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学设计及资源应用计划表


 

第二篇:《马说》资源应用计划表用及教学设计

附:教学设计方案

《马说》

一、概述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这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4.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过程与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是他们毕竟才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在理解感悟文章语言上有一定困难。基于此种情况,本堂可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对于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本课加强了朗读环节,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2.在本课教学中贯穿朗读、自学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学工具:制作相关课件,运用多媒体

参考网址:www.ruiwen.com http://www.5156edu.com/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2)伯乐指的是什么?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1.在课堂上对学生朗读水平的评价不能采用“读得好,读得不错”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应根据学生实际的朗读水平,采用“读得很准确,没有多字掉字”“读得很流利,声音很响亮”“读得真有感情,我们都被你感动了”这一类评价语。这样,可以引导他们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2.多媒体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它要求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课堂教学看学生能否做到自主学习、充分学习和有效学习。

    3.因人而异,实施分层评价。 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如果我们以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则会使后进生难以接受,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及自尊心、自信心。因此,我们的评价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应依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因性施教。

八、帮助和总结

    1.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首先让学生在学生初步理解字意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反复地朗读,再理解,再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去体味作者与作品,最终实现对作品深刻的感悟。  

2.补充背景材料进行感悟  

    《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有关于文章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尤为重要:《马说》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鉴于此在设计导学案时,我布置了一项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借助手中的资料,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内容。 

    3.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

    这节课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用汇报关于“马”的成语,讲故事的形式,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从故事中发现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4.加强合作探究,注重媒体运用

  教学中以小组为平台,能组织有效的合作探究,各学习小组围绕问题,踊跃讨论。讨论到高潮,各学习小组围绕“谁来为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展开深究, 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的资料进行智慧碰撞,这样,学生可以更深入的理解文本,为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相互争论、探究,达到让学生深层次感悟作品主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