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xx年02月28日 03:34:37 杭州网

《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在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决策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是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的,是未来五年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全市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行动纲领。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背景

“十五”以来,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20xx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918.61亿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达5431美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城市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市已成为民营经济大市。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xx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达到198亿美元,年均增长23.2%(不含省公司为138.73亿美元,年均增长36.2%);五年中,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1.57亿美元,比“九五”同期累计增长1.4倍。城乡和区域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大都市框架拉开。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96.38亿元,是“九五”累计的2.7倍。相继建成一批重大项目,城市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变,中心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进一步增强。文化名城建设全面推进,科技、教育、卫生、体育、人才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十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好、质量效益最高、城乡面貌改变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还面临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要素、生态环境和人才科技的“瓶颈”制约矛盾日益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社会结构转型相对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因社会转型和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保持社会稳定的压力加大;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增强。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均生产总值将从5000美元迈向8000美元,这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国、我市发展有利。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也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国内发展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期,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加速升级,人口向城镇加速集聚,经济体制加速转轨,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加快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市场的制约,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与发展不平衡状态并存,社会转型引发的矛盾增多,这对我市实现既快又好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和全省前列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解放思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要求,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为重点,坚持“发展、创新、节约、稳定、为民”,推进“五大战略”,破解“七大问题”,打造“平安杭州”,引领“和谐创业”,构建“和谐杭州”,打响经济强市、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天堂硅谷“四张金名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发展,加快建设强市名城。又快又好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建设“经济强市”和“文化名城”,落实“五个统筹”,实施“五化联动”,推进“五大战略”,建设新一轮“十大工程”,实现我市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发挥全省的龙头、领跑、示范、带头作用。

———坚持创新,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体制、机制、管理、科技、文化的创新,激发创造活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做到在和谐中创新创业,以创新创业赢得和谐,不断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坚持节约,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地走节约、集约发展之路,实施“环境立市”战略,推进生态市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打造节约型产业、节约型政府、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稳定,努力打造“平安杭州”。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

———坚持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到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七大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切实保障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的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提高人的素质,激发人的潜能,保护好、发挥好、引导好全市人民建设杭州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努力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城乡区域协调互动,人与人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实力强、体制机制活、城市品位高、人文气息浓、生态环境美、社会秩序好、生活品质优的“和谐杭州”。主要是:

———经济发展上新台阶。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到20xx年,以20xx年价格计算达到490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在国内大中城市中保持领先;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达到68500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8400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接近60000元(达到74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5%;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全市三次产业比重预期为4∶49∶47左右;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力争成为发展后劲足、经济实力强的“和谐杭州”。

———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建设构架基本形成,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中心城市综合功能特别是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明显增强,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达到70%,社会就业人员中非农就业的比重达到85%。力争成为服务功能强,城市品位高的“和谐杭州”。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多种所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全社会创造活力进一步激发;外贸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利用外资质量明显提高,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对内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力争成为开放水平高、体制机制活的“和谐杭州”。

———社会事业更加繁荣。积极推进“一名城五强市”建设,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意识全面确立,科技、文化、教育、

卫生、体育、人才事业有较大发展。全面普及“十五年教育”,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人均预期寿命接近80岁;市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有较大提高。力争成为市民素质高、人文气息浓的“和谐杭州”。

———社会管理明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推进,法制不断健全完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跨上新台阶,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进一步改善,公共危机应急处理机制较为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力争成为法治程度高、社会秩序好的“和谐杭州”。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16%;生态市建设成效显著,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市区和临安、富阳等县(市)基本达到生态市标准。力争成为资源消耗少、生态环境美的“和谐杭州”。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市户籍人口715万人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6‰以内;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80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000元左右,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0元左右;“住房难”问题有效缓解,“两个房等人”基本落实到位;努力缓解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基尼系数控制在03以内;新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0万人,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有保障。力争成为幸福程度高、生活品质优的“和谐杭州”。(带*为20xx年数据)

注:预期性指标是体现政府意愿,努力争取实现的目标;约束性指标是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政府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的目标。

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落实“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以建设都市农业为主题,增强农业综合功能;以“九件实事”为抓手,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以深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加快发展都市农业,增强农业综合功能

继续实施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形成农业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都市农业新格局,力争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以上,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业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在保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

基础上,继续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完善“城市、平原、山区”三大农业圈层,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带,促进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进一步集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和精品农业,开发农业多样化功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以设施化、科技化为特征的都市农业区域,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在稳定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继续搞活土地使用权流转,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农业领域,鼓励发展专业经营户和龙头企业,扶持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建立专业合作组织、专业经营户、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有机结合的贸工农一体化经济组织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保护,全面推行生态农业建设,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继续加强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中低粮田改造,提高地力和产出能力,严格保护耕地,保障粮食生产能力。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加强科技信息服务,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一批高效生态农业技术项目,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形成一批具有杭州特色、享誉盛名的优质农产品品牌。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确保人畜安全。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建设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国家水产品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强化从生产到消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管理,力争率先成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城市。

(二)继续办好“九件实事”,推进农村全面发展

继续以“九件实事”为抓手,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心镇、中心村、示范村建设,维护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和“乡村通达”工程为载体,完善以农民饮用水工程、路网、电网、通信网、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调整城乡发展政策,在财政、金融政策上更多向农村地区倾斜。支持农村地区全面开展环境整治和村庄改造,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完善村庄布局规划,实施农居点集中建设,加大农村宅基地整治力度;在中心城区继续推进撤村建居和城中村改造,积极推广农转居多层公寓和鼓励高层、小高层住宅建设,全面改变村容村貌。

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健全城乡统一、开放、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消除农村劳动力进

城就业的政策歧视和障碍,完善失地农民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环境。

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和覆盖率,健全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保障水平。落实并逐步提高财政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补贴,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差别。进一步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救助网,完善分级救助机制和救助政策,切实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三)深化城乡配套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强化农村的公共服务建设。加大政府对农村公共事业的资金投入,逐步改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文化设施等条件,使农村居民享受更多的公共产品服务。加快发展和培育城乡一体化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市场网络,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健全对征地农民合理补偿机制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在村级组织的选举中落实好农民的民主选举权,在村级事务中维护好农民的知情权、管理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在村级集体经济中落实好农民的收益权。积极推进农民新社区股份制改革,创新集体经济经营机制。落实“多予少取”的富民政策,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完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

专栏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

*农业提升工程:围绕蔬菜、茶叶、竹业、畜牧、花卉苗木、水产、果业等产业,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带;建设超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60家、农业专业合作组织500家。

*村庄整治工程:鼓励人口、产业向中心镇集聚,加大村庄整治力度。全市再建设100个农村示范村、1000个重点整治村;完善农村公路网和客运网,通村公路里程累计达到1.2万公里;新改善农村45万人饮水条件,新建110个园林绿化示范村,60%以上的乡镇建成生态乡镇。*转移就业工程: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五年培训农民100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完善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就业工作。

*农村进步工程:继续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工作;每个乡镇设立公办卫生院、每个村设立卫生室;加大帮扶力度,加强区域协作;加强农村文化体

育设施建设,倡导乡风文明。

*农民保障工程: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障水平不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或上年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健全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和覆盖率;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救助网。

