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计划与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大象版)

一、教材分析

大象版科学主要以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为教材的主线,根据探究过程依次分为“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分析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六组,称为“探究过程能力”,在强调培养能力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探究活动的选择上,注意活动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亲身实践;强调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开设“问题银行”,使学生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科学品质;配有“小科学家记录本”,培养学生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在表现形式上,充分考虑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利用游戏、卡通、故事、童话、谜语、诗歌、连环画、科幻作品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热情。特别是重视渗透环境教育的思想,使学生从小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六年级上册包括五个单元的学习内容。第一单元:植物角里的科学;第二单元:让生活充满阳光;第三单元:大家动手做乐器;第四单元:登上健康快车;第五单元:我们所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验证自己的假设。

四、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学生整体学习习惯较差,第一节课便主动坦言从来都不喜欢科学。他们普遍习惯于死学硬记,习惯于被老师牵着走,很少主动去观察身边的一节并去产生疑问并思考或实验从而获取知识更不用说在生活中灵活运用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10、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   植物角里的科学

植物角里的科科学问题        2课时

在实验中探秘                2课时

研究仍在继续                2课时

机动课时                    2课时

第二单元    让生活充满阳光

让生活充满阳光              2课时

探寻光的路线                2课时

把光请进来                  2课时

我的“阳光小屋              2课时

机动课时                    2课时

第三单元   大家动手做乐器

奇思妙想——设计篇          2课时

心灵手巧——制作篇          2课时

精彩纷呈——展示篇          2课时

机动课时                    2课时

第四单元   登上健康快车

我给健康下“定义”          2课时

登上健康快车                2课时

健康大本营                  2课时

机动课时                    2课时

第五单元   我们所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

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      2课时

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          2课时

机动课时                    2课时

总复习                      2课时

《植物角里的科学》教案

学生分析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发现植物角花草的身子都探向窗外这一现象后,先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这种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然后通过查阅资料,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最后通过实地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排除明显不合理的猜想后,从中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科学的问题,准备进一步的研究。

    学生已经在以前的科学课和语文课等的学习中知道植物生长需要阳光和水进行光合作用,知道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知道茎有运送养分和水分的作用,知道肥料也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知道风、雨、虫害等多种因素都会对植物产生影响。六年级的学生会运用互联网查阅资料。学生具有一定的对某一现象的原因、条件、结果进行猜想的能力。没有借助资料进行更全面的猜想,提出一个科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

能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

1        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权威。

2        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

    选出科学问题。

教具准备

    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联网电脑,准备好的资料文件夹。

教学过程

一、  观察与提问

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

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它们倾斜着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你们能找到答案吗?

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

二、  猜想与假设

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请同学们打开电脑,从老师的资料库中查阅相关资料。)请同学们查阅资料,并把可能成立的原因记录下来,有利于交流。

学生交流资料内容。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三、  分析与总结

师:哈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

学生迷茫。

师: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 ?说说理由。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

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

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

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四、  计划与组织

如果时间充足,详细进行这个环节。否则,布置成作业。

师:你准备研究哪个问题呢?研究第一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你们可以坐在一起,第二个问题的同学坐一组。现在就可以分组了。

师: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怎么进行实验呢?请同学们讨论你们所选问题的实验思路。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交流。重点是思路的调整和肯定,材料的准备。

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我们可以在这节课后准备好我们的实验材料。为下节课的实验做好准备。

    下课。

材料

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什么因素?

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拿小麦来说,它的生长发育不仅受到阳光、温度、水、肥料、空气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蚜虫、蝗虫、鼠、鸟类等生物因素的影响。

为什么植物也会动?

高等植物不能象动物一样自由移动整体的位置,但植物体的器官(根、茎、叶、花)在空间可以产生移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就是植物的运动。高等植物的运动主要有两种类型: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

运动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有关。凡运动方向朝向刺激一方的为正向性,背向刺激一方的为负向性。多发生在根和茎部。向性运动的种类与刺激的种类有关。光、重力、水分和化学物质均可引起向性运动,分别称作向光性、向重力性、向水性和向化性。受到刺激的一侧与另一侧的生长速度不同而发生弯曲,所以向性运动只发生在正在生长的区域。切去生长区域或停止生长的部位都不会有向性运动。

为什么含羞草受到刺激会后叶子会合上?

感性运动的定义: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称为感性运动。如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后叶片闭合,许多花朵和复叶都有昼夜周期性开闭的现象等。含羞草普遍生长在经常有暴雨的热带,每当大雨来临时,最初落到植株上的几滴雨点,就能够使小叶合拢、叶柄下垂,这样,当雨水猛烈下降时,可以使整个植株免遭伤害;

为什么向日葵的花会随太阳的移动而移动?

植物随光的方向而弯曲的能力称为向光性,向光性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植物感受光的位置主要有茎尖、根尖、胚芽鞘尖端、叶片或生长中的茎。有的器官向着光的方向生长;有的器官背向光的方向生长;有的器官与射来的光成垂直方向生长。由于植物的茎有向光性的特点,所以叶子能尽量处于最适宜利用光的位置。某些植物的生长旺盛的叶子对阳光方向改变的反应很快,它们竟能随着太阳的运动而转动,例如向日葵和棉花等。

棉花、向日葵和花生等植物顶端(最上面的新长出来的部位,不仅仅是花)在一日中随阳光而转动,即所谓的太阳追踪,叶片与光垂直。向日葵的向阳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葵花白天随太阳由东而西转动,正午时分朝南而转向西方,到夜间八点半钟左右由西而东转,至于夜葵花已朝向东方而并非在第2天太阳初升时才从西而转向东方的。葵花的运动机制尚无深入的研究。

   植物的根为什么都向下生长?

地球上的植物在重力影响下,保持一定方向生长的特性这就是向重力性。如茎向上生长,和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相反,是负向重力性的表现;根向下生长,和重力方向相同,是正向重力性。向重力性使植物的根向土壤深处生长,这样,既有利于植株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在无重力作用的外层空间,将植物由直立改为水平放置,则植物继续径直生长,不会出现弯曲现象。

当这些植物的茎横放或植株倒伏时,开始呈负向重力性反应,下侧积累较多的生长素、赤霉素和乙烯,生长快,节间向上弯曲生长。仔细观察,会发现:买来的小葱,平放在家里。过两天,葱的新叶向上翘起的现象,这就是负向重力性。还有倾倒了的植物,茎叶会向上生长。   

为什么牵牛花的茎会绕着树枝转?

达尔文在观察西番莲卷须向支柱快速弯曲运动时发现,卷须的末梢接触到支柱后,在 20~30 秒内就能激发出明显的弯曲来。他认为这样快速的运动不是向光性生长的机理所能解释的,并大胆提出:卷须的向触性运动是靠电波传递和原生质收缩来实现的。牵牛花的茎也是这样,黄瓜、丝瓜的须能自己缠绕着竹竿也是这个原因。

为什么养花要施肥?

肥料是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适合的肥料能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效果,促进植物的生长。肥料中的化学物质在植物周围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生长变化称为植物的向化性,如作物根部朝向肥料较多的土壤生长。

为什么养花要浇水?

水分不只是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须的(1﹪)。植物中的养分的传输也需要水分,就像人体的血液。同时植物体内的水分还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在盛夏的季节,植物的叶子大量的蒸发水分,就降低了自身的温度。植物主要靠根吸收水分。土壤中水分分布不均匀时,植物根趋向较湿地方生长的特性称植物的向水性。由于根系吸水,根系附近水分减少,而水在土壤中的移动速度很慢,所以根从土壤中获得水分主要是通过根系不断生长。根的向水性有利于根系不断占据土壤中较湿的区域。土壤中水分过多,以致土壤通风不良时,常常看到根向相反的方向生长。这是因为高等植物的根对氧具有显著的正向性。所以,浇水要适量。

光合作用与哪些条件有关?

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吸收的水分、二氧化碳、微量元素在绿叶里通过阳光照射,产生动物需要的氧气和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这些养分就长成了新的叶子、花朵、种子、长粗长高了茎和根。光合作用为植物的生长制造了必须的养分。

光是光合作用的能源,所以光是光合作用必需的。

根据对光照强度需要的不同,可把植物分为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两类。阳生植物要求充分直射日光,才能生长或生长良好,如马尾松和白桦。阴生植物是适宜于生长在荫蔽环境中,例如胡椒和酢浆草,它们在完全日照下反而生长不良或不能生长。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所以适应不同的光照,是与它们的生理特性和形态特征的不同有关。

农作物虽然没有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之分,但不同作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是不同的。

二氧化碳,陆生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碳源,主要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主要是通过叶片气孔进入叶子。浸没在水中的绿色植物,其光合作用的碳源是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碳酸盐和重碳酸盐,这些物质可通过表皮细胞进入叶子中去。

在 实 验 中 探 秘

教材分析: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分析,选取了“花草的倾斜方向同阳光的照射方向有关”和“花草的倾斜方向同长期只在一侧浇水有关”两个科学问题。这节课重点通过学生设计、借鉴、修改完善对比实验的方案,按计划组装实验装置,为进一步的搜集事实与证据做好准备工作。重点提高学生的计划与组织能力。

学生分析:学生对上节课选取的问题已经有所准备,对对比实验也有所了解。部分同学的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不高,需要反复的推敲和完善;实验装置的设计也是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的提高计划与组织能力。认识植物的生长学要阳光、水。

过程与方法:再次体验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提高独立设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实验前的周密设计和组织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对实验方案的周密设计。

教学难点:方案的完善、实验装置的设计。

教具准备:一次性水杯若干、锥子、土壤、种子(浸泡过,测试过发芽率)、长势均匀的小绿豆苗、黄豆苗、向日葵苗,长方形花盆,纸箱、大小一样的盒子、色卡纸、胶带、剪刀、小铲子、水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的猜想、查阅资料,并认真分析各种可能,选取了两个科学问题:1、“花草的倾斜方向同阳光的照射方向有关”和2、“花草的倾斜方向同长期只在一侧浇水有关”。你准备研究哪个问题呢?研究第一个问题的同学坐在左边,组成4人小组;研究第二个问题的小组坐在右边,组成4人小组。

二、   计划与组织

集体制定思路(上节课如果进行了这个环节,这里重点进行回顾,明确思路。)

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怎样进行实验研究呢?请同学们讨论,先制定实验的大致思路。(同时出示活动提示:1、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这个实验涉及的因素有哪些?

