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导学案范例一

初中历史导学案范例一

同步达标

A  基础训练(小试牛刀)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是

A.字母文字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象形文字

2.象形文字大约形成于何时?                                

A.公元前3000年  B.公元前2500年 

C.公元前20##年  D.公元前1500年

3.为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的文字是

A.楔形文字  B.甲骨文  

C.象形文字  D.金文

4.当今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是

A.腓尼基字母  B.希腊字母 C.拉丁字母D.汉语拼音

5.什么人创造了楔形文字?            

A.古代埃及人   B.古代苏美尔人

 C.古代印度人  D.中国人

6.佛教产生的时间是                                        

A.公元前7世纪        B.公元前6世纪   

C.公元前1世纪        D.公元6世纪

7.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     )一带。                    

A.印度    B.罗马      C.麦加    D.巴勒斯坦

8.伊斯兰教信仰的神是                                    

A.释迦牟尼 B.耶酥    C.安拉    D.穆罕默德

9.穆罕默德关于一神教的宣传,可以在下列哪部经典里查阅

A.《圣经》  B.《大藏经》  C.《诗经》D.《古兰经》

B  能力检测(登高望远)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体现了教义,并对阿拉伯半岛统一有影响的行动是

A.下令捣毁克尔伯古庙四周墙上的几百尊神像

B.规定各地穆斯林在作礼拜时,应面向麦加方向

C.把克尔伯神庙改为清真寺

D.将一块黑陨石作为伊斯兰教圣物

2.“圣诞节”是西方社会的重大节日,它与哪一宗教信仰有关的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3.中东和平进程举步维艰,这一地区有一座城市最为敏感,因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把它奉为各自的圣地,这一圣地是指

A.麦加     B.麦地那    C.耶路撒冷     D.巴格达

4.伊斯兰教历元年与下地下列哪个历史事件相关:

A.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

B.穆罕默病逝

C.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

D.穆罕默德修隐

5.形成的时斯与我国的哪个历史时期大致同时

A.秦朝   B.宋朝 C. 隋朝    D.春秋战国时期

6.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哪一带

A.印度    B.罗马  C.麦加      D.巴勒斯坦

7.在古代世界中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字是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腓尼基字母文字

8.对伊斯兰教叙述错误的是

A.产生于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 

B.信奉真主“安拉”
C.《圣经》是其经典 

D.克尔伯神庙是朝圣之地

9.有关对宗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每个宗教都有各自信仰的神

B.宗教大多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C.世界三大宗教是佛教、道教、基督教。

D.佛教的教义多是叫人忍受苦难、顺从

10.《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经书与哪个宗教有关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

初中历史导学案范例二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础历史知识。

2、看图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是古代东方文明的中心,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北京人

难点:内容距今久远,时间跨度很大,学生掌握本课知识有一定难度。

【课堂导入】

人自来就有喜欢寻根的天性。“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提出的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并由此导入新课。

一、自主学习(用10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

1、距今时间:————;地点—————。

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北京人使用工具:____________;使用火:————。

3、北京人的生活:——————。

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山顶洞人

1、距今时间:————;地点—————。

2、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进步之处: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

二、合作探究

1、你同意教材中“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一看法吗?

2、打制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何区别?

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三、精讲点拨

1、“远古社会”指的是原始社会;“传说时代”大体上是指人类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以来的原始社会时期。远古社会也可以称为远古时代,与传说时代没有明显的界限,两者都属于模糊的时间概念,泛指原始社会。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都属于“远古社会”。

2、氏族公社的特点:有血缘关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群体);财产共有(没有私有财产);地位平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食物)。

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进步之处:

四、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  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

A、中国     B、印度     C、巴比伦     D、埃及

2、如果你到北京去旅游,除了登长城、看故宫、观颐和园等风景外,你还以能参观()。

A、元谋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蓝田人遗址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木取火,以化腥臊。”懂得“钻燧取火”的我国远古人类相当于()。

A、山顶洞人     B、元谋人    C、蓝田人        D、北京人

4、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繁衍。有一种古人类,已经懂得人工取火,会制作装饰品,过着氏族社会生活。请你判断这种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5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智商高低 B饮食习惯 C会不会制造工具 D出现时间早晚

6、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发现于19世纪前期 B过群居生活 C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 D会使用天然火

(二)材料题:

材料一:北京人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他们无法生活下去,于是就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成果,过着群居的生活。

材料二: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由共同的祖先繁衍的,他们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居住在一起,他们的生活很艰苦。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归纳出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在生活方面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初中历史导学案范例三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要点 

2、阅读资料概括表达 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所题文字的历史含义和现实意义,开国大典的盛况,祖国大陆统一的实现 

3、感悟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

学习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学习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1、 阅读教材第一段归纳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2、学生观看第2、3页记载开国大典盛况的4幅插图,开展“接力讲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活动。(可以按照时间、地点、人物、重要讲话、庆典议程等基本要素分解提问、回答)

3、简答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4、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背景、时间和意义?