*基层建设工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推行村务公开、乡镇政务公开制度,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三、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深入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适度发展重化工业,提升发展传统产业,加快工业功能区和产业集群建设,努力打造环杭州湾产业带的产业核心区和“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强化自主创新,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按照“自主创新、做大做强、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国际合作、整合资源、抓大促小、协同并举”的指导方针,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设备制造等产业;营造良好的高技术创业环境,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杭州作为国家高技术产业重要基地和试点城市之一的地位;到20xx年,高技术产业整体实力位于全国大城市前列。

形成一批具有明显优势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加强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基本建成杭州数字电视产业园、杭州动漫游戏产业园、杭州生物产业基地;形成若干个技术水平突出,产业特色明显,具有相当规模经济效益的高技术产业集群。

建成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撑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联合,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完善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的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大力实施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战略;加强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到20xx年,使我市国家和省级企业研发机构的总量在20xx年基础上翻一番。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形成若干年销售收入100亿以上,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具有龙头地位、跨国经营的高技术企业或产业集团,涌现一大批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民营中小型高技术企业。

专栏4: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电子信息产业:构筑“两大两优两新”的电子信息产业格局。“两大”即通信业和软件业,“两优”即数字电视产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两新”即动漫和网络游戏产业。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现代通信设备制造业、行业与外包应用软件、集成电路制造与设计、网络与信息服务业、自动控制设备与系统、嵌入式数字智能产品等;

*现代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现代中药、新型化学制剂、新型医疗器械等;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纳米材料、光电子材料、高性能低成本钢铁材料;生态环境材料;高性能结构及特种复合材料、金属材料、功能材料;新型墙体与建筑材料,纺织、表面涂层、薄膜、储能材料,防爆玻璃和玻璃纤维等;

*环保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城市污水处理设备、工业废水处理设备、城市生产和生活垃圾处理设备、工业及医疗废弃物处理设备等。

(二)突出重点领域,适度发展重化工业

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优选重化工业的发展重点,推动产学研攻关,提升集成配套能力,着力发展运输设备、成套设备、机床等装备制造业,适度发展化学工业,积极探索发展海洋产业,提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

汽车及运输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重点发展大中型高档豪华客车系列,带动普通型客车、SUV越野车的发展,加快发展专用车,推进电动汽车产业化进程,加强自主开发和品牌打造,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经营能力;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制造,加强与汽车跨国公司的配套协作,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叉车、物流设备主导产品的升级换代,完善产品系列。船舶及零部件制造业,重点开发出口特种船和中高级游艇、游船、赛艇以及游艇变速箱、控制设备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船舶产品。以杭州地铁工程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地铁工程所需机械、设备的开发和生产前期工作。

成套设备制造业。开发新一代汽轮机、新型锅炉、燃气与蒸气联合循环机组、抽水蓄能机组和发电机组、输变电配电等电力设备、大型乙烯装备及下游合成产品所需的重大装备;推进大中型空分设备产品更新换代,使其生产技术水平接近或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完善客梯、货梯和自动扶梯系列产品,开发新型电梯。

机床、仪器仪表制造业。加快调整机床产品结构,磨床产品向数控化、高精密、高效率、成型专用和成套成线方向发展,开发精密磨加工设备。发展控制系统装置以及数字化、智能化的特种、专用自动化仪表,提升电

度表等传统仪表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发展现代光学仪器,开发光、机、电一体产品,积极发展科学测试仪器、环保监测仪器、现代农业仪器、轻工业仪器等。

化学工业。利用靠近上海、宁波、舟山石油化工基地和东海油气资源的优势,在临江等工业功能区,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适度发展精细化工、日用化工和石化工业。发展无污染、高附加值的石化下游产品,延伸杭州湾石化工业的产业链;做优新型环保染(颜)料、涂料、特色农用化工产品,做大氟硅系列、高档专项精细化学用品,做强高等级子午线轮胎、橡胶加工产业;培育有机硅、电子化学品、纳米新化工材料等高科技精细化工产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坚决淘汰污染严重、工艺落后、物耗能耗高的产业。

海洋产业。发挥在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集聚优势,积极建设陆海并举经济强市。加强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重点发展船舶和船机制造、临港工业配套设备、海洋生物医药与保健品、海洋信息技术与设备、海水淡化等产业,积极争取在杭州建立国家海水利用产业化南方基地。

(三)坚持扶优扶强,提升发展传统产业

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材、都市工业等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要推动由模仿创新、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创新、自创品牌为主的转变,由“杭州制造”向“杭州创造”的提升;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打造一批知名品牌、著名商标。

纺织服装化纤业。发挥产业综合优势,拓展两头,拉长做强产业链;以丝绸、服装尤其是女装产业为龙头,以化纤产业为基础,加强技术和装备改造,着力开发新型中高档面料,提高装饰、产业用纺织品比例,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引进和开发先进技术,减少丝绸印染、化纤生产过程中对外部环境的污染,改善生产作业环境;充分利用“丝绸之府”、“女装之都”和“中国家纺名城”等公共品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鼓励和引导纺织、服装和化纤企业,通过重组、兼并、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特大型企业集团。

食品饮料业。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方便食品、绿色食品、新型特色食品、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海洋生物食品,努力增加果汁、蔬菜汁、含乳汁、植物蛋白汁、茶汁、营养保健汁等饮料产量和品种,发展牛奶制品,开发豆乳制品;培育食品饮料龙头企业,推进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加强食品饮料产品安全监测,提高食品饮料精加工程度,扩大食品饮料出口。

新型建材工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发展环保、绿色、节能的新型建筑材料;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促进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发展钢结构产品,积极发展新型工艺水泥、建筑陶瓷、玻璃和新型墙体材料。

都市型工业。以都市生活消费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印刷包装、旅游

纪念品设计与制造、音像制品业、眼镜、钟表、首饰加工业、时尚服饰(尤其是小批量定制女装)、都市农产品深加工等;加强对优秀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开发,扶持织锦、刺绣、剪刀、绸伞、扇艺、铜雕等工艺美术产品的发展。

(四)优化产业布局,发挥集聚效应

进一步推动工业企业向开发区、工业功能区集中,市区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和都市型工业、面向工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以块为主、点块结合”的布局。依托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江东、临江、临平、钱江四大工业区,建设我市东部先进制造业基地,构建环杭州湾产业带核心区。

打造支撑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三大科技创新集聚区。一是依托浙江大学紫金港、玉泉校区、浙大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杭州高新区江北区块,形成以高新技术研发、设计和孵化为主的城西科技创新区;二是依托下沙高教园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新加坡科技园,形成下沙科技创新区;三是依托高新开发区与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形成滨江科技创新区,努力构建环杭州湾产业带和我省的科技创新核心区。

加强五县(市)省级开发区和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建设。结合修编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和完善工业功能区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和块状经济,形成具有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工业功能区,引领和支撑县(市)工业经济发展。

发展都市型工业功能区。绕城公路以内的老城区工业区块,根据城市规划,因地制宜调整生产布局,利用原有搬迁企业厂房,建设若干无污染、有特色的都市工业功能区,使之成为推进设计创意产业和新型都市工业集聚发展的平台。

专栏5:重点开发区功能定位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信息技术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为主导、产学研一体化的国际性先进制造业基地、新世纪大学城,花园式、生态型副城。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现代制造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行区,重点发展软件服务业、数控机床制造业和汽车电子加工业,积极发展都市型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

*杭州江东工业园区(江东工业区):以高附加值特色产业为主体,兼具教育、居住、物流等功能的大型花园式、生态型的综合性工业新城。

*杭州萧山临江工业园区(临江工业区):杭州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特色产业区块,重点发展机电一体化、纺织、服装、印染和精细化工等产业。