3、怎样控制这些因素的变化?

4、把实验方案写下来,进行推敲和修改。)

汇报交流

注意指导学生: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相同的条件是什么?控制变量是什么?我们猜想的结果可能是什么样的?观察记录什么现象?如:阳光小组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控制阳光的照射方向,观察凤仙花的生长状态是否向有阳光的一侧倾斜。控制变量是阳光的照射方向不同。花盆的大小,浇水的多少、位置,花的长势大小相同;都放置在喷泉的南边,那里阳光充足……

分组制定详细计划

每个小组按照你们实验的思路,制定出你们详细的书面计划。力争做到:你的计划让别人拿走就能完成你的实验。

教师巡视,倾听。不时的提一些建议或疑惑。

相同小组间讨论、借鉴课本方法、修改完善方案

小组讨论修改自己的方案,寻找自己计划的漏洞和不足,尽量是自己的设计方案周密,可行性高。当然,你们可以借鉴课本第5页的方案。使自己小组的方案更完善。

能结合教室里的材料设计方案更好。

教师巡视,倾听。不时的提一些建议或疑惑。

教师注意:阳光小组的方向的盒子之间不能有影响,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应放在阳光能直射的地方,不能放在窗台上;洞口的高度、大小对实验的效果有影响。水组的实验,可以只进行方向研究,但是怎么控制水的“长期一侧”浇水而另一侧水较少,是一个难题,应促使学生动手动脑。

三、   实验开始

如果你们的计划修改完善后,认为可以进行实验了,就可以让老师检查,领取材料进行实验。

你们的实验过程,一般情况必须按照计划进行,如需要改动,应通过小组的同意后进行改动。

设计好的小组开始进行实验装置的设计和整理。教师重点指导有困难的小组进行计划的设计;关注实验小组执行中出现的明显的错误。

下课。

研究仍在继续

【教学重点】

新的问题仍在发现中,研究仍在继续中,本课将主要引导学生研究植物根的向水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是在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和进步的。

(2)让学生再一次经历从问题发现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准备】

油菜种子、不透光的纸盒四个,剪刀、胶带、花盆四个

【教学过程】

(1)反思与提问

从前面的研究中,我们期望学生能够提出新的问题。比如,关于植物的根部为什么会偏向有水的一边……这些问题都将可以作为他们进一步研究的主题。

如果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比较多,那么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罗列这些问题,并从中选择合适的问题准备进一步研究。

教材选取“植物的根为什么会偏向有水的一边?”“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的吗?”这两个问题来作为例子进行展开原因之一是为了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科学知识点,原因之二是这两个问题内在联系的紧密性。假如学生能提出更有价值且适宜他们研究的问题,教学完全可以突破教材的选题内容的限制。

(2)猜想原因,设计实验

如果按照教材选择的问题进行研究,可以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 “研究根吸水的实验”主要目的是探究和证实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的。具体方法见教材。实验中,还可以在瓶中的水里加入1-2滴红墨水,这样将有助于观察。

第二个实验“探究根的向水生长实验”,是观察大豆或稻子等种子发芽后根的生长方向来说明根具有向水生长的性质。

(3)分析与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所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并做出结论。

课文中的“知识链接”是对学生本单元探究学习的知识补充和综述,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

(4)表达与交流

这是在学生经历了两轮探究活动之后,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形式进行成果交流并试图将所探究的成果应用到实践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五年级重点培养的“模型与解释”的能力和方法,指导学生的采用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来向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

(5)回顾与反思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第一单元,是能力训练单元,因此,教材设计了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研究过程,加深对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

【应变参考】

油菜籽,小麦等也可以作为“探究根的向水生长实验”中的种子。

单元教学反思

本册教材探究过程能力训练的一级目标是“怎样做科学”。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能力训练单元,重点承担着“整体了解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各个探究环节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的目标。因此,教学过程应侧重于让学生体验和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加之本单元所选择的内容所持续的时间相对较长,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多采用积极性评价,鼓励他们参与探究,坚持完成各项研究。

教学材料

植物的向性运动

向性运动(tropic movement)植物对单方向环境因素的刺激所引起的定向生长运动。多发生在辐射对称的器官如根和茎。由于单方向的环境因素刺激,如光照、重力等,使得受刺激的一侧与另一侧的生长速度不同,而发生弯曲。所以只有正在生长的部位才能发生。反应的方向朝向刺激来源一方(即受刺激一侧的生长速度较另一侧为慢)称正向性,反之,称负向性。由于刺激因素不同又分为向光性、向重力性及向触性运动。

植物的向光性

    植物随光的方向而弯曲的能力叫做向光性。植物各器官的向光性有正向光性、负向光性和横向光性之分。正向光性指器官向着光的方向生长,负向光性指器官背着光的方向生长,横向光性指器官与射来的光成垂直方向生长。向光性在植物生活中具有很大的意义,由于植物茎具有向光性的特点,所以叶子能尽量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某些植物的生长旺盛的叶子对阳光方向改变的反应很快,他们竟能随着太阳的运动而转动,例如向日葵和棉花等。

向重力性(gravitropism)是由于重力的刺激引起的向性运动。顺应重力方向为正向重力性,背离重力方向为负向重力性。正常情况下,根表现为前者,茎表现为后者。在无重力作用的外层空间,将植物由直立改为水平放置。则植物将继续径直生长,不会出现弯曲现象。在地球上,表现向重力性,这表明向重力性是由重力加速度引起的反应。

根的向水性

又叫向湿性。当土壤水分分布不均匀时,根趋向较湿的地方生长的特性。绝大多数高等植物的根都是正向水性。由于根系吸水,根系附近水分减少,而水在土壤中的移动是缓慢的,所以根从土壤中获得水分主要是通过根系不断生长。根的向水性有助于根系不断占据土壤中较湿的区域。农业生产上利用向水性,通过控制水分条件来影响根系的生长。例如蹲苗措施是通过暂停浇水或进行深中耕散墒,适当限制土壤上层水分供应,使根系向纵深发展,以扩大根系吸收水分和养料的面积。当土壤水分过多,以致使土壤通气情况不良时,常可看到根朝相反方向生长。这是因为高等植物的根对氧具有显著的正向性。在土壤缺氧条件下,向氧性(向化性的一种)引起了根生长方向的改变,结果使根系入土不深,有时甚至发生跷根,即部分根系生出地面。

 试验报告范例

植物的向水性实验报告

第三探究小组    XXX    XXX   XXX             时间:X月X日

让生活充满阳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以及活动整体构思意识的培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进行一项大的活动(事情)首先要从整体上进行计划和组织。

2.过程与方法 :分析讨论他人的经验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严禁认真的科学态度

【学生分析】

学生知道用电灯、声光控灯、各种壁灯、地灯、荧光壁纸、白墙、手电筒、蜡烛、太阳能、玻璃天窗、打开窗户等等很多方法使那里亮起来。但是没有从活动的整体上进行构思,确保设计质量意识。

【教学过程】

(1)阅读奇奇的科学日记,提出生活中的采光不足的问题,

教材中的科学日记一方面作为提出问题的材料,要激发学生产生回忆,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这篇日记也是学生科学日记的样张,教学中,应对学生渗透关注生活,并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科学思索的教育。

(2)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遇到的采光问题。

生活中采光不足的现象很多,大多数学生都会有所经历。教材通过人物语言暗示这里应该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把讨论的内容进行梳理和记录,为后面的研究作内容上的铺垫。

(3)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动员参加采光设计邀请赛。

积累了一系列的关于采光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发动学生开展一次采光设计邀请赛。

比赛规则可以参照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商量决定。

(4)制定研究计划

计划考虑得越周到,研究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引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案是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

首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研究载体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新分组。

然后引导各小组必须明确研究的目的,清楚自己将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明白下一步即将去做什么。

【课后反思】

考虑到学生独立研究能力是有限的,建议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探究学习任务。分组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按研究内容分,也可以按照自愿结合的方式,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进行适当调节。

探寻光的路线

学生分析:学生能想到安装电灯、点蜡烛等增加光源的方法解决问题。但是形不成“光源”的概念。不容易发现光的路线是直线这样的问题。

教材分析: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认真的观察,找到问题的原因。选择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逐步形成主动积极收集资料、依据计划进行研究的探究习惯。能对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新的探究。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镜的反光作用。知道物体反光能力的强弱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有关。能运用文字、图画或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设计思路。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关于光的传播教学课件;镜子,铝板,纸板,凸透镜等。

2、小组准备:模拟建筑物(纸箱),电筒,弯管吸管;镜子,铝板,纸板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实验探究

一、模拟实验:建筑物采光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1、谈话:医院的长通道为什么会出现采光问题?

