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导学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北桥中学 殳玮岚

一堂历史课是否成功主要看它是否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正确处理了学生与老师的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是否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关系配合紧密融洽,是否让学生学会了知识,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抓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摆正位置,只起引导的作用。导学案的使用为原来较为枯燥的历史复习课注入了新的活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导学案”教学模式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它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的助学方案;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从而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借助“导学案”,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脉络,并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答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或合作交流,并在“导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因此我们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特别注重材料的运用,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材料解决具体的问题。只有学生慢慢学会阅读了,然后能够简单理解了,才会让原来枯燥的历史知识变的鲜活。此时让学生再回看课本,让学生明确其实课本也不过是N个材料的集合体。以前特别恐惧的材料题不再那么可怕了,学生才能从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他们才能更喜欢历史,更深入地学习历史。

1、利用历史导学案使预习真正落到了实处。传统的预习,教师只是口头上反复的予以强调,并不作任何指导,学生对预习的理解就是大体的浏览一遍明天的课程。可以说是走马观花。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基本上是不检查,预习流于形式。使用导学案之后,学生具体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希望老师能在课堂上帮助解决,同时也使学生能真正带着问题走向课堂,也可以帮助学生关注教材中的细节问题,强化学生记忆;还可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认真阅读和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这样将被动预习转变为自主的学习行为,提高了课堂效率。

2、更加注重培训学生,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导学案”是手段,是凭借。学习爱好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带

有情绪色彩的熟悉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探求真理、提高能力的内在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为乐之者”,布鲁纳也曾言:“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爱好”。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好,使学生在课堂中能一直保持兴奋的状态。老师通过为学生设计一定的学习方案,实现“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的转变,老师由台前走向了幕后,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探究。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你的同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学案导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者,而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增强了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了自己才是课堂的主角。对学生来说,老师讲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掌握了多少知识,能力提高了多少。

3、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在导学案编写过程中,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教学大纲进行的琢磨研究,把该学生自己完成的部分和老师重点讲解的部分进行反复斟酌确定。知识框架、问题、例题、补充知识等都通过学案呈现给学生,节省了板书时间和学生记笔记的时间。在课堂上完成了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规范答题的考试能力训练。因为每节课学生要学习的内容都是以问题的形式体现,学生随时都要组织正确的答案来回答导学案上的问题,经常在课堂上训练,既解决了问题、复习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全面内战的爆发》预习、展示的基本流程是:

小组分工板书,全班分六组,同学们的展示题目可分六部分:

第一组:前因:国共恩怨。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国共两党从19xx年到19xx年合作与对峙的四个阶段及具体历史事件。

第二小组:书写的是,温故:抗日战争。也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局部抗战、时局转变、全面抗战、正面战场、敌后战场、重要会议、最后胜利几个部分和重要的历史事件。

第三小组:知新:谈判前的背景。以网络格式展示国共两党谈判的目的。 第四小组:较量:谈判过程。也以网络格式展示重庆谈判国共争执的焦点和代表。

第五小组:协定:谈判结果也以网络形式展示《会谈纪要》的内容及未达成的协议

第六小组:内战:烽火硝烟。体现的是战争的进程和重要的历史事件。

4、展示环节以“激励”为手段,学生是真正的主人。把课堂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说话的权利交给学生,最重要的是把鼓励和赞赏也一并送给他们,展示环节学生的行为越来越规范,我们的课堂也真正地闪烁人文的光辉。

教师要努力“放手” ,放手让学生阅读教材,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放手让学生讨论重点、难点和疑点,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建构。总之,在课堂上只要学生能自己完成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学生要用历史的语言诠释历史,让学生养成用历史语言回答问题的习惯。要实现初中生由“是什么”的被动记忆到“为什么”的自主探究转变,要求实现“教案”到“导学案”的转变,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乐学、学会、会学,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弥补学生历史知识与能力的不足,激发学史兴趣。通过导学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学生通过“导学案”,从老师、同学那里吸取经验,发挥自己的思维个性,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长期实践下去,学生就会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学会高度概括技巧,简化学习内容,优化知识、能力结构,提高学习效率,实现高效课堂。