二、互动提高:这节课你有收获吗?和你同组的同学比一比,看谁学得更好。比一比:谁掌握的知识更多?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      年     月       召开。

(2) 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民族、人民团体代表等这说明了                          ;

(3)大会的内容:

   ①制定《共同纲领》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名称、新中国的性质;《共同纲领》性质:起了             作用,

②大会选举       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大会确定了             、          、              、              。

(4)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任命         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5)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①标志着              革命取得胜利;

②标志着中国人民                     时代已结束

③中国人民是国家主人

(7)      年     月西藏以       方式解放的。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           为首的代表团与中央政府谈判。

三、问题大盘点: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交流作答,请同学们相互排忧解难)

3、老师的问题:思维比拼

(1)根据第3页“动脑筋”回答: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2) 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目的是什么?你能说出碑文的三个时间的含义吗?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你想到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提高

1、组织学生进行第5页“活动于探究?2”:如何理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同学们想一想:“中央解决西藏问题为什么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西藏和平解放?”

3、自西藏和平解放50年以来,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封闭走向开放,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发生了以往任何时代都无可比拟的巨大变化。

  搜集有关材料,说一说50年来西藏的巨大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变化,谈一谈你的体会。

五、巩固归纳:

回顾本节内容,和其他同学一起归纳本节要点。

准  备                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                   西藏和平解放

 

      

政治协          时间                  国际意义               时间和意义

商会议          过程                  国内意义

六、能力训练:

1.确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会议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C.中共“八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下列选项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是( )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④采用公元纪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 )

A.毛泽东  B.朱德  C.周恩来  D.刘少奇

4.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

A.《共同纲领》       B.《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5.下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B.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

C.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

D.新中国的成立表明全国大陆全部解放

6.今年(2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多少周年?( )

A.30周年  B.40周年  C.50周年  D.59周年

7、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标志是(            )

A.三大战役            B.渡江战役            C.西藏和平解放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8、2、材料分析: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页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想一想:“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你能讲述有关的史实吗?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请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回答:

(1)一届政协会议通过的一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是什么?除此之外,该次会议还作出了哪些重要决定?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哪首歌曲为国歌,为什么?

   (3)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向世界庄严宣告了哪些问题?新中国的成立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七、练习巩固

遂川县教研室   罗六生

                                                 20##、8、30

 

第二篇:初中历史导学案设计构想

导学案设计构想

一、我们面临的难题

1.三大脱节

A.课堂教学与单元测试的脱节

B.单元测试与期末考试的脱节

C.期末考试与中考的脱节

三大脱节所带来的问题:

(1)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的脱节。

①传统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考试的重点放在知识的重现和简单运用。而随着课程改革层层推进,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成为核心和重点,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变成了最低要求。所以我们的教学必须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当然这不是说不重视基础知识,而是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把能力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②传统教学把教学过程分成块状,即在教学时间上把基础知识学习、巩固提升、应试准备大块,这种块状教学的弊端有三个:一是在基础知识学习部分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而真正提升学生能力的后两个部分只能靠期末复习来突击。这导致的严重后果是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脱节,表现在教学上就是学生学起来容易考试难。二是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提升遵循的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规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而块状教学机械的把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提升分割开来,这就等于在二者之间设置了一个很高的门槛,学生要通过短短的期末复习强化来跨过这个门槛相对艰难。三是教师包办得太多,学生的自学能力没有培养起来。导致的严重后果是教师越教越累,学生越学越死。譬如教自己的小孩走路一样,家长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孩子不摔跤,殊不知到头来孩子摔得更多,最好的办法是尽快教会他自己走路,他学会走路之后,我们要做的就只是提醒他注意安全。

针对基础知识与能力提升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做的是把基础知识学习、巩固提升、应试准备这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怎样结合?让每一节课都使这三个环节得到体现和训练,而这就是导学案设计的初衷。