教学说明:再次提出研究问题,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猜想。学生可能提出:因为医院的通道不能通过阳光;建筑物挡住了光线等。

2、实验探究光传播的路线

(1)演示实验:我们需要哪些材料来做模拟实验?

教学说明:师生共同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纸箱做建筑物,手电筒做光源,探究部分建筑物内部采光不足的原因。

(2)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光照不到建筑物的内部?为什么会出现影子?

教学说明:这一环节希望学生能根据模拟实验,观察到光传播的路线,思考影子形成的原理。

(3)学生实验:我们用弯管吸管能看见日光灯吗?为什么?

教学说明:师生共同利用弯管吸管观察日光灯,通过这一小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3、阅读资料

(1)谈话:通过弯管不能看见日光灯,说明了光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

教学说明:日光灯不能透过弯管进入我们的眼睛,说明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知识链接:阅读课文第17页;课件演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教学说明: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利用课件直观地演示光直线的传播的现象,了解古人怎样研究和利用光直线传播原理的。

二、问题解决

1、谈话:光是直线传播的,能不能让光改变方向?怎样才能解决采光问题?

教学说明:学生应该有使用镜子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经验,但是可能没有思考过光的传播这个问题。提出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就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2、实验探究:我们能利用手中的镜子,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任意一个地方吗?利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呢?

教学说明:师生共同利用镜子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实验,教师可以指定某一个方位,让每一组学生利用镜子把手电筒的光照射到指定的地方。在使用镜子之后,再利用文具盒等身边常见的材料再次实验。

3、拓展研究:各种材料反光性能有什么不同?

教学说明:师生利用材料超市里提供的各种粗糙程度不同、颜色不同的材料,依次进行反光实验,通过实验了解各种材料的反光特点。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材料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强;材料颜色越浅,反光能力越强;什么颜色的材料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有哪些发现?把我们的发现记录到记录本上。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中的发现,并记录到记录本上,是科学探究学习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拓展学习

1、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说明:在获得结论之后,需要引导学生把获得的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交流生活中的光反射现象,将本节课学习到的光的反射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反映了我们科学学习的成果。

2、作业:请课后收集和查阅有关光传播的资料。

教学说明:收集查阅资料是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自主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不仅有知识的获得,有过程的体验,更有方法的习练。

第二课时  阅读与交流

一、交流收集的资料

1、谈话:同学们收集到哪些关于光传播的资料?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共享你的成果?

2、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教学说明:相信学生巨大的能量,也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好,收集的更多。

3、教师课件展示:光导纤维、放大镜汇聚光线等。

教学说明:运用课件把生活中难以见到的光导纤维等高科技,以直观的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改变光传播路线的新方法。

二、设计方案

1、谈话:我们刚才交流了这么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资料,我们怎样解决采光不足的问题呢?请各小组利用文字、图画或者图结合的方式,分组设计解决方案。

教学说明: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应用,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更好地表达我们的设计方案。

2、交流展示:我们的方案设计好了,请各小组向大家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组同学注意倾听,提出好的建议。

教学说明:很多时候,我们设计的方案是不完善的,需要改进的,只有相互之间的交流才能促进我们不断改进;注意倾听,才可能对别的小组的方案提出建议;注意倾听,才可能对自己的方案进行反思和改进。

3、阅读:自主阅读P28/29页的科学自助餐。

教学说明:科学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拓展性的阅读资料,教师要利用这些资料帮助我们的教学。阅读科学自助餐的资料,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本组的采光方案,结合同学们的建议,对本组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修订。

4、改进方案:请各小组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建议,结合科学自助餐里的启示,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三、拓展

谈话:请大家准备材料,下节课按照我们的方案进行实验,看我们的方案能否成功。

把光请进来

【教学重点】

实验验证自己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试图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并能分析、评价、并试图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

(2)能在研究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

【探究过程】

(1)实验与验证:制作模型,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提出的改进方案到底是否能够成功呢?这就需要用实践去检验一下。而大多数科学研究都是先在实验室里进行模拟实验来进行检验的。这个环节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模拟实验这个科学研究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继续利用第二课时用来观察采光不足现象时制作的模型,把自己的改进方案在模型中进行实验观察。

教材中的实验图分别是设想了两组同学分别在做自己的模拟实验,两幅图没有必然的联系。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做不同的模拟实验,而不能教条的要求学生按教材图示进行实验。

(2)整理与分析:分析实验结果,提出评估和改进,并进行反复实验验证

证实和证伪都是科学研究本质属性。因此,我们应当正视学生模拟实验的成与败,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分析实验信息,寻找新的问题。

    教材中的分析样表旨在给学生一种分析研究思路上的参考,不是教学的必然内容。教学中不要把它作为科学知识内容去传授。

(3)反思与总结:根据新的问题,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这个环节是科学研究不断延续和进步的关键环节。教材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懈探索的科学研究精神。因为考虑到小学生能力和知识是有限,他们并没有能力把自己的很多美好的想法都变成现实。因此,教学时,我们应把握好“度”,对学生要求不要太高。应该大胆鼓励学生能提出一些大胆的改进想法,而不必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

我的“阳光小屋

教学目标:

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想象,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一个“阳光小屋”。

自觉收集关于光的资料,并能利用相关的资料,对本小组 “阳光小屋”的设计进行创新。

通过实验制造人工彩虹,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所反射的光的颜色所决定的。

能对本小组的设计进行改进和完善,对其他小组的设计提出合理的建议。

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乐于展示小组成果,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各种颜色的纸片、玻璃纸;三棱镜,水棱镜;光的分解课件等。

2、学生准备:各种颜色的纸片、玻璃纸;三棱镜;记录本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设计阳光小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设计采光方案中大家有什么收获?

2、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通过交流采光方案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提出新的研究问题。

二、表达与交流:我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的?

1、思考:我心目中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的?

2、交流:谁愿意把自己的创意与同学们分享?

教学说明: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根据所学的知识,充分发挥想象,想象自己的“阳光小屋”的样子,并把自己的设想与全班同学共享。

三、计划与组织:设计我的“阳光小屋”。

1、谈话:同学们的想象独特而丰富,如何把我们的创意变为现实呢?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

教学说明:想象归想象,学生的想象中必然包含有很多不合理、不确定的因素。要让创意变成现实,首先应该制定研究计划。对于不合理的因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摒弃不合理因素;对于不确定的因素,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2、制定计划:怎样实现我们的设想?我们小组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的?我们打算怎么研究?

教学说明:制定计划,必须确定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步骤。教师指导各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合作协作,共同完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表现本组的研究计划。

3、交流:请各小组交流修订计划。

教学说明:交流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分享学习经验的重要途径,通过交流,学生可以学习他人的长处,反思和改进自己的不足。

第二课时:做一个“彩虹小屋”。

一、收集和阅读资料。

1、谈话:同学们的“阳光小屋”设计的各具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希望自己的“阳光小屋”美丽明亮。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小屋更漂亮?

2、阅读资料:请同学们阅读P25页资料卡,了解更多关于光的知识。

教学说明:通过阅读资料,交流观点,学生会获取更多关于光和色彩的关系。

二、制作“人工彩虹”。

1、提问:“彩虹小屋”的设计很美,我们能不那制造人工彩虹呢?

教学说明:“彩虹小屋”的设计也许有学生提出,也可能没有学生设计到“彩虹小屋”,这里教师可以把“彩虹小屋”作为一个特例来研究,期望通过研究让学生发现光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

2、谈话:怎样制造“彩虹小屋”?

教学说明:制造“彩虹小屋”,必须先研究彩虹的形成,这里不必让学生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制造彩虹。

3、实验:用手电筒将一束光线通过纸板的缝隙,透过三棱镜投射到纸屏上,观察纸屏上有哪些颜色?

教学说明:通过光的色散实验,希望学生能知道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按照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序列排列。

4、实验:将人造彩虹投射到不同颜色的纸板上,纸板会呈现什么颜色?

教学说明:希望学生思考,人造彩虹照射到不同颜色的纸板上会出现什么颜色,进而研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不同的色光,由此对制造“阳光小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得到更多的了解。

三、制作“彩虹小屋”。

1、试一试:“彩虹小屋”能看见彩虹吗?

教学说明:通过尝试制作“彩虹小屋”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2、交流:我们的“彩虹小屋”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教学说明:交流制作“彩虹小屋”中的问题和经验,反思改设计。

第三课时:分析与总结

一、交流“阳光小屋”的设计。

1、讨论: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自己的设计有哪些新的想法?怎样改进我们的设计?

教学说明:本单元学习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色散等知识,对学生设计阳光小屋又添加了新的创新因子,修改设计应该是在情理之中。

2、学生交流。

二、提出新的问题

1、谈话: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又有什么新的问题?

2、思考:对这些问题,我们打算怎么研究?

教学说明: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会不断地遇到新的问题,然后不断地解决新的问题,在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究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习得过程与方法。

3、记录:请同学们把这些问题存入问题银行中,找合适的机会我们再研究。

三、单元教学评价

1、思考:如何评价我们本单元的学习?从哪几个方面评价我们党学习?