*余杭经济开发区(临平工业区):以都市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现代加工制造业为主导,生产与生活相对平衡的生态化、园林化的综合性工业城。*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园、先进制造业基地,园林式、都市型现代工业园区。

*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城镇工业功能区是指一定范围内根据规划布局形成的产业相对集聚、特色优势明显、经济活力较强的块状经济。

(五)提高整体水平,积极发展建筑业

推进建筑业的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提高建筑业的设计、施工和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推进建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培育一批优势规模企业和专业施工队伍,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健全监管和服务体系,严格工程质量和建筑生产安全管理,完善工程监理制,加快建筑、装饰行业工厂化生产进程;加强与国内外一流建筑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大力拓展国内外建筑市场。

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围绕建设服务业大市的目标,坚持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以市场化做大服务业规模、以信息化提高服务业水平,以国际化提升服务业能级、以法制化优化服务业环境,构筑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一)以旅游国际化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大旅游产业

围绕建设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东方休闲之都”,深入实施“旅游西进”战略,积极保护和有效开发旅游资源,大力整合以“三江四湖一山一河一溪三址”为重点的旅游资源,形成大杭州、大旅游、大发展格局。整合杭州独具特色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特色项目。以西博会、休博会为载体,打造以“东方休闲之都”为主题的观光休闲产品,提高会展、休闲的国际知名度,加快旅游业从观光游“一枝独秀”向观光、会展、休闲“三位一体”转变。加快旅游国际化进程,强化“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联动,完善旅游饭店业,提升旅游交通业,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发挥其龙头作用,带动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

(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进金融服务业发展

积极引进知名的跨国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壮大地方金融企业,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多主体的金融市场体系。鼓励支持金融创新,加快推进金融电子网络建设,不断完善信用卡、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服务的消费环境,积极发展银行卡产业。大力发展保险业务,使之成为金融发展的新增长点。加快金融数据平台建设,完善信用担保机制,畅通融资渠道,全面提升金融服务的辐射力,努力把杭州建

设成金融机构齐全、金融市场发达、金融辐射功能强劲的“长三角”区域性金融中心。

(三)促进商贸与物流业升级,打造物流中心、购物天堂

加快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鼓励企业以资本运作、管理技术或品牌效应为纽带,以特许、加盟经营等方式,推进连锁经营;以信息平台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第三方、工商合一、商商合一的新型物流业态,培育物流基地,鼓励物流企业兼并和集聚,构筑物流基础平台、信息平台,重点培育发展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富阳口岸等三大国际物流中心,加快都市配送型、产业基地型、行业分拨型三大物流体系建设,形成“长三角”南翼物流中心的基本框架。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现代流通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优化专业商品市场布局,提升档次,推动现代大型综合购物中心等商贸新兴业态发展;加强商业特色街区建设,使其成为凸现杭州历史、文化、产业特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窗口,打造“游憩购物天堂”。

(四)扩大自身优势,着力拓展信息服务与软件业

加快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数字认证平台和网络监控预警平台建设,建立信息共享和安全保障机制。鼓励软件企业加快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整合传输技术、宽带网络和显示设备制造等优势资源,以发展网络增值业务为重点,加快电信服务、计算机应用服务、广播电视在线(传输)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等新兴行业的发展。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大力支持、培育无线宽带和光纤到户(FTTH)接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互联网本地交换平台,加速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抓好“数字杭州”的网络基础,进一步打响“天堂硅谷”品牌。

(五)以市场化、专业化为导向,大力培育中介服务业

着力培育发展创意产业、经济鉴证、信息服务、法律服务等知识型、科技型服务业,扶持一批有实力、有品牌、有信誉的中介机构加快发展。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大力引进国际著名的会计、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企业。加强对中介服务业的规范管理和信用建设,建立信用监管和惩戒制度,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完善中介服务业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中介服务企业的执业行为,提高竞争能力和服务质量;推进中介机构与挂靠的政府部门脱钩改制。

(六)以持续健康为基调,稳步发展房地产业

优化房地产发展结构,建立和完善房地产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政府调控体系,形成供需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的房地产发展格局。以“居者有其屋”为目标,加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住房的建设步伐,切实解决群众“住房难”问题;培育和规范房地产市场,加快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业,完善房地产金融信贷服务,完善房地产市场信用体

系,建立房地产市场预警机制;推进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健全物业管理体制;引进国内外著名的房地产咨询、设计、物业管理公司,培育本地房地产企业,争创房地产全国品牌。(七)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

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居民生活多样化需求。发展社区公益性服务,健全帮扶救助和劳动保障服务组织体系,完善四级社区服务网络,建立针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政府投入保证为主的福利服务制度,发展形式多样、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文教体卫服务;推进社区经营性服务,实行政府扶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社区服务机构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专栏6:现代服务业五大功能区

*旅游休闲功能区:包括西湖西溪旅游休闲区、城市西部旅游功能区和省际黄金旅游功能区。

*中心城区综合功能区:包括中央商务区、中央商业区(核心商圈)、特色商业街区和县(市)域功能街区。

*物流功能区:包括物流园区服务区、物流配送中心和商品批发市场。 *生产性服务功能区:包括下沙产业技术服务区、江南高新技术服务区、临平生产性服务区和江东工业城服务区。

*南阳空港区:包括萧山仓储、物流加工、进出物流展示、海关商检等配套齐全的国际空港物流基地。

五、构筑网络化大都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城市化”战略,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快构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市)城为依托、中心镇为基础、高等级公路为发展轴的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五县(市)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优化空间发展框架,构建合理的区域开发格局

开展区域主体功能区划,形成“一域一圈两轴两带”的空间发展格局。“一域”就是全面融入长三角经济区;“一圈”就是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两轴”就是沿杭新景(杭千)高速公路和杭徽高速公路的城市(中心镇)发展轴;“两带”就是沿钱塘江流域和苕溪流域的两条生态保护带。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与潜力,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区。

———优化开发区域主要是主城区。要按照“两疏散、三集中”的总体要求,实行“退二进三”,推进工业向江东工业区、临江工业区、临平工业区、钱江经济开发区集中,人口适度向新居住区和副城、组团转移;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重现杭州古城风貌;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升城市品位。

———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钱江新城、江南副城、临平副城、下沙副城和江东工业区、临江工业区、临平工业区、钱江经济开发区以及省级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块等。主要任务是高起点规划与建设,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转移,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加快人口集聚,形成新兴城区。

———限制开发区域主要包括森林资源密集地区、江河水系源头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等。主要任务是强化生态保护与整治,引导人口向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转移,选择条件好的中心镇进行集约开发。

———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西湖国家风景名胜区、千岛湖国家风景名胜区核心保护区、各类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森林公园、历史文化遗迹核心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主要任务是依据法律、法规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各类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建立和完善主体功能区划的管理机制,逐步形成以主体功能区划为基础的差别化区域开发政策,建立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机制,使主体功能区划成为提高空间资源配置总体效率的重要依据。

专栏7:部分限制开发区域及发展方向

*限制开发区:主要包括瑞晶洞生态旅游区、湍口温泉生态游览区、昌化溪竹筏漂流旅游区、钱王故里风情游览区、玲珑山自然风光旅游区、良渚历史文化旅游区、径山佛茶文化旅游区、西溪风景区、龙坞风景区、碧云景区、桐君山景区、七里泷景区、严东关景区、灵栖洞景区、大慈岩景区等。