(2)单元测试的出卷难题。难度大会导致总体平均分较低,这必然会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造成历史很难学的思维定式,进而产生厌学历史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假如把单元测试试题出得太容易的话,总体平均分到是很高,但根本无法达到单元检测的目的,更无法发挥单元检测巩固和提升的作用。

(3)学生的学习能力被弱化为听课能力。传统教学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专心听讲,以为听得好,就学得好,长此以往学生就养成了被动的学习方式,这会使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而实际上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该包括自学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解题能力、创新能力、价值取向、应试能力等多个维度,其中最核心的是自学能力和解题能力。试想,假如我们把学生的多维度能力培养起来,训练出来,我们的教学将会有多轻松,学生的成绩将会有多大的提高。我们坚信这样一个教学理念:考试成绩只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一个副产品。

2.时间难题:

①从课时量和排课习惯而言,语数外等所谓大主科周课时量多,课时多为早上,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他们可以利用一周六至七节课的时间完成新课预习及预习任务检查,新课学习,课后巩固复习,单元小检测这四大教学基本环节,所以他们都习惯以把早上的课拿来学习新课,下午的课拿来作为练习课。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基本上每一节课都要完成一节新课的学习任务,单元检测还无法正常进行,课时多数还是下午的,学习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②从学生和家长的重视程度来看,他们永远不可能像重视语数外一样重视历史学科,因此也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语数外一样安排课前预习任务和课后作业,和语数外抢时间是不现实也是不理智的。

总结上面两个方面的情况我们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就是我们天时地利都不占,我们只有求人和。怎么做到人和呢?两条,一是提高历史课堂的吸引力,使师生关系高度融洽,通过三大法宝化解“知识的毒”,即用思想点燃学生的激情,用学习方法削平知识的高山,用趣味来化解学习的苦闷。我们的追求是学生成为教师的追随者和崇拜者,教师成为学生的精神领袖和人生导师。二是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使学生 1

单位时间获得的学习成果大幅提高,使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大幅提高,使学生花在应试的时间大幅减少,留出更多一些的时间来感受历史的人文精神和发掘自己的无限潜能。我们的追求是在应试和素质之间找到一个最好的平衡点,对学生的现在和将来都负责。

3.背多分

记忆是很多人学习历史的最大难题,背诵是记忆的一种基本方法,所以长期以来在学生和家长心中形成了一种偏激的观念,那就是只要背得越多,历史分数就会考得越高,我们简称“贝多芬”。世人这样想,可以理解,但倘若我们历史教师也这样想,那么中国的历史教育就危险了。在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死记硬背是一种最低效的记忆方法,死记硬背的三大弊端是:一是记的人相当痛苦;二是记忆的牢固程度低;三是记住了不知道该怎么用。记忆的四个维度应该是机械记忆占20%,理解记忆占30%,学以致用即解决问题30%,多次重复占20%。

因此,要弥补机械记忆的不足,我们必须在后面三个维度上多下功夫,即靠课堂教学来突破理解记忆,通过做题来强化学以致用,通过单元检测来实现多次重复。假如把机械记忆的效果放大,忽视另外三个维度的运用,那么我们将无法摆脱“贝多芬”这个恶魔的控制,更无法提升学习历史的整体效果。

另一方面,“贝多芬”的确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但是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背亦有道”。即研究并找到好的记忆方法,从而降低记忆的难度,提高记忆的效率。最基本的原则有四条:一是少而精;二是趣味化;三是逻辑记忆,即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思维导图和联想智能。四是利用遗忘规律,即承认遗忘是正常的,然后想办法弥补它,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记忆的牢固程度。

4.教师的解放

如果从成就感、自由度、追随者这三个人生幸福的核心维度来权衡教师职业的话,教师不是一个好的职业。教师的痛苦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应试的巨大心理压力;二是情绪化波动的折磨;三是良心与生活的煎熬。既然选择了当教师,我们就得承受教师职业的种种不如意,甚至于接纳整个中国教育体系的种种弊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任劳任怨,没有追求。

教师必须要自我解放,即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符合教师职业要求以及教育体系的检验标准,把更多的时间用来构建幸福生活和实现自我价值。换句话讲,就是要在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提出为教育事业多做奉献,但绝不是殉道者。要寻求教师的解放,就是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教书既教得好又教得轻松快乐,或者说既出成绩又身心愉悦。

教师要谋求解放,最核心的是摆脱教学工作的束缚和巨大的精神压力,即先超越应试的“紧箍咒”。那么怎么才能解下这个“紧箍咒”呢?答:修成正果之后。何为修成正果,欲渡己者先渡人。具体到现实生活,我的理解是:做人做事,只有深深地进去,才能轻轻的出来。浅尝即止者,永远不可能体验到真正的自由和成就感。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研究教学,深入教学,突破教学,超越教学,解放自我。

对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我想说:我们要在最贫瘠的土地上种出最好的庄稼!