2010.10

 

第二篇:浅谈“学案导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学案导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人的学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前者为知识传授,侧重的是课本知识的“学会”,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习的结果,培养的是学生应试的能力;后者为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即“会学”,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是否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传统的以“讲授”为主单一、被动、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接受式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障碍,必须向现代化的方式转变,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案导学”的思想恰恰合乎现代教育规律即重视学习的过程。因此,恰当运用“导学学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知识(即学习知识的过程)的乐趣,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的共同作用,从而提高并长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一、对学案导学规律的认识

1、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遵循这一条规律,就应该设置情景使学生能够积极“动手做、动脑思、动耳听、动口说”,从而调动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课堂上思维的容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过程的依据。

2、变教师的“教授”为“指导”,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

由于长久以来的引导错误和认识偏差,对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理解,许多老师的认识往往还停留在这样一个层面上,即我给了学生任务,学生只要按照要求完成就是主动学习。其实,这一理解是非常错误的。老师给学生的任务和要求,实质上是必须完成的,换句话说,学生是被动完成的,根本没有主动性可言。因此,怎样设计、设计好“指导”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习就成为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学案导学须遵循的要点

1、学案导学应引导学生重视对教材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学阶段,学生已具备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但存在的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中学生(包括部分优秀生)往往没有阅读教材的习惯。许多学生对教材的阅读仅停留在对字面的理解,往往忽略其丰富的内涵,因而,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把眼睛盯住教材的缝隙,编制导学学案时,应重视隐性知识的挖掘,精心设计,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基本概念以及概念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首先要发挥历史学科本身所固有的长处——趣味性,调动学生阅读教材的热情,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要求在编写学案时,要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问题设计为突破口,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及着眼点,使他们在阅读中读出兴趣、读出能力。

2、学案导学应注意培养学生严谨而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思维能力

由于历史的形象性和历史的抽象性比其它学科更为突出,且受学生形象思维层面和能力的限制,对历史现象往往囫囵吞枣,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记忆这些现象,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通过现象分析本质,并进而发现更多更新的知识。在设计学案时既要让学生有驰骋的工具又要有驰骋的空间,即既要给学生一条明确的分析主线,又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对历史现象与问题的分析和解释要循序渐进地设立一个个台阶,让学生自己一步步地走上去;对那些与教材描述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的历史情景,不要轻易地否定,要通过学案中设计的问题讨论,在新情景下具体分析历史。这样以问题设计形成一条明确的学习主线,学生沿着这条主线去探究、去发现、去更新知识。学案在这里不仅引导他们学习教材中的知识,更引导他们积累教材外的能力;不仅教给他们科学的方法,更要求他们树立严谨求证的科学态度。

3、学案导学中应注意习题的分级、分类。

历史具有“知识杂”“层面多”的特点,而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参差不齐,因此,选编的习题必须注意分级、分类,从而使每节课堂有所得,每组学案有所得,每位学生有所得。这样做有两个好处:①利于克服“劳而无功”的心理。一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悲观失望,自认为基础差,提高有困难,缺少信心和意志。针对这些学生,有关基础知识的题目设置,可以让他们体味到成功的喜悦。②满足历史能力训练的要求。作为学生,大部分是有上进心的,他们思路严谨,具

有追求“高难度”为荣的“优秀品质”,愿意显示自己,而习题的挑战性、复杂性往往能够吸引他们。

三、导学学案应该强调“导”的顺畅。

“导”得顺畅,关键之一在于学案导学实施程序的顺畅。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乱。”实施程序的顺畅,表现在导学学案要有相对固定的程式。现代教育要求我们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增强能力,发展智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因此我觉得,搞好学案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程序的优化。历史导学学案的内容应该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问题探究、当堂练习和达标测试、课堂质疑、课后小结等。其中,要特别注意:学法指导应该结合学生喜欢“规律化”的思维记忆习惯,把握和突出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问题探究应该由浅入深,有指导性和启发性。

布置预习要注意①基础知识把握②整体内容感知③疑点初探,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对课文进行预习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探索提出些问题;