*发展方向:以充分保护自然生态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存为首要目标,在此基础上可适度、集约进行开发,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

专栏8:禁止开发区域

*国家风景名胜区:共2个。西湖国家风景名胜区、千岛湖国家风景名胜区核心保护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2个。清凉峰国家自然保护区、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省级自然保护区:共18个。梅花鹿自然保护区、禾木坞浪广岭野生梅花鹿自然保护小区、上溪华东黄杉自然保护小区、合溪源领春木自然保护小区、桐坑南方红豆杉自然保护小区、英公水库天然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小区、鸬鸟红桃山自然保护小区、龙门山森林植被自然保护小区、建德林场风景林自然保护小区、铜官自然景观自然保护小区、建德林场木兰园自然保护小区、新安江江南自然保护小区、金子尖猕猴自然保护小区、白马石山后鬃羚自然保护小区、白马官川香果树自然保护小区、千亩田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小区、龙门里楠木植物群落自然保护小区、於潜天然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小区。

*国家级森林公园:共5个。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富春江国家森林公园、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午潮山国家森林公园、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地区。

*省级森林公园:共6个。东明山省级森林公园、黄公望省级森林公园、贤明山省级森林公园、龙门省级森林公园、瑶琳省级森林公园、新安江省级森林公园。

(二)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按照“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城市新格局要求,着力推进“一主三副六组团”建设,加快“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优化提升主城功能。依托主城各个区块的特色优势,发展和培育城市的主导功能,重点建设以钱江新城为主体的中央商务区,启动钱江世纪城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以武林商圈为核心的商业商务区,以湖滨、吴山、南山路区块为核心的旅游休闲商务区;建设以浙江大学及大学科技园、高新开发区、老文教区为主体的城西创新创业带。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构筑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创新创业功能;发展省会经济、总部经济和面向企业的各类咨询机构,提升管理决策功能;推进旅游业国际化,积极发展休闲产业,提升旅游休闲功能。

健全适应大都市特点的高效管理体制和机制。坚持“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构建“节点创新、层面互动、纵横连接、网状运行”城市管理运行机制,推进依法管理、长效管理、标准化管理和无缝隙管理。以“洁化、绿化、亮化、序化”为目标,坚持注重细节、注重特色、注重品位,建设“清洁杭州”。积极吸纳各类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公共服务行业经营,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形成政府、企业与市民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新格局,实现城市运行效能、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的同步提升。推进撤村建居,加快实施“城中村”改造和多层民居建设,进一步改善城市发展环境。

合力推进副城建设。实施以大都市新中心为核心、以“三副六组团”建设为重点的“新城区建设”工程。以现代科技城和远景商务中心为目标,

建设江南副城;以现代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为目标,建设临平副城;以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新世纪大学城和花园式生态型城市副中心为目标,建设下沙副城。加快三个副城的市政、公共中心、居住区、商业街、医院、中小学校、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成为集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教功能区、物流园区、生活居住区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副中心。

加快六个组团建设。义蓬、瓜沥、临浦、塘栖、余杭和良渚六个组团,要按照生产、生活、生态相对独立、功能互补、互为支撑的组团式布局要求,深化发展规划,加快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加速形成与主城、副城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创新六大组团管理体制,合理调整组团内镇乡行政区划,扩大组团内中心镇的经济、社会和城镇建设的管理权限,使六个组团逐步发展成为生活功能较为齐全、产业发展较有特色、生态环境较为优美的城市新区。

推进萧山、余杭融入大都市。坚持规划共绘、政策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共兴、环境共保原则,制定合力共建的政策措施,强化规划协调,加快基础设施对接,实现资源共享和合理布局。积极探索消除体制障碍,逐步使中心城区与萧山、余杭两区政策趋于统一。

(三)加强统筹协调,加快五县(市)发展步伐

以“旅游西进”为先导,以完善“交通西进”为载体,依托高速公路,实现产业、资金、人口集聚,“顺藤结瓜”,促进中心城市产业梯度转移,发展“高速公路经济”和“黄金水道经济”;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五县(市)尤其是富阳、临安从郊县(市)向郊区转变。进一步优化五县(市)城镇区域布局,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中心镇,形成以县(市)城为骨干,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为基础,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相互促进的城镇体系。五县(市)城要以建设中等城市为目标,合理配置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市容环境,提升人居文化氛围,在功能上起承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周边乡镇、农村发展的枢纽作用。积极探索完善中心镇管理体制,促进资源要素加快向中心镇集聚,便利流动人口居住,便利农民进城发展,着力为中心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其成为沿江、沿路发展带的人口和经济集聚区。把加快城镇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坚持低能耗、无污染原则,大力发展块状特色经济。县与县之间、镇与镇之间在产业上要适当错位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形成区域特色工业的比较优势、规模优势和效益优势,推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四)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推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根据省政府提出建设杭州都市经济圈的总体要求,在进一步推进中心城市与五县(市)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我市与湖州、嘉兴、绍兴等相邻县(市)的合作发展,将我市“一个半小时经济圈”由市域扩展到“都市经济圈”。加强与邻近县(市)的交流和合作,开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前期研究工作;主动适应周边城市对发展旅游业、

都市农业、制造业和基础设施等接轨大都市的需求,构建合作平台,积极做好服务,有效推进杭州都市经济圈的整体发展。积极开展与我市地域相连的我省金华、衢州和安徽黄山、宣城、江西上饶、景德镇等地的产业合作、环境保护,在跨地区经济互利合作上有新突破。

(五)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资源要素支撑

贯彻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善以交通、市政、信息、能源、环保、防灾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网络,为我市的新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增强交通枢纽功能。以“长三角”综合运输网络规划和“长三角”区域规划为导向,以提高区内外的通达度和优化运力为中心,进一步改善市域综合运输网络结构。外部重点建设与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和我省重要城市快速对接的交通网络;市域重点加快“东网加密”和“交通西进”项目建设,高标准建设市域一小时半交通圈,构建通畅的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形成以市区公共交通为主,道路、铁路(轨道交通)、水运和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相互协调、有机衔接、互为配套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主城区道路重点完善城市综合交通建设,到20xx年基本建成城市快速骨架路网,进一步完善城市主、次干道、支路网和人行过街设施;基本建成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加快中心城区至副城、组团和江东、临江等大型工业功能区块辐射状的快速通道建设,形成以绕城高速环线为外围框架、方格网为基础,功能明确、级配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

专栏9:综合交通重点工程

*公路:建设杭浦高速及连接线、杭徽高速、杭新景高速、临金高速、申嘉杭高速、杭长高速、钱江十桥(钱江隧道)及接线等高速公路,形成市域及对外的“一绕、十射、二连、一通道”高速公路主骨架。

*铁路:完成沪杭线、浙赣线、杭甬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建设磁浮沪杭线、杭宁及沪杭甬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加快黄千铁路前期工作;启动铁路杭州枢纽改造工程。

*水运:完成杭甬运河杭州段改造、杭州港大松树集装箱作业区等项目建设;启动京杭运河二通道一期工程、新安江、富春江航道升级改造工程,形成以500吨级航道为骨干、100-300吨级航道为基础,干支直达、与其他运输方式相衔接的现代化内河航道网;启动建设钱塘江外海码头,增强杭州水运出海通航能力。

*航空:加快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设,提高客货吞吐能力;开辟新的国际航线航班,加强空港物流,发展临港产业。