对于人生,我想说,让石头上鲜花盛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二、教学理念转变——借鉴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

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突破传统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转为侧重对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使教师由“教”向“导”转变,促使学生由“听”向“探”转变。

2.规范学习流程:通过“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三个环节引导出一处高效的学习路线。

3.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教育模式”的教学预设

①学习内容方面

20%的知识——自学能会(20%的知识——自学能会)

70%的知识——合作能会(30%的知识——合作能会)

10%的知识——老师教会(50%的知识——老师教会)

②学生组成方面

20%的学生——特优生(优生)

70%的学生——优秀生(中等生)

2

10%的学生——待优生(差生)

③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

20%的因素——智商(除了先天因素,绝大多数人在智商上没有多大的区别)

70%的因素——情商(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块,而这正是成功人士的本质特征)

10%的因素——行商(社会常识和人性的复杂性)

4.导学案的一个核心: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

5.努力实现三个转变:教师变导师,教室变学室,灌输变探究。

6.学生学习的三个定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高效学习。

7.课堂建设的三个标准:开放的课堂,情感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8.三个基本观点: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学习即成长。

9.高效课堂三件宝:导学案,双色笔,纠错本。

10.高效课堂三量:信息量,思维量,训练量。

11.对学生三看:看学生的自主程度,看学生合作的效度,看学生探究的深度。

12.注重培养学生的三力:思维力,表达力,生成力。

13.三条高压线:预习不充分的课不准上,严禁教师与学生抢风头,必须当堂落实检测。

14.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挖掘孩子身上蕴藏着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

15.德育要触及学生的心灵,变说教为活动,变压制为疏导,把自信还给学生。

16.教学就是教着学生自己去学,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渔才是我们的目的。

17.“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

18.你投入到工作中的热情有多少,潜伏在你身上的工作智慧和幸福感就会像喷泉一样涌出多少。

19.你的意志和态度将你和其他人其别开来。

20.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21.学习、思考、改变、进步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三、导学案设计思路

1.设计理念

①把基础知识落实、学习能力培养和应试要求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最终实现教师的解放。

2.导学案结构设计及设计方法、设计意图

①思维导图

设计方法:相当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可采用提纲式、结构图式、表格式等方式,然后把关键字词扣出来,设计成填空,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基本知识点,理清知识结构,抓住重点。

②问题探究

设计方法:

提炼出本课的核心问题,即重点、难点和考点。把核心问题设计成问题探究,可以是最直接的问答题,也可以是材料分析题,还可以直接用考试原题。但此部分问题设计应控制在五个以内,以求得少而精,少而透,少而活,少而准。最好设计为三个,每个耗时5分钟左右。使用时可先让学生思考提问,或小组探究讨论,较难问题可教师直接讲解归纳。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思考和教师点拨,一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即如何“学以致用”;三是拓展提升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③学力提升

设计方法:

A.在教师参考各种材料及做完近年中考试题的基础上,精心挑选5个选择题和一个主观题。我们的原则是教师多做题,学生做精题。

3

B.使用时可让学生花5分钟左右快速完成,然后教师进行有正对性的点拨。将每个小题赋上分值,满分100分,其中5个选择题每小题10分,一个主观题50分,当然这个主观题下又设几个小问题,又可分别赋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C.此部分完成后让学生自己快速计算出得分,教师进行鼓励和点评。尽管这种做得出的分数会有水分,但并不影响我们设计意图的实现。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短小精悍的训练,要达到五个目的:一是巩固当堂所学知识;二是训练学生解题技巧;三是弥补学习过程中的漏洞;四是及时矫正学生的学习误区;五是为后边的单元检测搭桥铺路。

3.排版方式

①一课的导学案用一张A4纸完成。其中第一面上半页为第一部分思维导图,下半页为第二部分问题探究;第二页为第三部分学力提升。

②每册书一般在20课左右,用20张A纸完成并装订成册,在学期开学时印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印刷费用由年级统一负责。

4.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导学案必须在新学期开始前设计完成。同备课组教师每人完成10课左右的任务,开学前汇总修正后定稿。