教学说明: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中来,自己制定评价的内容和依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自我评价:我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3、小组评价:我们小组的同学表现有哪些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4、班级互评:其他小组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单元教学反思

     教学说明:多元化的评价,是评价的发展趋势,而激励性的评价,则是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期望通过评价,正面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大家动手做乐器
教材及学生分析
本内容选自大象版六上第三单元。
六年级的学生经历了三年科学课的专门教育,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比较熟悉,初步掌握了探究的基本技能。到了六年级上学期,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巩固探究技能。
本单元以制作乐器为教学平台,突出技术特色。教师将引导学生确定制作项目,对制作中的困难及效果进行预测,有针对性地展开深入的研讨,排除知识和技能上的障碍,最终实现制作、演奏乐器的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搜集资料、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会搜集和整理资料,能预测结果并进行验证;
2.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3.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用具
1.信息来源:录像(交响乐合奏、自制乐器演奏)、书籍、联网电脑
2.制作材料:橡皮筋、吸管、树叶、尼龙线、金属管、金属片、玻璃杯、易拉罐等等
3.制作工具:剪刀、胶水、细线
4.实验材料:直尺、橡皮筋、队鼓、锣、钗、三角铃、口琴、塑料泡沫颗粒
5.医疗用品:创可贴、红药水、碘酒
教学用时】五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确定目标,制订计划

一、揭示主题
◇设计说明
利用多媒体再现优美的合奏场景和旋律,帮助学生感知乐器的类型及其不同的音效,激发学习兴趣,揭示“大家动手做乐器”的单元教学主题。
◆模拟课堂
(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交响乐团的合奏录像。)
师:羡慕这些演奏者吗?我们也用自制的乐器来办个音乐会,好不好?
生:好!
(教师板书课题)
二、确定目标
◇设计说明
由于平时较少接触此类资讯,学生不知道自己可以制作的乐器有哪些。教师此时向他们提供一些自制乐器的品种,供他们参考、选用,从而确定制作目标。同学们可以模仿已有的乐器,也可以自己发明一种乐器。
◆模拟课堂
1.拓展视野
师:自己做的乐器肯定比不上专业乐器精良,但一样能发出优美动人的乐音。请大家欣赏一段演奏各种自制小乐器的录像。(教师播放录像,包括:业余音乐爱好者吹树叶、拉锯琴、弹橡皮筋、敲玻璃杯等自制乐器的情景。)
师:大家欣赏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自己做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也很优美。
生:自制乐器的材料简单,我们也做得出来。
生:我也很想做一件乐器。
……
师:我这里还有一些自制乐器的图片。(图片展示:吸管风琴、铁管编钟、土琵琶、柳笛等。)
2.确定目标
师:同学们中间有会演奏乐器的吗?
生:……
师:本单元,我们将自制一种简单的乐器,并用它来演奏一首乐曲。请大家讨论,准备做哪一种乐器呢?
生:(小组讨论,将确定的乐器名称写在“科学记录本”上。)
师:请各组汇报自己的乐器名称。
……
三、可行性分析
◇设计说明
在这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预计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几个学习障碍——
1.知识欠缺。对乐器与乐理知之不多,缺少知识储备。
2.技能低下。由于以前缺少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在技术领域的意识和操作水平难以支持他们制作出一个理想的作品。
3.经验不足。对自身条件及可利用资料了解不充分,盲目确定制作目标,以至于逐渐发现自己无法完成任务。
针对以上障碍,教师设计了“现状分析”这一环节,意图帮助学生拓展视野、盘点资源、正视困难、修订目标。
◆模拟课堂
师:制作乐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否则,是不会成功的。想一想,我们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写在“科学记录本”上。
生1:小组讨论后我们认为,制作“可乐音乐罐”这件乐器,需要这些条件(教师帮助归类、板书):
①样版:别人做过这种乐器没有?我们可以参考的品种有哪些?
②工具和材料:铝易拉罐、吸管、直尺、小刀、剪刀、胶布
③知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调整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④技术:会在易拉罐上挖孔
⑤经济:买七个易拉罐饮料
生2:……
师:还有一个方面,也决定了制作的成功与失败——小组怎样合作才能成功?
生:团结一致、分工合理。
师:想一想,制作自己的乐器,我们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需要解决的困难有哪些?
生:(讨论、汇报)
师:如果有些困难是无法解决的,那恐怕得重新确定制作目标了。预测一下,制作过程中存在着不可解决的困难吗?
生:(讨论、交流。如果经过师生共同分析,确实存在不可解决的困难,则督促他们修订目标。)
四、制订计划
◇设计说明
指导学生以“路线图”的形式描述小组行动步骤,绘制乐器结构图、确定制作工具与材料,明确组员的责任分工。教师在各组计划的基础上拟定班级行动步骤。
◆模拟课堂
1.画小组路线图
师:在动手制作之前,我们要做哪些事?请用“路线图”的形式把小组的工作步骤画出来。(如果同学们没有接触过“路线图”,则教师要呈现下图,供学生参考借鉴) 
       


“可乐音乐罐”制作小组行动路线图
(为便于相互观摩、评价,要求学生将路线图用彩笔画在两开左右的大白纸上。)
生:(讨论、绘图,然后集中展示各组的路线图。)
2.画班级路线图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各组有哪些相同的步骤?
生:都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还有怎样调整乐器的音调。
生:都需要进行小组成员分工。
……
师:有些步骤是共性的,如解决这几个知识点的疑惑;有的步骤是具有个性的,各组之间不一样,如组员的分工、准备的工具与材料等。对于共性的步骤,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全班一起来解决;个性的步骤,由各组分头行动。(教师一边讲述,一边板书下图) 



全班行动路线图
3.绘制乐器结构图
师:请同学们将准备制作的乐器画出结构图,要在图上标明所需要工具、材料及数量。(教师在银幕上呈现一幅乐器结构的样版图)

(学生合作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师:下一节课我们首先解决同学们普遍存在的知识上的疑惑,希望大家课后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第二、三课时
                                主要目标:通过实验,解决知识上的疑惑
一、回顾
◆模拟课堂:
师:上一节课我们确定了几个必须解决的知识障碍,同学们还记得是什么问题吗?
生:(略)
二、活动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设计说明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假设、验证,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限于时间的关系,这里主要采用“引导式探究”,避免过度开放而花费太多时间,导致学生的整体目标感逐渐淡化、转移。需要运用的思维方法包括“不完全归纳法”和“反证法”。
◆模拟课堂
1.不完全归纳
师:我们首先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研究这个问题,不妨先观察一些正在发出声音的物体,看看它们哪些相同之处。
师:我们把直尺的一头紧按在桌边,一头露出桌外,怎样让它发出声音?
生(试验后):我把直尺向下压,再松手,直尺就发出声音了。
师:当它发出声音的时候,你发现直尺有什么现象?
生:它在上下振动。
(这时,教师有必要将学生表述里的“震动、上下运动、摆动”等词汇,转换成“振动”这一科学概念,并告诉学生“振动”的特点是:在平衡位置附近的往复运动。)
师:我们再将橡皮筋套在拇指和食指之上,怎样使橡皮筋发出声音?
生(试验后):我用手指拨橡皮筋,橡皮筋就能发出声音。
师:当它发出声音的时候,你发现橡皮筋有什么现象?
生:它在振动。
师:我们知道人的喉咙也能发声,把手放在喉头处观察,发声时,能感受到什么?
生(试验后):当喉咙发声时,它也在振动。
师:这时,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物体发声时,它们都在——
生:振动。
师:同学们的答案只是一个假设而已,仅仅三个例子,是不能说明问题的。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鼓、锣、钗、三角铃等乐器,看看是否能证实我们的假设?
(为了避免学生随意地转移探究目标、任性地敲击,教师有必要先提醒学生:不要比谁敲得响、不要连续敲击、注意观察发声物体。)
生(试验后):我们发现,它们在发出声音的时候都在振动。
师:通过以上实验,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结论:物体发声都与它的什么有关?
生:振动!
2.反证
师:仅仅七、八样物体的实验,还是不可能让所有的人信服。我们能找出一个反面的例子吗?即物体发声了,但它却没有振动的。
预计学生大致会说出以下几类“发声却不振动”或者“振动却不发声”的例子,教师一一予以反驳——
生:敲击桌子(以及其他体积大的固体)时,桌子没有振动。
师:将一些泡沫塑料颗粒(或者一盆水)放在桌子上,可以帮助观察到它们发声时是否在振动。
生:当我们朝笔筒吹气时,是笔筒振动产生的声音吗?
师:这主要是由于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用一张小纸片或羽毛放在笔筒口,就能看到空气的振动。
生:液体振动时,也能发声吗?
师:是的,浪花飞溅时的声音我们都听到过。
生:那为什么有的波浪没有声音呢?
师:有些物体发出的声音,属于超声波或次声波,人的耳朵听不见。但有些动物的听觉比人灵敏,它们却能听见,比如蝙蝠、海豚等。东南亚海啸时,大象就听到远处海浪发出的次声波,而提前逃跑了。这些知识与制作乐器无关,就不详细介绍了。
3.结论
师:从以上实验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我们制作乐器,就是让物体振动,发出不同的声音。