*城市交通:加快江东大桥(九桥)、庆春路过江隧道、德胜快速路、秋石快速路、留石快速路、机场高速路拓宽等建设,逐步形成功能明确、

级配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加快城市快速公交线路,公共停车场、客运枢纽站场等设施建设,构建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平台;加快地铁一期工程建设,力争到20xx年前基本建成投入试运行;开展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延伸到富阳、临安和萧山国际机场等地的前期可行性研究。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建设覆盖城乡的光缆干线网络,应用多种宽带接入网技术,建立互联网网络交换平台,加快建设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三网融合”;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加快建设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安全高效的信息网络平台,以信息工程建设推动政府、企业、社区、服务的全面信息化,建立并不断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体系和机制,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加强水资源能源等设施建设,提供强有力要素保障。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严格保护钱塘江流域、苕溪流域等主要饮用水源地,创建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加强电源和电网建设,优化能源结构,逐步形成以天然气为主的城市燃气系统;加快中心城市、五县(市)城和中心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向广大农村地区覆盖,形成区域一体的输配网络,促进网络化大都市对要素资源的共建共享。

专栏10:资源保障重点工程

*供水:加快萧山区西水东引、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及抗咸二期工程等的规划建设,推进城市取水、净水和供水管网协调建设,重点加快杭州主城区南星等水厂扩建和饮用水净水技术改造、仁和水厂、萧山东部区域供水一期、高新区水厂一期等供水工程;开展第二水源储备地的前期工作。

*污水处理和水资源保护:加快建设七格污水处理厂三期、萧山东片污水处理厂、萧山城市污水处理厂三期、萧山南部区域污水收集工程、余杭污水处理系统、蒋村污水处理厂和富阳、桐庐、建德(二期)、淳安、临安等地一批污水处理厂项目;提高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率,开展处理后的再利用。

*电力:推进电源建设,加快萧山电厂天然气发电2×40万千瓦等电源工程建设;完善高压电网,重点建设500千伏杭北、钱江、萧东3座变电站以及220、110千伏输变电所,完善中、低压配电网建设,“十一五”期间共增加变电容量700万千伏安;推进乌龙山抽水蓄能电站和浙西核电站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石油和天然气:推进东海气输送管道建设;推进上海至杭州天然气支干线建设,形成联结“西气”、“东海气”的天然气管道网络;建成市区跨江环网和富阳、临安天然气通道,形成高效的供气网络体系。

*供热:支持热电联产,推进杭州信雅达系统工程公司供热工程建设;

开展分布式能源试点工作。

加强城市防灾体系建设,提高防御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消防、气象、人防、地质灾害、地震等防灾体系设施建设,大力提高我市的防灾减灾能力。认真实施“千库保安工程”,继续建设和完善钱塘江流域、苕溪流域江河堤防工程以及上游拦蓄工程,完成西险大塘土桥湾铁路桥扩孔工程、萧围东线治江围涂工程、双溪口水利枢纽工程、分水江流域整治及防洪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认真做好全市尤其是城镇、交通道路、村民聚居区附近的地质灾害防治及其工程建设;加强气象事业建设,增强城市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六、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杭州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以建设生态市为目标,以节约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加快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努力把杭州建设成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市。

(一)构建循环发展模式,推行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在企业、产业和社会各个层面,落实循环经济理念,在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等各个环节,开展循环经济实践。

加快发展循环型工业。加大企业清洁生产的力度,加快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促进工业企业能源、水资源、原材料等消耗的减量化,“三废”排放的减量化和再资源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大力发展循环型农业。推进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大力推广生态型种养,努力开发、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积极实施“沃土工程”,继续抓好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大力开展养殖业污染物的生态化处理,强化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管,有效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积极发展循环型服务业。鼓励发展绿色宾馆、饭店、商场,努力降低服务行业的物耗、能耗、水耗;建立废旧物品回收处理的网络体系,倡导垃圾分拣,通过流通促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在全社会推广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用具,大力倡导绿色消费。

组织实施循环经济“770工程”。建设7个一批示范工程,实施70个左右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推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加大投资强度和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年度计划,建立运行机制,认真组织实施。

专栏11:循环经济“770工程”重点项目

*一批循环型工业示范园区:临江工业园区、富阳造纸工业功能区、建德化工工业功能区、桐庐钟山石材工业功能区等。

*一批循环型农业示范园区:萧山国际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基地、余杭蓝天生态农业园等。

*一批循环型示范企业:杭州西湖啤酒朝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一批“四节”(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示范工程:农村沼气和太阳能利用、造纸、化工、印染等重点行业的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农居点改造、标准厂房建设等。

*一批循环型与节约型示范社区(村镇):钱江新城波浪文化城、杭州洁莲社区、德加社区等。

*一批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工程:新能源开发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海水淡化技术项目、建筑节能技术等。

*一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示范工程:废旧电子产品、废旧轮胎的回收和综合利用;水泥矿渣、粉煤灰、造纸污泥等综合利用;农业秸秆、山核桃壳综合利用等。

(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促进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合理利用

按照国家和省的总体部署,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抓好节约型社会建设。

大力推进节能工作,加速新能源开发。重点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率;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到20xx年,率先实施新建建筑节能达到65%的标准;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促进高效节能、节水、环保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加快淘汰落后产品;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推进小水电项目建设。在农村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到20xx年,全市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65%以上。

大力推进节水工作,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水权制度建设,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推进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和分质供水;全面开展农业节水工程建设,推进节水灌溉;做好工业企业节水工作,推广节水新工艺、新技术和节水器具,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大力推进节地工作,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建立可持续的科学用地

机制,严格保护耕地;完善和落实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措施,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引导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和标准厂房集中,积极盘活存量土地,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努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大力推进节约用材,减少原材料消耗。加强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生材料,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制定实施节约包装政策措施,重点解决过度包装问题,落实生产者包装回收义务;推广使用新型材料,鼓励使用可替代材料,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废弃物回收和再生利用水平。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到20xx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8%。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循环和回收利用;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扶持垃圾焚烧发电、再生纸造纸行业等资源再生利用产业的有序发展;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及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技术;鼓励并推广农膜回收利用。

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行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健全采矿权有偿出让制度,优化矿业布局,加强重要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强化矿产资源储量管理,推行现代化开采工艺。

(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以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为主线,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建立多样化、高品质的生态环境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力争到20xx年,市区和富阳、临安市基本达到生态市(县)建设要求。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流域和城市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遏止,基本实现“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的总体目标。

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各级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建设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废弃矿山治理为重点,加大矿山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有序进行复垦还绿;大力建设生态公益林,加大退耕还林和生态移民力度,加快生态脆弱区的植被恢复和景观林带建设,使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保持在65%以上。开展生态村、镇建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到20xx年,约60%的乡镇(街道)达到生态乡镇(街道)或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的要求。

加强环境污染整治,改善区域环境质量。调整和改善能源结构,发展集中供热,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市区扬尘污染源,净化大气环境;加强对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西湖、苕溪、运河以及城市内河水系的保护和治理,重点保护城乡生活饮用水源地,建设备用水源,确保城乡饮水安全;建设和完善

城市、县城、中心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管网,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提高城乡生活污水处理率;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强化省、市控工业点源污染治理;治理和控制各类噪声污染,营造清静的生活环境;全面加强辐射环境管理,防止放射性环境污染,消除安全隐患。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增强环境监管能力。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统一监督和管理,严格执法,全面形成政府负责、部门联动、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环保统一监管的工作体制和机制。