老师出示的目标要包括①基础知识目标②迁移训练目标③能力提高目标;

重点难点提示要包括①提示易错处②提示易混处,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难、疑点。

学生学习的步骤有①预习自测②新课感知③难点置疑④当堂达标。

2、“导”得顺畅,关键之二在于学案备课实施程序的顺畅。 ①个人钻研教材:教师利用各种资料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写出教案或教学思路。

②集体备课: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集中个人的备课优势,共同商讨,取长补短。

3、“导”得顺畅,关键之三在于学案教学原则体现的顺畅。 学案教学原则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条原则:

①、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每节课的导学学案都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法指导、思维训练等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学案,对照课本,联系生活,独立自主地学习。这样学生每节课的学习都有目标,有重点,有路可循,有法可用,充分发挥了45分钟的效益。他们积极动手做,动脑思,动耳听,动口说,精力集中地去接受和加工信息,成为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不断改造自我并获得发展自我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把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于课下预习时就解决了,疑难问题做下标记,那么,带着问题去听课,自然,课堂效率也就提到了。并且在题目的旁边设有学法指导,包括学习方法的提示、思路的提示等。

总之,学法指导是紧紧联系学案内容,根据学生在学习时有可能出现障碍和不知如何下手时而设计的,以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因此,学法指导犹如一盏指路的明灯,它的设计一定要结合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

②、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性原则。学案的设计无论是自学预习,还是课堂的导学导练,直到反馈训练,都是在老师的诱导下进行的。老师提前备课,查阅资料,把握每一章节的重难点,把学生可能不明确或产生疑惑的问题,编成题目,发给学生提前预习,思考,试着解决(参考学法指导),学生在老师的诱导下进行思维训练,同时又可有自己的创见。在学案编写中,学法指导应该贯穿始终,如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务必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随着知识网络的形成,学法指导也构成科学完整的体系,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学习方法的知识是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

③、创新性原则。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创新地教,学生要创新地学,营建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的、民主的、和谐的环境。在编写学案时,教师就要渗透启发式、讨论式、竞赛式、辩论式、调研式等方法,不仅传授知识,还要交给学生知识创造的规律,交给学生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他们能主动自由地思索、想像、发问、选择甚至行动,为学生们的创造性活动提供时间、空间和材料。为学生安排活动的时间,去探索和创造;为学生提供学习情景,让学生去感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④、层次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规律,学案编写应注意它的层次性和梯度性。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

质量的需要,但是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学案要有适当的梯度。在研究学情和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要注意问题设计的梯度与层次,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向未知领域探究,使对学生提出的新的学习要求、任务与现有的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又不断出现,从而使学生在循环往复的学习中不断增长知识、提高探索自学的能力。

⑤、探究性原则。布鲁纳说: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语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导学学案”编写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学生在自行的探究过程中,在积极的思维中,进入思考和创造的王国。教学不应是简单的灌输,单一的传授。因此,探究性原则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出独到的见解,敢于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

四、学案导学的操作

教师在讲课的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预习。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在教学时,教师参照教案,按照学案授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学案进行学与练。一般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可用于新授课),开放式(质疑、探索、小结、练习,可

用于复习课),技能式(示范、实践、评估、作业,可用于习题课)等。

五、学案导学的评价

学案导学,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根本目的,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探索、提练、练习、巩固、归纳、系统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法。学案教学,就是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师“导”的技能,增加学生“演”的活动,学生多多参与,教师巧妙点拨、指导。

实行学案导学,能够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提高课堂利用率,减少学生走思分神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要时而听,时而读,时而写,时而记,时而思,时而答,可谓多种感官齐参与。学案导学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历史学习活动。

实行学案导学,便于学生记笔记,便于学生查阅和复习,这等于给学生了一份历史学习活动提纲。学生透过学案,就可以清晰地回忆上课时的情景。

学案导学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变教使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灌、学生装的弊端。它以导促学,促使学生从“苦学、死学、难学、学会”变为“乐学、活学、易学、会学”。 学案导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遵循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