三、活动2:怎样调整音调
◇设计说明
乐曲是由不同音调的声音组合而成的,调整音调是制作、演奏乐器的基本功。
简谐振动的原理告诉我们,物体的质量越大,其振动频率越低,发出的音调也越低。
音乐简谱中的1、2、3等就是一些有规律的音调。
由于学生制作的乐器基本可以分为固体振动发声(如用橡皮筋、尼龙线制作的弦乐器和用金属、木头等制作的打击乐器)和气体振动发声(如用吸管、玻璃杯制作的管乐器)两大类,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探究这两种情况的音调变化原理,使他们懂得如何调整音调。
◆模拟课堂
1.认识音调
师:一首乐曲是由不同的音调组成的。(教师出示学生熟悉的《两只老虎》部分小节的简谱:1231│1231│345-│345-│,请同学们唱一遍。)音调是高低不同的,它们组合成了优美的旋律。如果音调相同的话,则听起来是1111│1111│111-│111-│,一点也不好听,是吧。
师:下面我们做个听觉测试,我用口琴吹不同的音调,同学们用手掌的高低表示音的高低。
生:(用耳朵辨声音,用抬高或降低手掌表示音调的高低变化。)
师:乐器基本上可以分为固体发声和气体发声两类,液体虽然也可以发声,但不适合制作乐器。下面我们分别研究这两类乐器的音调变化。
2.调整固体发声的音调
师:你能用直尺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吗?
生:(试验后)当直尺露出得多时,音调低;当直尺露出得少时,音调高。
(如果有学生认为用不同的力度敲击桌面会产生音调的差异,教师要指出其两点错误:一是这种情况下,声音并不完全是由直尺发出,而主要是桌子发出的;二是敲击力度的不同只是改变了声音的大小,对音调的改变不大。“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而不是声音的大小。)
师:其他固体呢?怎样改变它们发出的音调?
(学生领取橡皮筋、铁棒、尼龙线、钗、三角铃、几个装水的玻璃杯等器材,每组只能领取一类材料;教师用投影演示,强调用“敲”或“拨”的技法,不要“吹”。)
生1:(试验后)橡皮筋绷得越紧,音调越高;绷得越松,音调越低。
生2:铁棒越短,敲起来音调越高;铁棒越长,敲起来音调越低。
生3:尼龙线绷得越紧,音调越高;绷得越松,音调越低。
生4:钗越小,音调越高;钗越大,音调越低。
生5:玻璃杯里装的水越少,敲起来音调越高;装的水越多,音调越低。
……
师:像实验中的钗、铁棒、玻璃杯、直尺等都类似于打击乐器,橡皮筋、尼龙线类似于弦乐器。根据以上现象,同学们可以总结出什么规律?
生1(小结):打击乐器越小,发出的音调越高;打击乐器越大,发出的音调越低。
生2(小结):弦乐器(的弦)绷得越紧,音调越高;绷得越松,音调越低。
师:对这两位同学总结的实验结论,大家有没有不同意见?
(可能学生会对“装水的玻璃杯”这个实验的理解有困难。教师要告诉学生:敲击时,主要是玻璃杯与水振动发出的声音。装的水越多,可以认为玻璃杯与水组成的乐器越“大”,所以音调越低;反之,可以认为乐器越“小”,所以音调越高。其实验结果与其他打击乐器是一致的。)
3.调整气体发声的音调
师:用装水的玻璃杯也可以研究气体发声的音调。
(在两个玻璃杯中装高低不同的水,教师演示吹玻璃杯发声。)
师:音调有什么不同?
生:玻璃杯里装的水越多,吹起来音调越高;装的水越多,音调越低。
师:为什么与刚才敲击玻璃杯的音调正好相反?
生:因为现在是气体振动发声。
师:如果我在另一个玻璃杯中,添加的水位于前两者之间,预测一下,会吹出怎样的声音?
生:也位于两者之间。
(教师按顺序吹这三个玻璃杯,证实同学们的预测。)
师:看来,气体发声的音调有什么特点?
生:气体越短,音调越高。
师:我们再做几个实验,看看能否证实我们的这个假设性解释。
(教师指导学生做几个气体发声的实验:
吸管水哨:取一根吸管,在距端口4cm处深深地剪一刀(但不要剪断),折成直角,将长的一截竖直插入水中,短的一截含入口中,轻轻吹气,能听到竖直吸管发出的哨声。调整吸管插入水中的深度,能发出高低不同音调的声音。
吸管排箫:将吸管剪成不同长度的几根,排成一列,上端平齐,用胶带粘在直尺上。用嘴顺着吹吸管,它们会有规律地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
活塞笛子:取一根约25cm长的圆管,材质为金属、玻璃、塑料或竹筒均可,将筷子的一头缠上布条或固定住一个软木塞,插进圆管下端做活塞,在圆管上端吹气,同时抽动活塞,可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
师:通过以上几个实验,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气体越短,发出的音调越高;气体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
四、修订计划
◇设计说明
同学们在在掌握了以上知识以后,应该对声乐了解得更多了,可能会在原有基础上产生一些新的设想,有必要让他们对原计划进行修订。
◆模拟课堂
师:我们的计划是否有需要修改和完善的地方?
生:(小组讨论、修订草图,特别是其中的制作对象、工具与材料部分。)
师:我们下节课就开始制作了,记得将必备的工具和材料带来。

  第四单元 登上健康快车

教材设计说明     

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二级目标是“能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选择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和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并能进行有效的表达与交流”。围绕二级目标,教材设计了《我给健康下定义》、《登上健康快车》、《健康大本营》三个主题活动。

本单元以探究影响健康的因素为主线,以二级目标的训练为载体,使学生在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擅长的形式对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血管的作用及保健、大脑是人体活动的“总指挥部”、青春期身心与发展的特点及保健等方面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解释和表述,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表达与交流。

《我给健康下“定义”》是本单元的引论。开篇便以学生感兴趣的“健康到底是什么?”话题引入,在所提供的几种健康说法上,引起学生的争论。在初步形成意见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几幅图中学生的行为是否健康,接着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21世纪人体健康的标准,让学生在活动中测试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健康状况,从而印证自己对健康所下“定义”的内涵及外延的程度,为研究主题的确定做下必要的铺垫。

待学生明白了真正的健康是什么以后,教材安排了“确定研究主题”的活动,旨在将学生的研究引向生命世界中本单元要达到的知识训练点,即青春发育的特点,心跳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大脑、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

《登上健康快车》活动以健康为主线,在学生已选择研究主题的基础上,进行“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两大教学环节。其中,“计划与组织”环节,要学生按不同内容组成研究小组,设计搜集事实与证据的各种方式及方法,形成研究的方案。“事实与证据”环节,要求学生实施组内设计的方案,找寻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解释与表达,并及时组内交流修完善研究方案。

本主题活动,突显学生研究的自主性,研究的主题可为单一,也可多项选择。

《健康大本营》活动以游戏串连始末。教材设计了大本营场景,目的使学生充分发挥选择性,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将自己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有效地表达与交流,从而达到二级目标的训练目的。

本单元三个主题活动的布设贯穿着健康这条主线索,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整体过程,即从第一个“确定研究主题”的活动开始,到“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的第二个主题活动,再到“表达与交流区”、“健康金点子区”、“运动娱乐区”等第三个主题活动的结束。同时又对学生合作意识、中期探究精神的培养进行了润物无声的巧妙训练。

本单元的科学自助餐《我进入青春期了吗?》、《青春期应补充的营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既有生理方面的变化与要求,又有心理方面的转变与感受,补充了教材中此方面的研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科学改善生活、关注生活质量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与教学设想

一、课时安排建议

表4-2  第四单元课时安排建议

二、教学准备提示

表4-3  第四单元教学准备提示

 



三 、教学重点

由于本单元二级目标的训练是建立在学生已有训练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所以需教师正确利用学生的擅长,将此研究做成系列的(对于一个组学生来说是专题性的)中期的探究活动,允许学生自己确定研究主题、自愿结成研究小组、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自行搜集事实与证据、自主选择表达方式、自助进行表达与交流,从而借此大型探究活动,达到二级目标训练的目的。同时鼓励学生,坚持到底,不可中途气馁,待一个主题研究已毕,可以再进行另一个主题的研究。另外,课时安排教师要不拘一格。

1         我给健康下“定义”

【教学重点】认识什么是健康。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

【教学目标】

(1)利用健康测试等活动,认识什么是健康,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

(2)对自己和周围同学健康状况的测试进行数据分析。

(3)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1)争议中引入,讨论中明确。

健康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理解可能更会引起争议。基于此,教材不仅设计了几种对健康的不同见解,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形成对健康的认识。然后,教材又出示了几幅不同内容的画面,包括正面的合理饮食、注意锻炼、认真读书等健康行为,也包括情绪暴躁摔书本、善于挑剔打架等不健康的心理方面内容,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健康不仅仅只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状态、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从而完善对健康定义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2)活动中分析。

在学生达成对健康概念的定义后,教材编排了人体健康测试活动。测试的标准选自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意在使学生对健康做进一步的了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结合标准分组测试或给自己打分,然后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测试的结果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原因的分析也会有所区别,特别是标准中的第一条和第二条、第四条可能不被学生所接受,因为在他们的头脑里,可能认为这几点并不是健康所包含的范围。

(3)活动后确定研究主题。

人体健康测试活动后,教材刻意编排了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活动。教材中提示了几种研究的方向:即心脏、大脑、心理、青春期发育等内容,以引领学生研究的走向。教学中,教师应提示学生可以研究这几方面的内容之一,也可做某一方面的专项研究,力求完成知识训练点的内容。例如可引导学生在研究心脏方面内容时,专项研究心脏的作用或心脏跳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但应注意,教师切不可限定学生研究的主题内容,以免限制学生学习自主性。