(四)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技术体系,加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推广有重大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和完善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政策体系,制定促进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发展节能、节地型建筑的投资和消费政策。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积极稳妥地推进供水、供气、排污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体制改革。完善环境评价、排污许可等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生态市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增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全市人民生态、环保的意识。

七、加快建设文化名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发挥杭州人文优势,弘扬“精致和谐、大气开放”人文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名城和科技强市、教育强市、卫生强市、体育强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推进和谐创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名城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以实施“文化名城建设”工程为载体,不断增强城市的文化创造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同城辉映、休闲文化与创业文化和谐交融、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文化发展综合实力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的文化名城。

弘扬先进文化,增强城市文化凝聚力。坚持以先进理论为指导,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推进文化创新,弘扬“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深入探索“和谐创业”杭州发展模式,彰显杭州城市文化个性。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培育一批文化示范村和示范社区,推进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村落文化、广场文化建设,组织公益性文化活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作用,满足社会群体多层次、多样化

精神文化需求,推进人的文明素质与城市文明程度同步提高。

发展文化事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力。加大文化投入,加快文化队伍和设施建设,建设好杭州广电中心、杭州图书馆、杭州科技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营造宽松的文化创作氛围,吸引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人。实施精品战略,加强理论研究,提升精品生产的原创能力,创办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和文化赛事,推出一批展示时代风貌,体现地域特色,具有国家水准的文艺精品。提升公共文化活动水平,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加强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及基层文化阵地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保障群众文化权益。启动一批文化遗址保护工程,抢救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设一批文化名区、县(市)、文化名镇、文化名园和文化名品,恢复一批历史文化品牌,展示杭州历史文脉,加快艺术之乡建设。

做强文化产业,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管理体制,推进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发展文化中介机构,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扶持一批龙头文化企业,组建一批重点文化企业集团,培育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功能区,发展现代传媒、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文化创意、出版发行、现代印刷、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化旅游、数字视听等优势产业门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杭州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有序竞争、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强市

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实施以“天堂硅谷”建设为核心,以企业自主创新为基础,以科技强市、人才强市为支撑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不断增强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强市。

构筑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城市。进一步实践“和谐创业”杭州发展模式,努力营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确立制度重于技术、环境重于政策的理念,以体制创新推进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加财政对研究与开发(R&D)的资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建立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在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设并开放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引进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来杭设立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发挥高新区(滨江)、经济开发区和各类科技园区在科技创新中的平台作用,办好一批孵化器。发展一批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科技中介组织,建立科技数据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对侵权违法案件的查处,完善技术市场。大力开展科普活动,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科技创新机制。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机制。加大对大企业和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和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大中型企业建立高层次的研发中心或技术开发中心,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发。建立和完善创业与风险投资机制,设立创业投资企业的引导资金,培育一批创业投资企业,发展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坚持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相结合,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提高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绩效优先、鼓励创新、竞争向上、协同发展、创新增值的分配机制和评价机制,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队伍。

(三)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建设教育强市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开放,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统筹发展城乡教育,努力实现公平教育。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加大对欠发达乡镇的教育经费投入,加快农村中小学校的建设和改造,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促进城乡和区域之间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扶贫助学力度,切实解决城市弱势群体和外来人口子女“好上学”、“上好学”问题,推进教育公平化。

发展现代教育体系。巩固基础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十五年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加快高教园区建设,启动仓前、江东高教功能区建设,到20xx年,在杭高校全日制在校学生40万人以上,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积极支持浙江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积极扶持杭州师范学院建设成为省内外知名的综合性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达到全国同类学院一流水平,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杭州广播电视大学达到全省同类院校的一流水平。在市属高等院校中建成市级重点学科20个,重点实验室10个。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引导民办职校扩大办学规模,鼓励民间资本以各种形式参与职业教育;构建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纵向衔接、普教与职教横向沟通,适应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多层次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建立技能培训公共实训基地,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到20xx年,全市80%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达到国家、省规定的重点职校办学标准,创建30个国家、省级示范专业和20个省级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扶持特殊教育,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的终身教育网络,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革学校教育模式和考试评价制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整合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的均衡化、普及化。坚持办学准入条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支持

民办教育,提升民办教育水平。加大教育国际化和对外开放交流力度,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促进与国内、国际名校联合办学。严格规范各类学校招生和收费制度。

(四)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设卫生强市

以“四改联动”为抓手,突出重点,统筹城乡,创新体制,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建设卫生强市。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健全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的四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每个乡镇由政府办好一所卫生院。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加强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职业病的防治工作,加强妇幼卫生保健、精神心理卫生工作。加强爱国卫生工作,改善环境卫生面貌。坚持以农村为重点,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乡村覆盖率达100%,逐步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建设一批卫生强区、强县(市),切实提高基层卫生综合服务能力。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迁扩建一批市、县级医院,新建一批与城乡区域调整配套的医疗机构,完成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调整医疗资源布局,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率达85%,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功能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比例达80%。实施“强院名医工程”,打造一批代表区域医疗水平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做精做强一批特色专科医院,培育一批示范型民营医院。加强中医药工作,提高中医药技术水平。加强卫生人员特别是基层人员技能培训,提升卫生队伍整体素质。

全面推进“四改联动”。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推进市级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出资人制度,强化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探索公立医疗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推进运行机制改革。各县(市)都要建立惠民医院,市属医疗机构及各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设立“爱心门诊”,开设一定数量的“惠民病床”,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网络。深化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加快药品检验检测基础设施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建设,强化药品市场监管。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办法,重点解决企业在职职工门诊医疗统筹和企业职工子女医疗保险。降低医疗救助门槛,探索对困难人员实行即时救助的途径和方法,解决困难人员无力垫付医疗费的难题,提高医疗救助水平。

(五)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同步发展,建设体育强市

以开展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活动为载体,实施健身工程,加强全民健身活动。加快社区、农村基层健身设施建设,开展城乡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实施“奥运争光”工程,坚持体教结合、科技兴体,培养一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做大做强一批竞技优势项目,打造一批体育人才培训基地、体育

名校集团或体育运动学院。积极申办或配合申办高水平国际赛事、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培育有影响力、有杭州特色的赛事品牌和体育市场,提高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加快各类体育场馆、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城北体育公园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有条件的区、县(市)要按照“四个一”要求(即:一个体育场、一座体育馆、一个游泳池、一座健身中心),建设综合性体育中心,到20xx年,全市人均公共体育场地(含标准、非标准、水域)面积达到2平方米以上。实施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共同提高。确保杭州体育处于全省领先、全国先进的地位。到20xx年全市体育人口达到50%以上,国民体质测试合格率达到85%以上,有50%以上的区、县(市)达到体育强县的标准,创建一批体育强镇(乡)和体育先进社区。

