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另外,新生初来乍到,彼此陌生,青春期又有“闭锁性”的心理特点,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同学之间交往较谨慎,都不愿意主动接近别人,难免产生“知音难觅”之感。可靠的故友、亲人都不在身边,只能通过电话和网络联系,自然有了压抑、孤寂和烦闷的抑郁心理。  

鉴于此,社工09821和09822班在充分利用专业优势资源的有利条件下,在专业老师及社工专业优秀学生的共同协作下,同时配合我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开展,在我院11级新生范围内针对新生的自我适应能力、人际沟通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对大一新生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由已经学习和正在学习小组工作课程的社会工作的学生,结合专业理论与专业方法,开展各种性质、类型的小组实务,吸引新生自觉自愿的参加到小组中来,在工作者的协助下,帮助大一新生提高适应功能,改善人际关系,树立自信,进而明确自己的大学目标,学会制定未来四年的学涯规划,从而使大一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在大学中快乐成长。

2、小组的理论背景:

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特别注意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学会扮演不同的社会觉得,时间角色的自我认同。如果一个人在这一时期的社会交往活动缺乏主动和细心,将不能正确的理解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而在活动中出现角色混淆不清的现象。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有5个 等级构成的,它们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排列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是指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 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本小组将从这点出发帮助组员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另外,通过培养组员学习的积极性,帮助组员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强化而后天习得,强调教育和环境的重要性。组员可以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观察和模范,纠正错误的行为,习得正确的行为。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知的重要性和人与环境的交互决定论。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是一个资源库,他们会在小组中真实地表现出各种适应性和非适应性的行为,他们也会分享各自的想法、经验、感受。这样,小组就提供给每个组员一个丰富的行为总汇,组员可以结合自己的风格从如此丰富的表现和互动中寻找榜样,进行观察、模仿和学习,增加个人的适应性行为。

"价值澄清"是美国的大学教授路易斯.拉斯等人在对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法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价值澄清学派是2 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道德教育理论流派之一。价值澄清学派试图通过他们的教育计划,帮助学生澄清其价值观,并根据自己选定的价值观做出道德决定和道德行为。价值澄清的目的不是灌输给学生一套事先安排的、严谨的价值观,而是通过一定的过程,让学生反省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从而澄清自己的价值观,使学生减少价值认识的混乱。在集体的情境中,学生在共同的价值辨析讨论中,经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来达到主动学习、自我评估、自我改进的目的。

舒茨在《人际关系三维理论》一书中提到,人际交往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倾向:包容、情感和控制。并在人格特质观点的基础上阐明了这种人际交往的三维倾向,呈现出主动性人格特质的行为表现和被动型人格特质的行为表现。人际交往的心理基础包括认知、情感和言行。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人与人的交往首先要通过感知、认识、理解才能建立一定的关系。情感是人际交往的调控因素。言行是人际交往沟通的手段,即通过言、情、姿、行等达到交往的目的 。

3、小组目标、目的:

目标:帮助组员尽快适应大学陌生的环境和人群,调整心态,融入到新的班集体中,适应大学生活。了解大学学习方法,学会制定学涯规划。认识社会工作专业,增强专业了解,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目的:

(1) 使新生在小组互动中增加彼此认识和了解,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2) 通过小组活动使组员融入到班集体中,消除其孤独感并增强其集体归属感及团队凝聚力、协作力。

(3) 适应大学生活,学会在新的环境中如何生活,如何学习,制定适当的学涯规划。

(4) 通过活动培养组员积极的习惯和心态,以及独自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的能力。

4、小组成员(组员):何一鸣、穆绘宇、苏忆云、苏欢、李航、胡琳、夏凡、王雪莲、周婉莹、李希诺

5、招募方法:到社工班动员宣传,邀请社工、法学11级新生参加。

6、小组的特征:

   年龄:17-19岁。

   教育背景:本科一年级。

   性质:发展性小组。封闭式小组。

   小组规模:10人一组

   时间:20##年10月至20##年11月

频率次数:一共5节活动。间隔时间为一周

地点:社工实验室A409

7、小组计划日程安排:

第一节 初步相识 10月30日

第二节  价值观拍卖 11月6日

第三节 童年 11月13日

第四节 联谊比赛活动(参见侯飞飞组计划书)11月20日

第五节 谁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11月27日

8、 需要的资源:

场地:社工实验室A409。

工作者:2名,均为大三社工学生。

经费预算:

9、 预料中的问题和应变计划:

10、评估方法

(1)、    最后一节,各组分享及意见

(2)、    依工作员在小组进行时的观察及分析

(3)、    从出席率及参与,投入程度做分析

(4)、    透过与组员的倾谈来知道他们对小组的感受及意见

11、参考文献

(1)、  刘梦,《小组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http://wenku.baidu.com/view/271ebdda6f1aff00bed51e0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