【教学后记】

待学生确定研究主题后,教师应立即将学生进行分组、编排,并布置以组为单位课下进行方案设计(也可下一课时课上进行),进而做好研究的衔接工作。

2        登上健康快车

【教学重点】将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选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解释和表述对心脏、大脑、血管、青春期发育特点等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目标】

(1)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2)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使学生参与中期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

(1)计划与组织阶段。

教材在此环节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捍卫‘人体司令部’研究小组”、“探究‘心理奥秘’研究小组”、“‘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四个小组的研究情况。着重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的样张,特别注重数据的积累。教学中,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研究内容,即使同样在“心”小组的研究,学生研究内容也可能不尽相同,有的想研究心脏的作用,有的想研究心脏的保健,有的想研究心脏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教师应鼓励学生,既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又可以在研究中分头进行,以便搜集证据时相互补充完善。同样,“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的研究也会因学生兴趣的不同而出现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制定的不同。

(2)事实与证据阶段。

教材在此环节重点介绍“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的样张,侧重学生搜集到的各种数据,并采用统计表、折线图、资料图卡等多种表达形式进行分析和表达。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本小组内容的探究中也会发现其他小组研究的内容,因而教材也设计了小组之间相互补充数据、相互合作解疑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式、方法寻找证据,并及时交流方案。

【教学后记】

事实与证据的探究阶段,不拘于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教师可采取课上与课下,分散追踪与适时集中短暂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提醒学生及时修改方案,注重对数据资料的分析与整理,找到相应的表达形式,以便进行全班范围的交流与汇报。

3 健康大本营

【教学重点】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的表达与交流,形成探究的结论。

【教学目标】

(1)利用自己擅长的表达形式,对所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的表达与交流,形成研究的结论。

(2)培养学生用科学改善生活、关注生活质量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珍爱生命。

【教学过程】

(一)、教材提供了大本营这个活动场所。虽然要求学生汇报交流研究的过程与结果,但又不打消学生娱乐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材除设计了“表达交流区”,也设置了“健康金点子区”、“运动娱乐区”、“测试区”等,将学生正常生理发育的情况检测暗含在各个区域中。教学中,教师可在室内布置模拟大本营,让学生亲临其境,体验表达与交流的快乐,尝试为别人支招的幸福,接受身体检测的现实,从而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真正的健康含义。

(二)、学生观看《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视频课件

四、教学后记

为了真实、准确的反映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形成科学技能和科学态度的情况,评价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和二级目标训练能力的评价可结合在一起进行,主要采用自我评价和随堂评价的方式,如学生主动参与、团结协作、交流时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中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特别是对研究主题的确定、对资料的搜集及选择相应的形式进行表达与交流等方面。

 “挑战自我”中的“我进步我成功”,采取小组评价的方式进行;“试剑石”是对亚健康了解的一道题目,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对二级目标的掌握程度,可以放在本课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单独操作。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注意与教学过程的结合点。

教师教学充电器

一、教学参考资料

相关链接

1.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阐述是:在身体健康、心里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

道德健康,指不能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按照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具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据测定,具有为人正直、心地善良的品质,能保持良好的心里平衡,有助于身体健康;违反社会道德,则往往导致心情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容易使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失调。

2.探索心脏与血管

  在人体内有一个“高速公路”网络,叫心血管系统,也叫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负责将人体所需的物质带到细胞内并将废弃物排除细胞外。   




                                                                               心脏是一个中空的肌肉器官,有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相通,右心房和右心室相通,左右是不通的

血管有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动脉是将血液带离心脏的血管,血液从动脉流进毛细血管,在毛细血管里,物质在血液和身体细胞之间进行交换,然后血又从毛细血管流入静脉,静脉是将血液送回到心脏的血管。血管遍布全身各处,形成血管网。

心脏能将血液泵到全身各处。每跳动一次,就推动血液流过循环系统的所有血管。心脏的工作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心肌松弛,让血液从静脉流回心脏;在另一阶段,心肌收缩,把血液从心脏压入动脉血管,一般能在这个阶段听到“怦怦”的心跳。我们所测的脉搏,就是动脉血管随心脏的收缩产生的搏动,在我们的手腕部、颈部的动脉管很容易摸到这种搏动。数脉搏的次数,实际上是在数心跳。

 

左边这根健康的动脉没有被堵塞,血管中间空间比较大,血液流动顺畅。右边这根动脉壁上堆积了大量的粥样脂肪,使血管壁增厚,中间只有一点空间。

3.心跳的节律

    一组叫起博点的细胞位于右心房中,它发出指令使心脏肌肉收缩。起博点不停地接受身体对氧气的需求信息,然后调整心跳速率加以配合。当我们运动时心跳比静坐时要快,前后两次心跳之间不过半秒,因为运动中的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在某些人的心脏里起搏点由于疾病或是意外事故而被损坏,往往会引起心跳混乱或心动过缓,19世纪50年代,医生和工程师们发明了一种用电池控制的人工起搏器。这种人工起搏器植入病人的皮肤下,通过电线与心脏连接,微弱的脉冲电流从电池流过电线到达心脏,使心脏以正常的速率跳动。

4.脑

人体内有担负指挥和协调工作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神经。脑在我们的头部,藏在头骨里。 脊髓在我们的背部中央,藏在脊柱里,与脑相连。从脑和脊髓发出许多条神经,遍布我们全身各处。


 

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大脑被分成了左右两个半球。这两个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右半球含有发送神经冲动到左侧的运动神经元的作用。相反,左半球控制着身体右侧的神经元的作用。当我们用右手去拿铅笔做作业时,控制我们的信息来自大脑的左半球。大脑好比公路网,只有少数几条高速公路而绝大部分都是乡间小路。主要神经传导纤维的速度可达400公里/小时,但大多数神经传输缓慢,其速度在20公里/小时。

大脑分为不同的区域。左右大脑半球控制着不同的思维活动。右半球通常与创造力和艺术才能相联系,相反,左半球与数学技巧、说话、写字和逻辑思维相联系。各个区域分管不同的工作―――听觉、视觉、触觉和运动、指挥肌肉、设计动作、引导注意力、识别目标等。特殊工作由大脑的特定部分进行处理。一天内,交替进行各种活动,可使大脑各部分轮流得到休息。

5.脑发育的关键期

人脑的发育从胚胎大约至20岁才能完成。对这样漫长的岁月,从神经生物学和心理学不同层面的研究都发现并非匀速平行地发生变化。某一阶段期间其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心里功能会发生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种飞跃就是关键期。从解剖结构上胚胎期出生前6-8周,出生后至6-8岁以及17-20岁是三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婴儿早期,即1-3岁在生理功能形成至关重要,语言能力、智力和特殊技能的形成都有特殊的重要时期。因此,在一段关键期里,应得到良好的内外环境。

6.怎样测运动心率

跑步或快走时无法测心率脉搏。切实可行的方法是运动结束立即把脉数15秒钟的脉搏乘以4,就是1分钟心率。但从停止运动到计数脉搏,无论如何熟练至少需要十几秒钟。这时数出的心率已小于运动时的数值,所以应再加上测量时心律的10%。

二、查阅资料的途径

1.《走进中国科学技术馆》 主编:王渝生  兵器工业出版社  20##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人脑中的风暴》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20##年11月第一次印刷

3.《科学探索者》人体生理卫生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年4月第二次印刷

模拟专场              

                            登上健康快车

执教:北京市平谷区峪口第二学区  王小金

评析: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  王素英

一、案例

   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的开设,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趋势。教学中筛选典型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和“生长基”,培养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1、以“生活”为背景,认识健康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全班近五十名学生,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表示听说过,教师为之喜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此题一提出,同学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

生:只有身体好,才能革命好,才能为革命献出力量。

师;还有其它想法吗?

生:好的身体是干好一切事情的基础。

师:大家所说的“好的身体”,指的就是“健康的身体”。作为一名学生,是否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呢?谈谈你的想法。

生:我们是学生,同样需要一个好的身体,如果有病在家或在医院,还怎么在课堂听讲。

生:学生也应干好革命,我们的革命就是学习!

生:对!身体是学习的本钱!

(此时的学生比较激动,他们用心感受着健康的珍贵。为了使学生倍感科学知识的亲密,把科学知识融入学生的身体里,融入生活之中,教师引导到“平时,人们是在什么场合下说这句话的?”一时激起千层浪。)

生:打仗时,上级领导对下属说过这样的话,让他们坚强些,保重身体。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过这样的电影!

师: 你如果是这个“下属”,会怎么想?

生:我会非常感动!多吃饭多休息,不仅是为了心疼自己,也为了打更多的胜仗!

(全班同学一片哗然。很多学生认为,在战争年代,“多吃饭多休息”是一种奢侈,甚至是自私使然。而教师认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思维方式确实存在着差异,这是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背景不同所致的自然且真实的结果。学生是纯真的,教师鼓起掌来。他们能从关爱生命的角度去思维,放眼于“打胜仗”,我们为什么不可给与掌声的鼓励!)

师:这句话离我们的生活遥远吗?