(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筑人才高地

全面落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方针,营造“凭劳动赢得尊重、让知识成为财富、为人才搭建舞台、以创造带来辉煌”的社会氛围。加强行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培养和引进并举,壮大人才队伍。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切实加强各类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专业型人才。加强干部队伍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公务员队伍。继续实施“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356工程”,培养造就一支优秀企业家和高素质职业经理人队伍。实施新一轮“131”优秀中青年人才培训计划,培养造就一支一流的专业人才队伍。围绕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培养一批农业技术专家和农村实用人才;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培养一批技艺精湛的高级技能人才;围绕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市,培养一批物流、信息、法律、中介、咨询等急需人才。充分利用我市优越的人文、地理以及区位环境,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建立开放型、市场化、高效有序的人才吸引、培养与使用机制,加快引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级人才。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加快建设大学城、留学生创业园区、企业研发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五大人才载体,搭建人才培养与创业的基础平台。进一步健全各类人才的选拔任用制度,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开辟“快车道”;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推进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进程;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推进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绩效优先、体现价值的人才竞争机制,努力把杭州建设成为“长三角”的人才高地和全省的人才培养、集聚和交流中心。

专栏13:社会事业重点工程

*教育设施:主要包括市委党校迁建、新建钱江新城(七堡)高级中学、杭州市高级技工学校迁建、杭州嘉泰外国语学校、电大富阳学院迁建、江南实验学校、淳安国家千岛湖旅游大学及区、县(市)中小学、职业学校

等建设项目,加快仓前、江东高教功能区前期工作。

*公共卫生设施:主要包括建设杭州市公共卫生中心(疾控中心)、杭州爱德医院、市第二传染病医院、下沙综合性医院、钱江新城医院、桐庐第一医院及萧山哈佛医疗中心、萧山医院;余杭区第一医院、富阳中医院骨伤科医院、建德市第一医院、淳安中医院等新建和迁、扩建项目。

*文化设施:主要有市图书馆新馆、市科技馆、杭州广电中心、杭州文化艺术大厦、萧山图书馆、萧山电影娱乐中心、余杭文化中心、余杭图书大厦、余杭良渚博物馆及各区、县(市)文化设施建设项目。

*体育场馆:主要有杭州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杭州市新向阳体育健身会馆、城北体育公园、全运会配套“六中心”、滨江区体育健身中心、萧山青少年活动中心、萧山体育中心整体改造、余杭人民体育场、国家千岛湖水上训练基地及各区、县(市)体育设施建设项目。

*社会福利设施:主要有杭州市聋哑学校迁建、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三期、杭州市儿童福利院迁建、杭州智残人托管中心、滨江老人公寓、萧山社会福利中心、余杭残疾人康复中心及各区、县(市)老年公寓等建设项目。

八、扩大开放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

坚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努力实现对外开放的新突破。

(一)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在继续保持纺织服装、轻工工艺、五金工具等传统产品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扩大机械设备、软件、微电子等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创立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促进从数量增长为主向以质取胜转变。大力发展国际旅游、服务外包、软件出口等国际服务贸易,提升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和层次,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加快加工贸易从低端的贴牌生产、简单组装向中高端延伸和发展,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完善出口加工区功能。

深入实施“多元化”战略。鼓励生产企业扩大自营出口,推进外贸流通企业从收购制向代理制转变。积极稳妥地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水平,按照WTO规则,推进企业生产、销售、环境和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认证工作,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美、日、欧等重要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俄罗斯、东盟、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加强与边境省、自治区的合作和交流,发展边境贸易,扩大外贸市场空间。

健全维护贸易公平应对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行业协调

和自律,建立对外贸易预警机制、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和反技术壁垒工作机制,做好反倾销、反补贴等的起诉和应诉工作,健全外贸监控体系,提高处置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

(二)强化投资引导,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强化利用外资的产业导向。在保障经济安全的前提下,坚持利用外资与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相结合,坚持扩大引进先进技术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大力引进对我市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大企业,着力引进跨国公司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的投资项目。拓宽招商引资领域,扩大金融、保险、商贸、物流、旅游、中介服务等领域的外资引进,积极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的转移。

创新外资引进模式。实施“大项目引进”、“重点区域”、“开发区主战场”、“领域多元化”、“以民引外”、“以外引外”六大策略,推动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推进具有品牌、管理、网络、技术优势的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资合作,推动优势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形成“以民引外、以外促民、民外合璧、优势互补、内外互动”的发展格局。鼓励企业通过境外上市、国际风险投资、国际融资等方式,加大对国际金融资本的利用。

加强开发区建设。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重点,建设一批特色明显、外资密集,知名度较高的开发区,鼓励国家经济开发区向综合性多功能产业区发展;吸引跨国公司、外国政府和民间组织参与开发区建设,实现高水平、集约化开发,使之成为我市利用外资的主阵地。

(三)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

推动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充分发挥我市纺织、轻工、服装、家电、汽配、中医药等行业的竞争优势,大力推动有实力的企业采取投资办厂、控股参股等方式到境外投资,鼓励企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和企业,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俄罗斯、中亚、大洋洲、非洲、拉美等地区合作开发能源、森林、矿产等资源,多渠道建立海外重要物资开发和供应基地,提高我市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国际劳务合作,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加强外贸“大通关”建设,加快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保障境外投资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按照“规划共绘、设施共建、市场共享、产业共兴、环境共保”的原则,加速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步伐,充分利用上海的信息、人才、资本、市场和国际形象等资源,带动杭州发展。发挥省会城市资源和区位优势,以引进企业的决策、研发、财务、营销四大中心为重点,培育总部经济,发展省会经济。继续推进“山海协作工程”和“双对口”工作,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拓宽杭州发展的战

略空间。突破行政区划局限,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带动和辐射作用,建立杭州与周边地区互补联动、平等共赢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机制,形成区域间良性互动、竞争合作、共同发展的格局。

九、深化改革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以综合配套改革为抓手,全面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维持社会利益平衡的机制,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保障。

(一)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深化国企改革,完善国资监管。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公用行业、优势产业和基础领域集聚,更好地发挥国有资本在关键领域和基础行业的主导作用,重点推进市属授权经营企业集团和国有独资公司产权多元化改制。构建和完善“两级管理、三个层次、八大体系”的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系,建立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国有资产综合管理平台。加大对授权经营主体的监督、考核力度,建立责权利配套、激励与约束相对应的制度,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建立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经营者年薪制、期权(股)制和管理要素参与分配改革。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探索对社会事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办法。

改善民营经济体制环境,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国资、民资互融共进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新格局,构建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微观经济基础,实现民营经济大市向民营经济强市迈进。坚持“非禁即入”原则,鼓励非公经济进入城市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领域;积极创造民资、外资“国民待遇”体制空间,赋予均等的资源分配和平等的市场准入机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进一步改善民营科技企业成长环境。引导民营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以民引外、民外合璧,实现二次创业。

加快公用垄断行业改革。本着效能统一、权责一致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原则,有效整合公用行业优质资源,逐步建立水务源水、制水、排水和垃圾收集、运输、处置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制定兼顾社会、企业、职工三者利益的改制政策,加快公用行业产权多元化改革。积极推进水务、公交、燃气等城市公用行业改革,进一步开放道路、绿化、河道、环卫等公用设施养护作业市场,建立政府“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制定《杭州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条例》,开展水务、燃气、供热、公交及地铁、垃圾处理等行业的特许经营制度试点。

(二)创新公共财政体系,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

强化公共财政职能。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强化财政公共服务职能,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调整财力分配结构,新增财力主要投向社会保障、

义务教育、公共安全等领域。提高社会公益事业的财政支出比重,加大社会保障的财政资助力度。推进部门预算改革,深化部门预算。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接受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本级财政预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改革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逐步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完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推进税收属地征管,合理调整市区分成比例,实现事权与财力相统一。

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调整机构布局,整合优化资源,控制总体规模,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改革运行方式,提升服务能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三)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培育资本、土地、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健全市场结构,提升市场功能,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基础性配置作用。