②在导学案设计的过程中同备课组教师应该尽心尽力,相互信任,密切配合,确保导学案的高质量完成。若流于形式,简单拼凑,将会使导学案的使用效果大打折扣。

③设计导学案表面上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但若从长远来看,导学案可以循环使用,做完一轮六册导学案之后,下一轮我们只要在原有基础上完善优化一下就可以使用了,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使得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得到积累和提升。我们每个教师都会从中受益。

④导学案使用之后肯定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到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其形式和内容进行不断修正和完善。

四、使用建议

1.课时分配

①课前复习5分钟

②自学完成思维导图10分钟左右

③问题探究15分钟左右

④学力提升10分钟左右

2.与单元检测配套使用

①每单元一次,每学期五次左右。通过小单元检测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巩固和提升本单元所学知识;二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三是鼓励学生学习信心。其中巩固和提升是核心目的。

②单元检测实行班级化批改,即利用一课时边讲解试题,边由学生批改出分数。课后由课代③表统计全部成绩。不在实行全年级统批统改,减轻教师改卷负担。

④单元检测内容绝大部分为本单元每一课学力提升部分训练过的原题,少部分有所综合和提升。从而既达到了单元检测的目的,又保证了平均分。

⑤单元检测试题的设置建议:满分100分。选择题25个,每个2分,共计50。主观题4个,共计50分。测试时间为45分钟,。选择题25个,其中20个为学力提升部分的原题,5个为学力提升部分的变式或本单元的综合提升。主观题4个,其中3个为学力提升部分的原题,1个为本单元的综合提升。

⑥单元测试的易中难比例为8:1:1,平均分严格控制在80分以上。

4

五、导学案案例

以九年级下册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例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思维导图

初中历史导学案设计构想

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洲第二战场开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洲战场胜利:19xx年5月8日德国投降 二战结束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题探究

(1)第二战次世界大战为什么又被称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解析:这充分反映了二战的性质,即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换句话说这两个名称是同质概念,是洋芋土豆问题。

(2)雅尔塔会议是什么时间召开的?参与国有哪些?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影响?

解析:时间:19xx年2月

参与国:英美苏

主要内容:①决定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②决定成立联合国(重点)

③苏联承诺对日本作战

影响:加速了二战的胜利。

(3)为什么说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解析:原来欧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是苏德战场,战略方向自东欧向西进攻德国。后来19xx年6月盟军发动了诺曼底登陆战役,战略方向是自西欧向东进攻德国。为了区别于苏德战场,所以把后来的诺曼底登陆所开辟的战场称之为欧洲第二战场。

二战的三大战场:

欧洲战场

德国、意大利

非洲战场

日本

(4)两次世界大战战争启示录

解析:①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②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

③充分发挥联合国在调解国际冲突中的作用

④各民族、各地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5

3.学力提升(100分)

1.(2011?江苏盐城)当今世界,联合国在处理重大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决定建立“联合国”这一国际组织的会议是(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2.(2011?浙江台州)小明围绕“两次世界大战”整理了一段学习笔记,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两次战争都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B.飞机和坦克在一战中投入使用

C.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 D.两次战争都是规模空前的浩劫

3.(2011?江苏扬州)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标志着“世界正义力量团结在一起”的事件是(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诺曼底登陆的成功

C.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D.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4.(2011?四川南充)同学们,我们如果要撰写有关“二战”历史的小论文,应该选择的内容是( ) 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②斯大林格勒战役 ③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集团 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2011?四川宜宾) “坦克的使用”和“原子弹的爆炸”分别出现于“一战”和“二战”。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坦克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B.原子弹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C.都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D.都加大了战争的惨烈程度

6.(2011?四川内江)阅读下列材料:

“各国(指26国)保证以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团结一致,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及其追随者······” 请回答:

(1)材料出自于26个国家签署的什么文件?(6分)它的签署有何重大意义?(6分)

答:《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2)文中“法西斯轴心国”指的是哪些国家?(9分)

答:德国、日本、意大利;

(3)这一场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是什么?(6分)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6分)

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一场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4)打败法西斯后,为维护世界和平,19xx年10月,成立了一个国际组织,该组织的名称是什么?(5分)

答:联合国

(5)世界大战的硝烟,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然而战争留下的创伤依然存在。世界已跨入新世纪,可天下并不太平。反思世界大战的历史,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12分)

答: ①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②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

③充分发挥联合国在调解国际冲突中的作用

④各民族、各地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