生:体育队训练时,我听老师说过这句话。 

师:听到这句话,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们应该好好锻炼身体,不锻炼身体就没有健康的身体。

师:听了这句话,除了懂得这个道理外,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生:高兴!我知道关心我们身体的人不仅是家长还有老师。

(教师细心的感受着学生们穿越于生活的脚步声,他们的发现得以挖掘,他们的情感得以激发。关爱生活,关爱他人,关爱自己,使学生乐在其中。)

生:有一次,我因妈妈没给我买新衣服而生气,好朋友王新打电话劝我时,也说了这句话。

师:你的妈妈真的不疼你吗?她当时可能是什么想法呢?

生:疼!她当时也许就是为了省钱,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实际上,生气更容易伤身体,良好的心态,对健康有好处。当时我要换位想想就好了。

师:接到电话的你是什么感觉?在电话另一端的人又会有什么想法呢?

生:接到电话后,不因妈妈没给我买衣服而生气了,而为有这样的朋友感到特幸福。我想她也为给我带来幸福而快乐,心情也会像我一样的好。

师:希望能像你的朋友学习,使生活在你周围的人都能健康快乐的生活。看来心理因素对健康影响很大。同学们要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在生活中健康的成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生活中的有些事情我们不需要将它记住,而有些话我们应永远记在心里。我相信“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将永远伴随着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这种从生活中学习的能力,做生活有心人的意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2、计划与组织

“看来健康很重要!同学们已经对影响健康因素的研究项目进行了选择。下面,按相同的研究内容自愿结合小组,讨论准备怎样研究?”通过巡视,教师发现按不同研究内容,大致分为四个小组,即:心脏研究小组;大脑研究小组;心理研究小组;青春期保健研究小组。

(同学们在设计与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把自己认为独特的想法一览无余的与其他同学讨论共享。并由此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和问题。)

大脑研究小组通过讨论引出了许多分项研究:大脑是怎样指挥我们的语言和动作的;哪些食物可以促进大脑发育;为什么每节课后要有十分钟休息时间;如何进行大脑的保健……该组准备用查阅资料和访问的方法搜集事实与证据。

心脏研究小组通过讨论引出的分项研究:脉搏快慢与各种运动的关系;怎样用心跳来监控身体健康;为什么当今社会得心血管病的人很多……该组准备用实验、访问和上网查阅资料的方法搜集事实与证据。

青春期保健研究小组通过讨论交流得出的分项研究:青春期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变化;青春期怎样保健……该组准备用查阅资料和调查的方法搜集事实与证据。

心理研究小组认为脉搏快慢与情绪有关,并准备通过访问,搜集资料查找具体数据。

(只有学生乐意研究遇到的问题,而且能够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科学素养。不难看出,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显示出欲罢不能的态势。为了维护学生的学习热情,确保他们的探究活动高效进行,教师推波助澜)       

师:“现在我给你们两周的时间,寻找事实与证据,研究一下你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如果有新问题产生,就要像以往那样,把它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并尽可能地解决出来。如果你的研究有了困难,需要老师的帮助,尽管与我联系,哪位同学的研究有成果了,要及时汇报给老师听。”

(为了更好体现学生在探究中的一些想法、做法、措施和发现,以便有利于学生间评价,及学生的自我评价,便于学生审视自己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教师再次提醒学生科学记录。)

 

3、事实与证据

收集事实与证据的方法 在以后两周的时间内,学生自主的实地观察、测量、查找资料、访问、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分析等综合性探究活动,搜集事实与证据,及时向老师寻求帮助并反馈自己的研究成果。学生间相互影响相互合作,他们勇于冲进医院,乐于停留图书室,积极接触网络的先进设备,投身于生活,拼命呼吸着来自于生活中的“氧气”。

(学生的“日常生活”既能够为课堂上“学什么”提供资源,提供理解问题的背景和空间,同时,我们更应该把它看作让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

探究中教师的必要作用 在这一阶段,老师随时深入各组进行研究指导,并给予帮助。如为学生提供实验材料,提供实验所需的人力资源---联系医院及医生。在近乎两周的巡查过程中,发现学生们研究的问题不同,所用时间也就不同,严重影响学生的汇报效果。我们不难理解,当学生通过自己“真刀真枪”的搞出科学,就特别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全体学生“卖弄”,而随时间的拉伸,既会削弱学生的热情,还有可能造成遗忘,这是在备课时乃至处理教材时教师未曾考虑过的问题。教学并没按教材对课时的安排,而采取了“不受时空限制”的课堂汇报教学模式,并引导学生随着研究结果的出现,将个人所得事实与证据及时与全班同学共享,汇报时间由老师和汇报的学生协商,地点由汇报的学生自己决定。果然,在两周内的不同日期里,出现了不同的汇报方式及内容:

 

4、解释和表达

展示有详有略追踪结果

“大脑研究小组”是在教室汇报的。只见学生们像个老师一样,先让同学看看教材所给的小资料,然后摆上一杯“热水”让大家摸一摸。听到同学“哎呀,烫”之后,活动结束了,分析解说开始了。

生:我们的手碰到热水后,会突然收回,这种现象就是反射。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而我们又知道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和神经。这是我们组从书店收集的人脑示意图(图一)

生:脑相当于司令部,主管身体一切活动,负责收集信息和发布命令。而信息和命令的传递靠神经,它相当于电话线,遍布身体各处。脊髓位于椎管中,除头部以外,我们身体的大部分感觉都必须通过脊髓内部的神经传到大脑,大脑发出的命令也由神经传递给身体各个部分。

师:哪些营养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

生:大脑是人体耗费氧气和养料最多的地方,人体20%的氧气和养料都被密布的血管带到了大脑。所以要保证营养充足。糖、蛋白质、氨基酸都直接影响脑的发育。

师:“为什么要有课间十分钟?”也是上节课你们组确立的问题,现能解决吗?

生:学习时间过长或学习难度较大,大脑细胞暂时休息,大脑皮层自动由兴奋转入抑制,就会使人感到疲劳。这是脑的一种自我保护,促使你让脑子得到休息。可见,一节课后,用脑已经较长,我们应休息一下,这样利于脑的健康。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习惯不利于大脑的健康,甚至会影响它的功能?

生:少年儿童神经发育不健全,恐怖电影、惊险小说、“鬼”故事、恐怖游艺宫等都会强烈地刺激大脑;原地跳跃运动会使大脑受到震动,影响大脑的健康发育;学习时拖拖拉拉,时断时续,会使大脑消耗掉更多的热量,加重大脑的负担;不及时排便会使大脑的生理调控能力受到影响;高分贝的噪音、闪烁不定的灯光、污浊的空气都会对少年儿童的神经发育造成不良影响;烟、酒、毒品都会对大脑造成严重的伤害。

师:看来有脑保健的意识很重要!

生:我们掌握了脑保健的一些有效方法。

    生:人体的一切活动都由大脑指挥、管理,体内五分之一的氧气被大脑消耗,心脏排出血液的五分之一供大脑使用。这两个数字说明大脑的工作量有多大!所以工作一天后,它需要足够的睡眠来休息;紧张学习后人会感到头晕脑涨,这是脑细胞积血太多,体积过于膨胀的结果。这时到户外活动活动身体,使大脑皮层的兴奋点发生转移,脑子很快清醒起来,这也是课间休息的必然;人在愤怒时,大脑兴奋增强,呼吸、心跳加快,体内的氧气变成了有害的活性氧。所以,当我们面对挫折、失败时,要保持心态平和,不发脾气,避免大脑受到伤害;手指甲不要剪秃,运动时穿好运动鞋,保护好手指和脚趾这些神经末梢部位,就会使脑神经的传导自由通畅;大脑需要充足的营养,要吃好一日三餐,还可以多吃一些健脑食物,如核桃、鱼等;坐、立、行、卧保持正确的姿势,对大脑协调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入睡前闻一闻清新的气味,每天早晚梳一梳头等方法都可以使大脑受到良好的刺激,促进血液循环。         

                                                  “心脏组”是在学生家里汇报的。一天早晨,师生相约来到指定的学生家里。只见他们人手一份的“小科学家记录本”,在设计的表格里已有了些数据。

生:为了研究的可信度和严密性,我们昨晚住在了一起。今天一早睁眼未动时的脉搏情况已添在表中。现需请大家与我们合作,计时,分析,一会儿我们组为你们答疑。

(同学们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合作意识很强,很快,一组真实的数据呈现出来。)

(见表一)

                               (表一)

   生:虽然同学们的体质不同,运动情况也不一样,但通过实验,充分能够说明运动能够使脉搏加快。

有个学生猛地站起来,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季新月的结果与其它数据规律不符!”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什么?”群体里不时发出这个声音。就连认真实验的季新月也陷入了思考。

生:我明白了,刚才我们又让她重试了几次,结果还是差不多。经分析,是因为她太胖,能拼命走,但再努力跳绳也不能多跳两下。看来,走的运动量比跳的运动量大,这同样说明运动能加快脉搏跳动的结论。大家对我的解说满意吗?

(此时的学生在他的带动下,自评,互评起来。评价带动反思,反思促进评价。)

而就在此时,“心理研究”小组的一名成员站了起来: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情绪激动时,脉搏可暂时增快,现在我计时,咱们再看看季新月的脉搏情况。(生现场测量心跳)

生:79次!现在咱们让季新月说说她现在的心里活动。

季新月:大家今天都“盯上”我了,特别是开始,我心里极不舒服。其实我是认真做的。这次又是同学帮我测的,79次,能说明什么问题?

   “心理研究”小组成员:别激动,别激动!就是因为“激动”79次才对呢!

(知识的相通,资源的共享,激发了合作意识,教师兴奋之余引导到“怎样的心跳算正常?”)