建立和完善地方金融市场。整合地方金融资源,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地方金融机构,引进战略投资伙伴,加快地方金融机构股权多元化改革。提升地方金融机构能级,促进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引导有条件的县(市)组建股份制的农村金融组织。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积极扶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内外上市融资。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开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试点,扩大发行企业债券,积极开拓期货、保险、租赁市场,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证券中介机构。

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合理运用市场机制,发挥价格机制对资源要素配置的调节作用。建立阶梯式水价和差别电价制度。继续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稳步推进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供应,探索土地年租金制度。建立排污收费和排污权交易制度,探索紧缺要素配置市场化交易机制。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健全公共资源招标投标管理体制,规范工程建设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制度,实行公平准入、公平交易原则,强化招标投标监督机制。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升企业信用,建立个人信用,巩固政府信用,健全信用法规。搭建杭州市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企业社会征信系统,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下,提升政府监管能力、行政效能。推进企业和个人征信服务的市场化运作,加强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建设,形成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切实提高社会诚信水平,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建设“信用杭州”。

(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相结合和决策、执行、监

督相协调的原则,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政府组织创新,简化行政管理层级,进一步理顺职责分工,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有效整合行政资源,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创新行政管理机制,积极采用个案管理、行政规则、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方式,建立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管相结合的行政管理模式,提高行政效能。推行公务员分类管理,建立完善政府雇员制度,探索职务消费货币化,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试点。加快市、区(县、市)政府综合门户网站建设,整合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完善公务员绩效考核和政府机关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科学有效的政府及部门政绩考核体系。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明确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与职责,切实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设置调节目标,主要运用规划、法规和产业政策、价格政策、公共资源配置等手段管理国民经济活动。强化政府在非市场领域或市场难以发挥作用的公共服务职责,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打破行政性垄断,消除所有制歧视,创造有利于微观经济主体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减少对市场主体的直接干预。调整完善土地、价格、公共财政支出、产业等政策,提高重要资源要素的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经济社会运行的监测、评估和预警,提高驾驭经济社会运行的能力。

深化行政审批和投资体制改革。全面实施行政许可法,严格规范行政许可项目设定和行政许可审批行为,进一步减少行政许可项目,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行政许可监督机制。健全各级行政服务机构建设,实现市、区、县(市)联动,建立并联集中、高效便捷、公开透明、协调顺畅的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审批系统,提高办事效率。

按照“政府投资管住、管好,民间投资放开、搞活”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保障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全面实施《浙江省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制定出台《杭州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条例》,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决策机制,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制、公示制、招投标制、后评价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快推行代建制。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制度,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简化审批手续,使企业的投资自主权真正落实到位。建立健全运用产业、环保、财税政策、城市规划等手段,引导和制约投资主体行为的调控机制,促进投资结构优化,提高投资效益。

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就业优先方针,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加快法治杭州建设,努力创

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一)完善社会保障,切实改善民生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扩大就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调控目标,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促进多形式、多途径就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完善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竞争能力。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优惠政策推进力度,完善“动态管理、职业培训、就业帮扶、社会共建、帮扶保障”五大机制,构筑具有杭州特色的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长效机制。完善新型劳动关系调节机制,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进一步开放劳动力市场,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服务体系。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基本社会保险覆盖面,初步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不同收入水平保障需求的保障性社会保险、企业福利性补充保险和个人商业性保险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社保制度,扩大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低收入人群的参保率。加大农村社保扶持力度,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完善社会帮扶救助体制。继续以“春风行动”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救助圈”,形成统一的救助网络。推行分层分类救助,发展医疗、就业、教育、住房、司法救助等专项救助,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效率。建立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长效机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工程力度。倡导扶危济困的社会风尚,鼓励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老龄事业、残疾人事业和民政优扶等事业,保护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线与经济发展水平联动的机制,逐年提高城镇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保护合法收入,清理灰色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努力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深化企业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最低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对垄断性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实行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征收办法,强化财政、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公平配置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上的功能。建立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打造“法治杭州”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拓宽人民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进一步发挥人民代表的作用。坚持共 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重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加强和改善民族、宗教、侨务、台务等方面的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开展工作。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推进社会公开化机制建设,形成反映社情民意的决策机制。

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实施“三五”依法治市规划,推进“法治杭州”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进一步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加强立法和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加强司法队伍建设,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防止和惩戒司法腐败行为,维护司法权威;完善包括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在内的法律服务体系,扩大法律服务范围,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制度建设;以实施“五五”普法规划为重点,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高社会运行效率

优化人口结构。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促进人口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统一。以提高市民素质为核心,建立低生育、高素质的人口结构系统。推进主城区人口逐步向副城、组团疏散,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强农村和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建立城乡计划生育激励保障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推行优生优育。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努力实现城市老龄化社会的高保障率。重视弱势群体和外来流动人口的素质教育、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社会管理模式创新,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整合各方资源,促进社会各种力量良性互动,形成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

有序推进非政府组织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各类健康、规范的社会组织,重点发展行业协会、公益性团体和社区民间组织,积极培育志愿服务组织,引导基层自治组织、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利用各自优势,积极提供公共服务、反映利益诉求、规范行为规则、化解纠纷矛盾的作用,赋予各类民间组织代言正常利益诉求的地位,使各类社会组织成为政府联系公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深入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项制度,保障城市社区居委会和村民委员会依法行使自治权利。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依法加强和改善对社会组

织的管理。

建立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畅通信访渠道,健全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落实信访和“12345”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结合起来,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妥善化解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建立尊老爱幼、睦邻相处、济贫帮困、和谐共济的人际关系。

(四)增强公共安全,建设“平安杭州”

强化应急体系建设。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突发公共危机和安全事件预警体系建设,形成覆盖城乡、反应灵敏、统一指挥、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应对管理机制,有效防范和及时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加强社会治安工作。创新发展“枫桥经验”,继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着力构建组织严密、网络健全、反应迅速的犯罪打击体系、治安防范体系和社会控制体系,努力形成打防控一体化社会治安长效机制,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防范和打击非法宗教活动和各类恐怖活动。强化科技强警,加快电子监控系统建设,使我市科技强警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确保我市成为社会治安的“首善之区”。加强国家安全工作,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活动。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好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积极开展“双拥”军民共建活动。

提高公共安全水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建筑、交通、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生产监督管理,坚决防止重大安全事故。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饮用水等安全的监督管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安全。

十一、规划实施

围绕本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建立健全责任分明、推进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发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统领作用,通过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的系统联动、分解落实,形成层次分明、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

(一)统一认识,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杭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引导社会各界关心和积极参与杭州市的现代化建设。

(二)细化目标,明确责任。本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禁止性、限制性行为,各区、县(市)政府和市各有关部门都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任

务,并作为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监督管理。

(三)分解任务,逐年推进。各区、县(市)和市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划纲要,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年度财政预算,配套编制和实施重点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和地区规划,提出具体、明确的年度或分期实施计划。按照“先编规划、后定项目”的原则,逐步实现投资调控由项目审批向“以规划带项目”审批的转变,高起点抓好重点工程建设。

(四)强化评估,适时调整。市发改委要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各有关部门要跟踪分析相关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向市政府报告。在规划纲要实施的中期,要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经中期评估需要对本规划纲要修订时,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本规划纲要描绘了我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明确了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体现了全市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奋力拼搏,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为顺利完成规划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相关推荐