生:心脏跳动一次,动脉产生一次搏动,称为脉搏。正常人心脏每分钟跳60至100次左右。年龄越小心跳越快。在发烧时脉搏也增快,一般体温每增高1℃,脉搏增加10-20次。因此我们可以用心跳来监控身体健康。

师:如何进行心脏保健?

生: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引起心血管疾病;吸烟、饮酒会使心跳加快,影响心脏发育;因此,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营养,可以使你的心脏、血管更强壮,始终保持旺盛的经历。

“心理”研究小组是在诊室汇报的。(略)

“青春期”保健研究小组是在电教室汇报的。(略)

 

人员重组 延续探究 孩子们只知道发现问题而不试着加以解决,他们就不会有经历成功的喜悦和探索的艰辛,长此以往,会削弱科学探究的热情,从而养成浅尝辄止的习惯。当学生们都认识到处于青春期更需要营养促健康,教师这样引导学生“那你能为自己为社会做一些努力吗?如果觉得仅凭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你们可以随时组合。”

 (教师教会学生健康地学习,将给学生打开一个通向世界和未来的窗户。)

意会了老师的话,孩子们更加关注生活了。从每天吃的食物开始,对班里的同学进行调查。用科学课上学过的知识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又通过上网,查阅书籍,拜访专家等方法了解相关的证据。他们对本地区学生的营养状况和四季特征给学生成长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收集与分析。基于收集的事实与证据加以整理,制定了一套针对不同季节、不同体质的学生每天吃的参考食谱。在这个计划形成的过程中,先是“大脑组”与 “青春期组”的“并组”,之后又找来其他组商讨计划的可行性,并进行充分的评价与反思的交流活动。值得称道的是,这个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是有梯度的。“重组”后学生的直言不讳,大大增强了计划的可操作性。“心理研究小组”成员一致认为,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见实效后再进行推广。“心脏研究小组”成员提出建议,实践成员定期到医院化验微量元素并体检,且给每名学生制定健康档案,利于数据比较。

(教师为学生的周密和严谨而骄傲。学生真正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生活经验,使经验得以更新,自我得以发展。师生情感互动,学生探究真情流露。师生共同期盼这个实践活动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首肯,并迅速在社会上蔓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多样形式给健康提建议

(教师坚持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与融合,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次探究活动接近尾声时,教师说到:“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给健康提建议,继续服务于社会吗?”学生围绕多个途径开始讨论,如:注意摄取的营养;关注社会上不健康的现象和问题,科学化制止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与人交往宽以待人,营造和谐交往氛围;长期“自监”“互督”,并决定用演播搞或撰写报告等形式向社会宣传。

二、剖析

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全体学生创造有效的科学探究环境,最终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知识、形成探究能力、拥有科学素养,乐于投身于科学探究活动。

1)通篇设计贴近生活,体现人文情怀

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无穷的利用价值,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将求知的触角引向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组织的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心里,体现一种对生活的关爱,人文主义渗透其中。结尾之处“有了健康就有了快乐!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多说给生活在你身边的人听。希望大家健康到永远!”,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线索,于细微之处见“人文”。

2)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强化探究目标

健康虽与我们息息相关,但使学生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所需要的事实与证据却离学生甚远。教学以活动为载体,引领学生走向自然、家庭和社会,利用多种综合性探究活动,收集事实与证据。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的保证,使学生的问题得以展开,探究得以深化,表达得以自如,交流得以顺畅,兴趣得以发展,智慧得以生发,能力得以提升。

3)培养科学素养为线索,立足每课教学

 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单凭一节课或一次科学探究活动就能形成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规律和科学探究的意义告诉我们,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是教给的,不是灌输的,而是在成长中逐渐养成的,其最根本的和最有效的途径是使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本课仍然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又一线索,从开始的渗透“关注生活”到中期的“卷入生活”的探究,到结尾的“应用生活”“改善生活”的拓展与延伸活动,增强“生活化理念”,增强了合作意识。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生能做到善于观察生活,尊重事实,努力找寻证据解决问题,他们的思维将是源头活水,获取的知识将是无穷的、鲜活的、形象且深刻的。

我们所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材设计说明

《我们所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属于“探究的探究单元”,是六年级上学期引导学生系统认识“怎样做科学”的总结单元。本单元承担的二级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或者一个成功的探究案例)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对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课强调通过科学探究来进行教学,也就是小学生应该像科学家那样研究身边的事物和现象。科学家是怎样成功地开展科学探究的?我们发现,无论国籍、无论古今,虽然探究的问题、方式、方法等各不相同,但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究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或阶段,解决一个问题大致要经过形成问题、猜想假设、制订方案、收集证据、形成结论、表达交流等类似的活动过程或阶段。同时,在科学探究中,为了发现和揭示自然现象或事物的本质,科学家们还要运用包括观察、计划、分类、实验、比较、归纳、推理、模型等等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来寻求对于科学问题的答案,深化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当然,不同门类的科学家在不同的研究领域,针对不同的问题,可以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存在固定或统一的模式。

本单元教材以一个成功的探究案例为线索,一边了解弗罗蕾斯女士与学生研究蚯蚓的过程,一边引导回顾学生以往的探究活动,进一步深入认识了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为今后开展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由《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和《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两课组成。

第一课首先呈现的是一个典型的、成功的探究案例,弗罗蕾斯女士针对同学们在研究土壤的活动中动态生成的“蚯蚓问题”,没有生硬地打断同学们的思路和兴趣,而是结合本学期的教学目标灵活地改变了教学内容,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开展了研究蚯蚓的活动。他们对蚯蚓的探究大致经历了如下的几个环节:问题的形成(同学们对蚯蚓的样子和行为入了迷,并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了解同学们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弗罗蕾斯女士顺势决定研究蚯蚓,并让同学们为它们营造一个舒适的家)——搜集事实与证据,建立初步的概念(查阅书籍、请教大人、观察蚯蚓等)——确定研究专题、制定计划、分组研究——形成结论(整理事实、撰写报告)——成果应用(再一次为蚯蚓设计住所)——表达交流(对小同学做报告、向家长汇报、与科学家交流等)。教材在呈现案例的同时,有目的地指导读者对自己曾经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像“我们以前也进行过观察活动,比如……”、“如果是我们,会选哪个问题进行探究呢?”、“他们还可以这样观察蚯蚓……”等等,两者互相对照,能更清楚地理解过程与方法对科学探究的重大意义。最后,同学们回顾“他们探究蚯蚓的过程是怎样的?”、“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再次从整体上把握这个案例的全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第二课通过角色扮演(探究过程游戏)、制作“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卡片和交流等活动,对自己以往的科学探究经历进行回顾和整理,理解和强化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一、课题安排

二、教学准备

表5-3 第五单元教学准备提示

三、教学思路

本单元是对几年来科学探究的回顾与反思,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案例,深入而透彻地分析、理解弗罗蕾斯女士与学生研究蚯蚓的过程与方法,并引导同学们回顾以前的科学课学习活动中的活生生的例子,理论联系实际,用事实说话,采取多种“做中学”的形式,在活动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切忌为了理论而理论,避免空洞乏味的说教。

1 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

教学重点】 分析案例,深入认识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探究经历分析案例,体会案例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科学性,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2)深入认识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

教学过程

(1)教师讲述案例情节,边讲边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先由学生通读课文,再回过头来分析课文中的几个问题。

(3)先根据课题提出猜想,拟订学生自己的研究方案,再对照案例的探究过程,比较两者的异同,感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4)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

教学无定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选择学习方式,或加以改造创新。

2  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理解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 回顾过去“难忘的”科学探究活动,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过程

本课重在反思,要引导学生回顾几年来科学课学习的过程,选择一个特别难忘的探究活动,加以分析,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反思不能是枯燥、单调的说教,而应该采用灵活多样、学生乐于参与的形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前几年科学学习的经历进行回顾。

教材上设计了角色扮演、制作卡片和交流活动,教师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创新。

(1)角色扮演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时角色扮演的不是某个人物形象,而是探究活动的某一过程技能。

教师在准备好的7张卡片上写上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探究过程技能“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表达与交流”以及“探究过程”,同学们围成一圈坐着,并随机抽取卡片决定自己的角色。

抽到“探究过程”的同学作裁判,说一个同学们在三至六年级科学课中曾经经历过的活动主题,而抽到“观察与提问”的同学则要说出在这个主题活动中,自己是怎样经历观察与提问的,有什么经验或教训。其他角色依次类推。

(2)制作卡片

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最难忘、得意的探究过程(或其中的某一环节),并制作成卡片。在卡片上要写明选中的原因。

教材提供了卡片的模板,教师也可自行设计。

(3)交流

将同学们制作的卡片贴在合适的地方,办个“探究过程”展览会,互相交流,共同提升探究能力。

【参考询问要点】

“在以前的科学课学习中,我们对哪个活动印象最深?”“其中的哪个环节我做得最好?为什么?”

四、评价反思

随堂评价的内容主要针对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对技能方面的评价安排在教学活动后期,主要包括两个内容:

1.     角色扮演游戏的参与程度。

2.     卡片制作的真实程度、格式正确。


教师教学充电器

一、教学参考资料

除“对蚯蚓的探究”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其他典型的案例辅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分析。如《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治鸡瘟”和“三棵树”等。

二、查阅资料的途径

1. 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20##年。

2. 樊琪,《科学学习心理学——科学课程的教与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年。

简略式教学设计

《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